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生长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全 文 :第47卷第2期
2008年2月
湖北农业科学
HubeiAgriculturalSciences
Vol.47No.2
Feb.,2008
收稿日期:2007-09-30
作者简介:王 艳(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电话)0757-85505792(电子信箱)wwyy-0525@163.com。
红秋葵(Abelmoschus.esculentusMoench)是黄
秋葵种中的一个果实外皮红色的品种,其花大、色
鲜,果实、茎秆、叶脉呈现红色,极具观赏价值,深受
人们喜爱[1]。我们针对红秋葵幼苗生长过快、植株过
高、易倒伏等不利生产的实际问题,采用植物生长
延缓剂多效唑(PP333)研究对红秋葵防止徒长、矮化
株形、减缓倒伏、增强植物抗逆性等方面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红秋葵种子(自采种),多效唑(15%可湿性粉
剂、江西农业大学化工厂),磷酸缓冲液、Met、NBT、
核黄素、愈创木酚、丙酮等均为国产(天津基准化学
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仪器有电光分析天平(上
海天平仪器厂)、2K15laborzentrifugen冷冻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722光栅分光光度计(厦门
分析仪器厂)等。
1.2 试验设计
采用标准发芽试验方法,用培养皿浸种;处理
Ⅰ:15%多效唑2mg·L-1;处理Ⅱ:15%多效唑 4mg·
L-1;处理Ⅲ:15%多效唑 6mg·L-1;CK:以清水浸种。
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100粒种子。浸种16h,用
清水冲洗干净,将种子放在室温26~29℃的实验室
内进行催芽。每天清洗种子和更换滤纸。种子发芽
后,按处理播种于播种盘中,采用珍珠岩作基质,每
处理30穴,重复3次。出苗后,每隔3d淋1次营养
液,催芽开始每天调查各处理发芽种子数。出苗后
5d开始测株高、茎粗,每隔 5d测 1次,连续测 3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生长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王 艳,任吉君,文素珍,莫 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系,广东 南海 528231)
摘要:采用多效唑对红秋葵种子进行浸种,以研究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生长与生理活性的影响效果,为
培育茁壮的红秋葵幼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用浓度2mg·L-1、4mg·L-1的多效唑浸种,对红秋
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用 6mg·L-1的多效唑处理,会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同时,多效唑能提高种子的简易活力指数,有效矮化红秋葵
幼苗高度,增加幼苗的茎秆粗度,优化幼苗的株型,增加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总量,提高幼苗
SOD和POD活性。其中以4mg·L-1的多效唑浸种效果最好。
关键词:多效唑;红秋葵;幼苗生长
中图分类号:S482.8+92;S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08)02-0191-03
InfluenceofPaclobutrazolonGrowthandPhysiologicalActivitiesofAbelmoschsesculentus
WANGYan,RENJi-jun,WENSu-zhen,MOZhi
(DepartmentofHorticulture,FoshanSci-TechColege,Nanhai528231,Guangdong,China)
Abstract:TostudytheinfluenceofPP333 ongrowthandphysiologicalactivitiesofredokraseedling,threeconcentrationsof
paclobutrazol(PP333)wereadoptedtosoakingredokra(AbelmoschsesculentusMoench)seedsforstudyingtheinfluenceof
PP333ingrowthandphysiologicalactivitiesofredokraseedling.Theresultoftheexperimentindicated:the2mg·L-1、4mg·L-
1concentrationsofPP333hadtosignificantinfluenceontheburgeoning,germinationandseedlingemergenceoftheredokra
seeds.PP333couldimprovethevigorindex,shortenyoungplantsheightefectively,increaseseedlingstemdiameter,optimize
theshapeoftheplant,increasethecontentofchlorophyla,chlorophylbandthetotalchlorophyl,andimprovetheactivity
ofSODandPODoftheredokrayoungplants.The4mg·L-1concentrationofPP333hadthebestefect.
Keywords:paclobutrazol(PP333);Abelmoschsesculentus;seedlinggrowth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08.02.024
次,每重复测10株。测干重采用烘箱烘干方法[2]。记
录幼苗生长状况、叶色、生长势、出苗率、有无皱缩
等。使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
析,采用新复极差法对数据进行差异性比较。
1.3 调查与测定方法
1.3.1 发芽势、发芽率、简易活力指数调查 发芽
势(%)=发芽初期(规定时间内)正常发芽种子数/供
试种子数×100%;发芽率(%)=发芽终期(规定时间
内)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2];简
易活力指数(VJ)=G×S[2],式中G为发芽率、S为单株
幼苗重量(g),每个重复测10株,取平均数。
1.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3,4] 叶绿素的提取——
随机剪取新鲜叶片,剪碎,混匀。再称取剪碎的新鲜
样品0.1g,3次重复,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及
80%丙酮研成匀浆,用滤纸把提取液过滤到10mL
试管中,最后定容至 10mL,摇匀[3]。叶绿素的测
定——以80%丙酮为空白,用722型分光光度计在
波长645、663nm处测定叶绿素光密度,并根据下
列公式计算出该提取液所含叶绿素的量(mg·L-1):
叶绿素a=(12.7×D663-2.69×D645)×V/1000×W
叶绿素b=(22.9×D645-4.68×D663)×V/1000×W
叶绿素总量=((20.3×D645+8.04×D663)×V)/1000×W
1.3.3 酶的测定 酶液的提取:随机取植株功能叶
片,剪碎,称取 0.50g组织,加入 1mL50mmol·L-1
磷酸缓冲液(pH7.8),冰浴中研磨成匀浆,再加入磷
酸缓冲液冲洗研钵,合并浆液至终体积5mL,4℃下
10000r·min-1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酶液。①超
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SOD活性的测定
基本上是根据 Giannoplitis[5]和王爱国[6]等的方法,
利用 SOD抑制氮蓝四唑(NBT)在荧光下的还原作
用。3mL反应液中含有:50mmol·L-1磷酸缓冲液
(pH7.8)1.75mL;130mmolMet溶液 0.30mL;750
μmol·L-1NBT溶液 0.30mL;100μmol·L-1 EDTA-
Na2溶液0.30mL;20μmol·L-1核黄素溶液0.30mL。
加入适量酶液后在 30℃、4000lx荧光下光照 20
min,并在 56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缓冲液代
替酶液作空白。酶活性单位采用抑制NBT光化还原
50%为一个酶活性单位表示:SOD总活性(U)=
(ODCK-ODE)×V/ODCK×0.5×W×Vt,式中,SOD总活性
以每克鲜重酶单位表示;ODCK:对照管的吸光度;
ODE:样品管的吸光度;V:酶提取液总体积(mL);Vt:
测定时酶液体积(mL);W:样重(g)。②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测定。POD活性测定参照文献[7]和
文献[8]的方法,略加修改。反应液中依次加入2.00
mLpH6.5磷酸缓冲液、0.1%愈创木酚 1.00mL、50
μL酶液,于 30℃保温 10min,立即加入 0.06%H2O2
溶液 1.00mL,1min后立即在 470nm波长下以加
蒸馏水代替H2O2溶液作对照测定吸光度(OD)。酶
活性的相对单位以每克鲜重每分钟 OD470nm变化表
示,即酶活力(△OD470nm·g-1·min-1)=△OD×D/W×t,
△OD为反应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W为样品鲜重
(g);t为反应时间(min);D为稀释倍数,即提取液的
总酶液为反应系统内酶液的倍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对红秋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与活力
指数的影响
多效唑对红秋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与活力
指数的影响作用见表 1,由表 1看出,在发芽势上,
处理Ⅰ、Ⅱ、Ⅲ与对照差异都极不显著,处理Ⅲ发芽
势最小,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在发芽率上,处理Ⅰ和
处理Ⅱ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Ⅲ与对照差异显
著,各处理与对照都无极显著差异,处理Ⅱ与Ⅲ差
异达极显著,而且处理Ⅲ的发芽率最小。在简易活
力指数上,经多效唑处理后的种子皆明显高于对照,
处理Ⅰ与对照的简易活力指数差异不显著,处理Ⅱ
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处理Ⅲ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
2.2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由表2看出,经过多效唑浸种的各处理其植株
高度均明显矮于对照,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
水平。其中以处理Ⅲ的矮化效果最好,其次为处理
Ⅱ,再次为处理Ⅰ。在幼苗茎粗上(表3),试验初期,
处理Ⅰ的茎粗比对照的小,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处理Ⅱ、Ⅲ比对照大,其中处理Ⅱ与对照差异不显
著、处理Ⅲ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在中期和后期,经
多效唑浸种的各处理的茎粗都比对照粗,与对照都
有极显著差异。从幼苗外观形态上看:对照株高很
高,茎干细嫩、弯曲,不直立,而处理Ⅰ、Ⅱ、Ⅲ的幼
苗株型较矮,韧性强,叶色浓绿,生长表现茁壮。
2.3 不同处理对红秋葵植物性状的影响
由表4可见,在叶片(长×宽)上,各处理均比对
照小,处理Ⅰ、Ⅱ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Ⅲ与对照
有极显著差异,各处理的叶片都没有出现皱缩现
象。在地上部干鲜重比上,经多效唑浸种的各处理
表1 多效唑对红秋葵种子发芽的影响
处理
CK



