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壮药铁包金的生药鉴定



全 文 :收稿日期:2011-02-09; 修订日期:2011-10-30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No. 0991006)
作者简介:滕红丽(1964-) ,女(壮族) ,广西田东人,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
民族医药研究院 /广西壮医医院研究员,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及
其品质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简介:陈科力(1947-) ,男(汉族) ,湖北武汉人,现任湖北中医
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及其品质研
究工作.
壮药铁包金的生药鉴定
滕红丽1,2,刘 葭1,陈士林3,陈科力1*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2.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4)
摘要:目的 研究壮药铁包金的生药鉴别方法。方法 观察和描述铁包金的根、茎、叶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特征。结果 描述
了铁包金根、茎、叶的性状和组织结构特征,摄制了各种显微鉴别特征图。结论 铁包金根、茎、叶的性状、根、茎横切面结
构,叶的粉末和叶缘的显微特征明显,可作为该药材鉴别的依据,并能与其它易混淆的药材区别开。
关键词:壮药; 铁包金; 细叶勾儿茶; 生药鉴定
DOI标识:doi: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2. 03. 090
中图分类号:R282. 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2)03-0710-02
铁包金为广西壮族地区常用的一味重要的民族药(壮药名:
Gaeunourwz勾耨叻) ,又名“乌龙根”“勾儿茶”“乌口仔”“小叶铁
包金”“乌金藤”“假榄仔”“细纹勾儿茶”等,系鼠李科勾儿茶属
植物细叶勾儿茶 Berchemia lineata (L.)DC.的根或全株,为《广西
中药材标准(1990)》收载。铁包金生于低海拔的山野、路旁、坡
地、沟谷灌木丛中,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省
区,在越南、巴基斯坦、印度、锡金、日本等国家也有分布[1 ~ 4]〕。
其性味淡、涩,平,具有止血止痛、化痰镇咳、散淤消滞、祛风湿、消
肿毒等功效,内服用于肿瘤、黄疸型肝炎、肺结核咯血、消化道出
血、风湿骨痛、腹痛、头痛、痈疔疮疖、荨麻疹、颈淋巴结肿大、精神
分裂、妇女经痛、牙痛、睾丸肿痛、痔疮、跌打损伤等症;外用治外
伤出血、烫火伤、毒蛇咬伤等[2,5]。铁包金在复方中用于治疗肿
瘤和多种炎症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是正在研制的抗肿瘤新药
“壮药复方铁草胶囊”抗痛风新药“壮药柏金胶囊”及壮药制剂
“壮药排毒胶囊”的主要药物组分之一[6 ~ 8]。由于在临床应用
中,勾儿茶属多种药用植物常常混作铁包金药用[6],而铁包金的
生药鉴定还未见相关文献报道,因此,本文对其药材性状、横切面
组织结构和粉末显微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其药材鉴别、质量标准
制定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细叶勾儿茶 Berchemia lineata(L.)DC.的原植物标本采于广
西武鸣县;多叶勾儿茶 Berchemia polyphylla Wall. ex Laws.,光枝
勾儿茶 Berchemia polyphylla var. leioclada (Hand. - Mazz.)Hand.
- Mazz.等分别采于广西武鸣县、南宁市老虎岭 ,经广西中医学
院刘寿养教授鉴定,标本保存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标本室及广西壮
族自治区民族医药研究院民族药资源部标本室。取干燥的原植
物各部分制片后,用奥林巴斯显微镜观察、摄像。
2 方法与结果
2. 1 药材性状 根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弯曲分枝,粗细不
一,多切成小段或厚片,长 2. 0 ~ 7. 5 mm,直径 0. 5 ~ 3. 5 cm,表面
黑褐色至深褐色,有网状裂隙、纵皱纹及枝根痕。质坚硬,断面外
侧皮部暗红棕色至黄棕色,木部甚宽,暗黄棕色至橙黄色,纹理细
密。气微,味淡涩[2]。茎呈类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 0. 1 ~ 1. 0
cm,有分枝,表面平滑,淡黄绿色或浅棕色,老茎有黑褐色斑点;
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黄色或黄绿色,髓部较大,海绵状。
气微,味淡。叶互生,具短柄,卵圆形或近圆形,长 5 ~ 10 mm,先
端钝而有小凸点,基部浑圆或微心形,边全缘,纸质,上面深绿色,
下面苍白色,侧脉 5 对,直而平行。
2. 2 显微鉴别
2. 2. 1 叶的表面特征 叶上表皮细胞为不规则类方形、类多角
形,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图 1) ;叶下表皮细胞类圆形略凸
起,其间嵌有气孔,可见类圆形含紫红色色素的细胞(图 2 ~ 3) ;
叶脉处分布有多数细小草酸钙簇晶及方晶(图 4) ;叶全缘,叶边
缘内侧 5 ~ 7 列细胞排列较紧密,有细胞间隙(图 5)。叶柄被短
柔毛(图 6)。
