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47卷第2期
2008年2月
湖北农业科学
HubeiAgriculturalSciences
Vol.47No.2
Feb.,2008
收稿日期:2007-09-30
作者简介:王 艳(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电话)0757-85505792(电子信箱)wwyy-0525@163.com。
红秋葵(Abelmoschus.esculentusMoench)是黄
秋葵种中的一个果实外皮红色的品种,其花大、色
鲜,果实、茎秆、叶脉呈现红色,极具观赏价值,深受
人们喜爱[1]。我们针对红秋葵幼苗生长过快、植株过
高、易倒伏等不利生产的实际问题,采用植物生长
延缓剂多效唑(PP333)研究对红秋葵防止徒长、矮化
株形、减缓倒伏、增强植物抗逆性等方面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红秋葵种子(自采种),多效唑(15%可湿性粉
剂、江西农业大学化工厂),磷酸缓冲液、Met、NBT、
核黄素、愈创木酚、丙酮等均为国产(天津基准化学
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仪器有电光分析天平(上
海天平仪器厂)、2K15laborzentrifugen冷冻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722光栅分光光度计(厦门
分析仪器厂)等。
1.2 试验设计
采用标准发芽试验方法,用培养皿浸种;处理
Ⅰ:15%多效唑2mg·L-1;处理Ⅱ:15%多效唑 4mg·
L-1;处理Ⅲ:15%多效唑 6mg·L-1;CK:以清水浸种。
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100粒种子。浸种16h,用
清水冲洗干净,将种子放在室温26~29℃的实验室
内进行催芽。每天清洗种子和更换滤纸。种子发芽
后,按处理播种于播种盘中,采用珍珠岩作基质,每
处理30穴,重复3次。出苗后,每隔3d淋1次营养
液,催芽开始每天调查各处理发芽种子数。出苗后
5d开始测株高、茎粗,每隔 5d测 1次,连续测 3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生长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王 艳,任吉君,文素珍,莫 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系,广东 南海 528231)
摘要:采用多效唑对红秋葵种子进行浸种,以研究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生长与生理活性的影响效果,为
培育茁壮的红秋葵幼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用浓度2mg·L-1、4mg·L-1的多效唑浸种,对红秋
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用 6mg·L-1的多效唑处理,会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同时,多效唑能提高种子的简易活力指数,有效矮化红秋葵
幼苗高度,增加幼苗的茎秆粗度,优化幼苗的株型,增加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总量,提高幼苗
SOD和POD活性。其中以4mg·L-1的多效唑浸种效果最好。
关键词:多效唑;红秋葵;幼苗生长
中图分类号:S482.8+92;S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08)02-0191-03
InfluenceofPaclobutrazolonGrowthandPhysiologicalActivitiesofAbelmoschsesculentus
WANGYan,RENJi-jun,WENSu-zhen,MOZhi
(DepartmentofHorticulture,FoshanSci-TechColege,Nanhai528231,Guangdong,China)
Abstract:TostudytheinfluenceofPP333 ongrowthandphysiologicalactivitiesofredokraseedling,threeconcentrationsof
paclobutrazol(PP333)wereadoptedtosoakingredokra(AbelmoschsesculentusMoench)seedsforstudyingtheinfluenceof
PP333ingrowthandphysiologicalactivitiesofredokraseedling.Theresultoftheexperimentindicated:the2mg·L-1、4mg·L-
1concentrationsofPP333hadtosignificantinfluenceontheburgeoning,germinationandseedlingemergenceoftheredokra
seeds.PP333couldimprovethevigorindex,shortenyoungplantsheightefectively,increaseseedlingstemdiameter,optimize
theshapeoftheplant,increasethecontentofchlorophyla,chlorophylbandthetotalchlorophyl,andimprovetheactivity
ofSODandPODoftheredokrayoungplants.The4mg·L-1concentrationofPP333hadthebestefect.
