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6卷 第 2期
2010年 3月
森 林 工 程
FORESTENGINEERING
Vol.26 No.2
Mar., 2010
兴安杜鹃和迎红杜鹃种子 、幼苗及苗木生长特性研究
徐 娟 , 于德利 , 刘焕婷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对兴安杜鹃 、 迎红杜鹃种子发芽 、 幼苗形态建成及大苗生长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兴安杜鹃
和迎红杜鹃种子成熟度较好 , 兴安杜鹃平均发芽率和发芽势为 91%和 74%, 迎红杜鹃平均发芽率和发芽势为
94%和 79%, 完全可用种子进行苗木繁殖;幼苗形态建成较为缓慢 , 约需 90 d, 这段时间是播种繁殖成败的关
键时期。哈尔滨地区两种杜鹃的 7 ~ 10 a生苗生长期约为 5个月 (5月 1日 -9月 28日), 高生长主要集中在 5
月至 8月。 9月下旬有一个短时间的二次生长期 , 10月基本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
关键词:兴安杜鹃;迎红杜鹃;苗木;生长节律
中图分类号:S685.21;S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5X(2010)02-024-03
GrowthCharacteristicsStudyonSeeds, SeedlingsandPlantsofRhododendron.dauricumandRh.mucronu-
jatum/XuJuan, YuDeli, LiuHuanting(ForestBotanicalGardenofHeilongjiangProvince, Harbin150040)
Abstract:Thestudyonseedgermination, seedlingmorphogenesisandplantgrowthrhythmofRhododendron.dauri-
cumandRh.mucronujatumwascarriedout.Theresultsshowedthatthematurityoftheirseedswasgood.Theaverageger-
minationrateandgerminationenergyofRhododendron.dauricumwere91% and74%, aswelasthatofRh.mucronuja-
tumwere94% and79% respectively, whichindicateditwascompletelyfeasibletouseseedsfornurserystockpropagation.
Theseedlingphotomorphogenesiswasrelativelyslowandwouldtakeabout90days, whichwasthecriticalperiodforsowing
andbreeding.InHarbin, thegrowthperiodofthesetwokindsofrhododendrons7-10yearseedlingsisabout5 months
(May1-Sep.28), andthehigh-growthmainlyconcentratesintheMaytoAugust.InlateSeptemberthereisasecond
shortgrowingseason, inaddition, theybasicallystopgrowingandgetintoadormancyperiodinOctober.
Keywords:Rhododendrondahurica;Rh.mucronujatum;seedling;growthrhythm
收稿日期:2009-11-21
第一作者简介:徐 娟 (1958-), 女 , 黑龙江双城人 , 高级工
程师。研究方向:植物引种和苗木培育等。
兴安杜鹃 (Rhododendron.dauricumLinn)和迎
红杜鹃 (Rh.mucronujatumTurcz.)是杜鹃花科杜
鹃花属植物 [ 1] 。兴安杜鹃为半常绿灌木 , 生于石
砾山坡和石砬子上 , 耐干旱 , 喜湿润 , 忌积水 。迎
红杜鹃为落叶灌木。生于灌丛和石砬子上 , 喜湿润
和侧阴 , 忌积水 [ 2] 。这两种杜鹃是东北寒冷地区
难得的春季赏花 , 夏秋观叶的园林观赏植物。以往
杜鹃花在城市中的栽培 , 多为扦插繁殖和嫩枝繁
殖 , 很少用种子繁殖[ 3, 4] 。在多年引种栽培研究的
基础上对这两种杜鹃进行了种子繁殖试验 , 并对苗
木在城市环境中的生长节律和幼苗形态建成进行了
较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 旨在为两种杜鹃的种子繁殖
和苗期抚育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本试验地设在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内 (E128°
18′, N45°43′)。该区属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 ,
夏季受太平洋季风影响炎热多雨 , 冬季受西伯利亚
高气压影响严寒漫长 , 结冰期达 5个月 。年平均气
温 3.6℃, 年大于 0℃积温为 3 080℃, 年≧ 10℃积
