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山东林业科技 》 工 98 8年第二期 (总6 7期 )
桐棉间作光照条件的初步研究滚
德州地区林业局 离子禄
农桐 间作是平原绿北的重要 内 容 之
一 。 从 197 1年以来 , 德州地区农桐间作不
断发展 , 到 “ 六五 ” 期末已达 1 05 万亩 . 关于
农桐间作的效益 , 特别是对小麦增产效益
问题 , 国内已有不少研究 。 笔者为了摸清
泡桐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探讨合理的桐棉
配置结构 , 于 19 8 2年进行了桐棉间作光照
条件的测定分析 , 现将测定结果总结如下 。
定观测点。 在 每个固定观测点上 , 从 7 时
至 18 时 , 每小时测定 l 次树冠投影的 “ 明
斑 ” 、 “ 暗斑 ,’ 面积 。 光照强度 , 以空旷地光
强为对照 。 每观测点设面积为 1 平方米的
样方 1 个 , 在样方内采用改良半叶法测定
棉花干物质积累 。 从 6 时至 18 时 , 每小时取
样 1 次 , 每次 3 个重复 , 样品用恒温箱烘
干 , 用 T G 3 28 A 型光学读数分析天平称重 。
一 、 观测 区的基本情况
观测区设在夏津县朱庙乡丁坊大队 。
原系沙河故道 , 海拔高 28 米 , 地势平坦 。
土壤为沙壤土 , 潜水埋深 2 一 3 米 , 适合
泡桐生长 。 1 9 7 4年春营造农桐间作林 1 0 0 0
余亩 , 树种为兰考泡桐 , 南北行向 , 株距
3 米 , 行距 50 米 , 树势生长旺盛 , 平均高
1 0
.
5 2米 , 胸径 27 . 2 5厘米 , 东西 向 冠 幅
8 25 米 , 南北向树冠全部衔接 。
二 、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 包括间作带中树冠遮荫时
间长短 、 遮荫宽度 、 透光量及其在一天中
的变动规律 ; 间作区光照条件对棉花干物
质积累的影响。
在农桐间作区选择行相整齐 , 无 破
坏 , 无缺株 , 具有代表性的桐棉间作地做
为观测区 。 在树行两侧 , 垂直于树行方向
上 , 25 m范围内 , 按方格计点法设 10 个固
三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 树冠投影的日变动规律
间作泡桐为南北行向 , 行内树冠相互
衔接 , 从而形成一个南北向的投影带 。 从
7 时至 18时投影带的变化轨迹 , 呈 “ 一 ”
字形山西向东推移 。 投影带的宽度随着太
阳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 7 时和 18 时投影带
最宽 , 分别为 1 9 . 饰米和 27 米 , 招时 最 窄
为 8 2三米 。
( 二 ) 透光率的变化
树行两侧 10 米范围内的透光率 自 7 时
至 ! 8时的变化基本上是由高到低 , 再 由低
到高 , 呈 “ V ” 字曲线形 。 透光率的这种
变化是受泡桐群体与个体结构 以及太阳高
度的综合影响造成的。 距树行远近不同 ,
透光率 日变化明显不 同。 树行两 侧 l 、
2
.
5米范围内 , 日平均透 光 率 为 招 . 7 、
4 3
.
4%
, 全天遮荫 9 、 10 小时 。 2 . 5 、 5
米 日平均透光率 3 . 4 、 5 2 . 7务 , 全天遮荫
· 本文经 孔毅工程师 、 陆新育副 研究员审阅和指导 , 袁海林 、 董 振华参加 了 观测主作 , 特此一并致 谢 。
2 7
6、 8小时 。 5、 1 5米虽受到一定程度遮
荫 , 但遮荫时间短 。 15 、 2 5米明 、 暗斑已
无法区分 ( 见表 1 ) 。
( 三 ) 光照强度的变化
表 1 与树行不同题离处的透光率对比表
西 侧
地强)旷xu空光(
东 侧
— 一— 一一 一 才 一 -一一一 一遮荫平均 空 旷 地 } 透 光 率光 强 光 强 {
( l u x ) ( l
u x
) { ( % )
全天遮荫
时 数
遮荫平均
光 强
( l u x )
透 光 率
( % )
全天遮荫
时 数
2 0 34 0
2 1 39 8
1 80 9 7
1 2 9 5 1
4 6 9 0 0
4 0 6 0 0
2 3 0 8 5
2 02 0 0
4 3一 4
5 2 一 7
7 8 一 4
6 4一 1
1 1 5 0 0
1 5 2 0 5
1 5 5 6 0
1 0 6 7 0
4 8 6 00
4 55 00
2 6 6 6 6
15 0 0 0
2 3
。
7
3 3一 4
5 8一 4
7 1一 1
目\一
项\)一户门J,
浏/ j碑一,Jz、\一2
注 : 透光率 二 平均光强 十 空旷地平均光强 。 平均光强 = 光 班强度 x 光班% 十 暗班强度 x 遮萌% 。
树行两侧光强 日变化规律为 : 西侧上 反 , 9 时与 14 时之间方向一致 ; 东侧 9 时
午 9 时前 , 光强由低变高 , 下午 14 时 以 前与透光率方向相反 , 9 时和 1 8时之间基
后 , 由高变低 , 与透光率的变化 方 向 相 本一致 ( 图 l ) 。
/` 以才叉
、 ,卜`飞
/万
J卜曰一 才r 尾
月卿
_ _
. — 才一 ] O 川 — - — — 夕了一 犷 声
_
— — ` ] 一 二夕 川
图一 与树行距离不同处 的光强 日变 曲线
各观测点 日平均光照强度与离树行的 强为空旷的 40 . 3 “ 6 6 . 4 肠 , 可划为一个弱
距离相关 。 如树行两侧 1 、 2 . 5米的 光 强 光区 ; 距树行 5 ~ 25 米范围内 , 日照 时间
为空旷地的 40 . 3、 4 4 . 9肠 ; : . 5 ~ 5 米 则 长达 9 ~ 12 小时 , 光强为空旷 的 92 . 3 ~
为 5 4 . 7~ 6 6 . 4肠多 5 、 1 0米 为 9 2 . 3 ~ 9 9 , 7肠 , 可划为强光区 。
9 3
.
