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8/6/15第12期 29
JI SHU
圆盾鹿角蕨(Platycerium
alcicorne) 产于非洲东部及马达加斯加
岛。产于非洲的叶偏黄绿色,显得蜡质近
乎无毛;产于马达加斯加的,叶偏深绿
色,较多分叉而展开,叶较多毛。
其营养叶近圆形,上方无齿裂,无上
扬且包覆着植材,孢子叶上扬挺直相当
漂亮,分叉3~4次,有如麋鹿的角。耐
寒至5℃。多芽性,容易增生不定芽,繁
殖相当快速。
美洲鹿角蕨(Platycerium
andinum) 鹿角蕨属唯一分布在美洲的
品种,只产于中美洲的安地斯山脉,零星
分布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产地非常狭隘。
原生环境也日渐稀少。
其营养叶分叉上扬,孢子叶可长至
1.8m左右,全株密生短毛,容易辨认。孢
子囊斑位于第二分叉处,呈暗褐色。最低
耐温至15℃。多芽型,可增生不定芽用
来繁殖。
二叉鹿角蕨(Platycerium
bifurcatum) 又名二歧鹿角蕨、普通鹿
角蕨,产于澳洲东部及新几内亚,是早期
引进、栽培历史最久的鹿角蕨,容易栽
培。目前经人工大量繁殖后挑选出不少
园艺品种。
□ 沈晓岚 王炜勇 俞信英
鹿角蕨品种与栽培
壁挂应用
生物学特性
鹿角蕨以基部盾形叶固着在高大乔
木上,常附生在以毛麻楝、楹树、垂枝榕
等为主体的季雨林树干和枝条上,也可附
生在林缘、疏林的树干、枯立木或长满苔
藓的峭壁上。喜温暖阴湿的自然环境,冬
季温度不低于10℃,但短时间能耐-5℃
低温。生长适温3~10月为16℃~21℃,
10月至翌年3月为10℃~13℃。鹿角蕨
基部不育叶下的蕨根以树表或岩石表面
的腐殖质或不育叶聚积的落叶、尘土等
物质维生。雨季开始,在短茎顶端上长出
新的不育叶及可育叶各2片。上一年的不
育叶在当年就枯萎腐烂,而可育叶至第
二年春季才逐渐干枯脱落。
品 种
鹿角蕨属(Platycerium)在分类学
上属于水龙骨目(Polypodiales)鹿角蕨
科(Platyceriaceae),目前公认的种有18
个,主要原生于赤道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其中有6种原产于马达加斯加,11种在
澳大利亚,还有一个种在热带南美。其中
我国分布有一种,即通常说的鹿角蕨P.
wallichii,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主要分
布于云南西南部的盈江,生于海拔210~
950m处的热带雨林中,中南半岛也有分
布。
鹿角蕨植物株型奇特、姿态优美, 叶片形状如麋鹿之角,为热带多
年生附生大中型蕨类,可作为室内及温
室的悬挂植物。鹿角蕨在欧美栽培较为
普遍,常用于吊盆或篮架装饰观赏,管理
方便,观赏期长。目前,我国鹿角蕨开始
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其盆栽生产的前途
广阔、发展趋势看好。
形态特征
鹿角蕨为多年生附生草本。叶簇生
或近生,分为不育叶与可育叶。不育叶,
又叫基生叶、盾状叶、营养叶、腐殖叶,
厚革质,新叶为灰绿色,成熟叶转为褐
色,两面疏被星状毛,以覆瓦状贴生于根
状茎上,以保持根部的湿度,多数种类的
不育叶向上朝外展开,与被附生生物间
形成凹槽,用以积聚腐殖质与雨水,少数
种类的不育叶则紧贴于附生的树干,需
要靠不育叶老化更新来提供养分。可育
