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凹叶厚朴伴生树种与混交比例选择



全 文 :作者简介:陈赵良(1973 -) ,男,福建光泽人,工程师,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林业生产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0 - 09 - 07
凹叶厚朴伴生树种与混交比例选择
陈 赵 良
(光泽止马国有林场,福建光泽 354101)
摘 要:凹叶厚朴与杉木、马尾松的不同混交比例、不同立地质量等级的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混交比例,对
凹叶厚朴、杉木、马尾松的胸径和树高生长,以及凹叶厚朴的树皮率都有极显著影响。马尾松是凹叶厚朴优良的伴生
树种,种间关系良好。凹叶厚朴、马尾松的混交比例以 5 马 5 朴较为合理。杉木与凹叶厚朴混交效果较差。
关键词:凹叶厚朴;伴生树种;混交比例;种间关系
中图分类号 Q949. 747.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7731(2010)19 - 128 - 03
Selection of Associated Tree Species and Mixed Proportion of Magnolia officinalis biloba
Chen Zhaoliang
(National Forest Frms of Zhima ,Guangze City ,Fujian Province,Guanze 35410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fforestative contrast test of Magnolia officinalis biloba,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Pinus massoni-
ana lamb under the different mixed proportion and site type conditions,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different mixed propor-
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diameter、tree height growth of Magnolia officinalis biloba,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Cunning-
hamia lanceolata,and the influence of bark deduction of Magnolia officinalis biloba reach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Pi-
nus massoniana lamb was associated tree species for Magnolia officinalis biloba,and th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pecies was concerted. It was suitable that the mixed proportion of Magnolia officinalis biloba and Pinus massoniana lamb is
5tree (Magnolia officinalis biloba)to 5 tree (Pinus massoniana lamb)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ixed propor-
tion of Magnolia officinalis biloba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Key words:Magnolia officinalis biloba;Associated tree species;Mixed proportion;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 biloba (Rehd. et
Wils.)Cheng et Law) ,落叶乔木,高 15 m,胸径 40 cm。为
厚朴的亚种,与厚朴的主要区别是树皮稍薄,叶较小而狭
窄,呈狭倒卵形,先端有明显凹缺。凹叶厚朴小枝粗壮,幼
时有绢毛;花大单朵顶生,直径 10 ~ 15cm,白色芳香,与叶
同时开放。花期 5 ~ 6 月,果期 8 ~ 10 月,是我国特产,其
树皮、花、果均可以入药,树皮含有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
厚朴酚、木兰醇,生物碱挥发油等成份,是重要的中药材,
能治胸腹胀痛、血淤气滞、呕吐泻痢、宿食不消、咳嗽气喘、
退热利尿等症状。芽可作妇科用药。野生分布于安徽、浙
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海拔 400
~ 1200 m[1]。由于过度滥伐森林和大量剥取树皮药用,导
致分布范围迅速缩小,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近
年来,各地山地综合开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厚朴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研究凹叶厚朴造林技术,可
为其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
