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4-5-8
作者简介:林夏馨(1947-),男 ,福建莆田市人 ,工程师 ,长期从事营林和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
芒萁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人工繁殖技术
林夏馨
(福建省龙岩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6400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芒萁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探索出人工繁殖的新技术 ,在我国南方强度
水土流失区采用芒萁人工繁殖技术 ,达到根治水土流失的目的 。
关键词 芒萁;生长发育规律;人工繁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2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651(2004)02-0060-03
芒萁是我国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生长的一种古老蕨类植物 ,它耐酸 、耐旱 、耐瘠薄 ,依靠它纵
横交错的地下茎及从地下茎中生出的能深入土层 3m以上的不定根 ,顽强地生长在我国南方广
大山区及水土流失地区。几年来 ,我们结合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治理 ,对芒萁
的生长发育规律作了大量 、多方面的观测 、研究和探索 ,供在人工繁育时应用。
1 芒萁生长发育规律
1.1 芒萁茎的生长
芒萁的茎是埋生于土壤中的地下茎 ,在离地表 1 ~ 10cm的土层内匍匐生长 ,故称其为根状
茎。芒萁的根状茎内有发育完全的维管束 ,在解剖构造上称其为原生中柱类型 ,即中央无髓 ,为
木质部所充满 ,外面围以韧皮部 ,韧皮部以外依次自内而外为中柱鞘 、内皮层 、皮层和表皮。芒萁
的地下茎也是营养物质的储存器官 ,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储存 ,供应茎尖的延长生长 、幼叶的伸长
及不定根的生长。
芒萁的地下茎通常近圆形 ,直径 2 ~ 5mm。在河田水土流失区 ,一般在春末夏初 ,当幼叶完全
开放生长 ,地下茎就开始缓慢地在土中向前延伸生长 ,并可在离新叶不远的地方产生侧生分枝 ,
芒萁地下茎的生长一般可延续到秋末。每年地下茎的生长长度一般可达 20 ~ 30cm ,侧枝生长也
有 10cm左右。芒萁地下茎的伸长 ,有二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趋湿性 ,它喜欢向较阴湿的地方生
长;二是趋肥性 ,养分比较好的地方 ,它也容易向前生长。只要有阴湿的气候条件 ,芒萁的地下茎
有时可以沿岩石表面或地表穿行 ,但不能深入地下穿行。芒萁地下茎的生长具有三个特征:一是
主枝的蔓延匍匐生长 ,其直径变化不大 ,约 4mm左右;二是水平侧生枝 ,由主枝分生的侧生枝 ,刚
开始的一段一般较细 ,直径约 2mm左右 ,随着茎上羽叶的生长 ,侧生枝也逐渐加粗 ,到秋天 ,侧生
枝的直径与原生主枝的茎将长得一样粗壮;三是芒萁地下茎在生长一小段后会产生向土壤表面
生长的分枝 ,当它伸至地表时即停止生长 ,在原地下茎上留下一小段的茎节 ,这可能是芒萁地下
茎保持在土壤内一定深度的探测性生长 ,这也使得芒萁地下茎带有上下起伏形态。因为芒萁具
有无限分枝生长的特征 ,加之它又耐瘠薄 、强酸的土壤条件 ,使得芒萁成为优良的水土保持乡土
·60·
第16卷第 2期 福建水土保持 Vol.16 №2
2004年6月 Fuji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Jun.2004
植物。
1.2 芒萁叶的生长
芒萁叶通常称羽片。在芒萁地下茎的延伸中 ,可产生许多的芽眼 ,在秋季 ,离茎尖不远地方