叶,又叫孢子叶、正常叶,近革质,具短
柄,直立或下垂,嫩叶灰绿色,成熟叶深
绿色,不同种类叶片形状变化大,全缘或
多回分叉,宛如鹿角状的分枝,裂片全
缘,可育叶是储藏水分和进行光合作用
的地方,提供植株大部分养分,也是主要
观赏部位。孢子囊群为卤蕨型,生于正常
可育叶的裂片下面,初时绿色,后变黄
色,密被灰白色星状毛,成熟孢子绿色。
中国花卉园艺·半月刊30
技 术
其营养叶浅裂,于春夏间褐化,孢子
叶向上成长,尖端分叉,易生侧芽。可耐
寒至近0℃。多芽性,分芽繁殖率高。
皇冠鹿角蕨(Platycerium
coronarium) 产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婆罗洲北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苏门
达腊岛至爪哇西部等地,为分布最广的
鹿角蕨。
名称有着“冠状”之意,营养叶厚、
高大,且顶端分裂如皇冠。孢子叶在第一
分叉成两短一长,长的可长至3m左右,
为鹿角蕨中最长,并略为卷曲。孢子囊斑
位于汤瓢形的小裂片上。最低温限度为
15℃。多芽性,亦会长不定芽。
象耳鹿角蕨(Platycerium
elephantotis) 产于非洲中部,赤道两
侧,海拔200~1500m。营养叶及孢子叶
成扇形,或长椭圆形,两者均不分叉,与
一般鹿角蕨差异颇大,长相特殊,形似象
耳。营养叶巨大可长到0.9~1m,上缘波
浪状。孢子叶两片长宽下垂且不分叉。
通常营养叶过冬后,春末褐化枯萎,
于夏末初秋再度成长,而孢子叶于秋冬
枯萎,翌年春天成长,生长期与营养叶明
显错开,呈现明显周期。最低耐温15℃。
多芽性,不定芽增生颇快。
肾形鹿角蕨(Platycerium ellisii) 又
名爱丽丝鹿角蕨,产于马达加斯加岛的
东岸,分布甚为狭隘。叶形并无太大的特
色,与非洲产的圆盾鹿角蕨十分类似,具
圆形盾状叶,主要区别为肾形鹿角蕨孢
子叶较宽且于近顶端处分成两裂。
营养叶肉厚,圆形包覆并不分裂上
扬。孢子叶直立,一般只有二分叉,孢子
囊斑着生于分叉处布满于叶间,此时孢
子叶宽大如长肾形。最低耐温15℃。多
芽性,易生不定芽。
大叶鹿角蕨(Platycerium grande) 又
名壮丽鹿角蕨、大鹿角蕨,分布于菲律
宾,民答那峨岛为主要产地,海拔0~
500m。与澳洲产的巨大鹿角蕨类似,营
养叶高大,上缘有深裂,孢子叶宽大于分
叉、对称,各具孢子囊斑。耐低温15℃。
易栽种,成长速度快。单芽性,仅能
靠孢子繁殖。
深绿鹿角蕨(Platycerium hillii) 又
名昆士兰鹿角蕨,产于巴布亚新几内亚
及澳洲东北。与二叉鹿角蕨类似,营养叶
圆形无齿裂,不上扬。孢子叶上扬生长,
宽大浅裂,每一分叉深度并无太大区别,
是与二叉鹿角蕨明显的不之同处。营养
叶圆形无齿裂缺刻,包覆而不上扬,耐低
温10℃。
成株叶长可达0.75~0.9m,宽大紧
凑的叶姿颇具可看性。多芽性,可分株。
何其美鹿角蕨(Platycerium
holttumii) 产于马来半岛中部、缅甸、泰
国及零星分布在越南南部的大型种,海
拔0~700m。与大叶鹿角蕨、对生鹿角蕨
和巨大鹿角蕨类似,营养叶高大,上缘深
裂锯齿状,但近芽处无锯齿。孢子叶较
短,分叉少呈锲形,于第一分叉成一长一
短的不对称叶型,小的上扬,大的下垂,
两裂片都可长孢子囊斑。
其孢子叶的分叉较短,上扬的小叶
片则继续有短分叉生长,营养叶的近芽
处并无须状齿裂,这是与对生鹿角蕨最
大不同处。整体来说,叶片略显生硬。耐
