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木姜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全 文 :浓缩比为 1∶5、醇沉浓度 80%,提取川附子粗多糖 。
测得川附子粗多糖提取率为(13.07 ±0.18)%,含
糖量为(9.11±0.05)%。
2.5 不同采收期附子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采用优化条件对附子样品进行多糖的提取和含
量测定 ,结果见表 4和图 3。
表 4  不同采收期的附子多糖提取量及 OD值
批次 采收时间 粗多糖提取量 /g OD620nm值
1 4月 10日 0.334±0.010 0.034
2 4月 20日 0.381±0.009 0.042
3 4月 30日 0.496±0.013 0.048
4 5月 10日 0.565±0.012 0.054
5 5月 20日 0.608±0.020 0.062
6 5月 31日 0.657±0.018 0.076
7 6月 10日 0.682±0.015 0.085
8 6月 20日 0.719±0.021 0.088
9 6月 25日 0.723±0.018 0.087
10 7月 3日 0.711±0.011 0.088
  (注:样品重复数 n=3)
图 3 不同采收期的附子多糖平均含量
  从图 3中看出 ,附子多糖随着附子生长期的延
长而不断地累积 ,多糖含量逐渐增加。 6月 20日采
收的附子中多糖含量最高 ,为 7.18%;6月 25日采
收的样品多糖含量为 7.17%,这一时期附子多糖含
量维持在一稳定的水平;7月初采集的样品中多糖
含量略有减少 ,可能由于在生长后期 ,一定数量的多
糖被作为能源物质消耗用以合成生物碱等其他生物
活性物质 。关于附子多糖和生物碱的积累关系 ,我
们将做进一步的试验探讨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6
月 20日以后采收的附子中多糖含量与前面各次采
收的样品中多糖含量差异显著 (0.01 因此要获取附子中的多糖成分 ,最佳的采收期应在
6月下旬到 7月上旬。
观察每次采挖的附子形态和大小可以推断出 5
月中旬到 6月中旬是附子生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
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这段时间附子中多糖含
量增加的速度最快 ,这对于附子的培育也是关键时
期。若在这段时间给予特定的培育方案 ,对于增加
附子中多糖的含量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3 结论
通过试验 ,确定了热水浸提附子粗多糖的最佳
工艺条件 ,即料水比 1∶40、浸提温度 90 ℃、浸提时
间 2 h、pH8。通过对不同采收期附子粗多糖含量的
比较分析 ,初步掌握了附子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得
出附子最佳采收期应在 6月下旬。
参考文献:
[ 1]  韩 涛 ,程晓丽 ,刘晓东 ,等.制附子及其不同配伍对小鼠实验
性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 J].中药药理与临床 , 2007, 23(6):507-
510.
[ 2]  董兰凤 ,刘京生 ,苗智慧 ,等.附子多糖对 H22和 S180荷瘤小鼠
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03, 34(6):
549-552.
[ 3]  彭文珍 ,吴雄志 ,曾升平 ,等.附子多糖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
胞分化研究 [ J] .职业卫生与病伤 , 2003, 18(2):123-124.
[ 4]  王秀奇 ,秦淑媛 ,高天慧.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第 2版)[ M] .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9:104-105.
