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Microorganism and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in forest soil

森林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功能研究



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 / − 00 . %∋ 1 ∋ #∗ .∗ 2 3 , )4 56    , ∀ 7∀ 8 9 ∀一 ∀ :
森林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功能研究 ;
李凤珍 马成新 徐 奕 张立宏 刘增柱 刘瑞君
7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沈阳   : : <8
【摘要】 木文研究了不同林型下土壤7− 。层和− , 层 8微生物 、 土壤酶活性在森林土壤氮转化 中的作
用 = 结果表明不 同林型下土壤具有不同的固氮作用 、 反硝化作用 、 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 速 率 , 即
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 已经证明 , 固氮作用主要存在于森林土壤的 − 9层 , 反硝化作用主
要存在于 − 。层 = 森林土壤存在 种硝化作用过程 , 即由自养微生物所引起的自养硝化作用过程和
异养微生物所引起的异养硝化作用过程 = 它的存在与林型有关 , 某些森林土壤中这 种硝化作用过
程都存在 , 如针阔混交林下的− 。层和− ,层 = 有些林型下土壤 , 则以异养硝化作用过程为主 , 如针
叶林的− 。层 =
关健词 森林土壤氮转化 土壤酶 固氮作用 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Α ΒΧ Χ Β Δ Ε Φ ≅ΓΗ Ε Φ Ι Φ ≅ϑ ΒΧ Δ Α Φ ϑ Β Ε Φ ΓΚΧ ΒΗ Ε ϑ≅Χ Φ ≅Φ ΚΧ ΒΑ Γϑ <: = . ≅ / Α Φ Δ Λ Μ Α Φ , ? Ε # Μ Α Φ Δ Ν ≅Φ ,
Ο 4 3主, Π Μ Ε Φ Δ .≅Μ Χ Φ Δ , . ≅4 Π Α Φ Δ Λ Μ 4 Ε Φ Ι .主4 , 4 文Θ4 Φ 7%Φ Γ ϑ≅ϑ4 ϑΑ Χ Κ − 00%之Α Ι ∋ Α Χ 5Χ Δ 6 , − Ρ Ε Ι Α Σ
Η ≅Ε ( ≅Φ ≅ΑΕ , ( Μ ΑΦ 6 Ε Φ Δ   : :  < 8一# Μ≅Φ = ) = −00%= ∋ Ρ Χ 5· ,    , ∀ 7∀ 8 9 ∀一 ∀ : ·
Τ Μ ≅Γ 0Ε0Α Β Γ ϑ4 Ι ≅Α Γ ϑΜ Α ΑΚΚ Α Α ϑ Χ Κ Η ≅Α Β ΧΥ ≅Ε 5 0Χ 04 5Ε ϑ≅Χ Φ Ε Φ Ι < :  Α Φ Λ 6Η Α Χ Φ Φ ≅ϑΒ Χ Δ Α Φ ϑΒΕ Φ Γ Σ
Κ Χ Β Η Ε ϑ≅Χ Φ ≅Φ Κ Χ Β Α Γ ϑ < :  4 Φ Ι Α Β Ι 豆ΚΚ Α Β Α Φ ϑ Κ Χ Β Α Γ ϑ ϑ60Α Γ = Τ Μ Α Β Ε ϑΑ Γ Χ Κ Φ ≅ϑΒ Χ Δ Α Φ Κ ≅Ν Ε ϑ≅Χ Φ , Ι Α Σ
Φ ≅ϑΒ ≅Κ ≅Α Ε ϑ≅Χ Φ , Ε Η Η Χ Φ ≅Κ ≅Α Ε ϑ≅Χ Φ Ε Φ Ι Φ 宜ϑΒ主Κ≅Ρ Ε ϑ≅Χ Φ Ε Β Α ς 4 ≅ϑΑ Ι ≅Κ Κ Α Β ΑΦ ϑ 4 Φ Ι Α Β Ι ≅ΚΚ ΑΒ即 ϑ ΚΧΒ Α Γ ϑ
ϑ60 Α Γ 9 Υ ΒΧ Ε Ι 5Α Ε Ω Α Ι Κ Χ Β Α Γ ϑ> Η ≅Ν Α Ι ΥΒ Χ Ε Ι 5Α Ε Ω Α Ι 一 ΑΧΦ ≅ΚΑ Β Χ 4 Γ ΚΧ ΒΑ Γϑ> Α Χ Φ ≅ΚΑ Β Χ 4 Γ ΚΧΒ Α Γϑ = & ≅ϑΒΧΔ Α Φ
Κ≅Ν Ε ϑ≅Χ Φ Η Ε ≅Φ 56 Χ Α Α 4 ΒΓ ≅Φ < :  Μ Χ Β ≅Λ Χ Φ − ≅ , Ε Φ Ι Ι Α Φ ≅ϑΒ ≅Κ ≅Ρ Ε ϑ≅Χ Φ ≅Φ Μ Χ Β ≅ΛΧΦ − Χ = Τ Μ Α Β Α Ε ΒΑ
ϑΞ Χ Ψ ≅Φ Ι Γ Χ Κ Φ ≅ϑΒ ≅Κ ≅Ρ Ε ϑΘΧ Φ ≅Φ ΚΧ Β Α Γ ϑ < :  , Χ Φ Α ΘΓ Ε 4 ϑΧ ϑ Β∗0 Μ ≅Α Ε Φ Ι ϑΜ Α Χ ϑΜ Α Β < Μ Α ϑΑ Β Χ ϑΒΧ 0Μ 宜Α Σ
Τ Μ Α ΚΧΒ Η Α Β < Υ Β Χ 4 Δ Μ ϑ Ε ΥΧ 4 ϑ Υ 6 ΑΜ Α Η Χ Ε 4 ϑΧ ϑΒ Χ Ζ Μ≅Α Φ ≅ϑΒ ≅Κ6 ≅Φ Δ Υ Ε Α ϑΑ Β ≅Ε Ε Φ Ι ϑΜ Α 5Ε ϑϑΑ Β < Υ 6
Ε Φ 4 Η Υ Α Β Χ Κ Μ Α ϑΑ Β Χ ϑΒ Χ 0Μ ≅Α Η ≅Α ΒΧΥ Α Γ = Τ Μ Α ≅Β Χ Α Α 4 Β Α Φ Α Α < Α Χ Β ΒΑ 5Ε ϑΑ Ι Ξ ≅ϑΜ Κ Χ Β Α Γ ϑ ϑ60Α 。 %Φ
Γ Χ Η Α ΚΧ Β Α Γ ϑ < :  < 4 Φ Ι Α Β Η ≅Ν Α Ι Υ Β Χ Ε Ι 5ΑΕ Ω Α Ι 一 Α Χ Φ ΘΚΑ ΒΧ 4 Γ Κ Χ Β Α Γ ϑ , ΥΧ ϑΜ Ε 4 ϑΧ ϑΒ Χ 0Μ ≅Α Ε Φ Ι Μ Α ϑΑ Β Χ Σ
ϑΒ∗0 Μ≅Ρ Φ ≅ϑΒ ≅Κ ≅Ρ Ε ϑ≅ΧΦ Γ Ε Β Α Α Ν ≅Γ ϑΑ Ι , Υ 4 ϑ 4 Φ Ι Α Β Α Χ Φ ≅ΚΑ Β Χ 4 Γ Κ Χ Β ΑΓ ϑ , ϑΜ Α Φ ≅ϑΒ ≅Κ ≅Α Ε ϑ≅Χ Φ  < Η Ε ≅Φ 56
Μ Α ϑΑ Β Χ ϑΒ Χ 0Μ ≅Α Σ
[ Α 6 Ξ Χ Β Ι Γ & ≅ϑΒ Χ Δ Α Φ ϑΒ Ε Φ ΓΚ Χ ΒΗ Ε ϑ ≅ΧΦ ≅Φ ΚΧ Β Α Γ ϑ < :  , < :  Α Φ Λ 6Η Α , & 主ϑ ΒΧ Δ Α Φ Κ ≅Ν Ε ϑ≅Χ Φ , 1 Α Φ ≅Σ
ϑΒ ≅Κ ≅Α Ε ϑ≅Χ Φ , − Η Η Χ Φ ≅Κ≅Α Ε ϑ≅Χ Φ , & ≅ϑΒ ≅Κ≅Α Ε ϑ≅ΧΦ =
 引 言
氮在生态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 由
于氮本身的化学性质及其多样 的生化功能 , 使
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过程呈现出复杂性和多
样性 =
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进行着复杂而多样的转
化与循环过程 = 从整体而言 , 这些过程与其它 自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本文子  : 年  月  日收到 ,  眨年 ∀ 月  日改回 。
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的转化过程有