低温15℃。单芽性,只能以孢子繁殖,成
长缓慢。
马达加斯加鹿角蕨(Platycerium
madagascariense) 又名非洲猴脑鹿角
蕨,产于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森林,海
拔300~700m。全株深绿色,营养叶圆
形包覆,有非常明显的网格状隆起的叶
脉,并略显光泽。孢子叶上扬,一或二
回分叉,宽而浅裂。孢子囊斑着生于叶
尖处。性喜凉爽,并有较高的湿度环境,
最低耐温18℃。
摆放应用 垂吊应用 原生状态
不育叶
2008/6/15第12期 31
JI SHU
为小型的鹿角蕨之一,外形特殊,虽
然为多芽性,容易孳生不定芽,但是栽培
不易。
四叉鹿角蕨(Platycerium
quadridichotomum) 产于马达加斯加
岛的西部、北部,营养叶高而具浅裂,于
旱季枯萎,每年形成数片。孢子叶窄而下
垂,叶色绿,叶缘略具波浪,叶表零星白
色短毛,叶背则披浓密褐色短毛,孢子囊
斑位于第二分叉处,呈暗褐色,与美洲鹿
角蕨相似,最低限温为18℃。
其遇旱季全株干枯,孢子叶卷缩来
减少水分蒸散佚失,休眠可达6个月以
上。多芽性,可分株拆芽繁殖。
马来鹿角蕨(Platycerium ridleyi)
又名亚洲猴脑鹿角蕨,原产马来半岛、婆
罗洲北部及苏门答腊岛的中部。营养叶
圆形包覆而不上扬,具放射状隆起的叶
脉,内常有蚁巢根茎特长。孢子叶短而上
扬,孢子囊着生于汤瓢形的小裂片上,如
同皇冠鹿角蕨。耐低温18℃。
单芽性,不长侧芽,虽然只能以孢子
繁殖,但幼年期短,成长速度快。为最小
型的鹿角蕨之一。
三角鹿角蕨(Platycerium
stemaria) 又名三角叶鹿角蕨、西非鹿
角蕨,产于非洲中西部,海拔0~1000m,
营养叶宽而高大,无齿裂成波浪状,夏天
绿色秋天转为棕色。孢子叶宽,短而亮,
叶被密生短毛,叶分叉两次。孢子囊斑着
生于第二分叉处,成熟时暗褐色。
栽培较喜弱光、多湿、通风良好处,
最低耐温18℃。多芽性,可用不定芽分
株繁殖。
巨大鹿角蕨(Platycerium
superbum) 产于澳洲东岸,海拔0~
750m。营养叶高耸朝前大幅度展开,具
深裂,上缘朝前,后面可收集落叶及雨
水,高可达1m以上。孢子叶于第一分叉
处大角度展开,于一左一右再继续向下
延伸分叉成长,于叶尖再行小分叉,叶长
1~2m,每年长2~4片叶。孢子囊斑呈
椭圆形至三角形,则位于第一分叉处着
生。耐低温15℃。
单芽性,只能孢子繁殖。
立叶鹿角蕨(Platycerium veitchii)
产于澳洲东部。和二叉鹿角蕨相似。成株
营养叶上方呈狭长的指状分叉。孢子叶
上扬生长,直立,一般披毛不明,有绿叶
个体,亦有全株披白毛个体。孢子叶略为
生硬,缺水时叶面向内卷缩。
耐旱性佳,喜强光,容易栽培。最低
耐温15℃。多芽性,可分株繁殖。
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 又
名印度鹿角蕨,产于泰北延伸至缅甸、印
度北部及中国云南省南部,分布地区非
常零星。营养叶高大而开展,上缘多圆形
裂片,有时全部褐化。孢子叶宽大,浅裂
成不对称分岔,呈伞形展开,叶脉明显,
叶面正反面均可见明显短毛,主裂片分
叉处有孢子囊斑向外伸长。
容易栽培,营养叶略软,须避免强风
吹损。最低耐温15℃。单芽性,不生侧
芽。用孢子繁殖成长快。
对生鹿角蕨(Platycerium wandae) 又
名女王鹿角蕨,产于印度尼西亚的伊利
