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互叶白千层研究进展



全 文 :第 37卷 第 4期
2 0 1 0年 1 2月
福 建 林 业 科 技JourofFujianForestrySciand Tech
Vol.37 No.4
Dec., 2 0 1 0
doi:10.3969/j.issn.1002-7351.2010.04.042
互叶白千层研究进展
陈碧华 1 ,吴丽君1 ,李乾振 1 ,王清玲 2 ,苏建华3
(1.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 福州 350012;2.福建省永安市林业局 ,福建 永安 366000;
3.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林业站 ,福建 永安 366000)
摘要:阐述了互叶白千层在播种繁殖 、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 以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可为互叶白千层的相关研究
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叶白千层;苗木繁育;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10)04-0177-06
TheResearchProgressonMelaleucaalternifolia
CHENBi-hua1 , WULi-jun1 , LIQian-zhen1 , WANGQing-ling2 , SUJian-hua3
(1.FujianAcademyofForestry, Fuzhou350012, Fujian, China;2.Yong anForestryBureau,
Yong an366000, Fujian, China;3.FujianYong anDahuForestryStation, Yong an366000, Fujian, China)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dtheseedpropagation, cutingpropagation, tissueculturerapidpropagationandcultivationtech-
niquesofMelaleucaalternifoliainChina.ItprovidedreferencesforrelevantresearchersforthestudyofMelaleucaalternifolia.
Keywords:Melaleucaalternifolia;seedlingpropagation;cultivationtechnique;researchprogress.
  互叶白千层 (Melaleucaalternifolia)又名茶油树 ,属桃金娘科白千层属植物 ,原产于澳大利亚南纬
23.5°沿海地区及北方领地的北部等地区 。其树高可达 6 m,树干突瘤状弯曲 ,树皮多层 、柔软 、具弹性 ,似
海绵;叶互生 ,呈披针形 ,酷似相思树叶;夏季到秋季开花 ,圆柱形穗状花序顶生于枝梢 ,小瓶刷状 ,乳黄色 ,
是优美的庭院树 、行道树和防风树。互叶白千层还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经济作物 ,其新鲜枝叶可提取精油 ,
称为茶树油 ,可以高效 、无毒 、无刺激地杀死人体皮肤表面的真菌和与细菌 ,并对某些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
其杀菌效果是石碳酸的 11 ~ 13倍 ,因而在医药 、食品防腐 、化装护肤及保健品等方面广泛应用 。意大利
Garozo等 (2009)发现茶树油可以抑制 H1N1病毒的复制 ,建议做为抗病毒药剂;DArigo(2009)等发现茶
树油与托普霉素可以抵抗葡萄状球菌和埃希氏菌感染;我国台湾学者发现茶树油可以预防链球菌感染;澳