图 1 叶上表皮细胞 图 2 叶下表皮细胞
图 3 气孔
图 4 草酸钙结晶
2. 2. 2 叶粉末 绿色。红色色素细胞分散于表皮或叶肉组织中,
纤维成束或分散,纤维直径 15 ~ 20 μm,孔沟明显;导管多为环、
螺纹导管,直径 8 ~ 20 μm;细小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 10 ~ 20
μm;草酸钙方晶可见。叶为非等面叶,上表皮下栅栏组织明显
(见图 7)。
2. 2. 3 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 1 列,侧面观
长方形或椭圆形,外壁被角质层。皮层薄壁细胞类圆形,散布含
·017·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年第 23 卷第 3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2 VOL. 23 NO. 3
红色色素的细胞。中柱鞘纤维和韧皮纤维多,在外侧包围韧皮
部,韧皮部较狭窄。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宽广,射线细胞 2 ~ 3
列,导管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10 ~ 60μm。髓部充满薄壁细胞。
见图 8。
茎的纵切面:可见一些表皮细胞、皮层和韧皮部的薄壁细胞
中含有红色色素,皮层一些薄壁细胞中含有方晶。见图 9。
图 5 叶边缘细胞 图 6 叶柄柔毛
1.草酸钙簇晶和环螺纹导管 2.草酸钙方晶
3.色素细胞 4.叶肉组织断面特征
图 7 叶粉末显微图
1.表皮细胞,2.皮层色素细胞,3.中拄鞘纤维束
4.韧皮部,5.形成层,6.木射线,7.导管
图 8 茎的横切面图
图 9 茎的纵切面图
2. 2. 4 根的横切面 木栓细胞 3 ~ 10 列,排列整齐。皮层较窄,
薄壁细胞类圆形。中柱鞘纤维较多,常包围韧皮部。形成层 1 ~
3 列细胞,明显。木质部极宽广,射线 1 ~ 2 列细胞。导管类圆
形,直径 30 ~ 80 μm,径向排列。皮层、韧皮部和射线薄壁细胞中
分布有色素细胞(见图 10)。
2. 3 细叶勾儿茶与多叶勾儿茶、光枝勾儿茶的区别 根据叶边缘
细胞的形状和细胞壁增厚的程度可以看出,细叶勾儿茶叶缘细胞
类圆形,细胞壁不增厚或增厚不明显;多叶勾儿茶叶缘细胞类方
形和类长方形,细胞壁呈连珠状增厚;光枝勾儿茶叶缘细胞类圆
形,细胞壁呈连珠状强烈增厚(图 11)。
1.木栓层 2.皮层色素细胞 3.纤维束 4.韧皮部
5.形成层 6.木射线 7.导管
图 10 根的横切面图
1.细叶勾儿茶 2.多叶勾儿茶 3.光枝勾儿茶
图 11 3 种勾儿茶叶缘细胞特征
来源于 3 种植物的药材检索表:
1 叶全缘,叶边缘内侧 5 ~ 7 列细胞的细胞壁不呈明显连珠状增厚,细胞类
圆形、类多角形,细胞排列不紧密,有细胞间隙…………………细叶勾儿

1 叶全缘,叶边缘内侧 5 ~ 7 列细胞的细胞壁呈明显连珠状增厚
2 叶边缘内侧 5 ~ 7 列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
细胞壁呈连珠状增厚……………………………………………多叶勾儿茶
2 叶边缘内侧 5 ~ 7 列细胞类圆形,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细胞壁呈
连珠状显著增厚………………………………………………光枝勾儿茶
3 小结
壮药铁包金生药的研究结果表明,其药材性状,根、茎横切
面,叶的表面和粉末特征均有明显的鉴别特点,可用于其显微鉴
别。细叶勾儿茶与多叶勾儿茶与光枝勾儿茶在组织结构和显微
特征上比较接近,但依据其叶缘显微特征,细叶勾儿茶叶缘细胞
类圆形,细胞壁不增厚或增厚不明显;多叶勾儿茶叶边缘细胞类
方形和类长方形,细胞壁呈明显连珠状增厚;光枝勾儿茶叶缘细
胞类圆形,细胞壁呈连珠状强烈增厚,可以把这三者区别开。这
些特征为铁包金药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鉴定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四十八卷. 第
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06.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M].南宁:广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0:79,260.
[3]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857.
[4]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607.
[5] 梁启成.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432
[6] 滕红丽,陈科力,陈士林. 壮药铁包金及其药材商品的物种基础
[J].中药材,2010,33(5) :674.
[7] 滕红丽,李 珪,钟 鸣,等.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肝癌 60 例临床
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4) :277.
[8] 滕红丽.壮药铁包金的药学及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药师,2010,
13(6) :876.
·117·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2 VOL . 23 NO. 3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年第 23 卷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