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28年生林分郁闭度 0.8,楠木平均胸径 18.0 ~
19.4 cm,最大胸径 35.1 cm,平均树高 20.2 ~ 22.8
m,最大树高 29.4 m,年平均胸径生长 0.643 ~ 0.693
cm,年平均树高生长 0.721 ~ 0.814 m, 林木蓄积
103.450 ~ 136.415m3 /hm2 ,其中楠木蓄积 69.141 ~
76.945 m3 /hm2 ,占全林蓄积的 56.41% ~ 66.84 %。
楠木天然林一般初期生长较慢 , 20年生天然生楠木
高和胸径生长量仅为 5.6m和 4.1cm。从调查结果
看 ,楠木林分生长较快 , 大大高于楠木天然林。因
此 ,选择适宜的林地 ,不仅可促进形成合理的林分结
构楠木 ,而且可以培育生长较快的大径木林。
4 小结与讨论
在适宜林地培育的 28年生楠木林分结构较为理
想 ,林分生长状况良好。分析结果表明:楠木种群在
林分中占居主林层 ,为优势树种;中 、大树(Ⅳ、Ⅴ级)占
乔木层种群个体比例为绝对多数 ,林下自然更新幼苗
(Ⅰ、Ⅱ级)较多 ,为增长型种群 。相对直径分布范围 0.6
~ 1.8,直径分布曲线单峰偏右 ,中大径阶林木占多数 。
蓄积结构中大径木蓄积呈增长趋势 。楠木生长较快 ,
年平均胸径生长 0.643 ~ 0.693 cm,年平均树高生长
0.721 ~ 0.814 m, 林木蓄积量 103.450 ~ 136.415
m3 /hm2 ,其中楠木蓄积量 69.141 ~ 76.945m3 /hm2 ,占
全林蓄积的 56.41% ~ 66.84%。楠木幼林时较耐荫 ,
在裸地造林生长不理想 ,而该林分不仅形成较为理想
的林分结构 ,而且生长速度较快 。这可能是早期幼林
时期杉木萌芽条生长较快 ,为楠木幼林生长起了庇荫
作用为耐荫的楠木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此外 ,为
了保护楠木 ,减少林木间的竞争 ,应结合幼林抚育砍
伐杉木 ,使杉木处于伴生地位 ,从而形成以楠木为优
势树种的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 1]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 M].北京:农业出
版社 , 1976, 540-544.
[ 2]俞新妥.混交林营造原理及技术 [ M].北京 :林业出版社 , 1989.
[ 3]曲仲湘.植物生态学 [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2, 102-
118. (责任编辑:林树文)
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
花焜福
(福建省沙县高桥林业站 365500)
收稿日期:2006-06-19
作者简介:花焜福 , 男 , 1959年生 , 工程师。
摘 要:对杉木毛红椿不同混交比例及杉木纯林(CK)的生长效应进行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杉木毛
红椿混交造林是一种较好的混交组合 。其 10年生林木无论是胸径 、树高 、林分蓄积量均比杉木纯林
生长更好。在不同混交比例中毛红椿混交比例减少而杉木平均胸径呈增加趋势;树高以 3∶1带状混
交 、 4∶1带状混交为好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10年生林木的林分蓄积 8∶1插花混交 , 4∶1、 3∶1带状
混交与 CK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8∶1插花混交 , 4∶1、 3∶1带状混交与 2∶1带状混交比均达到
显著差异水平 , 加上对树冠生长的分析结果认为 , 杉木毛红椿混交 , 以杉木毛红椿 8∶1插花混交 、
4∶1、 3∶1带状混交较为适宜 。
关键词:杉木;毛红椿 , 混交林;混交比例;生长效应
毛红椿属楝科植物 ,系红椿的天然变种。在我
国分布不广 ,多天然零星分布 ,资源较少 ,为珍贵濒
危树种 [ 1]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珍贵阔叶用材树
种 ,同时探索解决杉木纯林连栽地力衰退的现实问
