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我国杜鹃花科植物菌根及其真菌多样性研究现状



全 文 :我国杜鹃花科植物菌根及其真菌多样性研究现状
杨秀丽1,闫 伟2*
(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摘要 我国是杜鹃花科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地在西南部山区。杜鹃花科植物分布广泛,而且大多生境条件
恶劣,与其共生菌根真菌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菌根对杜鹃花类植物的营养吸收、增强对逆境因子的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
文从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的多样性、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我国杜鹃花类菌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类菌根;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S685.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5)05 -007 -03
Research Progress of Mycorrhiza Diversity on Ericaceae in China
YANG Xiu-li1,YAN Wei2* (1.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51;2. College of Forestry,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8)
Abstract China is a rich country for its Ericaceae species. The Ericaceae plants spread across the country,the main producing area is in the
southwest mountains. And their habitat conditions are poor.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ir symbiotic mycorrhizal is important for their growing.
Mycorrhizal can enhance nutrient absorption and resistance to stress for Ericaceae plants. In this paper,the diversity of mycorrhizal and mycor-
rhizal fungi on Ericaceae plants in China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Ericaceae plants;Ericoid Mycorrhiza;Diversity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111)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2014BS0303)。
作者简介 杨秀丽(1983 -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讲师,博士,从事
菌根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教授,博士,博士
生导师,从事林木菌根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2-29
杜鹃花科(Ericaceae)约 305 属 3 350 种植物,全世界分
布。除沙漠地区外,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北半球亚寒
带,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分布于热带高山。本科
植物是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并且在世界植被组
成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有 15 属,约 757 种,分布于全国各
地,主产地在西南部山区[1]。
调查发现,杜鹃花科植物在自然界中除野草莓或浆果鹃
属(Arbutus)、熊果属(Arctostaphylos)外,根系与一些土壤真菌
形成典型特征的共生体,即为杜鹃花类菌根或欧石南类菌根
(Ericoid mycorrhiza,ERM)[2]。早在 1915 年,Rayner 发现了
杜鹃花科植物的根皮层细胞被菌丝节(Coil)占据。Harley后
来把这种特殊的菌根共生结构命名为杜鹃花类菌根。1974
年,Read[3]分离出杜鹃花类菌根菌(Pezizella ericae) ,并且对
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杜鹃花科植物在世界上如此广泛分布,而且
大多生境条件恶劣,与其共生真菌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菌
根对杜鹃花类植物的营养吸收、增强对逆境因子的抗性等方
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人工接种菌根真菌对杜鹃花科植物
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 -7],菌根真菌侵染可能在拟欧石
楠(Calluna vulgaris(L.)Hull)植被的生态恢复中发挥作
用[8];杜鹃花类菌根提高植物适应性的潜能引起了诸多研究
者的兴趣。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正逐渐揭示它
们的自然状态和独特功能。杜鹃花类菌根研究及其相关技
