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潜叶铁甲及其寄主植物多样性



全 文 :第 34卷 第 5期 生 态 科 学 34(5): 159166
2015 年 9 月 Ecological Science Sep. 2015

收稿日期: 2014-10-18; 修订日期: 2015-03-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70341, 31260116, 41361009); 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计划资助(20133BCB23026);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
术研究资助项目(GJJ13663)
作者简介: 廖承清(1990—),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潜叶昆虫和昆虫生态学, E-mail: 913258510@qq.com
*通信作者: 戴小华, 男,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为潜叶昆虫和昆虫生态学, E-mail: leafminer@vip.qq.com; ecoinformatics@gmail.com

廖承清, 徐家生, 戴小华, 等. 潜叶铁甲及其寄主植物多样性[J]. 生态科学, 2015, 34(5): 159166.
LIAO Chengqing, XU Jiasheng, DAI Xiaohua, et al. Species diversity of leaf-mining hispines and of their host plants[J]. Ecological
Science, 2015, 34(5): 159166.

潜叶铁甲及其寄主植物多样性
廖承清 1, 徐家生 1, 戴小华 1,2,*, 赵小林 1
1. 赣南师范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潜叶昆虫研究组, 赣州 341000
2. 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赣州 341000

【摘要】 在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上, 分别从世界和中国范围对潜叶类铁甲及其寄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系统
研究。铁甲多样性非常丰富, 世界共计 24 族 185 属 3273 种, 其中中国分布的共 10 族 32 属 272 种, 占世界铁甲的 8.3%;
世界已报道的潜叶铁甲共 383 种, 约占全部铁甲的 11.7%, 主要集中在 Chalepini 族和 Hispini 族。潜叶铁甲的寄主植
物种类繁多, 共涉及 35 目 80 科 443 属, 其中以禾本科最多, 其次为菊科、豆科、棕榈科、锦葵科、壳斗科和蔷薇科
等。不同潜叶铁甲类群的寄主谱差异明显: 在族级水平, Chalepini 族和 Hispini 族的寄主范围最为广泛, 而 Hispoleptini
族和 Prosopodontini 族寄主类群则比较单一; 在属级水平, 以趾铁甲属 Dactylispa 寄主植物最多。研究发现, 铁甲在族
级和属级阶元的种数与其寄主植物种数、属数和科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表明铁甲的种类越丰富, 所需要的寄
主植物范围就越广泛, 反之则越狭窄; 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潜叶铁甲多样性也有明显不同, 单子叶植物上寄生的铁甲明
显多于双子叶, 在科级水平上, 禾本科上潜食的铁甲种类最多, 其次为棕榈科、豆科、姜科以及蔷薇科。

关键词:铁甲; 潜叶虫; 潜叶行为; 寄主植物; 多样性
doi:10.14108/j.cnki.1008-8873.2015.05.025 中图分类号:Q9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5)05-159-08
Species diversity of leaf-mining hispines and of their host plants
LIAO Chengqing1, XU Jiasheng1, DAI Xiaohua1,2,*, ZHAO Xiaolin1
1. Leafminer Group,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China
2. National Navel-Orang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Using exist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we analyzed species diversity of leaf-mining hispines (Coleoptera:
Chrysomeloidea) and of their host plants in the world and in China, respectively. Hispine diversity is rich, with 24 tribes, 185 genera
and 2373 species in the world and 10 tribes, 32 genera and 272 species in China. There are 383 reported leaf-mining hispine species,
accounting for 11.7% of total hispine species number, mainly in Chalepini and Hispini. Host plant diversity of leaf-mining hispines is
also high, with 35 orders, 80 families and 443 genera, most of which belong to Poaceae, then Asteraceae, Fabaceae, Arecaceae,
Malvaceae, Fagaceae and Rosaceae. Host plant spectra of different hispine group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at tribe level, host range
in Chalepini and Hispini is the widest but it is the narrowest in Hispoleptini and Prosopodontini; at genus level, Dactylispa holds the
most host plant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hispine species number at tribe or genus level and species or genus or
family number of host plants were found. This suggests that the richer hispine species is, the wider their host range is, or vice versa.
Leaf-mining hispine diversity varies with their host plants: monocots host much more hispine species than dicots; at host family
level, Poaceae has most number of leaf-mining hispine species, and then Arecaceae, Fabaceae, Zingiberaceae and Rosaceae.
