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桃叶杜鹃菌根显微结构及侵染情况



全 文 :Vol. 32 No. 11
Nov. 2012
第 32卷 第 11期
2012年 11月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收稿日期:2012-10-10
基金项目: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 (黔科合 NY字 [2011]3076 号 )
作者简介:欧 静 (1974-),女,贵州威宁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与种苗培育研究工作, E-mail:coloroj@126.com
通讯作者:陈 训 (1956-),男,贵州赫章人,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森林培育与种苗培育研究 工作;E-mail:chenxunke1956@163.com
杜鹃花是我们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在国际园艺
观赏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1] 。许多杜鹃花生长于
土壤贫瘠,昼夜温差大的恶劣环境,其中菌根起到
重要的作用。杜鹃花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
ERM),又称为拟欧石楠类菌根,是杜鹃花科除
浆果鹃属 Arbutus、熊果属 Arctostaphylos外植物根
系与一些土壤真菌形成典型特征的共生体 [2]。国
外有较多报道证明 ERM对杜鹃花类植物克服恶劣
环境、加强吸收养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5],接种
菌株能大大提高杜鹃花的生长量 [6-7]。我国虽然是
桃叶杜鹃菌根显微结构及侵染情况
欧 静 1,刘仁阳 1,陈 训 2
(1.贵州大学 林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省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摘 要: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对贵州不同地域分布的桃叶杜鹃根系染色压片,对其菌根进行显微结构及菌根侵
染情况观察。结果表明,野生桃叶杜鹃菌根结构复杂,根外被密集的菌丝包被形成菌丝鞘,无根毛,在菌根中
具有杜鹃花类菌根特有典型结构菌丝结,也有穿梭于细胞间的 有隔菌丝和束状菌丝等结构。野生植株菌根侵染
指标较高;不同地域的菌根侵染指标差异显著,贵阳鹿冲关成年开花植株高于百里杜鹃方家坪成年开花植株;
不同季 节侵染指标两地春季高于夏季。分布于百里杜鹃的开花成年树侵染指标明显低于幼树。播种苗侵染指标
较低,2a播种苗侵染指标较 1a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桃叶杜鹃菌根;杜鹃花类菌根;显微结构;侵染指标
中图分类号:S71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3X(2012)11-0028-06
Study on microstructure and infections of Rhododendron annae
mycorrhiza
OU Jing1, LIU Ren-yang1, CHEN Xun2
(1.Forestry Co llege ,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2.Guizhou Provincial Dep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yang 550001, Guizhou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acid fuchsin staining, the roots of Rhododendron annae Franch were dyed and squashed, which grow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teral roots of ferine
R. annae have complex structure, were enwrap by dense hypase to form hyphal sheath on the outside of the roots and there was no root
hair; There we re intracellular hyphal knots which are the unique and typical structure of ericoid mycorrhiza, there also were a few septate
hypha and fasciculate hyphae structure. Wild plant infection index was higher, the indexes differences of the infected roots in different
regions were remarkable, the indexes of Luchonghuang mycorrhiza of adult fl owering plant were higher than Fangjiaping’s;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rates in spring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summer; The indexes of fl owering adult tree were obviously less than that young
tree. Sowing seedlings’ index was lower. The infection indexes of 2-year-old sowing seedlings showed a rising tre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1-year-old.
Key words: Rhododendron annae mycorrhiza;ericoid mycorrhiza;microstructure;infection index
杜鹃花的故乡,但关于 ERM的研究却极少 [8-9]。
ERM皮层细胞中有不同于其它菌根的特殊结构,
即菌丝结(hyphal coil)[2]。据资料,杜鹃花科拟欧
石楠 Calluna vulgaris 、越橘 Vaccinium spp.、北美杜
鹃花 Rhododendron spp.、彭土杜鹃 Rh. ponticum、
马醉木 Pieris spp.、石岩杜鹃 变种 Rh.obtusum var.