术的解决,将对杜鹃花科植物的保护与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是杜鹃花科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国家。研究杜鹃花
科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充分利用杜鹃花类菌根特有的资
源,促进杜鹃花科植物的迁地保护和开发应用具有重大的意
义。但是,我国对这类菌根的研究较晚,最早的报道出现在
20世纪 90年代。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这类菌根的研究逐渐深
入,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相继出现。笔者对我国近年来有
关杜鹃花科植物菌根及其真菌的多样性研究进行综合述评,
以期对我国学者继续开展此类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1 我国杜鹃花科植物菌根多样性
1. 1 菌根侵染率多样性 杜鹃花科植物的根通常是细弱的
须根,包括 1层表皮细胞、1 ~ 2 层皮层细胞和纤细的中柱。
典型的杜鹃花类菌根在结构上与未侵染须根差别不大,只是
菌根成熟的表皮和皮层细胞内含有菌丝或菌丝节。菌丝在
须根的成熟表皮区域形成一个松散网络,然后由表皮细胞进
入,通常有单一入侵点,但有时形成多侵入点。在菌丝进入
细胞后,增殖很快,质膜反折包裹着菌丝。侵染通常发生在
皮层细胞的外壁,每个细胞都是单独的侵染单位,所以相邻
的细胞可能有不同年龄的菌丝节。当菌丝团成熟时,植物细
胞的体积完全被菌丝占据,几乎没有明显的液泡。在侵染末
期,植物细胞器的结构完整性丢失,然后植物细胞质降解,细
胞膜失去完整性,直到植物细胞丢失其完整性,菌丝节也完
全降解。最后,植物细胞变空,只剩下一些早期的真菌侵染
的碎片[9]。单个侵染细胞的生命周期为 35 ~ 42 d,真菌与植
物间的营养传递应该发生在侵染后,而且双方有完整解剖和
生理结构的几个星期[9]。这个杜鹃花类菌根形成的过程是
学者们统一的共识。
我国学者对杜鹃花类菌根的侵染过程研究得不多,但也
有学者观察到菌丝体侵入细胞形成的一种“扳口”状结构和
根表皮细胞的缺失这些特性[10]。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和形态的观察上。研究表明,杜鹃花科植
物菌根侵染率较高,如调查发现菌根真菌对野生蓝莓的侵染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5,43(5) :7 - 9 责任编辑 刘月娟 责任校对 李岩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5.05.003
率在 75%左右[10],雷山杜鹃根系春季和秋季的菌根侵染率
分别为 75%和 54%,均达到中度侵染,且春季根系侵染率高
于秋季[11]。但也有调查发现侵染率较低的现象,如杨秀
丽[12]分别对笃斯越橘、越橘、杜鹃和杜香的侵染率进行了调
查,发现在侵染率较高的月份也分别只有 18. 58%、14. 66%、
14. 51%和 12. 45%。
影响侵染率的因素较多。导致这种差异的首要因素为
研究者采用的测定侵染率方法的差异。植株的年龄也是影
响菌根的侵染率的因素之一,如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兔
眼越橘菌根菌侵染率以 8 ~ 18 年生最高,至少有 50 % 的根
系有菌根菌侵染,而 2 ~ 4 年生幼苗侵染率很低[13]。当未接
种时,高丛越橘在自然条件下只有生长 15 年之后侵染率才
可达到 100%[14]。影响菌根菌侵染的另一个因素是土壤肥
力。研究表明,当土壤中 P 含量高,越橘的菌根菌侵染率降
低[13]。早在 1994年,李亚东等[15]对长白山 5 个生态区 3 种
类型的酸性土壤上栽培的 6 年生 14 个越橘品种调查,发现
在暗棕色森林土和水湿地潜育土壤上均发现有菌根菌侵染,
但侵染率较低。生长季节也是影响菌根侵染的因素之一。
调查发现,春季、夏季菌根侵染率高于秋季[11 -12]。
1. 2 菌根形态多样性 研究发现,杜鹃花科植物的菌根形
态较多样。大多数杜鹃花科植物菌根都具有的形态特征为:
根上菌丝较多且为有隔菌丝;根内菌丝以典型的杜鹃花类菌
根形态为主,即胞内菌丝节和菌丝圈,同时都能观测到消解
的菌丝圈和菌丝节。也有一些学者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菌根
形态,如胞内贯穿菌丝、穿梭于细胞间的菌丝[11,16 -18]。还有
学者发现了典型的外生菌根(EM)形态,即菌套、哈氏网等结
构[15,19 -20]。在少数学者的研究中,还观察到典型的丛枝菌根
(AM)特征,即泡囊的存在[17 -19,21]。另一些学者观察到暗色
有隔内生菌丝的侵染[12,21 -22]。
总之,杜鹃花科植物的菌根形态较多样,已突破最初的
研究观点———杜鹃花科植物为杜鹃花类菌根。综合学者们
的研究,发现杜鹃花科植物以杜鹃花类菌根为主,兼有内生
菌根、外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
2 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杜鹃花科植物在菌根方面的研究越
来越重视,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其中较多的研究集中
在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的研究,发现我国杜鹃花科
植物菌根真菌比较多样。
2. 1 杜鹃花属
2. 1. 1 大白花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22 -24]。
子囊菌类占优势,其次是担子菌类真菌和半知菌类[22],分属
于以下真菌目:柔膜菌目(Helotiales)、茶渍目(Lecanorales)、
爪甲团囊菌目(Onygenales)、腊壳耳目(Sebacinales)、伞菌目
(Agarieales)和革菌目(Thelephorales) ,还发现了典型的 ERM
真菌———树粉孢属 Oidiodendron sp. (Myxotrichaceae)真
菌[23]。另外,还发现黑色有隔内生菌(Darkseotate endovhyte,
DSE)以及一些未命名的子囊菌[23]。此外,还有较典型的外
生菌根真菌———革菌目(Thelephorales)真菌。
2. 1. 2 灰背杜鹃(Rhododendron hippophaeoides Balf. f. et W.
