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42 卷 第 1 期
2 0 1 5 年 3 月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Jour of Fujian Forestry Sci and Tech
Vol. 42 No. 1
Mar.,2 0 1 5
doi:10. 13428 / j. cnki. fjlk. 2015. 01. 016
红豆树与杉木次生林混交试验
连细春
(福建省永春碧卿国有林场,福建 永春 362606)
摘要:在福建省永春碧卿国有林场杉木采伐迹地进行红豆树与杉木萌芽条 4 种混交比例(4 豆∶ 1 杉、3 豆∶ 1 杉、2 豆∶ 1 杉、1
豆∶ 1 杉)造林试验。结果表明:6 年生红豆树平均胸径、树高生长量在不同混交比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6 年生杉木平均
胸径、树高生长量在不同混交比例间差异不显著,6 年生杉木萌芽林与红豆树已经产生较为明显的生长环境空间的竞争;不
同混交比例对红豆树主干分枝数、高径比、枝下高与全高比等干形生长指标的影响微弱。
关键词:红豆树;杉木次生林;混交林
中图分类号:S725.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7351(2015)01 - 0077 - 03
The Effect On Mixed Forest of Ormosia hosiei and chinese fir Secondary Stand
LIAN Xi-chun
(State-owned Forest Farm of Biqing,Yongchun County,Yongchun 362606,Fujian,China)
Abstract:Ormosia hosiei and Chinese fir sprout 4 kinds of mixed proportion (4 O. hosiei to 1 Chinese fir,3 O. hosiei to 1 Chinese
fir,2 O. hosiei to 1 Chinese fir,1 O. hosiei to 1 Chinese fir)of afforestation experiment was done on slash of Chinese fir in state-
owned forest farm of Biqing,Yongchun,Fuji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height and DBH growth rate of different mixed
proportion of 6 year Ormosia hosiei were very significant and the average height and DBH growth rate of different mixed proportion of
6 year Chinese fir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bifurcation ability of Ormosia hosiei originates from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6 year chi-
nese fir secondary stand and Ormosia hosiei produced obvious growth environment of space competiti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ixed proportion of Ormosia hosiei on trunk branch number,the ratio of height to diameter,the ratio of height under branch to total
height other stem form growth index was weak.
Key words:Ormosia hosiei;chinese fir secondary stand;mixed forest
杉木是福建主要栽培树种,杉木栽培面积约占全省人工林面积的 30%,利用杉木萌芽更新能力发展
红豆树混交林,对林地土壤改良、森林资源培育以及转变森林采伐迹地更新方式等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红
豆树混交林研究中,未见红豆树与杉木次生林混交效果报道,也未见二者混交的早期生长效应报告[1 - 6],
根据福建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005N044)课题组的统一安排,开展了红豆树与杉木次生混交林的
试验与观察,探索了不同混交结构下红豆树早期生长效应。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置在福建省永春碧卿国有林场肖田工区 2006 年杉木采伐迹地,土壤为山地红壤,土层较厚,成
土母质为花岗盐堆积母质。地理位置为东经 118°21″、北纬 25°18″,海拔 235 ~ 260 m,属亚热带季风型气
候。年均降水量 1700 mm,年均相对湿度 75%,平均气温 19. 5 ℃,最高气温 37 ℃,最低气温 - 1 ℃,全年
