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研究论文46 2016年第1期
栽品种,一般每 667m2留苗 4200~4500株,而春播豫
玉 22号、秦奥 23等品种属稀植大穗,留苗 2800~3000
株,调查中 80%种植户把浚单 20、郑单 958仍按 3000
株种植,甚至有的种植户与苗木间套,种植密度不足
2000株,因而造成田间养分过剩引起玉米一株多穗
现象。
3 主要技术措施
3.1 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 要按区域农作物品种
布局选择玉米品种,布局中的主推品种均是已经审定
的品种,也在本地经过 2~3年区域引种试验,对各品种
产量、品质、抗逆性、特征特性充分展示综合筛选,是新
品种优胜劣汰、优中选优的品种。其次按当地生产管
理条件选择适合区域种植的品种,在外地表现好的品
种不一定就适宜本地,玉米品种的丰产潜力与生产管
理条件有关,产量潜力高的品种需要好的生产管理条
件,生产潜力较低的品种需要的生产管理条件也相对
较低。再次要正确区分春夏播品种界限,决不能越界
种植。
3.2 加强田间管理 玉米多穗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前
后,此阶段肥水管理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水分是玉米生
长发育敏感期,要保证土壤含水量达到 70%~80%,以
保证玉米雌雄穗达到协调均衡发育,降低玉米多穗现
象的发生。
3.3 科学配方施肥 目前区域春玉米一般都采用一
炮轰的施肥方法,势必造成玉米生长后期缺肥影响粒
重和产量,因此要按照玉米生长规律,春玉米在施足
有机肥基础上,每 667m2施尿素 30kg、磷肥 45kg、钾肥
15kg,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 10kg,促进雌穗分化
和生长,提高光合作用,延长叶片功能,提高粒重,增加
产量。
3.4 合理密植 因地、因种合理密植是充分发挥玉米
产量潜力的主要技术措施,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玉米
通风透光,充分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玉米个体充分发
育生长,降低玉米多穗的发生。不同玉米品种要求种植
密度也不一样,一般大穗型玉米品种密度为 4.5万 ~4.8
万株 /hm2,紧凑型玉米密度为 6.0万 ~6.75万株 /hm2。
3.5 病虫害防治 适时播种,错开病虫害高传染期,加
强田间管理,防止病虫害侵染,合理密植,避免过密或
过稀;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传染源,采取病虫害综
合防治,杀灭蚜虫和灰飞虱,提前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发现 3穗以上的多穗要及时掰掉,减少养分消耗,促进
玉米的主穗生长,避免产量的损失。
总之,通过调查分析形成玉米多穗的原因有很多,
气候的不适宜、肥水管理调配不当、种植密度不合理都
会导致玉米多穗,在种植玉米时对这些原因都要有所
了解,对症下药,注意肥料的使用、植株的密度等等,
只要认真对待,玉米多穗的问题还是可以得到妥善处
理的。 (收稿日期:2015-11-26)
窄叶鲜卑花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张 东 罗光宏 王冠东 陈 叶
(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对窄叶鲜卑花种子的形态特征及温度、光照对种子萌
发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窄叶鲜卑花种子的千粒
重约为 0.115g,种子长(0.255±0.02)cm、宽(0.042±0.01)cm、
厚(0.014±0.01)cm。在 15℃的恒温条件下开始萌发,在
25~30℃条件下发芽率达 73.10%~82.67%,为最适发芽温度;在
变温条件下,25℃ /10℃为最适发芽温度,发芽率达 70.87%;在
30℃光照 24h的条件下,窄叶鲜卑花种子发芽率高达 83.33%,
基金项目:河西学院校长基金项目(XZ2014-26)
通信作者:陈叶
且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与其他处理相比均达到最高值,
由此可知,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增加光照有利于种子发
芽率的提高。
关键词:窄叶鲜卑花;种子特性;发芽
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Rehd.)Hand.-Mazz.)