W. Smith)[25]。分离到的菌有 Phialocephala fortinii、Rhizoscy-
phus ericae和 Epaefis pulchella root associated fung。
2. 1. 3 野生杜鹃花品种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26]。分离到的菌根菌可能为柱孢属(Cylindrocar-
po)、Cryptosporiopsis、Epacris和未分类的菌种。
2. 1. 4 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22,27]。分离
到的菌根真菌分属于半知菌类中镰刀菌属(Fusarium)、木霉
属(Trichoderma)、瓶梗霉属(Phialophora)、树粉孢属(Oidio-
dendron)和未分类的菌种。
2. 1. 5 露珠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 Franch.)[22]。分
离到的菌根真菌子囊菌类为优势菌群。半知菌类有青霉属
(Penicillium)和镰刀霉属(Fusarium)。
2. 1. 6 树枫杜鹃[Rhododendron changii(Fang)Fang][28]。分
离菌株分子鉴定为 Meliniomyces variabilis或其近缘种。
2. 1. 7 银叶杜鹃(Rhododendron argyrophyllum Franch.)和繁
花杜鹃(Rhododendron floribundum Franch.)[29]。从 2 种杜鹃
的根部共检测到 41 个真菌分类单元,分属于子囊菌纲的柔
膜菌目(Helotiales)、散囊菌目(Eurotiales)、盘菌目(Pez-
izales)、假球壳目(Pleosporales)和担子菌纲的蜡壳耳目(Se-
bacinales)、伞菌目(Agaricales)、Erythrobasidiales、线黑粉菌目
(Filobasidiales)。
2. 1. 8 金背杜鹃(Rhododend ronclementinae Fo rrest ex W. W.
Smith subsp. aureodo rsale W. P. Fang)[20]。分离到的菌根真
菌共 3 种,即卷缘网褶菌[Poxillus involotes(Botsch)Fr.]、亚
褐环粘盖牛肝[Suillus subluteus(Peck)Snellex Slipp &
Snell.]、黄粉牛肝菌(Pulv eroboletus ravenelii Berk. et Cur t.) ,
且这 3 种与金背杜鹃形成外生菌根。
2. 1. 9 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 Sweet)[30]。分离
到的菌根真菌一类为树粉孢属真菌 Oidiodendron sp.;另一类
为未命名的欧石南类菌根真菌。
2. 1. 10 粘毛杜鹃(Rhododendron glischrum Balf. f. et W. W.
