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基于土壤养分的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宽度测定



全 文 :第 33卷 第 3期 生 态 科 学 33(3): 594−602
2014 年 5 月 Ecological Science May 2014

收稿日期: 2012-11-29; 修订日期: 2013-04-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6); 国家基金项目(31160101)
作者简介: 熊丹(1987—), 女, 四川人, 硕士生, 主要从事生态交错带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553770522@qq.com
*通信作者: 张志明, 男, 副教授,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与植被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zhiming_zhang76@hotmail.com

熊丹, 欧晓昆, 黄文君, 等. 基于土壤养分的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宽度测定[J]. 生态科学, 2014, 33(3): 594−602.
XIONG Dan, OU Xiaokun, HUANG Wenjun, et al. Measurement of eco-tone width between agro-forest ecosystems based on soil
nutrients[J]. Ecological Science, 2014, 33(3): 594−602.

基于土壤养分的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宽度测定
熊丹 1, 欧晓昆 1, 黄文君 2, 杨济达 1, 王婷 1, 呙靖雯 1, 张志明 1,*
1.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 生态学与地植物研究所, 昆明 650091
2.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林业局, 维西 674400

【摘要】 生态交错带变化最显著的是物种组成和植被结构 , 然而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个系
统。前期利用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测定出退耕还林政策驱动下, 退耕撂荒地—云南松林(Pinus yunnanensis Franch)
交错带宽度约 9 m。假设利用土壤养分变化与前期利用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测定出的生态交错带宽度和类型一致。为
验证此假设, 选取滇西北维西县永春乡退耕还林政策下形成的退耕撂荒地—云南松林交错带为研究对象, 测定其土壤
养分变化趋势, 并利用移动窗口法进行交错带位置和宽度的测定。结果表明: (1)相对于云南松林, 退耕撂荒地土壤养
分含量(有机质, 碱解氮, 速效钾, 速效磷)均显著偏低; (2)pH, 有机质, 碱解氮的变化趋势能更好的用于测定交错带的
位置和宽度, 且 SED 指数优于 PD 指数; (3)最终测定农林生态交错带的宽度为 11 m, 属于急变型交错带, 与前期利用
植物多样性变化测定的结果一致。

关键词:移动窗口法; 土壤养分; 宽度测定; 生态交错带
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14.03.030 中图分类号:Q94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4)03-594-09
Measurement of eco-tone width between agro-forest ecosystems based on soil nutrients
XIONG Dan1, OU Xiaokun1, HUANG Wenjun2, WANG Ting1, YANG Jida1, Guo Jingwen1, ZHANG Zhiming1,*
1.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botany, School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2. Bureau of Forestry, Weixi County, Diqing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Weixi 674400, China
Abstract: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of ecotone ar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vegetation structure, but plant community
and soil nutrients are two systems that are mutually restriction and promotion. In a previous study, we found the width of
ecotone between abandoned land and Yunnan pine forest was about 9 m, according to the gradient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 the width of ecotone based on soil nutrients and examine whether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based o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t Yong Chun township, Weixi county,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We first record the gradient of soil nutrients along the ecotone between abandoned land and Yunnan pine forest.
The moving split-window technique (MSWT) is used to assess the ecotone wid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soil nutrient
contents (Organic matter, available N, available K, available P) in abandoned land a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ose in pine
forest; (2)Some parameters, i.e. pH,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N, are better to locate and measure the width of ecotone,
and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 (SED) is better than Bray-Curtis percent dissimilarity (PD) for quantifying the gradient of
soil nutrients across the ecotone;(3)The width of ecotone is spanned about 11 m and is a sharp type.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based o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Key words: moving split-window technique; soil nutrients; width determination; eco-tone
3 期 熊丹, 等. 基于土壤养分的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宽度测定 595