大利亚学者 Greay等(2009)发现茶树油可以杀死鼠类癌细胞;茶树油具有抗菌 、消炎 、驱虫和抗癌等医学
用途 ,为互叶白千层开发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 1-11] 。本文对国内互叶白千层的播种繁殖 、扦插繁殖 、
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从事互叶白千层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
1 互叶白千层的苗木繁殖技术
1.1 播种繁殖
互叶白千层的种子十分细小 ,近似粉末 ,约 5 ~ 6万粒 · g-1 ,其发芽率仅 10%左右 ,繁殖相当困难 。
张梅等(2003)在重庆市涪陵所做的播种试验:试验地属于暖湿季风气候区 ,无霜期 320 ~ 350 d,微酸性沙
壤土。采用简易温室育苗 ,无滴膜覆盖 ,土壤深耕深翻 ,除草做床。苗床采用森林土 ,播种前 10 d,采用福
尔马林溶液消毒 。 3月中下旬播种 ,播种量为 2.5 g· m-2。播种后 7 d左右揭开地膜并适时适量喷雾 。
25 ~ 30 d用叶面肥绿芬威 2号 0.1%溶液进行追肥 ,每隔 10 ~ 15d喷湿 1次。梅雨季节可对苗木喷施 70%
 收稿日期:2010-07-02;修回日期:2010-07-30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 “互叶白千层高精油优良无性系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2009R10008-3);福建省林业厅
项目 “互叶白千层高精油优良无性系筛选 、快繁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作者简介:陈碧华(1967—), 男 ,福建龙海人 ,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博士 ,从事林业生物技术研究。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37卷
甲基托布津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0.1%的溶液防治苗木立枯病 , 6月下旬停止追肥。移栽营养土成
分:25%的林下枯叶土 +60%的粘土 +10%的饼肥 +5%的磷肥 。大田管理:每隔 10 d左右需追施 1次绿
芬威 2号叶面肥 , 早 、晚各浇 1次水 , 促进其高生长 , 随着幼苗的逐渐长高 ,可适当增加药液浓度至
0.2%[ 11] 。
常新民等(2003)认为 ,畦面上垫铺 1层 3 ~ 5cm厚的由黄心土 50%+细河沙 20%和火烧土(草皮泥)
30%、外加磷肥 1%并混合均匀的客土。播种时间根据造林时间而定 ,可在 2— 3月或 9— 10月播种 。播
种前 ,每 1g种子先用 0.1 ~ 0.2g的甲基托布津 、敌克松 、托布津或多菌灵(任何 1种或 2种均可)拌种 ,再
与河沙或黄心土或火烧土拌均匀后撒播。实际播种量为 0.5 g· m-2 ,比张梅等报道的 2.5 g·m-2低得
多 。认为如果太密 ,不仅影响出苗质量 ,而且还浪费珍贵的种子(70元 · g-1),提高了苗木成本。施肥时
应先稀后浓 ,少量多次 ,开始施 0.1%复合肥 +0.3%磷肥配成的水溶液 ,每 7 ~ 10 d施 1次 。随着苗木的
生长 ,施用浓度可逐渐提高到 0.6% ~ 0.8%。大苗培育营养土采用森林表土 40%+黄心土 30% +细河沙
10%+火烧土 20%,外加 1%磷肥 。移苗最好在上午 10∶00前和下午 4∶00后或阴天进行 ,晴天中午阳光过
强时不宜移苗。移苗 10 d后即可进行第 1次施肥 ,施 0.5%复合肥 +0.5%磷肥配成的水溶液较好 ,每隔
7 ~ 10 d施 1次[ 12] 。
1.2 扦插繁殖
李晓林等(2003)对互叶白千层的扦插繁殖进行了研究 。 1年生实生苗上段枝为插穗 ,主要研究不同
生长调节剂及其不同浓度 、不同配方的基质对互叶白千层扦插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 IBA200 mg·