温为 2 760℃, 极端最高气温为 36.4℃, 极端最低
气温为 -41.4℃。年平均降雨量为 560 mm, 空气
相对湿度为 68%。区域内冬季多西北风 , 夏季多
西南和东南风 , 平均风速 3.8 m/s。最深冻土层
1.8 ~ 2.0 m。位于松花江二级阶地 , 地势平坦 , 地
下水位 70 m, 海拔为 136 ~ 155 m。土壤为团状和
团粒状 、 近中性偏酸性黑钙土 [ 3] 。
2 研究方法
对兴安杜鹃和迎红杜鹃从种子开始直至成苗阶
段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记载 , 绘制生长曲线图。其
中种子发芽试验是在微电脑光照培养箱 (SPX-
25OB-G型 , 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生产)中进行的 。温度设为 25 ~ 28℃, 光照 16 h,
保持盘内湿润 , 连续观察 2周 , 记录发芽情况。发
芽实验设 3个重复 , 每个试验 50粒种子。种子置
于脱脂棉为基质的玻璃发芽皿中。测定参数为千粒
DOI :10.16270/j.cnki.slgc.2010.02.014
第 2期 徐 娟等:兴安杜鹃和迎红杜鹃种子 、 幼苗及苗木生长特性研究
重 、发芽率和发芽势等。再将兴安杜鹃和迎红杜鹃
的种子进行播种试验 (不需要进行催芽处理 , 直
播即可 )。观察幼苗出土 、 展叶及真叶开发时
间等。
对大苗 (引进栽植 2a后的野生杜鹃大苗 。树
龄约 7 ~ 10a)生长量进行定期测量。即在试验地
内各选取 5株生长状态良好的植株 , 在每株的南北
两个方向各取 5个小枝条挂牌 , 每 5 d进行固定枝
的高生长量测定 , 连续观察 3 a, 然后取其平均值
做出高生长曲线变化图。
3 数据分析
每种杜鹃的种子 、幼苗观测均取平均值作各参
数的实测数据。数据经 Excel整理并做图 。
4 结果与分析
4.1 兴安杜鹃 、 迎红杜鹃种子发芽试验
兴安杜鹃和迎红杜鹃种子千粒重分别为
0.1333±0.002 g和 0.1451±0.001 g。发芽试验表
明 , 2种杜鹃种子均在发芽试验开始发芽的第 3 d
达到发芽高峰 , 此后逐渐下降 , 至发芽试验的第
10 d停止发芽 。这时兴安杜鹃平均发芽率达到
91%, 平均发芽势为 60%;迎红杜鹃平均发芽率
达到 94%, 平均发芽势为 68% (如图 1所示)。两
种杜鹃发芽率均较高 。迎红杜鹃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均略高于兴安杜鹃。发芽试验结果说明这两种杜鹃
均可以用种子进行繁殖 , 并用于育苗 。这可从根本
上解决兴安杜鹃 、迎红杜鹃扦插繁殖生根难 , 繁殖
材料有限的问题 。对兴安杜鹃和迎红杜鹃的资源保
护 、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图 1 兴安杜鹃 、迎红杜鹃种子发芽动态
Fig.1 SeedgerminationdynamicsofRhododendron.dauricum
andRh.mucronujatum
图 2 兴安杜鹃 、 迎红杜鹃大苗生长动态图
Fig.2 SeedlinggrowthdynamicsofRhododendren.dauricum
andRh.mucrohujatum
4.2 兴安杜鹃 、 迎红杜鹃幼苗的形态建成
兴安杜鹃 、 迎红杜鹃幼苗的形态建成比较缓
慢。播种后一般要 10 d左右出土 , 再经过 10 d左
右子叶完全展开 , 后经 15 ~ 20 d出现第一片真叶 ,
再过 4 ~ 5 d第二片真叶出现。长到 5片真叶以上
要 80 ~ 90d左右。
生长缓慢的幼苗时期是这两种杜鹃播种育苗成
败的关键所在 [ 5] 。嫩弱的小苗对环境和管理要求
很苛刻 。试验表明 , 适宜的透光度为 50% ~
60%[ 6] ;应喷雾浇水 , 并控制适当的水量 , 温室
内应注意通风 , 定期喷药防病 , 否则会造成苗木大
量死亡 , 导致育苗失败 。
4.3 兴安杜鹃 、迎红杜鹃大苗的生长节律
在自然生长状态下 , 兴安杜鹃和迎红杜鹃在 5
月初开始高生长 , 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生长也
逐渐加快 , 到了 6月中旬至 8月中旬属于快速生长
期 (如图 2所示), 这时温度高雨水也充足 , 有利
于植物生长。 8月中旬至 9月中旬幼苗进入缓慢生
长期 , 有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积累 , 此时也正是花芽
分化形成期。 9月下旬有一个短时间的二次生长
期 , 但是时间很短生长量也不大。进入 10月基本
停止生长 , 叶片变色逐渐迎红杜鹃开始落叶 , 兴安
杜鹃老叶也逐渐落下进入休眠期。从两种杜鹃生长
节律看 , 兴安杜鹃的生长发育高峰期较迎红杜鹃略
早 , 而迎红杜鹃的生长期比兴安杜鹃高生长量大 ,
生长期也长 , 比后者长 25 d, 整个生育期多 6 d
(如图 2所示)。这主要与两种杜鹃的生理生态学
特性及地理分布有关。迎红杜鹃的天然分布区比兴
安杜鹃较南 , 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也决定了兴安杜
25
森 林 工 程 第 26卷
鹃的生长发育都要早于迎红杜鹃 , 停止生长也应早
于迎红杜鹃 。
5 结论与建议
在测定种子活力方面 , 发芽率通常是最优先考
