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阐述了大亚湾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策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生物群落组成明显小型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资源衰退;红树林和珊瑚礁面积锐减,生态服务功能衰退,沿岸滨海湿地萎缩;生物生境遭破坏导致生物量下降;营养环境恶化导致赤潮频发.并就因开发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调整和控制各种开发活动,为受损海湾生态环境的修复重建和持续利用的参考建议.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ling strategies for the Daya Bay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graded ecosystem in the Daya Bay are as follows. Ecosystem structure is destroyed; biological community is miniaturizing; biodiversity is simplifying; biological resources are declining; ecosystem services of mangroves and coral reefs are declining; coastal wetlands are decreasing; biomass is declining as a result of habitat deterioration. More and more red tide events occur due to nutrition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marine ecosystem of Daya Bay,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restoring, reconstructing and making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damaged coastal ecosystem.
全 文 :第29卷第2期
2010年4月
生态科学
EcologicalScience
29(2):186—191
Apr.2010
柯东胜,李秀芹,彭晓鹃,高 阳,江志华.大亚湾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策略【J】.生态科学,2010,29(1):186-191
KEDong·sheng,LIXiu-qin,PENGXiao-juan,GAOYang,JIANGZhi-hua.TheDayaB yEcologicalproblemsandcorresponding
controllingstrategies[J].EcologicalScience,2010,29(2):186-191.
大亚湾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策略
柯东胜+,李秀芹,彭晓鹃,高 阳,江志华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广州510300
【摘要】 主要阐述了大亚湾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策略.大皿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
遭到破坏、生物群落组成明显小型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资源衰退:红树林和珊瑚礁面积锐减,生态服务功能衰退,沿岸滨海湿
地萎缩:生物牛境遭破坏导致牛物量下降:营养环境恶化导致赤潮频发.并就因开发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影
响,提出了调整和控制各种开发活动,为受损海湾生态环境的修复重建和持续利用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调控策略;大亚湾
doi:10.3969/j.issn.1008.8873.2010.03.017中图分类号:Q178.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0)02-186—06
TheDayaB yEcologicalproblemsandcorrespondingcontrollingstrategies
KEDong.sheng+,LIXiu.qin,PENGXiao-juan,GAOYang,JIANGZhi.hua
SouthC inaSeaBranchofSOX,Guangzhou510300,China
Abstract:TheecologicalproblemsandcorrespondingcontrollingstrategiesfortheDayaBayareintroducedinthispaper.The
characteristicsofdegradedecosystemin heDayaBayareasfollows.Ecosystemstruc ureisdestroyed;biologicalc mmunityis
miniaturizing;biodiversityissimplify ng;biologicalresourcesardeclining;ecosystemservicesofmangrovesandcoralreefsare
declining;coastalwetlandsareecreasing;biomassisdecliningasaresultofhabitatde erioration.Moreandmorer dtideevents
occurduetonutritionenvironmentdeterioration,etc.Thispaperdiscu sesthimpactofhumanactivitiesonthemarineecosystem
ofDayaBay,andproposessomeuggestionsfore toring,reconstructingandmakingsustainableuti izationofthedamaged
coastalecosystern.