1 前言
生态交错带普遍存在于生物圈内, 是相邻生态
系统的过渡区域, 相邻生态系统在此区域具有较强
的相互作用[1]。自 1905 年 Clements[2]提出生态交错
带(Ecotone)的概念以来, 因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环境异质性大, 生物多样性丰富, 时空波动性强,
和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 关于生态交错带的研究
得到了广泛关注[3]。
1998 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
特大洪涝灾害, 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
失。此后中央政府决定实施投资近千亿的退耕还林
政策来保护和恢复日益退化的生态环境[4]。地处西
部地区的云南省是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重要省份之
一, 自 2000 年 3 月开始对 9 个县进行试点实施退耕
还林政策, 2002 年全面实施此政策[5]。该政策在全省
范围内驱动和影响着景观和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
尤其是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自
然林、灌丛和草甸生态系统等)之间的变化[6], 并形
成一定宽度的生态交错带[7]。
生态交错带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相邻
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3–8], 而交错带位置
和宽度的判定是定量研究交错带生态过程的基础,
同时也是深刻理解景观功能与过程的基础[9], 因此
近年来发展了许多定量判定交错带位置和宽度的方
法, 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样带和样线法,
移动窗口法, 多元排序法等[10]。然而生态交错带又
受尺度的影响, 所以至今仍未发现一个公认的原理
和方法适用于生态交错带宽度测定[11–12]。
由于交错带变化最显著的是物种组成和植被结
构的变化, 因此目前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植物
多样性来测定不同生态系统间生态交错带的位置和
宽度[13–15]。然而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是相互制约相
互促进的两个系统, 退耕还林引起不同生态系统类
型及物种变化的同时必然会引起土壤养分、水分等
变化。前人已利用这一变化成功测定生态交错带的
宽度[11–16]。前期我们也根据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趋
势测定出退耕还林政策驱动下, 退耕撂荒地—云南
松林交错带宽度约 9 m, 属于急变型[7]。因此, 本研
究的目的在于检验利用土壤养分指标判定农林交错
带位置和宽度的可行性, 并和前期结果进行比较,
为交错带的判定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2 研究区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26°53′—28°02′ N、98°45′—99°34′ E), (图 1)。维西
县是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区, 在
这些政策实施之前, 该县的主要经济收入来自林业
和农业, 占 90%以上。该县自 2002 年实施退耕还林
工程以来, 共实施退耕还林 9.4 万亩, 其中耕地还林
5.8 万亩, 荒山还林 3.6 万亩。研究选取的维西县永
春乡 2003 年开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当年退耕
面积为 3660.7 亩, 2004 年退耕面积为 4482.9 亩, 是
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的重点地区, 也是维西县退耕
还林规模最大的乡镇之一①。
该区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 为
平行岭谷地貌。碧罗雪山、澜沧江、云岭由西向东
相间排列, 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地势北高南低, 境内
最高海拔为碧罗雪山的查布朵嘎峰 4880 m, 最低海
拔是维登乡碧玉河汇入澜沧江处 1480 m, 相对高差
达 3400 m。水资源丰富, 境内西面属澜沧江水系, 东
面属金沙江水系。有山溪支流 700 多条、高山雪融
湖 33 个。气候属温带山地季风气候, 具有长冬无夏、
春秋相连的气候特征。由于受江河深切和高大山体
的影响, 山地气候垂直变异突出。年均温差 11.3 ℃,
年日照时数 2071.3 h,年均降水量 954 mm, 无霜期
195 天。森林土壤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 从高海拔到
低海拔依次出现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漂
灰土—暗棕壤—黄棕壤—红壤(暗红壤—黄红壤—红
壤—褐红壤)。
2.2 样地设置
选取退耕还林政策影响下具有代表性的退耕地
—云南松林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云南松林中树高约
4.5 m,平均胸径 10 cm, 总盖度约 90%。退耕地中为
自然生长起来的灌木和草本, 株高约 0.5 m, 总盖度
约为 90%。样带的设置采用梯度样带(Gradsects)法,
已经证明, 该方法是一种比非梯度样带更有效的采
样方法[17]。沿垂直于林缘方向设置两条平行样带,
①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退耕还林工程 2006 年作业设计说明书, 2006.
596 生 态 科 学 33 卷