Keywords:paclobutrazol(PP333);Abelmoschsesculentus;seedlinggrowth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08.02.024
次,每重复测10株。测干重采用烘箱烘干方法[2]。记
录幼苗生长状况、叶色、生长势、出苗率、有无皱缩
等。使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
析,采用新复极差法对数据进行差异性比较。
1.3 调查与测定方法
1.3.1 发芽势、发芽率、简易活力指数调查 发芽
势(%)=发芽初期(规定时间内)正常发芽种子数/供
试种子数×100%;发芽率(%)=发芽终期(规定时间
内)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2];简
易活力指数(VJ)=G×S[2],式中G为发芽率、S为单株
幼苗重量(g),每个重复测10株,取平均数。
1.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3,4] 叶绿素的提取——
随机剪取新鲜叶片,剪碎,混匀。再称取剪碎的新鲜
样品0.1g,3次重复,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及
80%丙酮研成匀浆,用滤纸把提取液过滤到10mL
试管中,最后定容至 10mL,摇匀[3]。叶绿素的测
定——以80%丙酮为空白,用722型分光光度计在
波长645、663nm处测定叶绿素光密度,并根据下
列公式计算出该提取液所含叶绿素的量(mg·L-1):
叶绿素a=(12.7×D663-2.69×D645)×V/1000×W
叶绿素b=(22.9×D645-4.68×D663)×V/1000×W
叶绿素总量=((20.3×D645+8.04×D663)×V)/1000×W
1.3.3 酶的测定 酶液的提取:随机取植株功能叶
片,剪碎,称取 0.50g组织,加入 1mL50mmol·L-1
磷酸缓冲液(pH7.8),冰浴中研磨成匀浆,再加入磷
酸缓冲液冲洗研钵,合并浆液至终体积5mL,4℃下
10000r·min-1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酶液。①超
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SOD活性的测定
基本上是根据 Giannoplitis[5]和王爱国[6]等的方法,
利用 SOD抑制氮蓝四唑(NBT)在荧光下的还原作
用。3mL反应液中含有:50mmol·L-1磷酸缓冲液
(pH7.8)1.75mL;130mmolMet溶液 0.30mL;750
μmol·L-1NBT溶液 0.30mL;100μmol·L-1 EDTA-
Na2溶液0.30mL;20μmol·L-1核黄素溶液0.30mL。
加入适量酶液后在 30℃、4000lx荧光下光照 20
min,并在 56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缓冲液代
替酶液作空白。酶活性单位采用抑制NBT光化还原
50%为一个酶活性单位表示:SOD总活性(U)=
(ODCK-ODE)×V/ODCK×0.5×W×Vt,式中,SOD总活性
以每克鲜重酶单位表示;ODCK:对照管的吸光度;
ODE:样品管的吸光度;V:酶提取液总体积(mL);Vt:
测定时酶液体积(mL);W:样重(g)。②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测定。POD活性测定参照文献[7]和
文献[8]的方法,略加修改。反应液中依次加入2.00
mLpH6.5磷酸缓冲液、0.1%愈创木酚 1.00mL、50
μL酶液,于 30℃保温 10min,立即加入 0.06%H2O2
溶液 1.00mL,1min后立即在 470nm波长下以加
蒸馏水代替H2O2溶液作对照测定吸光度(OD)。酶
活性的相对单位以每克鲜重每分钟 OD470nm变化表
示,即酶活力(△OD470nm·g-1·min-1)=△OD×D/W×t,
△OD为反应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W为样品鲜重
(g);t为反应时间(min);D为稀释倍数,即提取液的
总酶液为反应系统内酶液的倍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对红秋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与活力
指数的影响
多效唑对红秋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与活力
指数的影响作用见表 1,由表 1看出,在发芽势上,
处理Ⅰ、Ⅱ、Ⅲ与对照差异都极不显著,处理Ⅲ发芽
势最小,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在发芽率上,处理Ⅰ和
处理Ⅱ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Ⅲ与对照差异显
著,各处理与对照都无极显著差异,处理Ⅱ与Ⅲ差
异达极显著,而且处理Ⅲ的发芽率最小。在简易活
力指数上,经多效唑处理后的种子皆明显高于对照,
处理Ⅰ与对照的简易活力指数差异不显著,处理Ⅱ
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处理Ⅲ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
2.2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由表2看出,经过多效唑浸种的各处理其植株
高度均明显矮于对照,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
水平。其中以处理Ⅲ的矮化效果最好,其次为处理
Ⅱ,再次为处理Ⅰ。在幼苗茎粗上(表3),试验初期,
处理Ⅰ的茎粗比对照的小,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处理Ⅱ、Ⅲ比对照大,其中处理Ⅱ与对照差异不显
著、处理Ⅲ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在中期和后期,经
多效唑浸种的各处理的茎粗都比对照粗,与对照都
有极显著差异。从幼苗外观形态上看:对照株高很
高,茎干细嫩、弯曲,不直立,而处理Ⅰ、Ⅱ、Ⅲ的幼
苗株型较矮,韧性强,叶色浓绿,生长表现茁壮。
2.3 不同处理对红秋葵植物性状的影响
由表4可见,在叶片(长×宽)上,各处理均比对
照小,处理Ⅰ、Ⅱ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Ⅲ与对照
有极显著差异,各处理的叶片都没有出现皱缩现
象。在地上部干鲜重比上,经多效唑浸种的各处理
表1 多效唑对红秋葵种子发芽的影响
处理
CK
Ⅰ
Ⅱ
Ⅲ
发芽势/%
87.3Aab
86.7Aab
88.0Aa
84.0Ab
发芽率/%
88.0ABa
88.0ABa
88.3Aa
84.3Bb
简易活力指数
0.660Bc
0.719ABbc
0.735ABb
0.826Aa
注:同列中不同大、小写英文字母分别表示在 0.01和 0.05水平
上的差异显著性,下表同。
192 湖 北 农 业 科 学 2008年
(责任编辑 王 珞)
均大于对照,且各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