Keywords:ecologicalproblems;strategy;theDayaBay
收稿日期:2008一10.12收稿,2010-04.10接受
基金项目: ,“东省908综合评价专项:GD908-02-01‘
作者简介:柯东胜(1953一),男,广东茂名巾.人,教授,主要从事海洋化学与海洋环境化学等研究E-mail:dske28@163.tom
串通讯作者,柯东胜,E.mail:dske28@163.tom
万方数据
2期 柯东胜,等:大亚湾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策略 187
1引言(Introduction)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中生态环境退
化问题已引起广大生态学者的关注,进而退化生态环
境的修复与重建也已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
一,世界各国对典型海湾生态系统的退化与重建进行
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4’。
随着大亚湾沿岸经济的迅速发展,周边人口、企
业及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增加,必然给大亚湾环境质量
带来巨大的污染负荷压力。为此,调查了解因开发建
设等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据此
调整和控制海湾沿岸各种开发活动,解决海域开发与
利用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环境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根据近年在大亚湾海域
进行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卜”,结合国内学者已往的研
究成果15。7’12。91,综合探讨了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
现状、特征、以及退化原因等,并相应地提出了调整
和控制策略,为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和持续利
用提供参考。
2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EcologicalEnviroment
Problems)
近20年来的调查监测结果表吲5’7|,大亚湾沿岸
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核电站的运转改变了湾内生态环
境,大型建设造成岸线的变化和滩涂湿地减少,随着
陆源污染物质大量输入,水产养殖业的超负荷发展,
导致养殖环境恶化,引发水质富营养化,以及渔业过
度捕捞等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使
系统朝异养演替方向发展,加速了大亚湾生态环境不
同程度的退化。
2.1红树林面积严重萎缩,生态服务功能退化
大亚湾现存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位于大亚湾顶
部的白寿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位于惠东范和港滩
涂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根据卫星遥感监测的结果显示,1986年至1994
1)南海环境监测中心2005年大亚湾生态监控区报告,2006年10月.
2)南海环境监测中心.2006年大亚湾生态监控区报告,2007年10月
年大亚湾红树林生境由84hm‘2降至4hm五【8】。目前大
亚湾两个红树林保护区已不成林,多以小簇或单株零
散出现。红树林原本所特有的如为其它生物提供饵料
和栖息地、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防风消浪、筑淤
造陆,景观美化等多种生态功能已基本荡然无存,导
致该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J。
2.2海岸带及岛屿开发利用导致滨海湿地锐减
大亚湾沿海岸线长达上卣公里,加上大大小小岛
屿周围漫长的岸线,为围海造陆,海水一养殖,码头
舶位等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人们利用挖山填
海等形式不断地向海要地,把大亚湾本来并不丰裕的
滨海湿地改变为陆地,或把沿岸浅水水域改变为养殖
场地。由于海岸带属性的改变,使得这个脆弱而又敏
感以及最复杂和最不稳定的生态体系在开发利用中
遭到了破坏,滩涂湿地不断萎缩,生物栖息及繁衍场
所受到破坏,海岸带生态群落单一化,生物多样性减
小,海水自净能力也相应减弱。此外,围海造陆形成
的岸坝堤围建设所造成的自然岸滩地形的改变,特别
是所形成的陡峻的人工护岸,波浪破碎缓冲地带的减
小,也造成纳潮能力减小和水动力场的改变,使得在
此生活的各类潮间带生物大为减少甚至灭绝。
据粗略统计,大亚湾海岸带约有70%已被开发,
其中约8%的岸线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属性,被改变自
然属性的岸线主要分布在大亚湾西北部地区pJ
2.3营养环境恶化导致赤潮频发
20世纪80年代初,大亚湾海域水质良好、洁净,
营养状况接近贫营养水平,却能维持较高的初级生产
力。但是近年来大亚湾正经历着营养状态的快速变化
过程,特别是氮磷比的变化【1¨1I。
大亚湾是个半封闭的海湾,海水交换能力差。
此外,由于大亚湾沿岸工业的发展,人口急剧增加,
而废污水处理能力滞后,造成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
大量排入,海水中的氮、磷和有机物质升高;加上
沿岸又分布着大小各类港口及渔港,溢油事故时有
发生;分布在大亚湾西部的多个海水养殖场,规模
大,养殖密度高,致使养殖海域内氮磷物质过剩。
研究显示,海水中的氮磷比与赤潮的生消有着十分
密切的关系【1玉”J。富营养化及高氮磷比使赤潮生物
过渡繁殖。由于接纳大量含氮磷污水,使近海水体
出现了富营养化,导致大亚湾赤潮发生频率增加、
种类增多、规模扩大、持续时间提前和延长。近年
万方数据
来,大亚湾几乎每年都发生一至两次较大面积的赤
