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0 1卷 第 2期
19 83 年 5月
园 艺 学 报
AT HC T O R IC AUT L UE R A SIN IC A
Vo l
.
0 1
,
N o
。 比
M a y
, 1 , 8 3
关于柳橙的起源与利用价值的研讨 ’
吕 柳 新
福建农学院园艺系
提 要
柳橙是甜橙的一个变异类型 , 有明柳橙和暗柳橙两个主要品系。 明柳橙的果面具沟
纹 , 表面粗糙 ; 暗柳橙则不具沟纹 , 果面光滑 。
通过解剖学和遗传学研究表明 , 明柳橙系起源于普通甜橙 , 是 L 一 l 发生突变的嵌
合体 , 暗柳橙则是明柳橙的回复变异类型 。 试验还表明 , 明柳橙的外观和食用品质均逊
于暗柳橙 , 在生产上应以发展暗柳橙为主 , 一般不宜推广明柳橙 。
柳橙 ( C` t r u s s ` n e n s `5 O s b e c k . o v . L i u c h e n g ) 是甜橙的一个变 异类型 , 主 产 于 福
建 、 广东和广西等省区 , 其果实风味甘甜 , 颇受消费者所欢迎 , 被列为全国重点发展推
广的十四个优 良品种之一 。 目前 , 在经济栽培的柳橙中 , 根据果实表面放射状沟纹的有
无 , 可区分为明柳橙 ( 福建称 `印子柑 ’ ) 和暗柳橙 ( 福建称 “橙 ” 或 `土印 ’ ) 两个主要
品系〔 1 〕。
关于明柳橙与暗柳橙的起源时期 , 目前尚无法查明 ,但从名称上则反映了这两个品系
可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 然而 , 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 以及关系的密切程度等 , 过去未曾
引起人们的关注 。 搞清这些问题 , 对于了解它们的变异实质 , 阐明它们之 间 的 进 化关
系 , 以及指导选育种实践等 , 将有一定的意义 。 本文就作者几年来的观察结果 , 提出一
些初步的见解 。
材 料 与 方 法
试验开始于 1 97 色年 , 取明柳橙的种子 , 进行实生播种 , 19 7 年春再从一年生的实生
苗上剪取芽穗 , 高接于成年的温州蜜柑大树上 ; 1 9 7 9年后 , 高接树开始结果 。 观察其枝 、 叶 、
花 、果的性状表现 ,解剖果实的内部结构 , 并与明柳橙和暗柳橙 的无性系进行比较分析 。
观 察 结 果
经结果后三年的连续观察 , 发现明柳橙的实生后代 , 在植株形态上 , 除叶腋具有较
长的棘刺 , 表现出实生苗的特征外 , 其它诸如枝梢的生长习性 、 叶片 形 态 、 花 器形态
等 , 均与明柳橙和暗柳橙的无性系无 明显差别 。 但是 , 明柳橙实生后代 的果实 , 却表现
出某些明显的差异 , 见表 1 , 和图 1 一左上 、 中 、 下所示 。
从表 1 和图 1 一左上 、 中 、下中可 以看到 , 明柳橙无性系的果实 ,其果面粗糙 , 以果蒂
为轴心 , 向四周放射粗细不等的沟纹 , 其果皮较厚 , 果心亦较粗大 , 果 肉的 渣 多 、 汁
. 图 1 由林铮 同志提供 , 特此致谢 。
8 8 园 艺 学 报 1 0卷
少 , 风味较淡 , 肉色较浅 , 呈淡黄色 。 这些性状能通过无性繁殖而遗传 。 而明柳橙实生
后代的果实 , 其果面则不具放射状沟纹 . 表现较为光滑 , 果皮较薄 , 果心较细 , 食用品
质较好 , 表现较为化渣多汁 , 风味较浓 , 肉色呈橙黄色 , 显得较 为鲜 艳 。 这些性状表
现 , 与暗柳橙的特征渐趋接近 。
表 1 明柳橙 、 暗柳橙的无性 系与明柳橙的实生后代其果实若干性状的比较
乏又火、 二 , . } , 需。 二 …果皮厚函巢心 直径…, * 、 二嘀形如 全菇…有机酸 }~ 。 }` 。 二 。
、 、 ’ 好 一 刁 ; 月川 , 可 11 1` 1 1 _ _ 、 { I _ _ 、 1三神 ; 人 匕二 门二一 , n / 、 一 I n / 、 一 了 n / 、 一 明日日又 `。 {民 l) J “ “ 理之类 型
又、 { ! 、 `山 夕 f 、 `坦 产 」 一、 70 / } 、 70 户 } 、 / “ 产 」 }
明柳澄无 性系
果皮橙黄色 , 具有
宽窄不等的放射状
沟纹 , 果面粗糙
0
。
4 8 1
。
2 5
0
。
4 0 1
。
0 5
淡黄
渣多 、 汁
少 , 风味
较淡
暗柳橙无性系
果皮橙黄色 , 不具
放射状沟纹 , 果面
光滑
橙黄
明柳橙实生后代
果皮橙黄色 , 不具
放射状沟纹 , 果面
平滑
橙黄
1 2
。
9 1 1
。
3 4 0
。
4 3
1 3
。
5 1 1
。
85 0
一
6 7
较化渣 ,
多汁 , 风
味较浓 。
较化渣 ,
多汁 , 风
味较浓 。
结 果 分 析
一 、 柳橙有明柳与暗柳之分 , 从名称上表明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
