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Framework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effect research of tourism land use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研究框架设计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污染。旅游行业急需建立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评估和监管制度。目前,对旅游用地引起的生态效应的研究还处于定性描述探索阶段,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也相当不成熟。旅游学科急需构建理论研究框架体系,对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机制研究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理论与实践的需要,设计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机制系统研究框架(基础研究层面、技术层面、政策建议)和研究内容计划(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旅游用地生态效应机制研究、生态效应调控机制研究、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调控政策建议、成果展示与推广),期望能对我国旅游产业用地生态效应研究起到抛砖引玉和理论启迪的作用。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unreasonable land use have brought about potential threat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using certain destruction of ecosystem and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establish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tourism land programs for tourism industry. In present, study on ecological effect is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It is lack of in-depth systematic research on bas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system is not mature. Tourism science urgently needs build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 system to systematically plan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explore the ecological effect and its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land use. In this paper we design an outline of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ory study and practice, composing the framework of tourist land use ecological effect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system (basic research level, the technical level, policy advice level)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plan (tourism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tourism land ecological effect mechanism, ecological effect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and tourism land ecological effect regulation policy proposals, achievement presentation and promotion), expecting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research on land use ecological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with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全 文 :第 32卷 第 4期 生 态 科 学 32(4): 523-528
2013年 7月 Ecological Science July. 2013
收稿日期:2012-05-29收稿,2012-04-15接受
基金项目:海南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学重点学科,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余中元(1969—),男,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生态经济,资源利用,旅游规划。

余中元, 赵志忠.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研究框架设计[J]. 生态科学, 2013, 32(4): 523-528.
YU Zhong-yuan, ZHAO Zhi-zhong. Framework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effect research of tourism land use[J]. Ecological Science, 2013,
32(4): 523-528.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研究框架设计
余中元 1,2, 赵志忠 1
1. 海南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口 571158
2. 北京师范大学 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
坏和污染。旅游行业急需建立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评估和监管制度。目前,对旅游用地引起的生态效应的研究还处于定性描
述探索阶段,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也相当不成熟。旅游学科急需构建理论研究框架体系,对旅游用地生态效应
及调控机制研究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理论与实践的需要,设计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机
制系统研究框架(基础研究层面、技术层面、政策建议)和研究内容计划(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旅游用地生态效应机
制研究、生态效应调控机制研究、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调控政策建议、成果展示与推广),期望能对我国旅游产业用地生态效
应研究起到抛砖引玉和理论启迪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调控机制;研究设计
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13.04.018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3)04-523-06
Framework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effect research of tourism land use
YU Zhong-yuan1,2, ZHAO Zhi-zhong1
1. College of Geography&Tour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unreasonable land use have brought about potential threat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using certain destruction of ecosystem and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establish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tourism land programs for
tourism industry. In present, study on ecological effect is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It is lack of in-depth systematic research on bas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system is not mature. Tourism science urgently needs build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 system to
systematically plan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explore the ecological effect and its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land use. In this paper we
design an outline of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ory study and practice, composing the framework of tourist land use ecological effect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system (basic research level, the technical level, policy advice level)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plan (tourism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tourism land ecological effect mechanism, ecological effect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and tourism land
ecological effect regulation policy proposals, achievement presentation and promotion), expecting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research on land
use ecological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with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Tourism land use; Ecological effect; Regul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framework design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2卷 524
1 引言(introduction)