L-1处理时的插条生根率达 72.0%, 600mg·L-1的生根率仅为 48.3%;而 IAA600mg·L-1的生根率则达
71.2%,比低浓度的高。说明在进行互叶白千层扦插繁殖时 , IBA的使用浓度应低一些 ,而 IAA的浓度可
稍高一些。扦插基质的组分所占比例不同 ,对植物扦插生根成活影响很大 ,以珍珠岩 、腐殖土 、泥土之比为
2∶2∶1的配方 ,有利于互叶白千层扦插生根 ,而且根系发达 ,成活率高。这主要是珍珠岩保水透气 ,腐殖土
含有腐殖酸 ,能促进插条生根 ,同时活化土壤中的养分 ,为插条生根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该试
验中采用的菌包土是一种很好的疏松土壤的材料 ,但是 ,在使用前应该充分发酵腐熟 ,同时用托布津或多
菌灵消毒杀菌 ,否则对扦插生根是不利的 [ 13] 。
周丽华等(2001年)研究了组培苗的嫩梢扦插技术 。上袋 60 d的组培苗可作采穗母株 ,在采穗母株
上剪取 7 ~ 10 cm长的顶梢或侧梢 ,进行嫩梢扦插。插穗应边采边放入装有清水的容器中 ,并剪去穗条基
部叶片 。扦插前将穗条放入 0.5g· L-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7 ~ 10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扦插时穗
条基部 1 cm的部位蘸上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所研制的 FT生根粉 ,插于用 5 g· L-1的高锰酸钾溶
液消毒的黄心土∶河沙 =6∶4的基质中 ,深度为穗条的 1 /3 ~ 1 /2,插后压实 ,淋透水 ,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 。
薄膜内的空气湿度应保持在 90%以上 , 15d后可逐渐揭开薄膜 ,每周喷多菌灵 1次 , 15 ~ 20d后穗条即可
生根 ,生根率达 70%以上 。 30 d后可移栽上袋 ,上袋的基质及管理方法与组培苗的移栽相同 [ 14] 。
郭逸成(2007)采用 1年生互叶白千层插穗母株 ,研究表明:生根促进剂以 IBA、IAA、ABT1号 3个种
类各 4个水平 ,对互叶白千层扦插生根影响差异是显著的 ,嫩枝用 ABT1号 700 mg· kg-1处理能使扦插达
到生根率高 、生根长及生根数多的目的。插穗下切口型对互叶白千层扦插生根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嫩枝
用双削面能提高插穗生根率[ 15] 。
蔡乙东等(2006)以组培苗作为采穗母株营建采穗圃 ,株高控制在 40 cm左右 ,研究基质 、季节 、木质
化程度 、材料来源和生根促进剂浓度等对穗条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组培苗半木质化嫩梢作插
穗 ,用 IBA1 000 mg· kg-1处理插穗基部 ,于春季(4月初)扦插于珍珠岩∶黄心土∶泥炭土(1∶1∶1)的基质
上 ,插穗生根快 ,平均生根率达 92.3%[ 16] 。
常新民等(2003)认为 ,圃地应选择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粘性小 、透气性好 ,地势平缓 ,光照充足 ,排水
良好 ,有水源的地方 ,并尽可能在苗圃附近 。整地与种子育苗相同 ,但不进行土壤消毒和客土 ,只需在苗床
·178·
第 4期 陈碧华 ,等:互叶白千层研究进展
上适当撒一些用 90%敌百虫原药 100g与 25kg细土拌匀的药粉 ,以防地下害虫 。用优良品系的组培苗或
种子实生苗(营养杯苗)作为母株进行种植。种植 10 d后施 1次 0.8% ~ 1%的复合肥水溶液 ,以后每隔
10 ~ 15 d施 1次 ,直至截顶 。截顶后不宜经常施肥 ,否则萌芽徒长 、木质化差 ,影响扦插成活率。一般母株
长至 70 ~ 80cm时即可进行截顶促萌 ,截顶高度为距地面 5 ~ 7cm。在扦插及管理技术方面 ,扦插基质不
能用森林表土。因为森林表土容易带菌 ,不易消毒彻底 ,扦插时穗条的断面是新切面 ,在愈合生根前易感