潮事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2003年8月,在
大亚湾的澳头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主要是锥状斯
氏和海洋卡顿藻),面积约15km2,这次赤潮从8月12
日开始发生,至该月31日基本消退,持续时间长,
造成该水域网箱养殖鱼类人量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超过30万元。
2.4核电站温排水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由核电站的废排水引起大亚湾水质状况的变化
及生物资源的影响,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
注【14.151。
中科院南海所在长达23年的对大亚湾每年的季
节调查表明,核电站温排水主要影响表层水温。大亚
湾水温呈上升趋势可能直接影响大亚湾海区的碳循
环,而海水中DO的时空变化和垂直分布特征与02在
海水中的溶解度随水温和盐度变化有关。核电站邻近
海区海水中的总无机氮(TIN)浓度增幅较大,尤其是
近年来浓度水平比较高1151。
核电站大量的冷却水直接排海,导致局部区域水
体温度升高,产生热污染。热污染使区域内水生生态
系统发生变化,生物的繁殖率下降。南海环境监测中
,tj,2005年至2006年监测结果均表明卜刁,在核电站废
排水口附近海域,秋末至冬初,浮游植物细胞总量明
显高于运行之前,硅藻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甲藻的种
类和数量有所提升,一些暖水性外洋种类在秋冬季广
泛分布;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与周围水域形
成明显的反差,初级生产力有所升高。
核电站的另一个可能的影响是放射性废气、废
液的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核电
站放射性废液经贮存处理后通过冷却水排入西大鹏
澳,放射性物质先在湾内扩散,然后在水动力的作
用下扩散到附近海域,对整个大亚湾的生态环境造
成影响。由于放射性核素也可以被海洋生物富集,
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16,1171。核电
站放射性废液的排放和核电站运转产生的核辐射对
环境所致的附加辐射剂量对整个大亚湾海区生态系
统带来的压力和影响具有长期性、潜伏性、甚拿不
可逆转性,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文献116】报道,截至
2004年,即大亚湾核电站进入商业运行10年来,核
电站周围环境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基本保持在运
营前的本底水平。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核电站的运营
对生态环境不存在威胁,因为放射性核素是有累积
效应的【181。
2.5生物质量不断下降,影响人体健康
近年来,大亚湾沿岸港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迅
速,大亚湾水域环境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受到了一
定的影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2000年对大亚湾底栖
生物监测结果显示,大亚湾底栖生物中铜和锌含量
较低,远低于人体消费指标,但铅和铬却含量偏高。
特别是在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体内,铬的含量已经
超过人体消费标准119】。此外,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2005年对大亚湾海域养殖牡蛎的卫生质量状况进
行的调查时发现¨,在大亚湾海域养殖牡蛎体内的
铜、锌、铅、锶和大肠杆菌均存在超标现象;以及
在2005年至2006年的调查中还发现多种生物体内
重金属超标1‘D,甚至在一些贝类还检出痹性贝毒和
腹泻性贝毒以及666和DDT等对人体十分有害的物
质【20】。一旦人们误食该类产品,这些有害物质将直
接影响人体健康。
3调控措施与建议(Controllingstrategiesand
suggestions)
近年对大亚湾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环境污
染的加剧、资源的破坏,已导致该海区生态服务功能
急剧衰退【7】。对此,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
须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保护。从源头抓
起,坚决果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对策,加强对大
亚湾沿岸工业的排废治理和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的科
学整治和修复工作。
减轻大亚湾沿岸海域的污染,控制海湾环境污染
的治理,是关系到大亚湾沿岸经济健康、协调和町持
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加快社
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可以为治
理环境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
3.1防止和控制陆源污染物排入大亚湾,建立污染
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1.1加强环保法规,防止和严格控制沿岸工业污染
物排放
鉴于大亚湾沿岸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压力的
加大,,应采取一切措施逐步完善海湾工业污染防治措
施。要加快论证该地区所能容纳的总污水排放量,尽
万方数据
2期 柯东胜,等:大亚湾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策略 189