旅游业在扩大消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
式、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使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旅游
业的发展,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都把发展
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日本、韩国也提出了观光旅游
的口号。我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明确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
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许多
省、市、自治区如北京、江苏、浙江、海南、四川、
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都把旅游列为支柱产业
或优势产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
等的战略目标。
然而旅游业在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给旅游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多数学者[1-3]认为自然生态用
地变为旅游用地后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负面
的,强调只有保护生态才能有效地减少旅游开发带来
的环境破坏。旅游业的过度发展和旅游用地的不合理
利用导致了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自然资源的过高压
力、废弃物的堆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4-5]。
旅游活动对景区小气候、动植物生境、生物生活习
性、甚至遗传特性、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旅
游活动中产生大量的污物废弃物污染景区及周边环
境;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引起或加重景区水土流
失、对景区景观斑块、廊道等景观格局的改变等。
江苏无锡的太湖、武汉东湖、南京的玄武湖、九江
的鄱阳湖、昆明滇池、大理的洱海、西昌的邛海等
旅游胜地今天的水景已大为逊色,水质恶化。海南
岛周边小岛、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林带、丘陵山地
林区都由于开发商和政府的短期行为和旅游业的粗
放开发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6]。阿尔巴尼亚
由于旅游业快速发展,沿海地区由于缺少土地利用规
划和立法,旅游破坏和污染陆地和水域空间,导致受
保护区域严重受损[7]。
我国旅游业开发建设中存在重视眼前经济利益
忽略长期的生态环境效益,旅游用地缺少统一规划、
重复建设、粗放经营,景区管理混乱,缺乏相关技术
标准和法律依据及执行难等现象。
目前旅游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早已引起人们
的重视,国内外也有一些相关研究。最早对旅游
用地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是美国[8]、英国[9-10]和加
拿大[11]。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对旅游生态效
应的研究相对较晚[12-17]。就目前文献研究来看,对
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旅游活动(主要是
践踏、游径与营地建设)对旅游地自然环境影响方面,
且研究方式局限于以生态系统中要素成分对旅游业
发展的生态响应的解释或以野外观测的对比实证研
究为主。对旅游用地的行为心理和驱动力分析、政
策法律层面、规划层面的探讨不深;对旅游用地格
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够,对生态环境效
应的影响因子、评价体系等的研究不足,对旅游行
业生态准入研究较少涉入。总体来看,对旅游用地引
起的生态效应研究还处于定性描述探索阶段,理论
体系也相当不成熟。旅游学科急需构建理论研究框
架对对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机制研究进行系
统设计;旅游主管部门也急需对旅游用地生态效
应进行规范评估,设立旅游用地的生态准入标准,
制定旅游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完善旅游用地生
态系统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对旅游用地实
行生态监管。本设计拟为旅游用地生态效应研究提
供理论框架,希望能为旅游部门规范旅游用地的生
态准入、旅游用地生态监管和立法研究提供研究思
路。

2 研究框架设计(Research framework design)

旅游用地作为相对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人为活
动与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加之系统外
因素的影响,其系统状态、演变规律和面临问题存在
明显的独特性和巨大的复杂性。受属地限制,旅游用
地基础资料极其分散,缺乏统一规范,数据可比性差。
旅游用地的多用途性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性、旅游
用地在归类上的不明确性及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导致
旅游用地在生态效益评价中的复杂性和生态监管上
的难操作性。
旅游用地生态监管具有系统的复杂性和研究的
探索性、实施的改革性、艰难性和应用的技术性,需
要建立理论研究框架,制定长期科学研究计划,探索
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做到定性定量(3S 技术、数
量模型、生态实验、野外测评)综合研究。旅游用地
生态效应及调控涉及旅游学、土地科学、系统科学、
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运筹学、
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旅游用地生态
效应研究可以从 3个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开展。

