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月 第 ! 卷 第 期
∀# ∃% & ∋ & () ∗ + %, − ) . ,// − ∃& 0 & ∀) − ) 1 2 , ( 3 4 5 , 6! 7 8 9 :一 :
二二二二二二 二二, 二巴二二二 二二二二二二 二二二二二; ; 二二二 二; 吮< 8 二二二二二二二竺 二 二 二 二 二二一 二一二二二, ; 二 觉 二二 二二二二二二二二忿一一二二 , 竺二二二二 二竺竺二 竺二二二二二 二二二二巴里, 二二竺二二二二二竺二二二二二二留二二注二二, , 吧; 二里二巴巴二二二 二巴绍巴之二二二二二二二二巴
几种冰草属披碱草属牧草种群地上生物
= 形成规律的研究 >
康博文 6西北植物研究所 , 陕西杨陵 8 。。7
【摘要 本文从种群生态的层次 , 研究了在宁夏盐池干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冰草属 、 披碱草属
: 种收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形成规律 5 结果表明 , 供试牧草种群高度生长有明显季节性 5 与其它 9
种收草相比 , 俄罗斯野麦草生长发育早而快 , 其种群地上生物量及有效营养物量生长季 内 的变 化
曲线均呈单峰式 , 在乳熟期最大值分别为 ? 5 !和≅: 5 Α Β Χ 5 此外 , 本文还指出了牧草的最 佳利用
时期 , 并在攻草生产上提出一些建议 5
关键词 冰草属 披碱草属 生物量 有效营养物
. Δ Ε Χ 3 =ΦΓΗ Ε Η Ι ϑ Κ3 ΕΦ=Λ Δ Μ 3 Ν Δ Γ Η Ι ΕΔ ϑ 4 Ο Ν ΦΔ Χ 3 Π Π Δ Μ , Ι Ε Δ Θ ΛΕ Δ 4 3 4 Ο & ΚΛ Χ ϑ Π Π Θ Η Η ΦΗ Π 5 Ρ 3 4 Ι
Σ Δ Τ Η 4 6% Δ Ε = Υ Τ Η Π = ∃4 Π =Φ=ϑ =Η Δ Μ Σ Δ = 3 4 Λ , 2 3 4 Ι ΚΦ4 Ι , ∋ Υ 3 3 4 ς Φ / Ε Δ Γ Φ4 Η Η Ω Α Α 7一 ∀ Υ Φ4 5 ( 5
, //∃5 & Η Δ Κ 5 , , ! 6 7 8 9 :一 : 5
Ξ Υ Η ΜΔ ΕΧ 3 = ΦΓ Η Ε ΗΙ ϑ Κ3 Ε Φ=Λ Δ Μ 3 Ν Δ Γ Η Ι Ε Δ ϑ 4 Ο ΝΦΔ Χ 3 ΠΠ Δ Μ Π Φς Π/Η Η ΦΗ Π Δ Μ , Ι Ε Δ /ΛΕ Δ 林 3 4 Ο &王Λ机ϑ Π
Φ4 = Ε3 4 ΠΦ= ΦΔ 4 Ε Η Ι ΦΔ 4 Μ ΕΔ Χ Ο ΕΛ =Δ Ο Η Π Η ΠΕ = Π= Η//Η 3 = 2 3 4 ΗΥ Φ Η Δ ϑ 4 =Λ Δ Μ % Φ4 Ι ς Φ3 9 Π =ϑ Ο Ψ Η Ο Μ ΕΔ Χ
= Υ Η Γ ΦΗΤ /Δ Φ4 = Δ Μ /Δ /ϑ Κ3 =ΦΔ 4 5 + Η Π ϑ Κ=Π ΠΥ Δ Τ = Υ 3 = =Υ Η Υ ΗΦΙ Υ = Ι ΕΔ Τ =Υ Δ Μ = Η Π =Η Ο Υ Η Ε Ν 3 Ι Η Π 9
Γ 3 Ε Ψ Η Ο Τ Φ=Υ Π Η 3 ΠΔ 4 3 Κ ΗΥ 3 4 Ι Η Π 5 Ξ Υ Η Ι ΕΔ Τ =Υ 3 4 Ο Ο ΗΓ Η ΚΔ ΘΧ Η 4 = Δ Μ & 乙夕Χ ϑ £ Ζϑ 儿∀Η ϑ Π 3 Ε Η Η 3 Ε ΚΦΗ Ε
3 4 Ο Μ 3 Π =Η Ε =全[ 3 4 = Υ Δ ΠΗ Δ Μ Δ = Υ Η Ε 9 Π/Η Η主ΗΠ 5 Ξ Υ Η 3Ν Δ Γ ΗΙ ΕΔ ϑ 4 Ο Ν Ψ Δ Χ 3 ΠΠ 3 4 Ο 3 Γ 3 ΦΚ3 Ν ΚΗ 4 ϑ = Ε Φ∴