无霜期 270 d,> 10 ℃的年积温 5600 ℃,年日照时间 2000 h左右。
2 试验设计
根据红豆树早期生长耐荫的特性,分别设置红豆树与杉木 4 种不同混交比例模式:A(4 豆∶1 杉)、B(3
收稿日期:2014 - 04 - 18;修回日期:2014 - 05 - 21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红豆树优良种质选择与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2005N044)
作者简介:连细春(1966—),男,福建惠安人,福建省永春碧卿国有林场工程师,从事林业生产工作。E-mail:lxdbqlc@ si-
na. com。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42 卷
豆∶1 杉)、C(2 豆∶1 杉)、D(1 豆∶1 杉),探索混交林的早期生长效应。在杉木采伐迹地上,采取小块状炼
山造林方式,红豆树植穴规格为 60 cm ×40 cm ×40 cm,挖明穴、回表土,以钙镁磷 250 g·穴 - 1作基肥,于
挖穴后回表土前施入穴底并搅拌,2007 年 2 月采用 1 年生红豆树容器苗造林,每小区初植红豆树 50 株、
株行距 2. 5 m ×2. 5 m,杉木萌条保留株数按照试验设计的 4 种混交比例确定,于 2007 年 9 月份抚育时定
株,各处理设置 3 次重复。连续 3 年幼林抚育,抚育时清除其他杉木萌条。
3 结果与分析
3. 1 混交林中红豆树、杉木生长比较
2012 年 12 月调查试验林时,不同混交比例的 6 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已表现出较明显的交互作用,由于
杉木次生林生长迅速,而红豆树前 3 年生长相对迟缓,6 年生红豆树生长已呈现被压制状态,红豆树与杉
木次生林的 4 种混交比例的林木生长差异详见表 1。6 年生红豆树的胸径,处理 A比处理 B、处理 C、处理
D分别增长 4. 86%、20. 85%、19. 78%,处理 B比处理 C、处理 D 分别增长 15. 25%、14. 22%,处理 C 比处
理 D增长 - 0. 89%;6 年生红豆树的树高,处理 A 比处理 B、处理 C、处理 D 分别增长 - 1. 78%、11. 91%、
5. 06%,处理 B比处理 C、处理 D分别增长 13. 93%、6. 96%,处理 C比处理 D增长 - 6. 12%。4 种不同混
交比例的 6 年生红豆树生长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胸径、树高的生长差异均呈极显著水平(P < 0. 01)。
不同混交比例林分对红豆树主干分枝数、高径比、枝下高与全高比等干形生长指标的影响微弱。
4 种不同混交比例的 6 年生杉木胸径、树高生长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生长差异与红豆树混交比例
没有明显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P > 0. 05)。本试验中,6 年生杉木萌芽林与红豆树已经产
生较为明显的生长环境空间的竞争,特别是 1∶1 混交结构下的红豆树生长空间受到明显排斥,红豆树生长
受到负向影响,如 D处理红豆树平均胸径 4. 5 cm、平均树高 4. 74 m,然而杉木平均胸径达到 10 cm、树高
达到 8. 2 m,如果没有及时间伐杉木,必然影响红豆树的成林和成材。
表 1 6 年生红豆树与杉木 4 种不同混交比例的生长差异
混交模式
红豆树
胸径 /cm 树高 /m 主干分枝数 /个 树高 /胸径 枝下高 /全高
杉木
胸径 /cm 树高 /m
处理 A 5. 39 4. 98 2. 68 50. 05 0. 16 8. 0 7. 5
处理 B 5. 14 5. 07 3. 19 49. 66 0. 15 7. 5 7. 4
处理 C 4. 46 4. 45 3. 42 48. 37 0. 15 8. 2 8. 0
处理 D 4. 50 4. 74 2. 74 55. 52 0. 14 10. 0 8. 2
表 2 6 年生红豆树自然生长状态下主干分杈情况
主干分杈数 /
个
生长指标
频数 /株 频率 /% 地径 /cm 米径 /cm 胸径 /cm 树高 /m 分杈高 /m 冠幅宽 /m
11 1 0. 17 12. 5 7. 0 5. 4 5. 2 0. 20 4. 30
6 10 1. 72 12. 4 5. 1 4. 8 5. 1 0. 29 3. 60
5 8 1. 37 12. 2 5. 8 5. 4 5. 0 0. 44 3. 60
4 25 4. 29 9. 6 5. 2 4. 9 4. 8 0. 67 2. 90
3 52 8. 92 8. 9 5. 0 4. 6 4. 6 0. 66 2. 30
2 143 24. 53 7. 7 4. 7 4. 3 4. 4 0. 85 1. 80
1 191 32. 76 6. 4 3. 7 3. 4 3. 8 0. 55 1. 50
0 153 26. 24 4. 4 2. 8 2. 6 3. 1 0. 98
3. 2 主干分杈情况
大多数红豆树自然生长的主干低矮,自然整枝能力差,长成大树后即形成多个主干[7 - 8]。未经人工修
枝促干措施的 6 年生红豆树,其立木主干分杈总体情况详见表 2。立木主干平均分杈数 1. 79 个·株 - 1,主