2.1基础研究层面
由于旅游用地生态效应的复杂性和旅游用地概
念的模糊性,对旅游用地生态效应的研究尚处于初
4期 余中元,等.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研究框架设计 525
步阶段。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关
注,1950年代一些国家、地区旅游用地研究逐渐增
多,主要研究旅游用地评价、旅游用地模式及空间
分布[18]、旅游用地相关者态度、旅游用地开发及可
持续管理[19-20]、旅游用地效率[21]等。国内研究旅游用地
始于 1988年[22],1990年代后,国内各级政府将旅游作
为支柱产业,旅游用地规划和研究逐步增多,研究内
容也日益广泛,主要集中于旅游用地的概念[23-26]、旅
游用地开发利用[27]、旅游用地管理及规划、旅游用地
的社会经济学特征、旅游用地空间结构[28-29]、旅游用
地补偿和旅游用地的分类等[30-31]。总体来看,学者们
主要集中于旅游土地利用对单一生态环境要素的影
响的研究(土地利用与区域气候、水文水资源、土壤
理化性状的相互关系),且多为静态评价;对旅游用
地的分类仍然各执己见,概念不清;对旅游用地生态
效应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演变规律的研究不足。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迫切需要动态化、机制性的研究探
索。今后应:
(1)建立旅游用地的概念系统和分类系统,与
国标土地利用分类关联。旅游用地分类和生态效应评
价需考虑融合各派观点及区域差异性、季节差异性,
构建可以进行参数校正的普适性的模型。
(2)旅游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及协调发展研
究。需要加强各类旅游用地的生态学特征及社会经济
学特征、各类旅游用地生态效率分析,旅游用地承载
力研究和旅游环境容量分析、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及
旅游用地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分析。
(3)人类干扰对旅游用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研究。旅游活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生产、旅游消
费对旅游用地生态系统各要素及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及旅游干扰下各要素的联动机制研究。
(4)旅游用地生态效应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研
究:旅游用地相关者态度、自然环境驱动因素、社会
经济驱动因素。
(5)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调控机制研究:旅游用
地生态化土地利用、旅游用地生态适应性管理、旅游
土地利用生态补偿、旅游用地开发及可持续管理、旅
游用地生态效应监管机制。

2.2 技术层面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研究需要应用新技术
实现评价结果可视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要素空
间化、操作界面友好化和调控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1)建立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和软
件开发、制定生态效应测评技术、生态实验模拟技术
与方法。(2)旅游用地数据库的建设和动态更新。(3)
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模
型和自动预警体系。(4)制定旅游用地生态准入标准、
(5)建立旅游用地生态化适应性管理模式。(6)进
行旅游用地生态效应信息系统建设及系列图集编制。
(7)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实时监控监测体系建设。

2.3政策建议
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对旅游用地设定安全标准和
准入体系,对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进行动态测评和生态
化管理,多部门整合,实现对旅游用地生态效应的有
效监管;旅游发展中需要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兼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一步加强
相关体制的建立、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旅游用地生态
效应评估制度、旅游用地生态环境准入制度、旅游用
地生态效应动态监测制度、旅游用地景区生态环境管
理制度、旅游用地工程项目生态效应评价制度、旅游
用地生态效应地方官员政绩考评制度的建设和旅游
用地土地适应性管理措施等的制定。

3 研究内容设计(Research content design)

3.1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
3.1.1 建立资料数据研究平台
收集整理相关自然、经济、社会数据、遥感影像
数据等相关资料、图件和已有研究成果;野外植物、
土壤调查、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游客调查、旅游企业
和政府部门调研、部门联席会议等;建立基于3S技术
的旅游用地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信息平台、数据
库。
3.1.2 政府部门及领导访谈;专家咨询
召开专家访谈/咨询会议、专题会议,探讨旅游
用地的概念、类别和规划地位,研究与部门间以及与
国际土地利用类别的衔接问题。
3.1.3 旅游用地分类
根据旅游用地现状数据及变更数据,结合遥感影
像数据及野外调查数据及建设规划和研究需要,设立
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旅游用地分类系统对旅游
用地进行分类。

3.2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机制研究
3.2.1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设计生态效应评价指标及模型:筛选指标;
确定权重;构建评价模型。
(2)划分各类旅游用地生态系统功能,修正旅游
用地生态服务价值系数。
3.2.2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测评
(1)进行野外 观测:生境要素、种群结构动态、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2卷 526
物候、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变化,水土流失状况等。
(2)生态实验模拟:通过人工降雨、旅游践踏或
噪声、水域波浪干扰等,对旅游用地的关键生态功能
对旅游干扰的响应进行模拟分析。
3.2.3 旅游用地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1)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驱动因子分析与提取。
在遥感和GIS支持下分析旅游用地形态、功能、格局
的时序与空间的变化规律,归纳旅游用地类型变化的
强度和速度特征;分析旅游用地变化的机制。
(2)旅游用地变化趋势推演。利用 Marcov和
Clue-S复合模型,根据土地利用历史数据及政府相关
发展规划, 计算区域土地利用需求并进行空间分配
预测,推演模拟年旅游用地状况及空间格局分布。(3)
分析旅游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