其相似之处 , 但又有其本身的特点 , 例如在农田
土壤中自养硝化作用很强 , 而在森林土壤中则
很弱或者几乎不存在 = 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转
化过程 , 主要由氮的输入 、输出和氮在土壤内部
的转化等三方面构成 = 它包括固氮作用 、反硝化
作用 7含硝酸盐还原作用8 、 氮的同化作用及矿
化作用7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8 = 为进一步了解
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转化与循环过程的强度 ,
以长自山Θ匕坡自然保护区主要 林型下地被物层
#Μ ≅Φ = ) = − Ζ 0%。 ∋ Α Χ 5 = , ∀ 9 ∀ 7   8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7− 。层8和土壤层 7− , 层8为材料 , 分析研究了
不同林型下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的微生物转化氮
的过程与强度 , 尤其是对森林土壤中氮转化过
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 因为这些过程的强度
不仅与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平衡相关 , 而且
它直接影响森林土壤肥力状况及其供氮能力 =
籍此为调控林木生长 , 为森林的适宜经营及管
理提供科学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供试样地 
样地选自长白山北坡自然保护区 , 主要林型下地
被物层7− 。层 8和土壤层 7− , 层8 = 供试材料 9 & Χ =  , 海
拔 ]  <Η , 山地半荒漠苔原土 ,半荒漠苔原带 = & Χ = ,
海拔 ] Χ Η , 山 地苔原土 , 矮灌木苔原带 , 高山笃斯
牛皮杜鹃群落 = & Χ = ∀ , 海拔    ΧΗ , 山地生草森林
土 , 亚高山岳桦林带 , 牛皮杜鹃岳桦林 = & Χ = < , 海拔
 : ΧΗ , 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 , 针叶林带 , 红松 云冷
杉暗针叶林 = & Χ = ] , 海 拔  ∀ ⊥ ΧΗ , 山地棕色暗针叶
林土 , 杜香落叶松 林 = & Χ = ! , 海拔!∴: Η , 山地暗棕
色森林土 , 阔叶灌木红松林 = & Χ =  , 海拔 ]: Η , 山
地暗棕色森林土 , 胡枝子长白赤松 林 = & Χ = : , 海拔
!< ΧΗ , 山地暗棕色森林土 , 阔叶林 =
= 分析项目与方法
分析了土壤氮转化强度 = 分别测定了土壤 硝化作
用 、 反硝化作用 、 固氮作用和氨化作用 _Λ⎯ =
分析了土壤过氧化氢酶 、 转化酶及蛋 白 酶 等活
性 【∀ 〕= 过氧化氢酶活性以过氧化氢为基 质 , 用 高 锰
酸钾滴定法测定 , 转化酶活性以蔗糖为基质 , 用硫代
硫酸钠滴定法测定 α 蛋白酶活性以酪素为基质 , 用福
林比色法测定 =
用修改的环流装置 ] ⎯ , 研究土壤中氮的 转化 过
程 。
∀ 结果与讨论
构成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是以土壤为
中心 , 通过氮的输入 、 输出及氮在土壤内部的
转化等 ∀ 个主要过程来完成 = 微生物的功能在
氮的输入方面 , 主要通过生物固氮和回归土壤
的凋落物的分解而获得 α 在氮的输出方面 , 主
要通过径流 、 淋溶和反硝化作用而引起 = 至于
氮在森林土壤中的转化 , 主要是通过如下的方
式 9
矿化有机氮妥二全& ∃ 。 , & ∗ 石同化
在此过程中 , 氮的无机化和有机化是相互作用
进行的 = 其中氨化作用 、 硝化作用、 石肖酸还原
作用以及同化作用是发生在森林土壤氮转化过
程中的主要 内容 =
∀ =  不同林型下土壤碳 、 氮转化兑过程 强 度
的比较
在比较土壤碳 、 氮转化过程总的强度时 ,
可以转化酶活性代表森林土壤内碳转化过程的
强度 = 以蛋白酶活性代表森林土壤内氮转化过
程的强度 ‘” = 从对长 白山北坡不同林 型 下地
被物层 7− 。层 8和土壤层 7− , 层 8的酶活分析结
果来看 , 其活性变化反映了不同林 型 对 土 壤
碳 、 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 并且 它们之间存在一
定的关系 = 从表  结果看出 , 总的来说 , 地被
物层的活性要高于土壤层 = 对不同林型而言 ,
无论是 − 。层 , 还是 − , 层 , 蛋白酶活性都是以阔
叶林 > 针阔混交林 > 针叶林 = 转化酶活性也是
阔叶林 > 针阔混交林 > 针叶林 = 至于与腐殖质
合成有关的酶系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是 − 。层 >
− , 层 = 在 − 。层中不同林型的差异不大 , 而在
− , 层 中则是阔叶林妻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
土壤酶活性说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 − 。层
和 − , 层碳 、 氮转化过程的强度要明显强于针
叶林下 的 − 。 层和 − , 层 。 这种转化强度的差
异 , 也从土壤腐殖质碳 、 氮含量的变化结果反
映出来 , 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 针叶林 =
二 不同林型下土壤的生物固氮作用强度
生物固氮作用是森林生态系氮输入的主要
过程 = 森林土壤的固氮作用 同 样 包 括 个过
程 9 一是 自生的固氮过程 , 由好氧的和嫌氧的
自生固氮微生物来实现 α 二是共生 的 固 氮 作
用 , 由与豆科树种和非豆科树种共生的根瘤细
菌或放线菌来实现 = 这些固氮过程都是通过微
伪 ≅Φ 。 ) = − 00% = ∋ Α Χ ) = , ∀ 9 ∀ 7   8
∀ 期 李凤珍等 9 森林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功能研究 <
、一一 =一一一 β β β β β表 不同林型下土坟醉活性的变化
Τ Ε Υ =  χ Ε Β≅Ε ϑ ≅Χ Φ Χ Κ < :  Α Φ Π 6 Η Α Ε Α ϑ≅Ω ≅ϑ 6 4 Φ Ι Α Β Ι ≅ΚΚΑ ΒΑ Φ ϑ ΚΧ ΒΑ Γϑ ϑ 60Α
&月8
8ϑ&δ全Τ77
土城编号
入匕。 Χ Κ
< : 
层 次∃ ∗ Β ≅Σ
腐殖质 #
∃ 4 Η ≅Α 一# 腐 殖 质 &∃ 4 Η ≅Α 一& 转 化 酶%Φ Ω Α Β ϑΕ Γ Α 蛋 白 酶0 ΒΧ ϑΑ ≅Φ Ε ΓΑ
Π Χ Κ5 拼礼就 ‘黔氛9, 8 7Δ孙甲Γ Α Η Δ=  止 Χ Β 6 < : 列
。 !
