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红豆树苗木分级造林与造林时效的试验



全 文 :科技信息 2008年 第21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红豆树(Ormosiahosiei),又名鄂西红豆、红豆、花梨木等,是豆科蝶
形花亚科红豆树属的落叶乔木树种,世界八大珍贵用材树种之一,国
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福建乡土树种,更是久负盛名的庭园绿
化树种。红豆树广泛生长于福建、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
湖南、贵州、四川、陕西及甘肃等省区,生于海拔 200-900米的低山丘
陵、河边及村落附近,是红豆树属中树形最大,分布最北,经济价值最
高的著名珍贵用材树种之一[1-3]。
1.材料来源
红豆树种子来源于福建华安金山国有林场1965年人工种植红豆
树林,自采的同一种批种子,造林试验苗木采取就地育苗造林。
2.试验设计
2.1不同造林时间的成活率试验:以2006年营建的红豆树试验林
为基础,试验林的造林技术条件基本相同,红豆树苗木为同种同质材
料,以2-5月间四个不同造林时间的成活率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红豆
树造林时间对成活率的影响。
2.2不同苗木类型的分类造林试验:试验地点设置在华安金山林
场,红豆树苗木来源于华安县龙头山苗圃场2005年培育的苗木,苗木
平均高51cm、平均地径0.88cm,主根长 20.4cm,根冠长度 21.3cm。造
林植行距为 2*2m2,植穴规格 60*40*40cm3,每穴施钙镁磷肥 0.5斤作
为基肥,造林时间为2006年3月9日。试验方法是将苗木划分为四种
类型,立地环境一致,以每处理造林30株的对比试验。
3.结果与分析
3.1红豆树不同造林时间的成活率效应 红豆树不同造林时间的
成活率方差分析达极显著差异,其中,2-3月份造林成活率可高达
95%,4月上旬造林成活率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至5月份平均成活率仅
56.2%。根据红豆树苗木的物候规律和2006-2007两年间福建省华安
县气温的旬变化规律,红豆树苗木休眠起始时间在12下旬,此时旬平
均气温为 13.3℃;树液流动时间在 2月下旬,此时旬平均气温为
15.95℃;3月中旬苗木开始萌芽抽梢,此时旬平均气温为 16.4℃;此后
气温稳步上升,4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在 19.85℃以上,5月份的旬平均
气温已达到20℃,即4月份以后林木已进入快迅生长期。根据红豆树
不同月份的造林成活率,苗木休眠期和发芽萌动规律、气温旬变化规
律可见,红豆树最佳造林时间在 1月份至 3月上旬,尽可能避免推迟
至4月上旬造林,5月份后不宜再实施红豆树人工造林。
表1 红豆树不同造林时间的成活率效应 单位:%
表2 红豆树不同造林时间的成活率效应方差分析
3.2红豆树苗木分类造林试验效应
表3 红豆树苗木分类造林生长效应试验
红豆树苗木分类造林试验中,二类苗木造林效应最好,成活率达
98.5%,地径生长量达0.95cm,幼树高生长量45.7cm;三类苗木造林成
活率 95.8%,地径生长量为 0.85cm,幼树高生长量 54cm;一类苗木造
林成活率86.6%,地径生长量为0.46cm,幼树高生长量23.8cm;四类苗
木造林成活率88.2%,地径生长量为0.69cm,幼树高生长量 33cm。试
验表明,二类至三类苗木造林效果最好,即地径0.75-0.95cm,苗高
37-57cm的苗木造林最容易成活;一类红豆树苗木造林偏大,不利造
林成活和幼树生长;四类苗木在育苗圃地里就处于被压制状态,苗木
径高比低,苗木不粗壮,生活力较弱。
3.3红豆树人工林一年生的个体生长差异比较 为研究一年生红
豆树人工林早期生长分化情况,以标准行调查方法调查了2006年营
造的红豆树幼树,统计结果为幼树平均地径 1.53cm、平均高 87.5cm、
平均抽梢48cm,红豆树1年生幼树个体的生长分化十分明显,幼树高
最大值已达 216cm,是平均值的 2.5倍;幼树的地径最大值为 2.7cm,
是平均值的1.8倍;幼树抽梢最大值为141cm,是平均值的2.9倍。通
过对红豆树幼树抽梢生长量与地径、幼树高的相关分析,结果为:红豆
树幼树抽高生长量与地径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7367;抽梢生长量
与幼树高的相关性低,相关系数仅为0.3300。由此可见,红豆树苗木地
径大小是影响其幼树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红豆树幼树进入快速生长
期间,主干常被枝叶压倒,应以竹杆支持,以防覆倒。
3.4红豆树基干萌发能力调查 苗木基干萌发能力强弱可为建立
红豆树采穗圃提供技术依据。红豆树枝杆具有浓重的腥臭味、根际部
位含有糖分,造林当年易遭鼠害咬伤、咬断。课题组利用被鼠咬断后的
红豆树幼树,对红豆树幼树基径萌发新梢的生长能力进行调查,红豆
树造林后4个月,被老鼠从基径咬断的31株幼树全部成活,其基干的
当年抽梢生长量平均仍达 34.31cm,为正常生长的幼树平均抽梢值
47.5cm的72.2%。此调查结果初步显示,建立红豆树采穗圃可以采用
低位截干促萌措施,为扦插繁殖提供穗条来源。
表4 红豆树幼树断干后的基干萌发能力调查
4.小结