Key words: hispines; leaf miner; leaf-mining; host plant; diversity
160 生 态 科 学 34 卷
1 前言
铁甲(Hispines)是叶甲总科 Chrysomeloidea 内一
个较大的类群, 一般放在叶甲科 Chrysomelidae[1]。
关于铁甲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最初
铁甲与龟甲均被独立成亚科, 即狭义的铁甲亚科
Hispinae (s. str.)和龟甲亚科 Cassidinae (s. str.)[2], 并
且至今仍有部分学者沿用这个分类系统。我国已故
学者陈世骧院士在铁甲乃至叶甲的分类和系统进化
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先生早年曾提出将铁甲提升
为科[3], 后来根据其跗节、头型、触角以及腹型特征
建立龟甲总科 Cassidoidea[4], 将铁甲科和龟甲科等
纳入其内, 后在其编著的《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鞘
翅目: 铁甲科》一书中将铁甲再次回复科级地位[5],
科下包含 4 个亚科: 潜甲亚科 Anisoderinae、铁甲亚
科 Hispinae、丽甲亚科 Callispinae 和龟甲亚科
Cassidinae, 并成为国内常用的一种分类系统。目前
铁甲类昆虫通常与龟甲类一起组成了广义龟甲亚科
Cassidinae (sensu lato), 这是目前国际最新的铁甲分
类系统[1], 也是本文所采用的分类系统。铁甲在世界
范围内广泛分布, 多样性最高的为新热带区[6], 而
潜叶类铁甲则多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7]。
通过对页岩和琥珀化石中发现的铁甲成虫[8]、
幼虫[9]和取食痕迹[10]的研究, 证明了铁甲最早在晚
白垩纪期间便发生了辐射适应, 且铁甲的原始寄主
应为姜目植物[5, 10]。Chaboo[6]利用 210 个包括形态
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的特征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确
定了铁甲与龟甲的亲缘关系和地位。Julio 等[11]则以
将近 100 个广义龟甲物种的细胞遗传数据进行了分
析并对其核型分化机制进行研究。近年来, Staines[1]
结合自己及前人的研究, 将已知铁甲的分类地位、
寄主植物以及分布地等信息整理归纳为世界铁甲名
录, 为今后的铁甲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铁甲是植食性昆虫, 其食性比较复杂且多数未
知。陈世骧等[5]曾根据幼虫体征(如身躯扁平和后头
凹切等)而断定铁甲亚科(即 Hispini + Oncocephalini)
幼虫全部潜叶, 但还需要大量的观察记录进行佐
证。一些潜叶铁甲是农林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 如
水稻铁甲[12]、玉米趾铁甲[13]等对植物叶片造成直
接伤害, 有时还可作为植物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
者[14]。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对铁甲和潜叶铁甲及其寄
主植物的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 了解不同铁甲的寄
主植物差异, 掌握同类植物上铁甲的组成具有重要
意义。本研究既可为探讨铁甲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
化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也可为铁甲类害虫的防治或
杂草的铁甲天敌筛选提供指导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铁甲名录及其分类系统采用“Catalog of the
Hispines of the World” [1], 潜叶类铁甲则以 Santiago-
Blay[15]在 2004 年发表的“Leaf-mining chrysomelids”
一文中的已整理的全部铁甲亚科为基础 , 再收
集 2004 年后至 2014 年 6 月之间的国内外相关文
献 [5, 16–26], 对潜叶铁甲及其寄主植物信息进行补充
和完善。另外还有一些文献对部分铁甲的寄主植物
有所记载, 但由于文献中未明确说明其潜叶习性,
因此这类数据本文中均未采用。
2.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由于不同年代的学者可能使用不同的铁甲分类
系统, 因此有部分铁甲学名有所变迁, 从而出现同
物异名现象, 另外早期文献中因拼写或格式问题而
出现学名的个别字母偏差。有鉴于此, 本文中铁甲
学名一律以最新的铁甲名录“Catalog of the Hispines
of the World”为准[1], 数据中涉及到的所有同物异
名、拼写错误等均进行了相应的合并和校正。在数
据的整理过程中, 去除部分未定种(即 sp.)、存疑种
以及化石种, 而潜叶类铁甲中则去除了现今不包含
在 Hispine 中的种类。
寄主植物分类系统采用最新的结合分子证据和
传统分类的被子植物 APG Ⅲ分类系统[27], 若铁甲
的寄主植物未到属或种(如 grass、bamboo、palm 等)
则以相应的科、亚科进行学名转换(如 Poaceae、
Bambusoideae、Arecaceae 等), 以方便相关的数据
统计和分析。利用植物学名校对网站: http://tnrs.