染而腐烂 ,影响扦插成活率 。其基质的配制用 60%黄心土 +20%细河沙 +20%火烧土 。从经截顶母株的
萌芽条中选择半木质化 、茎粗 1 ~ 2mm的芽条作插穗。芽条太大和太小均不宜作插穗 。一般插穗长 7 ~
10 cm,剪去基部 3 cm以下的叶片和侧芽 ,并剪平其断面 ,然后将其基部浸入 0.01%的多菌灵或高锰酸钾
溶液消毒 5 ~ 10min。穗条基部在用 ABT生根粉或其他生根促进剂配成的水剂或用滑石粉调成的浆状液
里浸蘸后垂直插入杯内 ,插入深度约 2 cm。苗木生根后 ,每周应施肥 1次 。施肥以复合肥的液态形式进
行 ,初时浓度为 0.1% ~ 0.3%,随着苗木生长 ,浓度可逐渐增大到 0.5% ~ 1.0%。苗木从扦插到出圃需
40 ~ 60 d,苗高达 15cm以上时即可上山造林 [ 12] 。
1.3 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周丽华等(2001)开展了互叶白千层组培和扦插相结合的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采用选优的萌芽条
茎段作为外植体 ,采用 2次消毒法 ,消毒用 HgCl2溶液。消毒好的材料接种到 MS培养基上。接种材料培
养 15d后 ,将获得的无菌材料转入诱导芽的培养基。最优的芽增殖培养基为 MS+6-BA3 mg· L-1 +KT
3 mg· L-1 +NAA0.3mg· L-1 +糖 30 g· L-1 +卡拉胶 7 g· L-1 , pH5.8,芽丛的增殖率达 6倍 ,培养
20 ~ 25 d。壮芽培养基为 MS+NAA0.05 ~ 0.50mg·L-1 +AC2.0g· L-1 +糖 30 g· L-1 +卡拉胶 7g·
L-1 , pH5.8,培养 20 ~ 30 d。生根培养基为 1/2MS+IBA0.25 ~ 1.00 mg·L-1 +糖 20 g· L-1 +卡拉胶
7 g·L-1 , pH5.8,生根率达 100%,每株生根 4 ~ 6条 。试管苗先炼苗 15 ~ 20d,移栽到河沙上。 30d后将
小苗再移栽基质为干净表土∶火烧土 =8∶2的育苗袋上 ,移栽成活率达 90%[ 14] 。
吴幼媚等(2001)研究表明 ,外植体采用常规消毒方法 ,即经 70%酒精表面消毒后置于超净台在无菌
条件下用 0.1%HgCl2进一步消毒 10min, HgCl2浓度比周丽华等报道的 1g·L-1低 10倍 。将消毒后的茎
段接种到培养基 MS+BA1.5mg·L-1 +NAA1.0mg·L-1诱导的芽生长正常而且健壮。芽增殖试验结果
表明以 MS+BA1.0 mg· L-1 +NAA0.5mg· L-1的培养基适宜芽的分化 ,增殖率达 3倍 ,且芽生长健壮 ,
有效芽达 100%。用高 、低浓度生长调节剂培养基即:BA1.0mg· L-1 、NAA0.5 mg· L-1和 BA0.3 mg·
L-1、NAA0.2 mg· L-1培养基交替使用 ,培养出的芽健壮 ,木质化好 ,有利诱导生根 。生根采用 1 /2MS+
ABT2.0mg·L-1 +IBA0.4mg· L-1 +蔗糖 20g· L-1 ,苗木移栽时直接移入育苗杯中 ,基质用红心土 ,与
周丽华等的研究结果不同 [ 17] 。
张兴翠等(2000)采用茎段作为外植体时 ,其消毒方法与吴幼媚等基本相同 。外植体诱导 MS+
BA1 ~ 2 mg·L-1 +NAA0.2mg·L-1 ,在 25±2℃、光强 1 500 lx照射 10 h条件下培养;同时探讨了用优
良的种子作为外植体 ,采用 1 /2MS做为培养基 。增殖有 2种途径:丛生芽诱导繁殖和侧芽诱导繁殖 。丛
生芽诱导接种在 MS+BA1.0 ~ 2.0 g·L-1 +NAA0.2 mg· L-1培养基中培养 20 ~ 30d后在叶的表面或
茎的基部产生成蔟的丛生芽。切割丛生芽转入 MS+IAA0.2 mg· L-1中培养 , 7 ~ l0 d后基部萌生 2 ~ 4
条洁白的根 ,继续培养 20 ~ 30 d高达到 1 ~ 2cm。此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代数的
增加丛生芽会产生肿胀甚至玻璃化现象 ,转入壮苗培养基中不易清除 ,此种方法适合于增殖培养初期繁殖