如前述 ,把明柳橙通过实生繁殖 ,发现它的性状表现渐趋接近暗柳橙无性系 , 这说明了明
柳橙与暗柳橙之间 , 确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
二 、 解剖比较明柳橙无性系及其实生后代的果实 , 可以看到前者果面所以具沟纹 ,
主要是由于中果皮白色海绵层发育不均匀所致 。 某些部分的海绵层加厚 , 另一些部分则
没有加厚 , 致使不加厚部分的果皮较薄 , 而表现向内凹陷 , 从而形成沟纹性状 。 又由于
厚薄两部分呈镶嵌状态 , 故沟纹便呈现相间排列 。 而明柳橙实生后代的果实 , 其中果皮
海绵层的发育较为均匀一致 , 没有加厚部分 , 故不表现沟纹性状 , 果面也 就 光 滑 。 同
理 , 果心的大小亦与果心海绵组织的发育有关 , 明柳橙无性系的果实 , 其果心的海绵组织
较发达 , 故果心表现较粗大 , 而实生后代的果实 , 其果心的海绵层较不发达 , 故果心便
显得较细小些 。
类似这样的变异 ,在一些甜橙品种中亦偶有发生 , 如福建永春县猛虎山柑桔场 , 曾在
一株细皮广柑植株上 , 发现了一个类似明柳橙的芽变 , 至今尚存 , 见 图 1 右所示 。
三 、 从果实的解剖中得知 , 明柳橙无性系果实形态结构上的变异 , 系发生在中果皮
及果心部位 。 柑桔类植物 , 其分生组织系由三层组织原层组成 , 按原套 原 体 的理论假
设 , 柑桔的中果皮及果心组织 , 结构上应是源自顶尖分生组织的原体 , 即 L 一 l 层 4t, “ , 8〕。
当 L 一 皿的某些分生细胞发生 了突变 , 并因此引起加速分裂时 , 由于它既有垂周分裂 ,
又有平周分裂 , 结果不仅增加了突变部分的面积 , 同时也增加了突变部分的体积 4t, 5〕 ,
从而表现出果心加粗和突变部位的中果皮海绵层加厚的现象 , 而未发生突变的部位则仍
保持正常 。 又可能由于突变细胞与未突变细胞是呈不均等的相间排列 , 因此 , 果皮最终
表现出粗细不均的放射状沟纹镶嵌的性状 。
当把明柳橙无性系的种子进行播种时 , 在实生繁殖的情况下 , 其突变性状消失 。 这
园 艺 学 报 10卷
沟纹的所谓明柳橙的变异品系 。 由于这个
明柳橙 , 是 一个 L 一 皿层发生突变的嵌合
体 , 因此 , 随着它的枝梢生长和顶尖分生
细胞的分裂 , ’ 又可以分化出一些果皮不具
沟纹 , 果面表现光滑的回复变异的芽条 。
把发生回复变异的芽条再分离出来进行扩
大繁殖 , 又将获得一个果面不具沟纹的品
系 。 由于这个果面不具沟纹的品系 , 它是
从明柳橙的植株上分离出来的 , 因此 , 就
把 它 称为 暗柳橙 , 从名称 上 反映 了明
柳 与暗柳之 间 既有区 别 又有 联系 的特
点 。
关于发生柳橙突变的原始品种究竟是
那一个 , 目前仍无法肯定 , 有人认为暗柳
图 2 柳橙起源的彼设图解
橙与细皮广柑有些相似 , 认为可能系由细皮广柑突变而来 ,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才能作出
结论 。
二 、 利用价值的评价 : 明柳橙除在形态 _ L所见到的变异外 , 同时还伴随着渣多 、 汁
少 、 风味变淡 , 果肉色泽变浅等变异 , 致使它的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均逊于暗柳橙 。 这
些变异的原因 , 究竟是属于突变个体生理上的影响 , 还是突变基因的多效作用 , 目前尚
不得而知 , 但无疑地这些是伴随着突变而发生的相关变异 , 这些相关变异 , 从经济价值
上看都不是有利的。 因此 , 在生产上应 以发展暗柳橙为宜 , 除某些特殊 目标外 , 一般不
宜发展推广明柳橙 , 在选育种和繁育苗木过程中 , 必须注意加以选择淘汰。
参 考 文 献
〔 1 〕 华中农学院 , 1 9 7了, 柑枯生产技术与科学实验 。 科学出版社 , P 36 ~ 3 70
〔 2 〕 王大元 , 1 9 7 8 , 嵌合体与柑桔突变育种。 遗传与育种 , 2 ` 23 ~ 2`
〔 8 〕 窦门 , H , ( 河北果树研究所译 ) , 1 9 6 0 , 植物芽变的实质。
美 国园艺杂志 , 3 9 ( 3 ) : 1 2 3~ 1 73 。
〔 4 〕 卡特 , E · G · ( 李正理译 ) , 1 9 7 6 , 植物解剖学试验和解说。
科学 出 J饭社 , P 5 7~ 6 5。
〔 5 〕 杜比宁 , H o n . 主编 ( 赵 世绪等译 ) , 1 9 74 , 植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
科学 出版社 , P 4 15 ~ 吐2 4。
〔 6 〕 山 口胜市 , 1 9 7 8 , 突变的研究与利用 , 育种学最近的进展 ,
第 1 9集 , P 6 3~ 7 0 。