对凹叶厚朴与马尾松、杉木的混交对比试验,选择适宜的
伴生树种和适宜的混交比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材来源与试验设计
1. 1. 1 试材来源 2004 年 11 月,从光泽止马国有林场
30 a生的凹叶厚朴林分中选择优势木,从优势木上采集果
皮裂开露出红色种子的果实,选饱满、无病虫害的籽粒与
湿细沙混合窖藏,2005 年 2月取出种子,混沙搓揉,去除种
子表面的蜡质层后播种育苗,作为试验用苗。杉木参试苗
木为二代种子园后代,马尾松参试苗木为一代种子园后
代,均为止马林场培育的 1a生壮苗。
1. 1. 2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计 采用三点试验。试验地
设置在福建省光泽止马国有林场场部工区 2、3 大班。试
验点Ⅰ海拔 150 ~ 250 m,土层厚度≥1. 0 m,坡度 15° ~
25°,立地质量等级等级Ⅰ;试验点Ⅱ海拔 300 ~ 350 m,土
层厚度 0. 6 ~ 1. 0 m,坡度 20° ~ 25°,立地质量等级等级Ⅱ;
试验点Ⅲ海拔 300 ~ 350 m,土层厚度≤0. 5 m,坡度 25° ~
30°,立地质量等级等级Ⅲ。试验期内年平均降雨量 1650
~ 1710 mm,年均温 18. 4 ~ 20. 8 ℃,无霜期 280 ~ 298d。试
验地前身均为杉木纯林,黄红壤。各试验点采用随机区组
821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 2010,16(19)
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0.19.035
试验设计[2],包括 5 个水平,3 个处理,3 次重复。各试验
点中坡安排 1 个区组,下坡 2 个区组,每个区组内包含 5
个小区。小区面积 400 m2(20 m × 20 m)。试验区周围种
植 5行杉木作为保护行。
1. 2 试验处理
1. 2. 1 参试苗木选择与定植 选择苗高 40 ~ 45 cm,地径
0. 6 ~ 0. 7 cm的健壮、无病虫害的凹叶厚朴苗木参加试验。
杉木参试苗木苗高 30 ~ 40 cm,地径 0. 4 ~ 0. 5 cm;马尾松
参试苗木苗高 25 ~ 30 cm,地径 0. 2 ~ 0. 3 cm。试验地炼山
后开带整地,挖净树根、草皮和石块,挖明穴回表土,穴规
格 50 cm × 50 cm × 40 cm,每穴施钙镁磷约 0. 1 kg。2006
年 2月,根据试验设计进行苗木定植,裸根苗造林。杉木、
马尾松苗木种植前用黄泥浆蘸根,凹叶厚朴不打泥浆。
2006 年 4 月补植。
1. 2. 2 幼林抚育 造林后连续 3a,每年 5 月初进行 1 次
松土锄草,结合松土锄草开沟施肥,施用量为氮磷钾复合
肥 1000 kg·hm -2。2007年 12 月对凹叶厚朴参试苗木进
行 1次除萌,调整树形。
1. 3 数据采集与整理统计 2010 年 5月调查参试植株的
生长状况。对各试验地内树木每木检尺,测定胸径、树高,
选定各试验小区内凹叶厚朴的平均木,测定平均木 1. 3 m
处的树皮厚度与胸径的比率,即树皮率。3 试验点 5 种林
分各树种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统计结果见表 1。将各小区
平均胸径、树高分别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2]。结果见
表 2。
表 1 不同处理林分生长量统计
林分树种
组成
立地
等级
厚朴 杉木 马尾松
胸径
(cm)
树高
(m)
树皮率
(%)
胸径
(cm)
树高
(m)
胸径
(cm)
树高
(m)
10朴
Ⅰ 7. 6 6. 2 1. 13
Ⅱ 7. 2 5. 4 1. 01
Ⅲ 4. 5 4. 8 0. 83
5 杉 5朴
Ⅰ 7. 8 5. 8 1. 04 10. 4 8. 6
Ⅱ 7. 3 4. 6 0. 85 9. 3 8. 0
Ⅲ 5. 6 4. 0 0. 80 7. 8 7. 1
7杉 3朴
Ⅰ 7. 2 5. 0 0. 98 9. 4 8. 1
Ⅱ 7. 0 4. 8 0. 85 8. 7 7. 3
Ⅲ 5. 0 4. 3 0. 72 7. 2 6. 4
5马 5朴
Ⅰ 8. 2 7. 0 1. 24 8. 6 7. 8
Ⅱ 7. 8 6. 2 1. 11 8. 4 7. 5
Ⅲ 6. 8 5. 6 0. 95 7. 8 6. 7
7杉 3朴
Ⅰ 8. 3 6. 3 1. 20 8. 0 7. 4
Ⅱ 8. 3 6. 1 1. 03 7. 5 6. 8
Ⅲ 7. 0 5. 3 1. 01 7. 0 6. 0
2 结果与分析
2. 1 胸径生长量比较
2. 1. 1 凹叶厚朴胸径生长量比较分析 表 1 调查统计结
果表明,10 朴、5杉 5朴、7杉 3朴、5马 5朴、7马 3 朴 5 种
不同树种组成林分中,凹叶厚朴平均胸径存在一定差异。
凹叶厚朴参试群体平均胸径为 7. 0 cm,其中 7 马 3 朴最
大,达到 7. 9 cm,是参试群体平均水平的 112. 9%,是 10朴
纯林、7杉 3马的 123. 4 %,是 5杉 5马的 114. 5%,是 5马
5朴的 103. 9%;7杉 3朴、10 朴纯林凹叶厚朴平均胸径相
近,均最小。从表 2可以看出,F = 7. 18 > F0. 01(4,30)= 4. 02,
不同混交比例林分之间,凹叶厚朴在胸径生长上存在极显
著的差异。按立地质量等级统计,同一立地质量等级不同
树种组成的林分,凹叶厚朴在胸径生长上存在较大的差
异。Ⅰ、Ⅱ类地中,7马 3 朴 > 5 马 5 朴 > 5 杉 5 朴 > 10 朴
>7杉 3朴,说明Ⅰ、Ⅱ类地凹叶厚朴与马尾松混交时,马
尾松的比例增加,对凹叶厚朴的胸径生长有促进作用;凹
叶厚朴与杉木混交,杉木比例不宜太大,否则会抑制凹叶
厚朴的胸径生长。Ⅲ类地中,7马 3朴 > 5 马 5 朴 > 5 杉 5
朴 > 7 杉 3 朴 > 10 朴,说明在立地条件差的情况下,凹叶
厚朴与杉木、马尾松混交,都能够促进凹叶厚朴的胸径生