君∀# 一 ∃ !
 %理& 乒∋( ) 鸭  &∗ + , − 万. /0 1 ∋ 2(3 ∀ ( 一 几 !
过氧化数醉4 − %− 1− / )
∗ 0 56 7 6 ( 0 81· 9 一 1 : ; . /0 ∋ 1!
心曲∀廿八,目九」(舀自匕∀寸口,<冉0=>∗⋯户?>润卜‘们钊,己>口钊月∗钊七州月的‘‘幻<州匕曰」的舀≅∀&甘。Α月&3内Β口Β‘幼,‘吕∗⋯‘,‘&33&‘‘ΒΧ 。 Δ &∃ ∃ 。 & &∃二5(舀 ∃∃ ∗ 4Β
Δ 。 ≅&
∃ & ∗ ∀&
∃3 ∗ Δ &
∀ ∗ & &
1 &
3 Δ 。3 Ε
3 ∃ 。 & +
∃ & ∀ 。 ∃ Δ
3 & ∗ + Φ
Ε Φ 。 ≅ +
3 Χ 。 ≅ ∀
Ε 日。 Φ +
∃Χ 。 3 Δ
∃3 3 一 + Ε
∃Ε 。 ∃ ≅
∀ + 。 & &
Ε ∗ Ε &
∃ ∃ Χ 。 Φ ∀
3 & ‘∀ Χ
∃ ∗ ∃ Χ Δ
Γ 。 ∀ 3 3
Χ 。 Φ 3 Ε
∃ ∗ Χ Δ 3
Χ 。 ∀ ∃ Χ
& ∗ ≅3 Δ
Δ 。 Δ+ Δ
& 。 Φ ∃ &
∀ 。 Ε Ε ∃
& 。 Ε ≅ Φ
3 。 ≅ Δ +
& 。 Φ∀ Φ
≅ ∗ ΔΕ Ε
∃ 。 ∀ ∃ ∀
∀ ≅ 。 Χ +
+ + 。 ≅ ≅
Η + 3 。 ∃3
∃ ∃ & 。 ≅ Ε
3 Χ Δ ∗ + 3
Φ + 。 & 3
Χ ≅ Δ 。 Φ Δ
≅ Ε ∗ Δ &
Χ Χ Δ ∗ Χ Φ
Ε 3 ∗ Χ ≅
3 ∃ Χ 。 +3
Χ Δ 。 Φ &
3 + + 。 Ε 3
Φ Φ 。 ≅ Χ
∗∀∗ΦΕ&+3Δ∃⋯Φ3+3&Χ&≅3+Χ∀∀≅&韶3邪≅ΙΓΒ戊
生物的固氮酶作用来完成的 ∗ 通过用乙炔还原
测定固氮酶活性的方法 , 分析比较了不同林型
下 Ι 。层和 Ι , 层 自生 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酶活
性 ∗ 结果表明 , 森林土壤的固氮作用主要存在
于 Ι ϑ 层 ϑ 不同林型下土壤的固氮酶活性也有
明显的差异 ∗ 一般情况下 , 以针阔混交林下土
壤为最强 , 其次为阔叶林 , 再则为针叶林 表
3 ! 。
表3 不同林型下土滚的生物固氮作用
Κ − Λ ∗ 3 Δ & ∃∃ ( ∋ %; 0 9 ) ( Μ ∋ 2 − %∋ 0 ( Ν ( : ) ; : ∋Μ Μ) ; ) ( %
Μ 0 ; ) /% % .Ο)
0 Μ Π 0 (
层 次
Θ 0 ; ∋ 8
5 Β (
固氮作用
卜∋ %职9 ) (Γ Γ Ρ − 毛工Β (
次卜
;
层Θ0壤号土编Σ0
加 ∃∃  Σ , 卜+ ∗∃ && + 一∃ : ; .
3、,二
/0 ∋ 1 ∗ # 一 ∋ !
因素的主要方面 , 是在反硝化微生 物 的作 用
下 , 使氮的氧化物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 。 它的
主要产物是 Σ 5 Β和 Σ , ∗ 此外 , 森林土壤还存
在一定的硝酸盐还原过程所生成 的Σ Β 万一Σ还
原成Σ Θ 言一Σ , 其反应过程为 ,
Σ尸‘一Σ一叮Β ‘翎一“。’Σ 3 &巩 ∗—‘Σ Θ卜Σ 、从表 Χ 可以看出 , 森林土壤的 反 硝 化过程 , 据 Σ , Β 生成量来看 , 一般情况下主要发生于含有机质丰富的 Ι 。 层 , 同时不同林型下
土壤的反硝化作用强度也有明显的差异 , 阔叶
林 Τ 针阔混交林 Τ 针叶林 。
从表 Χ 还可以看出 , 森林土壤存在明显 的
硝酸还原过程 , 一般情况下土壤 Σ Β 万一Σ 和
Σ Θ支一Σ 的生成与 Σ0 石, Σ消耗有关 , 但也有
少数例外 , 如 Σ 0 ∗ ≅林型 的 Ι 。层 Σ Β 石一Σ 和
Σ Θ支一Σ 的生成总量大于 Σ Β 石一Σ 的消耗量 ,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
Χ ∗ ∀ 不同林型下土壤的氨化作用强度
土壤氨化作用指的是土壤有机氮在土壤微
生物作用下被分解 , 并以 Σ Θ 吉一Σ 的形式释放
出来 , 此过程也称为矿化过程 , 不同林型下丈
(∃.Υ!?糯黯
Ι , 。∗ 3 。 ς∃ , Ι 。
3 & ∗ Χ Χ
&
& 。 Χ ∃ 3
∃ 。 ∀ ≅
3 。 & +
∃ 。 & 3
∃& ∃ 。 ∀ ∀
& 。 Δ & ∃
ΧΕ 。 + &
Β 一 + Ε
≅ 3 。 Δ ≅
ΙΙ
Χ ∗ Χ 不同林型下土壤的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氮输出的生物
4# ∋( , < ∗ Ι Ω Ω 1 ∗ Ξ ) 0 1· , Χ , Χ  ∃ +日3 !