图 1 研究区位置
Fig.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样带间距 20 m。以林缘为起点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设
置样方, 退耕撂荒地中设置 15 个面积为 1 m×1 m 的
样方, 样方间距 1 m, 云南松林中连续设置 5 个面积
为 5 m×5 m 的样方(图 2), 具体取样方法见王婷等[7]。
土壤样品采集采用“S”形布点采样, 按照“随
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 在每个样方内
采取 0—20 cm 的表层土, 每份土壤样品均约重 1 kg。
2.3 土壤养分测定
采集样品统一放到制品袋中。首先在阴凉通风的
实验室里进行土壤样品自然风干, 剔除树根, 石粒等
杂质后进行研磨, 分别过 20 目和 80 目尼龙网筛, 装
袋密封备用。最后分析测定土壤 pH 值、有机质、全
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
2.4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分析退耕撂荒

图 2 样带取样示意图
Fig. 2 The diagram for sampling scheme
地与云南松林的土壤养分差异显著性。并利用移动
分割窗技术对交错带位置和宽度进行测定。移动分
割窗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之一, 大量研究
用此方法对生态交错带进行定量判定, 并取得了一
定成果[18]。
移动分割窗技术避免了因单纯计算样带相邻样
方之间相异系数的跌宕起伏而引起的干扰交错带格
局的判定, 使之更客观的反映交错带的位置和宽
度。它的原理是将分割窗平分为 A 和 B, 2 个半窗体
(图 3), 通过计算 A 和 B 之间的相异系数, 然后按顺
序向下移动一个点, 再计算相异系数, 直至样带上
每一个样方都参与计算为止。然后以距离系数为纵
坐标, 样点位置为横坐标作图, 根据半峰宽法判定
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这里取应用成熟的平方欧氏
距离(squared eudidean distance, SED)和 Bray-Curtis
系数(PD)为距离系数进行计算, 并比较分析哪一个
距离系数更适合在以土壤养分为指标判定交错带位
置和宽度中使用。
(1) 平方欧式距离(SED)
计算公式[19]:

注: A 和 B 分别代表移动分割窗的两个半窗体。
图 3 移动分割窗分析原理示意图[15]
Fig. 3 The diagram for the moving-split window technique
3 期 熊丹, 等. 基于土壤养分的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宽度测定 597

SEDn=
1
m
i=
∑ ( X ia– X ib)2
式中, SEDn表示窗体为 n 时的平方欧式距离; a, b 分
别表示窗体为 n时的 2个相邻窗口; X ia和 X ib分别
表示 a 半窗口和 b 半窗口在参数为 i 时平均值。
(2) Bray-Curtis 相异系数(Percent dissimilarity,
PD)
计算公式[20]:
Dn=
1
m
i=
∑ /Xia-Xib 丨/
1
m
i=
∑ (Xia+Xib)
式中, Dn 表示窗体为 n 时 Bray-Curtis 距离系数; a ,b
分别表示窗体为 n 时的 2 个相邻半窗口; Xia 和 Xib 分
别表示 a 半窗口和 b 半窗口在参数为 i 时平均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养分含量及变化趋势
土壤 pH值直接反映土壤的酸碱性, 从表 1可以
看出退耕撂荒地土壤大多呈酸性且显著的高于云南
松林土壤酸性。退耕撂荒地土壤中有机质, 碱解氮,
速效磷的平均含量均显著低于云南松林, 可能因为
退耕地停止施肥且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消耗, 从而
导致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差异。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则
是撂荒地略高于云南松林, 差异不显著。
此外退耕撂荒地—云南松林交错带的土壤养分
变化趋势明显(图 4)。土壤 pH 值和全钾含量呈现明显
的空间分布规律, 退耕撂荒地 pH 值和全钾含量较高,
沿着退耕撂荒地—云南松林交错带, pH 值和全钾含
量逐渐降低。沿着退耕撂荒地—云南松林交错带土
壤土壤酸性增强, 这可能与退耕地曾被施有机肥相
关, 因为酸性土壤经施有机肥后 pH 值有升高的趋
势[21], 再者云南松林中可能由于降雨将树冠和树干
表面的物质溶出, 使林中的 pH 低于林外的 pH[22]。钾
易于从植物的躯体中淋溶[23], 全钾含量体现土壤钾
素的总贮量, 云南松林地的土壤钾素总贮量低于