发芽势/%
87.3Aab
86.7Aab
88.0Aa
84.0Ab
发芽率/%
88.0ABa
88.0ABa
88.3Aa
84.3Bb
简易活力指数
0.660Bc
0.719ABbc
0.735ABb
0.826Aa
注:同列中不同大、小写英文字母分别表示在 0.01和 0.05水平
上的差异显著性,下表同。
192 湖 北 农 业 科 学 2008年
(责任编辑 王 珞)
均大于对照,且各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
水平,各处理间的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其中以处
理Ⅲ的地上部干鲜重比最大。在地下部干鲜重比
上,处理Ⅰ小于对照,无显著差异,处理Ⅱ、Ⅲ则高
于对照,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其中处理Ⅲ的地下
部干鲜重比最大。各处理的叶片数差异不显著。在
出苗率上,处理Ⅰ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处理Ⅱ、Ⅲ与
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在根系个数上,处理Ⅰ与对照
相同,处理Ⅲ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处理Ⅱ与对照有
极显著差异,其中以处理Ⅱ根系个数最多,处理效
果最好。在根长上,处理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处理
Ⅱ、Ⅲ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无极显著差异。其中处理
Ⅱ的根最长,处理效果最好。
2.4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 5可知:在叶绿素 a上,处理Ⅱ与对照有
极显著差异,处理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Ⅲ与
对照有显著差异。在叶绿素b上,处理Ⅰ与对照相
比差异显著,处理Ⅱ、Ⅲ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其中
以处理Ⅱ的叶绿素b含量最高。在叶绿素总量上,
表2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株高(cm)的影响
处理
CK