快制定并实施大亚湾海域排污总量控制为原则的排
放标准,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并对主
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指标。对有污染排放入海的企
业明文规定其排污浓度和排污总量,并对其进行定期
检查,使陆源污染物排海管理制度化、目标化、定量
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大亚湾海域环境质量。此
外,在努力实现环境保护技术措施和目标的同时,还
要把经济处罚同行政与法律的手段结合起来进行环
境治理。
3.1.2防止和控制沿岸城镇污染物污染大亚湾
由于大亚湾沿岸城镇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
加大,严格控制城镇及工农业用水,确保污水达标排
放成为重要议题。要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生活污
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增加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
污水处理设施脱氮和脱磷能力;同时,加强沿岸城镇
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将沿岸城镇近岸海域环境功能
区纳人考核指标,强化防止和控制沿岸城镇污染物污
染海湾环境的措施。
3.1.3废污水实施深水(海)排放,利用潮汐特性提
高水体稀释扩散能力
目前大亚湾沿岸污水排放形式,基本上是近岸浅
水排放,容易造成排放口附近污水集聚现象,从而影
响近岸海域的海水质量。若能采取深水(海)排放,
就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大环境自然水体的稀释扩散
净化能力,进一步减轻近岸海域的污染程度和改善近
岸海域的环境质量。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重要海洋资源保护区
等地不得设立排污口的规定,大亚湾作为重要的海洋
资源保护区,污水排海的唯一途径只能采取深水(海)
排放。因此,排污口设置和排污管道铺设在设计时应
考虑位于湾口以及伸向湾口的足够长度。将排污口设
在海流比较强的湾口位置,由海底管道通过深海排
放,使污染物在强大的海流作用下快速稀释、扩散,
甚至于把污染物带N夕I-海去,避免污染物集中到某个
局部海域,造成海域污染。
大亚湾的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期,一天中出现一
个大潮和一个小潮。污水排放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
特性来加以控制和调节。或者也可利用区域性的风
浪流效应,在一年中实施北向风季和东南风季以错
开排放的办法来调节排废水量。利用潮汐运动的特
点并掌握潮汐周期的变化的特性,调节各个时间的
污水排放量,这也是一种减轻海域环境污染行之有
效的途径。
3.2防止和控制各海洋产业对大亚湾海域的污染
3.2.1防止和控制船舶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惠州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海上交通航
运、港口业相当发达。但港口发展,船舶骤增所产生
的大量含油污水,则对生物生存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与发达经济共存的繁忙海洋运输业不但带来了严重
的船舶污染问题,而且海上溢油事件频发,船舶的意
外事故如沉船、撞船等重大溢油事故发生时,由此而
导致大范围生物死亡,甚至种群灭绝,造成更为严重
的并又难于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规范和强化大亚
湾的港口和船舶污染管理已是迫在眉睫。应尽快建立
大型港口废水、废油、废渣【旦】收处理系统,实现交通
运输和渔业船只排放的污染物集中回收、岸上处理、
达标排放。
以此同时,积极推进海上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的制
订和应急反应体系的建设,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
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制定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
划,建立应急响应系统,防止、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
发生。督促港口和船舶配备污染应急设备,使船舶、
港口的污染治理与事故防范能力逐年提高。
3.2.2防止和控制海上养殖污染
海水养殖多位于水交换能力较差的浅海滩涂和
内湾水域,养殖自身污染容易引起局部水域环境恶
化。大亚湾作为相对封闭的内海,水体循环能力差,
环境相当脆弱。但大亚湾是广东省重要养殖基地,长
期以来,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及养殖种类都是当地渔
民自行选择,缺少统一规划,结果造成品种单一。有
关部门应着眼长远,编制海域养殖区域规划,改变粗
放生产经营模式,实行集约式管理体制。合理控制养
殖密度和面积以及养殖业药物投放,建立各种清洁养
殖模式,通过实施各种养殖水域的生态和修复工程和
示范,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水产养殖环境,减
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
近年海洋生物质量检测发现,大亚湾鱼类和贝类
养殖生物质量较差,可能与养殖使用的农药或饲料有
关。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海洋养殖区的管理以及水产品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含量的检测,确保人们食用海产品
的安全。
