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利用体细胞变异培育沉水樟抗寒品种研究



全 文 : 第 28 卷第 2 期 河 南 林 业 科 技 Vol.28 No.2
2 0 0 8 年 6 月 Journal of He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 2 0 0 8
收稿日期:2008-04-16

利用体细胞变异培育沉水樟抗寒品种研究
段艳芳
(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郑州 450044)
摘 要:沉水樟是亚热带常绿树种,但由于不能忍受低温而死亡,因此选育沉水樟抗寒品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利用生物技术对沉水樟叶片诱导培育幼苗,并在连续低温下处理,获得抗寒植株。结果表明,在10℃光照
培养箱中,每隔12 h温度降低1℃,处理10 d并将温度稳定在-10℃,此时处理所得的愈伤组织活力最强。在 10
℃光照培养箱处理2 d,5 ℃光照培养箱处理2 d,0 ℃光照培养箱处理2 d,-5 ℃光照培养箱处理2 d,-10 ℃
光照培养箱处理2 d时植株细胞的抗逆生理指标(SOD,POD酶的活性增强,MDA的含量大为减少)大为提高。
关键词:沉水樟;抗寒品种;体细胞变异
中图分类号 : S 7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30(2008)02-0010-03
樟树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珍贵的深根
长寿树种,树高 30~50 m, 胸径可达 3 m [1],但
由于不能忍受低温而死亡,因此有必要选择适合北
方生长的品种。抗寒品种的选育主要通过芽变和实
生变异途径获得,但自然突变存在时间长,栽培选
择范围广,变异无方向性等不足,制约了抗寒品种
规模的扩大。体细胞的无性系变异育种的研究是随
着植物细胞的培养技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它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常规育种的上述障碍。由于它
比自然突变的频率高,如果加以人工诱变和定向选
择,有望获得沉水樟的变异体,为下一步选出优良
的品种奠定了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试验材料选用 15 年生沉水樟树当年生幼嫩茎
段。先将采回的幼嫩枝条用自来水冲洗,然后在超
净工作台上先用 75%的乙醇消毒 30 s,接着用 0.1 %
的 HgCl2 消毒 5 min ,再用无菌水清洗 4 次,用
吸水纸吸干表面的多余的水分后,将其剪成长度约
为 3 cm 的小段接种在不含植物激素的 MS 培养基
上(培养基中附加 2 %的蔗糖和 0.7 %的琼脂粉,聚
乙烯吡络烷酮 1 500 mg/ L),在培养温度为 25 ±2
℃、光照强度为 1 500 Lx、光照时间 16 h/d 的培养
室内培养。40 d 可以获得 8 cm 高的无菌苗,无菌苗
叶片作为植株再生的外植体。
1.2 试验方法
1.2.1 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的筛选 将上面获
得的沉水樟无菌苗叶片剪成 2cm2 的小块放在 MS
基本培养基上[2],附加 0.1~0.3 mg/ L 的 IBA(简写
为 0.1~0.3,下同)、1~7 的 BA(见表 1)。培养基
中蔗糖和琼脂浓度分别为 3.0 %和 0.78 %。每个植物
激素浓度组合 10 瓶,每瓶 3 个外植体。在光照强
度为 1 500 Lx、光照时间 16 h/d 的条件下培养。30
d 时,观察、统计愈伤组织诱导情况。
1.2.2 低温处理愈伤组织 将获得的沉水樟无菌苗
叶片剪成 2 cm2 的小块放入已筛选出的 MS﹢0.2
IBA﹢3 BA 培养基中,每瓶 3 个外植体,处理 100
瓶。分别将它们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温度 25 ±
2℃,光照强度 1 500 Lx,15 d 后产生的愈伤组织,
分成 5 组。第 1 组置于 10℃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5
℃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0 ℃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
-5 ℃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10℃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第 2 组置于 4℃光照培养箱处理 4 d,-4℃光
照培养箱处理 4 d,-10℃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第
3 组置于 10 ℃光照培养箱,每隔 12 h 温度降低 1
℃,最终将温度稳定在-10 ℃,处理 10 d。第四组
置于 10 ℃光照培养箱处理 5 d,0℃光照培养箱处
理 1 d,-10℃光照培养箱处理 4 d。第五组置于 10
℃光照培养箱处理 5 d,-10℃光照培养箱处理 5 d。
将上面存活的愈伤组织置于 25 ±2℃,光照强度 1
500 Lx 的光照培养箱中。
1.2.3 愈伤组织的细胞活力检测 用 TTC 测定[3]。称
取低温处理愈伤组织 300 mg,放入具有刻度的 10
ml 试管中,加入 5 ml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TC)试
剂,在25℃的恒温箱中静止培养20~24 h。吸取TTC
溶液,用蒸馏水冲洗 3 次,加入 5 ml 95 %乙醇,将
试管放入 75℃水浴中,加热 30 min,提取红色的三
