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株高、不同生境下砂生槐的生物量分配格局



全 文 :不同株高、不同生境下砂生槐的生物量分配格局
崔玲玲1 土艳丽2* 拉多1
(1.西藏大学理学院;2.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采用直接收获法测量小株(h<50cm)、中株(50<=h<100cm)、大株(h>=100cm)3个株高
等级和6个不同采样点的砂生槐地上各器官与地下各级根生物量,分析其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
旨在揭示不同株高和不同生境下砂生槐的生物量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砂生槐不同株高、不同生境
下地上各器官和地下各级根的生物量分配均有一定差异,说明植物株高和生境对其生物量分配均具有
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砂生槐 株高 生境 生物量分配
  生物量是指生态系统中某特定成分现有单位面积
上有机物质的总量[1]。生物量的确切定义尚未统一,
但其基本内涵已达成共识[2]。生物量直接反映了生态
系统生产者的物质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结构优劣和功
能高低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综
合体现,生物量是生产者生产力的最好指标,因此,引
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3]。国外最早有关生物量
的研究是1876年Ebermeryer在德国进行的几种森林
的树枝落叶量和木材重量的测定[4]。我国对生物量的
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潘维俦、冯宗炜、李文
华等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5-7]。
灌木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森林生态
系统中灌木虽然只占全部生物量的很小部分,但是在
高原荒漠、灌丛草原等生态脆弱地区,灌木仍然占有很
大比重,在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3,8]。灌木生物量的研究是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研
究的基础,也是灌木群落和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之一[3]。目前,国内外对于生物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乔木和草本植物,而对灌木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已研究
的灌木多为低海拔灌木,对西藏等高海拔地区灌木的
研究尚属欠缺[9-12]。
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为豆科(Legu-
minosae)槐属(Sophora)多年生矮灌木,藏语中为吉
瓦,英文名为Sandliving Sophora,别名,狼牙刺,种子
可供药用,花期5~7月,果期7~10月,生于海拔2,
800~4,400米的山坡灌丛、河漫滩砂质地、石质干山
坡等,雅鲁藏布江河谷常成大片群落,是拉萨河流域典
型的灌木之一[13]。砂生槐在国内仅分布于西藏高原
地区,在抗逆性和生态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4]。
由于其分布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对砂生槐的科学研
究主要集中在药用价值及其开发等方面,而对其生态
学和遗传学等生物特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14]。
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是对其本身不同生长状况和
外部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植物个体状况和生物量
分配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生物学者的重视,但对于高山
植物来说,灌木的研究相对较少[15]。本试验通过对不
同株高和不同生境下的沙生槐生物量分配格局的研
究,分析其生物量分配规律,旨在揭示砂生槐生物量的
空间分配结构,为拉萨河流域砂生槐的合理利用和充
分发挥其综合效益提供基础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自然概况
砂生槐采集于拉萨市东的达孜县和拉萨市西的曲
水县。达孜县位于拉萨河中游,位于 N29.40°,E91.
21°,平均海拔4,100m,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7.5℃,年平均日照3065h,平均降雨量
450mm,80%~90%集中在夏季,多夜雨,冬春干燥,
多大风,年无霜期130d左右。曲水县位于拉萨河下
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位于 N29.21°,E90.44°,平
均海拔3,600m,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
夜温差较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年日照时数近
3000h,无霜期短,年无霜期 150d,年平均降水量
441.9mm。
1.2 研究方法
砂生槐植株采集于2014年8月,共采集于6个样
76
《西藏科技》2015年7期(总第268期)                  动植物研究
* 通讯作者
地,包括拉萨市达孜县的3个样地和曲水县的3个样
地,每个样地取样5株,根据植株高度分为小株(h<50
cm)、中株(50<=h<100cm)、大株(h>=100cm)3
个株高。砂生槐生物量采用直接收获法[16],每株以根
茎为圆心,直径50-100cm,深度1-3m,铁锹或小铲
挖取根系,先周边后中心,挖出一个包含灌木的土
柱,然后逐步向中心去除土壤,尽量将大部分根系挖
全;挖出的根系保持自然分布形态,标记编号装入样
品袋内;带回室内处理。将砂生槐地上部分肢解为叶、
新枝、老枝、茎、果5部分,地下部分分为主根、一级根、
二级根3部分,称鲜重。80℃,48h烘干至恒重,称干
重。如果样品量过大,取一定比例样品进行处理。采
样区的主要情况如表1。
  表1 样地概括统计表
地点Site
经纬度(°)Longitu
deand latitude
海拔(米)
Altitude(m)
群落类型