Η 4 = Π Δ Μ & 5 Ζϑ 凡] Η 乙‘9 ] Υ 3 4 Ι Η Τ Φ=Υ = ΨΧ Η 3 4 Ο Ε Η 3 ∀Υ =Δ = Υ Η Θ Η 3 ⊥ Φ4 Ι ΕΔ Τ Φ4 Ι ΠΗ 3 ΠΔ 4 , = Υ Η‘Ε
Χ 3 ς ΦΧ 3 Κ Γ 3 Κϑ Η Π Φ4 Χ ΦΚ⊥ Λ Π =3 Ι Η Ν Η Ψ 4 Ι ? 5 ! 3 4 Ο ≅ : 5 Α ·Χ 一 Ε Η Π/Η Η =ΦΓ Η ΚΛ 5 Ξ Υ Η Δ /= ΦΧ 3 Κ ϑ = ΦΚ∴
Φ[ 3 = ΦΔ 4 /Η ΕΦΔ Ο Δ Μ ΜΔ Ε3 Ι Η Ι Ε 3 Π ΠΗ Π 9 /Δ Φ4 = Η Ο Δ ϑ = 3 4 Ο Πϑ Ι Ι Η Π =ΦΔ 4 Π Δ 4 Ι Ε 3 Π Π /Ε Δ Ο ϑ =ΦΔ 4 3 Ε Η
/ϑ = Μ Δ Ε Τ 3 Ε Ο 。
Ρ Η Λ Τ Δ ΕΟ Π , Ι Ε Δ/ Λ Ε Δ 4 − 5 , & ∃〕,”乞ϑ Π − 5 , , Ν Δ Γ ∀Ι Ε Δ ϑ 4 Ο Ν ΦΔ Χ 3 Π Π , , Γ 3 ΦΚ3 ΝΚΗ 4 ϑ = ΕΦΗ 4 = 5
引 言
在我国冰草属 6月Ι 8 。/Λ , 。。 − 5 7 、披碱草属
6& 勿。“8 − 5 7牧草既有野生分布 , 也有人工栽
培 , 基于其较高的营养价值 , 广泛的适应性和
畜收业的发展 , 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 5 ≅ 9一
≅ 年我们在完成 “宁夏荒漠草原地区人工及
半人工草场栽培牧草的引进与选育” 课题过程
中, 对一些表现优良、 具代表性的冰草属 、 披
碱草属牧草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 ,
以期对它们的利用价值作一判断 , 并为它们今
后在生产中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结果如下 5
份 本项工作中陈一鹦 、 李军超、 姚支存、 钾素芬等 同 志
予以热情帮助 , 谨 表谢意 5
本文于 Α Α年 月 ≅ _ 收到。
试验区生境概况及研究方法
5 生境概况
试验在宁夏盐池县四墩子科学试验基点进行 5 本
区属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 典型大陆
性气候 , 年均降水量 ! Δ ! Χ Χ , 蒸发量 Α )Χ Χ 5 年均
气温Ω5 : ℃ , 之 Α ℃积温 Α ℃ , Κ 月与 Ω 月平均气
温分别为 一 5 ℃和 5 !℃ 5 年均无霜期 ≅ 天 5 雨热
同期 5 年均日照时数 ≅ Ω 5 Ω小时 5 地带性植被属典型
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带 _ : 〕 5
5 供试牧草种类
冰草 6, Ι ΕΔ Θ Λ ΕΔ 8 Η Ε ΦΠ =3 =ϑ Χ 7、 蒙古 冰 草 6, 5
Χ Δ , Α不£Η ϑ Χ 7 、 沙生冰草 6, 5 Ο Η Π Η Ε =Δ Ε ϑ 水 7 、 俄罗斯野
麦草6& 乙夕水ϑ Π Ζϑ 凡Η Η比Π 7、青海披碱草 6& 5 Ι ΗΧ Φ月Δ =3 7、
圆(主披碱草6& 5 ]夕, , Ο Ε Φ] ϑ Π 7 5
5 ! 研究方法
∀ Υ主4 5 ( 5 , //∃ 5 & Η Δ Κ5 , ! 8 6 7
期 康博文 8 几种冰草属披碱草属牧草种群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的研究 豆护、
‘ 儡石士
供试牧草 !∀ # ∃年春人工种植 , 每种一小区 % 试验
地为弃耕地 % 研究项目主要在 ! ∀ # # 、 ! ∀ # ∀ 年测定 %
& % ∋ % ! 种群高度 采取定期 、 定株测定 的 方 法 , 每
种先选长势及密度均匀的 ∋ 行 , 再在每 行 依 次 选 !(