虑的检测指标 , 而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通常不作为主
要的检测指标。但是 , 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高低意
味着种子是否能迅速 、整齐地萌发 , 所以在生产中
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 7, 8] 。从试验结果来看 , 兴安
杜鹃和迎红杜鹃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指数的变化趋
势基本一致 , 这说明杜鹃种子有相对高的发芽率和
发芽速度 , 发芽也整齐 , 这可能与这两种种杜鹃的
种子的繁殖能力均很强 , 适于种子繁殖。但是这两
种杜鹃的幼苗形态建成需经历一个缓慢的时期 , 因
此掌握好这两种苗木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管理技术措
施是种子繁殖成败的关键 。了解其幼苗生长的各个
不同时期和生长规律 , 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
措施。
【参 考 文 献】
[ 1] 冯国楣.中国杜鹃花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8.
[ 2] 周以良 , 董世林 , 聂绍荃.黑龙江树木志 [ M] .哈尔滨:黑
龙江科技出版社 , 1986.
[ 3] 赵利群 , 王 伟 , 高秀芹. 7个紫斑牡丹品种寒地生长节律
[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9, 37(11):59-67.
[ 3] 郭 蕊.野生杜鹃的扦插育苗及栽培技术 [ J] .河南林业科
技 , 2009, 29(3):121-122.
[ 4] 王志为 , 刘 平 , 周祥和.丹东杜鹃花家庭式扦插育苗 [ J] .
特种经济动植物 , 2008(1):31.
[ 5] 刘永书 , 杜鹃花的引种栽培试验初报 [ J].江西农业大学学
报 , 1990, 44(12):40-48.
[ 6] 曹玉峰 , 徐 娟 , 林永木 , 等.不同光照条件对兴安杜鹃和迎
红杜鹃光合生理的影响 [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8, 36
(8): 19-20.
[ 7] 王彦荣 , 刘友良 , 沈益新.牧草种子活力检测技术述评 [ J] .
草业学报 , 2001, 10(1):48-57.
[ 8] 陈汉坤.信宜市马尾松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条件分析 [ J] .森
林工程 , 2008, 24(4):13-15.
[责任编辑:刘美爽 ]
(上接第 3页)
[ 8] GalparsoroI, BorjaA, BaldJ, etal.Predictingsuitablehabitat
fortheEuropeanlobster(Homarusgammarus), ontheBasque
continentalshelf(BayofBiscay), usingEcological-NicheFactor
Analysis[ J] .Ecologicalmodeling, 2009, 220(4): 556 -
567.
[ 9] 王学志 , 徐卫华 , 欧阳志云 , 等.生态位因子分析在大熊猫
生境评价中的应用 [ J] .生态学报 , 2008, 28(2): 822 -
828.
[ 10] PhilipsSJ, AndersonRP, SchapireRE.Maximumentropy
modelingofspeciesgeographicdistributions[ J] .EcologicalMod-
eling, 2006, 190(3-4): 231-259.
[ 11] HernandezPA, FrankeI, HerzogSK, etal.Predictingspe-
ciesdistributionsinpoorly-studiedlandscapes[ J].Biodivers
Conserv, 2008, 17(6): 1353-1366.
[ 12] 张文荟 , 许大为.旅游区景观资源的保护对策 [ J] .森林工
程 , 2007, 23(6):8-9.
[ 13] 王运生 , 谢丙炎 , 万方浩 , 等.ROC曲线分析在评价入侵物
种分布模型中的应用 [ J] .生物多样性 , 2007, 15(4): 365
-372.
[ 14] BoubliJP, LimaMG.Modelingthegeographicaldistribution
andfundamentalnichesofCacajaospp.andChiropotesisraelitain
northwesternamazoniaviaamaximumentropyalgorithm [ J] .IntJ
Primatal, 2009, 30(2): 217-228.
[ 15] 黄运荣 , 余昌元.云南黄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 J] .林业调查规划 , 2009, 34(6):72-75.
[责任编辑:董希斌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