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药白鲜种子生活力测定及发芽条件的初步研究



全 文 :中药白鲜种子生活力测定及发芽条件的初步研究
彭国平1 ,向 华2 ,陈章源3 ,杨 华1 ,何 灿1 ,饶力群1
(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省中医药学校 ,
湖南 长沙 410014;3.广西玉林新绿安中药发展有限公司 ,广西 玉林 537001)
摘 要:对中药白鲜种子的千粒重 、种子活力以及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白鲜种子的平均千粒重为 14.164 g;两
种染色方法测定种子活力分别为 22.6%和 23.3%,种皮对发芽率影响极大 ,不去种皮的种子在实验条件下均不能发芽。用清水处
理和 100 mg/ L GA浸种处理对发芽率无显著影响。6种发芽床中 ,以MS+100mg/ L GA培养基促进发芽效果最佳 ,而滤纸床的发芽
率最低。
关键词:白鲜种子;千粒重;生活力;发芽条件
中图分类号:S567.0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07)04-0078-03
  白鲜皮为芸香科白鲜属植物白鲜(Dictamus al-
bus dasycarpus Turcs)的根皮 ,异名鲜皮 、北鲜皮 、野花
椒根皮 、臭根皮 ,为我国常用中药 ,也是一种重要的
皮肤科用药 ,具有清热燥湿 、祛风止痒 、解毒的功效 ,
用以治疗湿热疮毒 、黄水淋漓 、湿疹 、疥癣疮癞 、风湿
热痹 、黄疸尿赤等症[ 1] 。白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全
株有特异的刺激味。主产辽宁 、河北 、四川 、山东等
地区;江苏 、山西 、内蒙古 、吉林 、黑龙江亦产 ,春秋二
季采挖。白鲜皮是很多中成药生产的重要原料 ,如
广西玉林研制的“湿毒清 ”等。市场供应的白鲜皮
以野生品为主 ,少有家种。由于应用白鲜皮的中成
药新品种的不断开发 ,制药企业投料用量连年增长 ,
近些年出现了野生品种日渐枯竭 、产不足需 、缺口加
大的现象 ,使之成为一种短缺中药资源 ,目前商家已
向邻国如俄罗斯等地大量采购 。为了解决白鲜资源
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矛盾 ,必须实现白鲜的人工栽
培。但目前白鲜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的相关报道
尚不多见 ,本文旨在探明白鲜种子生活力 ,并对白鲜
种子发芽条件进行初步摸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供试白鲜种子采自河北省野生植株 ,由山东康
发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河沙预处理:通过淘洗 ,去掉
细沙和粗沙 ,用烘箱 160 ℃烘烤 3 h;MS 固体培养
收稿日期:2007-04-17
作者简介:彭国平(1967-),男 , 湖南隆回县人 ,在读博士生 ,
主要从事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中药生物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饶力群
基;TTC(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化学纯;赤霉
素(GA)。结果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
1.2 方 法
1.2.1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2]  从干燥种子(测定种
子水分为 12.6%)中随机取 8个重复 ,每个重复 100
粒 ,分别称取重量 ,保留 3位小数 ,换算成平均千粒
重 。
1.2.2 种子生活力测定 采用两种方法测定。(1)
红墨水染色法:将剥去外种皮的待测种子在35 ℃温
水中浸种 6 h ,使种子吸水膨胀。取已吸胀的种子
100粒 ,用刀片沿种子胚的中心线纵切为两半 ,将一
半置于 2个培养皿中 ,每皿 50个半粒 。取 50粒白
鲜种子加入 5%红墨水(以淹没种子为度),染色 30
min ,染色后倒去红墨水 ,用水冲洗多次 ,至冲洗液无
色为止即可检查种子的死活 。凡种胚不着色或着色
很浅的为活种子;凡种胚与胚乳着色程度相同的为
死种子 。另取50粒种子用沸水杀死后同法染色作
对照观察 。计数种胚不着色或着色浅的种子数 ,计
算发芽率。(2)TTC 法:取剥去外种皮吸胀的种子
100粒 ,用刀片沿种子胚的中心线纵切为二半 ,将其
