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41卷 第1期
2013年1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Nat.Sci.Ed.)
Vol.41 No.1
Jan.2013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1 17:31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1.1390.S.20121221.1731.032.html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收稿日期] 2012-05-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植物油醚基酯清洁代燃料研究”(50976125)
[作者简介] 蒋大勇(1981-),男,山东高密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新型生物质能研究。E-mail:wanghe717@163.com
蒋大勇
(武警工程大学 科研部,陕西 西安710086)
[摘 要] 【目的】合成一种新型的氧含量高的麻风树源生物柴油,研究其理化性质及对发动机排放性能的影
响。【方法】以精制麻风树油、甲醇和丙二醇乙醚为反应原料,以 KOH为催化剂,制备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并运
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波谱(1 H-NMR)分析技术,验证该生物柴油的分子结构。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
该生物柴油制备中酯交换反应的试验条件。用国标方法测定该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性、闭杯闪点、凝点、
烟点、运动黏度(40℃))。在发动机转速分别为1 400和2 000r/min条件下,比较该生物柴油与0#柴油、麻风树油甲
酯的碳烟排放。【结果】所得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结构式为RCOOCH(CH3)CH2OCH2CH3。当甲醇
与麻风树油的物质的量比为10∶1,催化剂KOH用量为原料油质量的1.2%、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90min时,麻
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产率高达91.3%。所制备生物柴油的溶解性等各项理化性能良好。在相同载荷条
件下,该生物柴油的碳烟排放性能优于0#柴油和麻风树油甲酯。【结论】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较传统生物柴油具
有更高的氧含量和较低的碳烟排放,可以作为柴油添加剂,也可以代替柴油单独使用。
[关键词] 麻风树油;生物柴油;氧含量;理化性能;排放性能
[中图分类号] TQ51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9387(2013)01-0170-07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biodiesel entitled 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JIANG Da-yong
(Research Department,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Xi’an,Shaanxi 710086,China)
Abstract:【Objective】A novel biodiesel from jatropha oil with high oxygen content was synthesized in
this study and it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gine emissions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 as wel.
【Method】The novel biodiesel named 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was prepared u-
sing refined jatropha oil,methanol and ethylene glycol monomethyl ether as reagents and KOH as catalyst,
whose molecular structure was analyzed and validated by FT-IR and 1 H-NMR.The optimum synthesis con-
dition was determined by orthogonal test L9(34).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ormed biodiesel and
its blends with 0#diesel,including dissolubility,closed cup flash point,solid point,smoke point and kine-
matics viscosity(40℃),were tested by the national standard methods.Smoke emissions of 0#diesel,jatro-
pha oil methyl ester and 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were also measured with en-
gine speeds of 1400and 2000rpm,respectively.【Result】When molar ratio of methanol to jatropha oil was
10∶1,catalyst amount KOH was 1.2%of feedstock quality,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70℃,and reaction
time was 90min,the yield of 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can reach 91.3%.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has g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and its engine per-
DOI:10.13207/j.cnki.jnwafu.2013.01.006
formance was better than 0#diesel and Jatropha oil methyl ester under the same loads.【Conclusion】With
the higher oxygen content than ordinary biodiesel,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can
not only be used as additive in diesel fuel,but also be used alone.
