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超声波提取肾蕨总黄酮及鉴别



全 文 :至约 8 cm。取出 , 晾干 , 喷以三氯化铝试液 , 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 显
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
2.3 检查 pH值 4.0 ~ 6.0;相对密度不得低于 1.02;其它应符
合制剂项下标准规定 [ 1] 。
3 临床应用
3.1 功能与主治 行气健脾 , 软坚散结 ,消痈肿。用于治疗胃癌 ,
对胃炎 、胃溃疡亦有较好疗效。
3.2 用法用量 口服。 1次 /d, 1袋 /次(150 ml), 烫温 、振摇后
服用。
3.3 注意事项 忌生冷辛辣食物。
4 讨论
茯苓 、草豆蔻 、苍术健脾和胃;木香 、陈皮理气和中;北沙参 、
石斛滋阴补津;生半夏化痰散结;两头尖 、瓦楞子软坚散结消痈
肿;谷芽健胃消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同组成行气健脾 、软坚
散结 、消痈肿之良方。
本药为纯中药制剂 ,患者服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 值得临
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 Ⅰ 部 [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附录 VIB, IJ.
收稿日期:2005-11-07; 修订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黄锁义(1964-),男(汉族),广西南宁人 ,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
教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医用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超声波提取肾蕨总黄酮及鉴别
黄锁义 , 罗建华 , 蒙春越 , 李 容
(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目的 为充分利用肾蕨植物资源 , 避免资源的浪费 ,探讨肾蕨植物总黄酮的提取及鉴别方法。 方法 采用超声波乙
醇浸提法从肾蕨植物中提取黄酮类物质 ,对所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验证 ,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 测得
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为 0.403 9 mg/ml,回收率为 102.6%, 其纯度和产率均较高。结论 该方法采用全物理过程 ,无任何
污染 , 是提取肾蕨植物黄酮类物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超声波提取; 肾蕨; 总黄酮; 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4.2;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1-0154-02
TheTotalFlavanoneof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ExtractionandtheIdentification
byUltrasonicWave
HUANGSuo-yi, LUOJian-hua, MENGChun-yue, LIRong
(DepartmentofChemistry, YoujiangMedicalColegefor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53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xtractionanddistinguishingmethodoftotalflavanoneofNephrolepiscordifolia(L.)
Presl.MethodsTheflavonoidswereextractedbyethanolasthesolventfrom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withultrasonic
waveandethanolextraction.Theflavanoneof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wascheckedanddeterminedbyspectrophotometry.
ResultsThecontentofthetotalflavanoneof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obtainedbythismethodwasC=0.4039mg/mland
therateofrecoverywas102.6%.ConclusionThistextprovidestheextractionandpurifyingmethodstogettheoutcomeandthe
purityoftheflavanone.Thismethodisapurelyphysicalprocessandhasnopolution.Itisanidealwaytoextracttheflavanoneof
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
Keywords:Ultrasonicwaveextraction; 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 Totalflavanone; Identification