韶] 应 用 生 态 字 报 ∀ 卷
班 ∀ 不同林里下土幼的反确化作用强度
介Υ = ∀ < :  Ι = Φ 5ϑΒ ≅Κ≅Α Ε ϑ≅Χ Φ 4 Φ Ι ΑΒ Ι ≅ΚΚΑ ΒΑΦ ϑ ΚΧ ΒΑ Γϑ
谁萝Ζ =
7 =ϑ5=工一。们卜Ο,∗切,日::Ψ
&∗之洲&Ν0Ζ∀%’[Ο山
喇恨州Β”之
∴了认招Ο·工Ζ&Δ卜]∗切·已!
么人国之妇。口Ζ祠Ο0<山喇链州么。一国
∴∗。卜招Ο·工Ζ&Δ扫、∗切·已!
之Γ旧&妇。口Ζ∀(Ο0:训链州名Η困Β
工卜∗Ο∗工叫&Δ∗。切·三!
之Γ旧&名姻&Ν0一祠:已口/己
喇聪么伪Β名Α0ΠΖ。国
忆巡
工叫&Δ0 ∗0Σ璐
Δ ∗ 3 Χ
3 ≅ 。 Φ3
Ε Χ ∗ Φ ≅
∀ Ε 一 Δ3
+ Ε 。 Δ ∃
3 ≅ 。 Φ ∀
Δ & 。 3 ∃
∀ ∀ 。 Ε ∀
∃ ∃ + 。 & Δ
Δ Χ 。 3 Δ
≅ ≅ 。 Χ Χ
3 ≅ 。 + Φ
∃3 且。 ≅ Χ
Δ Χ 。 3 &
≅ 。 Ε ∃
3 + 。3 +
Χ Χ 。 Χ Φ
Χ& 。 ∀ Ε
Χ Χ ∗ Χ ∃
3 ∀ 。 ΦΕ
∃ Δ ∃ 。 ΧΔ
Χ+ 一口Β
≅ Χ 。 Δ 3
Χ∀ 。 , +
∃Φ 。 ≅ Δ
∃ ∃ 。 ∃ ∃
∀ & 。 + Ε
3 Δ 。 Χ +
Β。 3 ∀
3 。 3 Δ
Χ 。 ∀ ∀
3 。 ≅ ∃
3 。 + Φ
& 一 Φ Φ
∀ 。 ≅ Δ
Χ 一 ∃ Δ
Φ 。 3 &
Χ 。 + +
⊥ 。 & 3
∃ 。 Χ ∀
≅ 。 ≅ +
3 。 Φ Φ
3 。 Ε
&
∃ + 。 + ∃
∃+ 3 。 + ∃
Φ& 。 Δ Δ
3 ∃ 。Β
&
Β
Ε3 + 。 ∀ 3
∃ ∃ + 。 Ε Δ
∃ Φ ∀ 。 ∃&
3 Φ 。 + ∃
3 &Δ ∃ 。 + ≅
Χ& 一 &
壤的氨化作用强度也有一定的差异 ∗ 从表 ∀ 可
以看出 , 在 Ι 。层和 Ι 工 层氨化 作 用都 比较
强 , 其强度一般以阔叶林 Τ 针阔混交林 Τ 针叶
林。
班∀ 不同林组下土谊的奴化作用
了∗ Λ 。∀ Δ & ∃∃ − _ 皿 0 ( ∋Μ盆) − %∋ 0 ( Ν ( : ) ; : ∋ ΜΜ ) ; ) ( % Μ0 ; ) /%
它.Ω )
Χ ∗ Δ 不同林型下土壤的硝化作用过程
硝化作用过程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重要环
节 , 一般是指氨被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 其重
要性在于产生的氧化态氮可以进一 步 参 与循
环 ∗ 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是 先 氧 化成亚硝
酸 , 再由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 ∗ 完成这过程
的微生物属于化能自养型的亚硝酸细菌及硝酸
细菌 。 其反应式为 Σ Θ 吉8 Σ一Σ Β 石一Σ一Σ Β 石一Σ ∗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 , 这 3类自养型细
菌的作用和过程研究较多 , 但对于酸性环境的
森林土壤的硝化作用过程 , 及参与这一作用过
程的微生物则研究甚少 ∗ 在分析研究森林土壤
时 , 往往很难分离到自养型硝化细菌 , 同时也
很难测出硝化作用强度 ∗ 从对长白山北坡不同
海拔高度 , 不同林型下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来
看 , 与前人在研究其它地区森林土壤相同 , 用
常规的分离测定硝化细菌的方法 , 并没有分离
到自养型硝化细菌的纯 培养 〔” ∗ 同时 , 对它
的硝化能力测定结 果 来 看 , 加 至 土 壤 中 的
Σ Θ 言一Σ却明显被耗用 , 但氧化生成的Σ Β 万一
Σ ⎯ Σ Β 万一Σ 的量 却很 少 。 其 生 成量 只 占
ΣΘ 支一Σ耗量的& ∗ &∃ 一∃ ∗ Φ∀ 表 Δ ! , 这说明
酸性森林土壤不利于 自养型硝化细菌的生长 ∗
据报道 , 土壤中存在的某些异 养型 微生
物具有将有机氮直 接 转 变 为 Σ Β 万一Σ 的能
力 〔∀ ’ Δ ’Φ ’ ∗
Χ ∗ ≅ 森林土壤中氮转化的特征
如上所述 , 森林土壤的自养硝化作用过程
是非常弱的 ∗ 为了进一步研究森林土壤中氮转
化的动态变化 , 采用环流技术测定了长白山北
坡3种主要林型 , 即阔叶灌木红松林 Σ 0 ∗ Φ , 针
阔混交林 !和云冷杉暗针叶林 Σ 0 ∗ Δ , 针叶林 !
下的地被物层  Ι 。层 !和土壤层 Ι , 层 ! , 在添
加有机氮 蛋白陈!和无机氮 硫钱!为氮源时氮
的动态变化 图 ∃ 一 ∀ ! ∗
从图 ∃ 和图 Χ 可以看出 , 森林土壤中有机
氮的转化过程一般可划分 为 Χ 个 时期 , 即 前
期 、 中期和后期 ∗ 前期为有机氮的矿化时期 ,
Ι1山ΒΓ扣与Γ83ΧΔ)+Φ[&
∴%。卜招Ο
·一洲吕卜Ο∗∃8切∗切日·付国之!