3.3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科学整治和修复
- 开展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整治和修复已
成为当务之急,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恢复红树林等滩涂
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及繁衍场所。但生态系统的
万方数据
恢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红树林等滩涂湿地生态
系统的恢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目前大亚湾红
树林区若单纯依靠现有种群自然恢复是远远不够的,
应在对现有红树林做好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借鉴其它
地区红树林种植成功的经验,在现有红树林保护区域
内或异地较适宜的地区,重新进行人工种植,并根据
红树植物各自生长的潮滩列性选择合适的造林地,引
进一些速生种类的红树加快其恢复过程,或利用“梯
状湿地”技术,在某些距离长的人工海堤中开挖修建
一些缓坡状湿地并种上植被。修建梯状湿地可减弱海
浪冲击,促进泥沙沉积,保护岸滩,同时还可以为海
洋生物(鱼、虾、蟹、贝)及鸟类提供柄息及繁衍场
所。其次是加大对海洋生态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海
底热带雨林”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抢救恢复。2003
年5月在大亚湾北部近岸实施国内首例大规模珊瑚礁
移植工程,将原位于大亚湾北岸引堤附近的两个密集
中心的珊瑚,被移植到距离引堤6至lOkm的地方,人
工移植的珊瑚种类6种,珊瑚礁体共约3500个。根据
随后的监测结果发现,人工移植珊瑚的成活率接近
100%,被移植的珊瑚生长状况良好,并吸引了幼鱼
幼虾群前来栖息觅食,新置的珊瑚区域己呈现出良好
的生态效应。因此,根据珊瑚礁体各自生长的习性并
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人工移植,也不失为一个抢救和
恢复近岸珊瑚礁的好办法。
3.4建议
大亚湾生态环境问题除了沿岸城镇人口增长迅
速、海洋开发利用强度过大、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等原因之外,还由于对海域生态系统缺乏深入了解,
导致了管理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大亚湾环
境和生态资源实现真正的町持续发展,根据作者和国
内学者长期对大亚湾海域的研究并结合当地实际,提
出以下几点建议:
(1)应用航空和卫星遥感手段,对海湾沿岸红树
林湿地、典型分布区的种群分布和岸带生态环境开展
业务化』监测,掌握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和变化情况,预
测海湾沿岸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提高对两
个红树林生保护区管理的监控能力。并实行科学化、
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恢复和发展红树林生态资
源,以减轻因经济建设和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威胁。
(2)由于大亚湾经济结构的改变,已由传统的农
渔业向化工、电力业转型,人群结构也随之改变。要
充分挖掘大亚湾沿岸旅游人文资源丰富,岛上风光优
美,奇石林立,周边又有多个大中型城市,具有较强
的旅游消费群体特点,通过整合海上观光,红树林观
鸟,海岛探秘,滨海游乐,休闲垂钓等旅游资源,充
分发挥海滨度假消闲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良
好互动效应,促进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海洋度假休
闲旅游产业。减轻因传统的渔业养殖和渔业捕捞对大
亚湾所造成的环境压力。
f3)要实现大亚湾的环境目标要求,针对大亚湾
海域污染产生的原因,污染控制必须从湾内及湾外更
广大的范同考虑,进行大区域的综合整治、大幅削减
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的通量,同时也要控制污染物的
海上排放和跨区域污染问题。
4结语(Conclusion)
大亚湾沿岸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核电站的运转改
变了湾内生态环境,大型建设造成岸线的变化和滩涂
湿地减少,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主要反
映在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演替和生产力等结构功能
衰退而引起生境的恶化。随着陆源污染物质大量输
入,水产养殖业的超负荷发展,导致养殖环境恶化,
引发水质富营养化,以及渔业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
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使系统朝异养演替方向
发展,加速了大亚湾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退化。并就
因开发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影
响,提出了调整和控制各种开发活动,为受损海湾生
态环境的修复重建和持续利用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DennisFW. Ecologicalissuesrelatedto wetland
preservation,restoration,creationandassessmentlJ].The
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1999.240:31.40.
