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华槲蕨孢子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全 文 :!#
! *)#*’+
%%& 王玉芝+ 纤维素酶的生产和应用%,&+湖北化工!&’’)!-’
.#)+
%%.& 乞永立! 耿月霞! 任章启+纤维素酶的生产及应用 %,&+河
北化工! -/00! 1’#-.+
%%)& 王志民! 陈祥贵+香菇营养成分的酶法提取及利用 %,&+四
川工业学院学报! 1’’(! 1) 234 56.#6’7
%%(& 李世敏! 刘东7金针菇多糖提取新工艺的优化 %,&7食品与
发酵工业! -00-! -( 8109 56#6(7 %%’& 余蜀宜! 王传槐7纤维素酶降解大豆细胞壁生产豆腐的研 究 %,&7食品科学! -//-! -% 269 5)’#(-7 %6/& 段作营! 毛忠贵! 等7玉米胚芽综合利用的加工工艺研究 %,&7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 2%9 566#6)7 %61& 刘翔! 何国庆7纤维素酶及相关酶在食品生物技术中的应 用 %,&7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 .’ .1#.%7
华槲蕨 :;<=>;?> ?=?@> :?A3B’ 隶属于蕨类植物
槲蕨科! 别名骨碎补( 毛姜!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
云贵高原) 我省集中分布于东部农业区( 黄南( 玉树
和海北等州! 生长在海拔 -6//#6///C 的林缘( 岩缝
和灌丛中* 根状茎入药! 补肾接骨! 行血止痛! 主治
骨折损伤! 风湿疼痛! 肾虚久泻等* 在自然条件下!
华槲蕨一般以根茎和孢子繁殖! 由于我省气温低+ 降
水少! 绝大多数地区不能满足孢子萌发和受精对温度
和水分的需求! 使自然条件下的孢子繁殖几乎成为不
可能, 研究证明! 根茎繁殖速度也十分缓慢* 这些都
严重影响了我省华槲蕨生产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利
用* 孢子的人工繁殖! 其速度是根茎繁殖的若干倍*
本文从青海高原华槲蕨生产的实际出发! 系统地研究
了华槲蕨孢子的形成状况( 采集时间和孢子人工繁殖
的方法! 为华槲蕨的大面积生产提供了依据*
! 材料和方法
选择青海省互助县南门峡( 大通县老爷山( 互助
县东和及湟中县李家山作为定点观察采集点! 从 -//%
月 1 日#’ 月 %/ 日进行定时观察! 记录孢子囊群 在叶的羽片边缘形成及成熟情况! 并采集着生了孢子 囊群的叶制作成腊叶标本* 抖下各点不同时期的孢 子! 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 颜色! 确定孢子的 成熟期和最佳采集期* 将各点最佳采集期的孢子制成 不同浓度的悬浊液! 计算各浓度悬浊液每毫升中的孢 子数! 接种于人工培养基上! 接种量为 1CD! 设三次 重复! 在 -/%-&( 每日 -// 3E 光照度 1-F 条件下培
养* 光照度是用在温箱中放置小日光灯的方法来满足
的* 待孢子萌发形成幼小的原叶体时! 用实体显微镜
直接观察培养基上孢子的萌发及其幼孢子体的发育情
况! 并统计其萌发率* 当幼孢子体生长到 ’) 片幼叶 时! 移栽至室内花盆的腐殖质土上! 在 *0&室温下培 养! 并计算移栽后的成活率* 与此同时! 将不同浓度 的孢子播种于腐殖质土花盆中!设三次重复!同上条件 进行培养! 计算出腐殖质土上的孢子萌发率和幼孢子 体移栽后的成活率* 人工培养基的配方为G>8HI%4* 1J(
KG3 07-J(LJI607J(KM-NI6 /7-J(OAI6 /71J( 蒸馏 水 1//CD(琼脂 1/J!PMQ.*  试验结果 #! 孢子的形成情况和最佳采集期 6 个观察点的华槲蕨孢子体幼叶上形成孢子囊群 在小区上的特征是 林缘及林中阳光充足地带的孢子
体能形成孢子囊! 林中蔽荫地带的孢子体则不能产
生* 孢子囊群 )月初开始分化! )月中旬大量分化! )
月下旬呈浅绿色! ( 月上旬呈浅黄色! ( 月中下旬从
浅黄色向棕红色过渡! ’ 月上旬孢子囊群开始脱落*
显微观察可知! 孢子最佳收集期为 ( 月 1R
日* 此时收集的孢子萌发率最高*
# 培养基上孢子的萌发率
华槲蕨孢子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吴学明! 苏 旭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青海 西宁 (1///(’
摘 要! 华槲蕨, 孢子, 人工繁殖, 青海省
%.