株 , 挂牌标号 % 第 ! 次观测时期视牧草返青及生长情
况而定 , 以后每隔!( 天观测!次 %
& % ∋ % & 地上生物量 采用收割法 % 第 ! 次于开花期测
定 , 第 & 次于 ∀ 月中旬测定 , 二者之和为年地上生物
量 。 同时 , ! ∀ # # 年生长季内 , 从返青后 ) 月∋( 日起 ,
还对俄罗斯野麦草每隔!( 天测定 ! 次 , 直 到 种 子成
熟 % 每种每次设样方 ∗ 个 , 样方面积 ! + & % 将地 上
部分齐地面剪下 , 剔除杂草 , 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称
重 , 并以此样品测定收草营养成分含量 %
& 。 ∋ % ∋ 营养成分 主要测定了水分 、 粗蛋白质 、 粗脂
肪 、 粗纤维 、 粗灰分、 无氮浸出物、 全磷、 全钙 , & 〕%
& % ∋ % ) 数据整理 将各样本的原始数据求平均值 , 以
此作为种群高度 −或地上生物量 .的观测值 % 以观测值
及对应的时间−以天为单位.作散点图 , 先用理论曲线
与之拟合 , 再对相关系数进行 / 检验 〔‘0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 供试收草种群高度的季节变化
∋ % ! % ! 绝对高度的变化 供试牧草 ) 月上 、 中
旬返青后 , 高度生长曲线呈持续上升状 1态 , )
月底以前增长缓慢 , 之后逐渐加快 , 至最大高
度之前又渐趋平缓 −图 ! . , 经拟合符合2 3 45 6/ 57
模型 ,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达极显著 % 数学表
达式为 8
侧健
图 ! 供试牧草高生 长曲线
9 5 4 % ! :; < =>6 3 ? ≅ > 54≅ / 4 <3 Α /≅ ? 3 < /> 6 /> Β 6Χ > > 5 >6 %! % 俄罗斯野麦草Δ % Ε; Φ > > ; 6 , ! % 冰草Γ % > < 56 /Η /; + ,! % 蒙古冰草Γ %砌”∀( !沁“+ , 万% 沙生 冰草Γ % Β>6 >< /3 , ; 阴 ,Ι % 青海披碱草Δ % 4 > ” &!”Η /Η , 硕 % 圆柱披碱草Δ % > 夕1云Φ Β 8 5> ; 6
ϑ Κ Λ! Μ > “ 一 了 戈! .
式中 , 为万某时刻牧草种群的高度 , Λ 为该生境
条件下种群高度可达到极大值 , > 为自然对数的
底 , Η为常数 , <为牧草种群高度内察增长率 ,
?为生长发育天数 −为便于种群间比较 , 都自 )
月 ! 日起计. , 供试牧草返青 日期及其种 群 高
度生长曲线方程参数见表 ! %
由图 ! 及表 ! 看出 , 供试牧草种群尽管以
同样模型进行高度生长 , 但仍有差异 8 − !. 在该
区生境条件下高度可达到的最大值 −Λ .不同 Ν
− & . 高度顶峰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 Ν − ∋ .
某时刻种群的高度也不尽一样 , 有 时 相‘ 差 悬
殊 Ν − ) .冰草属牧草种群间生长较为接近 , 披
碱草属牧草种群间生长差异较大 , 这些完全归
因于草种间生物学特性的不同 % 相对来说 , 建
立 ΟΠ割草场俄罗斯野麦草优于其它 ∗ 种供试牧
草 , 并且在早期利用上具有优势。
∋ % ! % & 种群高度生长速率的变化 整个生长季
表 ! 供试牧草返 , 日期及其离魔生长曲线方祖系橄Θ Η Ρ % ! Σ > = 5 = 5 Φ 4 Β Η /> Η Φ Β ΧΗ < Η + > /> < 6 3 ? ≅ > 5 4 ≅ / 4 < 3份 /≅ > Τ ; Η / 53 Φ ?3 < /> 6/ > Β 6Χ > > 5 > 6
牧草名称
Υ Χ> 75 > 6
Η 1 <
/ −天 .