表 1 退耕撂荒地—云南松林土壤养分差异
Tab. 1 The soil nutrien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退耕地 云南松林 土壤养分
范围 平均值 标准差 范围 平均值 标准差 P 值
pH 4.64—5.50 5.05 0.24 4.07—4.72 4.54 0.24 0.000***
有机质/(g·kg–1) 30.07—84.84 52.12 0.24 85.41—145.88 124.82 0.24 0.000***
碱解氮/(mg·kg–1) 63.72—172.28 104.36 28.51 73.16—220.27 147.00 49.75 0.012*
速效磷/ (mg·kg–1) 4.15—12.52 8.96 2.68 8.63—16.67 11.94 2.35 0.046*
速效钾/(mg·kg–1) 17.72—51.65 30.72 9.15 20.84—40.88 29.18 8.15 0.074
注: n=20; * P<0.05; ** P<0.01; *** P<0.001。

图 4 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
Fig. 4 The change trend of soil nutrients
598 生 态 科 学 33 卷
退耕地, 可能是由于退耕撂荒地恢复起来的植被多
为一年生的草本和灌丛, 凋落物相对较多的原因。
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同样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
规律, 退耕撂荒地中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含量较低,
沿着退耕撂荒地—云南松林交错带, 有机质和速效
磷的含量逐渐增加。云南松林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
退耕撂荒地(表 1), 可能由于云南松林中枯枝落叶等
凋落物长期积累有助于富集土壤有机质, 而退耕撂
荒地土壤有机质被之前耕种的农作物大量吸收致使
其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被认为是土壤质量和
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说明沿着退耕地—云南松林
地交错带土壤质量和肥力逐增强。
全氮、全磷这 2 项指标含量水平变化较为复杂,
呈现波浪形, 但是从总的含量变化范围来看, 云南
松林均高于退耕撂荒地。
3.2 不同养分指标的移动窗口分析
如果仅利用土壤养分指标随样带序列的变化趋
势去评价和测定生态交错带宽度是不准确的[24]。而
且, 土壤养分各指标之间也会互相联系和影响[25–26],
所以有必要利用移动分割窗技术通过分析土壤养分
变化趋势来测定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陡峭的峰值
区就是交错带位置, 峰宽即交错带的宽度, 峰宽的
端点即交错带与相邻生态系统的边界。
此外移动窗口数目多少也会影响交错带宽度测
定结果, 当移动窗口数较小时会产生多个峰值, 不
利于判断交错带位置和宽度, 应当增大窗口数, 前
人研究表明当窗口数大于等于 4 个时, 能较好的测
定交错带的宽度[18]。本研究结果表明当窗口数为 6
个时能更好的显示各土壤养分指标变化趋势(图 5)。

图 5 SED 移动分割窗峰值分布
Fig. 5 The change trend of soil nutrients indices using SED MSWT
3 期 熊丹, 等. 基于土壤养分的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宽度测定 599

