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乌蕨孢子繁殖技术的研究



全 文 :乌蕨孢子繁殖技术的研究
张国珍1 ,2 ,李策宏2 ,谷海燕1 ,2 ,余道平1 ,2
(1.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15;2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 ,四川 峨眉 614201)
  摘要:研究了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L.)Ching)孢子无菌繁殖和常规繁殖方法。结果表明 ,乌蕨孢子在 1/4MS 培养基培养时
的萌发率最高 ,达 85.3%;在 1/2MS培养基中的配子体成苗率最高 ,达 85.9%;1/ 2MS 培养基是培养优质孢子体苗的最佳培养基;河
沙与草炭土体积比为 1∶1 的混合基质是播种孢子的理想基质 , 孢子萌发率和配子体成苗率分别达到 82.6%和 73.4%;无菌繁殖和
常规繁殖所得的幼孢子体苗移栽成活率均达 90%以上 。
关键词:乌蕨;孢子;无菌培养;常规繁殖
中图分类号:Q945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0)12-1062-03
Study on Spore Propagation of Stenoloma chusanum(L.)Ching
ZHANG Guo-zhen1 ,2 , LI Ce-hong1 , GU Hai-yan1 , 2 , YU Dao-ping1, 2
(1.Sichuan Academy of Natural Resource Sciences , Chengdu 610015 , China;
2.Mountain Emei Biotic Resource Experimental Station , Emei 614201 , China)
Abstract:The spore sterile culture and routine propagation of Stenoloma chusanum(L.)Ching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
mum germination rate was obtained in 1/ 4MS medium , which reached 85.3%;the highest rate of gametophyte to sporophyte was achieved in 1/ 2MS
medium , which reached 85.9%;1/2MS medium was the best for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sporophyte.The mixed soil which the sand and the turf blend
in the volume ratio of 1 to 1 was the optimal growing medium for spore routine propagation , in which the rate of germination and gametophyte to the
sporophyte were up to 82.6% and 73.4% respectively.The transplant survival rate of all sporophytes obtained from sterile culture and routine propa-
gation reached above 90%.
Key words:Stenoloma chusanum(L.)Ching;spore;sterile culture;routine propagation
  收稿日期:2010-10-21;修订日期:2010-11-23
基金项目:四川省财政厅基本科研业务费“峨眉山野生观赏蕨类
的开发利用”和四川省科技条件平台项目———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
台建设项目共同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张国珍(1977-),女 , 四川省简阳人 , 硕士 ,助理研
究员 ,主要从事植物生理 、生态方面的研究。
  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L.)Ching)为鳞始蕨科
(Lindsaeaceae)乌蕨属植物 ,别名乌韭 、雉鸡尾 、地柏枝
等[ 1] ,适生范围较广 ,在海拔 200—1900m 的山坡 、路
旁 、溪沟等均有生长 ,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市),北达
陕西南部。乌蕨全草入药 ,主要用于解毒 ,民间素有
“万能解毒药”之称[ 2] ,植株常绿 ,叶多回分裂 ,形似羽
扇 ,孢子囊群生于裂片顶端如瓶 , 盆栽极具观赏价
值[ 3] 。
乌蕨集观赏与药用价值于一体 ,受到人们的广泛
追捧 ,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尤其是近
年来对乌蕨的过度采集 ,导致生境被破坏 ,部分地区的