口&Ζ祠
,巴叫洲口ΒΑΝ已司
映嫉七翠ΝΠ0Ζ国另噢洲&Δ叼。
。之中璐刊
命启日 品
曹卜自Ο·Κ8切之,钾口月衬
招Β润当口已ΝΝ1咬
映翠城举形工叫&的
, 皇 国弓
妇& ∗之
中屏璐叫
∃ ∀ 。 ∃ Χ
∃ Φ 。 & ∀
∀ + 。 ≅3
3 Ε 。 3 Δ
Χ ∀ 。 3 3
∃ Χ 。 ∃ ≅
Δ ∃ 。 Ε ∃
∃ Ε 。 Ε3
Χ + 。 + ∀
3 ≅ 。 + Ε
Χ & 。 ∀ Φ
∃Φ 。 Βα
ΦΕ 。 ∀ &
3 Φ 。 3 &
口臼Γ(仙∗二∗助几Ι∗二,‘自口,品∗‘的?二Ι
仁# ∋( , < ∗ Ι帅 ∃∗ Ξ β 0 1· , Χ , Χ  ∃ + + 3 !
∀ 期 李凤珍等9 森林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功能研究
衰< 不同林型下土城的自葬礴化作用
Τ = Υ = < < :  ”≅ϑΒ ≅Κ≅Α Ε ϑ≅Χ Φ 4 Φ Ι Α Β Ι ≅ΚΚΑ Β Α Φ ϑ ΚΧ Β Α = ϑ ϑ 60Α
、、
,ε,知衣价, 产一 女一‘一犷、十伐、
:附 八
∴一巴χ加气?3

、一日一凡
,户 δ 扮
Ν旧祠巴叫妇Ζ润。卜渭己
ε只招翠妈
∴工一。的热心工8切∗注φ
之8团ΒΣ叫&Ν0衬。,Ο出喇链州名山Β叫工&Δ卜‘Ο,切·二φ么
Γ旧Β之书口艺Ο0:喇值洲么Η旧Β之∴工叫
&Δ热白Κ∗切·日φ
Σ1钾Θ妇之&Ν0间苍日(叻口α
喇粱之。衬国γΝ吕叫扣ΒΘ噢形工叫。的俐
。0Σ
中臻璐刊
Ε 3 一 ≅ Χ
Ε ∀ 。Ε ∀
Ε ∀ 。 Ε ∀
Φ Χ 。 Φ Δ
∀ ∀ 一 & &
Ε Χ ∗ &&
Ε ∀ 。 Ε ∀
Ε ∀ 。 Ε ∀
Ε ∀ 。 Ε ∀
Ε ∀ 。 Ε ∀
Ε 3 。 Χ ≅
Ε ∃ 。& &
∀ Χ 一 ∃ Φ
Φ & 。≅ ∀
&
&
3 + 3 。盆
≅ 。 +
∃ Δ 。3
∀3 。 ≅
&
&
∃ Χ Χ 。 +
∃ Δ 。 3
Χ Χ 。 ∀
+ ∗ ∃
∃3 。1
&
∃ Δ ∃ 。 3
Χ & 3 。 Δ
&
&
Δ ∀ ≅ 。 ∀
∃ ∃3 。 +
∀ 3 ≅
∃ Ε Δ 。 3
∃ Χ∀ Δ 。 Ε
∃+ ∃ 。 +
&
Β
&
Β
& 一 ∃Ε
& 。 Χ ≅
Β。 Χ ∀
& 。 & ∃
∃ 。 3 Ε
& 。 ∃+
& 。 Δ3
Β 。 3 3
∃。 Φ ∀
& 。 3 ∀
Β 。 & ∀
& 一 & ∃
Β。 & Χ
&
否口 ∗ ‘二‘‘二二二二舀< ‘∃& 3&
时 间 Κ ∋_ )  : − η
二某一‘育∗几且&∃月1,几丹‘二血∗山二(?舀臼:Ι∃,ΔΧ≅Φ&∃&
∗ 硝化能力  ! 二
ΣΒ 三一Σ ⎯ Σ Β三一Σ ! 生成量
ΣΘ 言一Σ 耗及
田∃ 针阔混交林 Σ 。。 Φ ! Ι ∗ 层和Ι 1 层环流中含 Σ 化合物
的动态变化 用。∗ ∃ 蛋白陈怪冲液环流 !
ι ∋ 9 ∗ ∃ ϕ .( − _ ∋) η− ;城Μ0 ( 0Μ Σ β0 ( %− ∋ ( ) : β0 _ Ω0 8
Ν ( :/ ∋( #0 ; ∋Π0 ( Ι 0 − ( : Ι ∋ Ν ( : ) ; _ 议) : Λ ;0 − :1) −8
, ) : 一β0 ( ∋Μ) ;0 Ν/ %; ) ) Σ0 ∗ Φ ! , Ο) ; ΜΝ/ ) : κ ∋%# & ∗ ∃ Ο) Ο场( ) ΛΝ 牡) ; ) : /0 1Ν %∋0 ( ∗
一 2 一 Ι 0 ΣΘ 蕊一Σ ⋯ 2∗ ” Ι 1 Σ Θ卜Σ
一 0 一 Ι 0 Σ Β三一Σ ⋯ 。 ⋯ Ι ∋ ΣΒ 三一Σ
一一 Ι 0 Σ Β 三一Σ ⋯ 一 Ι 1 ΣΒ三一Σ
图 3 一 ≅ 的表示同图五。ΣΒ %) / ∋ ( ι ∋ 9 ∗ 3 一 ) − ; ) %# ) / −_ ) − / ∋ ( ι∋9 ∗ ∃ ∗
ΣΒ喻∋
八“勺Υ
之Β川ΗΣ一女9χ日?>
门曰
或称为氨化作用时期 ∗ 此时期加入土壤中的有
机氮矿化为Σ Θ言一Σ , 并在环境中累积 ∗ 中期
为Σ Θ 言一Σ减少期和 Σ Β 石一Σ生成期 , 此时期
的转化特征是伴随着Σ Θ 言一Σ 的减少 , 在环境
中逐渐积累Σ Β石一Σ ∗ 后期则是 Σ Β石一Σ减少
期和Σ Β 石一Σ 生成期 , 此时期的转化特征是伴
随着Σ Β 万一Σ 的减少 , 在环境中逐渐累积 Σ Β石
一Σ 。 必须指出 , 从整个有机氮矿 化 结 果 来
看 , Σ Β石一Σ 的生成量往往大于 Σ Θ言一Σ 的减
少量 , 说明Σ Β万一Σ 的生成并不是完全由Σ Θ 言
一Σ 的氧化生成 , 有可能直 接从有机氮转化而
来 。 不同林型下地被物层与土壤层的氮的转化
规律基本一致 , 所不同的只是过程延续的时间
长短和过程的强度上的差异 。 针阔混交林下的
地被物层 , 用蛋白膝环流Χ& 天的结果表明 , 环
流液中Σ Θ吉一Σ 含量为 ∃ ≅ ∗ ≅协9 δ _ 1, Σ Β三一Σ
“丫χ
尹、 δ 气丫一
一 3& &一‘χ气切?3∃杨内之
竺矛么、 λ 8∗
几二二竺竺全二三3& Χ &
Γς于问 Κ ∋ _ 。  ‘μ− . ,
圈 3 针阔混交林 Σ & ∗ Φ ! Ι 。层和Ι 1 层环流中含Σ 化 合 物
的动态变化 用。 ∗ ∃ Φ∀ 硫俊缓冲液环流!