长。其中,随着增加马尾松的比例增加,促进作用尤为明
显。杉木比例增加,促进作用减弱。表 2 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明,F = 81. 46 > F0. 01(2,30)= 5. 39,不同立地等级对凹叶厚
朴胸径生长的影响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凹叶厚朴对立
地质量差异反应极为敏感。从表 2可以看出,在不同混交
比例和立地条件的交互作用上,F = 7. 14 > F0. 01(8,30) =
3. 17,凹叶厚朴胸径生长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因此,在
不同的立地类型,应选择不同的混交比例。
2. 1. 2 杉木胸径生长量比较分析 杉木参试群体平均胸
径为 8. 8 cm,其中,7 杉 3 朴杉木平均胸径较小,仅为 8. 4
cm,5杉 5朴林分中杉木平均胸径较 7 杉 3 朴高出 0. 6
cm。表 2 中杉木平均胸径方差分析结果为 F = 48. 94 >
F0. 01(1,18)= 8. 29,7杉 3朴与 5 杉 5 朴 2 种林分之间,杉木
胸径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立地质量等级不同树种
组成的林分,杉木在胸径生长上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在
Ⅰ、Ⅱ、Ⅲ3种立地质量等级中,均有 5杉 5 朴 > 7 杉 3 朴。
表 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混交比例和立地条件的交
互作用上,杉木的胸径生长也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表 2 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方差来源
凹叶厚朴 杉木 马尾松
胸径 树高 树皮率 f 胸径 树高 f 胸径 树高 f
混交比例 7. 18** 9. 40** 4. 95** 4 48. 94** 2. 81 1 26. 80** 38. 55** 1
立地质量等级 81. 46** 48. 27** 8. 72** 2 43. 46** 20. 58** 2 10. 38** 27. 24** 2
交互作用 7. 14** 16. 08** 11. 66** 8 13. 26** 2. 33 2 11. 28** 79. 55** 2
* 表示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示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92116 卷 19 期 陈赵良 凹叶厚朴伴生树种与混交比例选择
2. 1. 3 马尾松胸径生长量比较分析 马尾松参试群体平
均胸径为 7. 9 cm,其中,7 马 3 朴马尾松平均胸径为 7. 5
cm,较 5马 5 朴少 0. 8 cm。表 2 中马尾松平均胸径方差分
析结果为 F = 16. 80 > F0. 01(1,18)= 8. 29,7 马 3 朴与 5马 5朴
2 种林分之间,马尾松胸径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立
地质量等级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马尾松在胸径生长上同
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在Ⅰ、Ⅱ、Ⅲ3 种立地质量等级中,均
有 5马 5 朴 > 7 马 3 朴。表 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
混交比例和立地条件的交互作用上,马尾松的胸径生长也
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凹叶厚朴与杉木、马尾松适当
比例混交,对各树种的胸径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
凹叶厚朴与马尾松的 2种混交林分中,7 马 3 朴对凹叶厚
朴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但对马尾松胸径生长的促
进作用不如 5马 5 朴。马尾松根系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
用,增加马尾松的比重,可以增加土壤中 N的含量,促进凹
叶厚朴的胸径生长。凹叶厚朴属落叶树种,大量的落叶可
以增加土壤腐殖质、水分含量[3 - 4];增加凹叶厚朴的比重,
还促进了马尾松的胸径生长。
2. 2 树高生长量比较
2. 2. 1 凹叶厚朴树高生长量比较 凹叶厚朴参试群体树
高生长量平均水平为 5. 4 m。从表 1 可以看出,不同树种
组成及混交比例下的凹叶厚朴树高生长,5 马 5朴 > 7马 3
朴 > 10 朴 > 5 杉 5 朴 > 7 杉 3 朴。方差分析结果为 F =
9. 40 > F0. 01(3,24)= 4. 72,5种林分间凹叶厚朴树高生长差异
达到极显著水平。与马尾松混交,有利于凹叶厚朴树高生
长,但随着马尾松比例的增加,这种促进作用有减弱的趋
势。与杉木混交,对凹叶厚朴的树高生长不利。按不同立
地质量等级统计比较,在Ⅰ、Ⅱ、Ⅲ3 种立地质量等级中,
均有 5马 5朴 > 7马 3 朴 > 10朴 > 5马 5朴 > 7马 3 朴,方
差分析结果为 F = 48. 27 > F0. 01(4,30) = 4. 72,差异达到极显
著水平。从表 2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混交比例和立地
质量等级的交互作用对凹叶厚朴树高生长的影响,达到了
极显著的差异水平。
2. 2. 2 杉木树高生长量比较 杉木参试群体树高生长量