野生资源匮乏。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乌蕨资
源 ,亟需对乌蕨进行人工栽培繁殖。蕨类繁殖一般采
用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 ,前者繁殖系数低 、生产成本
高;而孢子繁殖所需材料少 、繁殖系数高 ,是快速繁育
种苗的有效途径[ 4] 。目前 ,有关乌蕨的孢子繁殖仅任
冰如等研究了温度 、光照和 GA对乌蕨孢子萌发率的
影响[ 5] ;郭治友研究了乌蕨配子体发育[ 6] ,而将乌蕨孢
子繁殖成苗的系统研究还未见报道 。作者对乌蕨孢子
繁殖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 ,以期对乌蕨资源保护及其
种苗商品化提供技术参考 。
1 材料与方法
1.1 孢子采集
实验所用乌蕨孢子 2008年 8月采集于峨眉山生
物资源实验站。将具有成熟孢子的叶片从植物体剪下
装入牛皮纸信封 ,置于干燥通风处 ,待孢子自然弹落后
收集于信封内并及时播种或接种 ,剩余部分置于 4℃
冰箱保存供重复实验所用 。
1.2 孢子消毒
称取孢子 0.2g用洁净滤纸包好 ,在超净工作台上
先用无菌水将滤纸包浸湿 ,再用 70%—75%的酒精浸
泡30—40s ,置入 0.1%的升汞溶液消毒15min ,无菌水
漂洗 5次 ,最后放在无菌的培养皿中待用 。
1.3 孢子繁殖
无菌培养:在无菌孢子里加入 10ml无菌水 ,制成
孢子悬浮液 ,用无菌的毛笔将悬浮液分别均匀地涂抹
到MS 、1/2MS 、1/4MS 、1/6MS 、1/8MS 共计 5 种培养基
上(培养基均使用MS培养基 ,内含全量的铁盐和有机
·1062·
·实验与技术·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0 26(12)
成分 ,蔗糖浓度为 2%),同时接种 CK 培养基(无糖及
任何营养元素)作为对照 。以上所有培养基琼脂浓度
均为 0.7%,pH值为 5.7—5.8;接种后置于 25℃、光照
强度为 2500LX(光源为日光灯)、光照时间为 12h/d 的
培养室内培养。以上每种培养基各接种 6瓶。
常规繁殖:播种基质为 4种不同比例的沙土混和
物(即普通河沙与草炭土的混合物 ,混合比例分别为:
沙∶土=1∶0 、沙∶土=1∶1 、沙∶土=1∶3 、沙∶土=0∶1),
各基质的 pH 值约 6.5—7 。将各基质消毒后分别装入
有孔育苗穴盘(基质厚度约为穴深度的 3/4),压实 ,将
穴盘置入盛水托盘 ,待基质吸水饱和即可进行播种;将
收集的孢子均匀地弹落在与育苗穴盘大小相当的白纸
上 ,再将附有孢子的白纸倒扣在育苗穴盘上 ,轻轻弹
动 ,让孢子均匀地撒落在各基质上;用保鲜袋封住穴盘
保湿 ,同时可防止其他蕨类植物的孢子 、杂草种子或霉
菌等污染。播种后放置于 25℃、光照强度为 2500LX
(光源为日光灯)、光照时间为 12h/d 的培养室内培养。
以上每种基质各播种 3穴。
1.4 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观察
从接种后第二天开始 ,用光学显微镜定期观察并
拍摄孢子萌发及配子体的形态发育过程 ,直至形成幼
孢子体;记录不同处理中孢子萌发的时间 、萌发率 、原
叶体形成的时间 、第一株幼孢子体苗出现的时间及配
子体发育成孢子体的百分率。孢子萌发率=瓶(穴)中
显绿总面积/瓶(穴)总基质面积×100%,同一基质水
平以各瓶(穴)的平均值为准 ,以孢子接种15d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蕨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形态发育
乌蕨孢子为黄色 ,二面体型 ,单裂缝 ,边缘睫毛状
(图 1 ,见封二)。孢子萌发后逐渐发育成丝状体 、片状
体和原叶体 。乌蕨孢子萌发时先长假根 ,再出现原叶
体细胞 ,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丝状体
具4 —6个细胞 ,成熟原叶体为对称心形(图 2 , 见封
二),原叶体发育为槲蕨型(Drynaria-type)[ 7] 。
2.2 孢子无菌培养结果
培养基无机盐浓度对孢子萌发 、配子体发育和成
苗的影响:研究发现 ,乌蕨孢子在不同无机盐浓度培养
条件下的萌发情况及配子体发育情况均存在不同程度
的差异 ,较高浓度和较低浓度的无机盐均不适宜于孢
子的萌发。相对于 MS 培养基全量无机盐来说 ,适当
低浓度无机盐适宜于乌蕨孢子的萌发 ,能缩短萌发时
间 、提高萌发率 ,而无机盐浓度的适量增加又能促进配
子体发育成幼孢子体 。从表 1可见 ,在无无机盐和糖
的CK培养基中 ,部分孢子能正常萌发 ,但发育到配子
体阶段 ,其配子体在培养过程中逐渐死亡 ,不能受精形
成孢子体 ,说明其整个萌发发育需要营养才能完成;乌
蕨孢子在 1/4MS培养基培养时萌发最早 ,比其他培养
基提前 1—4d ,比 CK 提前 6d 萌发 ,接种后 5d即隐约
显绿 ,27d基本发育成原叶体(配子体), 63d便出现幼
小孢子体 ,而且孢子萌发率高达 85.3%,是本实验中
最适宜乌蕨孢子萌发的培养基配方;其次是 1/2MS培
养基和 1/6MS培养基 ,其萌发时间 、配子体大量出现
时间及第一株幼孢子体苗出现时间仅比 1/4MS 培养
基分别推迟 1d 、4d 、3d和2d 、3d 、2d ,而且孢子萌发率也
较高 ,分别为 65.5%和 78.7%;而 1/2MS 培养基是乌
