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grazing intensity on pasture structure and tissue turnover in a perennial ryegrass pasture ecosystem

多年生黑麦草草地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草地结构及组织转化的影响



全 文 :不同种群密度羊草生态场梯度
及其变化特征*
王德利 祝廷成 (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长春 130024)
【摘要】 通过对植物个体与种群生态场定位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态场梯度的概念, 并给出
了植物与羊草个体生态场梯度的模型.植物生态场的场梯度是 ,生态场中生态势沿任意方
向的变化率, 记作:
 = g rad ( r ) =  r 
羊草地上部生态场(冠场)的梯度模型 :
 1 = g rad 1( r ) = 2k lgr 1( r )
羊草地下部生态场(根系场)的梯度模型:
 2 = g rad 2( r ) = k 2 2( r ) [+ 2r e ( r
2
- 2)
1 + e( r
2- 2) ]
羊草生态场冠场梯度变化形式符合 Rayleigh 分布, 在 r= 1/ 2g处有一个最大值; 羊草根
系生态场梯度变化形式是一种复合分布 ,在 r= 0 与 r= a 处有两个最大值, 羊草个体生态
场梯度同羊草种群密度相关 .
关键词 生态场 生态场梯度 生态势 羊草
Ecological field gradient of Anewolepidium chinense under dif ferent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its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Wang Deli and Zhu T ingcheng ( I nstitute of Grassland
Science, N or theast N ormal Univ er sity , Changchun 130024) . -Chin. J . App l. Ecol. , 1995, 6
( 1) : 29- 33.
Through a fixed case st udy on the eco lo gical field of plant indiv iduals and popula tions, the
concept of ecolog ical field g radient is put forw ard, and the eco lo gical field g radient models
of plant and Anew olep idium chinense individuals are established. The variation fo rms of
A . chinense cr ow n field g r adient confo rm to the Ray leigh distr ibution, and there is one
max imum value at t he point r= 1/ 2g. T he A . chinense r oo t sy stem field g radient var ies
in a complex distribution, and ther e ar e tw o max imum values at the points r= 0 and r= a.
The eco lo gical field g radient of A . chinense indiv iduals is r elat ed to it s population density .
Key words Ecolog ical field, Ecolog ical field gr adient, Ecolog ical pot ent ial, Aneurolep id-
ium chinens e.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993年 6月 3日收到, 1994年 1月 10日改回.
1 引  言
自 Hsin-Ⅰ Wu [ 5]和 Walke[ 8, 9]等人首
次提出生态场这一概念以来, 生态学家开
始从植物个体与群体水平对植物生态场进
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 1, 6, 7] .生态场的基本
特征函数是生态势. 生态场中任意一点生
态势的大小能反映生态场在该点的作用强
度与形成,但是这仅仅是从静态的观点表
示场的性质.为了更深入了解植物生态场
的性质及其作用行为, 研究生态场与场源
植物之间的关系, 有必要从动态变化的观
点分析生态场的空间作用变化, 由此作者
提出生态场梯度 ( gradient of ecolog ical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995年 1月 第 6卷 第 1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Jan. 1995, 6( 1)∶29—33
field)这一概念. 经典物理学场论认为, 梯
度是场分布的基本性质之一, 有场的分布,
必然有梯度的存在[ 3, 4] . 野外实验观测表
明,自然植物群落中生态场或生态势的分
布是呈梯度变化的.可见, 场梯度的存在对
生态场和物理场具有相同意义. 因此,应用
场梯度可以反映实际植物作用空间分布、
生态势的作用特性与变化形式. 进一步可
依据场梯度确定植物个体与种群的有效作
用范围大小.
2 研究方法
2. 1 实验样地
实验样地位于吉林省羊草草原保护区内. 样
地内植被为羊草单优群落. 以羊草种群密度、土壤
水分及营养成分含量等主要生态因子为梯度, 设
立定位观测样地 13 个. 1m2 样方 52 个, 4 次重复
(密度系列分别为 1、3、4、9、16、25、49、100、500、
628、752、888、988株·m-2) . 1989- 1992年连续在
生长季( 4- 9 月)测定羊草个体与种群的生物量、
高度、叶面积、根系半径及小气候的太阳辐射强
度、水分、温度、营养成分与土壤碱化度等. 将获得
的数据处理后带入模型运算.