中的 50粒置于 2只培养皿中 ,每皿 50个半粒 ,加入
适量的0.1%TTC ,以覆盖种子为度 。然后置于30 ℃
恒温箱中2 h 。观察结果 ,凡胚被染为红色的是活种
子 。将另50粒在沸水中煮 5 min杀死胚 ,作同样染
色处理 ,作为对照观察 。
1.2.3 种子发芽试验[ 3-4]  将白鲜种子放入 35 ℃
水中温浸3 h ,去掉浮于水面上的瘪种 ,留下沉于水
底的种子 ,一半备用 ,另一半用镊子剥去外种皮 。分
别将去外种皮和未去外种皮的种子各分成两半 ,用
蒸馏水和100mg/L GA溶液至恒温箱中(25 ℃)浸种
 湖南农业科学 2007 ,(4):78 ~ 80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DOI :10.16498/j.cnki.hnnykx.2007.04.027
24 h , 。将浸泡好的 4份种子分别用 HgCl2 消毒 10
min ,各取 20粒已灭菌的种子分别置于发芽床为河
沙 、湿润滤纸 、MS固体培养基 、MS+100 mg/L GA 固
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盖上培养皿盖。6个重复 ,各
取3份分别置于光照 、黑暗条件下进行恒温(25 ℃)
发芽试验 ,砂床中种子以种子埋入沙中为度;砂床和
纸床根据湿度情况洒入灭菌水 ,以保持发芽床湿润 ,
培养 20 d ,计算种子发芽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鲜种子千粒重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差(S)=0.056 ,平均百
粒重(X)=1.416 4 g ,变异系数=3.9 ,符合种子千粒
重测定要求 ,白鲜种子平均千粒重为14.164 g 。
2.2 白鲜种子生活力
结果表明 ,红墨水染色法测定白鲜种子生活力
为22.6%,TTC 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为 23.3%,
两种染色方法结果相近。
2.3 种子发芽试验
6个处理中 ,未剥去外种皮的种子未见有发芽 ,
表明白鲜种子外种皮对发芽影响很大。去外种皮种
子发芽结果见表 1。
 表 1  去外种皮白鲜种子发芽结果
处理
发芽结果(发芽种子数)
光照条件
S1 S2 S3 发芽率(%)
黑暗条件
S1 S2 S3 发芽率(%)
清水
浸种
24 h
灭菌砂床 1 3 2 10.00 2 3 2 11.67
灭菌滤纸床 1 0 1 3.33 1 0 0 1.67
MS基本培养基 4 2 1 11.67 3 1 2 10.00
MS+GA 50 mg/L 2 2 4 11.67 3 1 3 11.67
MS+GA 100 mg/L 3 4 2 15.00 2 3 4 15.00
MS+GA 150 mg/L 4 0 4 13.33 2 2 3 11.67
GA 100
mg/ L
浸种
24 h
灭菌砂床 2 3 2 11.67 4 1 3 13.33
灭菌滤纸床 1 2 0 5.00 0 3 0 5.00
MS基本培养基 1 4 2 11.67 3 1 3 11.67
MS+GA 50 mg/L 3 2 4 15.00 2 4 2 13.33
MS+GA 100 mg/L 6 2 2 16.67 2 3 4 15.00
MS+GA 150 mg/L 2 3 1 10.00 2 2 2 10.00
  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去外种皮白鲜种
子在光照 、黑暗条件下的发芽结果(见表 1)进行分
析。结果如下:光照条件下 ,清水浸种和GA浸种处
理在 6 种不同发芽床内的发芽率均数分别为
10.833 3%、11.6683%,标准差分别为 4.049 42 和
4.083 30。对 6种发芽床在 2个处理内的发芽率进
行统计 ,其均数分别为10.835%、4.160%、13.335%、
11.670%、 15.835%、 11.665%, 标 准 差 分 别 为
1.180 87 、1.180 87 、2.354 67 、0 、1.180 87 、2.354 67 ,
12 个观察值的总 均数为 11.250 8 , 标准差为
3.901 60。对处理和发芽床间的均数进行方差分
析 ,结果为处理间的 F=0.791 ,P =0.414>0.05 ,差
异不显著;发芽床的F=11.545 ,P=0.009<0.01 ,差
异极显著 ,表明清水和 GA 浸种处理对发芽率的影
响不显著 ,发芽床对发芽率的影响极显著。对 6种
发芽床之间发芽率均数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表明灭
菌滤纸床与其它发芽床处理之间差异显著(表 2)。
 表 2  光照条件下不同浸种处理不同发芽床
发芽率统计分析
Source