Smith)[24]。分离到的菌根真菌分别属于柔膜菌目(Helotia-
les)、蜡壳耳目(Sebacinales)、伞菌目(Agarieales)等 3个真菌
目,其中蜡壳耳目和柔膜菌目占绝大多数。
2. 1. 11 长磷灌县杜鹃(Rhododendro longesquamatum)[24]。
共得到 20个真菌种类(ITS taxa) ,分属于柔膜菌目(Helotia-
les)、蜡壳耳目(Sebacinales)、粪壳菌目(Sordariales)、伞菌目
(Agarieales)、瓶口衣目(Verrueariales)、刺盾灵目(Chaetothy-
riale)、盘菌目(Pezizales)和壳酶目(Sphaeropsidales)等 8 个
真菌目。
2. 1. 12 山光杜鹃(Rhododendron oreodoxa Franch)[24]。共得
到 16 个真菌种类(ITS taxa) ,分别属于柔膜菌目(Helotia-
les)、蜡壳耳目(Sebacinales)、粪壳菌目(Sordariales)、盘菌目
(Pezizales)和壳酶目(Sphaeropsidales)等 5个真菌目。
2. 1. 13 峨 眉 银 叶 杜 鹃 (Rhododendron argyrophyllum
Franch)[24]。共得到 10个真菌种类(ITS taxa) ,分别属于柔
膜菌目(Helotiales)、蜡壳耳目(Sebacinales)、粪壳菌目(Sor-
8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年
dariales)、茶渍衣目(Leanorales)、盘菌目(Pezizales)和壳酶目
(Sphaeropsidales)等 6个真菌目。
2. 1. 14 问客杜鹃(Rhododendron ambiguum Hemsl.)[24]。共
得到 18个真菌种类(ITS taxa) ,分别属于柔膜菌目(Helotia-
les)、蜡壳耳目(Sebacinales)、伞菌目(Agarieales)、石耳目
(Umbilieaniales)、盘菌目(Pezizales)和壳酶目(Sphaerop-
sidales)等 6个真菌目。其中,伞菌目、蜡壳耳目和柔膜菌目
占大部分比例。
2. 1. 15 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 Lindl.)[31]。在 14
个 RFLP类型中,有 7个类型(即 50%的类型)与现已发现的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亲缘关系密切,分别为 Oidiodendron maius
Barron、Cryptosporiopsis ericae Sigler sp. nov和 5种 Epacrid root
endophyte同源或近缘种;2 个类型为黑色有隔内生菌类
(Dark Septate Root Endophytes,DSE),即 Phialocephala 类菌
株;3个为未知类型的子囊菌类,1个为枝状枝孢霉类,1为未
知菌种类型。
2. 1. 16 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12]。分离到
的菌根真菌为柔膜菌目(Helotiales)、膜盘菌属(Hymenoscy-
phus)、粒毛盘菌属(Lachnum)、Meliniomyces、Phialocephala 、
Cadophora、小菇属(Mycena)、小皮伞属(Marasmius)和未分类
种类。
2. 2 越橘属(Vaccinium)
2. 2. 1 野生乌饭树(Vaccinium ashei Redae)[32]。分离到的
菌根真菌初步确定为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Oidiodendron
griseum和未能从形态学特征上得以鉴定的类型。
2. 2. 2 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 L.)[12,16]。包括子囊
菌、担子菌和接合菌,子囊菌为优势菌群。分离到的菌根真
菌初步确定为壳菌纲(Sordariomycetes)柔膜菌目(Helotia-
les)、链格孢属(Altemaria)、小火焰菌属(Flammulina)、膜盘
菌属(Hymenoscyphus)、Phialocephala、粒毛盘菌属(Lachnum)、
Cadophora、小皮伞属(Marasmius)和小菇属(Mycena)。
2. 2. 3 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 L.)[12]有膜盘菌属(Hym-
enoscyphus)、柔膜菌目(Helotiales)、粒毛盘菌属(Lachnum)、
软盘菌属(Mollisia)、Phialocephala 、Cadophora、小菇属(Myce-
na)、小皮伞属(Marasmius)、鬼伞属(Coprinopsis)。
2. 3 杜香属(Ledum) 杜香(Ledum palustre L.)[12]有膜盘
菌属(Hymenoscyphus)、粒毛盘菌属(Lachnum)、Meliniomyces、
软盘菌属(Mollisia)、Phialocephala、Cadophora、角担菌属(Cer-
atobasidium)和未分类菌。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619 -620.
[2]READ D J.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ricoid Mycorrhizal root[J].
Annals of Botany,1995,77:356 -374.
[3]READ D J. Pezizella ericae sp. nov. the perfect state of a typicalmycorrhizal
endophyte of Ericaceae[J].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Mycological Socie-
ty,1974,63:381 -382.
[4]CAIRNEY J W G,MEHARG A A. Ericoid mycorrhiza:Apartnership that
exploits harsh edaphic condi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3,54:735 -740.
[5]JANSA J,VOSATKA M. In vitro and post vitro inoculation ofmicropropagat-
ed rhododendrons with ericoid mycorrhizal fungi[J]. Applied Soil Ecolo-
gy,2000,15(2):125 -136.