材料较少时使用 。繁殖系数为(3 ~ 10),即 60 d增殖 1次(3 ~ 10倍)。侧芽诱导繁殖在 MS+BA0.5 ~
0.8mg· L-1 +NAA0.2mg·L-1的培养基中培养 6 ~ 10d,在其每 1片叶的叶腋处萌生 1个侧芽 ,继续培
养 15 ~ 20 d,切割侧芽转入 MS+IAA0.2 mg·L-1中培养 , 20 ~ 30 d苗高达到 l~ 2cm或者培养 25 ~ 40d
各个侧芽伸长到 1 ~ 2 cm,再切割成 3 ~ 5叶的茎段插入 MS+IAA0.2mg· L-1中培养壮苗 , 20 ~ 30 d后
苗高可达 1 ~ 2cm,炼苗后就可移植或继续切割培养增殖。 42 ~ 60 d增殖 1次(3 ~ 5倍)。在 MS+IAA
·179·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37卷
0.2mg· L-1的培养基中培养 7d后 ,茎的基部产生 3 ~ 6条洁白健壮的根 ,炼苗后移栽或切割重复上述工
作 ,在短时间内可获得大量的无菌苗 [ 18] 。
2 栽培技术
云南潞西市宜自朝总结出茶油树种植技术 6个要点:①特性及对气候的要求 。茶油树喜温 、喜肥 、喜
湿 、怕霜 、怕捞 、怕飓风 、不抗旱 ,苗期对氮肥反应敏感 ,容易造成氮肥烧苗。适宜年均温 19 ~ 23 ℃,降水量
1 200 ~ 1 800mm,日照时数 2 300h以上 ,连续霜期不超过 7 d,终年无大风 。②种植地的选择。选择土层
深厚 、质地疏松肥沃 ,土壤 pH值在 4.5 ~ 6.5之间 ,易排易灌的中上等水田 。 ③采用营养砖假植培育壮
苗 ,提高移栽后的成活率。 ④整地和移栽 。种植的田块要翻耕晒垡 ,土垡晒干后将其耙细整平;移栽行株
距为 70cm×50cm,每 667m2种植 1 800株左右 ,拉线开挖定植沟 ,沟深 15cm,宽 20cm,将基肥施入定植
沟内盖上 2 ~ 3cm的薄土。每 667 m2施优质有机肥 1 000 kg,普钙 40kg,三元复合肥 25 kg。 ⑤田间管
理 。茶油树喜湿怕涝 ,整个生长过程需要疏松湿润的土壤环境 ,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小苗期树苗吸收能力
弱 ,不宜大量追肥 ,进入旺盛生长期必须施足肥料才能获得高产。一季茶油树 ,一般需要追肥 3 ~ 4次 。用
三元复合肥和优质有机肥(或再加尿素)。抓好病虫害鼠害的防治工作 。⑥适时收砍。移栽 10个月要及
时收砍 ,用小钢锯在离土面 5 ~ 6 cm处水平锯断即可 [ 19] 。
陆美珍等(2006)研究表明 ,澳洲茶油树对土壤的要求不很严 ,平地 、陡坡 、丘陵 、山地均可种植 ,壤土 、
沙壤土 、紫色土种植较好 ,沙土和粘度过大的粘质土不宜种植 。若种植方法不当 ,很易造成大量死苗 ,成活
率降低 ,死苗的主要原因是种植时树苗根部不触硬地(不到底),易造成 “吊颈死”。除种植密度过大易引
起落叶外 ,施肥不当是造成落叶的主要原因。偏施氮肥 、施肥过量都会引起疯长徒长 ,叶片超过承载量造
成生理失调后大量落叶。第 1次砍伐时 ,树头很容易死亡;秋冬季的首次砍伐 ,会导致 55% ~ 70%的树头
死亡。树头越小 ,死亡率越高。春夏季进行的首次砍伐 ,死亡率均在 5%以下 。土壤结构好 、土层深厚的
土地 ,以每 667 m2种植 670株(即 1m×1m)为宜 ,其它土地以每 667m2种植 1 050株(0.8m×0.8 m)为
宜 。种植时机最好选择春季。荒地开垦沟后 ,施过磷酸钙 、鸡猪粪以及复合肥[ 20] 。
李恒树等(2007)研究了互叶白千层在水田和低丘台地的栽培经营技术 ,采用 3种密度:33 000株·
hm-2(株行距 0.4m×0.8 m)、 25 000株 · hm-2 (株行距 0.4 m×1.0 m)、 22 000株 · hm-2 (株行距
0.45m×1.0m)。第 3种密度产叶量在丘陵地达 30 t·hm-2·a-1 ,水田可达 45 ~ 55 t· hm-2· a-1。选
择春季种植 ,施肥以混合肥为主 , N、P、K分别为 200、150、150 kg·hm-2 ,其中有机质含量不低于 10%。施
肥可以 1次进行 ,也可分 2次进行。采收时间一般在秋季 ,在植株离地面距离 10cm处进行砍伐 [ 21] 。