干分杈数变幅范围为 0 ~ 11 个,按调查株数统计,11 个分杈的株数频率为 0. 17%、6 个分杈的株数频率为
·87·
第 1 期 连细春:红豆树与杉木次生林混交试验
1. 72%、5 个分杈的株数频率为 1. 37%、4 个分杈的株数频率为 4. 29%、3 个分杈的株数频率为 8. 92%、2
个分杈的株数频率为 24. 53%、1 个分杈的株数频率为 32. 76%、主干通直的株数频率为 26. 24%。其中,
林缘木全部出现树体主干的低位分杈,分杈的平均高度 0. 3 m、平均分杈数 4. 1 个·株 - 1。红豆树具有较
强的分杈能力,主要源于其生物学特性,受周边环境影响效应较小,培育红豆树主干应依靠人工修枝除萌
措施。
4 小结与讨论
1)6 年生红豆树杉木混交林中,红豆树已成为被压木,随着杉木混交比例增大,红豆树被杉木挤压的
效应更突出,原因是由于杉木是速生树种,而红豆树是慢生树种。6 年生杉木与红豆树已经产生较为明显
的生长环境空间的竞争,需要及时调整混交林的密度结构和树种组成比例,否则,红豆树便沦为杉木的伴
生树种,背离了红豆树为栽培目标的初衷。
2)不同混交比例林分对红豆树主干分枝数、高径比、枝下高与全高比等干形生长指标的影响作用微
弱,表明红豆树较强的分杈能力主要源于其生物学特性,其立木自然整枝受周边环境影响效应较小,培育
红豆树主干应依靠人工修枝除萌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金盾 . 红豆树杉木混交林生长效果分析[J]. 福建林业科技,2001,28(1):51 - 53.
[2]林文龙 . 杉木鄂西红豆树混交林分结构与生产力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2,16(1):21 - 23.
[3]郑双全 . 红豆树在混交林(红豆 ×杉木)中的生长规律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0,27(4):28 - 30.
[4]翁金粦 . 红豆树、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方式的效果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57 - 159.
[5]许友承 . 鄂西红豆树伴生树种选择试验结果初报[J].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140 - 142.
[6]周善森,刘伟,袁位高,等 . 不同立地条件下红豆树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对比试验[J]. 浙江林业科技,2012,32(1):
34 - 38.
[7]郑天汉 . 红豆树立木的主要性状特征研究(Ⅰ)[J]. 林业科技开发,2008,22(6):40 - 43.
[8]郑天汉,李建英,黄兴发 . 红豆树立木的主要性状特征研究(Ⅱ)[J]. 林业科技开发,2009,23(1):68 - 71.
(上接第 76 页)
[14]Xuchu Wang,Weimin Tian,Yinxin Li.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protocol of RNA isolation from recalcitrant tree tissues[J].
Molecular biotechnology,2008,38(1):57 - 64.
[15]Tao Wang,Nianhui Zhang,Lingfang Du. Isolation of RNA of high quality and yield from Ginkgo biloba leaves[J]. Biotechnolo-
gy Letters,2005,27(9):629 - 633.
[16]葛晓萍,石琰瑕 . 一种适合富含多糖、多酚植物的 RNA 提取方法[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28(1):
6 - 8.
[17]K. Gasic,A. Hernandez,S. S. Kroban. RNA extraction from different apple tissues rich in polyphenols and polysaccharides for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2004,22(4):437 - 438.
[18]Zhaoguo Tong,Shenchun Qu,Jiyu Zhang,et al. A Modified Protocol for RNA extraction from different peach tissues suitable for
gene isolation and Real-Time PCR analysis[J]. Molecular biotechnology,2012,50(3):229 - 236.
[19]史宝胜,卓丽环 . 紫叶李叶片总 RNA 提取方法的改进与比较[J]. 分子植物育种,2006,4(5):721 - 725.
[20]张燕梅,周文钊,李俊峰 . 剑麻不同组织 RNA 提取方法比较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2010,8(1):201 - 208.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