2肠 ; 10 ~ 15 米为 9 6 . 9、 9 8 . 3肠 ; 15 、 ( 四 ) 间作 区光照条件对棉花光合作
2 5米基本与空旷地相同 ( 表 2 ) 。 用 的影晌
由于遮光带在各测点停留的 时 间 不 据报道 , 棉花为高需光量作物 , 其光
同 , 从而形成了弱光 区和强光 区两个光区 饱和点为 5 万 L u x , 光 补 偿 点 为 2 0 0 0
带 。 在树行东西两侧 , 距树行 l 、 5 米范 L u x , 但是棉花并不需要全光照 。 从 本
围内光照时间最短 , 仅 2 ~ 6 个小时 , 光 试验地观测资料看出 , 随着距离树行由近
衰 2与树行不同距离处光照强度对比裹
~
~、 、 \、 、 项 。 }
’ 东 侧 … 西 侧
侧 、 、 几、 、 (
,
)—— 一 -— —— }一- , ~一 - - 一 . . ~ 一 几~ - `一 .一一 ,一一- . . 丫一一 ~ ~ 一 -一一一 _ _ 值 一 } 旦 平 均 { 为 空 犷 { 日 照 } 旦 平 均 } 为 空 旷 1 日 照~ , ~ 一 _ _ ! 照 度 } 区 的 } } 照 度 } 区 的 }距离 - - 一 } ’犷, _ _ , 户 1 ~ 。 , “ ` } 。 , , 1 节 , . , 护 ! ~ 。 , “ , { ` .兀价、 、 \ _ { ( l u x ) 乡百 1 时 数 1 ( l u x ) , % } 时 数( 米 ) ~一 ! 、 ` “ “ 了 } 丫 “ } 一 J ~ { 、 -一 产 } 四 } ” ; ~`一 2 · 5 … , 8 7 5` { ` 4 · ” … 3 … `启7 6“ ! ` 。 · 3 { 22· 5一 5 } ’ “ 6 7 { 6 c ’ ` … 6 … ’ 3了 5 8 } 5 4· , { `
5一 ` 。 { 35 9 ` 6 } ” ,
’
2 } 9 !
4 0 ` , `
}
“ , ` 3
{
“
`卜 ` 5 { “ 6 ` , 1 9 8 · , } `。 、 4 2` 2 5 { 。 6 ` 9 } ’ 。
,卜 2 5 _ { ` , , 了5 } , 日 · 5 { ` , { 通 3 3` , { 。 9· ` { ’ 2空 旷 、 } 4 2 38 3 { ’ 0 0 … 1 2 … 4 34 B 7 } 1 0 0 ! 1 2
及远 , 棉花的光合速率逐渐升高 , 离树行
5 一10 米处升到最大值 ( 树行东侧为 0 . 9 5
克 / 平方米 · 时 , 两侧为 0 . 98 克 / 平 方 米
· 时 ) , 当距树行的距离再增大时 , 光 合
速率不继续升高 , 反 而 略 有 下 降 ( 图
2
、 表 3 ) , 棉花的高产区也就在距树行
.5 一 15 米范围内 , 而不是在光照最强的 25
米处 ( 行距的中央 , 与空旷区光强几无差
异 ) , 说明棉花光合速率最大时的光强范
围是 : 树行东侧为 3 5 9 1 6一 4 1 6 4 2 L u x ;
西侧为 4 0 1 1 7一4 2 1 2 5 L u x , 超出此范围的
两端 , 光合速率均趋向下降 ( 见表 2 和表
3 )
。
苦材`
井二六厂井有价未
以上观测结果同时说明 , 由于泡桐的
存在 , 使光强度得到调节 , ` 对棉花的光合
裹 3 与树行不同距离处棉花日平均光合速率对 比衰
` _ 脚自
距二m厂一日一汗公刀 / 扣…、 一户一 {一唁一矿1一 5 1 。一 ` 3 7 · ” { 。 · , 5 1 , ,一
2
’
5一 5 ! 。 ’ 8。 , ` ’ ` ’ n ’ ` 6 · !