pH、有机质和碱解氮 3 个土壤指标的 SED 曲线
在样带序列 29 m 附近距离系数最大, 均出现 1 个峰
值, 该结果表明这 3 种土壤指标异质性在此处最大,
此位置附近的土壤空间格局可能发生了突变, 产生
了此峰值, 这与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相符。此波峰
陡峭度高, 表明该边界较为明显, 具有急变型特征。
交错带宽度在 28 m—39 m 之间, 约为 11 m。相对于
土壤碱解氮而言, 土壤 pH 和土壤有机质同质区间
也体现得较为明显; 对于不同窗口, 土壤有机质波
动较大。全氮、全磷和速效磷三个土壤指标的 SED
曲线在样带序列 22 m 附近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峰
值(图 5), 与实际调查不相符。全钾和速效钾的 SED
曲线波动较大, 峰值没有体现(图 5)。图 5 显示 pH、
有机质和碱解氮这三个土壤指标对判定退耕影响下
交错带群落的边界和宽度结果较好。
3.3 不同距离系数的分割窗比较分析
如上所述, 选取能相对较好测定交错带宽度
的土壤指标(pH、有机质和碱解氮; 6 个窗体)进行
SED 和 PD 曲线对比。结果表明 SED 曲线和 PD
曲线趋势大致一致, 各自的峰值和峰宽具有较好的
重合性(图 6)。说明基于土壤 pH、有机质和碱解氮
的PD相异系数划分的结果与 SED划分的结果基本
一致。
尽管两个相异系数曲线趋势大致一致, 相对于
SED 函数, PD 函数的波动较大, 在划分同质群落区时
受到小波峰干扰较强; 且 PD 的取值范围为 0—1.0,

图 6 SED 和 Bray-Curtis PD 移动分割窗峰值分布
Fig. 6 The change trend of soil nutrients indices using SED and PD MSWT
600 生 态 科 学 33 卷
而 SED 的取值范围差别很大,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因此 SED 能更好地反映生态交错带土壤养分的变异,
在样带序列分割窗分布图中具有更直观的表现, 在
退耕影响下的交错带判定中更具有代表性。
3.4 退耕还林影响下形成的交错带的宽度和特征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 选取土壤 pH 值、有机质,
碱解氮为指标, 其更能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交错带土
壤理化性质的变异, 并选取稳定性更好的平方欧氏
距离(SED)作为距离系数对交错带的宽度进行测定。结
果表明三条曲线均显示交错带位于 28—39 m 之间,
根据半峰宽法判定, 交错带的宽度约为 11 m。此峰陡
且窄, 属于过渡明显的急变类型(图 7)。
根据上述分析, 将维西县退耕影响下的植被类
型划分为 3 个带(表 2)。
4 讨论与结论
土壤和土壤资源具有一系列的自然特点, 土壤质
地特征是肥力,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27]。
退耕为植被特别是草本植物的恢复和生长, 提供了
有利条件, 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于植物凋落物和动植
物残体, 因此退耕为土壤养分富集[28]提供了基础。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由于土壤养分的表聚性, 表层土
壤养分变化最能体现土壤的性质[29]。
所调查研究样地中退耕撂荒地和云南松林处于
一个地貌部位上, 所以不存在土壤养分的“洼积效
应”, 能够很好的体现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期间和
云南松林之间养分的差异。云南松林土壤养分高于
退耕地, 说明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养
分的增加具有积极作用[30]。
随着退耕撂荒地向云南松林过渡, 土壤酸性逐
渐增强, 这可能是因为受到一定的人为影响, 以前
耕作过程中施用化肥影响到土壤的酸度[31], 酸性土
壤经施肥后 pH 有升高的趋势[21]。而云南松林中由
于凋落物会降低土壤 pH[32], 且有研究表明云南松
林土壤 pH 为强酸性(pH<5.0[33],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退耕撂荒地的土壤钾素总贮量高于云南松林, 这可能


图 7 交错带的宽度进行判定结果
Fig. 7 The width of eco-tone measurement using SED MSWT
表 2 退耕撂荒地—云南松林交错带的判定和群落划分结果
Tab. 2 Results of eco-tone determination and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using MSWT
编号 群落类型 位置/m 交错带类型
1 草地 D 0—28
2 交错带 D 28—39 急变形
3 云南松林 D 39—55
注: D:样点在草地上的起始位置。

是因为云南松林中植物生物量很大, 植物养分库中
钾储存量多, 而使土壤中钾含量较小[34]。土壤有机
质, 碱解氮, 速效磷等的含量退耕地明显低于云南
松林, 该结果与傅伯杰等[35−37]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即土壤养分含量林地>草地>坡耕地, 并且随植被恢
复的时间的延长, 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9]。云南松林
积累有机质的能力强于退耕撂荒地, 这可能由于退
耕地退耕后, 以前耕作时有机质来源(有机农药、有
机肥料等)未得到充分补充, 而云南松林中有机质主
要来源于长期的凋落物和细根[38], 相对于退耕撂荒
地凋落物量大, 积累时间长, 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
3 期 熊丹, 等. 基于土壤养分的农林生态系统生态交错带宽度测定 601