3.3 生态效应调控机制研究
3.3.1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情景模拟和分析
(1)建立模型:建立Marcov和Clue-S复合模型。
(2)情景模拟:结合旅游发展规划目标设置不同
情景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不同政策
下、不同驱动因子下旅游用地变化情况。
(3)生态效应的变化分析:根据土地利用变化模
拟结果和旅游用地生态效应测评结果预测一定情景
下旅游用地的生态效应状况。通过旅游用地类型、景
观格局变化和用地趋势分析、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测
算对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形势进行分析和
预测。
3.3.2 旅游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安全预警
(1)建立模型:构建旅游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及生态预警模型。
(2)构建指标体系。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PSR)确定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 AHP)和德
尔菲法(Delphi)确定权重。
(3)测评与预警。根据旅游用地变化规律和旅
游用地驱动机理、对照游用地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
对旅游用地生态安全进行测评,设定警情级别,制定
预警和响应机制。

3.4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调控政策建议
3.4.1 制定旅游用地生态准入标准
(1)构建旅游用地生态准入的指标体系:统筹规
划、科考调研、规划建设、经营与管理等阶段指标体
系;(2)构建旅游用地准入制度:包括空间准入、时
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人员准入;(3)制定
旅游用地准入条件:对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
滞留用地、旅游接待及管理设施用地、旅游生产用地
等不同类型旅游用地设定相应的准入条件。
3.4.2 设计旅游用地生态化管理措施
对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生态化管理的理论和技
术培训;对旅游者的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旅游区建
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旅游景区和旅游设施的生态文
化建设;旅游环境、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的生态化
建设或改造;旅游项目的生态化设计;生态化管理软
硬件建设;景区生态化管理的游客和社区参与制设计。
3.4.3 加强旅游用地生态效应监管
(1)制订管理目标和计划,确定旅游用地生态化
管理的方案、措施。
(2)提出旅游用地生态系统管理政策、法规和法
律建议。设计旅游用地生态准入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
度、旅游用地生态准入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
旅游用地生态保护管理条例。
(3)建立生态系统管理奖惩制、政绩考核和责任
追究制。
(4)制定旅游用地生态准入的相关文件等:旅游
用地项目生态影响报告书、旅游用地生态监管分类管
理名录等。

3.5 成果展示与推广
(1)建立旅游用地生态效益调控示范基地。建立生
态准入标准、旅游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旅游
产业生态效应调控政策建议、生态系统管理优化范式。
(2)构建相关数据库、信息平台及相关图件。建
立旅游用地地籍信息系统、旅游用地数据库,统计汇
总、分析输出、及时调用和定期备案等功能,满足管
理部门日常业务及管理需求。
(3)建立旅游信息查询信息平台,提供旅游用
地的公众和游客查询检索功能。
(4)对旅游用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
制出省、市(县)级系列旅游用地图件、图集和各种
专题图件(集)。

4 讨论(Discussion)

