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走 马 胎 与 羊 踯 躅 的 真 伪 鉴 别
禹建春 ,张利群 ,李 勇 ,方贺斌 ,金玲萍(浙江省台州市博爱医院 台州 318050)
摘要:目的辨别走马胎与羊踯躅的真伪 ,保证临床用药。方法 从来源 、产地 、性状 、显微等方面予以鉴别。结果 走马胎与羊踯躅性状和显
微特征有明显区别。结论 根据性状和显微鉴别特征 ,可以明显鉴别走马胎与羊踯躅的真伪。
关键词:走马胎;羊踯躅;性状;显微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765(2011)-12-0049-02
作者简介:禹建春 ,男(1969.8-),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职称:主管
中药师。主要从事中药鉴别及制剂的研究发生产。 联系电话:
1370656650
走马胎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的干燥根〔1〕 , 别名:白马
胎 、走马风 、走马藤 、大叶紫金牛。 本品为广东省民间常用中
草药。始载于《纲目拾遗》 ,曰:“走马胎 , 出粤东龙门县南昆山
中 , ……形如柴根 , 干者内白 , 嗅之清香 , 研之细腻如粉 , 喷座
幽香 ,颇甜净袭人。”民间谚语有:“两脚走不开 , 不离走马胎” 。
可见其具有行血 、活血消除疲劳之功效。用于风湿筋骨疼痛 ,
跌打损伤 、产后血瘀腹痛 、痈肿疮疡等〔2〕。 对疮疖肿痛 、下肢
溃疡 、跌打扭伤煎水外洗效果显著〔3〕。由于该药货源紧缺 ,发
现有用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冒充走马胎 ,现将二者的性状 、显
微鉴别比较如下。
图 1 走马胎 图 2 羊踯躅
1 走马胎
1.1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 , 长短粗细不一 ,有分枝 ,弯
曲不直 ,常膨大呈结节状或念珠状 , 直径 1 ~ 5cm。表面灰褐
色或棕褐色 ,有细密而明显或粗大的纵向皱缩纹 , 有的有较规
则的节状横断纹(习称“蛤蟆皮”)。用刀轻刮去外表皮可见红
色小窝点(习称“血星点”)。皮部较厚 ,易剥离 , 内表面淡黄色
或淡棕色 ,现棕紫色网状或条纹状花纹。质坚硬 ,不易折断 ,
断面皮部淡紫红色;木部宽广 , 带粉性 ,黄白色或白中带微红
色 ,射线细密而清晰 , 有的中央可见细小淡红色的髓。 气清
香 ,味微苦。
1.2 显微鉴别
1.2.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 6 ~ 10 数列细胞 ,栓内层为 2
~ 4 列石细胞 , 内含棕色物。外皮层宽广 ,外皮层细胞含棕色
或棕红色色素及淀粉粒;内皮层石细胞断续成环;溶生型分泌
腔 , 直径达 250μm ,周围分泌细胞 4~ 5 个环带状排列 , 内含棕
图 3 走马胎横
切面显微鉴别图
1.木栓层 2.木栓石细胞 3.
外皮层 4.皮层石细胞及纤维
群 5.分泌腔 6.皮层簿壁细
胞 7.中柱鞘石细胞环带 8.
