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贵州省余甘子适宜的干热河谷探讨



全 文 :贵 州 科 学 33(4) :50 - 55,2015
Guizhou Science
收稿日期:2014 - 11 - 20;修回日期:2014 - 11 - 28
基金项目: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余甘子综合利用及干热河谷石漠化防治研究(黔科合 SY字[2012]3033 号)。
作者简介:唐金刚(1981-) ,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E-mail:tjg12@ qq. com
贵州省余甘子适宜的干热河谷探讨
唐金刚1 周传艳1,2 易武英1 江 波1 罗时琴1
(1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 550001;2 华南理工大学 环境与能源学院,广州 510640)
摘 要: 根据植被区划理论,以县域为单元,采取 GIS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贵州省干热河谷进行区域识别,结果表明贵州余
甘子的分布区域现有 15 县(市、区) ,以南盘江、北盘江河谷的山地居多,海拔低于 800 m的干热河谷面积为 9 407. 1 km2,可为
余甘子产业发展和治理退化山地环境提供数据。
关键词: 贵州,余甘子,干热河谷,分布
中图分类号 P 931. 5;Q 94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63(2015)04-0050-06
Suitability Discussion on the Dry-hot Valley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in Guizhou
Province
TANG Jin-gang1 ZHOU Chuan-yan1,2 YI Wu-ying1 JIANG Bo1 LUO Shi-qin1
(1Guizhou Institute of Mountain Resources,Guiyang,Guizhou 550001,China;2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dong,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theory and based on units of county,the methods of G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distinguish the region of dry-hot valleys in Guizhou.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 indi-
cated that 15 counties of the distribution center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are located on the mountains in Nanpanjiang
River and Beipanjiang River valley,and the dry-hot valley below 800 m covers 9407. 1 km2. It provided data for
planting Phyllanthus emblica and controlling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of the mountains.
Key words: Guizhou,Phyllanthus emblica,dry-hot valley,distribution
干热河谷的概念发轫于云南金沙江地区,植被
区系上分属滇、黔、桂地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
物亚区,云南高原地区向河流过渡地带(吴征镒,
1979) ,如四川西南部河谷(林伟宏等,1994)、云南
元江河谷(张一平等,2005)、三江并流河谷(明庆忠
等,2007)等处。干热河谷具有特殊的气候水文和
生态因子状况,在植物品种选育(纪中华等,2003)、
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造林(龚德勇等,2005)、发展
区域特色经济(田汉等,2013)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
价值。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省,碳酸盐岩分布面积
达国土面积的 73. 6 %(王世杰,2003) ,土层瘠薄,
特别在金沙江流域南部仅一岭之隔的北盘江支流
花江、打帮河的干热河谷地带,农民落后的生产方
式极易导致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因此,在
开发利用这些区域的土地资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种植特色的经济植物是一个有
效途径。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为大戟科
叶下珠属资源植物,具有抗微生物感染、抗氧化、抗
肿瘤、降血脂和血糖、降压、补益等多种生物活性,
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且根系发达,主根深,侧根广,
蓄水力强,固土作用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开发