偏高。土壤有机质在维持土壤团粒结构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有机质含量低容易导致土壤结构变差,
既不利于涵养水肥, 又会加重土壤沙化, 所以实施
退耕还林还草对保护水土、恢复土壤结构、乃至植
被恢复是有积极意义[36]。
基于 pH、有机质和碱解氮 3 个土壤指标的 SED
曲线明确显示交错带的位置在 29 m 处, 与野外调查
相符, 宽度在 28 m—39 m 间, 约为 11 m, 峰值陡峭
属于急变型交错带。与云雷等[39]研究结果相似。并
且本研究结果与前期王婷等根据计算物种多样性的
SED 距离函数, 得出退耕撂荒地—云南松林生态交
错带宽度为 27—36 m 间, 约为 9 m 的结果相一致[7],
说明利用土壤养分来测定交错带位置和宽度的方法
也是可行的。
另外基于全氮、全磷和速效磷等 3 个指标的
SED曲线显示在 22 m处是交错带位置, 与其他土壤
养分结果不符。可能是微地形、温度、土壤动物活
动以及放牧、植被的差异所导致, 也可能是多种因
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基
于全钾和速效钾的 SED 曲线波动较大, 峰值没有体
现, 其原因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SED 距离函数在本研究中优于 PD 相异系数,
能更好的划分交错带的宽度。虽然两个相异系数曲
线趋势大致一致, pH、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峰值和峰
宽具有较好的重合性, 但 PD 函数的波动较大, 在划
分同质群落区时受到小波峰干扰较强; PD 的取值范
围为 0—1.0, 而 SED距离函数的取值范围差别很大,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相比之下, SED 距离函数能更好
地反映生态交错带土壤养分的变异, 在样带序列分
割窗分布图中具有更直观的表现, 在退耕影响下的
交错带判定中更具有代表性, 这一结果与前期王婷
等研究结果一致[7]。
综上所述, 云南松林中土壤养分含量高于退耕
撂荒地中, 除速效钾外, 均具有明显差异, 说明退
耕还林工程对增加土壤养分具有积极作用。 根据土
壤养分的变化, 运用移动分割窗技术对退耕撂荒地
—云南松林交错带进行定量判定, 其中 pH, 有机质,
碱解氮能较好的判断出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 SED
距离系数优于 PD 相异系数, 退耕地—云南松林交
错带位置约在样带序列 28—39 m处, 宽度约为 11 m,
属于急变型交错带。
致谢:特别感谢我的老师吴兆录教授对文章写
作思路和语言措辞给予的宝贵意见, 以及对文章的
修改指正, 感谢维西县林业局及白济汛乡林工站给
予我们野外调查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石培礼. 亚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带的植被生态学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 1999: 1–130.
[2] ClEMENTS F E. Research methods in ecology[M].
Nebraska: University Publishing Company, 1905: 1–334.
[3] RISSER P G. The status of the science examining eco-
tones[J]. BioScience, 1995, 45(5): 318–325.
[4] 李瑞林. 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全面启动[N]. 北京: 中国绿
色时报, 2002: 1–14.
[5] 杨彪. 云南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刍议[J].林业调查规划,
2005, 9(5): 130–132.
[6] 张志明, 孙长青, 欧晓昆. 退耕还林政策对山地植被空间
格局变化的驱动分析[J]. 山地学报, 2009, 27(5): 513–523.
[7] 王婷, 欧晓昆, 张志明, 等. 退耕还林工程影响下农林生
态系统生态交错带的宽度测定[J].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 2012, 34(5): 604–612.
[8]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396.
[9] 问青春, 李秀珍, 贺红士, 等. 岷江上游景观边界网络格
局分析[J]. 生态学报, 2008, 28(9): 4334–4343.
[10] 欧晓昆, 柳小康, 张志明, 等. 生态交错带宽度判定及其
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1, 30(1): 88–96.
[11] LI Liguang, HE Xingyuan, LI Xiuzhen, et al.Depth of edge
influence of the agricultural-forest landscape boundary,
Southwestern China[J]. Ecological Research. 2007, 22(5):
774–783.
[12] HAPER K A, MACDONALD S E, BURTON P J, et al.
Edge influence on forest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in
fragmented landscapes[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5,19(3): 768–782.
[13] 牟长城, 韩士杰, 罗菊春, 等. 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
错带群落和环境梯度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1):
1–7.
[14] 苗莉云, 王孝安, 王志高. 太白红杉群落交错带物种多
样性的研究[J]. 广西植物, 2005, 25(2): 112–116.
[15] 石培礼, 李文华. 生态交错带的定量判定[J]. 生态学报,
2002, 22(4): 586–592.
[16] 李丽光, 何兴元, 李秀珍, 等. 岷江上游花椒地/林地边