iplantcollaborative.org/TNRSapp.html 对所有寄主植
物学名进行批量校对[28–29], 校对并排除异名和拼写
错误后, 保留其二名法学名。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过程使用了 Past 3.01[30]等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铁甲及潜叶铁甲的物种多样性
3.1.1 世界已知铁甲及中国分布铁甲的物种多样性
世界现有的已知铁甲共有24族185属总计3273
5 期 廖承清, 等. 潜叶铁甲及其寄主植物多样性 161
种, 另有化石种 15 种(未计算在内), 其中以 Chalepini
族数量最多, 为 828 种, 占总数的 25.3%; 其次为
Hispini族共 626种, 约占 19.13%; 而 Imatidiniini族、
Callispini 族、Sceloenoplini 族以及 Cryptonychini 族
均超过了百种, 其种数分别为 397、198、198、164,
约占世界总铁甲数的 12.13%、6.05%、6.05%及 5.01%;
种数最少为 Callohispini 族和 Exothispini 族, 均仅有
1 属 1 种(表 1)。将铁甲各族的种类在世界范围和中
国分布情况进行对比, 并统计了中国分布种类占世
界已知种类的比例, 结果表明, 中国已知铁甲共有
10 族 32 属总计 272 种, 占世界已知铁甲族、属、种数
的 41.67%、17.3%、8.3%。其中以潜甲族 Anisoderini
所占百分比最高, 达 23.4%; 其次为铁甲族 Hispini,
占 20.6%; 所占比例最少的为平胸族 Cryptonychini,
该族铁甲世界分布有 164 种, 而我国记录的只有 3
种, 仅占世界的 1.83%。另外, 世界分布百种以上的
Chalepini 族、Imatidiniini 族及 Sceloenoplini 族, 我
国均无分布。
就中国分布的铁甲类群而言, 种数最多的为铁
甲族Hispini, 种数达到 129种, 占中国所有铁甲的
47.42%; 其次为脊甲族 Gonophorini 和丽甲族
Callispini, 种数分别为 55 种、38 种, 占 20.22%、
13.97%; 潜甲族、瘤铁甲族 Oncocephalini 及卷叶
甲族 Leptispini 种数相近, 分别为 15、14、13 种; 种
数最少的为棕潜甲族 Botryonopini, 仅 1 属 1 种
(图 1)。

表 1 世界和中国已知铁甲各族的属种多样性
Tab. 1 Genera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known hispines in world and in China
属数 种数

世界 中国 中国所占百分比/% 世界 中国 中国所占百分比/%
Alurnini 6 0 0 30 0 0
Anisoderini 4 3 75.0 64 15 23.4
Aproidini 1 0 0 3 0 0
Arescini 4 0 0 19 0 0
Botryonopini 2 1 50.0 34 1 0
Callispini 4 1 25.0 198 38 19.2
Callohispini 1 0 0 1 0 0
Chalepini 58 0 0 828 0 0
Coelaenomenoderini 9 1 11.1 88 2 2.3
Cryptonychini 21 2 9.5 164 3 1.8
Eurispini 3 0 0 15 0 0
Exothispini 1 0 0 1 0 0
Gonophorini 11 7 63.6 319 55 17.2
Hispini 24 11 45.8 626 129 20.6
Hispoleptini 1 0 0 5 0 0
Hybosispini 1 0 0 5 0 0
Imatidiniini 16 0 0 397 0 0.0
Leptispini 2 2 100 73 13 17.8
Oncocephalini 3 3 100 76 14 18.4
Oposispini 2 0 0 2 0 0
Promecothecini 2 1 50.0 34 2 5.9
Prosopodontini 1 0 0 26 0 0
Sceloenoplini 5 0 0 198 0 0
Spilophorini 3 0 0 67 0 0
总计 185 32 17.3 3273 272 8.3

162 生 态 科 学 34 卷

图 1 中国已知铁甲各族物种多样性
Fig. 1 Species diversity in each tribe of known hispines in
China
3.1.2 潜叶铁甲的物种多样性
据统计, 世界上已报道具有潜叶行为的铁甲共
计 383种, 占全部铁甲的 11.7%, 隶属于 10族 70属。
潜叶铁甲主要集中在 Chalepini 族, 共有 32 属 158
种潜叶铁甲, 占该族总数的 19.08%, 占全部潜叶铁
甲总数的 41.25%; 其次为 Hispini 族和 Gonophorini
族, 分别有 11 属 77 种、7 属 57 种已记录的潜叶铁
甲, 各占其本族的 12.30%、17.87%, 占全部潜叶铁
甲总数的 20.10%、14.88%。就潜叶铁甲在各族内所