价值(杨顺楷等,2008) ,目前关于贵州省干热河谷
的系统资料不多,笔者借助 GIS 和实地调查整理出
有余甘子分布的县(市、区)级资料,并进行区域分
析,为绘制余甘子植物资源分布图和开发贵州省余
甘子资源提供数据。
1 区域概况
贵州省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
在东经 103°36 ~ 109°35,北纬 24°37 ~ 29°13之
间,总面积 176 167 km2,全省辖 9 个地市(州)88 个
县(市、区) ,2011 年户籍总人口 4 238. 44 万人,农
业人口 3 025. 68 万人,占总人口的 71. 4 %,全省平
均人口密度为 241 人 / km2。全省 GDP 达 5 701. 84
亿元,人均 GDP为 13 453 元。人口密度和整体经济
发展不平衡,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山区
农村高,石漠化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因
处于云贵高原东侧斜坡地带,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
支持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
最多、程度最深的省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地质
地貌复杂,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十里
不同天”的谚语,植物研究工作者应该重视利用这
种独特的气候和土地资源。贵州年平均气温 15 ℃,
最冷的 1 月份平均气温在 3 ~ 8 ℃之间,7 月份平均
气温在 18 ~ 26 ℃之间(袁淑杰等,2009)。年平均
降水量 1 100 ~ 1 300 mm,全省平均海拔为 1 107 m,
土壤以黄壤分布最广。水土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有
“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二元结构的突出矛
盾。在干热河谷地区,长期以来以“刀耕火种”的农
业生产方式为主,干旱、贫困与荒漠化交互耦合,加
剧了人地矛盾,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 1 数据来源
贵州省行政边界、水系分布、等高线、比例尺、
土地面积等要素和数据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编制
的贵州省地图矢量化得到,贵州省社会经济统计数
据采自《贵州统计年鉴》(2012 年)。
2. 2 研究方法
在研究贵州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的基础上,参
考资料《贵州余甘资源调查报告》(万明长等,
1993)、(贵州植物志,1989) ,结合野外实地踏勘和
观测,得知贵州省余甘子分布的县(市、区)及河谷
区域,采取的指标为年均温 17. 5 ℃以上、≥10 ℃的
年积温 5 500 ℃以上、最低月均温 10 ℃以上、极端
最低气温 0 ℃以上,全年无霜或少(轻)霜,年降雨
量 800 ~ 1 400 mm的地区(龚德勇等,2005)。分布
区涵盖东经 70 ~ 122°、北纬 1 ~ 29°的广大地域(杨
顺楷等,2008)。结合贵州实际情况,选择余甘子的
适宜海拔在≤800 m 以下地带(相当于年均温 17. 5
℃以上)。应用 MapGIS 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叠加
和测算,得到贵州省余甘子分布的干热河谷区划图
以及分布面积数据,并使用 SPSS 17. 0 进行相关性
分析。
3 结果分析
3. 1 行政区划分布
行政上有余甘子的干热河谷分布在 5 个地州
市。安顺市的镇宁县、紫云县等 2 县,海拔≤800 m
的土地面积 202 km2;遵义市的赤水市(县级) ,面
积 873 km2;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海拔≤800 m 的
土地面积 28 km2;黔西南州的贞丰县、望谟县、晴隆
县、兴义市、册亨县、兴仁县、普安县、安龙县等 8 县
(市) ,海拔≤800 m的土地面积 399 km2;黔南州的
罗甸县、三都县、荔波县等 3 县,海拔≤800 m 的土
地面积 1 590 km2。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黔南州、遵
义市、黔西南州、安顺市和六盘水市,余甘子在贵州
省有 15 个县分布,各州、县的具体情况见表 1。
3. 2 流域分布
贵州省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南盘江、北盘江、
濛江、樟江、赤水河、乌江、锦江、潕阳河、都柳江等
流域,河谷中下游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带
主要分布在兴义市、兴仁县、普安县、盘县、安龙县、
册亨县 6 个县市。北盘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带主要分
布在晴隆县、望谟县、六枝特区、贞丰县、镇宁县、册
亨县等;北盘江干热河谷的分布带北起毛口河,下
沿关岭、晴隆两县的边境南下,直到望谟县,同时北
盘江的支流打帮河、麻布河等也有干热河谷分布
带。濛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带主要分布在惠水和罗
甸两县;樟江流域主要分布在三都县和荔波县,这
一地区,目前生态环境相对良好,但局部地区也出