界土壤水分影响域的定量判定[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1): 2011–2015.
[17] LUDWIG J A, CORNELIUS J M. Locating discontinuities
along ecological gradients[J]. Ecology. 1987, 68(2):
448–450.
[18] 石培礼, 刘兴良. 游动分割窗技术在生态交错带定量判
602 生 态 科 学 33 卷
定中的应用: 以四川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为例[J]. 植物
生态学报, 2002, 26(2): 189–194.
[19] 常禹, 布仁仓, 胡远满, 等. 长白山北坡苔原/岳桦景观
边界的定量检测[J]. 地理科学, 2003, 23(4): 477–483.
[20] 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1–372.
[21] 黄昌勇 . 土壤学 [M].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0:
1–311.
[22] 姚余君, 张彦东, 任向荣. 云杉和落叶松树干径流对土
壤 pH 值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4(6):
22–25.
[23] 邱开阳, 谢应忠, 许冬梅, 等.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漠化临
界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J]. 生态学报 , 2010,
30(22): 6052–6062.
[24] WANG Xiaoju, GONG Zitong.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soil quality changes after eleven years of reclamation in
subtropical China[J]. Geoderma.1998, 81(3–4): 339–355.
[25] 傅伯杰, 陈利顶, 邱扬,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
构与生态过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1–303.
[26] 刘守赞, 郭胜利, 王小利, 等. 植被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坡
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4):
529–536.
[27] 董全民, 赵新全, 马玉寿, 等. 牦牛放牧率和放牧季节对
小嵩草高寒草土壤养分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7): 729–735.
[28] 韩磊, 李锐, 朱会利. 安塞县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5): 91–97.
[29] 温仲明, 焦峰, 刘宝元, 等.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
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11): 2025–2029.
[30] 刘淑娟, 张伟, 王克林, 等.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表层
土壤养分时空分异特征 [J]. 生态学报 , 2011, 31(11):
3036–3043.
[31] 司彬, 姚小华, 任华东, 等. 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
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0(6): 1122–1125.
[32] 张丽萍, 张兴昌, 刘增文, 等.人工林凋落叶分解对土壤
性质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6(9): 87–92.
[33] 唐季林, 欧国菁. 林火对云南松林土壤性质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5, 17(2): 44–49.
[34] 刘鸿雁, 黄建国. 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理
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16(11):
2041–2046.
[35]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
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J].
地理学报, 1999, 54(3): 241–246.
[36] 刘全友, 董依平.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对土
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16(10):
1849–1852.
[37] HUGGETT R J. Soil chronosequences, soil development,
and soil evolution: a critical review[J]. Catena, 1998,
32(3–4): 155–172.
[38] MORRISON I K, FOSTER N W. Fifteen-year change in
forest floor organic and element content and cycling at the
Turkey Lakes Watershed[J]. Ecosystems, 2001, 4(6):
545–554.
[39] 云雷, 毕华兴, 马雯静, 等.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土
壤养分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11, 33(2): 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