苯基四氮唑。用 721 分光光度计在 485 nm 处测试
三苯基四氮唑的吸收值(25 ±2℃条件下产生的愈
伤组织为对照)。用相对存活率表示愈伤组织或细
胞的活力。
相对存活率=处理愈伤组织(细胞)的 TTC 值
/对照的 TTC 值×100 %
1.2.4 愈伤组织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将存活的愈
伤组织放在WPM培养基[附加0.1~0.3 mg/ L的 IAA
或 IBA(简写为 0.1~0.3 IAA 或 IBA,下同)、1~7
的 BA]上。培养基中蔗糖和琼脂浓度分别为 3.0 %
和 0.78 %。每个植物激素浓度组合 10 瓶,每瓶放入
3 块愈伤组织(每块体积约为 1cm3),30 d 时,观
第2 期 段艳芳:利用体细胞变异培育沉水樟抗寒品种研究 11
察、统计芽诱导结果,诱导出的芽以肉眼清晰可见
为标准。
1.2.5 低温处理幼芽 将愈伤组织(第 3 组)放入已
筛选出的愈伤组织芽诱导培养基中,每瓶放入 3 块
愈块伤组织,处理 100 瓶。分别将它们置于光照培
养箱中,培养温度 25 ±2℃,光照强度 1 500 Lx,40
d 后,可获得 3 cm 左右的不定芽。将它们在常温下
放置 5 d 后,分成五组置于光照培养箱中:第一组
置于 10℃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5℃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0℃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5℃光照培养箱处
理 2d,-10℃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第 2 组置于 4
℃光照培养箱处理 4 d,-4℃光照培养箱处理 4d,
-10℃光照培养箱处理 2 d。第 3 组置于 10℃光照培
养箱,每隔 12 h 温度降低 1 ℃,最终将温度稳定
在-10℃,处理 10 d。第 4 组置于 10℃光照培养箱
处理 5 d,0℃光照培养箱处理 1 d,-10℃光照培养
箱处理 4 d。然后再将存活的苗子置于室温下培养。
1.2.6 酶活性的检测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
性测定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4],过氧化
物(POD )酶的活性采用邻甲基苯酚子氧化法[5]。
2 结果与分析
2.1 沉水樟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由 IBA 和 BA 对沉水樟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结
果(表 1)可以看出,沉水樟叶片在 IBA 与 BA 不
同浓度组合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存在较大的
差异。当 IBA 浓度为 0.1 时,随 BA 浓度的升高,
愈伤组织诱导率从由 10.0 %升高到 33.3 %;当 IBA
浓度为 0.3 时,随 BA 浓度的升高,愈伤组织的诱
导率逐渐增大,最大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 83.3 %;
当 IBA 浓度为 0.2 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呈现先上升
再下降的趋势,在此激素浓度组合中,愈伤组织最
大诱导率可达 100 %。比较以上结果,选择 MS﹢0.2
IBA﹢3 BA为沉水樟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
基。
表1 IBA与BA浓度组合对沉水樟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IBA 浓度
/(mg/ L)
IBA 浓度
/(mg/ L)
外植体数
/(个/组合)
诱导出愈伤组织的
外植体/(个/组合) 愈伤组织诱导率/%
0.1 1 30 3 10.0
0.1 3 30 4 13.3
0.1 5 30 6 20.0
0.1 7 30 10 33.3
0.2 1 30 18 60.0
0.2 3 30 30 100.0
0.2 5 30 20 66.7
0.2 7 30 19 63.3
0.3 1 30 15 50.0
0.3 3 30 21 70.0
0.3 5 30 24 80.0
0.3 7 30 25 83.3
2.2 低温处理对愈伤组织活力的影响
低温处理沉水樟叶片愈伤组织后,用 TTC 法测
定[3] 低温对愈伤组织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第 5
组的 TTC 值最低,相对存活率也最低,可能是降温
幅度过大,细胞内水分来不及排除,而形成大的冰
晶对细胞内部的结构产生伤害;第 3 组的 TTC 值最
高,相对存活率也最高,说明缓慢降温的过程实际
上就是细胞内水分连续不断地被排除到细胞外的
过程。从表中可以看出愈伤组织的存活率与 TTC 值
(即细胞的活力)呈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将愈伤
组织置于 10℃光照培养箱中,每隔 12 h 降低 1℃,
最终稳定在-10℃,处理 10 d 的方法,使愈伤组织
的相对存活率最高。
2.3 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2.3.1 IAA 和 BA 植物激素组合对低温处理愈伤组织
诱导芽的影响
由 IAA 和 BA 对低温处理愈伤组织诱导芽的结
果可以看出,在增殖培养基上低温处理沉水樟叶片
产生的愈伤组织均没有诱导出芽,即芽的诱导率为
0。这说明 IAA 和 BA 对沉水樟叶片诱导芽不敏感。
2.3.2 低温处理对 IBA 和 BA 植物激素组合愈伤组
织诱导芽的影响
表 2 低温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编号 对照的 TTC 值 处理的 TTC 值 相对存活率/%