蕨孢子萌发过程中配子体发育成幼小孢子体的最佳无
机盐浓度 ,其成功发育率达到 85.9%。
表 1 乌蕨孢子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萌发与发育状况
培养基 萌发时间(d)
萌发率
(%)
配子体大量
出现时间
(d)
第一株幼
孢子体苗
出现时间
(d)
配子体发育
成孢子体
的百分率
(%)
MS 9 34.6 35 74 58.3
1/2MS 6 65.5 31 66 85.9
1/4MS 5 85.3 27 63 65.4
1/6MS 7 78.7 30 65 52.7
1/8MS 9 42.1 33 82 43.8
CK 11 29.8 38死亡 - -
  培养基无机盐浓度对幼孢子体苗生长的影响:将
刚萌发出的乌蕨幼孢子体苗分别接种在上述 MS 、1/
2MS 、1/4MS 、1/6MS 和1/8MS培养基上继代培养 ,发现
培养壮苗需要适宜的无机盐浓度。接种在 1/2MS 培
养基上的幼孢子体苗生长迅速 ,根系发达 ,而且植株整
齐 ,培养 30d株高就达到 10cm ,初具观赏价值(图 3 ,见
封二)。而接种在 MS 培养基上的幼孢子体植株生长
参差不齐 ,根系发育缓慢 ,根量少 ,甚至有的无根;生长
快的大苗抑制小苗生长 ,培养一段时间(30d)后 ,部分
植株高达 9cm ,而小苗基本停止生长。接种在无机盐
浓度相对较低的 1/4MS 和 1/6MS 培养基上的幼孢子
体虽然生长整齐 ,但长速缓慢 ,接种 1个月后株高仅
1—2cm ,根系少而短 ,需培养 2—3个月才具有观赏价
值 ,大大增加了育苗成本;而接种在 1/8MS 培养基的
幼苗则因无机盐含量过低而长势较差 ,幼苗小而黄 。
试管苗的移栽:待幼孢子体分裂出 2—3个羽片且
根系相对发达时 ,将培养瓶从组培室拿出 ,置于炼苗
室 ,揭开瓶盖培养 ,炼苗一周后出瓶移栽 。移栽基质为
提前用 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过的混合基质(河沙∶草
炭土=1∶1),盛装于有孔育苗穴盘 。在移栽时 ,将植株
琼脂洗净 ,尽量避免损伤根部 。移栽后注意喷水 、遮
阴 ,保持炼苗室内湿度在 70%以上 ,以防幼苗缺水萎
蔫;培养 2—3周 ,待幼苗生长稳定后即可再次带土移
栽到花盆 。乌蕨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可达 90%以上 。
·1063·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10 26(12)                        ·实验与技术·
2.3 孢子常规繁殖结果
栽培基质对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的影响:乌蕨
孢子撒播于几种栽培基质后 8—9d均显绿萌发 ,最终
都能发育成幼孢子体并具有较高的移栽成活率 ,但不
同基质培养下其萌发率及配子体发育成孢子体的百分
率差异较大(表 2)。沙土体积比为 1∶1的混合基质最
适宜乌蕨孢子萌发 ,其萌发率高达 82.6%,是纯草炭
土基质的 2.3倍;其配子体发育成孢子体的百分比为
73.4%,是纯河沙的 3.7倍。
表 2 乌蕨孢子在不同培养基质中的萌发与发育状况
基质
基质表面
显绿时间
(d)
萌发率
(%)
第一株幼孢
子体苗出现
时间(d)
配子体发育
成孢子体
的百分率
(%)
幼孢子体苗
移栽成活率
(%)
沙∶土=1∶0 9 64.6 89 19.6 90.4
沙∶土=1∶1 8 82.6 68 73.4 98.6
沙∶土=1∶3 9 52.3 74 59.7 92.1
沙∶土=0∶1 9 35.8 86 31.3 90.5
  孢子常规繁殖的管理:乌蕨孢子常规繁殖操作简
便。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 ,其成苗率和幼孢子体移栽
成活率均较高 ,在幼苗大规模繁殖中具有较高的推广
价值 ,但需加强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一是播种孢子
前基质一定要压紧 、压实 ,吸水饱和 ,盛装高度略低于
容器;二是孢子在整个萌发过程中需要水分 ,尤其是在
配子体发育阶段一定要保证水分的供给 ,以促进受精
形成幼孢子体;三是幼孢子体苗的间苗 ,密度过大不宜
培育壮苗 ,而且抑制配子体发育成幼孢子体;四是幼孢
子体苗的移栽及管理 ,移栽时尽量不损伤根系 ,同时加
强水分管理 ,保持环境湿度。
3 结论与讨论
乌蕨孢子在不同无机盐浓度的 MS培养基上都能
萌发 ,这与Miller 报道的从蒸馏水到复杂的营养液都
适宜孢子萌发的研究结果一致[ 8] 。研究发现 ,无机盐
浓度比较低的 1/4MS 培养基适宜乌蕨孢子的萌发 ,可
缩短萌发时间 、提高萌发率 ,这与 Khoo 等报道的高浓
度无机盐抑制铁线蕨(Adiantum raddianum`Tassel )孢
子萌发的结果一致[ 9] ,而与孙锐等对粗梗水蕨(Cer-
atopteridacea pteridoide)和翟国燕等对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孢子萌发的研究结果相反[ 10 ,11] ,这种差异应
该是由研究对象的种属不同造成的 。乌蕨孢子在没有
无机盐的培养基中最终不能发育成幼孢子体 ,而在 1/
2MS培养基中其成苗率最高 ,说明适量增加无机盐浓