Kaempferi、云锦杜鹃 Rh. fortunei、银叶杜鹃 Rh.
argyrophyllum 、繁花杜鹃 Rh. fl oribundum等植物根
系内具有 ERM典型结构菌丝结 [8-12]。
桃叶杜鹃 Rhododendron annae Franch.,分布
29第 32卷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于我国西南地区 ,花清雅高洁或艳丽夺目,叶形美
观,树冠圆满,花期 5~ 6月,作为园艺观赏花
卉极有开发潜力。近年来高山常绿杜鹃花得到了
较多的重视 [13-14],但对桃叶杜鹃的研究报道较 少
[15-16]。本文对桃叶杜鹃菌根显微结构及侵染情况进
行报道,为桃叶杜鹃菌根化育苗及资源保护与利 用
提供基础依据,并对 丰富 ERM资源有较大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概况
根样材料分别采自贵州省贵阳市鹿冲关森林
公园桃叶杜鹃模式标本产地和贵州百里杜鹃风景
区普底方家坪桃叶杜鹃分布区。鹿冲 关桃叶杜鹃
产地位于东经 106°43′17″, 北纬 26°38′12″,海拔
1 360~ 1 390 m,山地黄壤土,土层厚度 30~
80 cm,pH4.8~ 5.1,种群优势种为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和白栎 Quercus fabri ,桃叶杜鹃数量
较少,且几乎为成年树,幼树少见;百里杜鹃方
家坪桃叶杜鹃分布区位于东经 105°53′30″,北纬
27°14′51″,海拔 1 800~ 1 830 m,硅质黄壤土,
土层厚度 20~ 50 cm,pH4.5~ 5.0,几乎为桃叶
杜鹃纯林。
1.2 采样与试验方法
实验样地 20 m×20 m,选择 5株样本植株
进行采集根样,记录株高、地径,鹿冲关菌根样
编号为 LCG-T,百里杜鹃方家坪菌根样编号为
BL-T。分别在春、夏两季定点定 样两批采样。3
次重复,每重复样株之间距离 100 m以上。1 a、2
a苗取自百里杜鹃风景区杜鹃苗圃,播种基质混有
杜鹃林下土壤。样根均带土保湿放置于冰桶内带
回实验室,存放 4℃冰箱中备用。
菌根侵染观测采用酸性品红染色镜检法。步
骤采用 Komanik P P. 等(1980)方法 [17]:洗根 -
透明 -漂洗 -软化 -酸化 -染色 -脱色;随机取 50
根段,每根段 8 mm左右长,5个一组镜检。3次
重复。
1.3 侵染记录与计算
记录菌根侵染情况,计算侵染指标 [18]。侵染
分级标准分为 0级(侵染比例 0%)、1级(侵染
比例< 1%)、2 级(侵染比例< 10%)、3级(侵
染比例< 50%)、4级(侵染比例< 80%)、5级(侵
染比例> 90%);菌丝结丰富度(丰度)划分为
E0:没有,E1:很少,E2:较多,E3:丰富。
侵染率 F%=受侵染的根段数 /观察的根总段
数 *100;
整个根系的菌根侵染强度 M%=(95n5+70n4+
30n3+5n2+n1)/全部根段数 (n5表示:5级侵染的根
段数;n4表示:4级侵染的根段数,等等 );
侵染根段的菌根侵染强度 m%=M*全部根段
数 /侵染根段数;
侵染根段的菌丝结丰度 e%=(100mE3+50mE2+
10mE1)/100;mE=((95n5E3+70n4E3+30n3E3+5n2E3+
n1E3)/n)*100/m ;
整个根系的菌丝结丰度 E%=e*M/100。
1.4 统计分析
使用 EXCEL和 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及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桃叶杜鹃菌根的形态结构及菌丝体形态
桃叶杜鹃根系由大量细弱如发的侧根组成,
因此被称作发根。新生根为乳白色至淡黄色,老
根大部分为棕色至深棕色。经过透明染色后,观
察到侧根结构简单,由 1层表皮细胞、1-2层皮层
细胞和中柱组成,其根部被密集的根外菌丝所包
围,形成菌丝鞘 hyphal sheath(又称为菌套,见图
1.A),无根毛结构。
被真菌侵染的菌根可见细胞增大现象,发根
本身结构并未改变。菌根表皮细胞及皮层细胞内
可见不同颜色深浅的菌丝,可见 ERM特殊结构
菌丝结 hyphal coil (又称为菌丝团或菌丝卷,见图