青海科技 !!年第 期
# 用培养基人工繁殖华槲蕨的最佳接种
浓度编号为 ( 号/1111(1111 个% / 号浓度太高% & && !& ) 号浓度
过低# 由表还可以计算出互助县南门峡孢子的平均 萌发率为 /2#/14 大通县老爷山为 )23#/14!互助县 东和为 !21#/14 湟中县李家山为 /25#/14(# & 个点的
孢子平均萌发率为 )2#/14孢子的萌发率很低# # 培养基上孢子体移栽后的成活率
& 个点各浓度孢子形成的孢子体移栽后的平均成
活率为 !(6 !见表 (可见幼孢子体移栽后的成活率 较高# 表  培养基各点孢子体移栽后成活率 观察点 互助县南门峡 大通县老爷山 互助县东和 湟中县李家山 移栽幼孢子体数 *株.  (1 5( /0 移栽后成活数 *株. /3 / )1 !! 成活率 !6 !! )! )! &1 平均成活率 !6 !( #% 腐殖质土上各点孢子的萌发及幼孢子体移栽后的 成活情况 孢子萌发及孢子体生长的时间均比培养基上晚 (117% 孢子萌发率平均为 !25#/14& 比培养基上高得多#
#! 孢子萌发及原叶体生长对营养物质和光的需求
孢子是单细胞的/1 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孢子本身和培
养基# 这段过程中形成的每个细胞都不含叶绿素 其营养方式是异养# 从 /1 个细胞的
原丝体发育到心形的原叶体的过程 有机营养物质则来自原叶体本身光合作
用# 前一阶段的生长不需要光照后一阶段的生长必 需光照度为 (11 89& 每日 /(: 的光照# 培养基中营养 物质的种类和比例& 光强度和光照时间都直接影响着 孢子萌发和原叶体的生长 !关于矿质营养和光照对原 叶体生长的影响 此文不作探讨#
# 青海高原华槲蕨孢子萌发率低的原因 青海高原华槲蕨孢子在人工培养基上萌发率低的 原因 作者认为主要是由孢子发育不健全引起的# 青
海高原气温低& 环境干燥湿 使相当比例的孢子在发育
过程中败育# 蕨类植物受精过程是在有水的条件下完
成的这一生活习性决定了华槲蕨孢子体在形成孢子 时对水分条件的严格需求# 青海东部农业区 0& 3 月 份干旱& 半干旱的自然条件下对华槲蕨孢子的形成是 不利的# 对孢子的显微检查证明 成熟不完全的 ’败
育孢子( 的比例很大# 加之在进行孢子萌发试验过程
0
!#
!
腐殖质土上孢子的人工繁殖与培养基上的繁殖相
比萌发率更低!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华槲蕨孢子很小!
播种后有部分孢子顺土壤中的毛细管下移而失去萌发
条件! 而培养基表面接种就可避免以上情况的
发生!! 尽管青
海华槲蕨孢子的萌发很低! 但由于华槲蕨产生的孢子
数量极大! 人工孢子繁殖! 尤其是在培养基上的人工
孢子繁殖仍是提高华槲蕨繁殖速度的可行途径!! 人工孢子繁殖的接种量 培养基上的最适接种浓度为每毫升悬浊液中孢子 数 &’’’’()’’’’ 个 在这个浓度范围内! 每个培养皿
中可以得到 *#&) 株幼孢子体!!!! 反之! 接种量过小! 每个培养皿
中得到的幼孢子体过少! 失去了孢子人工繁殖的意
若是用腐殖质土来繁殖! 由于孢子在腐殖质土上 的萌发率比培养基上少一个数量级! 其播种量应大于 培养基上的接种量! 每毫升悬浊液中孢子的数量最好 控制在 &’’’’’#)’’’’’个之间
参考文献%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经济植物志 &,’+西
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植物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潘瑞炽 ! 等 +植物生理学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0’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吴学明! 陈颂仪+蕨菜孢子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1’+青海师 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0! (&)% %%#%2+ 食用油脂在光* 热* 重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 下! 不饱和脂肪酸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产生一系列 低级的醛* 酮和羧酸! 不但降低油脂及其制品的感官 质量和营养价值! 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引起食物中 毒 为此! 食品的氧化和抗氧化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其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中添加抗氧化剂的
方法以简便易行* 成本低廉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随着安全
性问题的提出! 对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 研究越来越
受到化学工作者的重视! 研究焦点多集中在有悠久的
食用历史且已被证明安全* 可靠* 无明显毒副作用的
中草药及香辛料上3&-)4!从中筛选高效*低毒*经济实用的
天然抗氧化剂大黄 56789: ;<=:<>9: ?@ 为蓼科植物! 藏名君 木杂! 生长于海拔 &*’’#0%’’: 的山坡林缘* 灌丛中 及半阴石堆中 挖取地下部分! 洗净! 除去黑色外
皮! 切片晒干3
本文以大黄为对象! 研究了其乙醇提取物对部分
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材料与仪器 大黄% )’’0 年 / 月采集于青海省果洛州! 经中科 院高原生物研究所孙洪发研究员鉴定
油脂% 市售菜籽油* 花生油* 大豆油* 酥油* 猪
油 5购猪板油自制A
仪器% EEF0 数显恒温水浴锅* 6GF)/D 旋转
大黄提取物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研究
卢永昌 !
5&+青海民族学院化学系! 青海 西宁 /&’’’*+ )+青海地矿中心实验室! 青海 西宁 /&’’’/A
摘 要% 采用测定 HCI 值的方法! 以 IJ 作对照! 用大黄乙醇提取物对 ! 种油脂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对其作用机理作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 大黄+ 抗氧化剂+ 油脂
%/

  鄂ICP备06018747号 Copyright @ 2017
  植物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3198511@qq.com
回顶部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