2. 2 模型
  植物群落中任意一株植物形成的生态场, 沿
任意方向以其作用半径或距离 r 为变量,可求得
不同的连续动态变化的生态势值. 生态场梯度
(  )可定义为: 生态势沿任意方向的变化率, 记
作:
 = g rad ( r ) =  r  ( 1)
其中, 为生态势, r 为作用半径或距离.
  梯度是生态场的特征参数之一, 其单位经量
纲运算为 g· cm -3·d-1.在实际梯度求导时, 为了
运算方便, 本文省其单位.
引入生态场梯度概念后, 就能定量刻划植物
生态场的空间作用变化率. 植物个体与种群由于
形态与分布的差异,存在冠场 (地上部)与根系场
(地下部) ,场梯度变化规律亦不同. 应用式( 1)与
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生态势模型, 可求导羊草个
体冠、场与根系场的梯度方程.羊草冠场生态势模
型为:
2 ( r ) = f 1e( -gr2)R/ N ( f 1 = H /H max) ( 2)
其中 f 1 为冠影响程度, H 为冠高度, g 是 Gaus-
sion 参数, R 是相对生长速率, N 是资源生态位.
  冠场梯度(  1) :
 1 = grad 1 ( r ) = 2kl g  r 1( r ) ( 3)
其中 , k 1为模型系数, 无实际意义. 求 1 最大值,
即生态场空间变化率最快的点, 令 1′= 0, 则在
r= ( 1/ 2g )处有最大值 2k1·f 1·e-1/ 2·R/N .
显然,地上部场梯度和植物作用半径( r )与该
点的生态势之积成正比(式 3) ;对于植物生态场中
任意给定点,生态场梯度与该点的生态势成正比.
Gaussian 参数 ( g)的存在,表明场梯度与植物本身
的生物生态特性密切相关.
  羊草根系场生态势模型为:
2 ( r ) = f 2 e ( -r)1 + e( r 2 - 2) R/N ( 4)
= B / a, f 2 = B/Bmax)
其中, f 2 为根系影响程度, 为根系消减系数, B
是根系生物量, a为根系半径.
  根系场梯度(  2) :
 2 = g rad 2( r ) = k2 2( r ) 
[ + 2r e( r2- 2)
1 + e ( r
2
- 2) ] ( 5)
其中 , k 2为模型系数, 无实际意义. 求 2 最大值,
即生态场空间变化率最快的点, 令 2′= 0, 则有
2 + 4 r e ( r
2- 2)
1 + e ( r
2
- 2) +
4r 2e ( r
2- 2)
[ 1 + e( r
2
- 2) ] 2
- 2
1 + 2r 2
1 + e ( r
2- 2) = 0
此方程过于复杂, 用一般常规的数学解析方法难
于求解, 但可以通过计算机求得近似解.
植物地下部生态场梯度与生态势成正比 (式
5) ; 对于给定生态场中一点( r 确定) , 场梯度随生
态势增大或降低而变快或减慢. 式 5 的根系消减
系数 ()反映了羊草根系的生物学形态特性 (分
布) ,也是根系场梯度的制约因素之一.
3 结果与讨论
3. 1 羊草地上部生态场(冠场)梯度变化
通过实验测得的参数与模型运算可获
30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6 卷
得羊草冠场的场梯度变化值(图 1) .对于羊
草个体或单一羊草植株形成的生态场, 随
着与场源植物作用距离的增大, 冠场势逐
渐降低,而场梯度则出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羊草地上部场梯度变化随
与场源植物的距离增大而呈规律性变化:
首先梯度由小(  1= 0)变大, 达到场梯度
的最大值(  1max )后, 又逐渐由大变小并趋
近于零(  1→0) .
  羊草冠场梯度的变化形成符合
Ray leigh 分布(图 1) . Ray leigh 分布属于
Weibull 分布的一种特殊形式[ 2] . 根据
Ray leigh 分布的性质可知,羊草冠的最大
影响程度( f 1 ) ,相对生长速率( R )和资源生
图 1 不同羊草种群密度状态下个体植株的地上部场梯
度(平均)变化( 1990. 7)
Fig. 1 Chan ge of aboveground f ield gradient of A neur ole-
p idium ch inense ( average ) under dif feren t populat ion
den sity.
a ) 密度 Density ( 1株·m-2) , b) 密度 Density ( 4株·
m-2) , c)密度 Den sity ( 9株·m-2) , d)密度 Density ( 25
株·m-2) , e)密度 Density ( 100株·m-2) , f )密度 Den si-
ty ( 500株·m-2) , g)密度 Dens ity ( 628株·m-2) , h)密
度 Density ( 888株·m -2) . (下同)
态位( N )决定场梯度变化曲线的高低;
Gaussian 参数( g)决定场梯度变化曲线形
状的宽窄.