  蕨类植物是具有椎管束的孢子植物 ,全世界现有蕨类植物约
12 000种。分布于热带 、亚热带为多。喜生长于温暖阴湿的森林
地带 , 我国约有 2 600种。其中可供药用的约 300余种 , 药用蕨
类植物因其分布广泛 、资源丰富 , 历年来为民间所习用。为扩大
药源 , 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重视起来。药用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
较复杂 , 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主要有酚类化合物 、黄酮类成
分 、生物碱类 、甾体 、三萜类化台物 、鞣质 、氨基酸及脂肪酸等 [ 1] 。
肾蕨 , 又名石黄皮 、犸骝卵 、圆羊齿 , 多年生草本 , 高 30 ~ 60
cm。地生或附生于溪边下 、石缝中或树干上。主产于我国西南
及福建 、台湾 、广东 、广西 、浙江 、湖南。其药用部位为骨碎补科植
物肾蕨(Nephrolepiscordifolia(L.)Presl.)的块茎或全草。性味功
效为:甘 、涩 、凉。清肺止咳 ,止血 , 清热利湿。用全草煎服可治湿
热黄疸;地茎加糖浓煎冲酒服 , 可治疗疝气;配杉树尖 、夏枯草 、野
萝卜菜煎服 , 可治淋浊 、小便点滴 、疼痛难忍 [ 2] 。 还具有很好的
抗菌 、抗微生物 、抗肿瘤等作用 [ 3] 。近年来 , 超声技术应用于提
取植物中的生物碱 、苷类 、生物活性物质 、动物组织浆的毒质等研
究已有报道 [ 4, 5] ,表明其具有能耗低 、效率高 、不破坏有效成分的
特点。很多研究表明 , 利用超声波产生的强烈振动 、高的加速度 、
强烈的空化效应 、搅拌作用等 , 可加速植物材料中的有效成分进
入溶剂 ,从而增加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 缩短提取时间 ,并且还可避
免高温对提取成分的影响 [ 5] 。 但超声技术应用于提取蕨类植物
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文报道用超声波提取肾蕨植
物总黄酮及鉴别。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KQ520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
·154·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1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1 
限公司);UV-755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总厂);
ZF-I型三用紫外分析仪(上海顾村光电仪器厂);SHB-III循环水
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1.2 试剂 95%乙醇 AR;亚硝酸钠 AR;硝酸铝 AR;正丁醇 AR;
氢氧化钠 AR;三氯化铝 AR;盐酸 AR;氨水 AR;镁粉 AR;乙酸镁
AR;冰醋酸 AR;乙酸乙酯 AR;芦丁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
定所);新鲜肾蕨植物采自广西金秀县。
2 方法与结果
2.1 总黄酮成分提取 取新鲜肾蕨植物 , 烘干 , 粉碎。称取肾蕨
植物粉末约 6 g,加 80ml95%乙醇 , 超声波提取 2.5 h, 抽滤。滤
渣再加 80ml95%乙醇 ,超声波提取 2.5h,抽滤 , 合并两次滤液 ,
减压回收乙醇至滤液仅剩 25 ml为止 , 放置 250 ml容量瓶中 ,用
60%乙醇稀释至刻度 , 得样品液。
2.2 测定方法依据 以芦丁为对照品测定肾蕨植物中总黄酮的
含量 , 加入铝离子试剂 ,同时控制适宜 pH值 ,使黄酮化合物与铝
盐形成络合物 , 在可见光区能获得稳定的特征吸收峰。
2.3 定量实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2.3.1 波长的选择 取样品液适量 , 在 0.30 ml5%亚硝酸钠溶
液存在的碱性条件下 ,经硝酸铝显色后 , 以试剂为空白参比液在
420 ~ 700 nm波长范围测定络合物的吸光度 , 络合物于 510 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 故测定时选用此波长。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精密吸取芦丁对照液(0.10 mg/
ml)0.00, 0.50, 1.00, 2.00, 3.00, 4.00, 5.00 ml于 10.00 ml容量
瓶中 , 分别加入 5%亚硝酸钠溶液 0.30ml,摇匀 , 静置 6 min;再加
10%硝酸铝溶液 0.30 ml, 摇匀 ,静置 6 min;再加 4%氢氧化钠溶
液 4.00ml, 用 60%乙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 , 静置 12 min,以试剂作
空白 , 于 510 nm处测吸光度。吸光度测定结果见表 1。根据表 1
得回归方程:A= -0.031 1+13.518 4C, r=0.999 9。
2.3.3 提取物含量的测定 精密吸取样品液 0.5 ml, 置 10.00
ml容量瓶 , 按标准曲线的制备方法测定吸光度 A=2.699, 根据回
归方程:A= -0.031 1+13.518 4C, 计算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 C
=0.403 9 mg/ml。
表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芦丁对照液吸光度
C/mg· ml-1 吸光度
0.00 0.000
0.005 0.041