1 1.78 0.72 40.4
2 1.78 1.06 59.6
3 1.78 1.29 72.4
4 1.78 0.85 47.8
5 1.78 0.58 32.6
由 IBA 和 BA 对低温处理愈伤组织诱导芽的结
果可以看出,在 IBA 与 BA 不同浓度组合培养基
上愈伤组织诱导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当 IBA 为 0.1
和 0.2 时随着 BA 浓度的增加,芽诱导率逐渐增加,
最大诱导率为 60 %。当 IBA 为 0.3 时,芽诱导率均
为0。从诱导率的高低来看可以选择WPM+0.2 IBA+
7 BA 来作为芽的诱导培养基。
2.4 抗寒沉水樟 SOD酶活性和 POD酶活性检测
SOD 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从而减轻膜脂过
氧化的程度,避免了新陈代谢紊乱,经过低温处理
的沉水樟抗寒性明显提高了。尤其第 1 组的 SOD
酶活性最高,这是最佳的选择处理温度,第 2 组的
降温幅度比较大,自由基破坏了细胞膜系统导致了
植物的抗寒性明显下降。因此,我们选择第 1 组的
12 河 南 林 业 科 技 第 28 卷
条件来处理沉水樟的幼苗,可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表3 IAA与BA浓度组合对沉水樟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IBA 浓度
/(mg/ L)
IBA 浓度
/(mg/ L)
外植体数
/(个/组合)
诱导出愈伤组织的
外植体/(个/组合) 诱导率/%
0.1 1 30 0 0
0.1 3 30 0 0
0.1 5 30 0 0
0.1 7 30 0 0
0.2 1 30 0 0
0.2 3 30 0 0
0.2 5 30 0 0
0.2 7 30 0 0
0.3 1 30 0 0
0.3 3 30 0 0
0.3 5 30 0 0
0.3 7 30 0 0
表4 IBA与 BA浓度组合对沉水樟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IBA 浓度
/(mg/ L)
IBA 浓度
/(mg/ L)
外植体数
/(个/组合)
诱导出愈伤组织的
外植体/(个/组合) 诱导率/%
0.1 1 30 0 0
0.1 3 30 3 10.0
0.1 5 30 5 16.7
0.1 7 30 12 40.0
0.2 1 30 3 10.0
0.2 3 30 10 33.3
0.2 5 30 15 50.0
0.2 7 30 18 60.0
0.3 1 30 0 0
0.3 3 30 0 0
0.3 5 30 0 0
0.3 7 30 0 0
沉水樟体内的 POD 能够及时的清除 SOD 产生
的 H2O2,从而减轻细胞受到伤害,也降低了膜得透
性,使植物的抗寒性明显增强。在第 1 组的连续低
温处理下 POD 酶的活性最大,沉水樟体内的 POD
酶可以清除过多的 H2O2。
3 讨论
南方常绿树种引种到北方时,由于不能忍受北
方冬季低温而常常死亡。这主要是由于南方林木的
遗传特性所决定。如要改变其生境,必然会导致体
内基因表达的变化,随之产生抵御逆境的生理生化
变化,当这些变化与生境变化相适应时,生物就能
够存活,否则,就会导致生物的死亡。细胞是构成
生物的最小活体单位,包含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
低温处理可以引起林木细胞 DNA 发生突变,将长
期在低温条件下能够存活细胞突变体经过诱导分
化出芽,并生长发育为完整的植株就可在低温条件
下生长。 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首先采用低温
对细胞(愈伤组织)进行低温处理,使细胞的遗传
物质发生适应低温的变化,去除死亡的愈伤组织,
保留基因发生突变的细胞系,并从中筛选出在低温
条件下能够生长的突变体,进一步使其再生为完整
的植株。这些植株再经过抗寒锻炼,最终能够适应
北方冬季寒冷的气温条件。已有的樟树引种驯化主
要是对樟树种子萌发前进行为期 70 d 的层积处理
(也就是沙埋的方法),以提高樟树的萌发率和出
苗率,随后在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给予良好的
水、肥管理及防寒越冬措施,通过这些栽培技术的
改善使樟树逐步适应低温环境。这种方法所用时间
很长,管理过程和措施繁杂,最重要的是无法得到
具有抗寒遗传特性的樟树。而我们的实验是利用体
细胞变异和低温筛选的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
得到具有抗寒遗传特性的沉水樟,通过抗寒生理检
测,已确定这些抗寒品种具有良好的抗寒生理指
标。因此,我们的方法不仅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
简化了育种程序和过程,而且使沉水樟的抗寒遗传
特性得到巩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春英,张纪德,王秀梅.樟树引种驯化及抗寒育苗栽培
技术[J].林业科技,2001,26(6):11-15.
[2]翟小巧,翟翠娟,康伟玲.沉水樟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建
立[J].河南林业科技,2004,24(3)4-5.
[3]郭艳萍,李嘉瑞.中华猕猴桃的愈伤组织细胞的超低温研
究[J].西北农大学报,1995,24(2)10-14.
[4] 白玉璋,汤学军.植物生理学测试技术[M]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1995.
[5]汤章城,魏家绵,陈因等.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王团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