Key words:jatropha oil;biodiesel;oxygen content;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emission
麻风树作为用以大规模生产生物柴油的一种主
要原料,在国际上被称为“生物柴油树”,因其具有适
应区域广、种植成本低、含油量高、不占耕地等优势,
近几年在我国的四川、贵州、云南、福建等地得以大
规模种植。由麻风树油制备的生物柴油,理化性质
良好,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常规柴油混配使用,具有很
高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1-6]。
传统的麻风树生物柴油在经过酯交换法处理
后,分子内仅含1个酯基团,即2个氧原子,因而氧
含量不高,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有研究表明,醚基团具有优异的着火性能,同时可以
改善并提高酯基团的着火性能,即十六烷值[7]。十
六烷值的提高也具有进一步降低碳烟排放的功能,
因而通过在生物柴油分子中引入醚基团来提高麻风
树源柴油的氧含量,研制一类高含氧、低排放的新型
生物柴油,这对军事等特定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本研究以资源丰富的丙二醇乙醚为醇化剂,借
助在传统麻风树生物柴油分子中引入1个醚基团,
使分子中同时含有酯基团和醚基团,以改善麻风树
源生物柴油的着火性能和碳烟排放性能,旨在为其
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药品
主要仪器:EQUINOX55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分
光光度计(频率为4 000.31~399.26cm-1,盐片材
料KBr),由日本岛津公司生产。INOVA型超导核
磁共振仪(溶剂 CDCl3,内标 TMS,观测频率400
MHz),由美国VARIAN公司生产。
主要药品:麻风树油(一级品),四川绵阳新川松
公司生产;甲醇(分析纯),天津天力公司生产;丙二
醇乙醚(分析纯),江苏怡达公司生产;氢氧化钾(化
学纯),西安嘉里化工公司生产。
一般对于麻风树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和水分含量
都有要求,其中水分含量不大于原油质量的0.01%,
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大于原油质量的0.05%。因为
过量游离脂肪酸和水分会分别与碱性催化剂发生皂
化反应和水解反应,从而阻碍酯交换反应的进行。
如果麻风树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和水分含量过高,必
须对其进行精制处理,包括萃取脱酸和吸附脱水。
通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可知,本试验所用的麻风
树油没有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图1),说明其中的游
离脂肪酸和水分含量极低,可直接用于合成反应。
图1 试验用麻风树油的红外光谱图
Fig.1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of raw oil
1.2 反应原理
为降低麻风树油的黏度,提高其流动性,先用甲
醇将麻风树油甘三酯中的甘油取代下来,使1个甘
三酯分子变成3个长链脂肪酸甲酯,以降低其分子
171第1期 蒋大勇: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质量,利于后续酯交换反应的完成[8]。从反应方程
式(1)可以看出,甲醇与麻风树油(以下简称醇油)物
质的量比理论上是3∶1,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
加快反应速度,通常添加过量的甲醇。确定了反应
中醇油物质的量比之后,向容器中依次加入一定量
的催化剂KOH,预热搅拌,直到 KOH 完全溶解为
止。这个过程必须在单独的容器中进行,之后加入
甲酯,将其与丙二醇乙醚反应生成麻风树油丙二醇
乙醚酯,具体过程见反应方程式(2)。
(1)
(2)
1.3 生物柴油的制备工艺及其生产条件的优化
1.3.1 制备工艺流程 生物柴油的制备工艺流程
见图2。
图2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的制备工艺流程
Fig.2 Synthesis procedure of 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具体步骤为:首先,向安装温度计和搅拌棒的
1 0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麻风树油和甲
醇,加热至60℃后恒温。加入催化剂 KOH后立即
开启搅拌器并开始记时,搅拌持续0.5h。将催化
剂KOH加入烧瓶后,混合溶液立即变浑浊并呈棕
褐色,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颜色很快变浅,黏度
逐渐降低。待完全反应后,将烧瓶中的溶液移入
1 000mL分液漏斗中,加入体积分数10%的稀盐酸
溶液,中和混合溶液中未反应的 KOH,使之呈中
性,并使甘油充分溶解于其中,有利于去除甘油。摇
匀后静置24h,此时分液漏斗下层溶液主要是甘油
和少量的皂,上层为甲酯。向安装回流管、冷凝装置
和温度计的洁净的1 0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甲酯
和丙二醇乙醚,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2,加热至
150℃后加入催化剂KOH,至冷凝装置不再有甲醇
流出时视作反应完全。将烧瓶中的溶液移入分液漏
斗中,加入盐酸溶液后剧烈振摇,使溶液呈中性,静
置24h。此时分液漏斗下层溶液主要是盐酸和KCl
水溶液,上层为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粗产品。为
了证实最终产物是否为预期产物,分别通过FT-IR
27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1卷