Type III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CorrectedModel 154.267(a) 6 25.711 9.753 0.012
Intercept 1518.975 1 1518.975 576.217 0.000
处理 2.092 1 2.092 0.793 0.414
发芽床 152.175 5 30.435 11.545 0.009
Error 13.181 5 2.636
Total 1686.422 12
Corrected Total 167.447 11
  黑暗条件下 2种浸种处理在 6种发芽床上的发
芽率均数分别为10.280 0%、11.111 7%、10.835 0%、
11.670 0%、15.000 0%、10.835 0%,标准差分别为
1.173 80 、2.354 60 、1.180 87 、0 、0 、1.180 87 ,12个观
察值的总均数为 10.695 8 ,标准差为3.856 66。对浸
种处理和发芽床间的均数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为处
理间的 F=1.359 ,P =0.296>0.05 ,差异不显著 ,发
芽床的 F=20.154 ,P=0.003<0.01 ,差异极显著 ,表
明清水和 GA 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不显著 ,发芽床
对发芽率的影响极显著 。对 6种发芽床之间发芽率
均数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表明 ,灭菌滤纸床与其它 5
种发芽床之间差异显著(表 3)。
 表 3  黑暗条件下不同浸种处理不同发芽床
发芽率统计分析
Source
Type III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CorrectedModel 298.675(a) 6 49.779 24.721 0.000
Intercept 2 889.937 1 2 889.9371 435.155 0.000
发芽床 296.827 5 59.365 29.481 0.000
处理 1.848 1 1.848 0.918 0.351
Error 34.233 17 2.014
Total 3 222.845 24
Corrected Total 332.908 23
3 小结与讨论
白鲜种子的平均千粒重为 14.164 g。种子活力
79第4 期           彭国平等:中药白鲜种子生活力测定及发芽条件的初步研究            
测定结果表明 ,白鲜种子活力较低 ,只有约 20%的
种子具有发芽活力 ,这可能是白鲜自然种群呈分散
分布的原因之一 ,也是白鲜野生资源再生能力较差
的原因之一。
不去除外种皮的白鲜种子在设计的 6个发芽条
件中 ,都不能发芽 ,表明种皮是影响种子的发芽关键
因素 。自然条件下可能依靠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使种
皮软化 ,种子才能发芽 、出苗。剥去外种皮的种子通
过25 ℃GA 100 mg/L 24 h浸种处理与 25 ℃清水 24
h浸种处理均能发芽 ,且发芽率差异不显著 。发芽
床对发芽率的影响显著 ,表现为:MS 培养基床高于
砂床 ,砂床高于纸床;MS培养基床中 ,加入 GA对发
芽率有一定影响 ,以加入 GA 100 mg/L 促进发芽效
果稍为明显;加入 GA 50 mg/L与 MS基本培养基效
果相当 ,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入 GA 150 mg/L 发
芽率反而稍呈下降趋势 ,显示高浓度的 GA 对发芽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另一角度考虑 ,推测白鲜的
生长对激素比较敏感 ,在后来的白鲜再生体系的构
建研究中证实了白鲜对植物激素较敏感(结果待另
文发表)。实验数据还表明光照条件对发芽率无明
显影响 。
白鲜在中药品种中本是一个用量较小的品种 ,
近年来药理研究的新成果扩展了白鲜的用途 ,但白
鲜在资源地域分布较狭窄且散在分布 ,多年生 ,如果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进行野生品种的人工栽
培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但是 ,要进行白鲜
的大面积栽培 ,光靠种子繁殖显然难以满足生产上
对种苗的需求 ,因此必须采用分株繁殖 、组培育苗等
繁殖方法解决种苗问题 。
参考文献:
[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737-739.