徐英宝等(1997)研究了互叶白千层在广东省高要市的栽培试验 ,结果表明各生长指标以沙壤土最
好 、中壤次之 、轻粘土最差 。灌溉对苗木生长有显著差异 ,土壤湿润对幼苗生长有利。施肥效果:复合肥Ⅱ
(N16%、P2O5 16%、K2O16%)>复合肥Ⅰ (N8%、P2O5 5%、K2O12%)>碳氨 >尿素 。阳坡的树高 、地
径 、冠幅均大于阴坡。建议把种植密度提高到 20 000株 ·hm-2 [ 22] 。
3 小结与讨论
1)互叶白千层的种子十分细小 ,其发芽率低 ,繁殖困难。播种量为 0.5 g· m-2 ,也有报道为 2.5 g·
m-2。应该根据具体种批发芽率对密度做适当调整比较科学 。播种量为 0.5 g· m-2 ,苗木株行距适合苗
木后期生长 ,因此苗期不必再进行移栽;播种量为 2.5 g· m-2 ,苗木后期生长过密 ,必须进行移栽 。移栽
可采用营养袋 ,营养土成分可以是林下枯叶土或森林表土 ,加上其它成分。可以追施绿芬威 2号叶面肥 ,
也可以追施复合肥。追施复合肥和叶面肥可能更加有利于苗木生长。
2)互叶白千层扦插繁殖的母株可以是实生苗 ,也可以是组培苗。实生苗基因型复杂多样 ,生长可能
不整齐 ,建议多采用优良品种的组培苗。扦插基质以珍珠岩 、腐殖土 、泥土之比为 2∶2∶1的配方 ,有利于互
·180·
第 4期 陈碧华 ,等:互叶白千层研究进展
叶白千层扦插生根 ,而且根系发达 ,成活率高。也有扦插在黄心土∶河沙 =6∶4的基质 ,或于珍珠岩∶黄心土
∶泥炭土(1∶1∶1)的基质 ,或于 60%黄心土 +20%细河沙 +20%火烧土的基质 ,生根效果比较好 。扦插使
用的生根促进剂 ,使用 IBA、ABT1生根粉和 FT生根粉 ,效果比较好。
3)互叶白千层的组织培养外植体 ,不管是采用芽或种子作为外植体 ,采用 HgCl2消毒 ,效果好 。采用
芽作为外植体 ,诱导基本培养基为 MS;采用种子为外植体 ,诱导基本培养基为 1/2MS。附加的生长调节剂
为 BA和 NAA。芽的增殖试验采用的基本培养基也是 MS,附加的生长调节剂为 BA和 NAA,也有采用 KT
代替 BA,取得良好效果。生根基本培养基有采用 MS,也有采用 1 /2MS,附加的生长调节剂为单独 IBA或
ABT和 IBA,也有采用 IAA。组培苗移栽基质为河沙上或者干净表土和火烧土混合 ,也有采用红心土。
4)互叶白千层栽培气候条件的要求:年平均气温 19 ~ 23℃,降水量 1 200 ~ 1 800mm,日照时数 2 300
h以上 ,连续霜期不超过 7d,终年无大风。互叶白千层怕冻害 ,不适宜在寒冷地区栽培 ,尤其是我国北方
地区。选择土层深厚 、质地疏松肥沃 ,耕层土壤 pH值在 4.5 ~ 6.5之间。沙土和粘度过大的粘质土不宜
种植。阳坡比阴坡更有利于苗木生长 。一般春季种植。种植密度没有统一规格 ,各自方法不同 ,有建议每
667m2种植 1 800株左右 ,也有每 667m2种植 670株或 1 050株。也有建议把种植密度提高到 20 000株·
hm-2。基肥施有机肥 、普钙和三元复合肥 3种混合 ,也有采用磷酸钙 、鸡猪粪和复合肥 3种混合。追肥有
采用与基肥一样 ,也用尿素和复合肥 ,或复混肥 ,复混肥中有机质含量不低于 10%。系统施肥试验效果:
复合肥 Ⅱ(N16%、P2O5 16%、K2O16%)>复合肥 I(N8%、P2O5 5%、K2O12%)>碳氨 >尿素。采收一
般在秋季 , 22 000株 ·hm-2产叶量在丘陵地达 30 t·hm-2· a-1 ,水田可达 45 ~ 55t· hm-2·a-1。栽培方
面仍然缺乏系统研究 ,如优良品种组培苗与扦插苗或实生苗对比 ,密度变化与立地条件差异 ,密度与产量
等关系 ,不同地方即当地立地和气候不同 ,可能栽培技术措施需要有所变化 ,栽培措施与收割时间同各收
割批次含油率和主要成分 4-松油醇含量变化 ,这些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参考文献:
[ 1] GarozzoA, TimpanaroR, BisignanoB, etal.InvitroantiviralactivityofMelaleucaalternifoliaessentialoil[ J].LetApplMicro-
biol, 2009, 49(6):806-808.