安查亚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营养叶高耸直立,分叉而紧密,成株
展开后可达2m,为鹿角蕨家族中体型最
大的,壮观非凡。孢子叶自第一分叉后呈
现一长一短的不对称叶型,与何其美鹿
角蕨近似,但上扬的短叶分叉两端下垂
生长后,不再继续像何其美鹿角蕨的短
分叉生长。
单芽性,仅能以孢子繁殖,早期小苗
成长速度慢,幼年期长,但在小株即可长
出孢子叶。近成株其生长非常快速。最低
耐温10℃,但在18℃以上生长良好。
长叶鹿角蕨(Platycerium willinckii) 又
名爪哇鹿角蕨,主产地为印度尼西亚爪
哇岛。营养叶高而具深的齿裂,顶端再
浅裂分岔,孢子叶柄长,常往下生长,正
反面均分布明显的白色星状毛,以新生
叶片尤其明显,成株孢子叶往往可长达
可育叶 嫩叶分叉
技 术
中国花卉园艺·半月刊32
1.5m。
多芽性,分株及孢子繁殖。成长快
速,外型极适合庭院造景,耐寒至5℃。
目前这18种鹿角蕨,除了台湾香港
地区有较多的爱好者引进之外,在我国
得到大量引种栽培的只有鹿角蕨和二叉
鹿角蕨。不过形态优雅、婀娜多姿的蕨类
中的王冠,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相信
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更多的栽培和应用。
繁 殖
主要繁殖方法有分株繁殖、孢子繁
殖和组培繁殖。
分株繁殖 生长成熟的鹿角蕨在基
部会长出许多小的萌蘖,待其长至6~
10cm左右时, 可将之从母株剥离,培养
成单独的植株。
分株繁殖全年均可进行,但以每年
春季5月和6月为好,成活率高,生长恢
复快。具体方法是:预先准备好盆壁上钻
有若干孔的盆钵,也可用蛇木板、枯木树
枝、木制和铁制的篮架等。然后用水苔或
少量腐叶土将孔口或篮架空隙填好,不
宜过厚,以利排水和营养叶的生长发育。
篮架中放进腐叶土、河沙、壤土等量的混
合土。同时,选择健壮的鹿角蕨分蘖苗,
用利刀沿盾状的营养叶底部和四周轻轻
切开,带上吸根栽进盆或篮中,并盖上苔
藓保湿,注意不要覆盖住基部盾形蕨叶。
如贴植于枯木或板面,需用细铁丝或棕
绳缚扎牢,放遮荫处,经常喷水保持较高
的空气湿度,当营养叶中长出新的孢子
叶后才能松绑,再根据应用要求,放入竹
筐、木器、藤篮或铁丝篮等容器中悬挂,
容器底部可以铺盖消毒过的椰棕或棕榈
皮。
孢子繁殖 成熟的鹿角蕨在生殖季
节,可育叶的背面会长出一些棕色的凸
起颗粒,这些棕色凸起就是鹿角蕨的孢
子囊群。它们密集成片,由黄褐色毛绒所
覆盖。孢子囊在鹿角蕨叶片上大约生长
三四个月后成熟,然后会散出孢子。可收
集散发的孢子,也可在孢子成熟后未散
发前剪下孢子叶,用毛刷刷下毛绒,获得
孢子。
播种的常用基质是细泥炭,过筛后,
以3∶1的比例与珍珠岩混合,消毒后放
入干净的育苗盘中,压实,浸水槽中约半
小时,待其吸足水分后取出,用于播种。
将收集的成熟孢子均匀撒入育苗盘,盖
上干净的玻璃板,用于保湿和避免空气
中的尘埃杂菌进入。把育苗盘置于荫蔽
处18℃~30℃的环境下。以二叉鹿角蕨
为例,其孢子萌发较理想温度为20℃~
26℃,在 9℃~15℃的低温下孢子不易
萌发, 但36℃以上的温度、湿度过高时
孢子萌发后原叶体生长不良, 乃至死亡。
一般播后到长出绿色的原叶体需要
60~70天时间,这段时间里要保持湿度,
在平时喷水过程中,必须保持水质清洁。
喷水的压力要适当,以免盆土表面污染
和冲刷,影响孢子的萌发。必要时把育苗
盘置于水槽由底部吸水,但要注意水质,
