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West China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全 文 :第 9卷 第 4期
2 0 01年 1 2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 Agriculture
V .9
Dec.,
No.4
2 0 0l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申元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以建立我国西部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阐明了我国西部生惑环境的4太特点,指出近 50年来我国西部生态
环境不断退化,其治理的棱心问题是有效治理程度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揭示了其原因,并提出我国西部生态环境
建设目标与对策
关薯词 西部太开发 生志环境问题 生态建设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t W est China. SHEN x/tan-Cu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JEAt
2001.9(4)}6~ 8
AbsIract For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a good ecoenvironment in W est China
aue analyzed in this paper.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key problems of
0ur characteristics o{the g n
worsened Rre the ameliorat n
in lower efficiency and the slow improvements of ecoenvironment.Four tea&oils of ineficient amelioration 8re given
in the paper.and the objectiv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in WestChin~are put Iorwa~.
Key words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W est Chinat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in eeo-construcfioBs
l 西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云南 贵州、四川、西藏,重庆、内蒙古、广西、青海等省(区)、
市,土地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 70 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25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 14.55 ,属相
对落后地区。但该区的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盐矿等资源在全国资源总库中占有突出地位,是我
国2l世纪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区域。该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其
基本特征一是地势处于我国第二、三阶梯,生态环境区域分异明显。我国西部地区地势海拔与第二,三级高原
相当,第二级高原地势海拔 5∞~2000m,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云贵高原及其间的四JI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处于第三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500m。受大地构造体系、地貌格局及气候
因素制约,该区可划分为 5个不同的生态地理区且各区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I云贵高原水土流失、石化、泥
石流区,其高原构成以喀斯特山地为主,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其中贵州省占 73 ,云南省占29 ,溶蚀作用强
烈,岩溶地貌发育,地表缺水、缺土 缺林,石化作用明显,非石灰岩山地地层稳定性差,水土流失严重,泥石
流、滑坡经常发生,生态环境易发生退化。I四川盆地水土流失洪蚀区,四川盆地紫色沙岩广布,多分布丘陵
岗地,降水集中,易造成水土流失,洪水侵蚀灾害亦常发生 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风沙区,其基本特征为地表
黄土覆盖,垂直节理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年土壤侵蚀模数 5000~10000t/km。,高原北部与西北干旱区接壤
地带为水蚀风蚀混合区,风沙地貌发育,生态环境脆弱。IV西北干旱风沙盐碱区.其基本特征为气候干旱,年
降水量大部分<300ram,蒸发量>2000ram,冬春季盛吹北风、西北风,沙漠、戈壁广布,风沙、盐碱为主要灾
害,绿洲面积占总面积的3%~5 ,受盐渍化与风沙化双重威胁 V青藏高原冻融水土流失区,其基本特征
为山原地貌结构。平均海拔>3500m,地质历史年轻且不稳,气候高寒,冰川、寒漠、荒漠广布,太阳辐射强,气
温低,琼融强烈,日较差大,低氧,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忙源区,青藏高原边缘垂直高差
大,为水土流失、泥石流易发区。二是山地高原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山地、高原比例约占该区总面积
的7o ,地面起伏大,陡坡多,土壤易被冲刷侵蚀,西部地区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179万km。的8o 。长江上
游水土流失面积 39.3万km。,年土壤侵蚀量>15.6亿t,从宜昌站向下输送的泥沙有 6亿t。黄河中上游仅
· 九五 国家科拄攻关项目(96-912)~ 务院三蛱建设委员告 三蛱移民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项目部分研究内容
收稿 日期:2001—03一Z6 改回日期:ZOO1—06一Z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4期 申元村: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7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 45万km ,土壤侵蚀量达 19.7亿t,从三门蚨向下输送的泥沙高迷 ]叫£ 。水土
流失给西部山区的生存资源带来损失,也给长江、黄河等下游区域带来洪涝灾害,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径流量并不是历史上最大的,但其危害程度却罕见,主要因上中游生态环境恶化,水土
流失加重,河道激积,行洪能力降低所致。三是西北地区干旱醯水,风抄盐碱灾害突出。受深居欧亚内陆及行