ι ∋ 9 ∗ 3 ϕ. ( − _ ∋ ) η− ; ∋−% Μ0 ( 0 Μ Σ β0 ( %− ∋ ( ) : β0 _ Ω0 8Ν ( :/ ∋ ( #0 ; ∋Π0 ( Ι 0 − ( : Ι , Ν ( : ) ; _ ∋2 ) : Λ;0 − : 1) 8
− η ) : 一β0 ( ∋ Μ) ;0 Ν/ 仕) ) ΣΒ ∗ Φ ! , Ο) ; ΜΝ/ ) : κ ∋%# 0 。 Φ ∃∀写
Σ Θ 一! , Δ & 一 ΛΝ ΜΜ) ; ) : Δ& ∃以∋0 ( 。
4#加 ∗ <∗ ΙΟΟ王∗ Ξ ) 0 1 ∗ , Χ , Χ  ∗∃++3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一喇一 一丫
?一产

丫 产,,,]义ννν卜∃∗νν二翻生铁5
ς& 5Α Χ &
Κ ∃ _ )  : Ν . 沪
二竺竺二竺二二逸兰二二兰二司∀ & Δ &
图Χ 针叶林 Σ 0 ∗ Δ !Ι 。层和Ι 1 层环流中含 Σ 化合物的动态
变化 用。∗ ∃ 蛋 白脉缓冲液环流 !
ι ∋吕∗ Χ ϕ . ( −_ ∋ ) η−; ∋−% ∋ 0 ( 0 Μ Σ ) 0 ( %− ∋ ( ) : ) 0 _ Ο0 Ν ( : /∋ ( # 0 ; ∋Π 0 ( Ι 0 − ( : Ι ∋ Ν (: ) ; ) 0 ( ∋Μ) ; 0 Ν / 、、%; ) )  Σ 0 ∗ Δ ! ,
Ω ) ;加/ ) : 侧%# & ∗ , 详Ω %0 ( ) Λ Ν行); ) : / 0 1Ν %王0 ( ∗
ΣΒΓ53&叫一∴飞出χ日一、、八丫一子宁尸 一Χ&∴工泛、酬毓
ο 拭》令时代二ς&时 μ! ,』  少创 奔二 )
图∀ 针叶林  Σ 0 ∗ Δ! Ι 。层和Ι 1层环流中含 Σ化合物的动态
变化 用。 ∗ ∃Ε 硫按缓冲液环流 !
ι ∋ 9 ∗ ∀ ϕ . ( − _ ∋) η − ; ∋ − %∋0 ( 0 Μ Σ β0 ( %− ∋ ( ) : 印_ Ω0 8
Ν ( : / ∋( #0 ; ∋Π0 ( Ι 0 − ( : Ι ∋ Ν ( : ) ; β0 ( ∋Μ) ;0 Ν /
%; ) ) ΣΒ ∗ ≅ ! , Ο) ; ΜΝ/ ) : κ ∋ %# & ∗ ∃Δ Σ Θ 一! 3 Δ & ϑΛ Ν ΜΜ ) ;) : / 0 1Ν% ∋0 ( ∗
为Δ∃ ∗ ∀ , Σ Β 石一Σ 为3≅ ∗ + ∗ 环流过程中Σ Θ 言一
Σ 的最大累积 量 为 ΦΕ ∗ ∀协9 δ _ 1, Σ Β 石一Σ 为
Ε3 ∗ Δ & +δ 时 ∗ 在土壤层 , 环流液中Σ Θ 言一Σ 含
量为 3 3 ∗ ∃协9 δ _ 1, Σ Β百一Σ为 Φ + ∗ Χ , Σ Β 石一Σ
为∀ ∗ ∀ , 环流过程中 ΣΘ 育一Σ 的最大累积量为
∀ Φ ∗ ≅协9 δ _ 1, Σ Β 石一Σ 为了+ ∗ Χ件9 δ _ 1∗
针叶林下的地被物层 , 用蛋 白膝环流∀≅ 天
的结果表明 , 在环 流 液 中 ΣΘ 言一Σ 含量 为
∃ ≅ ∗ ∀ , 9 δ _ 1, Σ Β 万一Σ 为 Δ Δ ∗ + , Σ Β石一Σ 为
∃& ∗ Χ ∗ 环流过程中 Σ Θ 吉一Σ 的最大累积量为
+≅ ∗ 郎 9 δ 而 , Σ Β 三一Σ 为 Ε ∃ ∗ Ε ∗ 土壤层的环流
结果是 , 环流液 中 Σ Θ 吉一Σ 含量为 ∀& ∗ Χ协9 δ
_ 1, Σ Β王一Σ 为 3 ∗ Φ , Σ Β 石一Σ 为∃ ∗ Φ ∗ 环流液
中Σ Θ 言‘‘Σ 的最大累积量为 ≅ Χ ∗ Ε协9 δ (∋1 , Σ Β 石
一Σ 为3 ∗ Φ卜9 δ _ 1。
从 图 3 、 ∀ 可以看出 , 森林土壤中无机氮
的转化过程也可分为 Χ 个时期 , 前期、 中期和
后期 ∗ 前期是氮转化的迟滞期或称为适应期 ∗
此时期 , 加至土壤中的无机氮源 Σ Θ ‘ ! 3 Δ & ‘
不变化 , 环流液中Σ Θ 言一Σ 含量既不增加也不
减少 , 同时 , 、环流液中也无 Σ Β 飞一Σ 和Σ Β ϑ一
Σ 出现 ∗ 中期是Σ Θ 支一Σ减少期和 Σ Β 三一Σ 的
生成期 , 此时期 , 环流液 中的 Σ Θ 吉一Σ含量逐
渐减少 , 而Σ Β 万一Σ 和 Σ Β 石一Σ 逐渐累积 。 后
期是Σ Β 三一Σ 的减少期和 Σ Β 石一Σ 的生成期 ,
此时 , 环流液中Σ Θ 言一Σ 含量继续减少 , 同时
Σ叽一Σ开始减少 , 伴随着Σ 11言一Σ和 Σ Β 万一
Σ 的减少 , Σ Β 石一Σ 逐 渐 增加 ∗ 无机氮在森
林土壤中的这种变化 , 同一林型下 , 以地被物
层 Ι 。层 ! 比土壤层  Ι , 层 ! 明显 ∗ 不同林型
中 , 以针阔混交林 Σ 0 ∗ Φ ! 比针叶林 Σ 0 ∗ Δ !