  从实验与理论分析可见, 在作用距离
一定的情况下, 场梯度大小与冠的最大影
响程度(或冠高度)、相对生长速率成正比;
与生态位大小成反比; Gaussian 参数呈负
指数关系.
实验测得羊草植株在 1- 25株·m -2
时生长速率大、株冠高,因而其场梯度最大
值较大. Gaussian 参数是反映羊草生物学
形态特性的一个参数, Gaussian 参数越小,
株形越窄, 场梯度变化越慢,其曲线形状愈
宽(图 1) .
羊草冠场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 种群
密度对个体场梯度有很大影响. 例如,种群
密度分别是 1、4、9、25、100、500、628和 888
株·m-2 ,个体场梯度最大值(平均)分别为
10. 76、10. 78、9. 49、6. 74、3. 89、0. 96、0. 61
和 0. 58×10-4, 而且达到场梯度最大值的作
用距离 ( r ) 亦不同, 分别在 6. 15、4. 10、
7. 179、7. 18、10. 256、10. 26、11. 28和12. 31
cm 处. 显然,种群密度越大,羊草个体场梯
度变化越缓慢, 其原因是随着种群密度的
增加, 个体高度、冠径与叶面积都呈降低趋
势, Gaussian参数也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冠
场梯度变化缓慢.
3. 2 羊草地下部生态场(根系场)梯度变

羊草个体或单一植株形成的地下部生
态场, 其生态势的变化同地上部形式相似.
但是, 两者的变化速度是不同的. 实验结果
表明,根系场梯度变化形式同冠场梯度变
化形式迥然不同.
羊草根系场梯度的变化比冠场梯度复
杂.随与场源植物作用距离的增大, 羊草根
系场梯度的变化规律是: 作用距离很小时
( r→0) , 即在羊草极近处,场梯度较大; 随
羊草作用距离的增大, 场梯度单调递减到
最小值(  2min ) ,但是这种递减速率极小,几
乎呈直线关系;而后,随作用距离的继续增
大,场梯度迅速上升,达到场梯度的最大值
(  2max ) ; 然后又陡然下降, 趋近于零 (图
2) .由图 2可见,羊草根系场梯度的变化形
311 期       王德利等: 不同种群密度羊草生态场梯度及其变化特征       
式,不同于地上部梯度的 Rayleigh 分布,它
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复合分布. 冠场梯度只
出现一个峰值, 即在 r= 1/ 2g处, 而根系
场梯度在 r= 0和 r= a(根系半径)处有两
个峰值.
羊草根系场梯度大小除与场源植物作
用距离有直接关系外, 还同生态势、根系半
径、根系消减系数( )相关. 对于根系场中
任意给定点, 该处的场梯度与生态势成正
比例变化, 生态势越大,场梯度越大; 生态
势越小,场梯度越小.当然,决定根系生态
势的各种因素,例如根系生物量、相对生长
图 2 不同羊草种群密度状态下个体植株的地下部场梯
度(平均)变化( 1990. 7)
Fig. 2 Chan ge of underground f ield gradient of A neur ole-
p idium ch inense ( average ) under dif feren t populat ion
den sity.
速率、根系消减系数和资源生态位均影响
场梯度的大小, 其影响效果同地上部冠场
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实验分析表明, 羊草根系场梯度的变
化对根系半径( a)反应敏感.在场源植物作
用距离等于根系半径处(根系边际) , 场梯
度值最大. 例如,不同种群密度状态下, 羊
草个体根系场梯度值达到最大时的作用距
离分别是 6. 77、10. 15、8. 00、8. 62、8. 00、
7. 08、6. 77和 5. 85cm ( r= 0除外) ,其梯度
值分别是 158. 95、126. 85、43. 14、26. 14、
10. 29、25. 44、8. 43 和 5. 35×10-4 . 由此说
明,根系场梯度在植物根际处变化最大, 这
一区域的高梯度值又反映羊草地下部根系
生态势在该处的最大变化率. 影响羊草根
系场梯度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根系消减系
数(以根系生物量与根系半径之比, = B / a
表示) , 体现了羊草根系的形态分布特性,
它的大小同场梯度的峰值及整体高低呈间
接正比例关系.
