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机械破皮浸种对红豆树种子萌芽率的影响



全 文 :第 32 卷 第 6 期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Vo1. 32, No. 6
2011 年 12 月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 2011
收稿日期:2011-05-31
作者简介:王雅飞(1981-) ,男,林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造林绿化、林木种苗和科技推广工作。
机械破皮浸种对红豆树种子萌芽率的影响
王雅飞1,杨 敏2
(1.绵竹市造林种苗和科学技术推广站,四川 绵竹 618200;
2.四川省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绵竹管理站,四川 绵竹 618200)
摘 要:红豆树集珍贵木材、药用、景观、文化等价值于一体,具极高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种子坚硬,种皮透
水性差,必须经特殊催芽处理才能萌发。本文以种子催芽过程中采取的不同措施进行萌芽率的对比试验,发现机
械破皮对红豆树种子萌芽率的影响最大,初始水温 90℃自然冷却浸种 3 h,发现播后第 60 天机械破皮比不破皮浸
种的红豆树种子萌芽率高 26%。
关键词:红豆树;机械破皮浸种;萌芽率
中图分类号:S722. 1 +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5508(2011)06 - 0097 - 02
红豆树(Ormosia hosiei)别名花梨木(浙江)、黑
樟、红豆柴、胶丝、樟丝(福建)、鄂西红豆树(中国树
木分类学)、红宝树、宝树(江苏)等。据《中国树木
志》(2004 年版) ,红豆树属蝶形花科红豆树属红豆
树系常绿阔叶乔木,产于江苏南部、浙江、安徽、福
建、湖北、陕西南部及四川。红豆树生于海拔 650 m
以下的低山地区、谷地、溪边阔叶林中,与樟树、栲
树、石栎、冬青、枫香等混生。其心材栗褐色,有光
泽,纹理美观,结构细匀,干缩小,心材耐腐朽,易切
削,切面光滑,油漆后光亮性好,供制高级家具、仪器
箱盒、装饰品、高级地板等,浙江龙泉用红豆树心材
制宝剑剑柄及剑鞘,国际市场上被视为木中珍品。
红豆树树体高大通直,端庄美观,枝叶繁茂多姿,四
季常青,是配置园林景观和道路绿化的优良树种。
民间将红豆树的根、皮、茎、叶入药,主治跌打损伤,
风湿关节炎及无名肿毒等病症。红豆树集珍贵木
材、药用价值、园林绿化和人文价值于一体,具有极
高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由于红豆树木材珍
贵,多年来盗伐现象严重,现存野生红豆树自然资源
已近枯竭。1999 年 8 月 4 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将红豆树
列为国家Ⅱ级保护的珍贵稀有物种。红豆树种子坚
硬,种皮透水性差,必须经特殊催芽处理才能萌发,
因而自然下种能力极弱。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用高
温浸泡冷却的方法对种子进行催芽,但萌芽率尚不
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红豆树种子萌芽率,试验采
用不同的方法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影响红豆树种子
萌芽率的几个因素中,机械破皮浸种这一催芽方法
对红豆树种子的萌芽率影响最大,试验中应用机械
破皮催芽处理后的种子,萌芽率最高达到 95%。试
验摸索并总结出进一步缩短发芽时间和提高萌芽率
的方法,为培育优质红豆树壮苗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红豆树花期 5 月,荚果 11 月下旬成熟,当荚果
由绿变黄,最后变为深褐色有少量开裂时,种子成
熟,采种时须选择树龄 25 a 以上的结果母树进行采
种。试验用的种子于 2009 年 12 月采自成都市青羊
区文化公园结果红豆树,种子成熟充分,籽粒饱满,
种皮无破损,活力正常。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四川
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 2 催芽方法
2 月下旬催芽,催芽前将试验用的种子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浸泡 5 min 后滤出。分
别采取不破皮常温浸种 3 h 和 24 h,不破皮高温浸
种自然冷却 3 h 和 24 h,机械破皮常温浸种 3 h 和
24 h,机械破皮高温浸种自然冷却 3 h 和 24 h。其
中:常温浸种的水温为 22℃,高温浸种的初始水温
为 90℃;机械破皮即是在不破坏子叶的前提下,以
锋利小剪刀剪破胚芽相反一侧约芝麻大小的少量种
皮(参见表 1)。
表 1 红豆树种子不同催芽方法设计表
分组
编号
破皮
浸种初始
水温(℃) 浸种起止时间
浸种
时数
1 不破皮 常温 22 第 1 天,14:00 ~第 2 天,14:00 24 h
2 不破皮 常温 22 第 2 天,11:00 ~第 2 天,14:00 3 h