〔 7 〕 Iw a m a s a , M , 19 7 7。 C h a r a e t o r i s t i e s d u e t o C h i m e r a s a n d t h e i r S t a bi l i ty i n C i t r u s C u lt iv a r s。
P
r o e .
I
n t
.
S o e
.
C i t r ie u l t u r e
。 多 : 5 7 1~ 5 7 4。
〔 8 〕 J a n i e k , J · a u d J · W · C a m o r o n , z 9 75 . A d v a n e e s i n F r u i t B r e e d in g . P u r d u e U n iv e r is t y p r e s s , P 53 o~
5 3 2
。
2 期 吕柳新 : 关于柳橙的起源与利用价值的研讨 1 9
ST U D IE S O N T H E O R IG IN AN D U T IL ! ZA T !O N O F T HE S W E E T O R A N G E
, L IU C HE N G
/
( C I T R U S S IN EN S IS O SB EC K
,
C V
。
L I UC HE N G )
L U L i u x i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o r it c u l t
u r 。 , F u j i a n A g r `e u l t u r a l C o l l o g e )
A b s t r a e t
`
L i u e h e n g
’
15 a m u t a n t o f s w e e t o r a n g e
.
T h e r e a r e t w o e l o n e s
,
M -
i n g一 L i u e h e n g a n d A n 一 L i u e h e n g . T h e r i n d o f M i n g一 L i u e h e n g 15 e o a r s e w i t h
e o r r u g a t e d l i n e s o n i t
,
w h i l e t h a t o f A n 一 L i u e h e n g 15 s m o o t h , w i t h n o
e o r r u g a t i o n
。
S t 以 d i e s o f p h y t o t o m y a n d g e n e t i e s s h o w t h a t M i n g一 L i t l e h e n g o r i g -
i n a t e d f r o nr a s w e e t o r a n g e
。
I t 15 s u p p o s e d t o b e a e h i m e r a o f L 一皿 m u t a 一
t i o n
.
A n d A n 一 L i u e h e n g 15 a r e v e r s i o n f r o m M i n g一 L i u e h e n g
。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s i n d i e a t e d t h a t t h e a p p e a r a n e e o f M i n g 一 L i u e h e n g a n d
i t s e d i b l e q u a l i t y w e r e i n f e r i o r t o A n 一L i u e h e n g . T h 以 5 i t 15 n o t r e e o m m -
e n d e d f o r p r o p a g a i o n a n d p l a n t i n g
.
新书 《中国果树史与果树资源 》 简介
我国的果树栽培 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 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 。 孙云蔚教授对于我
国果树史及果树资源素有研究 , 在古稀之年主编本书 , 为果树事业作出一大贡献 。 本书
共分十个部分 , 主要论述并考证了我国果树栽培的悠久历史 , 古代的果树种质资源和传
播 , 以及富有特色的栽培技术 。 同时 ,介绍了我国各地现存的珍贵古老果树和解放后选育
的优 良新品种 。 最后 , 简要介绍了有关果树栽培的各种古农书 。 此外 , 书中附有数百年
或数千年生的现存珍贵古老果树照片 43 幅。 并附录中文及外文摘要 。
园艺界前辈吴耕民教授和章文才教授分别撰写序言为这一大著问世志喜。
本书可供农业 、 林业及多种经营行政干部 、 高等农林院校师生 、 研究生 、 进修教师
以及果树 、 林业科技人员参考 。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