1.BCL)。菌丝结大多在皮层细胞中央分布,有
些几乎充满整个细胞 (见图 1.C)。有些菌根的菌
丝结只单独在一个细胞内分布,而有的真菌菌丝
体会穿过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内。菌丝复合体形
态为菌丝群随意聚集、打结、延伸、反曲 (见图
1.DE)。入侵点在生长区与伸长区均有见,入侵
菌丝在侵入点附近较细,进入细胞内部后明显变
粗,侵入点的菌丝有单菌丝 (见图 1.C,箭头所示
为入侵点)和多菌丝等形式 (见图 1.F,箭头所示
为入侵点)。个别根的皮层内观察到泡囊结构 (见
图 1.G)。
在桃叶杜鹃根内还发现在侧根的分支处可见
较多的染色较深的物质积累 (见图 1.H)。穿梭于
细胞间的有隔菌丝 (见图 1.I,箭头示隔 )和束状
欧 静,等:桃叶杜鹃菌根显微结构及侵染情况30 第 11期
菌丝 (见图 1.J)也在样根中发现。另外,在同一个
菌根上观察到分布于细胞内、细胞间和细胞外的
菌丝结构 (见图 1.K)。
2.2 不同分布地桃叶杜鹃菌根形态结构
从表 1可能看出,在不同的分布地,桃叶杜
鹃菌根的形态结构有所差异。百里杜鹃分布区的
样根内大多数具有 ERM典型结构菌丝结,而在鹿
冲关分布区则观察到更多复杂的菌根结构。
2.3 桃叶杜鹃根系真菌侵染情况
2.3.1 不同分布地野生桃叶杜鹃根系真菌侵染比较
对不同分布地,株高与地径相近的野生桃叶
杜鹃菌根侵染情况测定计算。结果表明,两地桃
叶杜鹃根系均完全形成菌根,侵染率为 100%(见
表 2)。从图 2可以看出,LCG-T菌根春夏两季
A.菌丝鞘和菌丝结 B.菌丝结 C.单菌丝的侵入(箭头示入侵点) DE.菌丝体复合体形态 F.多菌丝的侵入(箭头示入侵点) G.泡囊 H.深色物质积累 I.有隔菌丝(
箭头示隔) J.束状菌丝 K.多种菌丝体共存 L.菌丝结和细胞内菌丝复合体形态
图 1 桃叶杜鹃侧根显微结构 (A,H,K标尺 =25 μm;其它标尺 =15 μm)
Fig.1 Microstructure of hair root of R. annae (A,H,K Bars correspond to 2 5μm;other Bars correspond to 15μm)
表1 不同分布区桃叶杜鹃菌根形态†
Table 1 Mycorrhizal morphology of R. annae from
different distribution regiongs
菌根形态
菌根采样地
LCG-T BL-T
菌丝结 +++ +++++
菌丝鞘 ++++ +++
有隔菌丝 ++
束状菌丝 +
根外菌丝 +++ ++
泡囊 +
† (+) 0~20%;(++) 20%~40%;(+++) 40%~60%;(++++)60%~
80%;(+++++)80%~100%。
31第 32卷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其它侵染指标显著大于 BL-T菌根 (P< 0.05)。
LCG-T1全根系及侵染根系的侵染强度、侵染根
系的菌丝结丰度指标分别比 BL-T1高出 32.64%、
10.93%、31.9% 。LCG-T2全根系及侵染根系的侵
染强度、侵染根系的菌丝结丰度指标分别比 BL-T2
高出 39.2%、25.77%、44.54%。
表2 桃叶杜鹃菌根侵染率
Table 2 Comparison of mycorrhiza infection of R. annae
采样地 编号 采样时间
平均株高
/cm
平均冠径
或地径 /cm
侵染率
/%
鹿冲关 LCG-T1 春 170 130 (冠径 ) 100
鹿冲关 LCG-T2 夏 170 130(冠径 ) 100
百里杜鹃 BL-T1 春 165 112(冠径 ) 100
百里杜鹃 BL-T2 夏 165 112(冠径 ) 100
百里杜鹃 BL-T3 春 35 30(冠径 ) 100
百里杜鹃苗圃 BL-1a 夏 2.10 0.310(地径 ) 78
百里杜鹃苗圃 BL-2a 夏 3.05 0.514(地径 ) 88
3 讨 论
3.1 桃叶杜鹃菌根结构
杜鹃花类菌根是一类复杂的菌根 [8],一株植
株根系常会结合多种类型菌根菌 [19]。吴重华等
[20]在冷杉林下的金背杜鹃 (Rh. clementinae subsp.