现了干热河谷灾变的趋势。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
从荔波县城到王蒙村的打狗河段。赤水河流域的
干热河谷带在赤水市范围内。
154 期 唐金刚,等:贵州省余甘子适宜的干热河谷探讨
表 1 贵州省干热河谷分布生态指标
Tab. 1 Ecological indicators of dry-hot valley in Guizhou
行政单位
气温 降水 年日照时数 无霜期 海拔(低、中、高) 海拔≤800 m面积、比重
℃ mm h d m m m km2 %
镇宁县 15. 1 1 386. 2 1 279. 7 302 356 1 050 1 678 348 20. 4
紫云县 15. 3 1 291. 6 1 294. 6 294 623 1 162 1 681 56 2. 5
六枝特区 14. 6 1 526. 8 1 144. 2 309 580 1 422 2 127 28 1. 5
贞丰县 16. 6 1 364. 9 1 441. 7 339 326 972 1 967 473 31. 3
望谟县 19. 2 1 231. 4 1 385. 4 348 275 868 1 718 1 238 41. 3
晴隆县 14. 0 1 568. 9 1 372. 7 311 543 1 232 2 025 82. 1 6. 2
兴义市 16. 2 1 508. 4 1 616. 1 340 631 1 322 2 207 232 8. 0
册亨县 19. 2 1 294. 5 1 483. 9 347 301 807 1 735 1 030 39. 6
兴仁县 15. 3 1 341. 9 1 531. 8 285 493 1 417 2 014 20. 6 1. 2
普安县 13. 7 1 398. 7 1 534. 2 290 633 1 563 2 085 8. 5 0. 6
安龙县 15. 2 1 229. 2 1 568. 5 312 409 1 279 1 967 108 4. 8
罗甸县 19. 6 1 151. 1 1 374. 0 345 242 746 1 401 1 766 58. 6
三都县 18. 0 1 357. 6 1 175. 0 332 283 743 1 666 1 493 61. 4
荔波县 18. 3 1 272. 6 1 119. 9 316 300 746 1 468 1 513 63. 8
赤水市 17. 9 1 214. 8 1 193. 9 342 221 819 1 644 873 46. 4
3. 3 气候特点
从表 1 可知,余甘子分布的平均气温为 16. 5 ℃
以上,罗甸县平均气温最高为 19. 6 ℃,普安县平均
气温最低为 13. 7 ℃,最高和最低相差 5. 9 ℃。余甘
子分布的平均降水量为 1 342. 6 mm,晴隆县平均降
水量最大为 1 568. 9 mm,罗甸县平均降水最小为
1 151. 1 mm,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 417. 8 mm。余甘
子分布的年日照时数为 1 367. 7 h,兴义市年日照时
数最长为 1 616. 1 h,荔波县年日照时数最短为
1119. 9 h,最长和最短日照相差 496. 2 h,余甘子分
布的无霜期平均为 321 d,望谟县无霜期最长为
348 d,兴仁县无霜期最短为 285 d,最长和最短无霜
期相差 63 d。余甘子分布的平均海拔为 1 077 m,赤
水市最低海拔为 221 m,兴义市最高海拔 2207 m,最
高海拔和最低海拔相差 1986 m。海拔≤800m 的土
地面积中,各县平均为 617. 9 km2,普安县最小为
8. 5 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 0. 6 %,荔波县最大为
1 766 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 63. 8 %。余甘子在
各区域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靠近河岸、槽谷等气
温更高的区域。
3. 4 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从表 2 可知,有余甘子分布的 15 个县,土地总
面积 39 800 km2,占贵州省土地面积的 22. 6 %。面
积较大的前 3 个县为罗甸县、望谟县、兴义市,面积
较小的是晴隆县、普安县、贞丰县。户籍人口
786. 31 万人,占贵州省人口的 18. 6 %。户籍人口
较多的是兴义市、六枝特区、兴仁县,也是城镇人口
较多的县。户籍人口较少的县为荔波县、册亨县、
赤水市。城镇人口比例为 21. 6 %,比贵州省平均水
平 28. 6 %低 7 %。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兴义市、
赤水市、兴仁县,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是三都县、紫
云县、罗甸县,乡村人口比例分布与城镇人口分布
基本上相反。15 个县的耕地面积合计 3 374 km2,
占土地总面积 8. 5 %,低于贵州省 10 %的比例。前
3 个耕地比例较高的是贞丰县、普安县、兴仁县,分
别占土地面积的 13. 6 %、11. 6 %、11. 5 %;耕地比
例较低的是紫云县、六枝特区、荔波县,分别占土地
面积的 0. 5 %、1. 9 %、3. 4 %。国内生产总值
(GDP)927. 19 亿元,占贵州省的 16. 3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为 11792 元,是贵州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3453 元的 87. 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低到高
