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薄荷与留兰香的非腺毛微性状鉴别



全 文 :薄荷与留兰香的非腺毛微性状鉴别
汪海斌1,袁如柏2,周建理1,穆二廷1,胡云飞1
(1.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 亳州 236800;
2.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目的 对市场上销售的薄荷及其混伪品留兰香进行微性状鉴别。方法 采用生物显微镜结合显微成
像系统,对薄荷及留兰香叶面、叶缘和叶脉的微性状进行观察、拍摄和鉴别。结果 薄荷和留兰香的上表面、
下表面、叶缘、叶脉的微性状具有较大差异,薄荷叶上表面的非腺毛明显长于留兰香,薄荷叶叶缘和叶脉主脉
存在大量的非腺毛,而留兰香叶缘和叶脉主脉则很少有非腺毛。结论 利用中药微性状鉴别法可以对薄荷
及混伪品留兰香进行鉴别。
[关键词]薄荷;留兰香;微性状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2.5 [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3.026
  中药薄荷来源于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
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1]。性味辛、凉,有疏
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功。主要
用于治疗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
风疹瘙痒、肝郁胁痛等。留兰香亦为中药,来源于唇
形科薄荷属植物留兰香 Mentha spicata L.的干燥
全草[2]。性味辛、微温,功能解表、和中、理气。主要
用于感冒、咳嗽、头痛、咽痛、目赤、鼻衄、胃痛、霍乱
吐泻、痛经、肢麻、跌打肿痛、疮疖、皲裂等。由于留
兰香在性状上和薄荷相似,凭肉眼难以将二者准确
区分,药农将二者都当作薄荷进行采收,造成薄荷的
掺伪现象;而且在切制成饮片后,更加难以区分[3]。
笔者取薄荷和留兰香的叶片进行鉴别研究,在获取
二者微性状图片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总结出二者的
微性状鉴别要点,为医院临床使用正品薄荷提供可
靠、实用的鉴别方法。
1 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材料 薄荷和留兰香均采自安徽省亳州
市,由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周建理教授鉴定确定
为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和留兰香Mentha
spicata L.。
1.2 实验仪器 XSP-18A生物显微镜:麦克奥迪
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显微成像系统、凤凰显微图像处
理分析软件:Phmias 2008Cs ver3.0Demo;电子摄
像目镜:MC-D500U,凤凰光学集团;Photoshop CS6
软件程序:美国 Adobe公司;载玻片;镊子;MLS
LED光源:深圳市木林森光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3177)
作者简介:汪海斌(1989-),男,硕士,助理工程师
通信作者:袁如柏,364192878@qq.com
2 方法
2.1 样品制片 为使样品保持饮片时的特征,便于
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所以直接取薄荷与留
兰香的干燥较平整的叶片,置于载玻片上进行观察。
2.2 样品的微性状观察与拍摄 将XSP-18A型生
物显微镜的物镜对准样品叶片,先用目镜观察,将所
要拍摄的部位移动到视野中,然后打开 Phmias
2008Cs ver3.0Demo软件,将电子目镜的 USB接
口与计算机连接,调节光源强弱,使计算机上显示的
图片性状、颜色与肉眼观察到的样品基本一致。调
节显微镜微调旋钮,拍摄不同景深条件下的一系列
图片。
2.3 微性状图片合成 使用景深合成技术将不同
景深的微性状图片进行合成,得到两个样品上表面、
下表面、叶脉、叶缘等的微性状鉴别特征图片[4]。
3 结果
如图1所示,薄荷与留兰香的微性状有明显的
不同。
薄荷叶上表面的非腺毛、腺鳞较多,散布于叶表
面;非腺毛无色至黄色半透明状,长0.2~0.7mm,
由1~8个细胞组成,多呈不规则弯曲,基部细胞膨
大,尾部锐尖;腺鳞黄色,半圆球形,直径约0.1
mm。留兰香叶上表面非腺毛、腺鳞稀少,零星分
布;非腺毛无色至黄色半透明状,长0.1~0.3mm,
由1~5个细胞组成。
薄荷叶边缘密布非腺毛,较长,朝叶尖方面弯
折;留兰香边缘非腺毛极少见,且短小。
薄荷叶下表面非腺毛稍多,腺鳞散在分布;留兰
香叶下表面非腺毛极少,腺鳞数量也较薄荷为少。
薄荷叶主脉上非腺毛众多,较长,散乱分布;留
兰香叶脉主脉中间内凹,边缘卷起,主脉上非腺毛极
48
Website http://xuebao.ahtcm.edu.cn                  E-mail ahxbbjb@163.com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5卷 第3期 2016年6月 J ANHUI UNIV CHINESE MED Vol.35 No.3Jun.2016
少,且短小。
图1 4倍生物显微镜下薄荷和留兰香的
微性状鉴别特征(标尺示0.2mm)
4 讨论
留兰香虽与薄荷为同科属植物,但因其品种不
同,所以其植物成分、微性状都有明显差异。薄荷是
常用中药之一,其挥发性成分主要含薄荷油、薄荷
脑,同时也可用于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留兰香挥发
油内主要成分是香旱芹子油萜酮,不含薄荷油、薄荷
脑,主要用于工业香料,不作为中药入药[5]。在临床
应用上二者并不能混用。
从上述二者的微性状对照鉴别结果发现,薄荷
的主要微性状部位在其上、下表面,叶缘,叶脉等方
面。薄荷叶上表面的非腺毛明显长于留兰香,薄荷
叶叶缘和叶脉主脉存在大量的非腺毛,而留兰香叶
缘和叶脉主脉则很少有非腺毛的存在。利用微性状
鉴别法的方便、快速、直观的特点,能够将薄荷、留兰
香及时地鉴别出来,非常适合基层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54-355.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世
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2676-
2677.
[3]曹继华,朱聪明,李艳丽.薄荷及其伪品的鉴别[J].河南
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30-31.
[4]周建理,杨青山.中药微性状鉴定法[J].安徽中医学院
学报,2011,30(1):66-68.
[5]崔宇宏,高天爱,安志强.薄荷及其伪品留兰香的鉴别
[J].光明中医,2011,26(8):1712-1714.
(收稿日期:2015-10-08;编辑:姚实林)
Identification of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Non-Glandular Hair between
Mentha haplocalyx and Spearmint
WANG Hai-bin1,YUAN Ru-bai2,ZHOU Jian-li1,MU Er-ting1,HU Yun-fei1
(1.National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 for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Products,An-
hui Bozhou 236800,China;2.Bozhou Huatuo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hui
Bozhou 2368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Mentha haplocalyxand its adulterant spear-
mint sold in the market.Methods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leaf surfaces,leaf margins,and leaf veins of
Mentha haplocalyxand spearmint were observed,photographed,and identified using a biological microscope com-
bined with a microscopic imaging system.Results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and lower leaf sur-
faces,leaf margins,and leaf veins showed significant diferences between Mentha haplocalyxand spearmint.Men-
tha haplocalyxhad significantly longer non-glandular hair on the upper surface than spearmint.Mentha haploca-
lyx had a large amount of non-glandular hair on the leaf margins and main leaf vein,while spearmint only had little
non-glandular hair on these parts.Conclusion Mentha haplocalyxand its adulterant spearmint can be iden-
tified based on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Mentha haplocalyx;Spearmint;Identification of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58
Website http://xuebao.ahtcm.edu.cn                  E-mail ahxbbjb@163.com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5卷 第3期 2016年6月 J ANHUI UNIV CHINESE MED Vol.35 No.3Jun.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