平均水平为 7. 6 m,5 杉 5 朴为 7. 9 m,超过 7 杉 3 朴 0. 6
m。在 2种混交比例林分中,杉木在树高生长上有极显著
差异;与凹叶厚朴混交,对杉木的树高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增加杉木比例,对杉木本身的树高生长不利。从表 1 可以
看出,2种不同比例林分,杉木平均树高的变动范围,Ⅰ类
地 >Ⅱ类地 >Ⅲ类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 2) ,杉木
的胸径生长,在不同混交比例林分之间、不同的立地质量
等级之间,以及不同混交比例和不同立地质量等级的交互
作用上,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2. 2. 3 马尾松树高生长量比较 马尾松参试群体树高生
长量平均水平为 7. 0m,5 马 5 朴为 7. 3 m,超过 7 马 3 朴
0. 6 m。在 2 种混交比例林分中,从表 1 统计数据和表 2
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 种马尾松与凹叶厚朴不同比
例的混交林分中,马尾松的树高生长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表 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以及不同
混交比例和不同立地质量等级的交互作用方面,马尾松的
树高生长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2. 3 凹叶厚朴树皮率比较 凹叶厚朴利用的主要部位是
树皮。各试验小区的凹叶厚朴树皮率统计数据见表 1。
从表 1可以看出,凹叶厚朴的树皮率,5 马 5 朴 > 7 马 3 朴
>10朴 > 5杉 5朴 > 7杉 3朴。与 10 朴纯林比较,凹叶厚
朴与马尾松混交,凹叶厚朴的树皮率得到提高,但 5 马 5
朴 > 7 马 3 朴,马尾松所占比例,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与杉木混交,凹叶厚朴的树皮率较 10朴纯林有所下降,且
随着杉木比例增加而减低。表 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
树种组成之间、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之间,以及树种组成和
立地等级的交互作用,凹叶厚朴的树皮率均存在极显著的
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凹叶厚朴属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优良药材树
种,木材弯曲性能好,可以作为装修材料[5]。在市场需求
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闽北各地营造凹叶厚朴林的热情高
涨,但是,目前凹叶厚朴人工林大多以纯林形式存在。调
查发现,凹叶厚朴纯林容易发生煤污病、介壳虫为害,影响
林木生长和林分卫生。营造凹叶厚朴与其他树种混交林,
提高生物多样性,是减少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的重要途径之
一。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与凹叶厚朴的种间关
系表现为互相促进作用,两树种混交,对彼此的胸径、树高
生长有利,并能提高凹叶厚朴的树皮厚度,提高树皮率。
马尾松与凹叶厚朴混交比例以 5马 5朴为最适宜,增加马
尾松的比重,凹叶厚朴的胸径、树高生长量有所增加,但树
皮率降低,且马尾松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均明显下降。从
经济效益上看,凹叶厚朴高于马尾松,增加马尾松的比例,
凹叶厚朴的单位面积株数减少,林分整体经济效益降低。
凹叶厚朴与马尾松良好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由于马尾松的
固氮功能和凹叶厚朴落叶中营养元素的返还,可以提高土
壤的肥力。同时,马尾松属强阳性树种,凹叶厚朴属中偏
阴性树种,马尾松树高生长较快,可以为凹叶厚朴提供较
为荫蔽的环境;凹叶厚朴大量易腐烂分解的落叶,增加了
土壤的腐殖质含量,增强了林地的保水蓄水能力,也减少
了地表径流造成的土壤营养元素流失。 (下转 145 页)
031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 2010,16(19)
林分。从总体上看,不论是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杉
木、厚朴及马褂木生物量均表现为下坡最高,中坡次之,上
坡位最差。但从树种差异角度上看,厚朴及马褂木生物量
对坡位的响应比较敏感,而杉木生物量对坡位的响应比较
不敏感。营建杉木、厚朴及马褂木混交林,应选择立地条
件较好的向阳坡比较合适。
在林业生产实际中,混交树种选择是成功营建杉阔混
交林的关键。选择杉木混交树种需综合考虑杉木与混交
树种之间的生化关系、物理关系、生物关系以及生物物理
关系外,还综合考虑杉木与混交树种之间在树冠形态、根
系结构、对水肥的要求及耐荫性方面的互补性,同时采用
合理的混交方式、混交比例等[13 - 16]。本试验林营建的杉
木、厚朴及马褂木混交林,由于这 3个树种均为阳性树种,
故在后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树种间的种间竞
争关系,避害趋利,从而实现杉木、厚朴及马褂木混交林的
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林平. 三明市森林资源结构调整[J]. 福建林业科技,2001,28
(3) :55 - 58.