− Β % .
检验
/ > 6/
返青期 − 月 , 日.
Σ > = 5 = 5Φ 4 Β Η / >
− + 3 爪≅ ς ΒΗ /> .
!Ω一((Ω8⋯的ΞΦ甘%3去‘干上手‘ΠΠ%2Ψ势<<了ΘΩ个‘十孟2山月了卜%‘冰草 Γ % > 犷云6/Η /; +蒙古冰草 Γ % 州。Φ 4价沈; +沙生冰草 Γ % Β > 6 > < /3 <; +
俄罗斯野麦草 Δ % Ε; ”> > ; 6
青海披碱草 Δ % 4 > , Ζ&乞Φ Η /Η
圆柱披碱草 Δ % >刀1该Φ Β 犷5> 乞记6
∗ ∃ 。 (
∃ ( 。 &
∃ ∗ 。 Ζ
Ζ Ζ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Ζ ∀ #
& 。 ( ) ) ∃
( 。 ( # ∃ ∃
( 。 ( 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三 # (
) (三 /三 ∀(
) ( 三/三 ! !(
& ( 三/二 # (
) ( 兰/三 ! Π [
) ( 兰 /二 ! ∋ (
( 。 ∀ ∀ 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8
) 。 ! (
) 。 Ζ
) 。 ! !
) 。 ! &
: ≅ 5 Φ % Π % Γ ΧΧ∴ % Δ 7 3 1 % , ∋ 8 ! − !∀ ∀ & .
9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内 , 枚草种群高度在未达到最大值之前 , 始终发
生着变化 , 不同时期变化速度不同 , 它是牧草生
物学特性及牧草所处不同时期环 境 差 异 的反
映 , 可用种群高度绝对增长速率 6厂 7—单位时间、内收草种群高度的增加值表示 5 供试牧
草不同时期厂值的变化曲线 6图 7因种耐异 ,
有的为单峰式 , 有的为双峰式 , 但最高峰都出现
在 9 月下旬到 : 月中旬 , 说明此时正是牧草生
长的旺盛时期 5 另外 , 某时刻不同草种7间厂值
不尽相同 , 宁夏盐池地区 ? 月底、 9 月初 之前
气温低耐不稳 , 降雨稀少 , 收草刚刚返青 , 生
长缓慢 , 厂 值较低 , 之后气温转高转稳 , 降雨增
多 , 牧草一般又正处在孕穗 、 抽穗阶段 , 生长
厂一执⎯ α
β 一、硬2
一杏 χ
心 2 一 χ
∃−厂Κ一Κδ产Κ卜
乃Α巧幼 9日⎯拍]。邑月卫,6妇
‘ 名公州明叨理。⊥ΤΧ口Φ3弘协%争名Ι摺孚希御侧弱龚州习蔑
Π _ _ < _ _ , 卫 ⎯ 1∋( )( 沁 ∗ ( 了( #(
天数 α 洲6
_ 2_ _ _ _ _ 2 _ _ _ _一上一 βΠ[ χ(( !Ε3
图 ∋ 俄罗斯野麦草地上生物量及营养物质季节变化
9 5 4 % ∋ Υ > Η6 3 Φ Η 1 7≅ ΗΦ4 > 6 3 ? ΗΡ 3= > 4 <3 ; Φ Β Ρ5 3 Ω+ 留∗ Η Φ Β Φ ; /<5 > Φ / 6; Ρ6 / Η Φ > > ?3 < Δ匆姗 6 扭”>叫∗ %
雪, % ∗
δ日。]之,闷一二鸽Ι甲δ日琴恻如侧旋淤
喻九面九而专亏%对万端兀砂面时万药专。片示亏蛋片
月 已式。 ς ε 。改≅
图 & 供试收草高度绝对增长速率变化
−图 中! % ! ·一砚同图 ! .9 14 % φ Γ比 3 1; /> < Η /> 3? ≅ > 54≅ / 4 < 3 Α /≅ ?3 < /> 6/ > ΒΥΧ > 7 5 > 6 · ! % ! ⋯ ⋯砚 Η< > 6 Η + > Η6 5 Φ ?54; < > ! %
旺盛 , 厂 值较大 , Ζ 月份以后牧草进入结籽阶
段 , 营养转向形成种子 , 植株不再增高或增高
缓慢 , 犷 值因之降低或为零 , 所以说水热条件
是制约收草种群高度增长的最主要环境因素 ,
并通过收草的生长发育节律而起作用 %
∋ % & 俄罗斯野麦草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 % & % ! 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 月上旬返青
后 , 俄罗斯野麦草地上生物量便从“零 ”开始以
较快的速度增长 , 一直持续到 ∃ 月中旬 , 之后
是一较短期的平稳阶段 , 紧接着 由于植株逐渐
衰老 , 叶片干枯死亡 , 又逐渐下降 % 一个生活
周期内其变化曲线呈典型单峰式 − γ耳 ∋ . , 代数
式可表达为 〔Ζ ! 8
ε , Κ ! ∃ ∃ % & ∃ 一 ! ! % & 0% ∗云Μ 3 % & ) ∋∀ / &
一 ( % ( ( ! ∋ ∃ / Η − & .