[ 2]  颜启传.种子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490-491.
[ 3]  陈 瑛.实用中药种子技术手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9.52-54.
[ 4]  张 力.SPSS13.0在生物统计中的应用[ M] .厦门:厦门大学出
版社 , 2006.42-61.
(上接第 77页)
开关与植物的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等重
要生理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而保卫细胞是气孔复合
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 iMyAP基因-1 ~ -370
bp的序列进行缺失 ,构建表达载体就是为了进一步
进行启动子功能的分析 ,以期得到与保卫细胞特异
表达相关的基序 。Plesch等人克隆了马铃薯 kst1启
动子(长度 1 583 bp),通过对转基因马铃薯的组织
化学检测发现 ,启动子驱动的GUS 基因在保卫细胞
和花中表达。序列缺失表明 ,在启动子的-700 ~ -
1 000 bp区段 ,可能含有与花发育相关的特异性元
件 ,在-180 bp和-212 bp位置有两个保卫细胞特
异性表达所必需的核心元件(5 -TAAAG -3 ),为
StDOF1转录因子所识别[ 8] ,这与其采用 T-DNA 插
入的方法从拟南芥中获得的保卫细胞特异性调控序
列的分析结果一致[ 9] 。本实验对 iMyAP 启动子的片
段进行缺失 ,构建出表达载体 ,为下一步转化进模式
植物拟南芥进行基序分析 ,寻找到与保卫细胞特异
性表达有关的基序奠定了基础 。
参考文献:
[ 1]  Bussy A.Sur la formation de l huile essentielle de moutarde[ J] .J
Pharm , 1840 ,(27):464-471.
[ 2]  Chen S , Halkier B A.Functional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yrosinase MYR1 from Brassica napus in Saccaromyces cerevisiae[ J] .
Prot Exp Pur , 1999 , 17:414-420.
[ 3]  Ue J P , Lenman M , Falk A , et al.The glucosinolate-degrading en-
zyme myrosinase in Brassicaceae is encoded by a gene family[ J] .
Plant Mol Biol , 1992, 18(2):387-398.
[ 4]  Hajdukiewicz P , Svab Z , Maliga P.The small , versatile pPZP family
of Agrobacterium binary vectors for plant transformation[ J] .Plant Mol
Biol ,1994 , 25(6):989-994.
[ 5]  吕金海 ,伍贤进.二种提取植物组织 DNA方法的改进及结果比
较[ J] .农业与技术 , 2005 ,25(2):64-65.
[ 6]  Sambrook J , Russell D.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 ,
third edition[M] .Cool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01.
[ 7]  Hwang Y S , Yang D , McCul lar C , et al.Analysis of the rice en-
dosperm-specific globulin promoter in transformed rice cells [ J] .
Plant Cell Rep , 2002 , 20:842-847.
[ 8]  Plesch G , Ehrhardt T.Mueller-Roeber B Involvement of TAAAG el-
ements suggests a role for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guard cell-spe-
cif ic gene expression[ J] , Plant J , 2001 , 28:455-464.
[ 9]  Plesch G , Kamann E , Mueller R B.Cloning of regulatory sequences
mediating guard cell -specifi c gene expression[ J] .Gene J , 2000 ,
249:83-89.
80                      湖南农业科学                    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