3 不破皮 高温 90 第 1 天,14:00 ~第 2 天,14:00 24 h
4 不破皮 高温 90 第 2 天,11:00 ~第 2 天,14:00 3 h
5 机械破皮 常温 22 第 1 天,14:00 ~第 2 天,14:00 24 h
6 机械破皮 常温 22 第 2 天,11:00 ~第 2 天,14:00 3 h
7 机械破皮 高温 90 第 1 天,14:00 ~第 2 天,14:00 24 h
8 机械破皮 高温 90 第 2 天,11:00 ~第 2 天,14:00 3 h
2 播种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播种,播前清除杂草,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溶液对圃地进行喷雾
消毒,将经过催芽的种子在圃地上开沟点播,沟深 2
cm ~2. 5 cm,株行距 20 cm × 20 cm,播后覆盖 1 cm
细土,再均匀洒上约 0. 5 cm 厚的细木屑,浇透水。
播后两月内保持土壤湿润。
3 对比方法
3. 1 催芽后播种前对比种子吸水程度
催芽结束后,播种前,观察每组种子种皮和子叶
吸水程度。
3. 2 播种后观察萌芽率
分别于播种后 10 d、20 d、30 d、40 d、50 d、60 d
观测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每个时期的出苗率,统计出
第 60 天的种子萌芽率。
4 结果与分析
4. 1 催芽后播种前对比种子吸水程度比较
第 1、2 组为不破皮处理,常温下分别浸泡 24 h
和 3 h的种子,子叶和种皮几乎无变化;第 3 和 4 组
为不破皮处理,90℃下分别浸泡 24 h和 3 h的种子,
其中第 3 组有 42%的种子种皮软化,第 4 组有 7%
的种子种皮软化,但两组种子的子叶未见吸水。第
5组、第 6组、第 7组、第 8组为机械破皮处理的种子,
种子 100%吸水,种皮和子叶吸水饱满(见表 2)。
表 2 不同催芽方法下催芽后红豆树种子吸水程度对
比情况表
分组
编号
破皮
浸种初
始水温
(℃)
浸种
时间
(h)
吸水种子
比例(%)
吸水程度
种皮 子叶
1 不破皮 常温 22 24 0 无变化 无变化
2 不破皮 常温 22 3 0 无变化 无变化
3 不破皮 高温 90 24 42% 轻度吸水 无变化
4 不破皮 高温 90 3 7% 轻度吸水 无变化
5 机械破皮 常温 22 24 100% 吸水饱满 吸水饱满
6 机械破皮 常温 22 3 100% 吸水饱满 吸水饱满
7 机械破皮 高温 90 24 100% 吸水饱满 吸水饱满
8 机械破皮 高温 90 3 100% 吸水饱满 吸水饱满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不破皮的条件下,较高的浸
种初始温度、较长时间的浸泡可提高一部分种子种
皮的吸水程度,而在破皮的条件下,无论浸种初始温
度高低,浸种 3 h,所有种子的种皮和子叶都可以饱
满吸水,由此可以看出机械破皮后在较短时间内种
皮和子叶就能饱满吸水。
4. 2 播种后萌芽率的比较
播后第 10 天,观察 1 组 ~ 8 组种子萌芽率分别
为 0、0、56%、45%、81%、78%、89%、88%;播后第
20 天,观察 1 组 ~ 8 组种子的萌芽率分别为 0、0、
71%、61%、90%、88%、91%、93%;播后第 30 天,观
察 1 组 ~ 8 组种子的萌芽率分别为 0、0、74%、61%、
90%、90%、91%、93%;播后第 40 天,观察 1 组 ~ 8
组种子的萌芽率分别为 0、0、74%、64%、94%、
94%、91%、93%;播后第 50 天,观察 1 组 ~ 8 组种
子的萌芽率分别为 1%、0、75%、67%、95%、94%、
91%、93%;播后第 60 天,观察 1 组 ~ 8 组种子的萌
芽率分别为 1%、0、76%、67%、95%、94%、91%、
93%(见表 3)。
表 3 不同催芽方法下红豆树种子萌芽率对比情况表
分组
编号
破皮
浸种初始
水温(℃)
浸种时间
(h)
播种后萌芽率(%)
10d 20d 30d 40d 50d 60d
1 不破皮 常温(22) 24 0 0 0 0 1 1
2 不破皮 常温 22 3 0 0 0 0 0 0
3 不破皮 高温 90 24 56 71 74 74 75 76
4 不破皮 高温 90 3 45 61 61 64 67 67
5 机械破皮 常温 22 24 81 90 90 94 95 95
6 机械破皮 常温 22 3 78 88 90 94 94 94
7 机械破皮 高温 90 24 89 91 91 91 91 91
8 机械破皮 高温 90 3 88 93 93 93 93 93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播种后种子主要集中在 10
d内发芽。在不破皮条件下,常温下浸种 3 h ~ 24
h,播种后 60 d红豆树种子萌芽率几乎为 0,而高水
(下转第 18 页)
89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32 卷
[4] 周才平,欧阳华,裴志永,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净氮矿
化研究(英文) [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2) :170 ~ 176.