红豆树不同造林时间的成活率方差分析达极显著差异,其中,2-3
月份造林成活率可高达 95%,4月上旬造林成活率开始出现明显下
降,至5月份平均成活率仅56.2%。
试验表明,二类至三类苗木,即地径0.75-0.95cm、(下转第381页)
造林时间 平均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重复4
2月10日 93.1 93.7 96.8 90.1 91.7
3月9日 95.8 98.2 93.6 94.2 97.3
4月8日 83.2 86.7 91.5 79.2 75.5
5月11日 56.2 64.4 48.3 57.4 54.6
差异源 SS df MS F Fcrit
组间 3928.78 3 1309.59 47.5510** 5.9525
组内 330.49 12 27.54
总计 4259.27 15
项目
平均苗木质量指标/cm 1年生幼树生长量因子
地径 苗高 主根长 根幅
成活率/
%
地径/
cm
树高/
cm
一类苗木 1.14 64.75 24 21.15 86.6 1.6 88.5
二类苗木 0.95 57.52 21.81 21.14 98.5 1.9 103.2
三类苗木 0.75 37.38 19.71 18.29 95.8 1.6 101.4
四类苗木 0.41 29.81 16.38 16.52 88.2 1.1 62.8
项目
造林成
活率/%
基干萌发 正常生长
苗高 地径 抽梢 苗高 地径 抽梢
小计 92.3 36.17 0.9 34.31 86.6 1.469 47.5
红豆树苗木分级造林与造林时效的试验
汤文彪
(福建省华安金山国有林场 福建 漳州 363808)
【摘 要】红豆树造林时间宜在2-3月份,成活率可高达95%。分级造林试验,以Ⅱ、Ⅲ类苗木,即地径0.75-0.95cm、苗高37-57cm的苗木
造林最容易成活,造林效果最好。红豆树苗木地径大小是影响其幼树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红豆树幼树抽高生长量与地径成正相关,相关系数
为0.7367。红豆树幼树早期生长分化大,1年生幼树个体,树高最大为216cm,是平均值的2.5倍;幼树的地径最大值为2.7cm,是平均值的1.8
倍;幼树抽梢最大值为141cm,是平均值的2.9倍。红豆树幼树低位截干枝条萌发能力强。
【关键词】红豆树;分级造林;造林时效;试验
○本刊重稿○
350
科技信息 2008年 第21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了具有空隙的不致密的膜,其空隙为易被腐蚀的阳极区,形成“大阴
极,小阳极”型内部电池,造成铜基质的局部腐蚀;而在此临界浓度以
上时随 TTA的浓度增加,TTA保护膜变得更致密,厚度越大,阻止了
Cl-对铜的侵蚀,缓蚀作用也越好。
5.3硫脲和氨磺酸盐
范洪波在新型缓蚀剂的合成与应用中专门论述和分析了此类缓
蚀剂。认为从结构上分析,S原子提供孤对电子的能力应比N和O强,
而且在含N的基础上引入S元素,2者之间可能存在分子内缓蚀增效
作用,与金属表面的结合应更强,并做了大量的实验验证。
曹梦霞、范洪波等人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和失重实验,研究了氨
磺酸盐对铜在氯化钠溶液中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缓蚀剂加入到
NaCl溶液中,阴极极化曲线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这个缓蚀剂是以抑
制阴极过程为主的缓蚀剂。氨磺酸盐对铜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在一
定温度和含量下,利用极化测得缓蚀效率可达到92.7%。
6.总结与科技发展展望
用于铜的有机缓蚀剂主要是由于缓蚀剂的吸附而起到缓蚀作用。
大部分有机缓蚀剂分子中含有 S,O,N和 P等为中心原子的极性基
团,或具有苯环、双键和三键的 π电子,具有一定的供电子能力,两者
可以形成配位键发生化学吸附。
目前的有机缓蚀剂有的是和一价铜离子发生作用,有的是和二价
铜离子,还有的是和铜原子发生作用,而铜的腐蚀主要是由于铜离子
的扩散。所以在应用缓蚀剂时,应注意到其对各种价态铜离子和铜原
子的化学和物理的吸附作用,并注意将对不同价态铜离子起作用的缓
蚀剂复配使用可能有更好的缓蚀效果。
在目前的研究中,少有人考虑加药顺序对缓蚀效果的影响。缓蚀
剂在金属表面往往涉及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个方面,而这两种作用
导致缓蚀剂与金属表面的成膜结构有很大差别。因此加药顺序对缓蚀
效果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今后的研究工作主要有几方
面:
(1)加强现有缓蚀剂品种的复配技术及协同缓蚀机理研究,以提
高缓蚀效果和减少缓蚀剂用量;
(2)加强绿色环保型缓蚀剂的研究和应用;
(3)利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从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上研究
缓蚀剂在铜表面的行为和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张大全.高立新.苯并三氮唑和 8-羟基喹啉对铜缓蚀作用的研究[J]材料保护
2002,35(4):10-11.