占比例而言, 最高的为 Promecothecini 族 26 种约占
76.47%, 其次为 Hispoleptini 族 3 种, 占 60%(表 2)。
从属级阶元来看, 种数最多的为 Hispini 族的趾
铁甲属 Dactylispa 共 42 种, 占全部潜叶铁甲总数的
10.97%; 其次为 Promecothecini 族的 Promecotheca
属有 26 种以及 Chalepini 族的 Xenochalepus 属有
21 种, 分别占潜叶铁甲的 6.79%、5.48%。其他潜
叶种类超过 10 种的还有 Chalepini 族的 Chalepus
属 19 种、Uroplata 属 15 种、Anisostena 属 11 种,
Gonophorini 族的 Micrispa 属 15 种, Sceloenoplini 族
的 Sceloenopla 属 14 种。
3.2 潜叶铁甲的寄主植物多样性
根据植食性昆虫的专食性程度, 可分为单食性、
寡食性和多食性[31]。单食性只取食一种或几种亲缘关
系较近的植物, 寡食性则取食一个或少数若干属或
科的植物, 多食性则可取食多种亲缘关系很远的不
同科甚至不同纲的植物。但是自然界中严格的单食性
昆虫极少, 多见于一些昆虫—植物协同进化程度较
高的传粉系统, 如榕小蜂—榕、丝兰蛾—丝兰、头细
蛾—大戟科等[32–34]。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生态的适应,
铁甲与其寄主植物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密切的
协同进化关系, 不同的铁甲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 而
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又寄生着不同的铁甲。
潜叶铁甲的寄主植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从乔
木、灌木到草本以及藤本植物, 都有不同的潜叶铁甲
寄生。统计结果表明, 目前已记录的寄主植物涉及到
35 个植物目(其中包括 2 个不包含在任何目下的独立
科), 共 80 科 443 属总计 833 种。其中以禾本科最多,
为 159 种, 占总数的 19.09%; 其次为菊科, 为 115 种
(占 13.81%), 豆科 103 种(占 12.36%); 其后为棕榈科
(54 种)、锦葵科(47 种)、壳斗科(27 种)和蔷薇科
(24种); 其余73科的寄主植物种数均在10种及以下。

表 2 世界已知潜叶类铁甲的属种多样性
Tab. 2 Genera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known leaf-mining hispines in world
族 潜叶属数 潜叶属百分比/%* 潜叶种数 潜叶种百分比/%*
Chalepini 32 55.17 158 19.08
Coelaenomenoderini 7 77.78 21 23.86
Cryptonychini 4 19.05 10 6.10
Gonophorini 7 63.64 57 17.87
Hispini 11 45.83 77 12.30
Hispoleptini 1 100 3 60
Oncocephalini 3 100 10 13.16
Promecothecini 1 50 26 76.47
Prosopodontini 1 100 5 19.23
Sceloenoplini 3 60 16 8.08
总计 70 51.85 383 16.20
注: * 铁甲各族总属数和总种数参见表 1。
5 期 廖承清, 等. 潜叶铁甲及其寄主植物多样性 163
3.2.1 不同类群潜叶铁甲的寄主植物多样性
对潜叶类铁甲内各族寄主植物进行统计, 结果
表明不同的族级阶元的寄主植物差别较大。
Chalepini 族铁甲的寄主植物最为丰富, 涉及到 52 科
(包括唯一的裸子植物松科)253 属, 以菊科、豆科、
禾本科和锦葵科为主要寄主; 其次为 Hispini 族, 其
寄主植物涉及到 36 科 138 属, 且主要寄生在禾本科
上; 而 Hispoleptini 族和 Prosopodontini 族的寄主植
物则集中在棕榈科 1 到 2 个属上, 这与其族内铁甲
种数过少有关。不同属的铁甲其寄主植物相差也很
大, 有 11 属铁甲的寄主植物超过 10 科, 32 属铁甲的
寄主植物则仅限于 1 个植物科。寄主植物种类最多
的为趾铁甲属 Dactylispa, 共 27 科 80 属。
分别对族级和属级阶元下铁甲种数与其对应的
寄主植物种数、属数和科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明在族级阶元铁甲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属数和科数
均具明显的正相关性(R> 0.9, p< 0.01)。在属级阶元中,
铁甲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属数和科数同样具有较强
的正相关性(R> 0.6, p< 0.01)(图 2)。由此可知, 铁甲的
种类越丰富, 其寄主植物范围就相应的越广泛; 反之,
铁甲种类过少会导致寄主范围的相对狭窄, 这种现