和核磁共振 波 谱 (1 H-NMR)对 其 进 行 结 构 验
证[9-10]。
1.3.2 生产条件优化 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
生物柴油的最佳反应条件。其中以反应产率为考察
指标,以醇油物质的量比(A)、催化剂 KOH 用量
(B)、反应温度(C)和反应时间(D)为考察因素[11-15]。
各因素分别设置3个水平:因素 A为6∶1,8∶1,
10∶1;因素B为0.8%,1.0%,1.2%(质量分数);
因素C为50,60,70℃;因素D为30,60,90min。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生物柴油产率 甘油作为副产物,可以在预
处理和正式反应阶段间接衡量反应的程度。其原理
是在强碱性溶液(pH=12~13)中,甘油与氢氧化铜
反应生成绛蓝色的溶液[16],具体过程见反应方程式
(3)。
(3)
反应方程式(3)生成的蓝色溶液在波长为630
nm有1处最大吸收峰,故根据朗伯-比尔定律,用下
式可计算溶液吸光度:
A=lg1T=abC
。 (4)
式中:A为吸光度,T为透光率,a为吸光系数,b为
吸收液层厚度,C为溶液的质量浓度。
配制一系列不同质量浓度(C)的甘油铜标准溶
液,在630nm 处分别测出各质量溶液的吸光度
(A),绘制标准曲线,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甘油铜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曲线
Fig.3 Absorbance curve of glycerol copper
standard solution
以反应方程式(1)所得粗产物与Cu(OH)2 进
行反应,测定反应溶液的A 值,由标准曲线换算出
溶液中甘油的含量,再按照公式(5)计算甲酯产率。
由于在反应方程式(2)中甲酯与丙二醇乙醚并不生
成甘油,因此可以认为甲酯产率即为生物柴油的产
率。
η=
m1
m2=
m3
m4
。 (5)
式中:m1 为生物柴油实际产量;m2 为生物柴油理论
产量;m3 为甘油实际产量;m4 为甘油理论产量。
1.4.2 生物柴油理化性能 作为柴油的添加剂或
替代品,生物柴油还应满足普通柴油的各项使用标
准,因此将该生物柴油的体积分数分别设为0,
10%,20%,30%,40%和100%,在0和25℃下观察
其与0#柴油的互溶性,并分别测定其凝点、闭杯闪
点、烟点、运动黏度(40℃)等理化指标。碳烟排放是
衡量发动机有害排放物总量的主要指标,本研究以
消光系数来衡量碳烟排放情况。在相同发动机载荷
下(扭矩分别为10,25,40,55,70N/m),选取0#柴
油、麻风树油甲酯和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3种燃
料,比较其在发动机高转速(2 000r/min)和低转速
(1 400r/min)2种条件下三者的消光系数[17-20],以
此间接反映碳烟排放量的大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的结构分析
由反应原理可推知,合成产物麻风树油丙二醇
乙醚酯的结构为RCOOCH(CH3)CH2OCH2CH3。
FT-IR和超导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分析结果见
表1和表2。由表1和表2可知,产物的化学结构
即为上述假定结构式。
2.2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的
优化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优
化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生物柴油制备过程
中影响酯交换反应的主要因素是醇油物质的量比和
催化剂KOH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是次要因
素,其影响大小顺序为 A>B>C>D。最优试验条
件为A3B3C3D3,即醇油物质的量比为10∶1,催化
剂 KOH 用量为1.2%(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
70℃,反应时间为90min。按照筛选出的最优条件
进行试验,得酯交换反应后的甲酯产率为91.3%。
2.3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性能分析
由表4可知,在0和25℃下无论以何种比例混
合,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与0#柴油均能互溶。
其他理化性能均表现良好,可以作为柴油添加剂,也
可以代替柴油单独进行使用。
371第1期 蒋大勇: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表1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粗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Table 1 FT-IR data of raw product 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吸收波数/cm-1
Frequency
基团归属
Group attribution
振动类型
Vibration type
吸收强度
Strength
2 924.52 -CHB3B,-CHB2B 伸缩振动νBasB 弱 Weak
2 853.79 -CHB3B,-CHB2B 对称伸缩振动νBsB 强Strong
1 743.96 C=O 剪式振动ν 弱 Weak
1 462.60 -CHB2B 弯曲振动δ 弱 Weak
1 378.26 -CHB3B 反对称伸缩振动δ 中等 Middle
1 166.77 C-O-C 对称伸缩振动νBasB 中等 Middle
1 119.05 C-O-C 平面摇摆振动νBsB 弱 Weak
722.31 (CH2)n(n>4) 弱 Weak
表2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粗产物的超导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Table 2 1 H-NMR data of raw product 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化学位移/ppm