俗名柳茶,为蔷薇科(Rosaceae)鲜卑花属(Sibiraea)植
物,在我国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是青藏高原特有种,在甘肃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区。藏
医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痛等疾病。国内外学者对
研究论文 472016年第1期
窄叶鲜卑花的研究多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药性和生
态适应性上 [1-5]。近年来,窄叶鲜卑花的开采加剧,资
源惨遭破坏,许多学者认为保护野生资源和利用资源
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人工栽培研究,但窄叶鲜卑花种
子发芽特性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对窄叶鲜
卑花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驯化研究提
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窄叶鲜卑花的种子于 2014年 10月 3日采
集于焉支山区,38°41′N,101°26′W,海拔 3079.4m。
1.2 方法
1.2.1 种子形态观测 选取饱满的种子测定千粒重和
种子大小,其中千粒重采用千粒法,从净种子中随机选
取 1000粒称重,重复 4次,求平均值;种子的大小采用
随机数取 100粒种子,用游标卡尺测定种子的长度、宽
度及厚度,然后计算平均值。
1.2.2 恒温处理设定 设 10℃、15℃、20℃、25℃、
30℃和 35℃ 6个恒温处理,选取规格 20cm×15cm×10cm
的发芽盒,洗净晾干,铺 2层发芽纸置床,选取子粒饱满、
大小一致的种子点播于发芽盒,每盒点播 100粒种子。
1.2.3 变温处理设定 设 30℃ /20℃、25℃ /10℃、
30℃ /15℃ 3个变温处理,将点播种子的发芽盒分别置
于变温处理下(方法同 1.2.2),进行发芽试验,以 30℃
(光强 2000lx,光照时间 12h/d)为对照。将各处理置于
光强 2000lx、光照时间 8h/d、湿度 70%的培养箱内进行
发芽试验。
1.2.4 光照处理设定 选取规格 20cm×15cm×10cm的
发芽盒,洗净晾干,铺 2层发芽纸置床,设持续光照、持续
黑暗和光暗交替 3个处理,光照时间 12h/d,以 30℃(光
强 2000lx,光照时间 12h/d)为对照,进行发芽试验。
以上处理均 3次重复,定时观察记录和补水。待
发芽试验结束后统计发芽个数,测定发芽率、发芽势、
苗高、根长,称取根和苗的鲜重,计算发芽指数。
发芽势(GP)=(n/N)×100%(n为种子发芽高
峰时的正常发芽粒数,N为供试种子数);
发芽指数(GI)=∑(Gt/Dt)(Dt为置床之日算起
的日数);
活力指数(VI)=GI×S(S为一定时期内正常幼
苗长度 cm或重量 g)。
1.3 统计分析 应用 Excel 2003和 DPS数据处理系
统软件对本试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形态特征 经测定窄叶鲜卑花种子的千
粒 重 约 为 0.115g,种 子 的 长(0.255±0.02)cm、宽
(0.042±0.01)cm。说明窄叶鲜卑花种子属小粒种子。
2.2 不同恒温处理对窄叶鲜卑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2.2.1 不同恒温处理对窄叶鲜卑花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由表 1可以看出,在恒温条件下,种子在 15℃时已开始
萌发,且在 15~30℃的范围内,发芽率随温度增高而增
加,在 30℃时种子发芽率高达 82.67%,而在 35℃时发
芽率明显下降。说明窄叶鲜卑花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
25~30℃。
表 1 恒温条件对窄叶鲜卑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温度(℃) 发芽率(%)
发芽势
(%) 发芽指数 活力指数
15 18.67edD 7.33dC 5.38dD 2.42eE
20 46.67bB 33.33cB 18.36cC 9.54cC
25 73.10aA 41.33bB 25.46bB 22.43bB
30 82.67aA 61.33aA 29.44aA 33.65aA