明显 。
在针阔混交林 Ι 。层中, 添加硫钱环流 ∀∃
天的结果表明 , 环流液 中ΣΘ 言一Σ 的减少量为
Χ & + ∗ & 一 ∃ Ε Φ ∗ Δ π ∃ 3 ∃ ∗ Δ协9 δ Γ(1 , Σ Β 石一Σ 的 累
积量为 & , Σ Β 石一Σ为 Ε& ∗ 3林9 δ _ 1∗ 环流过程
中 , Σ Β 石一Σ 的最大生成量为 3 ∃ ∗ ∃林9δ _ 1∗ 土
壤层的情况 , 环流液中 ΣΘ 言一Σ 的减少量为
3 3 Ε ∗ Ε 一 3 ∃ 3 ∗ Δ π ∃ ≅ ∗ Χ协9 δ _ 1 , Σ Β 百一Σ 、Σ Β万一Σ
的累积量为 0 和3 ∀ ∗ ≅协9 δ : ∗ 环流过程中 Σ Β三
一Σ 的最大生成 量 为 ∀ ∗ ∀拼9δ _ 1, Σ Β石一Σ 为
Χ & ∗ Χ卜9 δ _ 1∗
在针叶林的地被物层 , 添加硫铁环流∀≅ 天
的结果表明 , 环流液中 Σ Θ 育一Σ 的 减少量为
Χ Χ ∃ 一 Χ 3 + “ 3 卜9 δ ΓΚ∋1 , Σ Β 万一Σ和 Σ Β 石一Σ 的
累积量为 Ε ∗ & 和 3 ∗ Χ协9 δ_ Λ 土壤层环流液中
Σ Θ 吉一Σ 的减少量 为 Χ ∃Φ 一 3 Ε + π 3 Ε卜9 δ _ 1,
4# ∋( ∗ < ∗ Ι ΟΟΓ ∗ Ξ ) 0卜 , Χ , Χ 工+ +3 !
∀ 期 李凤珍等9 森林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功能研究
之∗印一3&川ν5
Σ Β 三一Σ 和 Σ Β 石一Σ 的累积量为 。和 ∃ ∗ ∃卜9
δ而 。
从森林土壤添加有机氮或无机氮后 , 土壤
中氮的动态变化来看 , 很明显 , 森林土壤的地
被物层和土壤层中, λ 存在着 3 条截然不同的硝
化作用途径 , 即由异养微生物所实现的硝化作
用过程和由自养微生物所实现的硝化 作 用 过
程 , 有些林型土壤 , 如针阔混交 林 Σ0 ∗ Φ ! ,
这 3 种过程同时存在 图 ∃ 、 3 ! ∗ 有些林型土
壤 , 如针叶林  Σ 0 ∗ Δ ! 则是以异养硝化作用过
程为主 图 Χ 、 ∀ ! ∗ 同时 , 有机残体丰富的地
被物层 , 也是 以异养硝化作用为主 ∗
关于森林土壤中存在异养硝化作用问题 ,
在不添加任何氮源 , 仅用缓冲液环流试验 , 在
地被物层中也观察到 , 原来存在于地被物层中
的有机氮 , 经过矿化成 Σ Θ 言一Σ后 , 能再转化
为Σ Β 石一Σ 如针叶林的地被物 层 ! ∗ 用缓冲液
环流 ∀∃ 天的结果 表明 , 环流液中Σ Θ 言一Σ 含量
为 ∃ ≅ ∗ ∀协9 δ _ 1 , Σ Β万一Σ 为 & , Σ Β 石一Σ 为
3 ∀ ∗ Δ卜9 δ间 ϑ 环流过程中 Σ Θ言一Σ 的最大累积
量为 3≅ ∗ +协9 δ _1 图 Δ ! ∗ 针阔混交林 下地被物
层的情况也相同 。 环流Χ∃ 天的结果表明 , 环流
液中 Σ Θ言一Σ 含量为 Χ Ε ∗ ≅件9加Γ , Σ Β 石一Σ 为
& , Σ Β孟一Σ为 Δ ∗ Φ林9 δ _ 1∗
乏3& & 价一
、少Δ 。委伙,笋日川了户χ,声,δ了刁∃权Γ,,2如气φ之1尹国5 3 & Χ&
日·<ς、习 Κ ∋ , 4: “. !
图 & 针阔混交林 Σ匕∗ Φ! Ι 。层和 Ι 1层环流中含 Σ 化合物
的动态变化 用。。 3 蛋 白陈 ⎯ 。。 ∃Ε 硫按缓冲液环流!
ι ∋ 9 ∗ ≅ ϕ. ( − _ ∋ ) η − ; ∋−% ∋ 0 ( 0 Μ Σ β0 ( %− ∋ ( ) : β0 _ Ω0 8Ν ( : / ∋ ( #0 ;三勿 ( Ι 0 − ( : Ι ∋ Ν ( : ) ; _ 议) : Λ ;0 − : 1) − 8
η ) : 一 β0 ( ∋ Μ) ; 0 Ν/ %; ) ) ΣΒ ∗ Φ ! , Ο) ;ΜΝ/ ) : κ ∋% # & ∗ 3 Ο) 8Ο%0 ( ) ⎯ & ∗ 3Δ Σ Θ 一! 3 Δ & 一 Λ Ν且 ) ; ) : /0 1Ν %场( ∗
的加入 , 并不影响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的有机氮
的矿化 , 同时它们的转化过程只按添加有机氮
时的情况进行 ∗ 后期Σ Θ 言一Σ 的释放量 , 最高
可达 3 Φ 3 ∗ ∀ 一 ∃ , Φ 。 Χ π ∃ ∀ Δ ∗ ∃件9 δ _ 1  Ι 。层 ! 和
3 ∀ 3 ∗ Ε 一 3 3 Φ ∗ Χ π ∃ ∃ Δ ∗ Δ“9 δ Γ( Ι , 层 ! ϑ 中期
Σ Β 王一Σ 的累积量 , 最高可达 ∃ Χ ∃ ∗ 3 协9δ _ 1 Ι 。
层 !和∃ ∃ Δ 。 Φ卜9 δ而  Ι , 层 ! ϑ 后期 Σ Β 石一Σ 的生
成量 , 最高可达∃ Δ ∗ ∀拼9δ 间 Ι 。层 !和 ∃ 3 ∗ 3 卜9 δ
而 Ι , 层 ! ∗ 环流 3+ 天的结果表明 , 环流液中
Σ Θ 言一Σ 含量为 Ε3 ∗ Χ件9δ 而 Ι 。层 !和 ∃ ∃ ≅ ∗ Δ件9 δ
耐 Ι , 层 ! ϑ Σ Β 石一Σ 含量为 Ε & ∗ Χ协9 δ (∋1 Ι 。
层 !和 + Δ ∗ Χ协9 δ _ 1 Ι , 层 ! ϑ Σ Β 万一Σ 含 量 为
∃ Δ ∗ ∀卜9 δ耐  Ι 。层 ! 和 ∃3 ∗ 3卜9 δ (∋1 Ι , 层 ! ∗ 同
时添加无机氮和有机氮源的环流液中 Ι 。 层的
Σ Θ 言一Σ 含量为 ∃ ⊥ Φ ∗ Χ卜9 δ _ 1, 环流3+ 天 , 用
去 Σ Θ 言一Σ 量为 ∃ 3Φ ∗ Χ 一 Ε3 ∗ Χ π ∀ Δ林9 δ间 , 生
成 Σ Β石一Σ ⎯ Σ Β 石一Σ 量 为 Ε & ∗ Χ ⎯ ∃ Δ ∗ ∀ 之
+ Δ ∗ Φ协9 δ间 ∗ 同样 , 在 Ι , 层环流 3+ 天 用去
Σ Θ言一Σ 量为 ∃ , Φ ∗ Χ 一 3 3 ≅ ∗ Δ π 3 & ∗ Δ件9 δ _ θ , 而
生成 Σ Β 夏一Σ 十 Σ Β 石一Σ 量为 + Δ ∗ Χ 十 ∃ 3 ∗ 3 二
∃ &Φ ∗ Δ林9δ _ 1∗ 由此可见 , 森林土壤中Σ Β 万一Σ
十 Σ Β 石一Σ 的来源 , 不完全靠自养型硝化细菌
3&1&厂一任Ζ叨谈5
∃】,了Η日< Κ 1_ )  : − .夕
圈Δ 针叶林 〔Σ 0 ∗ 动Ι 。层 和Ι 1层环流中含 Σ 化合物的动态变
化 用磷酸缓冲液环流 !