象在铁甲的族级阶元表现得最为明显。
3.2.2 不同寄主植物上潜叶铁甲的多样性
一种铁甲可能会潜食多种植物, 而同一种植物
上也可能有多种铁甲寄生。据统计, 单子叶植物上
共有 237种铁甲潜食, 双子叶植物有 185种, 而裸子
植物上仅有 1 种铁甲记录且其可靠性还有待商榷。
就寄主植物科级水平而言, 有 27 科寄主植物仅
有 1 种潜叶铁甲寄生, 有 39 科植物上潜叶铁甲在 2-9
种内, 达到及超过 10 种潜叶铁甲的寄主植物有 14
科。潜叶铁甲种数最多的为禾本科共 111 种, 其下
又以甘蔗属上寄生的铁甲最多, 共 21 种。另外, 禾本
科的稻属、黍属、簕竹属, 棕榈科的椰子属、省藤属
以及豆科的菜豆属上寄生的潜叶铁甲种数则稍少于
甘蔗属, 但均超过 15 种(表 3)。其余寄主植物上寄生
较多铁甲的科属及其寄生的铁甲种数详见表 3。
4 讨论与结论
铁甲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世界已知铁甲种
数高达 3273 种, Chalepini 族种数最多, 中国有 272
种, 以 Hispini 族居首。世界已报道的潜叶型铁甲共
383 种, 主要集中在 Chalepini 族和 Hispini 族, 其中
又以趾铁甲属 Dactylispa 种数最多。
潜叶铁甲的寄主植物多达 80 科 833种, 主要集中
在禾本科、菊科、豆科、棕榈科、锦葵科、壳斗科和
蔷薇科等, 体现出明显的寄主植物多样性, 且铁甲种
数与其寄主植物种数、属数和科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正
相关。如禾本科作为世界性大科, 且科内植物多为经
济作物、园林植物以及常见野草, 其广泛的分布范围
与庞大的物种数量使得其成为铁甲寄主的可能性大大
升高, 相反植物种类较少则寄生其上的铁甲也较少。
这种现象在蚜虫[35–36]和致瘿昆虫[37–38]上也有体现,
表明寄主植物多样性和铁甲多样性之间可能存在互
作关系[39]。此外, 壳斗科植物作为北半球地带性植被
的优势物种, 也供养了较多的潜叶昆虫包括潜叶铁
甲种类[40–41], 而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优势度是
影响铁甲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事实上, 据现有数据可
知, 已有寄主植物记录的铁甲仅为总数的五分之一,
而潜叶类仅占不到一半。显然还有相当多铁甲的生物
学和生态学信息并不明确, 因此这些基本资料还有
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
在所统计的数据中, 唯一具裸子植物寄主的为
Chalepini 族的 Sumitrosis inaequalis, 这是一种典型的
广食性铁甲, 其寄主植物涉及到 14 科, 主要以菊科和
豆科为主要寄主, 然而这些寄主中除去松科外的其他
13 科均属于双子叶植物, 且原资料也显示了松科植物
为成虫的采集记录, 显然该寄主的可靠性有待商榷。
寄主植物名录中也存在其他类似的问题, 这可能是误
将铁甲成虫的栖息植物甚至是暂时停留的植物当成了
寄主, 尤其是早期的昆虫普查和记录中[42]。
从进化角度而言, 铁甲对寄主植物的适应过程
中, 往往伴随着对寄主的转移[5], 以扩大其寄主范
围。而根据已有的铁甲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6],
Prosopodontini 族和 Promecothecini 族是较为原始的
分支, 其寄主均为单子叶植物, 而 Crytonychini、
Coelaenomeoderini 和 Gonophorini 族在形态上较前
者进化, 三者寄主组成基本相似, 寄主范围也不在
局限于单子叶植物, 而是开始向双子叶植物扩大,
而更为高级的 Oncocephalini 和 Hispini 族的寄主范
围再进一步, 寄主中已经有较多的高等双子叶植物,
Chalepini 族作为潜叶铁甲中最为进化的类群, 其寄
主范围也基本转移到了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寄主也
只在个别属内能够找到。由铁甲的寄主转移方向可
知, 铁甲的原始寄主应为单子叶植物, 这与铁甲的
化石证据[10]和陈世骧的推断[5]相一致。但值得注意
的是, 潜叶铁甲的寄主转移和植物的演化并非等同
的, 因为目前一般认为单子叶植物较双子叶植物高
等[27], 而铁甲的寄主转移方向却刚好相反, 由单子
164 生 态 科 学 34 卷

图 2 铁甲多样性与其寄主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A-C: 族级阶元铁甲种数与寄主植物科数、属数和种数对应的相关性; D-F: 属
级阶元铁甲种数与寄主植物科数、属数和种数对应的相关性)
Fig. 2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Hispine diversity and host plant diversity (A-C: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hispine species