韧皮部 9.木质部 10.初生木
质部
色或棕红色物及淀粉粒;草酸
钙方晶散在。中柱鞘石细胞成
环。韧皮部较窄 , 分泌细胞散
在。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射
线细胞有的内含棕色或红棕色
物 , 纤维管胞和射线细胞含淀
粉粒 ,导管断续排列 , 少数 2 个
并列。初生木质部多原型。
1.2.2 粉末浅棕色或浅棕红
色:石细胞淡黄色 , 呈类圆形 、
类方形或不规则形 , 直径 25 ~
130μm。纤维状石细胞 , 长达
600μm ,壁厚 3 ~ 26μm , 孔沟较
粗 ,层纹清晰。木栓石细胞成
群 ,表面观呈多角形 , 断面观呈
长方形 , 孔沟可见。 木栓细胞
壁较薄 , 均含颗粒状棕色物。
分泌细胞呈类圆形或长条形 ,
含棕色物 、淀粉粒及草酸钙方
晶;分泌腔多破碎。 纤维管胞
近无色 , 长梭形 , 木化 , 纹孔较
密而清晰 , 胞腔大 , 有横隔 , 含
淀粉粒。导管主为具缘纹孔 , 少数为网纹纹孔 , 直径 25 ~
50μm ,有的含棕色物。草酸钙方晶散在 , 方形 、长方形 、菱形
图 4 走马胎粉末显微图
1.淀粉粒 2.石细胞 3.纤维管胞 4.木栓及木栓石细胞 5.薄壁
细胞及分泌细胞 6.具缘纹孔导管 7.木薄壁细胞 8.草酸钙方晶
·49·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3 No.12 2011
或双菱形 ,直径 5 ~ 25μm。淀粉粒单粒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
有的有尖突 ,直径 8 ~ 30μm , 复粒由 2 ~ 8分粒组成。
2 羊踯躅
本品呈不规则块片状 ,表面暗紫色 , 粗糙具纵皱纹。断面
皮部较薄 ,无窝点 , 木部浅黄色 ,不呈放射状。气微 , 味淡。显
微特征:导管主要为网纹导管 ,网孔较细密 , 直径 48 ~ 85μm ,
长320 ~ 700μm.木纤维较细长 , 直径 14 ~ 34μm ,末端渐尖 ,
不分叉 ,胞腔不具横隔。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 , 壁较厚。
木薄壁细胞呈长方形 , 纹孔大小不一。无分泌道。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著.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
〔S〕.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2004 , 101-104.
〔2〕广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著.广西中药材标准〔S〕.南宁:广
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 56.
〔3〕江苏新医学院编著.中药大辞典〔S〕.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2006 , 1087.
山 豆 根 及 其 常 见 混 淆 品 的 鉴 别
张云方(浙江省温岭市第二人民医院 温岭 317502)
摘要:通过植物形态 、生药学形态 、显微特征研究山豆根的真品和伪品 ,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山豆根;北豆根;云南野豇豆根;苦豆子根;土豆根;滇豆根;朱砂根;混淆品;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765(2011)-12-0050-03
作者简介:张云方 ,男(1972.8-)。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 本科。
职称:副主任中药师。从事中药调剂工作。联系电话:13968688600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 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的干燥根及根茎。 收载于《中国药典》 2010 年版。 具有清热
解毒 ,消肿利咽的功能。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火毒蕴结 , 乳蛾喉
痹 ,咽喉肿痛 , 齿龈肿痛 , 口舌生疮。现因药材产量的降低而
临床用量增加 ,药材供应出现紧张 , 因此伪品逐渐增多 , 先后
出现防己科蝙蝠葛根茎 、豆种云南野豇豆根 、豆科苦豆子根及
根茎 、豆科木蓝根及根茎 、毛茛科单叶升麻的根茎 、紫金牛科
朱砂根用作山豆根。本人经多年研究 ,现将 6 种伪品山豆根
的植物形态 、生药学形态和显微特征作如下分析 , 以确保用药
安全。
1 植物形态
1.1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 Sophora tonkinensis Gap-
nep.的干燥根及根茎。越南槐高 1 ~ 2 米 , 羽状复叶互生 , 小
叶11 ~ 17 枚 , 卵形或长圆状卵形 , 长 10 ~ 25mm , 宽 5 ~
15mm , 顶端一小叶较大 ,上面疏生短柔毛 ,下面密生灰棕色短
柔毛;小叶柄短 , 被毛。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 ,有毛;花萼阔钟
形;花冠蝶形 ,黄白色;雄蕊 10;子房密生柔毛 , 花柱弯曲 , 柱
头上簇生长柔毛 ,荚果连珠状。花期 5 ~ 6 月 ,果期 7 ~ 8 月。
1.2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 Menispermum dauric-um
DC.的根茎。缠绕落叶木质藤本。小枝有细纵条纹 ,叶互生 ,
圆肾形或卵圆形 ,先端尖 ,基部浅心形或近于截形 , 边缘近全
缘或 3~ 7 浅裂 , 掌状脉 5 ~ 7;叶柄盾状着生。 花小 , 单性异
株 ,花序短圆锥状;雄花萼片 6 , 花瓣 6 ~ 9 , 黄绿色 ,较萼片小;
雄蕊 10 ~ 20 ,花药球形;雌花心皮 3。果实核果状 , 熟时黑紫
色。花期 6~ 7 月 ,果期 7~ 8 月。
1.3 云南野豇豆为豆种植物云南野豇豆 Vigna vexillata(L.)