依次为望谟县、三都县、紫云县、册亨县、晴隆县、罗
甸县、镇宁县、普安县、安龙县、兴仁县、六枝特区、
贞丰县、荔波县、赤水市、兴义市。
3. 5 生态指标与社会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 SPSS 17. 0 软件分析生态指标与各社会经
济指标,如城镇化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土地垦
殖率、气温、降水、年日照时数、无霜期等的两两相
关性,结果如表 3 所示。
25 贵 州 科 学 33 卷
表 2 贵州省干热河谷 15 个县经济社会指标(2011 年)
Tab. 2 Economical and social indicators of dry-hot valley of 15 counties in Guizhou (2011)
行政单位
土地面积 户籍人口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耕地面积 国内生产总值 GDP
km2 %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km2 % 百万元
镇宁县 1 709 1. 0 38. 42 0. 9 9. 87 25. 7 28. 55 74. 3 146 8. 5 3 268
紫云县 2 273 1. 3 37. 11 0. 9 5. 7 15. 4 31. 41 84. 6 162 0. 9 2 038
六枝特区 1 820 1. 0 69. 59 1. 6 18. 2 26. 2 51. 39 73. 8 258 1. 5 6 787
贞丰县 1 509 0. 9 40. 85 1. 0 9. 20 22. 5 31. 65 77. 5 206 13. 6 4 255
望谟县 2 997 1. 7 32. 06 0. 8 5. 85 18. 3 26. 21 81. 8 249 8. 3 1 559
晴隆县 1 331 0. 8 33. 53 0. 8 6. 57 19. 6 26. 96 80. 4 141 10. 6 2 406
兴义市 2 910 1. 7 82. 2 1. 9 35. 35 43. 0 46. 85 57. 0 288 9. 9 16 403
册亨县 2 599 1. 5 23. 67 0. 6 4. 21 17. 8 19. 46 82. 2 134 5. 2 1 408
兴仁县 1 778 1. 0 52. 93 1. 2 14. 06 26. 6 38. 87 73. 4 204 11. 5 5 002
普安县 1 428 0. 8 33. 19 0. 8 6. 73 20. 3 26. 46 79. 7 165 11. 6 2 923
安龙县 2 233 1. 3 46. 32 1. 1 12. 13 26. 2 34. 19 73. 8 207 9. 3 4 156
罗甸县 3 013 1. 7 34. 02 0. 8 6. 02 17. 7 28. 00 82. 3 162 5. 4 2 780
三都县 2 431 1. 4 36. 04 0. 9 5. 07 14. 1 30. 97 85. 9 136 5. 6 1 900
荔波县 2 370 1. 3 17. 5 0. 4 4. 17 23. 8 13. 34 76. 2 80 3. 4 2 088
赤水市 1 883 1. 1 31. 15 0. 7 10. 59 34. 0 20. 56 66. 0 137 7. 3 4 129
合 计 39 800 22. 6 786. 31 18. 6 169. 63 21. 6 616. 68 78. 4 3374 8. 5 92 719
贵州省 176 167 100 4238. 44 100 1212. 76 28. 6 3025. 68 71. 4 17549 10. 0 570 184
表 3 贵州省干热河谷生态指标与社会指标的相关性
Tab. 3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indexes and ecological indexes in dry-hot valley in Guizhou province
指标
城镇
化率
人口
密度
土地
垦殖率
经济
密度
气温 降水
年日照
时数
无霜期
平均
海拔
高度
海拔
≤800 m
面积
比重
城镇
化率
1 . 442 . 271 . 830** - . 186 . 258 . 245 . 080 . 377 - . 264
人口
密度
. 442 1 . 318 . 800** - . 760** . 730** . 206 - . 439 . 815** - . 749**
土地垦
殖率
. 271 . 318 1 . 332 - . 280 . 193 . 659** - . 021 . 339 - . 258
经济
密度
830** . 800** . 332 1 - . 465 . 611* . 334 - . 094 . 721** - . 532*
气温 - . 186 - . 760** - . 280 - . 465 1 - . 670** - . 213 . 802** - . 801** . 878**
降水 . 258 . 730** . 193 . 611* - . 670** 1 . 062 - . 320 . 767** - . 564*
年日照
时数
. 245 . 206 . 659** . 334 - . 213 . 062 1 - . 028 . 495 - . 486
无霜期 . 080 - . 439 - . 021 - . 094 . 802** - . 320 - . 028 1 - . 473 . 667**
平均
海拔
高度
. 377 . 815** . 339 . 721** - . 801** . 767** . 495 - . 473 1 - . 885**
海拔
≤800 m
面积
比重