种群密度对羊草个体根系场梯度的影
响十分明显.密度增高,场梯度值有降低的
趋势. 从图 2可看出, 密度高于 25株·m -2
时,即出现这种变化趋势. 种群密度对根系
场梯度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种群密度增加
而使羊草个体的根系生物量和根系半径降
低所致.实验结果也说明, 种群密度对场梯
度的作用,对地上部与地下部效果相似.
3. 3 羊草生态场的收敛性
对羊草个体生态场生态势, 特别是场
梯度的分析表明, 羊草生态场具有收敛性.
羊草种群中,场源植物的生长处都具有各
自最大的生态势值. 随着场源植物作用距
离的增大, 无论是冠场还是根系场, 生态势
都呈单调递减趋势, 并以 ( r ) = 0为渐近
线趋近于零. 从地上部生态势函数( Gaus-
sian 分布)和地下部生态势函数 ( Fermi-
Dirac 分布)的函数性质分析, r 增大时, ( r )
逐渐降低,说明场势的作用与分布具有收
敛特点.
虽然羊草冠场与根系场中生态势随作
用距离增大呈递减趋势, 但是,即使是同一
株羊草其冠场与根系场生态势减小的速率
也不一样, 减小速度的变化差异更大.本文
提出用生态场梯度刻划生态势的动态变化
形式, 因此,场梯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场的
收敛速度.
羊草冠场与根系场收敛速度差异较
大.例如, 单株羊草形成的生态势, 距离羊
3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6 卷
草 (茎轴与根系轴处 ) 0cm 处, 地上部
102. 00×10-4 , 地下部 161. 78×10-4; 距离
羊草 1. 00cm 处, 地上部 100. 45×10-4 , 降
低 1. 52% , 地下部 133. 65× 10-4 , 降低
17. 39% ; 距离羊草 7. 00cm 处, 地上部
48. 20×10-4, 降低 52. 75%, 地下部 0. 42×
10-4, 降低99. 74%; 距离羊草 14. 00cm 处,
地上部 5. 08×10-4, 几乎降低 95. 02% , 地
下部2. 64×10-69 ,降低 100%. 可见,地下部
生态势虽然较地上部高(场源处) , 但是地
下部降低的速度或收敛速度快, 地下部在
6. 90cm 处与地上部 14. 00cm 处的势值近
似.这些比较结果可由两者场梯度对比直
接得到.
从理论上分析(式 2、4) , 植物生态场
势,当 r→∞时, ( r )→0. 这说明植物生态
场的作用可以波及到无限远处, 这对理解
植物群体(如一片草原或森林) , 以及对一
定地域的环境影响很有意义. 然而植物生
态场的收敛特点, 又表明植物生态场或生
态势存在一定的有效作用范围. 由此证明
植物作用范围的有效性与植物群体分布的
间断性.
研究羊草生态场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场
作用的收敛性, 可以从植物相互作用的角
度,深入揭示种群中个体的作用范围、空间
配置格局及其变化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德利. 1991.生态场理论——物理生态学的“生长
点”.生态学杂志, 10( 6) : 39- 43.
2 方开泰、许建伦. 1987.统计分布.科学出版社,北京.
3 欧维义. 1983.场的数学描写方法.吉林人民出版社,
长春, 19- 22.
4 张秋光. 1983.场论(上册) .地质出版社,北京.
5 Hsin-I Wu, S harpe, P. J. H. et al . 1985. Ecological
f ield theory: a spat ial analys is of res ou rce interfer-
ence am ong p lan ts . E col . Mod ell ing , 29: 215- 243.
6 Penr idge, L. K. , Walker, J. etal . 1 98 7. RESCOPM :
A res ource compet it ion model to sim ulate to th e dy-
nam ics of vegetat ion cover. CSIRO Div. of Water &
Land Resource Tech. Memorandum 87/ 5, C anb er-
ra.
7 Sharpe, P. J. H. , Walker , J. et al . 1986. S pat ial
cons iderat ion in ph ysiological models of t ree grow th.
P hysiology, 2: 403- 421.
8 Walker , J . , Crap per, P. F. et al . 1988. T he crow n-
gap rat io (C ) and crown cover the f ield s tu dy. A ust.
J . Ecology , 13: 101- 108.
9 Walker , J. , S harpe, P. J . H. et al . 1988. Ecological
f ield th eory: the concept and f ield tes t s. V ege tatio,
83: 81- 95.
331 期       王德利等: 不同种群密度羊草生态场梯度及其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