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0卷 第 5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Vo l. 20 No.5
2005年 10月 Jou rnal o f Yunnan Ag ricu ltural Unive rsity Oc.t 2005
收稿日期:2005 - 03 - 22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001NG12)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许琨 (1972 -), 男 , 河南焦作人 , 助理研究员 ,在职硕士生。 主要从事野生花卉引种驯化及病虫害防治
研究。
红波罗花褐斑病的病原鉴定*
许 琨1, 2 , 刘云龙 2** , 胡 虹1
(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50204;
2.云南农业大学 , 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 , 云南 昆明 650201 )
摘要:红波罗花为一种野生高山花卉 ,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引种驯化过程中有褐斑病发生 , 通过 3年观察
发现:褐斑病 6月中旬开始发病 , 7月初至 9月中旬为盛发期 ,连作重茬 、过量施氮肥均可加重该病发生。侵害叶
片 、果荚 ,严重影响植株的开花和结实 ,给开发利用造成严重的障碍。病原鉴定为广生亚大茎点菌 (Macrophom i-
na phaseolina),由于红波罗花是野生高山花卉引种栽培 ,该病害国内外未见报道。
关键词:红波罗花;褐斑病;广生亚大茎点菌;发病条件
中图分类号:S 436.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390X(2005)05 - 0659 -03
Identification on the Pathogen
of Leaf Spots of Incarvillea delavayi
XU Kun
1, 2 , LIU Yun-long2 , HU Hong1
( 1.Kunm ing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Ch inese Academ y o f Sc iences, Kunm ing 650204, China;
2.Key Labo ra to ry o f P lant Patho logy o f Yunnan P rov ince, Y A U, Kunm 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One new fungal disease, Incarvillea delavay i leaf spots, is repo rted in this pape r. Th is is the
first repo rt in w orld of leaf spo ts of Incarvillea delavayi caused byMacrophom ina phaseolina de scrip tion
and illustra tion for the new disease reco rd are prov ided. The seve re disease occurred usually during
sp ring,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and the end the au tumn, especially in rainy season, and be aggrava-
ted by con tinuous cropp ing andmore nitrogenous fertilizer.
Key words:Incarvillea delavay i;Leaf spots;Macrophom ina phaseolina;occu rrence cond ition
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 i)为紫葳科 (B ig-
noniaceae)角蒿属植物 ,是一种有较高观赏价值的
野生高山花卉 [ 1, 2] 。花多呈喇叭形 ,大而艳丽 ,作
为一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资源 ,在欧
美受到很大重视 。在大面积引种驯化栽培过程中 ,
红波罗花褐斑病在幼苗和开花株上普遍发生 ,造成
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已经成为制约红波罗花引种
驯化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对病害的
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 ,并对该病的发生条件进行了
初步调查研究 ,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4年 8月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野外
的自然环境和格桑花卉公司红波罗花实验基地 ,采
集红波罗花植株发病的叶片。
1.2 方法
1.2.1 病原物的分离鉴定