星风系西风带环流系统影响,我国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在干旱、多风和沙源物质丰富背景
下风蚀抄化和盐渍化极易发生,至20世纪束我国风蚀沙化面积已达 1 60.7万 km ,其中轻度、中度、重度风
蚀沙化面积分别为 44.0万km 、25.0万km 和 91.7万km ,盐渍化面积为 23.3万 km ,风蚀沙化与盐渍化
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四是青藏高原高寒低氧,生态环境恶劣。青藏高原面积约占总
国土面积的 23.6 ,平均海拔 3500m以上,寒冷、缺氧使该区成为生产潜力低下区域,高寒荒漠、冻融荒漠广
泛发育,其中冻融荒漠面积约为36.3万 km。 ,给公路及建筑物构成威胁,高海拔歃氧亦是生态环境恶劣的
标志之一,海拔每上升 1000m其含氧量减少 lo ,青海大致海拔为 3000m,其空气含氧量是海平面含氧量的
7o ,因低温低氧而成为生态环境质量低下区域,给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困难。
自20世纪 5o年代以来我国从考察、研究、试验等各侧面先后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西北干旱区沙漠化、
湿润山区水土流失及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了科研与防治工作,基本摸清了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
特征、退化类型和退化强度,并开展了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技术的防治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 1套行之
有效的技术体系,但由于生态环境建设是 1项技术综合性强,社会关联性复杂,管理层面多样复杂的自然一经
济系统工程+再加上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国力投资的限制,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虽在局部取得巨大成绩,生
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上仍呈恶化趋势,具体表现一是沙漠化扩展速度加快,50~70年代西北干旱风沙区
沙漠化每年以 1560kmz速度扩展,进入 80年代年扩展速度发展到 2100km ,90年代初增至 2460km ,9o年
代末增速更明显,每年约损失 1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50年代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为 5次,6o年代为 8
次,70年代为 l3次,8o年代为l4次,90年代为 23次 ],造成的经济损失亦不断加大,现全国每年沙漠化灾
害损失达 540亿元,年减产粮食 30多亿kg,全国累计有 66.7万hm 耕地沦为沙地口]。二是我国水土流失面
积呈明显增加趋势,5o年代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17.6万 km )的 14.2 ,60年代升至
19.9 ,8o年代为28.4 ,90年代末达到43.4 “]。50年代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为29.95万km ,目前已
达 39.3万 km 。森林覆盖率降低亦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如5o年代四川省森林覆盖率为 20 ,至
80年代下降为 l3 ,盆地内部仅为4 。而明朝初年岷江上游的森林覆盖率约为50%,20世纪 50年代为
3o ,目前仅为 l0%左右0]。贵州省森林面积由1981年的231万hm 降至 1990年的 220万hm “]。三是我
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盐渍化危害普遍呈扩大趋势,在不合理灌溉措麓下次生盐渍化发展迅速,以具有普遍代
表性的河西走廊民勤绿洲湖区耕地盐碱化面积扩展为例,1958年该区为 105.3km ,1963年达到 122.7km ,
1978年为 220.7km ,1981年为255.9km ,90年代中期已超过 300km L9]。
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有效治理程度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上
报数字十分可观,但实际有效治理程度却很低。如干旱半干旱区上报治沙造林面积几乎可覆盖整个区域,而
实际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仅约 8 ,保存率十分低下;黄土高原区累计治理面积 已达水土流失面积的
35.5 ,但水土流失量仍居高不下,泥沙流失总量仍在 l9亿t以上,入黄河泥沙量仍达 l6亿 t;宁夏回族自
治区水土流失面积 3.89万km ,占该区总面积的75 ,至 1998年累计治理面积已达 1.02万 km ,占水土流
失面积的26,2 ,而实际有效治理面积仅有 967km ,有效治理仅为 9.44% 今后的治理任务关键是提高有
效治理水平和治理质量,按照治理效益原则实施环境建设工程,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总体
恶化趋势根本原因一是缺乏符合自然一社会规律 ,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协调的生态建设科学规划,我国虽在不
同时期、不同部门、不同级别间几乎都有生态环境规划如水土保持规划、荒漠化防治规划、植树造林规划、盐
碱地改良规划等,但中央与地方间的规划不配套,部门间的规划不拂调,不同时期间的规划不衔接,这些规划
均停留在数字、进度、投资等方面,而对自然环境分析与因地制宜实施建设措施方面缺乏论证,不同空间尺
度、不同时间尺度、不同职能的协调几乎空白,实施过程中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缺乏既能体现政府行为
又能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行动纲领,政府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发展,人民大众尤其是农民首先
想到的是粮食和经济问题,二者之间在理论上应统一、相融,但实际操作中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民的温饱问题
方能调动农民大众的治理积极性,能否调动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行动纲领尚待解决
。 三是缺
乏协调全局性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央级管理权力机构,缺乏统一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系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9卷
统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行其是、多元领导现象突出,导致投资分散,责任不到位,形不成治理整体合力·
有效治理不显著,故亟需在国务院成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建立专门协调机构加强统一领导,负责规