aureodorsale)根系中发现了 3种与其形成外生菌
根的真菌。Vohník和 Albrechtová(2011年)对欧
洲的六种杜鹃花菌根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根内
同时存在有 ERM真菌、深色有隔的内生真菌和
其它真菌 [21]。Setaro等 [22]对生长于厄瓜多尔南部
热带高山雨林的杜鹃花科植物 Cavendishia nobilis
var. capitata Sebacinales菌根进行了研究,指出其
菌根为特殊的内外生菌根,其菌根中的蜡壳耳目
(Sebacinales)是一类既能形成菌丝鞘、同时在细胞
间穿越和侵入细胞内形成菌丝结结构的真菌。通
过染色观察,发现桃叶杜鹃菌根具有 ERM特有的、
图 2 不同分布区菌根侵染比较
Fig.2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in different distribution area
图 3 成年开花树与幼树菌根侵染比较
Fig.3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with different standard
图 4 1a、2a播种苗侵染比较
Fig.4 Seedlings colonization of 1a, 2a2.3.2 不同季节野生桃叶杜鹃菌根真菌侵染比较
分 析 春 季 (LCG-T1、BL-T1) 和 夏 季
(LCG-T2、BL-T2)两地野生桃叶杜鹃根系侵染情
况。结果为:在春夏两季桃叶杜鹃根系均完全形
成菌根,侵染率为 100%(见表 2);其它侵染指标
两地春季几乎全部高于夏季 (见图 2)。从图中可以
看出,LCG菌根春夏两季侵染变化小,而 BL菌
根春夏两季侵染则变化较大。经方差分析,菌根
侵染率受季节影响差异不显著(P< 0.05)。
2.3.3 成年开花植株与幼树菌根侵染比较
春季采集于百里杜鹃方家坪成年开花植株菌
根 (BL-T1)与幼树(BL-T3)菌根侵染情况测定。
结果表明,不论植株高低,野生桃叶杜鹃根系均
完全形成菌根,侵染率为 100%(见表 2)。其它
指标 BL-T3明显高于 BL-T1菌根,BL-T3根系
及侵染根系的侵染强度、菌丝结丰度指标分别比
BL-T1高出 43.64%、29.47%、53.3% (见图 3)。
经方差分析,幼树与成熟开花树菌根侵染率差异
显著(P< 0.05)。
2.3.4 播种苗根系菌根侵染情况
1a、2a播种苗的侵染率相对较低,且差异不
显著 (见表 2)。从图 4中可能看出,1a、2a苗总
侵染强度、菌根菌丝结丰度指标很低,但侵染根
段的菌丝结丰度相对其它指标高很多,这说明桃
叶杜鹃菌根浸 染首先形成 ERM的潜力很大。2a苗
侵染指标较 1a呈上升趋势,侵染根段菌丝结丰度
已近 50%。
欧 静,等:桃叶杜鹃菌根显微结构及侵染情况32 第 11期
典型的菌丝结,属于 ERM菌根。但在桃叶杜鹃菌
根(主要为LCG-T菌根)中还出现了丛枝菌根(AM)
及外生菌根(ECM)具有的一些结构特点,这与
贾锐等观察兴安杜鹃菌根的结果相似 [23],但形成
这些菌根结构是 哪类或哪几类真菌,还需要进一
步研究。
3.2 桃叶杜鹃复杂菌根结构形成的原因
郑钰等 [7]认为杜鹃花植物菌根形成外生菌根
是因为常处于林下层的杜鹃花类植物,通过与外
生菌根植物共生的同一种真菌菌丝体整合到森林
的公共菌丝体网络,成为森林内部以公共菌丝体
网络为中介的资源再分配活动的参与者,作者指
出这可能对于它们适应多样的生境具有重要意义。
鹿冲关森林公园为桃叶杜鹃模式产地,生物种类
繁多,树林郁闭较高,桃叶杜鹃生长于林下为中
下层灌木。桃叶杜鹃复杂的菌根结构由多种真菌
侵入引起,可能是维持该物种在复杂环境中生存
的一种方式。
有学者认为杜鹃花菌根内同时存在 ERM和其它
内生菌根的原因是因为分布的纬度与海拔不同 [21]。
BL-T分布海拔较高,各年龄阶段桃叶杜鹃菌根内
多见菌丝结结构;LCG-T分布海拔较低,菌根真
菌为复杂的菌根结构。从试验结果来看,两者之
间是有一定差异,但造成分布地菌根结构的差异
原因是否因纬度与海拔不同造成,还需要进一步
研究。
3.3 桃叶杜鹃菌根真菌的侵染
ERM真菌的侵染受到地域环境的综合影响 [1],
菌根多样性与地上部分生物的多样性有相关性 [24]。
Grime等实验发现由于菌丝网络作用,人工小群落
中的亚优势种能够在优势种的存在下得以生存,
接种后的植物群落比不接种的对照组具有更高的
植物多样性 [25]。分布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桃叶杜
鹃菌根侵染率高,侵染强度大,原因可能与地上
部分植被丰富有关,机理可能是通过森林菌根网
络在同种或不同种植物间实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
共享 [26]。分布于百里杜鹃的桃叶杜鹃菌根侵染率
及侵染强度稍低可能与其分布区几乎为纯林有关。
通过对幼树菌根观察,发现菌根几乎为菌丝体占
据,这与金背杜鹃纯林菌根侵染率很低的结果有
所不同 [20]。
幼树的侵染指标较成年树高,原因除了菌根
能显著提高根系吸收营养的能力供其生长,还可能
是方便幼树在更大范围内选择适合共生真菌 [27]。
菌根在不同季节侵染率及侵染强度不同,生
态环境条件是主要原因之一。如在西澳大利亚州
的南部,由于季节性地中海气候,杜鹃花菌根真
菌明显活动仅限于较冷湿的月份,在冬天到春天