式中, ε , 为时间云时地上生物量 − 4ς + φ . , 矛同
于式 − 5 . , 观测区间为〔∋ ( , ! ( (〕% 相关系数 − < Κ
( % ∗百(& .显著性/检验达极显著 − / , Κ !Ζ % ∋ ∋ Ζ .
/ 。 % 。 Ν Κ ∋ 。 Ζ ( Ζ . 。
由式 − & .可推算出 , 当 /η # −天 . 时 , 俄罗
斯野麦草种群地上生物 量 达 最 大 , ε − 。。, 二
! ) ! % ∋ − 4ς + 艺. 。 在观测区间〔∋ ( , ! ( (〕, 地上生
物量增加了△ε Κ ! ! ! % & −4 ς + “ . %
还须指出 , 图 ∋ 及式 − & .仅仅反映了俄罗
斯野麦草自返青到种子成熟 , 生长发育迅速 、
旺盛 , 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获得较高的地上生物
量 , 而并未说明再生草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 恰
恰相反 , 俄罗斯野麦草再生草尽管 在 Ο1Π 割后
− ∃ 月 ∃ 日花期Ο1Π 割 . ∗ 一 Ζ 天高度可达 ∋ 一
∗ 7 + , 且此时水热等环境条件最适 于植 物 生
长 , 但它的生长却十分缓慢 , 经过 ! (∃ 天到 ∀
月 & (日测定 , 地上生物量也不过 ∃Ζ % ∃ ∀ ς + “,
仅为第 ! 茬草最高地上生物量的∗ ( % Ζ ι , 这既
为俄罗斯野麦草草场的管理和利用 提 供 了 指
导 , 又提醒人们收草的生长发育节律对收草地
上部生长的制约绝对不可低估。
∋ % & % & 地上部营养物质的季节变化 牧草不同
生育时期营养成分的变化直接影响 着 它 的品
质 , 其绝对含量既体现营养物质的相对含量 ,
又体现单位面积产量 「‘’ % 俄罗斯野麦草不 同
:≅ 5Φ % Π % Γ ΧΧ∴ % Δ 7 3 1% , ∋ 8 ! − !∀ ∀ & .
期 康博文 8 几种冰草属披碱草属牧草种群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的研究
生育时期地上有效营养物质绝对含量 2 6粗蛋
白质 ε 粗脂肪 ε 无氮浸出物 十全磷 ε 全钙 7 、
无效 6或负效 7成分绝对含量 班 6粗纤维 ε 粗灰
分 7及二者之差 62 一 研 7 的季节变化 曲线均呈
典型单峰式 6图 ! 7 , 随时∃’+( =〔? Α , Α 〕 6天 7变
化的关系式分别为 8
2 , ; ! : 。 ≅ 一 ≅ ≅ 5 ≅上Α 9 = ε 5 Α : : ≅ 9公“
一 5 Α Α : Ω ς Α 一 “=! ε Ω ς Α 一 “ =弓 戈! 7
研 , ; Ω ? 5 Ω 一 ? 5 9 ≅ 9 = ε 。 ? ≅ ≅ ? =
一 5 Ω ≅ : ς Α 一 念=Π ε ! 5 Α ≅ ! ! ! ς Α 一 9 = ?
6 ? 7
62 一 研 7 ‘ 二 : Α 5 ≅ 一 ! 5 : ? ≅ ? =
ε Α 5 ≅ Α = 一 Α 5 ≅ ≅ ≅ ≅ ? ς Α 一 = !
ε ! 5 Α : : Ω ς Α 一 : =? 、 9 7
式 6 ! 7 、 6 ? 7 、 6 9 7分别于 =“ ≅ Α 、 ≅ 、 Ω ≅
6天7 时取极大值 , 且2 。8 。, ; 9 : 5 Α 6Ι Β Χ φ 7 ,
研 6、 8 , ; 9 Α 。 Α 6Ι Β Χ φ 7 , 62 一 研 7 6 γ 8 , ; ! : 5 !