题 [ 2-4] 。为营造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提供适宜的混
交组合 , 1997年起笔者进行了杉木毛红椿混交造林
试验 ,研究不同混交方式对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 ,旨
在提高林分生产力 ,为林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上
的依据和经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沙县郑湖乡黄坑岭 ,属中亚
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 15.7 ~
19.6℃,极端最高温度 39.8℃,极端最低温度 -9.3 ,
>10℃积温 4 450 ~ 5 676.5℃,霜期 80 ~ 86 d,实际
霜日 20 ~ 25d,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 650h,年平均空
752006年第 4期 福建农业科技
DOI :10.13651/j.cnki.f jnykj.2006.04.042
气相对湿度 82%。试验地海拔高 580 ~ 750 m,坡度
25°左右 ,坡向 N52°E。土壤是花岗岩发育的残积母
质的山地黄红壤土层 ,土厚 60 ~ 100 cm以上 ,质地
为中壤 ,立地条件中等偏上。前茬为杉木 ,主要植被
以丝茅 、狗脊 、山苍子 、中华里白 、五节芒为主。 1996
年秋冬炼山整地(穴规格 60cm×60cm×40cm),密
度 2 500株 /hm2。
2 试验方法
在同一面坡上 ,分别设置不同比例的杉木 、毛红
椿混交林样地 ,杉木 、毛红椿分别为 2∶1、 3∶1、 4∶1、
8∶1 (前 3个处理均为带状混交 , 后 1个处理为插
花混交), 以杉木纯林为对照 (CK), 共 5个处理。
试验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 样地面积 20m×
30 m。重复 3次 , 调查测定时间:2005年 11月 20
~ 28日。毛红椿 、杉木立木材积按福建省林业勘察
设计院 1978年编制的 《森林调查用表 》 公式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不同的混交比例在林分结构 、种间竞争上存在
差异 , 对混交林林木生长产生直接影响 , 从而影响
林分的生产力。
3.1 林分胸径生长分析 不同混交方式林木胸径
的生长量见表 1。
表 1 不同混交方式林木生长状况
混交方式 树种 胸径(cm)
树高
(m)
2∶1 杉 8.27abA 6.37abA椿 9.73bA 8.73aA
3∶1 杉 9.33aA 7.60aA椿 11.70abA 8.53aA
4∶1 杉 9.57aA 7.30aA椿 12.30aA 8.60aA
8∶1 杉 9.67aA 6.87abA椿 12.83aA 8.63aA
杉纯林 (CK) 杉 7.53bA 5.83bA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 , 不同大写字母表
示方差分析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 2同)。
由表 1可知 ,无论是何种的混交比例 ,混交林中
杉木的平均胸径均大于杉木纯林 。在不同的混交比
例中毛红椿混交比例越少 ,杉木的平均胸径越大 , 8∶
1 (杉∶椿)插花混交 , 4∶1 (杉 ∶椿)、 3∶1 (杉∶
椿)、 2∶1 (杉∶椿)带状混交与杉木纯林对照 (CK)
比分别提高了 28.4%、 27.1%、 23.9%和 9.8%;
而杉木混交比例越少 , 毛红椿的平均胸径越小。表
明这两树种种间关系存在着竞争机制 , 一方数量的
多少影响到另一方生长的好坏。经方差分析结果表
明 , 不同混交比例处理间杉木胸径生长达到显著差
异水平 [ F=5.63 >F0.05(4, 8)=3.84* ] , 多重比较
结果表明 , 8∶1 (杉∶椿)插花混交 , 4∶1 (杉∶椿)、
3∶1 (杉∶椿)带状混交与杉木纯林对照 (CK)比均
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 其他处理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