的一段时间菌根的侵染达到了最高 [1,28]。桃叶杜
鹃菌根侵染是否受到贵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
候的影响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百里杜鹃的桃叶
杜鹃菌根春夏季侵染变化较大的原因,可能与生
长在高海拔、昼夜温差大、长时间处于空气与土
壤湿度均较大的环境中有关系。影响侵染率及侵
染强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植物自身生长发育过程
影响。桃叶杜鹃在春季开花,集中花期在 5月,
开花期需要更多的菌根来吸收营养物质,特别是
对磷元素的获取 [29]。桃叶杜鹃春季菌根侵染普遍
高于夏季的情况及原因与梅 (Prunus mume Sieb. et
Zucc.)和兰 (Orchis L. )类似 [30-31]。
1a、2a播种苗培养基质中带有部分原生境真
菌,因此播种苗具有一定的侵染,虽然侵染率相
对野生较低,但说明桃叶杜鹃人工栽培条件下能
形成 ERM,这为桃叶杜鹃菌根化育苗提供了事实
依据。2a苗侵染指标较 1a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
ERM真菌选择、侵染时间和定居时间有关,然而
是否与小苗的生长适应性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从试验结果来看,幼苗—幼树—成年菌根侵
染指标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变化产生的
原因及对宿主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致谢: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龙教授,林学院谢双
喜教授;1a、2a桃叶杜鹃小苗由百里杜鹃林业局黄家涌提供。
参考文献:
[1] Dixon K W, Sivasithamparam K, Read D J. Ericoid Mycorrhizas
in Plant Communities[J].Microorganisms in Plant Conservation
and Biodiversity, 2004,227-239.
[2] Read D J.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ricoid mycorrhizal
root[J].Annals of Botany,1996,77:365-374.
[3] Cairney J W G.Evolution of mycorrhiza systems[J].Naturwissens
chaften,2000,87:467-475.
[4] Cairney J W G,Meharh A A. Ericoid mycorrhizal:A partnership
that exploits harsh edaphic condi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03,54:735-740.
[5] Sokolovski S G, Meharg Y A, Maathuis F J M. Calluna vulgaris
root cells show increased capacity for amino acid uptake
when colonized with the mycorrhizal fungus Hymenoscyphus
ericae[J].New Phytologist.2002,155(3):525-530.
33第 32卷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6] Starrett M C,Blazich F A,Shafer S R, et al. In vitro colonization
of micropropagated Pieris floribunda by ericoid mycorrhizae.
Establishment of mycorrhizae on microshoots[J].Hort Science,
2001,36(2):353-356.
[7] Strandberg M,Johannsson M.Uptake of nutrients in Calluna
vulgaris seed plants growth with and without mycorrhizae[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9,114:129-135.
[8] 张春英 ,侯奕敏 ,戴思兰 .云锦杜鹃菌根显微结构观察 [J].园
艺学报 ,2008,35(11):1641-1646.
[9] 郑 钰 ,高 博 ,孙立夫 ,等 .银叶杜鹃和繁花杜鹃根部真菌
的多样性 [J].生物多样性 ,2010,18(1):76-82.
[10] Ashford A E,Allaway W G, Reed M L. A possible role of
Lysinema ciliatum R. Br. & other Epacridaceae[J].Annals of
Botany,1996,77:375-381.