木姜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项昭保 1, 2 ,  陈海生 2 ,  夏晨燕 1 ,  黄敏珠2
(1.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 ,重庆 400065;2.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上海 200433)
收稿日期:2007-12-14
作者简介:项昭保(1977-),男 ,讲师 ,博士 ,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电话:023-62461625, E-mail:xiangzb@ 126.com。
关键词:木姜子;挥发油;化学成分;抑菌作用
摘要:目的:阐明木姜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测试其抑菌活性 , 为木姜子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水
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 , 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 , 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 ,应用气相色谱峰
1514
2008年 10月
第 30卷 第 10期
中 成 药
ChineseTraditionalPatentMedicine
October2008
Vol.30 No.10
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木姜子挥发油抑菌活性。结果:从木姜子挥发油中分离出
41种成分 , 鉴定出 32种 , 所有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和占总量的 89.81%;抑菌活性研究表明木姜子挥发油对 8种受试菌
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抑制强度依次为枯草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黑曲霉 <白色念珠菌 <黄曲霉 <新型隐球菌 ,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结论:木姜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 , 它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木姜子资源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28(2008)10-1514-02
  木姜子系樟科木姜子属 LitseaLam落叶小乔木
或灌木 ,又名山苍子 、山胡椒 、山姜子 、山茶子 、山鸡
椒等 ,主产于南方及西南温暖地区。木姜子果 、根 、
叶都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能健脾 、调气 、消食 ,民间常
用于治疗风寒湿痛 、跌打肿痛 、胃寒腹泻[ 1] 。目前
木姜子果实主要用于制备挥发油 ,而具有平喘和抗
菌作用 [ 2]的柠檬醛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但除柠檬醛
外 ,还有哪些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是否有一定的药理
活性 ,国内外这方面的报道很少。目前为保护生态
环境三峡库区种植了大量木姜子树 ,对其进行深度
开发是提高库区农民收入 、发展三峡库区的有力举
措 。本实验利用 GC-MS联用技术对木姜子挥发油
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进行了体外抗菌活
性研究 ,为加快开发民间用药 、库区资源提供了基础
资料。
1 仪器与材料
FinniganVoyager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美国
Finnigan公司)。木姜子药材 2006年 8月采自重庆
市云阳县 ,经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任绍光教授鉴
定为木姜子 L.pungensHemsl.。
2 挥发油的提取与化学成分分析
2.1 挥发油的提取
称取木姜子药材 300 g, 加水适量 , 浸泡 120
min,水蒸气蒸馏 8 h,将所得挥发油用少量乙醚溶
解 ,无水硫酸钠脱水 ,过滤 ,挥去乙醚 ,得到淡黄色木
姜子挥发油 12.65 g,得油率为 4.22%。
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实验条件
气相色谱:柱温 50℃(保持 2min)~ 300℃(保
持 10 min),升温速度 15 ℃/min,汽化温度 250 ℃,
载气氦气;质谱条件:电离方式 EI,电离电压 70 eV,
源温 200 ℃;标准库 NIST库 。
2.3 结果
从木姜子挥发油中分出 41种成分(图略),相
应质谱图经计算机检索 ,共鉴定出 32种化合物 ,鉴
定率为 78.05%,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出相对含量 ,
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和占总量的 89.81%。已鉴定
出的各组分的名称 、含量见表 1。
表 1  木姜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峰号 化合物名称 相对含量 /%
1 α-蒎烯(α-pinene) 0.79
2 莰烯(camphene) 0.37
3 桧烯(sabinene) 0.15
4 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 1.94
5 β-蒎烯(β-pinene) 0.65
6 α-月桂烯(α-myrcene) 0.60
7 柠檬烯(limomene) 5.96
8 1, 8-桉叶素(eucalyptol) 0.83
9 顺-罗勒烯(cis-ocimene) 0.16
10
2, 5-二甲基-1, 6-辛二烯(2, 5-dimeth-
yl-1, 6-octadiene) 0.08
11 反-罗勒烯(tran-ocimene) 0.26
12 芳樟醇化合物(linalooloxide) 0.38