切勿感染藻类。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适
温范围与菌类孢子萌发相吻合,且菌类
的蔓延速度更快,它们间的生存竞争可
以导致观赏蕨孢子育苗的失败。控制菌
类孢子衍生, 是保证鹿角蕨孢子繁育的
关键。
原叶体是蕨类植物的有性世代,也
称配子体。细小鳞片状,薄薄的仅有几层
细胞,却有了雌雄器官藏精器和藏卵器。
这时受精作用主要依靠水进行。因此要
经常用细喷雾器喷湿原叶体表面,促进
受精形成合子。合子萌发后形成孢子体,
孢子体幼苗长出3~4片叶后可以开始移
栽,移栽过程中要注意保湿。
组培繁殖 传统的分株繁殖方法繁
殖系数低, 不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小苗,
而孢子播种在自然环境下成苗率不高,
而且苗的品质参差不齐。组织快繁就成
了商品化生产最佳途径。
以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二叉鹿角蕨
为例,可利用孢子或幼嫩真叶等为外植
基质配制
女王鹿角蕨
JI SHU
2008/6/15第12期 33
体进行组织培养,先进行消毒。孢子消
毒: 剪取带有成熟孢子二叉鹿角蕨叶片,
用75%的酒精浸15秒钟,再在0.1%升
汞溶液中浸8分钟, 用无菌水冲洗3~4
次后备用。幼叶消毒:取长约20cm的幼
嫩真叶,用流水冲洗30分钟,除去叶表
面的毛,再放入75%的酒精中快速浸蘸,
后放入5%次氯酸钠溶液中消毒5分钟,
用无菌水冲洗3~4次后,切成约1cm2 的
小块备用。
培养基为White、MS或1/2MS培
养基,添加蔗糖2.0%、琼脂0.7%,pH
值调整至5.0左右,可添加不同种类和浓
度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培养过程中温度
25℃±3℃,光照500~1000lux,照光时
间8~12小时/天。以孢子为外植体时通
常采用的培养基为1/2MS+0.1mg/L6~
BA+0.1mg/LNAA;以幼嫩真叶为外植
体时诱导芽分化培养基通常为MS+0.1~
1.0mg/L6~BA+0.5~1.0mg/LIBA+
0.5~1.0mg/LIAA,大约25天左右, 在
叶片切口处长出绿白色愈伤组织,130天
左右在叶片的切块上长出肉眼可见的丛
生芽, 把这些芽分割, 进行继代培养以
增加芽的数量。继代培养基为1/2MS+
0.1mg/L GA+1.0mg/LIAA,诱导生根
的培养基为1/2MS + 0.5~1.0mg/LIAA
+0.5~1.0mg/LIBA。20天左右生根,成
为可以移植的二叉鹿角蕨小苗。
栽培管理
鹿角蕨为附生植物,在原产地常附
生于树干分枝上、树皮干裂处或生长于
浅薄的腐叶土和石块上。喜温暖阴湿的
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耐旱力。
盆栽基质 可以用泥炭与珍珠岩以
3∶1的比例混合作为基质,家庭种植的,
也可加入适当腐叶土和锯木屑等,基质
表面盖上苔藓,喷水保湿,放在温暖、半
阴并且通风的地方。另一种种植方式是
将鹿角蕨植株贴生在蛇木板上,具体方
法是:用苔藓、少量泥炭或腐叶土作为基
质,将基部不育叶绑附在蛇木板上,垂挂
于阴湿处,待其长出新叶后,逐渐去其绑
附物,悬挂在能见到散射光的天花板下
或书架上,作为壁挂装饰更能产生丛林
的观赏效果。要尽量避免用手触摸鹿角
蕨, 否则其叶面的白色绒毛易脱落。