【2】PengSLTheRestorationofdegradedecosystemsand
restorationecology[J].ChinaBasicScience,2001.3:18-24.
【3】WissmarRC,BeschtaRL.Restorationandma agementof
riparianecosystems:acatchmentp rspective[J].Freshwater
Biology,1998.40(3):571.585.
【4】NaimanRJ,RobertEB,PeterAB.Riparianecologyand
managementinthePacificcoastalr inforest[J].Bioscience,
2000.11:996.1011.
【5】潘金培,王肇鼎.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
年报(二)【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任海,李萍,周厚诚,等.海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J】.生
态科学,2001,20(1.2):60.64.
万方数据
2期 柯东胜,等:大亚湾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策略 191
【刀 王肇鼎,练建生,胡建兴,等.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
现状与特征【J】.生态科学,2003,22(4):313-320.
【8】 国家海洋局网.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EB/OL].
http://www.soa.gov.cn/,2005-01-01.
【9】 国家海洋局网.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EB/OL].
http://www.soa.gov.cn/,2007-01-01.
flo】RegmanR.Mechnismbehindentrophicationinduced
novelalgalbloobms[J].NetherlandsInstvoorOnderzoek
elerzee,1991,52,NIOI一1991.9.
【11】HodgkissIJ.TheN:PRatioRevisited[A].Preventionand
ManagementofharmfulalgalbloomsintheSouthC ina
SeaIC].HongK :PublishedbyTheAssociationon
HarmfulAlgalB oomsintheSouthC inaSea,2000,
139.143.
【12】林昭进,詹海刚.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邻近水域鱼卵、
仔鱼的影响【J1.热带海洋,2000,19(1):44.51.
【13】李荣冠,江锦祥,吴启泉,等.大亚湾核电站临近水域潮
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J】.台湾海峡,1999,18(4):365-371.
【14】1彭云辉,陈浩如,潘明祥,等.大弧湾核电站运转前后
邻近海域初级生产力及潜在渔获量初步研究【J】.水产学
报,2001,25(2):161—165.
【15】1王友绍,王肇鼎,黄良民.近20年来大哑湾生态环境的
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热带海洋学报,2004,23(5):86.95.
【16-1史建君,李明云.95Zr在鱼.海水.底泥模拟生态系统中的
迁移与分布【J】.生态学报,2003,23(2):330.335.
【171刘立丽,史建君.95zr在鲫鱼体内的分布及在水生生态
系统中的消长动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2l(2):
81.85.
【18l黄乃明,陈志东,宋海青,等.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外围
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J】.辐射防护,2004,24(3-4):
191—205.
【19】何雪琴,温伟英,张观希,等.大亚湾底柄生物重金属现
状与评价【J】.河海大学学报,2001,29(3):103.106.
[20】徐轶肖,江天久,冷科明.深圳海域养殖牡蛎卫生质量
状况(II)一农药、微生物及麻痹性贝毒的含量与评价【J】.
生态科学,2004,23(3):215.218.