Vegatation type
优势物种
Dominant species
干扰
Interference
土壤类型
Soil type
达孜县 N29°44'37.65 3823 砂生槐灌草丛 砂生槐、毛莲蒿、黄苞南星 放牧、收割
克日村 E91°23'34.58 轻度 砂壤土
达孜县 N29°42'9.43 3726 灌丛草原 黑穗画眉草、白羊草、劲直黄芪 放牧、收割
帮堆村 E91°23'33.8 轻度 砂壤土
达孜县 N29°41'43.49 3722 砂生槐稀疏灌丛 砂生槐、蒲公英、黄苞南星 放牧、收割
林阿村 E91°19'59.26 轻度 砂壤土
曲水县1 N29°22'41.19 3589 杨树疏林 杨树、砂生槐、藏沙蒿、禾本科 人工疏林
E90°48'32.85 极轻度 砂土
曲水县2 N29°23'32.04 3616 砂生槐稀疏灌丛 砂生槐、藏沙蒿、紫金标 放牧
E90°53'8.91 轻度 砂土
曲水县3 N29°35'5.50 3661 砂生槐稀疏灌丛 砂生槐、藏沙蒿、劲直黄芪 放牧
E90°59'18.79 轻度 砂土
1.3 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利用SPSS19.0软件作图。首先按植株
大小级别,求平均值、标准
差、方差、P值,分析植株大小与生物量分配之间
的关系;然后按采样点,求平均值、标准差、方差、P值,
分析环境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和相关性。
2 结果分析
2.1 砂生槐不同株高生物量分配格局
2.1.1 地上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株高砂
生槐地上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有显著差异(图
1)。无论在小株还是中株中地上各器官生物量比例依
次为老枝>茎>叶>新枝>果,只有在大株中出现老
枝>茎>叶>果>新枝的现象。随着株高的增加,叶
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减小,老枝占地上生物量的
比例逐渐增加。新枝、果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为中株
>小株>大株,茎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为中株>大株
>小株。
图1 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
图2 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p<0.05)
2.1.2 地下不同级别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株高砂
生槐地下各级根生物量的分配格局有显著差异(图
2)。在小株、中株、大株中各级根生物量比例均为主根
>Ⅰ级根>Ⅱ级根。随着株高的增加,主根占地下生
物量的比例逐渐减小,Ⅰ级根占地下生物量的比例逐
渐增加。Ⅱ级根占地下生物量的比例为中株>小株>
大株。
2.1.3 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株高砂生槐
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有显著差异(图3)。在
小株、中株、大株中,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均大于地下
生物量所占比例。随着砂生槐株高的增加,地上生物
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地下生物量占总生物
量的比例逐渐减小。
86
动植物研究                  《西藏科技》2015年7期(总第268期)
图3 地上生物量分配
图4 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p<0.05)
2.1.4 各器官、各级根在总生物量中的分配格局。不
同株高砂生槐各器官在总生物量中的分配格局有显著
差异(图4)。对于小株和中株砂生槐,各器官在总生
物量中的比例为主根>老枝>茎>叶>Ⅰ级根>新枝
>果>Ⅱ级根;而对于大株植物,各器官在总生物量中
的比例为老枝>主根>茎>叶>Ⅰ级根>果>新枝>
Ⅱ级根。随着株高的增加,老枝、茎、果在总生物量的
比例逐渐增加,主根、Ⅱ级根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逐渐
减小。叶、新枝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为中株>小株>
大株,Ⅰ级根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为小株>大株>
中株。
2.2 砂生槐不同生境生物量分配格局
2.2.1 地上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生境砂
生槐地上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有显著差异(图
5)。对于克日村,地上各器官生物量比例为茎>老枝
>叶>新枝>果;对于帮堆村和林阿村、曲水1和曲水
2,地上各器官生物量比例为老枝>茎>叶>新枝>
果;对于曲水3,地上各器官生物量比例为老枝>茎>
叶>果>新枝。叶在地上生物量中的比例为帮堆村>
克日村>曲水2>林阿村>曲水1>曲水3。茎在地
上生物量中的比例为克日村>林阿村>帮堆村>曲水
3>曲水1>曲水2(达孜县>曲水县)。新枝在地上生
物量中的比例为林阿村>帮堆村>曲水2>克日村>
曲水1>曲水3。老枝在地上生物量中的比例为曲水
3>曲水1>曲水2>林阿村>帮堆村>克日村(曲水
县>达孜县)。果在地上生物量中的比例为克日村>
林阿村>曲水3>帮堆村>曲水1>曲水2。
图5 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p<0.05)
图6 各器官和各级根生物量分配格局
2.2.2 地下不同级别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生境砂
生槐地下不同级别根生物量分配格局有显著差异(图
6)。六个采样点中,不同级别根在地下生物量中的比
例均为主根>Ⅰ级根>Ⅱ级根。主根在地下生物量中
的比例为林阿村>克日村>帮堆村>曲水2>曲水1
>曲水3。Ⅰ级根在地下生物量中的比例为曲水3>
曲水2>曲水1>帮堆村>克日村>林阿村。Ⅱ级根
在地下生物量中的比例为曲水2>曲水1>曲水3>
林阿村>克日村>帮堆村。总体可概括为主根在地下
生物量中的比例为达孜县>曲水县。Ⅰ级根、Ⅱ级根
在地下生物量中的比例为曲水县>达孜县。
2.2.3 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生境砂生槐
地上、地下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的分配格局有显著差
异(图7)。六个采样点中,地上、地下生物量在总生物