每年春季需补充泥炭和苔藓。当鹿
角蕨的营养叶生长过密时,结合分株繁
殖加以调整,以利新孢子体的生长发
育。
肥水 浇水要充足,尤其在夏季生
长旺期,要经常用湿雾喷洒叶面,保持栽
培环境有较高的空气湿度, 有利于营养
叶和孢子叶的生长发育。为了增加叶片
的美观, 可在生长期, 每月1~2次喷施
稀释饼肥水或氮钾混合化肥,或于叶面
喷洒速效性稀尿素, 保持叶片嫩绿、肥
厚。如果盆土出现板结,可将植株连盆浸
泡在水中,待盆土吸足水再拿出,如水中
加入少量肥料,使浇水施肥结合,效果更
佳。在冬季休眠期,鹿角蕨生长缓慢,必
须放室内养护,此时应控制浇水量,一般
情况下仅保持盆土湿润即可。鹿角蕨在
稍干燥状态下更能安全越冬。
温度光照 生长适温为20℃~25℃,
此时生长良好,冬季最好不低于5℃,能
耐短时间-5℃低温,但要保持适当干燥。
鹿角蕨喜潮湿半阴环境, 畏直射阳光,
要避免强光照射和干热风吹袭。夏秋季
应遮光50%~70%,冬春季遮光30%比
较适合。夏季室外养护,可吊放荫棚下,
同时注意经常向叶面喷水,要避免烈日
暴晒, 以免叶片黄化、灼伤, 影响鹿角
蕨的观赏价值。冬季在长江流域以北地
区需在室内或日光温室栽培。
病虫害防治
一般自然界的鹿角蕨很少有病虫害。
但人工种植鹿角蕨要防治真菌和细菌性
病害,主要有叶斑病、立枯病和灰霉病。
叶斑病危害孢子叶,主要症状是初发病
时叶片出现小黑斑,逐渐扩大,严重时病
斑相连以致全叶枯萎。可用80%代森锰
锌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也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
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防治。立枯病
症状是茎干部呈立枯状腐烂,病斑处产
生蛛丝状物,叶片绿色不变,软垂缺少生
气。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
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
施。灰霉病症状是发病茎叶呈水浸状腐
烂。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
森锰锌8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
虫害主要有白粉虱、介壳虫和蛞蝓。
通风差时,有介壳虫和粉虱危害孢子叶
或营养叶,要注意调节通风环境,控制
叶面不要过湿,并经常检查叶片,介壳
虫可用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
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杀。白粉虱可
用2.5%阿克泰4000倍液或10%吡虫啉
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喷雾,每周
一次,连续防治3次。注意交替用药。蛞
蝓一般藏匿于植株的基部或花盆底部,
常夜间活动,咬食嫩叶。可于夜间10~
11点喷施100倍液的氨水杀灭,同时可
以达到施肥的目的。
另外,放在室内的植株,夜间注意
通风,可以有效防止和减轻病虫害的发
生。
印度鹿角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