《生态科学》论文附图格式要求
1.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题应简明、准确,一般不宜超过25个字。图题及文中所有文字都需中英文同时
表述,图题置于图的下方;图注一般置于中英文图题之问,亦可放在图内;图例要清晰、分明、大小合适,
一般应放在图中空当处。图例应采用易区分的标识,如“×、口、A”等。
2.图的长宽比、坐标轴单位的设计、线条疏密程度等要科学、合理,切忌过分重叠、凌乱。要注意图的整体
效果。图要大小合适(能够看清所反映的内容)。
3.对于照相图,原稿照片应图像清晰,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无污损和折痕。电子显微镜照片图还应在其说
明文字或注释中表明其放大倍数。如用彩图请事先向编辑部说明,彩页另收费。
4.插图的宽度(包括纵坐标上名称、单位)为80mm(双栏),或160mm(通栏),高度可适当改变。图版尺寸160
×240mm。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勿用翻拍照片和复印件,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
万方数据
大亚湾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策略
作者: 柯东胜, 李秀芹, 彭晓鹃, 高阳, 江志华, KE Dong-sheng, LI Xiu-qin, PENG
Xiao-juan, GAO Yang, JIANG Zhi-hua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广州,510300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010,29(2)
参考文献(20条)
1.徐轶肖;江天久;冷科明 深圳海域养殖牡蛎卫生质量状况(Ⅱ)-农药、微生物及麻痹性贝毒的含量与评价[期刊论
文]-生态科学 2004(03)
2.Peng S L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and restoration ecology 2001
3.何雪琴;温伟英;张观希 大亚湾底柄生物重金属现状与评价[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 2001(03)
4.黄乃明;陈志东;宋海青 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期刊论文]-辐射防护 2004(3-4)
5.刘立丽;史建君 95Zr在鲫鱼体内的分布及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消长动态[期刊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02)
6.史建君;李明云 9SZr在鱼.海水.底泥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与分布[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3(02)
7.国家海洋局网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7
8.国家海洋局网 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5
9.王肇鼎;练建生;胡建兴 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3(04)
10.任海;李萍;周厚诚 海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1(1-2)
11.潘金培;王肇鼎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年报(二) 1998
12.Naiman R J;Robert E B;Peter A B Riparian ecology and management in the Pacific coastal rain
forest[外文期刊] 2000(11)
13.Wissmar R C;Beschta R L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iparian ecosystems:a catchment perspective
[外文期刊] 1998(03)
14.王友绍;王肇鼎;黄良民 近20年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热带海洋学报 2004(05)
15.彭云辉;陈浩如;潘明祥 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前后邻近海域初级生产力及潜在渔获量初步研究[期刊论文]-水产学
报 2001(02)
16.李荣冠;江锦祥;吴启泉 大亚湾核电站临近水域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期刊论文]-台湾海峡 1999(04)
17.林昭进;詹海刚 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邻近水域鱼卵、仔鱼的影响[期刊论文]-热带海洋 2000(01)
18.Hodgkiss I J The N:P Ratio Revisited 2000
19.Regman R Mechnism behind entrophication induced novelalgal bloobms 1991
20.Dennis F W Ec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wetland preservation,restoration,creation and assessment
[外文期刊] 1999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 谢群.赵利容.孙省利.卢仕严.李洁.Xie Qun.Zhao Lirong.Sun Shengli.Lu Shiyan.Li Jie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
海水中多环芳烃的初探[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5)
2. Vicki J.Harriott 珊瑚可持续采集吗?[期刊论文]-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3,32(2)
3. 赖海燕.徐宁.段舜山.LAI Haiyan.XU Ning.DUAN Shunshan 大亚湾裸甲藻种群动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期刊论文
]-生态环境学报2011,20(3)
4. 李开枝.黄良民.张建林.尹健强.罗琳.LI Kai-zhi.HUANG Liang-min.ZHANG Jian-lin.YIN Jian-qiang.LUO Lin
珠江河口咸潮期间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期刊论文]-热带海洋学报2010,29(1)
5. 张乔民.余克服.施祺.赵美霞 中国珊瑚礁分布和资源特点[会议论文]-2005
6. 杨俊.Yang Jun 秦皇岛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3(1)
7. 孙大伟.欧林坚.齐雨藻.陈菊芳.SUN Da-wei.OU Lin-jian.QI Yu-zao.CHEN Ju-fang 广东大亚湾中肋骨条藻种
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热带海洋学报2010,29(6)
8. 雍国玮.邱鹏飞.石承苍.YONG Guo-wei.QIU Peng-fei.SHI Cheng-cang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问
题[期刊论文]-四川环境2007,26(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100201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