number at tribe level and family/genus/species number of host plants; D-F: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hispine species number at
genus level and family/genus/ species number of host plants)
5 期 廖承清, 等. 潜叶铁甲及其寄主植物多样性 165
表 3 寄生较多潜叶铁甲的寄主植物属
Tab. 3 Host plant genera with many leaf-mining hispines
寄主植物 寄主植物
科 属 铁甲种数 科 属 铁甲种数
甘蔗属 Saccharum 21 山姜属 Alpinia 13
稻属 Oryza 20
姜科 Zingiberaceae
姜属 Zingiber 9
黍属 Panicum 16 苹果属 Malus 7
簕竹属 Bambusa 15
蔷薇科 Rosaceae
李属 Prunus 7
玉蜀黍属 Zea 14 菊科 Asteraceae 一枝黄花属 Solidago 7
马唐属 Digitaria 13 锦葵科 Malvaceae 球葵属 Sphaeralcea 5
禾本科
Poaceae
雀稗属 Paspalum 11 紫葳科 Bignoniaceae 二叶藤属 Arrabidaea 3
椰子属 Cocos 20 露兜树科 Pandanaceae 露兜树属 Pandanus 10
省藤属 Calamus 18 壳斗科 Fagaceae 栎属 Quercus 11
槟榔属 Areca 10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马樱丹属 Lantana 9
棕榈科
Arecaceae
Metroxylon 属 10 金虎尾科 Malpighiaceae Stigmaphyllon 属 5
菜豆属 Phaseolus 16 荨麻科 Urticaceae 号角树属 Cecropia 6
山蚂蝗属 Desmodium 12 鼠李科 Rhamnaceae 枣属 Ziziphus 4
大豆属 Glycine 11 蝎尾蕉科 Heliconiaceae 蝎尾蕉属 Heliconia 8
刺槐属 Robinia 8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番薯属 Ipomoea 6
豆科
Fabaceae
葛属 Pueraria 7 闭鞘姜科 Costaceae 闭鞘姜属 Costus 6

叶向双子叶转移。但可以肯定的是, 铁甲在起源上
要晚于单子叶植物[10], 因此单子叶植物有成为铁甲
初始寄主的可能性, 这两者并不矛盾。
绝大多数铁甲属于专食性, 但也有少部分为典
型的广食性, 如 Chalepini 族的 Baliosus nervosus 寄
主植物多达 10 科 42 种, Odontota arizonica 有 13 科
47 种寄主, 以及 Sumitrosis inaequalis 有 14 科 47 种
寄主植物。值得注意的是, 水稻铁甲 Dicladispa
armigera 成虫可取食植物多达 8 科 42 种(以禾本科为
主), 但其幼虫仅寄生于稻属和菰属上[5]。显然这跟昆
虫成虫与幼虫的食性差异有关 , 成虫的食性范
围往往较幼虫更广[30]。本研究组的室内饲养观察也表
明绝大多数铁甲为专食性, 其寄主植物多为同一属
或近缘属。因此对铁甲的寄主植物名录进行分析和研
究有助于了解铁甲的食性范围及成幼虫的食性差异,
未来有必要如跳甲属[43]一般对铁甲种或亚种与寄主
植物的科、属、种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 以期能
揭示铁甲与其寄主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总之, 通过
研究潜叶铁甲及其寄主植物的多样性, 掌握铁甲-寄
主之间的关系, 对现有寄主植物名录中的部分记录
提出合理的校正, 为以后的铁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在部分铁甲类害虫的防治上亦具有指导意义。

致谢:感谢赣南师范学院潜叶昆虫研究组的谢佛
妹同学参与部分数据的录入和整理, 其他同学参与日
常潜叶铁甲的采集、饲养和记录等工作。感谢美国国
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铁甲分类学家 Charles L. Staines 博
士提供相关资料, 并帮助鉴定铁甲标本。感谢植物学
名校对网站 The Taxonomic Name Resolution Service
(TNRS)及其源数据网站: Tropicos, NCBI, Plants Database,
和 The Global Compositae Checklist。
参考文献
[1] STAINES C L. Catalog of the Hispines of the World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Cassidinae) [EB/OL]. http://
entomology.si.edu/collections_coleoptera-hispines.html,
2014-02-20.