- . 264 - . 749** - . 258 - . 532* . 878** - . 564* - . 486 . 667** - . 885** 1
**. 在 0.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在 0. 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54 期 唐金刚,等:贵州省余甘子适宜的干热河谷探讨
在 0. 01 水平(双侧)上,城镇化率与经济密度
显著相关。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降水、平均海拔
高度显著相关,与气温、海拔≤800 m面积比重显著
负相关。土地垦殖率和年日照时数显著相关。经
济密度与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平均海拔高度显著
相关。气温与无霜期、海拔≤800 m 面积比重显著
相关;与人口密度、降水、平均海拔高度显著负相
关。年日照时数与土地垦殖率显著相关。无霜期
与气温、海拔≤800 m 面积比重显著相关。平均海
拔高度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降水显著相关,与气
温、海拔≤800 m 面积比重显著负相关。海拔≤
800 m面积比重与气温、无霜期显著相关,与人口密
度、平均海拔高度显著负相关。
在 0. 05 水平(双侧)上,经济密度与降水显著
相关,与海拔≤800 m 面积比重显著负相关。降水
与经济密度显著相关,与海拔≤800 m 面积比重显
著负相关。即海拔≤800 m 面积比重与经济密度、
降水显著负相关。
4 结论与讨论
1)余甘子的分布区域现有 15 县。万明长等
1993 年报道指出余甘子分布在贵州的贞丰、册亨、
望谟、罗甸、晴隆、普安、紫云、六枝、兴义、安龙、兴
仁等 14 个县(市)、120 多个乡(镇)的低热河谷地
区(万明长等,1993) ,该文列出了 11 个县名,但有
3 个县未指出,而重要的镇宁县、赤水市(《贵州植物
志》记载)、三都县、荔波县等则未列入,可能是调查
时间和范围不同所致。综合城镇化、人口、气候、土
地资源等特点来看,笔者认为镇宁、罗甸等中度发
达的县适合发展余甘子产业;
2)植被类型是划分干热河谷的重要参考。吴
征镒认为代表性的植物有许多热带亚、非成分或古
地中海成分,如铁仔(Myrsine africana)、中华山蓼
(Oxyria sinensis)、橄榄(Canarium resiniferum)、侧柏
(Platycladus)、柏(Cupressus)等柏属多在干热河谷
出现,而在更干热的境地则又为干热河谷灌丛或热
带稀树草原式植被所置换(吴征镒等,1979)。余甘
子(Phyllanthus emblica)是贵州干热河谷中一种重
要的资源,通常构成当地森林、稀树草原式植被以
及地埂的护坡植被,伴生有油桐(Vernicia fordii)、芭
蕉(Musa basjoo)、无花果(Ficus carica)、萝藦(Meta-
plexis japonica)等地方特色植物,可作为干热河谷的
一个指示物种;
3)贵州省干热河谷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气候
略有不同。在贵州省干热河谷地区主要分布于黔
西南、安顺、遵义、黔东南、黔南 6 个地州市的亚热带
喀斯特干热河谷区,降水在 1 342. 6 mm 左右,比金
沙江干热河谷丰富,但由于季节性分布不均、地表
石漠化严重,干热对植被具有限制性的影响;
4)贵州省余甘子分布与干热河谷分布区域并不
完全重叠,小于干热河谷面积。从世界分布范围来
看,余甘子分布北缘为我国的川、滇、黔交界地区,南
缘为印度尼西亚;垂直分布高度为80 ~2 300 m,具有
很强的对不同海拔高度的适应性。在我国金沙江
干热河谷地带,大面积分布着余甘子的自然群落
(杨顺楷,2008) ,其资源蕴藏量约为 2 × 104 hm2。但
在贵州靠近中部、北部、铜仁等地的干热河谷,并不
常见余甘子分布,说明还受复杂的因素制约。可能
由于纬度、经度、地形等地带性特征制约,选取海拔
≤800 m(年均温 17. 5 ℃以上)作为划分标准在不
同的地点会产生误差,尚有待长期观察和深入研究;
5)余甘子适宜地造林是贵州省干热河谷生态
经济的一种模式。构树、木豆、坡柳、余甘子、川楝
等适宜在海拔 1 600 m 以下地带造林(李昆等,
2004) ,海拔 < 1 500 m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燥热
干旱,余甘子耐瘠抗旱性极强,适种大部分立地类
型(杨忠等,1999)。而在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
县的六马乡及附近乡镇,成片分布着余甘子群落。
六马乡年平均气温 19. 7 ℃,无霜期 345 d,属中亚热
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 1 025 mm,年均日照数为
1 327 h,年日照率 30 %,相对湿度年均 80%。最高
海拔 1 264 m,最低海拔 421 m。适合余甘子生长,
而且其野生品种品质优良、个大肉厚、回甘持久,建
议可以作为余甘子种植的基地;
6)从相关分析来看,余甘子在干热河谷的分布
和布局,受到城镇化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土地
垦殖率、气温、降水、年日照时数、无霜期、平均海拔
高度、海拔≤800 m 面积比重等 10 个指标影响驱
动,部分指标之间显著相关。
[REFERENCES]
Anon. (Edited by Committee for Flora of Guizhou,)1989. Flora
of Guizhou (Vol 6) [M]. Chengdu:Sichuan 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57-58 (in Chinese).