Rich的根 , 多年生缠绕草本。 根直较肥大 , 分枝少 , 表面棕黄
色。茎长 ,纤细 , 表面被棕色长毛。三出复叶 , 互生;叶柄长
25 ~ 30mm , 被毛;中间叶菱状卵形 , 长 21 ~ 24mm , 宽约
13mm ,端尖 , 基部阔楔形 , 全缘 , 小叶柄长约 4mm;两侧小叶
阔卵形 , 不对称 ,小叶柄长约 1.5mm;托叶披针形 ,先端尖 , 基
部近心形 , 被毛。花 2 ~ 3 朵组成总状花序 , 腋生 , 总梗长约
100mm;苞片小 ,线形;花冠蝶形 , 紫红色。荚果线状圆柱形 ,
长约 60mm;种子 10 枚 , 矩状椭圆形 ,黑色。
1.4 苦豆子根为豆科植物苦豆子 Sopho ra alopecuroides L.的
干燥根及根茎。落叶灌木。枝多成帚状 , 密皱灰色伏绢状毛。
叶互生 , 羽状复叶 ,小叶 15~ 25 枚 ,两面被绢毛。总状花序顶
生 , 长 120~ 150mm;花密生 , 黄色。荚果串珠状 , 密被细绢状
毛。种子卵形 , 淡黄色。
1.5 土豆根为豆科植物华东木蓝 、多花木蓝 、宜昌木蓝 、苏木
蓝 、陕西木蓝 、花木蓝的根及根茎 , 直立灌木 ,高 0.8~ 2 米;少
分枝。茎褐色或淡褐色 , 圆柱形 ,幼枝禾秆色 , 具棱 ,密被白色
平贴丁字毛 , 后变无毛。 羽状复叶长达 180mm;叶柄长 20 ~
50mm ,叶轴上面具浅槽 ,与叶柄均被平贴丁字毛;托叶微小 ,
三角状披针形 , 长约 1.5mm;小叶 3 ~ 5 对 , 对生 , 稀互生 , 形
状 、大小变异较大 ,通常为卵状长圆形 、长圆状椭圆形 、椭圆形
或近圆形 , 长 10 ~ 65mm ,宽 10~ 30mm , 先端圆钝 ,具小尖头 ,
基部楔形或阔楔形 , 上面绿色 ,疏生丁字毛 ,下面苍白色 , 被毛
较密 , 中脉上面微凹 ,下面隆起 , 侧脉 4 ~ 6对 , 上面隐约可见;
小叶柄长约 1.5mm ,被毛;小托叶微小。总状花序腋生 , 长达
110~ 150mm , 近无总花梗;苞片线形 , 长约 2mm , 早落;花梗
长约 1.5mm;花萼长约 3.5mm ,被白色平贴丁字毛 , 萼筒长约
1.5mm , 最下萼齿长约 2mm ,两侧萼齿长约 1.5mm ,上方萼齿
长约 1mm;花冠淡红色 , 旗瓣倒阔卵形 ,长 6~ 6.5mm , 先端螺
壳状 , 瓣柄短 ,外面被毛 , 翼瓣长约 7mm , 龙骨瓣较翼瓣短 , 距
长约 1mm;荚果棕褐色 , 线状圆柱形 ,长 35 ~ 70mm , 被短丁字
毛 ,种子间有横隔 , 内果皮无斑点;种子褐色 , 长圆形 , 长约
2.5mm。花期 5~ 7 月 ,果期 9~ 11 月。
1.6 滇豆根为毛莨科植物单叶升麻 Beesia calthae-fo lia
·50·
海峡药学 2011年 第 23卷 第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