[11] Massicotte H B,Melville L H,Peterson R 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oot-fungal interactions for five ericaceous
spec i e s i n ea s t e rn Canada [ J ] .Canad ian Jou rna l o f
Botany,2005,83:1057-1064.
[12] Usuki F, Junichi A P, Kakishima M.Diversity of ericoid
mycorrhizl fungi isolated from hair roots of Rhododendron
obtusum var. Kaempferi in a Japanese red pine forest[J].
Mycoscience,2003,44:97–102.
[13] 徐小蓉 ,张习敏 ,牛晓娟 ,等 .赤霉素 +2,4-D及赤霉素 +丁
酰肼对马缨杜鹃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J].中南林业科技大
学学报 ,2011,31(11):131-136.
[14] 李朝婵 ,赵云龙 ,张冬林 ,等 .长蕊杜鹃扦插内源激素变化及
解剖结构观察 [J].林业科学研究 ,2012,25(3):360-365.
[15] 高贵龙 ,龙秀琴 ,胡小京 ,等 .赤霉素对两种高山杜鹃种子发
芽的影响 [J].种子 ,2010,29(5):22-25
[16] 苗永美 ,王永清 ,庄 平 ,等 .桃叶杜鹃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J].生物 学杂志 ,2006,23(6):29-31.
[17] Komanik P P,Bryon W C,Schultz R C. Procedures and
equipment for staining large numbers of plant root samples for
endomycorrhizal assay[J].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1980,26(4):536-538.
[18] Trouvelot A, Kough J L, Gianinazzi-Pearson V. Mesure du taux
de mycorhization VA d´un système radiculaire.Recherche de
méthodes d´estimation ayantune signification fon ctionnelle.
In: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al Aspects of Mycorrhizoe,
V.Gianinazzi-Pearsin and S.Gianinazzi(eds.).INRA Press, Paris,
1986,217-221.
[19] Allen T R,Miller T,Berch S M, et al. Culturing and direct DNA
extraction fi nd different fungi from the same ericoid mycorrhizal
roots[J].New Phytologist, 2003,160:255-272.
[20] 吴重华 ,王吉忍 ,杨俊秀 ,等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金背杜鹃菌
根调查研究 [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0,15(3):68-70.
[21] Vohník M and Albrechtová J.The Co-occurrence and Septate
Endophytes in Roots of Six European Rhododendron
Species,Folia Geobotanica, 2011, 15 March. published online
(springer).
[22] Setaro S, Weiß M, Oberwinkler F, et al. Sebacinales form
ectendomycorrhizas with Cavendishia nobilis, a member of
the Andean clade of Ericaceae, in the mountain rain forest of
southern Ecuador[J]. New Phytologist,2006,169: 355–365.
[23] 贾锐 ,杨秀丽 ,闫 伟 .兴安杜鹃菌根形态特征和土壤理化性
质的关系研究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1,32(3):63-66.
[24] Peterson T A, Mueller W C, Englander L.Anatomy and
ultrastructure of a Rhododendron root fungus associa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1980,58:2421-2433.
[25] Grime J P,Mackey J M L,Hiller S H,et al. Floristic diversity
in a model system using experimental microcosms[J].
Nature,1987,328:420-422.
[26] 梁 宇 ,郭良栋 ,马克平 .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2,26(6):739-745
[27] Zettler L W,Pixkin K A,Stewart S I, et al.Protocom mycobionts of
the federally threatened eastein prairie fringed orchid,Platanthera
leucophaea(Nutt.)Lindley and a technique to prompt leaf
elongation in seedlings[J]. Studies in Mycology, 2005,53:163-
171.
[28] Kemp E, Adam P,Ashford A E.Seasonal changes in hair roots and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in Woollsia pungens (Cav.) F. Muell.
(Epacridaceae) [J].Plant and Soil,2003,250: 241-248.
[29] Dighton J, Coleman D C. Phosphorus relations of roots and
mycorrhizas of Rhododendron maximum L.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s North Carolina[J]. Mycorrhiza,1992,1:175-184.
[30] 蔡邦平 ,陈俊愉 ,张启翔 ,等 .中国梅丛枝菌根侵染的调查研
究 [J].园艺学报 ,2008,35(4):599-602.
[31] 侯天文 ,金 辉 ,刘红霞 ,等 .四川黄龙沟优势兰科植物菌根真
菌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J].生态学报 ,2010,30(13):3424-3432.
[本文编校:吴 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