的 1 ~ 2个休眠芽就开始萌动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淡绿色的小点 ,到来年的春季 ,这些萌动的芽点
已生成幼小的叶芽 ,蜷曲在土内 ,随着时间推移 ,叶柄逐渐伸长 ,蜷曲的羽片也逐渐向背面慢慢伸
开 ,到春末夏初 ,一个完整的叶片才告生成。一般的情况 ,在夏秋季节 ,芒萁羽叶的小裂片中脉两
侧 ,能够发育形成孢子囊群 ,羽片中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供给孢子囊群生长与发育。但并不
是所有羽片背面都有孢子囊群的生长 ,如果羽片的营养生长不良或太阴暗 ,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
不足以产生孢子囊群 ,那么 ,羽片下面也很难找到孢子囊群。孢子囊群成熟以后 ,孢子囊破裂 ,孢
子散发到空气中 ,羽片上孢子囊散发完以后 ,此植株就逐渐枯萎死亡 。芒萁羽片的寿命一般只有
2年的时间。
非水土流失区的山区村民 ,有以芒萁为生活燃料的习惯 ,一般在冬季割取芒萁的羽片 ,到来
年芒萁又长满整个山坡 ,就是利用了芒萁羽片生长的特性 ,巧取自然资源。在水肥条件良好的地
方 ,1年可以割 2次 ,因为芒萁地上部分的羽片被破坏以后 ,地下茎中的休眠芽 ,随即开始萌动 ,
依靠地下茎中贮藏的养分 ,供应新叶的生长 ,除了严寒的冬季 ,芒萁的叶芽都会萌动生长。
1.3 芒萁根的生长
芒萁的根是从地下茎中长出的不定根 ,刚长出的不定根白色 ,细长 ,以后变为黑褐色 ,粗约
0.5mm ,不定根延伸生长 ,并不断分生须根。据观察 ,芒萁不定根的水平生长最长可达 0.5m ,向
下生长可达 3m以上深的砂土层。
芒萁的不定根 ,可分为初生不定根和次生不定根。初生不定根是在芒萁地下茎延伸过程中 ,
从地下茎中不断分生出的不定根 ,这些不定根较疏 、较少 ,生长的长度也比较短。次生不定根是
幼叶萌动生长时 ,从幼叶下的地下茎周围分生出的不定根 ,其数量多 ,密度大 ,根系长 ,可深深地
扎入地下。芒萁交叉分枝的地下茎以及宠大的地下生长的根系 ,编织成密集的网状根群 ,有效的
稳固着土壤 ,对水土保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 芒萁的人工繁殖及应注意的事项
芒萁的人工繁殖可分为有性繁殖与无性移植二个方面。
2.1 芒萁的有性繁殖
在秋末冬初 ,芒萁羽片背面的孢子囊将要成熟的时候 ,选取孢子囊群多的羽片 ,将其套装入
塑料袋内 ,过几天时间收取塑料袋 ,里面就可以获取大量的芒萁孢子囊 ,将芒萁孢子囊集中起来
存放。等来年早春 ,选择较阴的地方 ,作地畦 ,地畦上面铺上一层 10cm厚的黄心土 ,将经过处理
的孢子囊混上细沙进行撒播 ,并在畦上方挂上一层遮阳网 ,经常喷水 ,保证土壤表层不干燥。到
春末夏初 ,畦上就可以看到细小的薄片状的 、近圆形且上部微有凹缺的绿色原叶体 ,此原叶体的
大小仅 0.3mm ,不细心留意是看不出来的。再经过几个月的时间 ,到秋天 ,看到绿色的原叶体有
转色现象的时候 ,表明原叶体内已有合子产生 ,并已接近成熟萌发 ,不久在转色的原叶体就可以
看到幼孢子体的生出 ,幼孢子体长出以后 ,原叶体很快就死亡 ,此时新的世代繁衍就开始了。
让幼小的孢子体植株再培育一年 ,到第二年春天 ,即可移栽种植 ,此时的小植株已长成 3 ~
5cm高的羽片 ,地下茎的生长也已有 3~ 5cm长 ,并有好几个已萌动的叶芽。移植时要注意二点 ,
一是需带土移栽 ,不得伤及地下茎 ,保存尽量多的不定根。二是不可深栽 ,否则地下茎不能很好
伸长 ,地下茎叶的小叶芽也不能长出地表面。为取得第一手资料 ,我们于 2001年春播芒萁孢子
·61·
第 2期 林夏馨:芒萁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人工繁殖技术
囊种面积 5m2 , 2003年 3月获移植小苗 943株 ,扩大移植面积为 67m2 , 2004年春季检查 ,平均 94
株/m2 ,裸露的地表基本得到覆盖。
2.2 芒萁的无性繁殖
利用芒萁生长发育的规律 ,也可以进行移栽。具体方法是 ,在早春季节 ,在生长有芒萁的外