[ 2] DArrigoM, GinestraG, MandalariG, etal.SynergismandpostantibioticeffectoftobramycinandMelaleucaalternifolia(tea
tree)oilagainstStaphylococcusaureusandEscherichiacoli[ J] .Phytomedicine, 2010, 17(5):317-322.
[ 3] TsaoN, KuoCF, LeiHY, etal.InhibitionofgroupAstreptococcalinfectionbyMelaleucaalternifolia(teatree)oilconcentratein
themurinemodel[ J] .JournalofAppliedMicrobiology, 2010, 108(3):936-944.
[ 4] GreaySJ, IrelandDJ, KissickHT, etal.InductionofnecrosisandcelcyclearrestinmurinecancercellinesbyMelaleucaalter-
nifolia(teatree)oilandterpinen-4-ol[ J] .CancerChemotherPharmacol, 2010, 65(5):877-888.
[ 5] BuckDS, NidorfDM, AddinoJG.Comparisonoftwotopicalpreparationsforthetreatmentofonychomycosis:Melaleucaalternifo-
lia(teatree)oilandclotrimazole[ J] .JFamPract, 1994, 38(6):601-605.
[ 6] Banes-MarshalL, CawleyP, PhillipsCA.InvitroactivityofMelaleucaalternifolia(teatree)oilagainstbacterialandCandida
spp.isolatesfromclinicalspecimens[ J] .BrJBiomedSci, 2001, 58(3):139-145.
[ 7] Caldefie-ChézetF, FusillierC, JardeT, etal.Potentialanti-inflammatoryeffectsofMelaleucaalternifoliaessentialoilonhu-
manperipheralbloodleukocytes[ J] .PhytotherRes, 2006, 20(5):364-370.
[ 8] CarsonCF, HammerKA, RileyTV.Melaleucaalternifolia(TeaTree)oil:areviewofantimicrobialandothermedicinalproperties
[ J] .ClinMicrobiolRev, 2006, 19(1):50-62.
[ 9] HammerKA, DryL, JohnsonM, etal.SusceptibilityoforalbacteriatoMelaleucaalternifolia(teatree)oilinvitro[ J].OralMi-
crobiolImmunol, 2003, 18(6):389-392.
[ 10] BaggJ, JacksonMS, PetrinaSweeneyM, etal.SusceptibilitytoMelaleucaalternifolia(teatree)oilofyeastsisolatedfromthe
mouthsofpatientswithadvancedcancer[ J] .OralOncol, 2006, 42(5):487-492.
[ 11]张梅 ,幸世林 .互叶白千层大棚引种育苗 [ J] .林业实用技术 , 2003(7):21-22.
·181·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37卷
[ 12]常新民 ,黄耀恒 .互叶白千层育苗技术 [ 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3, 17(6):34-36.
[ 13]李晓林 ,梁国鲁 , 胡英浩 ,等 .互叶白千层的扦插繁殖试验研究 [ J] .西南园艺 , 2003, 31(1):16-18.
[ 14]周丽华 ,张华通 , 龚峥 ,等 .互叶白千层工厂化育苗技术 [ J] .广东林业科技 , 2001, l7(1):16-18.