96
《西藏科技》2015年7期(总第268期)                  动植物研究
量中的比例均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
量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为曲水2>曲水3>曲水1>
帮堆村>克日村>林阿村。地下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
的比例为林阿村>克日村>帮堆村>曲水1>曲水3
>曲水2。总体可概括为地上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的
比例为曲水县>达孜县,地下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的
比例为达孜县>曲水县。
图7 地上生物量分配
图8 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p<0.05)
2.2.4 各器官、各级根在总生物量中的分配格局。不
同生境砂生槐地上、地下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的分配
格局有显著差异(图。对于克日村,各器官在总生物量
中的比例为主根>茎>老枝>叶>Ⅰ级根>果>新枝
>Ⅱ级根;对于帮堆村,各器官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为
主根>老枝>茎>叶>Ⅰ级根>新枝>果>Ⅱ级根;
对于林阿村,各器官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为主根>老
枝>茎>叶>新枝>Ⅰ级根>果>Ⅱ级根;对于曲水
1和曲水2,各器官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为老枝>主根
>茎>叶>Ⅰ级根>新枝>Ⅱ级根>果;对于曲水3,
各器官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为老枝>主根>茎>叶>
Ⅰ级根>果>新枝>Ⅱ级根。叶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
为曲水2>帮堆村>克日村>曲水1>林阿村>曲水
3,新枝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为林阿村>曲水2>帮堆
村>克日村>曲水1>曲水3,老枝在总生物量中的比
例为曲水3>曲水2>曲水1>林阿村>帮堆村>克
日村(曲水县>达孜县),茎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为克
日村>曲水3>曲水1>帮堆村>林阿村>曲水2,果
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为克日村>林阿村>帮堆村>曲
水3>曲水1>曲水2(达孜县>曲水县),主根在总生
物量中的比例为克日村>林阿村>帮堆村>曲水1>
曲水3>曲水2(达孜县>曲水县),Ⅰ级根在总生物量
中的比例为曲水3>曲水1>曲水2>帮堆村>林阿
村>克日村(曲水县>达孜县),Ⅱ级根在总生物量中
的比例为曲水1>曲水2>曲水3>林阿村>帮堆村
>克日村(曲水县>达孜县)。
3 结论与讨论
生物量是植物积累的重要体现,其在植物中的分
配是一种生活史对策,其反映了植物光合产物在植物
地上器官和地下根部中的不同投资分配[17]。植物生
物量的分配格局是外界环境(海拔、温度、湿度等)、自
身生理和形态(株高、冠幅等)共同、长期作用的结
果[18]。植物各构件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的生
态学和进化意义[19-20]。本研究对不同株高和不同生
境下的砂生槐进行生物量测定,分析了其地上各器官
和地下各级根生物量的分配格局。
异速分配理论(alometric partitioning theory)认
为生物量分配最根本的是受
植株大小的影响[19,21]。随着株高的增加,砂生槐
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这表明,相对较大的植
株,较小的植株把更多的资源分配到了根系。较小植
株需要通过根系,从环境中汲取更多养分和水分,以用
于生长、发育等活动,这种分配格局更有利于较小植株
与周围较大植株竞争养分和水分;较大的植株则把更
多的资源分配到地上部分,以进行繁殖等活动。对于
砂生槐地上各器官和地下各级根生物量来说,随着株
高的增加,各器官和各级根生物量逐渐增大,各器官和
各级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也产生变化[22]。对
于不同株高的植物,茎和主根是砂生槐的主要分配部
位,但是在小株和中株中茎在总生物量中的比例小于
主根,而在大株植物中茎的比例则大于主根。大株中
出现果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大的现象,说明植株较大时,
把更多的资源分配到了生殖器官,为植株的繁殖提供
充足的能量。
植物生物量的分配是植物对所生长环境的一种反
应和反映,当光照受限或水分、养分充足时,植物地上
部分得到相对较多的资源;而当缺乏可利用的水分或
养分时,植物将较多的资源分配到地下部分以更好的
完成植物自身的各种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这也是最优分配理论的一部分[17]。本研究选择了六
07
动植物研究                  《西藏科技》2015年7期(总第268期)
个不同的采样点,分布于拉萨河流域的达孜县和曲水
县,达孜县位于曲水县上游,多年平均降雨量稍高于曲
水县,且达孜县三个取样点是砂壤土,养分和持水力也
高于曲水县三个取样点的砂土,表明曲水县采样点的
养分和水分条件相对达孜县采样点较缺乏。经数据分
析得出,曲水县三个样点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地上部
分,而达孜县三个样点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地下部分。
不同于最优分配理论,主要原因可能是物种类型和海
拔的差异,以往主要是针对草本植物和低海拔植物的
研究,而我们的研究对象是高海拔灌木。对于达孜县
的三个采样点,主根具有最高的生物量比例,而在曲水
的三个采样点中,茎占最高的比例。曲水县植株Ⅰ级
根、Ⅱ级根的生物量比例大于达孜县植株Ⅰ级根、Ⅱ级
根的生物量比例。这与曲水县较达孜县更干旱相符
合,因为侧根(Ⅰ级根、Ⅱ级根)在吸收水分、营养中比
主根有更大的作用。不同生境地上各器官和地下各级
根的生物量分配均有显著差异,说明生境对砂生槐生
物量的分配格局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森林生物生产量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基本
途径[J].自然资源,1980(1):71-92.