13 芳樟醇(linalool) 1.88
14 β-香茅醛(β-citronelal) 1.37
15 辛烷(octane) 0.12
16 马鞭草烯醇(verbenol) 0.75
17 冰片(borneol) 0.19
18 橙花醇(nerol) 0.10
19 1, 8-桉油醇(p-menth-1-en-8-ol) 0.43
20 β-柠檬醛(β-citral) 32.36
21
3, 7-二甲基-1, 6-辛二烯-3-醇(3, 7-
dimethyl-1, 6-octadien-3-ol) 0.38
22 α-柠檬醛(α-citral) 37.29
23 香叶醇 (geraniol) 0.15
24 古巴烯(copanen) 0.21
25 石竹烯(caryophylene) 0.35
26 氧化石竹烯(caryophyleneoxide) 0.13
27 橙花叔醇(nerolidol) 0.22
28 月桂酸(dodecanoicacid) 0.64
29 香叶醛(geranial) 0.17
30 β-子丁香烯(caryophylene) 0.29
31 正十六烷(n-cetane) 0.45
32 1, 7-辛二烯-3-酮(1, 7-octadien-3-one) 0.16
3 木姜子挥发油的抑菌实验
挥发油是中草药中一类常见的重要成分 ,早在
古代医疗实践中就注意到挥发油的一些药用价值如
祛痰 、止咳 、平喘 、驱风 、健胃 、解热 、镇痛及抗菌消炎
等。在本实验中 ,我们对木姜子挥发油进行了 8种
常见菌的抑制实验 。
3.1 供试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 枯草
杆菌(Bacilussubtilis),大肠杆菌(Eseheriehiacoli),
1515
2008年 10月
第 30卷 第 10期
中 成 药
ChineseTraditionalPatentMedicine
October2008
Vol.30 No.10
绿脓杆菌 (Pseudomonaseaeruginose), 新型隐球菌
(Crytococusneoformans), 白色念珠菌(Candidaal-
bicans),黄曲霉(Aspergilusflavus),黑曲霉(Aspergil-
lusniger)。
3.2 菌悬液的制备
取受试菌种溶于 2 mL蒸馏水中 ,制成菌悬液 ,
振荡 15s,用血细胞计数板将其浓度调至 1×104 ~ 2
×105 cfu/mL。
3.3 培养基
细菌使用的是沙氏液体培养基 ,真菌使用的是
改良沙氏培养基 。
3.4 实验药物的制备
把木姜子挥发油溶解在 95%的乙醇溶液中 ,配
成体积比为 10%的药物母液。将液体培养基进行
高压灭菌(120℃, 15 min),当冷却至约 60 ℃时 ,用
培养基将药物母液进行倍比稀释 ,制成浓度分别为
10 , 50, 100, 150, 200, 250 , 300, 350, 400, 450, 500
μL/L的一系列梯度药物培养基。
3.5 方法及结果判断
在每一支试管中 ,将配好的药物稀释液 ,由高浓
度至低浓度各加入 1mL,并以液体培养基不加药物
作为空白对照。将菌悬液 10 μL均匀接种于培养基
中 ,细菌在 37 ℃孵育 24 h,真菌在 37 ℃孵育 72 h。
在不搅动的情况下肉眼观察判断 ,溶液清晰透明视
为细菌完全不生长 ,以完全不生长管的最低药物浓
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重复 3 ~ 5次 ,以平均结
果计。
3.6 结果
木姜子挥发油对 8种常见菌生长的影响情况见
表 2。
  实验结果证明 ,木姜子挥发油对 8种受试菌均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抑制强度依次为枯草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黑曲霉 <白色念珠菌 <黄曲霉
表 2  木姜子挥发油的抑菌效果
受试菌株 MIC/(μL/L)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 400
枯草杆菌(Bacilussubtilis) 500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200
绿脓杆菌(Pseudomonaseaeruginose) 120
新型隐球菌(Crytococcusneoformans) 200
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 300
黄曲霉(Aspergilusflavus) 220
黑曲霉(Aspergilusniger) 400
<新型隐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4 讨论
对木姜子挥发油所鉴定出的 32种成分进行分
析 ,发现木姜子挥发油中含量高于 1%的化学成分
有甲基庚烯酮 、柠檬烯 、芳樟醇 、β -香茅醛 、α-柠檬醛
和 β-柠檬醛等 6种 ,特别是两种柠檬醛的含量接近
70%,说明木姜子挥发油虽然化学成分复杂 ,但含量
高的成分不多 ,主要成分为柠檬醛 ,他们很可能是木
姜子挥发油抑菌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木姜子挥发油中其他成分也具有一些药理活
性 ,如柠檬烯具有抑菌 、祛痰 、止咳 、平喘等作用 [ 3] ;
蒎烯具有镇咳 、祛痰及抗真菌作用;冰片具有发汗 、
兴奋 、镇痉 、抗缺氧的作用等 。我们通过从木姜子挥
发油的抗菌实验可看出 ,木姜子挥发油对 8种受试
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因此 ,木姜子挥发油具
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应该对具有很好生态效益的木
姜子资源进行更加深入地开发 ,提高其经济效益 ,加
快三峡库区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1]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 1977:1573.
[ 2]  张文平 ,刘志春 ,刘建超 ,等.微量法测定肉桂醛 、柠檬醛体外
抗深部真菌活性 [ J].赣南医学院学报 , 2004, 24(4):356-367.
[ 3]  王伟江.天然活性单萜———柠檬烯的研究进展 [ J] .中国食品
添加剂 , 2005, (1):33-37.
1516
2008年 10月
第 30卷 第 10期
中 成 药
ChineseTraditionalPatentMedicine
October2008
Vol.30 N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