水平,各处理间的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其中以处
理Ⅲ的地上部干鲜重比最大。在地下部干鲜重比
上,处理Ⅰ小于对照,无显著差异,处理Ⅱ、Ⅲ则高
于对照,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其中处理Ⅲ的地下
部干鲜重比最大。各处理的叶片数差异不显著。在
出苗率上,处理Ⅰ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处理Ⅱ、Ⅲ与
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在根系个数上,处理Ⅰ与对照
相同,处理Ⅲ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处理Ⅱ与对照有
极显著差异,其中以处理Ⅱ根系个数最多,处理效
果最好。在根长上,处理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处理
Ⅱ、Ⅲ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无极显著差异。其中处理
Ⅱ的根最长,处理效果最好。
2.4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 5可知:在叶绿素 a上,处理Ⅱ与对照有
极显著差异,处理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Ⅲ与
对照有显著差异。在叶绿素b上,处理Ⅰ与对照相
比差异显著,处理Ⅱ、Ⅲ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其中
以处理Ⅱ的叶绿素b含量最高。在叶绿素总量上,
表2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株高(cm)的影响
处理
CK
Ⅰ
Ⅱ
Ⅲ
前期株高
7.36Aa
4.83Bb
4.45Cc
4.25Cd
中期株高
8.51Aa
5.23Bb
4.76Cc
4.59Cd
后期株高
9.11Aa
5.52Bb
5.46Bb
5.32Cc
表3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茎粗(cm)的影响
处理
CK
Ⅰ
Ⅱ
Ⅲ
前期茎粗
0.186Bbc
0.185Bc
0.188ABab
0.191Aa
中期茎粗
0.191Cc
0.192BCc
0.194ABb
0.196Aa
后期茎粗
0.194Dd
0.197Cc
0.199Bb
0.200Aa
表4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处理
CK
Ⅰ
Ⅱ
Ⅲ
叶片(长×宽)/cm2
4.167Aa
4.077ABab
4.043ABab
3.957Bb
地上部干鲜重比/%
9.83Dd
10.56Cc
11.85Bb
12.17Aa
地下部干鲜重比/%
6.33Bc
6.28Bc
6.58Ab
6.69Aa
出苗率/%
86.0Aa
82.5ABb
81.4Bb
43.4Cc
根系个数
3.2Bc
3.2Bc
4.2Aa
3.5Bb
根长/cm
2.5Ab
2.5Ab
3.1Aa
3.0Aa
各处理与对照都有极显著差异,各处理之间亦差异
显著,其中以处理Ⅱ的叶绿素总量最高,处理效果
最好。从外观上看,经多效唑浸种处理的红秋葵幼
苗的叶色比对照要浓绿得多。
2.5 多效唑对红秋葵叶片SOD、POD活性的影响
从表6看出,经多效唑处理的幼苗SOD的活性
都高于对照,其中以处理Ⅱ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
处理Ⅰ、Ⅲ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POD活性上,各
处理与对照都有极显著差异,以处理Ⅲ最高。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用 2mg·L-1、4mg·L-1的多效唑
浸种,对红秋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影响
不大,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用 6mg·L-1多效唑处
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出
苗率。多效唑能提高种子的简易活力指数,有效矮
化红秋葵幼苗,增加幼苗的茎干粗度,优化幼苗的
株型,能增加叶片的叶绿素 a、b含量和叶绿素总
量,提高幼苗SOD和POD活性。综合比较多效唑各
处理在生理、形态及发芽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以
浓度为4mg·L-1的多效唑浸种处理的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1] 赵文若,王守富.红秋葵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J].吉林蔬菜,
2004,21(2):18-19.
[2] 毕辛华,戴心维.种子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156-157.
[3]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4] 李亚江,董 雁.杨树新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测
定[J].辽宁林业科技,2002(6):14.
[5] GIANNOPOLITISCN,RIESSK.SuperoxidedismutaseI:
Occurenceinhigherplants [J].PlantPhysiol,1977,59:
309-314.
[6] 王爱国.大豆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J].植物生理学报,
1983,9(1):77-84.
[7] 严国光.农业仪器分析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8] 刘文燕,孙惠珍,周庆祺.棉铃脱落过程中铃柄离区过氧化物
酶活性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报,1984,10(2):169-174.
表5 多效唑对红秋葵叶片叶绿素含量(mg·g-1)的影响
处理
CK
Ⅰ
Ⅱ
Ⅲ
叶绿素a
0.522Bc
0.546ABbc
0.617Aa
0.592ABab
叶绿素b
0.227Bb
0.267ABa
0.288Aa
0.281Aa
叶绿素总量
0.752Cd
0.833Bc
0.928Aa
0.885ABb
表6 多效唑对红秋葵叶片SOD、POD活性的影响
处理
CK
Ⅰ
Ⅱ
Ⅲ
SOD/U·mg-1
0.0146Bb
0.0163ABb
0.0191Aa
0.0176ABab
POD/OD470·g-1·min-1
4.5248Cc
5.0652Bb
5.3341ABb
5.6852Aa
王 艳等: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生长及生理活性的影响第2期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