[ 15]郭逸成 .互叶白千层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 J] .防护林科技 , 2007(3):26-27.
[ 16]蔡乙东 ,曾巧如 , 林晓萍 ,等 .互叶白千层组培苗嫩梢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 J].广东林业科技 , 2006, 22(3):32-35.
[ 17]吴幼媚 ,王以红 , 蔡玲 ,等 .互叶白千层离体繁殖技术 [ J] .广西林业科学 , 2001, 30(2):68-69.
[ 18]张兴翠 ,梁国鲁 , 阎勇 ,等 .互叶白千层组织快繁及多倍体诱导 [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22(6):507-509.
[ 19]宜自朝 .澳洲茶油树及其栽培技术 [ J] .云南农业 , 2000(7):7-8.
[ 20]陆美珍 ,麦美凤 .澳洲茶油树栽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应对办法 [ J].广西农学报 , 2006, 23(3):26-28.
[ 21]李恒树 ,黄耀恒 .互叶白千层的栽培技术 [ J] .广西林业科学 , 2007, 36(3):156-157.
[ 22]徐英宝 ,林仕洪 , 甘文友 .互叶白千层引种与栽培试验初报 [ J] .林业科学研究 , 1997, 10(4):383-388.
(上接第 155页)毛竹林要通过小年竹全部留养 ,大年疏笋 ,控制大年立竹量。并且在竹林中对三分之一的
新竹进行切鞭 ,即在其新竹来鞭 30 ~ 40 cm,去鞭 1 m左右的地方截断 ,抑制竹鞭顶端生长优势 ,促其多发
叉鞭 ,多发新竹 ,形成大小年独产的鞭竹系统。使每年都有出笋成竹 ,并且经过切鞭处理后 ,可防止花年竹
林向逆态方向演变 ,导致大小年现象重新出现 [ 4] 。
3.7 防治病虫害对毛竹林的影响
毛竹在其生长和利用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危害 ,严重影响竹林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 ,摸清竹林病
虫害的发生 、发展规律 ,及时进行防治 ,是竹林生产上一项重要的工作。毛竹出笋一旦有虫为害 ,常常造成
退笋而不能成竹 。成片的竹林一旦发生食叶害虫(如竹蝗 、竹毒蛾)的侵害 ,不仅会影响其竹林的生长和
产量 ,严重时会导致竹林成片死亡 。毛竹的病害(如枯梢病)也同样如此 。对毛竹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
“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 ”的方针 ,分别不同情况实行综合防治 ,特别应着眼于提高对毛竹林集约经营程度 ,
提高毛竹林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在病虫害发生时要本着 “治早 、治小 、治了 ”原则及
时消灭 ,以免蔓延发展 ,造成重大损失 。在防治上应逐步采取生物防治为主 ,每年 4— 5月施放白僵菌 ,对
竹蝗 、竹毒蛾等害虫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防治 ,减少化学农药对笋及笋制品的污染 。
4 小结
笋竹两用毛竹林最重要的抚育管理措施是林地垦复 、合理施肥 、挖笋留竹 、合理砍伐和及时防治病虫
害 。林地垦复为地下系统的生长和孕笋发竹创造良好的条件 ,合理施肥是保证竹林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
措施 ,挖笋留竹是笋竹两用林培育的重要环节 ,合理砍伐是调节和保持林分良好结构的手段 ,及时防治病
虫害是保证竹林良好生长的重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1]郑郁善 , 洪伟 .毛竹经营学 [ 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1998:271-288.
[ 2]王永锡 .“标号”是科学管理毛竹林的重要技术措施 [ J] .福建竹业 , 1999, 39(3):24.
[ 3]洪传礼 .毛竹林培育与开发利用 [ J] .安徽林业 , 2002(1):16.
[ 4]王锡武 , 程洪宝 .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 J] .浙江林业科技 , 1996(4):54-58.
[ 5]黄文超 , 潘淑芳 ,骆昱春 .毛竹林笋期管护及合理挖笋 [ J].江西林业科技 , 2004(1):46.
[ 6]李兆丰 .毛竹林丰产培育实用技术 100问 [ C] .三明:三明市林业局 , 2003:41-44.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