[2] SEENO T N, WILCOX J A. Leaf beetle genera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J]. Entomography, 1982, 1: 1–221.
[3] CHEN S.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rysomelid
beetles[J].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1964, 13(4): 469–483.
[4] CHEN S. The classification of leaf beetles[J].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1973, 16(1): 47–56.
[5] 陈世骧, 虞佩玉, 孙彩虹等.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
目·铁甲科[M].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86: 653pp.
[6] CHABOO C S. Biology and phylogeny of the Cassidinae
Gyllenhal sensu lato (tortoise and leaf-mining beetles)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7, 305: 1–250.
[7] HESPENHEIDE H A. Bionomics of leaf-mining insects[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91, 36(1): 535–560.
[8] SANTIAGO-BLAY J A. Paleontology of leaf beetles[M]//
JOLIVET P H, COX M L, PETITPIEIERRE E. Novel
aspects of the biology of Chrysomelidae.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1994: 1–68.
[9] POINAR JR G O. Chrysomelidae in fossilized resin:
behavioural inferences[J]// COX M L. Advances in Chryso-
melidae biology. Leiden: Backhuys Publishers, 1999: 1–16.
[10] WILF P, LABANDEIRA C C, KRESS W J, et al. Timing
the radiations of leaf beetles: Hispines on gingers from
latest Cretaceous to recent[J]. Science, 2000, 289(5477):
291–294.
[11] JULIO M D, FEMANDES F R, COSTA C, et al.
166 生 态 科 学 34 卷
Mechanisms of karyotype differentiation in Cassidinae
sensu lato (Coleoptera, Polyphaga, Chrysomelidae) based
on seven species of the Brazilian fauna and an overview of
the cytogenetic data[J]. Micron, 2010, 41(1): 26–38.
[12] SHAMA R, RAM L, DEVI R, et al. Biology of rice hispa,
Dicladispa armigera (Olivier)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J].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 48(1):
57–61.
[13] 陆温, 张永强. 玉米铁甲虫生物学特性研究[J]. 西南农
业学报, 1990, (2): 12–15.
[14] ABDALLAH R S, BANWO O O, MAKUNDI R H, et al.
First report of Dactylispa lenta Weise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as a vector of rice yellow mottle virus[J].
Acta Phytopathologica et Entomologica Hungarica, 2001,
36(1): 189–192.
[15] SANTIAGO-BLAY J A, JOLIVET P, SCHMITT M.
Leaf-mining chrysomelids[J]// JOLIVET P, SANTIAGO-
BLAY J, SCHMITT M. New developments on the biology of
Chrysomelidae. Hague: Kugler Publications, 2004: 1–83.
[16] 龙玲, 刘红梅, 莫纯碧. 贵州玉米新害虫——直刺细铁
甲的生物学特性[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6, 25(1):
13–16.
[17] 戴小华, 徐家生, 江智敏. 淡竹叶并刺趾铁甲生物学特
性[J]. 北方园艺, 2012, (2): 125–127.
[18] 廖承清, 徐家生, 戴小华, 赵小林. 枣掌铁甲生物学特性
研究[J]. 北方园艺, 2014, (3): 118–120.
[19] KAILACHELVAN T, VERMA K K. Checklist of leaf
beetles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of Bhilai-Durg[J].
Zoos’ Print Journal, 2005, 20(4): 1838–1842.
[20] ŚWIETOJAŃSKA J, CHORZEPA M, GHATE H.
Description of last instar larva and pupa of Chaeridiona
picea Baly, 1869, and Oncocephala quadrilobata (Guérin,
1844)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Cassidinae)[J]. Zootaxa,
2006, 1341: 49–68.
[21] ŚWIĘTOJAŃSKA J, KOVAC D. Description of immatures
and bionomy of the Oriental leaf beetle Chaeridiona
thailandica Kimoto, 1998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Cassidinae: Oncocephalini), a leaf-mining hispine beetle[J].
Zootaxa, 2007, 1637: 21–36.
[22] ŚWIĘTOJAŃSKA J, BOROWIEC L, STACH M.