6ΙΒ Χ φ 7 5 结合地上部生物量在 =亡 ≅ ≅6 天 7时
取极大值 的情 况 , 可以确定当 =为 ≅! 士 9 6天 7
即 : 月 日前后是俄罗斯野麦草的最佳利用时
期 , 此时正是乳熟期 5
! 5 ! 俄罗斯野麦草地上生物量增长速率
生长季内 , 俄罗斯野麦草体内有机物质时
刻发生着交化 , 并引起种群地上生 物 量 的 变
化 , 不 同时期 , 它们各自的变化速度不尽相同 ,
分别可用生物量相对增长速率 6+ 7—单位时间内、单位植物体有机物质的增加速度 , 和生物
量绝对增长速率 61 7 —单位时间内、 单位面积上收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或减少速度
来分析 ‘9 」 5
1 值反映了收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外在变
化速度 , + 值却反映了引起这种外在变化速度
的内在物质生产的变化速度 5 结合前面牧草地
上部的生长及其环境的分析 , 从表 所列的不
同生育时期俄罗斯野 麦 草 的 1 值和+ 值来看 ,
该牧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增长是一个由慢到快
再到慢的过程 , 即返青期较慢 , 拔节 、 孕穗期
加快 , 抽穗 、 开花期最大 , 以后又减慢 , 由牧
表 俄罗斯野之草生物皿绝对(5 长速率1 和相对增长速率+
Ξ 3 Ν 5 , Ν Π Δ Κϑ =Η Ι Ε Δ Τ =Υ Ε3 =Η 61 7 3 4 Ο Ε日3 =ΦΓ Η Ι Ε Δ Τ =Υ
Ε 3 =Η 6+ 7 Δ Μ Ν ΦΔ Χ 3 Π Π Δ Μ & ΚΛ Χ ϑ Π Ζϑ 4 ] Η ϑ Π
物 候 期 相对增长 绝对增长
/Υ Η 4 Δ ΚΔ Ι ΦΗ 3 Κ 速率 6+ 7 速率 61 7
/Υ 3Π Η + Η Κ3 =ΦΓ Η , 味) ΚΚ =ΗΙ Ε Δ 、, =Υ Ε 3 = Η丘6Ι Β Ι ·Ο 7 Ι Ε Δ 、Γ =Υ Ε 3 =Η
1 6Ι Β Χ φ · Ο 7
返 青 期 Α 。 Α ≅+ ΗΓ ΚΓ Φ4 口 只= 3 口 户 Α 。 Α9 ? !一 5 一⋯ < < < ‘, < 一 一‘二一拔节 、 孕移期& ΚΔ 4Ι 愁=Φ/Ι5 3 4 ΟΗ 3 Ε Δ Η 3 Ε Κ4 Ι
Π= 3 Ι Η
抽鹅 、 开花期
9 · Α一 : · ‘ η, , #Η 3咚Φ4 Ι 性4 Ο η “· 。? Ω η “· ‘Α ΑΚ工Φ Δ Τ Η Ε Φ4 Ι Π Κ3Ι Η η Κ
: 。 一 : 。 乳 熟 期α ΦΚ⊥ Λ Π =昭 一 Α
。 ΑΑ : 一 Α 。 Α Α
蜡熟 、 完熟期
: 5 一了5 ηχ 3ς Λ 3 4 Ο Μϑ ΚΚ η 一 Α 5 Α Α ! η 一 ! 5 Α ΑΑ ΑΕΦ/Η 4 ΗΠ Π =3 Ι
草生长发育节律和水热等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
引起 5 牧草有机物的生产效率 , 从返青到种子
成熟 , 随生育期的推进不断下降 , 主要受收草
生长发育节律的制约 5 因此 , 生产上施肥 、 灌
溉等技术措施应在生长季 节早 期— ?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实施 5
! 5 ? 俄罗斯野麦草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 与 种
群高度季节变化的相关
俄罗斯野麦草种群高度的变化会引起种群
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 其关系如图 ? 所示 , 表明
在种群高度及地上生物量达最大之前 , 种群地
5。。_ 、 , Β
γ另已。⊥山娜翻
商?炙 ϑ 3 1‘⎯∴ /
图 ) 俄罗斯野麦 草地 _ 1 生物量与种群高度的关系
9 5‘% ) Σ > 1Η / 5 3 + 1飞∴Χ Ρ > /Α > > Φ Η χ〕3= > 4 < 3 / 1 Φ Β Ρ γ( !刀 【飞凡只
Η !! Β ≅ > 下4 ≅ / 3 ? Χ3 Χ; 1Η /5 3 Φ ?3 < 刀1万0, &ϕ‘只 夕&‘, , :尸Ζ‘, %