_
, 5
卜 `。 ! 、 。 ’ , 5 “ ` ’ ` } 。 ` g ` { ` 2 2 · 5’ o一 , 5 . _ ! ” ” ` { ’ o , ` ’ 。 ” ` , 2 , { ” 5` 5一 , 5 (对 照 , } “ ’ 8 5 { ’ 。 0 1 。 ’ ` o } ` 0 0
作用是有利的。 又据观测 , 强光 区每 日的
日照时数为 6 一 8 小时 , 也能满足棉花生
育期所需要的日平均 日照时数 , 从而促使
` 其干物质积象速度超过了对照 。 离树行 5
一 15 米范围内 , 树行东 侧 的 超 过 9 . 1一
11
.
8肠 ; 西侧的超过 1 5一 2 2 . 5肠 ( 表 3 ) 。
但在树行两侧离树 1一 5 米弱光区 , 光强
均低于 3 万 L u x , 光合速率低于对 照 ,
山东林业科技 2 8 8 9年第二期 ( 总 6 7期 )
欧美类杨树林分密度管理图的编制丫
王长宪 薛玉屏 邱治操
( 泰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 以林分密度效应规
律为理论基础 , 由密度 (即单位面积上林木
株数 ) 与各测树因子 ( 如直径 、 树高 、 材
积等 ) 新建立的数学模型编制而成 。 它是
林分经营的重要工具 , 可为定量间伐 、 资
源调查 、 生长予测 、 造林设计等工作提供
依据 。
本图中的欧美类杨树 , 主 要 是沙兰
杨 、 I 一红 4 、 健杨等无性系 , 是 我市演
河沿岸主要造林树种 。 本文在搜集大量标
准地材料基础上 , 编制了该类树种林分密
度管理图供试用 。
本上能代表各种林分类型生长发育状 况 。
蓄积按标准木解析材积计算 , 标准地调查
因子有 : 平均高 、 优势术高 、 平均直径 、
单位面积株数 、 断面积 、 蓄积 等 。 计算
时 , 剔除了混交林 、 郁 闭度 。 . 5 以 下 以及
遭受严重 自然灾害 、 人为破坏的标准地 。
参加编制的标准地共 1 6 7块 。
计算蓄积和密度 , 都是以亩为单位 。
一 、 材料约搜集和整理
编表材料都是取 自坟河沿岸林分 , 基
二 . . 林分击度管理图的编制
( 一 ) 等树高线 、 等直径线的编制
首先 , 将标准地材料分别按优势木树
高 2 米 , 胸径 2 厘米分组 ,将 同一组所属标
准地的各密度 、 蓄积量纳入常用的两个公
式 , 即 M 一 A N B 和 M 一 ’ 一 A 十 B N 一 ` , 把
, 木 文在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系许慕农教授指导下完成 。 本所张兴 、 赵恒民 参加部分工作 。
( 接上页 )
东侧低 62 . 4一 5 . 9 肠 ; 两侧低 8 1 . 分一 5 弘 。
四 、 讨论
( 一 ) 根据光 照情况 , 南 北行向的农
桐间作区 , 可划分为距树行 1 ~ 5 米 和
5 ~ 肠米 两个不同的光区 , 即弱光 区和强
光区 。 根据棉花的光合强度又可将间作区
划为 3 个产录不同的带 , 即减产带 、 平产带
和高产带 , 其范围分别是 : 树行两侧 l ~
2
.
5米为减产带 ; 三. 5 ~ 6 米和 15 ~ 25 米为
平产带 ; 5 ~ 15 米为高产带 。 减产带的面
积 占总咬积的 10 % , 增 产 带 `的 面 积 占
9 0临 。
( 二 ) 根据桐棉间作区光能的分布规
律来配置需光量相应的作物 , 可收到更高
的经济效益 。 如树行两侧 l ~ 2 . 5米 范 围
内 , 选种比棉花需光量低的作物 , 以减少
损失 。
( 三 ) 为了提高减产区的透光率 , 改
善棉花 ( 或其他作物 ) 的光照条件 , 可对
间作区的泡桐进行适当修枝 , 必要时也可
进行隔株间伐 。 凡新设计的桐棉间作 , 泡
桐株距应不少于 5 米 , 行距不大于 50 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