[2]张大全,高立新.3%溶液中咪唑和苯并三唑对 Cu缓蚀协同作用的研究[J].腐
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5,13(3):136-138.
[3]SohnS,KangT.Theefectsoftinandnickelonthecorosionbehaviorof60Cu-
40Znaloyws[J].JournalofAloysandCompounds,2002,335(1-2):281-289.
[4]DafaliA,etal.Substituteduracilsascorosioninhibitorsforcopperin3%NaCl
solution[J].Corosion,2003,45(8):1619-1630.
[5]QuartaroneG,BelomiT,ZingalesA.Inhibitionofcoppercorosionbyisatinin
aerated0.5MH2SO4[J].CorosionScience,2003,45(4J715-733.
[6]严川伟,程明,赵珲.MBT、BTA和 MBO对铜缓蚀性能的电化学研究[J]腐蚀与
防护,2000,21(6):255-259.
[7]杨迈之,郭沁林,童汝亭等.3%NaCl溶液中铜缓蚀剂 TTA的光电化学和表面
电子能谱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3,14(11):17-21.
[8]董泉玉,陈号位,杨从贵等.羧酸类铜缓蚀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J].材料保护
2001.3(3):49-50.
[9]董泉玉,张强,李自托等.羧酸类铜缓蚀剂与苯并三氮唑在海水中协同效应的
研究[J].腐蚀与防护2004,25(10):426-428.
[10]OtmacicHelena,Stupnisek-Lisac.Copperininhibitorsinnearneutralmedia
[J].ElectrochimicaActa,2003,48(8):985-991.
[11]ElmorsiMA,HassaneinAM.Corosioninhibitiononcopperbyheterocyclic
compounds[J].CorosionScience,1999,41(12):2337-2352.
[12]GelerE,AzambujaDS.Corosioninhibitionofcopperinchloridesolutionsby
pyrazole[J].CorosionScience,2000,42(4):631-643.
[13]BroloAG,TemperiniMLA,AgostinhoSML.Copperdissolutioninbromide
mediumintheabsenceandpresenceofHMTA[J].ElectrochimicaACTA,1998,44(4):
559-571.
[14]Otieno-Alego,etal.Inhibitiveefectof4-and5-carboxybenzotriazoleoncopper
corosioninacidicsulphateandhydrogensulphidesolutions[J].CorosionScience,
1999,41(4):685-697.
[15]何毓番,海潮等.基苯并恶唑(MBO)面缓蚀膜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999,19(6):367-371.
[责任编辑:田瑞鑫]


(上接第 350页)苗高 37-57cm的苗木造林最容易成活,造林效果最
好。
红豆树苗木地径大小是影响其幼树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红豆树
幼树抽高生长量与地径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7367;抽梢生长量与
幼树高的相关性低,相关系数仅为0.3300。
红豆树幼树早期生长分化大,1年生幼树个体,树高最大为
216cm,是平均值的 2.5倍;幼树的地径最大值为 2.7cm,是平均值的
1.8倍;幼树抽梢最大值为141cm,是平均值的2.9倍。红豆树幼树低位
截干枝条萌发能力强。
【参考文献】
[1]何汇珍.福建植物志第三卷[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州:1987,45-49.
[2]郑天汉,汤文彪,陈清根,等.红豆树开花结实规律及种子发芽研究[J],林业科
技开发,2006,20(6):38-41.
[3]郑天汉,黄昌尧,蔡勇,等.红豆树百年老林分的主要生态特征值研究[J].福建林
业科技,2007,34(1):33-35.
作者简介:汤文彪(1965—),男(汉),福建华安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
培育工作。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红豆树优良种质
选择与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编号:2005N044)。
[责任编辑:翟成梁]

(上接第353页)数据流挖掘技术,设计反映数据流特性的动态、语言
挖掘方法。②探索一种合适的模式结构以加速整个挖掘进程,优化整
个挖掘任务。③研究针对数据流的高效异常挖掘算法。④研究数据流
基于时间变化的特性,探索数据流表示与建模方法,挖掘数据进化和
变化的趋势。⑤研究数据流局部周期挖掘算法。
【参考文献】
[1]MuthukrishnanS.Datastreams:Algorithmsandapplications.In:Procofthe
fourteenthannualACM-SIAMsymposiumondiscretealgorithms,2003.413-413.
[2]S.Chandrasekaran,O.Cooper,A.Deshpande,Telegraph (Q:Continuous Dataow
processingforanUncertainWorld.InProc.Conf.onInnovativeDataSyst.Res,2003.
[3]AggarwalCC,HanJia-Wei,WangJian-Yong,Aframeworkforclustering
evolvingdatastreams//Proceedingsofthe2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Very
LargeDataBases.Berlin,Germany,2003:81-92.
作者简介:王少娟(1981—),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流管理
和挖掘技术。
郑丽英,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数据挖掘、优化计算等。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Z2004-1-6208);甘肃省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资助(3ZS042-B2S-038)。
[责任编辑:翟成梁]



○科教前沿○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