旅游用地的蓬勃发展带来的负面生态效应已日
益突出,对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进行测评、模拟,对旅
游用地项目的立项管理、生态监管、工程验收和旅游
用地的土地利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旅游目的地
的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由
于旅游用地的概念的模糊性、分类的不明确性,生态
4期 余中元,等. 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研究框架设计 527
效应机制的复杂性及难以量测性和不确定性、旅游用
地的区域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以及在指标体系的确
定、量测口径方法等方面学者们难以在短期内达到一
致,旅游用地生态效应的测评、监控及应用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
生态效应测度指标、测度方法和评价模型需要理
论的指导和技术的支撑,生态效应的测度影响后续的
土地利用生态效应的分析、生态效应调控和监管政策
的制定和生态准入标准的设计。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
研究及相应技术开发显得十分迫切和至关重要。
旅游用地是多种主体的利益博弈,驱动因素复
杂,用地管理和规划不规范,生态监管不到位。分析
旅游用地的驱动因素,弄清旅游用地生态效应的机
理,制定出针对性的旅游用地准入标准和生态系统管
理的合理范式是旅游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的关键。
旅游用地涉及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涉
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需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统筹旅游
用地生态效应及调控的研究。需要宏观把控和微观深
入等多种途径,把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科
学、管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方法结合,动态研究与
静态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实地观察与模型模
拟、遥感观测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实践服务
研究结合。弄清旅游用地生态效益及调控机制,构建
全国普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审核监管标准,对于推动
我国旅游用地的规划管理有巨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Prechtl H. The impact of a tropical holiday resort on its
environment: The example of Diani Beach in Kenya[J].
Tourism Review, 1983, 38(4): 16-18
[2] Andres-Abellan M, Alamo, J B D, Landete-Castillejos T,
Lopez-Serrano F R, Garcia-Morote F A, Cerro-Barja A
D.Impacts of visitors on soil and vegetation of the
recreational area “ Nacimiento DelRfo Mundo ” [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and Assessment, 2005, 101(1):
55-67.
[3] Page R.. Effects of land-use patterns and landownership on
biodiversity in the natural areas of the Niagara Escarpment
World Biosphere Reserve[D]. Windsor: University of
Windsor, Canada, 2003.
[4] Davenport J, Davenport J L. The impact of tourism and
personal leisure transport on coastal environments: A
review[J]. 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6,
67(1): 280-292.
[5] Williams P W, Ponsford I F. Confronting tourisms
environmental paradox: Transitioning for sustainable
tourism[J]. Futures, 2009, 41(6): 396-404.
[6] 余中元. 国际旅游岛建设旅游用地生态效应调控机制研
究[J]. 生态经济, 2012, (1): 166-170.
[7] Shkira E, Horanlli D, Horanlli D.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lbania.environmental damages of some
tourists places in the Korca reg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y, 2011, 12(3):
1068-1077.
[8] Meinecke P. The effects of excessive tourist travel on the
California Redwood Parks[M]. Sacramento: California
State Printing Office, 1928.
[9] Bates G H. The vegetation of footpaths,sidewalks,
cart-tracks and gateways[J]. Journal of Ecology, 1935,
23(2): 470-487.
[10] Bates G H.Life forms of pasture plants in relation to
treading[J]. Journal of Ecology, 1938, 26(2): 452-454.
[11] Sun D, Walsh D. Review of 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 in Australi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8, 53(4): 323-338.
[12] 赵莹雪 珠海旅游用地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0, 2:
306-312.
[13] 冯学钢, 包浩生. 旅游活动对风景区地被植物—土壤环
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 , 1999, 14(1):
75-78.
[14] 石强, 钟林生, 汪晓菲. 旅游活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
园植物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1): 107-113.
[15] 张桂萍, 张峰, 茹文明. 旅游干扰对历山亚高山草甸优
势种群种间相关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5, 25(11):
2868-2874.
[16] 晋秀龙, 陆林, 巩劼. 旅游活动对九华山风景区大型土
壤动物群落影响[J]. 地理研究, 2011, 30(1): 103-114.
[17] 席建超, 武国柱, 甘萌雨, 葛全胜.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
典型植被对人类旅游践踏干扰的敏感性研究[J]. 资源科
学, 2009, 31(8): 1447-1453.
[18] Rico-Amoros A M, Olcina-Cantos J, Sauri D. Tourist land
use patterns and water demand:Evidence from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J]. Land use policy, 2009, 26(2): 493-501.
[19] Xiao H-G. Nature-based tourism, environment, and land
manage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36, (3):
540-541.
[20] Gaughan A, Binford M, Southworth J. Tourism, forest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2卷 528
conversion, and land transformations in the Angkor basin,
Cambodia[J]. Applied Geography, 2009, 29, (2): 212-223.
[21] Kytzia S, Walz A, Wegmann M.How can tourism use land
more efficiently A model-based approach to land-use
efficiency for tourist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3): 629-640.
[22] зворыкин К В, 赵抱力. 旅游用地分类和评价的科学及
应用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 1988, (04): 48-51.
[23]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 北京: 高
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4] 王万茂. 土地利用规划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5] 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第五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2006.
[26] 梁栋栋, 陆林. 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
场, 2005, (5): 21-25.
[27] 徐慧, 林文鹏, 林涛.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用地开发利
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生态经济 , 2009(10):
72-75.
[28] 刘俊, 袁红. 1998-2009年重庆市磁器口古镇旅游用地空
间结构演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57-662.
[29] 赵莹雪. 珠海旅游用地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0, 30
(2): 306-312.
[30] 饶品样, 李树. 产权边界、层次差异与旅游用地资源配
置效率[J]. 旅游学刊, 2008, 23(11): 42-48.
[31] 徐勤政, 刘鲁, 彭珂. 城乡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
系研究[J]. 旅游学刊, 2010, 25(7): 54-62.