对病斑组织进行切片 ,镜检其分生孢子器和分
生孢子 ,描述其形态 、大小 。取病害的病组织 ,经常
DOI牶牨牥牣牨牰牪牨牨牤j牣issn牣牨牥牥牬牠牫牴牥x牗n牘牣牪牥牥牭牣牥牭牣牥牨牫
规表面消毒后分别转移到 PDA培养基上 ,在 25 ~
26℃条件下培养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和菌落形态 ,
镜检其子实体的形态大小。对照有关资料确定其
分类地位。
1.2.2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将红波罗花病叶分离培养得到的分生孢子配
成悬浮液 ,接种于盆栽健康的红波罗花植株针刺微
伤的叶部 ,保湿 48 h后进行观察。
1.2.3 发生和危害情况调查
于 2001 ~ 2003年 4 ~ 10月红波罗花生长季
节 ,分别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野外自然环境
下和格桑花卉公司红波罗花实验基地 ,进行病害症
状 、危害程度和发病规律的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
叶片染病初呈赤褐色小斑点 ,后逐渐形成中间
灰色至灰褐色 ,四周褐色 ,直径 1 ~ 2 cm的蛙眼斑 ,
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病斑上可见褐色小
粒 ,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环境湿度大时 ,在叶尖
或叶缘病斑常汇合成大斑 (直径可达 4.2 cm),病
部破裂穿孔或枯死。果荚染病病斑暗褐色 ,四周黑
色 ,凹陷 ,严重时荚枯萎 ,种子瘦小 ,不成熟 。
2.2 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在 PDA培养基上 ,菌落日生长半径 4 ~ 6mm ,
圆形 ,平伏 ,毡状 ,初期为白色 ,后期为灰黑色。菌
丝体表生或埋生 ,无色 ,分枝 ,有隔膜 。培养 5 ~ 7 d
后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器 ,表生或埋生 ,散生或聚生。
分生孢子器均由 3 ~ 4层褐色细胞组成 ,厚度 9 ~
12μm ,并从孔口中涌出分生孢子 ,镜检其形态和
大小与自然发病的状况相似。培养时产生黑色 、坚
硬 、表面光滑的菌核。将培养物配置成的孢子悬浮
液针刺接种红波罗花叶片 5 d,接种部位出现水渍
状斑点 , 12 d后出现黄褐色分生孢子器 ,从回接发
病组织上观察到的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与自然发
病的基本一致。
2.3 病原鉴定
分生孢子器散生于植物组织内 ,埋生 ,后突破
表皮外露 ,球形 ,暗褐色 ,直径 115 ~ 228μm ,孢子
器壁底部较厚 。孢子器中央有一孔口 ,孔口圆形 ,
居中 ,直径 9.1 ~ 19.3μm ,孔口周围细胞颜色较
深。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瓶形 ,单胞 ,无色 ,光
滑 , 5.6 ~ 13μm ×4 ~ 6μm ,产孢口宽 ,围领小 ,芽
生瓶体式产孢;分生孢子单胞 ,无色 , 圆桶形 ,两端
钝圆 ,大小为 16.7 ~ 25.7μm ×7.1 ~ 11.6μm (多
数为 17.9 ~ 20.9μm ×8.3 ~ 10.1μm),具有 2个
油球。以上描述与有关资料对照[ 3 ~ 5] ,鉴定为广生
亚大茎点菌 [ Macrophom ina phaseolina (Tassi)
G oid.] (见图 1)。
2.4 危害情况
1999年香格里拉县高山工作站栽培的红波罗
花仅见零星植株叶片出现褐色病斑 , 2001年调查
就有 30%的植株感病 ,在田间一般以圆心辐射状
成片发生 ,除侵染叶片外还感染果荚 。 2002年调
查发展到 50%的植株感病 。目前仍有蔓延发展的
趋势 。红波罗花原为珍稀野生花卉 ,过去在自然林
中处于零星分布状态 。近年来 ,随着规模化大面积
的引种人工栽培 ,给其病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生
态条件。
2.5 发病条件
从 4月红波罗花种子萌发到 6月上旬开花初
期一般看不到叶片发病症状 。 6月中下旬成株叶
片开始出现褪绿小圆斑 ,后逐渐形成褐色的蛙眼
斑。 7 ~ 9月气温高 、雨水多是病害最严重的时期 ,
病斑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块 ,病部破裂穿孔或枯
死。 10月植株开始倒苗 。
野生状况下红波罗花一般只能在叶片上见到
零星病斑 ,并无成片发生危害的情况出现 。试验地
连作种植的田块病害发生特别严重;排水不畅 、通
风不良的田块感病严重;氮肥施用多 ,植株叶片肥
大的发病重 。
660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第 20卷
3 讨论
(1) 1886年 BERL. & VOGL. 把茎点属 Pho-
ma中分生孢子器孔口不突出;分生孢子梗短 、线
形 、不分枝;分生孢子长度大于 15μm的类型定为
大茎点 属 [ Macrophoma (Sacc. ) Be r.l & V o-
g.l ] [ 6 ~ 7 ] 。 1977 年 STUTTON 检查了球壳孢属
(Sphaeropsis Sacc. ) (1880)和大茎点属 (Macroph-