[5] Deluca T H,Nilsson M C,Zackrisson O.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phenol accumulation along afirechrono sequence in northern
Sweden[J]. Oecologia,2002,133:206 ~ 214.
[6] Wright R F,RasmussenL. Introduction to the NITREX and EX-
MAN projects[J]. For. Ecol. Man,1995,101:1 ~ 7.
[7] Tilman D. Plant dominance along an experimental nutentgradient
[J]. Ecology,1984,65:1445 ~ 1453.
[8] Aber J D,Nadelhoffer K J,Steudler P,et al. Nitrogen saturation in
northern forest ecosystems[J]. BioScience,1989,39:378 ~ 386.
[9] Vitousek P M. Gosz J R,GRIERCC,et a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tential nitrification and nitrate mobility in forest ecosyststems
[J]. Ecol. Monogr,1982,52:155 ~ 177.
[10] Ettershan K G J,Ettershank M B,Whitford W G. Effects of nitro-
gen fertilization on primary prodctivety in a Chihuahuan Desert e-
cosystem[J]. J. Aridenviron,1978,1:135 ~ 139.
[11] Fisher R F,Binkley D.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ForesSoils
[M]. NewYork:JohnWiley&Sons,2000.
[12] Schlesinger W H. Biogeochemistry:An Analysis of Globaal
Change[M]. California:Academic Press,1991.
[13] Vitousek P M,Aber J D,HowarthRW,et al. Human alteration of
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causes and consequences[J]. Ecol. Ap-
pl,1997,7:737 ~ 750.
[14] Binkley D,Hart S C. The components of nitrogen availability as-
sessment in forests soils[J]. Adv. Soil Sci,1989,10:57 ~ 111.
[15] Vestgarden L S,KJnaas O J. Potential nitrogen trans for mations in
mineral siols of two coniferous fotests exposed todifferent N inputs
[J]For. Ecol. Man,2003,174:191 ~ 202.
[16] Peng S L. Restoration ecology and recovery of degraded ecosys-
tem. Journal of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2000,(3) :188 ~
192.
[17] Zhang X B,Guo X Q,Zhou T L,et al. Floristic analysis of seed
plants in Ziwuling forest region.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
iaSinica,2004,24(2) :267 ~ 274,18,19,22 ~ 24.
[18] Nie D P. Biological cycling of the nutrient element in forest eco-
systems. Forest Rresearch,1991,4(4) :435 ~ 440.
[19] Liu G Q,Tu X N,Zhao S D,et al.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n
biomass and nutrient elements of Pine-Quercus liaotungensis forest
in MT. Q inling. Scientia Silvae Sinica,2001,37(1) :28 ~ 36.
[20] Huang J H,Chen L Z,Han X G. Changes of nutrient concentra-
tion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Quercus liaotungensis
twigs.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1998,22(5) :398 ~ 402,22 ~
24.
[21] He C Q,Zhao K Y. The accumulation,allocation and biological of
the nutrient elements in Carez lasiocarpa wetland.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12) :2075 ~ 2080.
[22] 樊后保,苏兵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Ⅰ:养分归还动态.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6(2) :127 ~
132.
[23] 李绍才,孙海龙.等.岩石边坡基质一植被系统的养分循环.
北京农业大学报,2006,28(2) :
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
85 ~ 90.
(上接第 98 页)
温(90℃)浸种 24 h,播种后 60 d红豆树种子萌芽率
达到 76%;而在机械破皮条件下,常温下浸种 24 h、
3 h,播种后 60 d 红豆树种子萌芽率分别达 95%、
94%,高水温(90℃)浸种 24 h、3 h,播种后 60 d 红
豆树种子萌芽率分别达 91%、93%。
5 结论
上述试验结果验证了红豆树种子常温下长时间
浸种,种子也很难吸水萌发。试验中经过高水温和
长时间浸种处理,仅一部分种子能够发芽;经破皮处
理后,常温下短时间浸种就可以使种子的种皮和子
叶饱满吸水,可提高种子萌芽率至 90%以上。由此
可见,是否破皮、初始水温、浸泡时间等几个影响红
豆树种子萌芽率的因素中,机械破皮对红豆树种子
萌芽率的影响最大,但在红豆树育苗的生产实践中,
为节省种子材料,缩短育种时间和提高萌芽率,必须
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天汉,等.红豆树开花结实规律及种子发芽试验[J].林业科
技开发. 2006,20(6).
[2] 郑万钧,等.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彭来全.红豆树萌芽及实生苗生长发育规律[J].林业科技开
发. 2007,21(6).
[4] 汪敏芝.野生红豆树资源分布及播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
科技. 2009,(5).
81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3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