(上接第 493页)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张华海 .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资源研究[J]. 种子 ,
2009, (04): 63-67.
[2] 蓝开敏. 贵州省红豆树属一新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1, (01): 134-135.
[3] 张华海 .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 种子 ,
2009, (06): 68-72.
[4] 孙超, 张勇民. 贵州特有药用植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评
价[J]. 中草药, 2004,(11):1311-1315.
[5] 贵州省林业厅. 贵州野生珍贵植物资源[M]. 北京: 中国
林业出版社, 2000. 191-193.
[6] 岳军伟. 辽东栎种群动态及其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D].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7] 付必谦, 峰张, 高瑞如. 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M].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42-245.
[8] 王刚, 赵松岭, 张鹏云, 陈庆诚. 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
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 生态学报 ,
1984, (02): 120-127.
[9] 张光明,谢寿昌. 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 生态学杂
志, 1997, (06): 46-51.
[10] 吴大荣. 福建罗卜岩闽楠(Phoebe bournei)林中优势树种
生态位研究[J]. 生态学报, 2001,(05):25-29.
[11] 苏志尧,吴大荣,陈北光.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生态位
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01):25-29.
[12] 胡正华,于明坚,彭传正,丁炳扬. 古田山国家自然保
护区黄山松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 生态环境, 2004,
(04): 619-621,629.
[13] 李菁,骆有庆,石娟,马凌云,陈超. 阿尔山地区兴安
落叶松林下植物种群生态位[J].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05): 65-658.
[14] 史小华,许晓波,张文辉. 秦岭冷杉群落主要种群生态
位研究[J]. 植物研究, 2007, (03): 345-349.
[15] 任青山. 天然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结构的研究[J]. 东
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8, (02): 5-10.
[16] 宋晓英. 福建三明钩栲种群与主要伴生树种生态位研究
[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 (03): 27-30.
[17] 胡正华, 吴芳芳, 刘巧辉, 陈书涛, 陈魁, 于明坚. 古田
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 林
业科学研究, 2009, (03): 330-334.
[18] 胡正华, 钱海源, 于明坚.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
槠林优势种群生态位 [J]. 生态学报 , 2009, (07):
3670-3677.
[19] 方小平, 张廷忠, 姚淑君, 杨成华. 贵州省林科院树木
园珍稀树种引种研究报告[J]. 贵州林业科技, 1996, (04):
7-13.
[20] 袁丛军, 安明态, 严令斌, 李鹤, 王茂师. 两种干扰强度
下岩生红豆天然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J]. 南方农
业学报, 2013, 44(02): 280-284.
[21] 张金屯 . 数量生态学[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11.
7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