度能促进乌蕨配子体发育成幼孢子体 ,这与孙锐等对
粗梗水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结果一致[ 10] 。
与无菌繁殖相比较 ,在适宜的培养基质条件下 ,乌
蕨孢子的萌发速度 、萌发率以及配子体发育成孢子体
的百分率差异不大 ,是孢子人工繁殖的有效途径。但
两者各有优势 ,常规繁殖具有操作简便 、繁殖系数大 、
幼苗成活率高 、成本低等优点 ,是孢子体苗规模化生产
的较好途径 ,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无菌繁殖人为
可控性强 ,是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完成了对乌蕨生活史的详细观察 ,通过对
乌蕨孢子无菌繁殖和常规繁殖技术探讨 ,建立了乌蕨
孢子的人工繁殖方法 ,为乌蕨理论研究 、资源保护和开
发利用提供参考 。
参考文献:
[ 1] 秦仁昌.中国植物志(第二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59∶75-279.
[ 2] 张国珍 ,李策宏 ,彭启新 ,等.峨眉山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
发利用[ 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 2006 , 28(3)∶1-4.
[ 3] 李策宏 ,张国珍.峨眉山野生观赏蕨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J] .资源开
发与市场 , 2006 , 22(4)∶371-374.
[ 4] 董丽 ,苏雪痕.荚果蕨 Matteuccia struthteris Todaro 孢子繁殖的研究
[ J] .园艺学报 , 1993 ,20(3)∶274-278.
[ 5] 任冰如 , 夏冰 , 李维林 ,等.乌蕨孢子萌发研究[ J] .云南植物研究 ,
2008 , 30(6)∶713-717.
[ 6] 郭治友.药用植物乌蕨配子体发育的观察[ 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
学 , 2009 , 28(5)∶961-964.
[ 7] Nayar B K , Kaur S.Gametophytes of Homosporous Ferns[ J] .But Rev , 1971 ,
37∶299-307.
[ 8]Miller J H.Ferm Gametophytes as ExperimentalMaterial [ J] .Bot Rev , 1968 ,
34∶361-370.
[ 9] Khoo S I ,Thomas M B.Studies on the Germination of Fern Spores[ J] .Plant
Propag , 1980 ,(26)∶11-15.
[ 10] 孙锐 ,邓子厚 ,刘胜祥 ,等.粗梗水蕨孢子无菌繁殖的研究[ J] .华中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2(4)∶620-623.
[ 11] 翟国燕 ,边珂 ,贾克功.GA3及不同比例 MS培养基对蕨菜孢子萌发
的影响[ J] .中国蔬菜 , 2007,(8)∶21-23.
《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社 2010年公告
2009年 11月 25日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最新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0—2011年)
目录 , 《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继 2008—2009年之后再次入选扩展版来源期刊 ,归入环境科学类。
2009年 ,我社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签约 ,成为其来源期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将按照规定 ,以题名 、摘要或全文等形式收录我刊
刊载的部分文献 ,杂志社将在每年年底集中公示上一年被收录文献的信息 ,公示网址:www.scnrsa.com.cn ,欢迎大家查询。
自 2010年起 ,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社将首批加入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可检测抄袭与剽窃 、伪造 、篡改、不当署名 、
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 ,请作者在投稿时注意不要出现上述问题 ,一旦查出 ,坚决撤稿。
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社
2010年 12月 20日
·1064·
·实验与技术·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0 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