ι∋ 9 ∗ Δ ϕ. ( −_ ∋ ) η − ; ∋−% ∋ 0 ( 0 Μ Σ β0 ( %− ∋ ( ) : β0 _ ΟΒ 8Ν ( :/ ∋ ( #0 ; ∋Π0 ( Ι 0 − ( : Ι , Ν ( : ) ; β0 ( ∋Μ) ; 0Ν / %; ) )Σ0 ∗ Δ ! , Ο) ; ΜΝ/ ) : κ ∋ %# Ο# 0 /Ο# − %) Λ Ν ΜΜ) ;) : /0 1Ν %∋0( ∗
在另一组试验中图 ≅ ! , 用含有硫按和蛋
白膝的缓冲液进行环流时 , 可观察到 Σ Θ 言一Σ
4# ∋( , <。Ι ΟΟΓ ∗ Ξ β 0 1一 Χ , Χ  ∃ + +3 !
∀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氧化& ∃言一& 而得到 , 有很大一部分是异养 微
生物转化而来 = 此外 , 从环流土壤中分离得到
的异养型细菌中 , 亦巳证明它们能在蛋白膝为
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 , 并且生成 & ∗ 石一& 或
& ∗ 石一& 。 关于森林土壤异养型微生物的硝 化
作用的机制 , 有待进一步探讨 =
今 考 文 做
 许光辉、 郑鸿元等 。  ⊥ ∴ 。 长白山北坡 自然保护区森林
土城徽生物的生态分布及 其 生 化 特 征。 生态 学 报 ,
∴ 7∀ 8 9 : !一 ∀ 。
许光辉、 郑鸿元等。  ⊥ ] 。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 =
农业 出版社 , 非京 , Α一 ∴ <=
∀ 郑鸿元等。  韶 。 土城动态生物化学研究法 = 科学出版
社 , 北京 , ”一 < 。
∴ − Ι Ε ΒΦ Γ , ) = − = 5Χ Γ ] = & ≅ϑΒ二Κ5ΡΕ ϑΚΧ Φ Ε Φ Ι
Κ≅ΡΕ ϑ ≅Χ Φ ≅Φ Ε Α ≅Ι 扔Β Α Γ ϑ
Ε ΚΚΑ ΑϑΑ Ι Υ6 0Α 0ϑΧ Φ Α Ε Φ Ι
5≅ϑϑΑ Β Ε Φ Ι
Ε ΒΦ双%∗ 1 %·
Μ4 5Β 旧昌 ΕΓ
Α Φ Ι Η Α Φ 七= <:  φ ≅目Χ Δ6 γ
∴ <一 <  。
Ε Η ΒΦ Χ Φ ≅4 ΒΦ Α & Ε Η Σ
φ ΚΧ ΡΜ Α Η 坛仕6 , φ 9
< /Χ ΑΜϑ , 1 一1 = Ε Φ Ι χ Α玲ϑΒΕ ΑΑ Α ϑΑ , η 。 5Χ ! ! = φ ≅Χ ΡΜ Α Σ
Η ≅ΡΕ 5 Α ΡΧ 5Χ Δ6 Χ Κ Φ 主ϑΒ ≅Κ≅ΡΕ ϑΚΧ Φ ΕΦ Ι ΙΑ Φ ≅ϑΒ ≅Κ≅Σ
# Ε ϑ沁Φ = −ΙΩ ΕΦ ΡΑΓ ≅Φ ? ≅Α ΒΧ Υ ≅Ε 5 ∋ΡΧ ΚΧ Δ 6 ,  9 ∴一  ∀< Σ
] [ ≅汀几%Β Ε , , = Ε Φ Ι 6 ΕΗΕ Δ4 ΡΜ ≅ , ? =  , ! ⊥ = ? ≅ΡΒΧ Υ ≅Ε 5Ι ΧΡΧ Η ΖΧ Γ≅ϑ ≅Χ Φ Χ Κ Π 一。Ν 。一 Η Α ϑΜ6 5一 ] 一4 Β Α ≅ΙΧ Μ Α Ν Χ ΣΜ6 ΙΒΧ 06 ≅Η ≅Ι ≅Φ Α ≅Φ < : = <:  φ 5Χ 5Χ Δ6 γφ运ΡΜ ΑΗ ≅Γ ϑΒ6 , : 7] 8 9 < : <一 < : < =
! (Ρ Μ≅Β ΧΑ 5 , ) = 0 = , / ≅Β ΑΓ ϑΧ Φ Α , ? = [ = Ε Φ Ι [ ≅55ΜΕ Η ,
[ = Γ = Ν , < ∴ = %Ι Α Φ ϑ≅Κ≅ΡΕ ϑ≅Χ Φ Χ Κ Μ Α ϑΑ ΒΧϑ ΒΧ 0Μ ≅Α Φ ≅ΣϑΒ ≅Κ≅ΡΕ ϑΚΧ Φ ≅Φ Ε ( ≅ΡΒ ΒΕ Φ ΚΧ Β Α Γϑ < : = − 0 5≅Α Ι
Ε Φ Ι ∋ Φ Ω ≅Β Χ Φ ΗΑ Φ ϑΕ 5 ? ≅ΑΒΧ Υ ΚΧ 5Χ Δ6 , 月Γ 9 < : 一⊥ : ] =
#Μ≅Φ , ) , − 0Ω5, ∋ Ρ Χ 5 , , ∀ 9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