Chemical shift
质子峰分裂(重数)
Proton peak splitting
峰面积数
Peak area
对应质子数
Proton number
4.227 3 1.56 2
3.593 3 1.54 2
3.393 1 2.14 3
表3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生产工艺优化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3 Result of the orthogonal test L9(34)for produc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试验编号
Code
A醇油物质
的量比
Ratio
B催化剂
用量/%
Catalyst
C反应
温度/℃
Temperature
D反应
时间/min
Time
甲酯产率/%
Productivity
1 6:1(1) 0.8(1) 50(1) 30(1) 76.2
2 6:1(1) 1.0(2) 60(2) 60(2) 79.2
3 6:1(1) 1.2(3) 70(3) 90(3) 85.5
4 8:1(2) 0.8(1) 60(2) 90(3) 86.7
5 8:1(2) 1.0(2) 70(3) 30(1) 82.0
6 8:1(2) 1.2(3) 50(1) 60(2) 84.0
7 10:1(3) 0.8(1) 70(3) 60(2) 89.3
8 10:1(3) 1.0(2) 50(1) 90(3) 81.3
9 10:1(3) 1.2(3) 60(2) 30(1) 89.2
K1 240.9 252.2 241.5 247.4
K2 252.7 242.5 255.1 252.5
K3 259.8 258.7 256.8 253.5
Ri 18.9 16.2 15.3 6.1
表4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能
Table 4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jatropha oil prop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ester
体积分数/%
Percentage
by volume
溶解性Solubility
0℃ 25℃
凝点/℃
Solid point
闭杯闪点/℃
Closed cup
flsah point
烟点/mm
Smoke point
运动黏度(40℃)/
(mm2·s-1)
Kinematic
viscosity(40℃)
0 溶解Dissolve 溶解Dissolve -11 57 15 2.77
10 溶解Dissolve 溶解Dissolve -10 91 18 3.20
20 溶解Dissolve 溶解Dissolve -9 165.4 23 3.30
30 溶解Dissolve 溶解Dissolve -8 195.3 30 3.62
40 溶解Dissolve 溶解Dissolve -7 224.2 35 3.99
100 溶解Dissolve 溶解Dissolve -4 >290 >50 5.80
图4是在发动机转速分别为1 400和2 000
r/min条件下,所制备生物柴油的碳烟排放特性。由
图4可见,在相同转速条件下,3种燃料的碳烟排放
量均随着发动机扭矩的增大而增加,这说明随着载
47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1卷
荷的增加,燃料在发动机内出现缺氧燃烧,从而碳烟
排放量增大。其中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的碳烟排
放量较0#柴油大幅下降,其排放效果甚至远优于
麻风树油甲酯。这说明该生物柴油的燃烧更加充
分,从而降低了碳烟的排放。由于该生物柴油的氧
含量高于传统生物柴油,而碳烟的排放主要在扩散
燃烧中生成,生物柴油的加入使得预混燃烧量增加,
扩散燃烧量减少。此外该生物柴油作为含氧燃料
(氧含量达10%以上),其分子中不含芳香烃,碳氢
质量比(C/H)远小于饱和烷烃,因此其自供氧能力
可以解决局部缺氧的问题,特别是在燃料浓度高的
区域,减少了燃料的缺氧燃烧,使燃料能够燃烧完
全,从而降低了碳烟的排放量。
图4 发动机转速分别为1 400(A)和2 000r/min(B)条件下不同燃料的碳烟排放比较
Fig.4 Effects of three fuels with two engine speeds:1 400(A)and 2 000r/min(B)on smoke emissions
3 结 论
1)采用麻风树油、甲醇和丙二醇乙醚为原料,
以KOH为催化剂,通过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了
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采用 FT-
IR、1 H-NMR分析技术对该生物柴油的结构进行了
验证,确定产物的化学结构为 RCOOCH(CH3)-
CH2OCH2CH3。由于甲醇的分子链较丙二醇乙醚
短,更易与麻风树油分子发生反应,使其分子链在第
1步反应中大部分发生断裂,从而降低运动黏度;在
第2步反应中,生成的甲酯与丙二醇乙醚反应更加
容易,产率也更高,并且不影响后续试验的开展。
2)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最优合
成条件为:醇油物质的量比为10:1,催化剂KOH用
量1.2%(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
90min,此条件下甲酯产率为91.3%。
3)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理化性
能与排放性能良好,既可以作为0#柴油的添加剂,
也可以作为柴油替代品单独进行使用,虽然其成本
高于传统生物柴油,但在军事等特定场合具有较强
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孟凡清,王德民.生物柴油技术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J].精细石
油化工,2007,24(5):30-33.