:≅ 5Φ % Π % ΓΧΧ∴ % Δ 7 3 1 % , ∋ 8 1 − !。。&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上生物量 6α 7随种群高度 6万 7 的增加而提高 ,
符合直线关系 6Ε ; Α 5 Ω 9 , = , 二 5 Ω ! 7 = 。5 。。 8
; ≅ 5 : Α , 极显著 7 8
α ; 一 : 5 ! ΑΩ ε 5 # 6 : 7
通过式 6 : 7及牧草种群高度的观测值 , 可
估算出某时刻牧草种群地上生物量 。
! 5 9 供试牧草地上生物量年际变化
供试牧草地上生物量一般 生 长 第 年较
低 , 第 或第 ! 年达高峰 , 以后又下降 5 供试
牧草生长第 一 ? 年地上生物量 6地上生物总
量构成因素7 与其之和 6地上生物总量 φ 7 的
相关及通径分析 〔! ’如图 9 所示 5
! 5 9 5 第年地上生物量变化 生长第年地上
生物量与地上生物总量呈显著负相关 68 , 8 7 ,
但其直接通径系数尸 , 8 为正值 , 第 年负相关仅
通过第 、 ! 、 ? 年的河接途径起作用 , 直接
作用小于间接作甫, 因此适当限制第 年地上
生物量 , 可相应增加其它 ! 年地上生物量 , 利
于地上生物总量的提高 5
第 Κ年生物璧 川
第 年 生 物互 6 7
第 ! 年 生 钧量 6! 7
第 ? 年生物傀 ‘?7
图 9 生物总量与其构成因素通径图
.ΦΙ 5 9 / 3=Υ ΟΦ 3 ΙΕ 3 Χ Δ Μ =Δ =3 Κ ΝΦ Δ Χ 留9 3 4 Ο Φ怡 Μ3 Η =Δ ΕΠ 5
6 7 Σ ΦΔ Χ 3Π Δ Μ ΜΦ ΕΠ= ΛΗ 3 Ε , 6 7 ΣΦ Δ Χ 3Π Δ Μ Π Η ] Δ 4 ΟΛΗ岔 , 6 ! 7 ΣΦΔ Χ 3Π ΔΜ =Υ 汾Ο ΛΗ 3Ε , 6 ? 7 ΣΦ Δ Χ 3Π ΔΜΜΔ ϑ Ε =Υ ΛΗ3Ε 5
! 5 9 5 第 年地上生物量变化 第 年地上生
物量与地上生物总量呈中等正相关 6Ε 8 8 7 , 但
其直接通径系数尸 8 8 最小 , 直接作用小于何接
作时 , 只是通过促进第 ! 、 ? 年地上生物量的
增加而间接增加地上生物总量 , 生产中通过提
高第 年地 上生物量 , 可以促进地上生物总量
的提高。
! 5 9 5 ! 第 !年地上生物量变化 第!年地上生物
量与地上生物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6Ε 。8 7 , 且直
接通径系数尸 ! 8 为正值并最大 , 直接作用大于
间接作用 , 所以提高第 ! 年地上生物量 , 可显
著提高地上生物总量 。
! 5 9 5 ? 第?年地上生物量变化 第?年地上生物
量与地上生物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6, ‘ , 7 , 但其
直接通径系数尸 ‘ 8 ‘不大 , 直接作用小于间接作
用 , 主要是第 ! 年地上生物量的作用 6Ε ‘ !尸 ! 8
二 Α 5 ≅ ! Ω7 通过第 ? 年耐对地上生物总量提高
的结果 5 因此 , 采取措施最天限度地发挥和利
用牧草生产潜力 , 提高第 ? 年地上生物量 , 无
疑是提高地上生物总量的有效方法 5
? 结 论
? 5 供试牧草种群高度生长有明显季节性 , 符
合− Δ ΙΦ Π= Φ] 型生长 5 各种群间种群最大高度 、
达最大高度的时间及某时刻的高度存有差异 5
与其它9种牧草相比 , 俄罗斯野 麦草种群较高 ,
生长发育早而快 , 适于建立 ιΚ( 割草场 , 并且在
早期利肘上具有优势 5
? 5 俄罗斯野麦草种群地上生物量及有效营养
物质生长季内的变化曲线均 呈 单 峰 式 , 分别
于 : 月 Ω 日和 : 月 夕日达最大 , 最大值分别为
? 5 !和 ≅ : 5 。6Ι Β Χ “7 5 因此 , 它的最佳利用时
期为 : 月 日前后 , 5 此时正是乳熟期 ,
? 5 ! 俄罗斯野麦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绝对 增 长
速率 , 返青期低 , 拔节 、孕穗期升高, 抽穗、开
花期最大 , 以后又下降 , 它们分别反映了牧草种
群地上生物量的变化速度和有机物质的生产效
率 5 施肥 、 灌溉等扛术措施应在生长季节早期