〔2〕 郭娜,刘剑秋.植物生物量研究概述[J].亚热带
植物科学,2011,40(4):83-88.
〔3〕 郑绍伟,唐敏,邹俊晖,等.灌木群落及生物量研
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2007,26(3):189-192.
〔4〕 Ebermeyr E.Die gesamte Lehre der Waldstreu
mit Rucksicht auf die chemische statik des Wald-
baues[M].Berlin:J Springer,1876:116.
〔5〕 潘维俦等.12个不同地域类型杉木林的生物产
量和营养元素分布[J].中南林业科技,1979(4):1
-14.
〔6〕 冯宗炜.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
[J].林业科学,1982,18(2):127-134.
〔7〕 李文华.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量的
研究[J].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1(试刊):34-50.
〔8〕 俞海生,李宝军,张宝文,等.灌木林主要生态作
用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3(4):15-18.
〔9〕 Frandsen W H.Modeling big sagebrush as a
fuel[J].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1983(36):
596-600.
〔10〕 Paton D,u?ez J,Bao D,Mu?oz,A.Forage
biomass of 22shrub species from Monfragüe Natural
Park(SW Spain)assessed by log-log regression
models[J].Journal of Arid Enviroments,2002(52):
223-231.
〔11〕 Návar J,Nájera J,Jorado E.Biomass estima-
tion equations in the Tamaulipan thornscrub of north
-eastern Mexico[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2(52):167-179.
〔12〕 Návar J,Méndez E,Nájera A,et.al.Biomass
equations for shrub species of Tamaulipan thornscrub
of North-eastern Mexico[J].Journal of Arid Envi-
ronments,2004(59):657-674.
〔1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植
物志(第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4〕 张胜,赵垦田,向瑞.西藏砂生槐研究综述[J].
内蒙古林业科技,2009,35(1):57-59.
〔15〕 孙旭.西藏砂生槐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研究[D].
林芝:西藏大学农牧学院,2010.
〔16〕 李钢铁,秦富仓,贾守义,等.旱生灌木生物量预
测模型的研究[J].内蒙古林学院学,1998,22(2):25
-31.
〔17〕 杨昊天,李新荣,刘立超.荒漠草地4种灌木生
物量分配特征[J].中国沙漠,2013,33(5):1340
-1348.
〔18〕 李刚,赵祥,张宾宾,等.不同株高的柠条生物量
分配模型及其估测模型构建[J].草地学报,2014,22,
(4):769-775.
〔19〕 王晨,江泽慧,郭起荣,等.毛竹地上器官的生物
量分配及其随个体大小变化的规律[J].生态学杂志,
2014,33(8):2019-2024.
〔20〕 Enquist BJ,Niklas KJ.Global alocation rules
for pattern of biomass
partitioning in seed plants[J].Science,2002,
295:1517-1520.
〔21〕 McCarthy MC,Enquist BJ.Consistency be-
tween an alometric approach and optimal partitio-
ning theory in 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biomass alo-
cation.Functional Ecology,2007,21:713-720.
〔22〕 吴旭东,谢应忠,徐坤,等.贺兰山东麓不同种植
年限酿酒葡萄林生物量分配及估测模型[J].中国生态
农业学报,2012,20(10):1322-1328.
编校 洛桑次仁
17
《西藏科技》2015年7期(总第268期)                  动植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