Meng F Q,Wang D M.Progress in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biodiese[J].Speciality Petro Chemical,2007,24(5):30-33.(in
Chinese)
[2] 徐向阳.能源供应安全视角下中印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比较
[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0):8-11.
Xu X Y.Comparative study biomass utilization in China and
In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supply security[J].Jour-
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0,25(10):8-11.(in Chinese)
[3] 李昌珠.生物柴油:绿色能源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54-62.
Li C Z.Green fuels biodiesel[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54-62.(in Chinese)
[4] 杨 光.石油供应安全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西
亚非洲,2009(10):15-21.
Yang G.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in oil supply secur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J].West Asia and Africa,2009
(10):15-21.(in Chinese)
[5] 黄仕钧,陈 英,谢 颖,等.钙基固体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
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J].中国油脂,2010,35(3):79-81.
Huang S J,Chen Y,Xie Y,et al.Development of calcium-based
solid base catalysts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by transesterifica-
tion[J].China Oils and Fats,2010,35(3):79-81.(in Chinese)
[6] 刘知勤,陈伟文,阮荣生.植物油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J].可
再生能源,2009,2(3):8-10.
Liu Z Q,Chen W W,Ruan R S.Recent advancement in the de-
velopment of biodiesel fuel[J].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2009,2(3):8-10.(in Chinese)
571第1期 蒋大勇: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7] Crooles R.New findings on combustion behavior of oxygenated
synthetic diesel fuels[J].Biomass and Bioenergy,2006,30:
461-468.
[8] 沈丹平.植物油料化学及油脂化学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
社,1995:32-41.
Shen D P.Chemistry of vegetable oil material[M].Beijing:
China Business Press,1995:32-41.(in Chinese)
[9] 裘祖文.核磁共振波谱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30-55.
Qiu Z W.NMRS[M].Beijing:Science Press,1989:30-55.(in
Chinese)
[10] Davies G,Henrissat B.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of glycosyl
hydrolyses[M].Structure,1995,3:853-859.
[11] 谭桂琼,陈天祥.交酯化法合成乌桕脂肪酸乙酯 [J].贵州工
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6):12-16.
Tan G Q,Chen T X.Process of making sapium fatty a hthane
ester with ester exchange[J].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32(6):12-16.
(in Chinese)
[12] 李宇翔,蒋建春,李 科,等.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机理与
影响因素研究 [J].太阳能学报,2011,35(2):23-24.
Li Y X,Jiang J C,Li K,et al.Reaction mechanism and impact
factors analysis of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transesterifica-
tion[J].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2011,35(2):23-24.(in
Chinese)
[13] 盛 梅,邬国英,徐 鸽.利用高酸价工业废油制取生物柴油
的研究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28(3):231-236.
Sheng M,Wu G Y,Xu G.Trans-esterification of high acid-
value industrial waste oil[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
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2008,28(3):231-236.(in
Chinese)
[14] 张红云,郭和军,郑 利.新型生物柴油制备 [J].西北农业学
报,2006,15(1):139-143.
Zhang H Y,Guo H J,Zheng L.Preparation of biodiesel from
refined soybean oil and eth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J].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2006,15(1):
139-143.(in Chinese)
[15] Pugazhvadivu M,Jeyachandran K.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impact of CETANERTM on diesel combustion and emission
[J].Renewable Energy,2005,30:2189-2202.
[16] Yuan T,Yang P,Wang Y,et al.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a
gene encoding a thermos table beta-galactosidase fromAlicy-
clobacillus acidocaldarius [J].Biotechnol Letter,2008,30:
343-348.
[17] Kaplan G,Arslan R,Surmen A.Modeling the effects of oxy-
genated fuels and split injections on DI diesel engine perform-
ance and emission[J].Energy Sources,2006,28:751-755.
[18] Usta N,Ozturk E,Conkur E.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na-
vistar 7.3Lturbo diesel fueled with blends of oxygenates and
diesel[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5,46:
741-755.
[19] Lapuerta M,Armas O,Balesteros R.Oxygenated fuels for
particulate emissions reduction in heavy duty DI diesel en-
gines with common rail fuel injection[J].Fernandez Fuel,
2005,84:773-780.
[20] Cetinkaya M,Karaosmanoglu F.The Effect of oxygenated fu-
els on emissions from a modern heavy-duty diesel engine[J].
Energy &Fuels,2007,19:645-652.
67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