[6]KORON D,GOGALA N. The use of mycorrhizal fungi in thegrowing of
blueberry plants (Vaccinium corymbosum L.) [C]/ /PPMBLLER W,
POLESNY F,VERHEYDEN C,et al.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f ruit production:525. Belgium,Leaven:Acta Horticulturae,2000:101 -
106.
[7]STRANDBERG M,JOHANNSSON M. Uptake of nutrients in Calluna vul-
garis seed plants growth with and without mycorrhiza[J]. For Ecol Mgmt,
1999,114:129 -135.
[8]DIAZ A,GREEN I,BENVENUTO M,et al. Are ericoidmycorrhizas a factor
in the success of Calluna vulgaris heathlandrestoration? [J]. Restoration
Ecology,2006,14(2):187 -195.
[9]SINGH G,MUKERJI K G. Ericoid mycorrhiza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C]/ /MUKERJI K G,MANOHARACHARY C,CHAMOLA B P. Tech-
niques in mycorrhizal studies. Netherlands,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345 -383.
[10]袁继鑫,侯智霞,孙莹.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蓝莓菌根真菌着生状态的
初步观察[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47(5):105 -108.
[11]刘仁阳,欧静.雷山杜鹃菌根的显微结构与菌根真菌的侵染率[J].贵
州农业科学,2014,42(9):109 -111.
[12]杨秀丽.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森林生态系统菌根及其真菌多样性研
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13]JACOBS L A,FREDERICK S D,JAMES M K. Mycorrhizal distribution in
Florida rabbiteye blueberrles[J]. Hortseience,1982,17(60):951 -953.
[14]POWELL C L,BATES P M. Ericoid mycorrhizas stim ulate fruit yield of
blueberry[J]. Hort Science,1981,16:655 -656.
[15]李亚东,郝瑞,陈伟,等.越桔对长白山区酸性土壤的适应性[J].园艺
学报,1994,21(2):129 -133.
[16]袁继鑫.野生蓝莓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接种效应[D].北京:北京
林业大学,2013.
[17]贾锐,杨秀丽,闫伟.兴安杜鹃菌根形态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2(3):63 -66.
[18]伏洪峰,杨秀丽,闫伟.大兴安岭野生越橘菌根形态学研究[J].内蒙
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34(2):165 -169.
[19]欧静,刘仁阳,陈训.桃叶杜鹃菌根显微结构及侵染情况[J].中南林
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11):28 -32.
[20]吴重华,王吉忍,杨俊秀,等.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金背杜鹃菌根调查研
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15(3):68 -70.
[21]郑钰,裴克全.中国四川杜鹃花属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的研究[D].北
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22]龙毅.三种杜鹃属植物菌根真菌的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23]孙立夫.大白花杜鹃菌根真菌多样性的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
究生院,2009.
[24]高博.龙池地区杜鹃花属6种杜鹃花菌根真菌多样性[D].哈尔滨:东
北林业大学,2009.
[25]刘振华,李潞滨,童方平,等. 灰背杜鹃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及
DGGE的应用[J].湖南韩业科技,2012,39(4):16 -20.
[26]范永强.菌根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两种浆果植物的侵染[D].大连:大
连理工大学,2008.
[27]徐胜男,王济,张凌云,等.马缨杜鹃菌根真菌的种类组成[J].贵州农
业科学,2014,42(6):76 -78.
[28]刘振华,姚娜,杨凯,等.树枫杜鹃菌根真菌分离与鉴定[J].林业科学
研究,2012,25(6):795 -797.
[29]郑钰,高博,孙立夫,等.银叶杜鹃和繁花杜鹃根部真菌的多样性[J].
生物多样性,2010,18(1):76 -82.
[30]陈真,杨兵,张春英,等.锦绣杜鹃菌根真菌 rDNA ITS序列分析及接种
效应研究[J].菌物学报,2011,30(5):729 -737.
[31]张春英.云锦杜鹃菌根及其真菌真菌多样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
大学,2008.
[32]袁军.越桔菌根真菌分离及其对越桔生长结果的影响[D].重庆:西南
农业大学,2005.
943卷5期 杨秀丽等 我国杜鹃花科植物菌根及其真菌多样性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