围地区 ,挖取芒萁的植株进行移栽。选取移栽的植株 ,是移栽成活的关键所在。首先要选择比较
矮小的植株 ,最好 15 ~ 25cm高的 ,植株选好以后 ,用手轻轻的从植株基部看清它地下茎生长的位
置 ,一般在植株前方十几 cm长的地方就是它的地下茎尖端 ,此时要连地下茎一起挖起 ,用手轻
轻的拨弄根部泥团 ,用枝剪剪除多余的地下茎 ,有 2 株靠近生长的也要剪除掉 1株 ,保留的一株
也要剪除上部分叉生长的羽片 ,保留下部生长的 1对羽片即可。一个好的理想的移栽植株的特
征是:有一段带有茎尖的地下茎 ,且地下茎中有已萌芽的 1 ~ 2个叶芽 ,植株下面不定根丰富。挖
取好的植株可放于带有水的塑料桶内 ,保证植物不失水 ,以利栽培成活。
芒萁的人工移栽繁殖 ,主要难点是选取适合移栽的植株比较花工费时 ,但只要依照技术要领
做 ,一般移植成活率在 80%以上 ,即使在秋季移栽 ,成活率也在 50%以上 ,比起其他的生物措施
的花工 、花钱仍然是经济的。
芒萁移植 20d后 ,如果地上部分的羽片没有干枯 ,即表明其下的幼叶已开始生长 ,虽然还蜷
曲于土内 ,但在幼叶下的不定根已萌生数条了 , 1个月后 ,幼叶即可穿出地面 ,地下的不定根也已
大量萌生 ,植株就告成活生长。我们于 2003年 3月上旬挖取芒萁植株 500株 ,栽植 在 67 m2的全
垦坡地上 ,至 4月初检查 ,成活 427株 ,成活率达 85.4%。到 2004年 3月检查平均 44株/m2 ,平均
高达 28 cm ,试验的效果是显著的。
3 结果与分析
3.1 2000年冬收集芒萁孢子囊 5g , 2001年春播种面积 5 m2 , 2003年春获得芒萁 3 ~ 5 cm高的芒
萁小植株 943株 ,栽培在 67 m2 的全垦水土流失地上 , 2004年春天检查 ,已有植株 94株/m2 ,增加
约 5倍 ,平均高度达到 15cm ,已基本覆盖地面。
3.2 2003年春挖取芒萁植株 500株 ,栽培在 67 m2的全垦水土流失地上 , 3月上旬裁植 , 4月初检
查 ,成活 427株 , 5月长成新植株 427株 ,即每株成活的芒萁都有一个芽长出了新植株 , 2004年春
天检查 ,植株密度已达 44株/m2 ,绿油油一片 ,新株平均高 28cm ,比原先种植的几乎增加一培。
3.3 在强度或极强度的南方水土流失区 ,只要让芒萁扎根生长 ,它就能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 ,顽
强地生长下去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有了芒萁的覆盖 ,水土流失就得到了根本的解决。人工繁
殖芒萁的成功 ,无疑为解决南方水土流失开创了一个新的治理途径。不论是孢子囊培育或是挖
取芒萁植株移栽都可达到这一目的。从实际的经验来看 ,孢子囊培育要比人工移栽省钱 、省时 、
省事 ,治理效果也较好 ,因为挖取合格的 、能移栽成活的植株花工 、费时 ,并且不易大量获取。而
孢子囊培育虽说时间长一点 ,但它可以解决生产上所需的大量苗木 ,有利于这一技术的应用和推
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6.90 ~ 93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四卷 第一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52 ~ 53
3 方万泉.南方水土保持林引种选择[ J] .水土保持研究 , 2002 , 9(2):159
4 夏汉平 ,刘世忠 , 等.优良水土保持植物与坡地复合农林业[ M]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0.5 ~ 6
5 曾汉元 ,丁炳杨 , 等.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J] .植物研究 , 2003 , 23(2):154~ 158
·62·
福建水土保持 第 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