前期株高
7.36Aa
4.83Bb
4.45Cc
4.25Cd
中期株高
8.51Aa
5.23Bb
4.76Cc
4.59Cd
后期株高
9.11Aa
5.52Bb
5.46Bb
5.32Cc
表3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茎粗(cm)的影响
处理
CK



前期茎粗
0.186Bbc
0.185Bc
0.188ABab
0.191Aa
中期茎粗
0.191Cc
0.192BCc
0.194ABb
0.196Aa
后期茎粗
0.194Dd
0.197Cc
0.199Bb
0.200Aa
表4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处理
CK



叶片(长×宽)/cm2
4.167Aa
4.077ABab
4.043ABab
3.957Bb
地上部干鲜重比/%
9.83Dd
10.56Cc
11.85Bb
12.17Aa
地下部干鲜重比/%
6.33Bc
6.28Bc
6.58Ab
6.69Aa
出苗率/%
86.0Aa
82.5ABb
81.4Bb
43.4Cc
根系个数
3.2Bc
3.2Bc
4.2Aa
3.5Bb
根长/cm
2.5Ab
2.5Ab
3.1Aa
3.0Aa
各处理与对照都有极显著差异,各处理之间亦差异
显著,其中以处理Ⅱ的叶绿素总量最高,处理效果
最好。从外观上看,经多效唑浸种处理的红秋葵幼
苗的叶色比对照要浓绿得多。
2.5 多效唑对红秋葵叶片SOD、POD活性的影响
从表6看出,经多效唑处理的幼苗SOD的活性
都高于对照,其中以处理Ⅱ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
处理Ⅰ、Ⅲ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POD活性上,各
处理与对照都有极显著差异,以处理Ⅲ最高。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用 2mg·L-1、4mg·L-1的多效唑
浸种,对红秋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影响
不大,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用 6mg·L-1多效唑处
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出
苗率。多效唑能提高种子的简易活力指数,有效矮
化红秋葵幼苗,增加幼苗的茎干粗度,优化幼苗的
株型,能增加叶片的叶绿素 a、b含量和叶绿素总
量,提高幼苗SOD和POD活性。综合比较多效唑各
处理在生理、形态及发芽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以
浓度为4mg·L-1的多效唑浸种处理的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1] 赵文若,王守富.红秋葵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J].吉林蔬菜,
2004,21(2):18-19.
[2] 毕辛华,戴心维.种子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156-157.
[3]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4] 李亚江,董 雁.杨树新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测
定[J].辽宁林业科技,2002(6):14.
[5] GIANNOPOLITISCN,RIESSK.SuperoxidedismutaseI:
Occurenceinhigherplants [J].PlantPhysiol,1977,59:
309-314.
[6] 王爱国.大豆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J].植物生理学报,
1983,9(1):77-84.
[7] 严国光.农业仪器分析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8] 刘文燕,孙惠珍,周庆祺.棉铃脱落过程中铃柄离区过氧化物
酶活性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报,1984,10(2):169-174.
表5 多效唑对红秋葵叶片叶绿素含量(mg·g-1)的影响
处理
CK



叶绿素a
0.522Bc
0.546ABbc
0.617Aa
0.592ABab
叶绿素b
0.227Bb
0.267ABa
0.288Aa
0.281Aa
叶绿素总量
0.752Cd
0.833Bc
0.928Aa
0.885ABb
表6 多效唑对红秋葵叶片SOD、POD活性的影响
处理
CK



SOD/U·mg-1
0.0146Bb
0.0163ABb
0.0191Aa
0.0176ABab
POD/OD470·g-1·min-1
4.5248Cc
5.0652Bb
5.3341ABb
5.6852Aa
王 艳等: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生长及生理活性的影响第2期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