水平。说明杉木与毛红椿混交对杉木胸径生长量影
响有积极作用 , 但必须考虑适宜的混交比例 。
不同混交比例中毛红椿胸径生长量则是随着杉
木混交比例的减少而减少 , 8∶1 (杉∶椿)插花混交 ,
4∶1 (杉∶椿)、 3∶1 (杉∶椿)带状混交与 2∶1 (杉∶
椿)带状混交比分别提高了 31.9%、 26.4%和
20.2%。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不同混交比例毛红
椿胸径生长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 F=5.16>F0.05(3, 6)
=4.76* ] ,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 , 8∶1 (杉∶椿)插花
混交 、 4∶1 (杉∶椿)带状混交与 2∶1 (杉∶椿)带状
混交比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 其他处理间有差异 , 但
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说明杉木与毛红椿混交对
毛红椿胸径生长量也有影响。
3.2 林分树高生长分析 由表 1可知 , 混交林中
杉木的平均树高均大于杉木纯林。这与毛红椿早期
生长迅速 , 为杉木提供了庇荫有关 , 有利于稍耐荫
的杉木树高生长 [ 5] 。在不同的混交比例中 , 杉木的
平均树高从大到小依次为 3∶1>4∶1>8∶1>2∶1 , 8∶
1 (杉∶椿)插花混交 、 4∶1 (杉∶椿)、 3∶1 (杉∶椿)
带状混交与 2∶1 (杉∶椿)带状混交的杉木平均树高
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11.1%、 20.4%和 25.9%, 2∶1
带状混交平均树高生长落后于其他 3个混交处理 ,
表明毛红椿混交对杉木生长起了促进作用 , 但混交
比例较高 , 对 10年生杉木平均树高生长产生了抑
制作用 。为了保证混交林生长效果 , 可以考虑通过
适时的抚育间伐 , 调整树种组成比例 , 使得保留的
林木有充分的营养空间 , 维持较好的生长效应 。方
差分析结果表明 , 不同混交比例杉木平均树高生长
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 F=4.12>F0.05(4, 8)=3.84* ] ,
多重比较表明 , 3∶1 (杉∶椿)(CK)、 4∶1 (杉 ∶
椿)带状混交与杉木纯林 (CK)比达到显著差异水
平 , 其他处理间有差异 , 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
平。
毛红椿树高生长量不同混交比例间有差异 , 但
差异不大。杉木混交比例的多寡对处于林分上层的
毛红椿平均树高生长影响不大 , 而毛红椿种内竞争
则促进了树高生长 , 存在着随毛红椿混交比例的增
大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
76 福建农业科技 2006年第 4期
3.3 林分材积生长分析 林分的单株材积生长取
决于林木胸径 、 树高和形数等。其中胸径对材积影
响最大 。从表 2中不同混交比例材积生长分析 。
表 2 不同混交方式林分材积生长状况
混交方式 树种 保留株数(株 /hm2)
单株材积
(m2 /株)
林分蓄积
(m3 /hm2)
2∶1
杉 1550 0.0189 56.5700bAB
椿 800 0.0341
3∶1 杉 1780 0.0279 77.4774aA椿 606 0.0459
4∶1 杉 1900 0.0286 79.6085aA椿 485 0.0521
8∶1 杉 2100 0.0278 73.8840aA椿 272 0.0570
杉纯林 (CK) 杉 2350 0.0144 33.8400bcB
杉木平均单株材积混交林均比杉木纯林高。在
混交林中杉木平均单株材积以 4∶1 (杉∶椿)带状混
交最大 , 3∶1 (杉∶椿)带状混交和 8∶1 (杉∶椿)插
花混交次之;毛红椿平均单株材积以 8∶1 (杉∶椿)
插花混交最大 , 4∶1 (杉∶椿)、 3∶1 (杉∶椿)带状
混交次之。从林分蓄积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不同
混交比例处理间林分蓄积量生长达到极显著差异水
平 [ F=11.7>F0.01(4, 8)=7.01** ] 。多重比较结果