0.01 0.102
0.02 0.238
0.03 0.371
0.04 0.509
0.05 0.648
2.3.4 回收实验 精密量取样品液 2.00 ml, 加入标准芦丁对照
品 2.00 ml(0.10mg/ml), 同前样品测定的操作方法测定吸光度 ,
求出回收率为 102.6%。
2.4 定性实验 -总黄酮的鉴别
2.4.1 颜色反应 紫外光下呈色反应:取该样品溶液点在滤纸
上 , 在可见光下呈灰黄色 ,在紫外光下呈灰褐色并有荧光斑点。
浓氨水反应:取该样品溶液点在滤纸上 , 将滤纸在氨水上方
熏 0.5 min, 立即在紫外光下观察 ,呈极明显的黄褐色荧光斑点。
三氯化铝反应:取样品溶液点在滤纸上 , 滴加 1%三氯化铝
乙醇溶液 , 吹干。在可见光下呈灰黄色 ,在紫外光下呈黄色荧光
斑点。
乙酸镁反应:取样品溶液点在滤纸上 , 滴加 1%乙酸镁甲醇
溶液 , 吹干 ,紫外光下呈黄色斑点。
盐酸-镁粉反应:取乙醇提取液 1 ml于试管中加镁粉 , 再加
入浓盐酸数滴(1次加入),在泡沫处呈紫红色。
2.4.2 纸层析 取样品溶液 10 μl点在滤纸上。用正丁醇∶醋
酸∶水 =4∶1∶5为展开剂 ,上行展开 5 h, 取出晾干。喷 1%氯
化铝乙醇溶液。吹干后于紫外光下 ,可见荧光斑点。
3 讨论
3.1  实验结果表明 , 本实验方法工艺简单 ,回收率为 102.6%,
利用本文所提供的超声波提取 、纯化方法而得到的黄酮类物质其
纯度较高。超声波可以强化乙醇浸提法 ,达到省时 、高效 、节能的
目的 , 此方法采用全物理过程 , 无任何污染 ,是一条理想的提取黄
酮类物质的途径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2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大类天然产物 , 广泛存在于植物界 , 是
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是黄酮和黄酮醇 ,
其它包括双氢黄(醇)、异黄酮 、双黄酮 、黄烷醇 、查尔酮 、橙酮 、花
色苷及新黄酮类等 [ 6] 。天然来源的生物黄酮分子量小 , 能被人
体迅速吸收 ,能通过血脑屏障 , 能进入脂肪组织 ,进而体现出如下
功能:消除疲劳 、保护血管预防动脉硬化 、扩张毛细血管 、疏通微
循环 、抗脂肪氧化 、抗衰老 、活化大脑及其它脏器细胞的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 、抗肿瘤 、抗心脑血管疾病 、抗炎镇
痛 、免疫调节 、降血糖 、治疗骨质疏松 、抑菌抗病毒 、抗氧化 、抗衰
老 、抗辐射等作用 [ 7 ~ 12] 。近年来 , 世界上掀起了植物药开发的热
潮 , 植物药以其天然低毒的特点倍受青睐 , 而黄酮类化合物以其
广谱的药理作用引人瞩目。当前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
发方兴未艾 ,从中提取分离的有效成分应用于医药 、保健食品 、食
品添加剂以及化妆品等行业 , 深受消费者青睐 , 因而具有广阔的
发展前景。本文实验结果表明 , 肾蕨植物中含有较为丰富的黄
酮。因此 , 肾蕨植物具有广泛开发和利用价值 , 值得综合利用 , 加
强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 1 ]  徐冬英.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 J] .中医药信息 , 1997, (4):20.
[ 2 ]  谭树辉 ,潘超美.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一)[ M] .广州:广东科技出
版社 , 2004:30.
[ 3 ]  赵 莉 ,杨文钰.蕨类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J] .中药材 , 2004,
27(6):452.
[ 4 ]  刘祥义.超声波提取元宝枫叶总黄酮方法研究 [ J] .云南化工 ,
2003, 30(1):27.
[ 5 ]  谢明杰 ,宋  明 ,邹翠霞 ,等.超声波提取大豆异黄酮 [ J] .大豆科
学 , 2004, 23(1):75.
[ 6 ]  夏杏洲 ,张 辉 ,魏传晚.榕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研究
[ J]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02, 23(5):35.
[ 7 ]  华光军 ,郭 勇.黄酮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进展 [ J].广东药学 , 1999,
9(4):9.
[ 8 ]  黄河胜 ,马传庚 ,陈志武.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J].中
国中药杂志 , 2000, 25(10):499.
[ 9 ]  王 玮 ,王 琳.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J] .沈阳医学院学报 ,
2002, 4(2):115.
[ 10] 曹纬国 , 刘志勤 , 邵 云 , 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03, 23(12):2241.
[ 11] 姜国芳 ,谢宗波 ,乐长高.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J] .时
珍国医国药 , 2004, 15(5):306.
[ 12] 黄锁义 ,黎海妮 ,余美料 ,等.益母草总黄酮的提取及鉴别 [ J].时珍
国医国药 , 2005, 16(5):398.
·155·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1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