Redescription of immatures and bionomy of the Palaearctic
species Dicladispa testacea (Linnaeus, 1767)(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Cassidinae: Hispini), a leaf-mining hispine
beetle[J]. Zootaxa, 2014, 3811(1): 1–33.
[23] LEE C F, ŚWIĘTOJAŃSKA J, STAINES C L. Prionispa
houjayi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Cassidinae: Oncoce-
phalini), a newly recorded genus and new species from
Taiwan, with a description of its immature stages and notes
on its bionomy[J]. Zoological Studies, 2009, 48(4): 558–568.
[24] CHABOO C S, GROBBELAAR E, HERON H D C. An
African leaf miner, Oncocephala promontorii Péringuey,
1898 (Chrysomelidae: Cassidinae: Oncocephalini): biological
notes and host records[J]. The Coleopterists Bulletin, 2010,
64(1): 21–29.
[25] GUPTA R, TARA J S, CHHETRY M. Bionomics of
Dactylispa dohertyi (Gestro, 1897), A new pest of apple
plantations (Malus Domestica Borkh.) in Jammu Region of
J&K, India[J]. Munis Entomology  Zoology, 2012, 7(2):
754–758.
[26] SHAMEEM, K M, PRATHAPAN K D. A new species of
Chaeridiona Baly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Cassidinae:
Oncocephalini) infesting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and turmeric (Curcuma longa L.) in India and redescription
of Chaeridiona pseudometallica Basu[J]. Zootaxa, 2014,
3815(4): 575–582.
[27] HASTON E, RRCHARDSON J E, STEVENS P F, et al.
The Linear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LAPG) III: a
linear sequence of the families in APG III[J].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9, 161(2): 128–131.
[28] BOYLE B, HOPKINS N, LU Z, et al. The taxonomic name
resolution service: an online tool for automated
standardization of plant names[J]. BMC bioinformatics,
2013, 14(1): 16.
[29] THE TAXONOMIC NAME RESOLUTION SERVICE.
iPlant Collaborative. Version 3.2. [DB/OL]. http://tnrs.
iplantcollaborative.org. 2014-06-18.
[30] HAMMER Ø, HARPER D A T, RYAN P D. PAST:
Paleontological statistics software package for education
and data analysis[J].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 2001,
4(1), 9.
[31] 钦俊德.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及其
演化[M].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87.
[32] 徐磊, 杨大荣. 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和协同进
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 生物多样性, 2008, 16(5): 446–453.
[33] 白海艳, 李后魂. 传粉细蛾与大戟科植物专性授粉的互
惠互生体系[J]. 昆虫知识, 2008, 45(1): 166–169.
[34] CHEN Y, COMPTON S G, LIU M, et al. Fig trees at the
northern limit of their range: the distributions of cryptic
pollinators indicate multiple glacial refugia[J]. Molecular
Ecology, 2012, 21(7): 1687–1701.
[35] 乔格侠, 徐晓群, 屈延华, 等. 中国斑蚜科物种多样性及
地理分布格局[J]. 动物分类学报, 2003, 28(3): 416–427.
[36] 方燕, 乔格侠, 张广学. 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
样性[J]. 动物分类学报, 2006, 31(1): 31–39.
[37] WRIGHT M G, SAMWAYS M J. Insect species richness
tracking plant species richness in a diverse flora: gall-
insects in the Cape Floristic Region, South Africa[J].
Oecologia, 1998, 115(3): 427–433.
[38] PABLO C R, CRISTINA S, MIGUEL M R, et al. Species
richness of gall-forming insects in a tropical rain forest:
correlations with plant diversity and soil fertility[J].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2003, 12(3): 411–422.
[39] HADDAD N M, TILMAN D, HAARSTAD J, et al.
Contrasting effects of plant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on
insect communities: a field experiment[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01, 158(1): 17–35.
[40] DAI X, XU J, DING X. Circular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lant modulars and endophagous herbivory within tree
crowns: the impact of roadside light conditions[J]. 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 2013, 13: 141.
[41] DAI X, XU J, CAI L. Effects of roads on Castanopsis
carlesii seedlings and their leaf herbivory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in China[J]. 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 2014, 14: 17.
[42] STAINES C L. Cassidinae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and the Zingiberal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LIVET P, SANTIAGO-BLAY J, SCHMITT M. New
contributions in biology of the Chrysomelidae. The Hague:
Kugler Publications, 2004, 307–319.
[43] 王书永, 崔俊芝, 李文柱, 等. 跳甲属昆虫的食性及其生
物学意义[J]. 昆虫知识, 2005, 42(4): 38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