— ?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实施 5? 5 ? 俄罗斯野麦草种群地上生物量与种 群 高
度呈直线关系 , 随 种 群 高 度 的 增 长 , 地 上
生物量增加。 利用某时刻种群高度的观测值可
以估算此时种群地上生物量 , 公 式 为 8 α ;
一 : 5 ! ΑΩ ε 5 # 。
? 5 9 供试牧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第 年较
低 , 第 或第 ! 年达高峰 , 以后又稍降 , 它们各
白对种群地上生物总量的影响不同 , 地上生物
∀Υ Φ4 5 ( 5 , //∃5 & Η Δ Κ 5 , ! 8 6 Α 7
期 康博文 8 几种冰草属披碱草属收草种群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的研究 :
总量与生长第 Κ 年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 ,
与生长第 、 ! 、 ? 年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 。
通过适当限制生长第 Κ 年地上生物量 , 促进第
、 ! 、 ? 年 , 尤其是第 ! 年地上生物量 , 可
以提高地上生物总量 5
主要参考文做
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 5 ≅ 。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 5
农业 出版社 , 北京 , 9 :一 : Ω 。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编 5 ≅ ! 5 土壤农业
化学常规分析方法 。 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9 一 ≅9 。
兰巨生 5 ≅ 5 作物遗传参数统什法 5 河北 人 民 出 版
社 , 石家庄 , : 一≅ 5
部祥光。 ≅ 9 。 昆虫生态学的常用数学分析方法 5 农业
出版社 , 北京 , Α 一: 9Ω ·
李月树娜、 β 8 ≅ ! , 羊草种群地上部生物盘形成规律的探
讨。 植物全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Ω 6 ? 7 8 的一 阳 5
陈一鄂 。 ≅ 。 论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在宁夏东部的界
限。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6 ! 7 8 Ω一 ! ? 5
杨义群等。 Α 。。 回归设计及多元分析一一在农业上的
应用 5 天则 出版社 , 陕西杨陵 , ? 一 。
吴 自立等。 ≅ 5 红豆草和抗早首箱产草量及其营养动
态分析。 草业科学 , 以 ‘ 7 8 9 一 9 9 5
敬 告 读 者
本刊第 卷第 ? 期第! Ω !页英文摘要题目 《Δ 4 Η Π =3Ν ΚΦ8 ΥΧ Η4 = Δ Μ Η Η Δ ΚΔ Ι Λ 一 Η Η Δ 4 Δ Χ ΦΗ 3 Κ =Λ Θ Η Δ Μ =Υ Η “ Ξ Υ Ε Η Η
% Δ Ε =Υ ” 批Δ =Η Η =ΦΔ 4 ΜΔ Ε Η Π= ΠΛΠ =ΗΧ 》应改为 6 Δ 4 Η Π =3 ΝΚΦΠΥ Χ Η 4 = Δ Μ Η Η Δ ΚΔ Χ ΦΗ 3 Κ Π =Λ ΚΗ Δ Μ 8 Υ ΗΚ=Η Ε ΜΔ Ε Η Π =
ΠΛΠ = Η Χ 》 5 此外 , 6 “Ξ Υ ΕΗ Η , % Δ Ε =Υ ” /Ε Δ = Η Η =ΦΔ 4 Μ Δ Ε Η Π = ΠΛ Π= ΗΧ 》应改为 《“% : Ε =Υ Η 3 Π = , % Δ Ε =Υ 3 4 Ο % Δ Ε =Υ ∴
Τ ΗΠ = ∀ Υ Φ4 3 ” ΠΥ ΗΚ=Η Ε ΜΔ ΕΗ Π= ΠΛ Π=Η Χ 》 5 敬请广大读者见惊 5
本刊编辑部
∀Υ策4 , ( 5 ,//∃ , & ] Δ Κ 5 , ! 8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