表明 , 8∶1 (杉∶椿)插花混交 , 4∶1 (杉∶椿)、 3∶
1 (杉∶椿)带状混交与对照 (CK)比均达到极显著
差异水平 , 8∶1 (杉∶椿)插花混交 , 4∶1 (杉∶椿)、
3∶1 (杉∶椿)带状混交与 2∶1 (杉∶椿)带状混交比
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 F=4.32>F0.05(4, 8)=3.84] ,
这与 2∶1 (杉∶椿)带状混交的毛红椿混交比例较
高 , 对杉木高径生长影响较大有关 。其他处理间均
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说明杉木与毛红椿混交对林
木材积生长量影响有积极作用 , 但应考虑适宜的混
交比例 。4∶1 (杉∶椿)带状混交的蓄积量比杉木纯
林和 2∶1 (杉∶椿)带状混交分别提高了 135.2%和
40.7%;3∶1 (杉∶椿)带状混交的蓄积量比杉木纯
林和 2 ∶1 (杉 ∶椿 )带 状混 交 分别 提高 了
129.037.0%和 40.7%;8∶1 (杉∶椿)插花混交的蓄
积量比杉木纯林和 2∶1 (杉∶椿)带状混交分别提高
了 118.3%和 30.6%。可见 , 杉木毛红椿 8∶1 (杉∶
椿)插花混交 、 4∶1 (杉∶椿)、 3∶1 (杉∶椿)带状混
交是一种比较好的混交组合。
3.4 树冠生长分析 由表 3可见 , 不同混交比例
中杉木毛红椿混交林杉木枝下高以 2∶1 (杉∶椿)带
状混交最小 , 冠幅以 2∶1 (杉∶椿)带状混交最大。
随着杉木比例增大 , 杉木枝下高增加 , 冠幅减小 。
表 3 不同混交方式树冠生长状况
(单位:m)
混交方式 树种 枝下高 冠幅
2∶1 杉 1.94 2.84椿 7.24 3.07
3∶1 杉 2.15 2.62椿 6.90 3.16
4∶1 杉 2.38 2.40椿 6.75 3.27
8∶1 杉 2.71 2.15椿 5.41 3.61
杉纯林 (CK) 杉 3.31 2.08
4 小结与讨论
杉木毛红椿混交造林是一种较好的混交组合 ,两
树种之间生物学特性的互补 ,促进两树种生长之间的
速生性 ,达到了混交林分的协调稳定 , 10年生林木无
论是胸径 、树高 、林分蓄积量均比杉木纯林(CK)生长
更好。在不同混交比例中随毛红椿混交比例的减少
杉木平均胸径呈增加趋势;树高以 3∶1 (杉∶椿)、 4∶1
(杉∶椿)带状混交为最好 , 但 2∶1带状混交平均树高
生长不及其他混交比例。似乎毛红椿混交比例增加 ,
对早期杉木树高生长有利 , 但随着林龄的增大 , 杉
木对光线要求更多 , 产生了抑制作用 。杉木混交比
例的多寡对毛红椿生长的影响较小 。经方差分析 10
年生林分蓄积量不同混交比例处理间 8∶1 (杉∶椿)插
花混交 、 4∶1 (杉∶椿)、 3∶1 (杉∶椿)带状混交与对
照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 8∶1 (杉∶椿)插花混
交 、 4∶1 (杉∶椿)、 3∶1 (杉∶椿)带状混交与 2∶1
(杉∶椿)带状混交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 加上对树
冠生长的分析 , 笔者认为杉木毛红椿混交 , 以杉木
毛红椿 8∶1 (杉∶椿)插花混交 , 4∶1 (杉∶椿)、 3∶1
(杉∶椿)带状混交较为适宜。
参考文献:
[ 1] 邹高顺.珍贵速生树种红椿与毛红椿引种栽培研究 [ J] .福
建林学院学报 , 1989, 19 (3): 263-271.
[ 2] 盛炜彤.关于提高杉木生产力的几个问题 [ J] .浙江林业科
技 , 1986, 6 (1):23-25.
[ 3] 俞新妥.杉木林地力衰退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 J] .林业科技
通讯 , 1990 (8):8-11.
[ 4] 俞新妥.杉木连栽地土壤生物特性及土壤肥力的研究 [ J]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2004:24 (1): 68-71.
[ 5] 倪善庆 , 李晓储 , 蒋霖, 等 .杉木泡桐混交效益研究初报 [ J]
.江苏林业科技 1983 (3):3-8.
(责任编辑:黄爱萍)
772006年第 4期 福建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