oma)的模式种时 ,发现两者在分生孢子器的结构 、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上并无显著差别 ,因
此将 Macrophoma作为 Sphaeropsis的晚出异名 ,把
Macrophoma中的部分种移入 Sphaeropsis中;将
Macrophoma中分生孢子无色 , 产生菌核的类型并
入亚大茎点属(Macrophom ina)[ 3] 。因此 ,红波罗花
褐斑病菌应该属于亚大茎点属。广生亚大茎点菌
(Macrophom ina phaseolina)广泛寄生于菜豆 、棉花 、
花生 、甘薯 、苜蓿等多种植物 [ 4] ,红波罗花为该菌
的新寄主植物。
(2)红波罗花原为零星分布的野生花卉 ,大面
积人工引种连片栽培后 ,遮阴网使田间湿度增加 ,
通风不畅 ,病原菌活动加剧;植株种植单一化使病
菌传播感病机率增加;人工施用氮肥 ,植株叶片肥
大降低了植株的抗病力 。上述因素改变了原来的
生态条件 ,导致人工栽培条件下该病的发生流行。
(3)红波罗花褐斑病为花卉栽培上的一种新
病害 ,国内外均未见研究报道 [ 8] ,目前无抗病品种
作为控制病害流行的替代品种。进一步研究病害
的发病规律 ,找出病害发生与栽培密度 、连作时间 、
施肥管理措施的关系 ,筛选有效农药控制病害的发
生流行很有必要 。
[参考文献 ]
[ 1] 王文采. 中国植物志 [ M ] . 北京:科技出版社 , 1990.
[ 2] 赵清盛. 横断山角蒿属植物研究 [ J] . 大自然探索 ,
1988, 4(12):170 - 174.
[ 3] SUTTON B C. The Coelom yce te s[ M ] . Eng land:C. M.
I, 1980.
[ 4]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 [ M ] .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79.
[ 5] 张中义. 植物病原真菌学 [ M ] .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88.
[ 6] SACCARDO P A. Sy lloge Fungorum(1 - 4)[ M ] . Ita-
ly. , 1886.
[ 7] 白金铠. 中国真菌志 [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3.
[ 8] 戴芳澜. 中国真菌总汇 [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9.
(上接第 658页)
[ 4] PETER R D, PLATT H W , H a ll P. Hypo theses fo r the
inter-reg iona lm ovem ent of new geno types o fPhytoph thora
infestans in Canada [ J] . Cana P lant Patho l, 1999, 21:
132 -136.
[ 5] 张绍松 , 宋令荣 , 王芳 , 等. 诱发番茄晚疫病流行的气
象条件 [ J] . 西南农业学报 , 1997, 10(1):119 - 122.
[ 6] 冯兰香 , 杨宇红 ,谢炳炎 , 等. 中国 18省市番茄晚疫病
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 J] . 园艺学报 , 2004, 31(6):758 -
761.
[ 7] 田亩英 , 冯兰香 , 龚会芝 , 等. 番茄晚疫病菌的分离和
纯化 [ J] . 植物保护 , 2000, 26(5):36.
[ 8] WANG T C. S tudies on ho st resistance. T raining wo rk-
shop on tom a to la te blight research in China[ C] . Institute
o f vegetables and flowe rs Chine se academy of ag ricu ltura l
sc ience (CAAS), 2003, 11:38 - 39.
[ 9] KIM M J, MUTSCH LER M A. D ifferen tial response o f
resistant lines de rived from the L. pimpinellifolium acce s-
sion L3708 and L. hirsutum accession LA 1033 aga inst
diffe rent isola tes o fPhy toph thora infestans in detached leaf
lab assays[ J] . Report of the Tom a to Gene tics Coopera-
tive, 2000, 50(8):23 -25.
[ 10] M IZUBUTI E S G, W E FRY. Temperature e ffects on
deve lopm en t stages of iso lates from three c lonal lineages
ofPhy tophthora infestans[ J] . Phy topatho logy , 1998, 88
(8):837 - 843.
[ 11] 薛敏菊. 番茄晚疫病菌侵染规律 、致病机理及寄主抗
病性的研究 [ D] . 沈阳农业大学 , 2002.
661第 5期 许 琨 ,等:红波罗花褐斑病的病原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