[2]陈绍栓.因地制宜发展多树种造林[J]. 福建林业科技,1999,26
(增刊) :93 - 96.
[3]俞新妥.杉木人工林地力和养分循环研究进展[J]. 福建林学院
学报,1992,12(3) :264 - 276.
[4]方奇. 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
1987,23(4) :389 - 397.
[5]陈楚莹.改善杉木人工林质量和提高生产力的研究[J] .应用生
态学报,1990,1(2) :97 - 106.
[6]蔡劲松.光皮桦杉木混交林养分利用效率研究[J]. 安徽农学通
报,2009,15(16) :37 - 39.
[7]连培华.红豆杉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
2008(2) :151 - 153.
[8]贺利中,查宝源,吴清华,等.七溪岭林场刨花楠与杉木混交造林
技术及效果分析[J].江西科学,2009,27(1) :120 - 123.
[9]郑兆飞.桤木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
报,2008,28(3) :8 - 10.
[10]刘春华.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生长及生态效益分析[J].安徽农学
通报,2008,14(11) :165 - 166,79.
[11]黄云鹏.杉木与红锥混交林生长量及混交比例的研究[J].福建
林学院学报,2008,28(3) :271 - 275.
[12]汪国彬.杉木与马褂木混交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9,
36(1) :82 - 86.
[13]侯振宏,张小全,徐德应,等 .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 :97 - 103.
[14]罗云建,张小全,王效科,等 .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
配模式[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1) :1 - 6.
[15]岳永杰,郑绍伟,黎燕琼,等 .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幼林生
物量与生产力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8,29(2) :35 - 39.
[16]李淑花,石军南,吴梅俏 . 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垂直分
布研究[J]. 森林工程,2007,23(1) :1 - 4. (责编:张琪琪)
(上接 130 页)因此,马尾松、凹叶厚朴在生态习性上具有
互补作用。
杉木与凹叶厚朴的混交效果不理想。凹叶厚朴与杉
木混交,在 5杉 5 朴时,对凹叶厚朴胸径生长有一定的促
进作用,但对树高、树皮率均有不利影响。7 杉 3 朴混交
比例下凹叶厚朴、杉木的胸径、树高均不如 5 杉 5 朴。杉
木较喜肥,与凹叶厚朴混交,易发生土壤营养方面的剧烈
竞争。杉木属中性树种,幼树冠幅浓密,自然整枝慢,对凹
叶厚朴的生长空间有一定的影响[6 - 7]。因此,与杉木混
交,凹叶厚朴生长不如 10 朴纯林。杉木对凹叶厚朴是否
有化感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文根据造林对比试验数据,对凹叶厚朴、杉木、马尾
松在不同立地质量等级和不同混交比例林分中的胸径、树
高等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凹叶厚朴与杉木、马尾松
之间混交效果。并确定了最适宜的混交比例,为凹叶厚朴
伴生树种和混交比例的选择,适宜的造林模式的确定,提
供了科学依据。不同混交比例林分在不同立地质量等级
中的后期表现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存及,陈伙法 . 阔叶树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16 - 419.
[2]洪伟.林业试验设计技术与方法[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205 - 211.
[3]伍石林,李正群,黎恢安,等. 厚朴与日本落叶松造林模式研究
[J]. 湖南林业科技,2006,33(2) :67 - 69.
[4]李宝银,周俊新,李凌,等.乌桕与竹朴等树种混交效果评价[J].
华东森林经理,2009,23(1) :13 - 16.
[5]叶友章,吴开金.凹叶厚朴木材材性和弯曲应用研究[J]. 林业科
技,2005,26(4) :39 - 42.
[6]涂育合,叶功富,林照授,等.凹叶厚朴材药两用林栽培试验及经
营管理技术[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13(1) :19 - 21.
[7]刘化桐.闽北山地 7 种阔叶树种造林对比试验[J]. 福建林业科
技,2004,31(4) :62 - 63,77. (责编:施婷婷)
54116 卷 19 期 罗祖树 不同坡位 5a生杉木、厚朴及马褂木混交林生物量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