划、计划审批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验收及部门间的协调;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使用分散。生态环境建设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长期 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水土保持资金,重点治理工程平均投资力度为
5~15万元/kin2,数额极低。近几年增加了重点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沙治沙工程、自然
保护区工程等,资金投入虽有较大增加,但投资渠遭几乎完全来自国家,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足且资金使甩
分散,水土保持管理部门、林业、畜牧、农业、水利、环保、计委、科委等凡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的部门都为本部
门本行业利益争项目、争资金,形成国家 l家投入、分流使用的局面,无法形成治理整体合力,无法保证大面
积有效治理经费.扩大融资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已成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对策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没目标与国家综合日力、水平关系密切,依据我国的发展规划,我国西部未来生态
环境建设的总H标是磋立有效治理 态退化、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一管理体系,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近
中期目标(2020年前 为理顺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针对不同类型区域与不同流域类型的防治
技术体系,重点生态区基本得到治理,初步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整体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演替发展;中远
期 目标(2020~2050年)为重点治理区生态退化基本得到控制,一般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完全改善,全国整
体生态环境开始实现良性演替;远期目标(2050年后)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好转,工作重点由以治理为
主转向以管理为主,生态环境基本实现良性演替。当前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应围绕建立有效防护技术
体系、完善监测体系与管理决策体系3方面进行,一是建设有效防治技术体系,应因退化类型不同而有针对
性地拟定防治技术,达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有效防治目的。依据引起生态环境退化的类型及防护对象,防
治技术体系建设应包括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建设、风蚀类型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冻融类型防治技术体系建
设、盐碱类型防治技术体系建设、绿洲与农田防护技术体系建设及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技术体系建设等。二是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为掌握生态环境现状,检查防治效果及为制定治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取
得不同时段水土流失状况、风蚀沙化状况、盐碱危害状况、冻融侵蚀状况、绿洲防护林建设状况、城市生态环
境状况等资料十分必要,必须建立有效监测体系,该监测体系包括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体系建设、风沙类型监
测技术体系建设、盐碱类型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冻融类型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绿洲农田防护林监测技术体系
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等。三是生态环境科学管理体系建设,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速度缓慢局
面的改变有赖于通过管理体系建设达到更有效实施治理技术、更有效调动全民治理积极性 更有效跟踪治理
监测质量与更有效扩大融资渠道,实现有效防治、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 目的,为此应建立全国生态环境有效
管理的权力机构,在国务院下设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制定统一政策,实行全国统一管理,下设办事机
构。完善水土保持法、草原法和森林法等法律,健全地方法规,依法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投资渠道,建立
健全全社会各级生态环境建设的运行机制。
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应侧重于重点治理区域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效益评价研
究(生态效益、资源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正负面影响及调控对策研究,生
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生态环境管理机制转型研究与生态环境知识创新能力建设(包括创新机制研究,
技术与能力培训,先进技术与经验辐射推广,先进示范典型推广)。
参 考 文 献
王教科-冯宗炜等.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荒漠化报告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王 涛.国外治沙经验值得借鉴 科学时报,20$0—05—18
屠玉麟,邛培雁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对策.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杜.2000
帮 度.西部开发中的生态与环境建设问题.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石 山.生态时代 巳降临中华大地.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901,9(1),3~5
脖 滕·21世纪是我国生杏经济学更大发展的世纪.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1):1~2
李荣生 论云贵高原脆弱生杏环境整治战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拄木研究第 1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杜.1993
苏志球 ·张春来.河西走廊民勤绿洲荒摸化防治研究.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