Gong DY,Zhou MQ,Ban XW et al.,2005.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 yield cultivation of Cajanus cajan in Guizhou
45 贵 州 科 学 33 卷
Karst dry hot river valley[J]. Tillage and Cultivation,
(5) :60-62,64 (in Chinese).
Ji ZH,Liu GH,Duan YT et al.,2003. Model of plantation resto-
ration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fragile ecological envi-
ronment in arid hot valley of Jinsha River[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7(5) :19-22(in Chinese).
Li K,Zhang CH,Cui YZ et al.,2004. A study on the fitting af-
forestation tree species during coverting the land for for-
estry in hot and arid valley of Jinsha River[J]. Forest Re-
search. 17(5) :555-563 (in Chinese).
Lin WH,Chen KM,Liu ZG,1994. Biomass and nutrient element
content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of dry-hot valley in
southwest Sichuan[J]. Mountain Research,12(4) :251-
255(in Chinese).
Ming QZ,Shi ZT,2007. New discussion on dry valley formation
in the Three Parallel Rivers region[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7(1) :99-104(in Chinese).
Tian H,Zhang NN,Zhou SB et al.,2013. Study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of silvicultural practices in arid valleys of
Guizhou Province[J]. Guizho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41(3) :32-37 (in Chinese).
Wang MC,Wang TW,Tang LX,1993. Investigation on resource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in Guizhou[J]. Guizhou Agri-
cultural Sciences. 4:52-53,44 (in Chinese).
Wang SJ,2003. The most serious eco-geologically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southwestern China-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J]. Bu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22(2) :120-126 (in Chinese).
Wu ZY,1979. Partition problem of flora in China[J]. Acta Bo-
tanica Yunnanica,1(1) :1-20 (in Chinese).
Yang SK,Yang YL,Yang WL,2008.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J].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14(6) :846-854 (in Chinese).
Yang Z,Zhang XB,Wang DJ et al. ,1999. Vegetation rehabili-
tation in the arid-hot valleys of Jinshajiang River[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7(2) :152-156 (in Chi-
nese).
Yuan SJ,Gu XP,Miao QL et al.,2009. Distributed simulation of
monthly mean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over complex
terrains on Guizhou platea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4(7) :888-896 (in Chinese).
Zhang YP,Duan ZX,Dou JX,2005. Comparison of climate char-
acteristics between a dry-warm valley in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and a dry-hot valley of Yuanjiang River[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14(1) :
76-82(in Chinese).
[附中文参考文献]
《贵州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89. 贵州植物志(第 6 卷) [M]
. 成都:四川省民族出版社,57-58.
龚德勇,周明强,班秀文,刘凡值,周正邦,2005. 贵州喀斯特
干热河谷区木豆丰产栽培技术规程[J]. 耕作与栽培,
(5) :60-62,64.
纪中华,刘光华,段曰汤,沙毓沧,李建增,2003. 金沙江干热
河谷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及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
[J]. 水土保持学报,17(5) :19-22.
李昆,张春华,崔永忠,赵一鹤,施永泽,2004. 金沙江干热河
谷区退耕还林适宜造林树种筛选研究[J]. 林业科学
研究,17(5) :555-563.
林伟宏,陈克明,刘照光,1994. 川西南干热河谷赤桉人工林
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J]. 山地研究,12(4) :
251-255.
明庆忠,史正涛,2007. 三江并流区干热河谷成因新探析 .
中国沙漠,27(1) :99-104.
田汉,张宁南,皱胜北,周家维,徐大平,金林巧,2013. 贵州
干热河谷桉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的探索[J]. 贵州林业
科技,41(3) :32-37.
万明长,王天文,唐立新,1993. 贵州余甘资源调查报告[D].
贵州农业科学,4:52-53,44.
王世杰,2003.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
环境问题[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2(2) :
120-126.
吴征镒,1979. 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J]. 云南植物研
究,1(1) :1-20.
杨顺楷,杨亚力,杨维力,2008. 余甘子资源植物的研究与开
发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4(6) :846-854.
杨忠,张信宝,王道杰,陈玉德,1999.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
恢复技术[J]. 山地学报,17(2) :152-156.
袁淑杰,谷晓平,缪启龙,康为民,于飞,邱新法,2009. 贵州
高原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分布式模拟[J].
地理学报,64(7) :888-896.
张一平,段泽新,窦军霞,2005. 岷江上游干暖河谷与元江干
热河谷的气候特征比较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14(1) :76-82.
554 期 唐金刚,等:贵州省余甘子适宜的干热河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