35 35.33cC 35.33cB 18.68cC 10.84dD
数据为 3次重复的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显著差异性,大写字母代表极显
著差异性。下同
2.2.2 不同恒温处理对窄叶鲜卑花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发芽势是反映种子发芽整齐度的指标之一。由表 1可
以看出在恒温条件下,种子的发芽势在 15~30℃的范围
内,发芽势随温度增高而增加,在 30℃的条件下窄叶鲜
卑花种子发芽势高达 61.33%,在 35℃条件下发芽势下
降。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30℃处理与其他各处理间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培养温度为 30℃时,测定
窄叶鲜卑花种子发芽势最佳。
2.2.3 不同恒温处理对窄叶鲜卑花种子发芽指数的影
响 发芽指数是衡量种子活力的指标之一。由表 1可
知,在不同恒温培养下,发芽指数 30℃处理 >25℃处理
>35℃处理 >20℃处理 >15℃处理。说明温度对窄叶鲜
卑花种子的发芽指数有明显影响,在 30℃培养条件下
有利于发芽指数的提高。
2.2.4 不同恒温处理对窄叶鲜卑花种子活力指数的影
响 活力强的种子,有利于苗全、苗均、苗壮。从表 1
可以看出,种子在 15℃时就已萌发,且在 15~30℃的范
围内,活力指数随温度增高而增加,在 30℃的条件下窄
叶鲜卑花种子活力指数高达 33.65,在 35℃时活力指数
下降,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温度对
窄叶鲜卑花种子活力指数影响极大,在 30℃条件下测
定活力指数较为理想。
2.3 不同变温处理对窄叶鲜卑花种子萌芽的影响 由
表 2可以看出,在 3个不同的变温处理中,25℃ /10℃
研究论文48 2016年第1期
昼夜变换下,发芽率高达 70.87%;30℃ /20℃昼夜变换
下,发芽率达 49.33%;30℃ /15℃昼夜变换下,发芽率
达 36.67%。但与对照相比,各变温处理的发芽率均低
于对照,由此可知,窄叶鲜卑花种子的发芽率在变温处
理下有所下降,相比较而言,在 25℃ /10℃变温处理下
的发芽率最佳。
在 3个不同的变温处理中,25℃ /10℃昼夜变换
下,窄叶鲜卑花种子发芽势较高,为 46.00%,相比对照
的发芽势下降了 15.33%,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说明变温
处理并未明显提升种子发芽势。对照的发芽指数高达
29.44,3个不同的变温处理中发芽指数最高的处理为
25℃ /10℃,发芽指数为 27.24;30℃ /20℃的发芽指数
次之。25℃ /10℃处理的发芽指数虽在 3个不同的变温
处理中发芽指数最高,但与对照相比仍相差 2.2,因此可
知,变温处理对窄叶鲜卑花种子发芽指数提升较小。在
3个不同的变温处理中,25℃ /10℃处理的窄叶鲜卑花
种子活力指数最佳,为 24.75,但低于对照 18.9。说明变
温处理对窄叶鲜卑花种子的活力指数有所降低。
表 2 变温对窄叶鲜卑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温度 发芽率(%) 发芽势(%) 发芽指数 活力指数
30℃ /15℃ 36.67dD 26.00cC 15.85cC 9.02dD
30℃ /20℃ 49.33cC 42.00bB 24.99bB 12.11cC
25℃ /10℃ 70.87bB 46.00bB 27.24bB 24.75bB
30℃ 82.67aA 61.33aA 29.44aA 33.65aA
2.4 光照对窄叶鲜卑花种子萌芽的影响 由表 3可
知,将温度设定为恒温 30℃的环境下,随着光照时间的
增加,窄叶鲜卑花的发芽率等各项指标均有提升。在
光照为 24h时,窄叶鲜卑花的发芽率高达 83.33%,在黑
暗条件下窄叶鲜卑花的发芽率仅为 66.00%。说明光照
条件明显有利于窄叶鲜卑花种子萌发。
表 3 光照对窄叶鲜卑花种子萌芽的影响
光照(h/d) 发芽率(%) 发芽势(%) 发芽指数 活力指数
24 83.33 72.67 40.42 45.78
12 82.67 71.33 39.44 43.65
0 66.00 60.00 30.02 26.04
3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窄叶鲜卑花种子的千粒重约为
0.115g,种子的长(0.255±0.02)cm、宽(0.042±0.01)cm,
为小粒种子。窄叶鲜卑花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3d就
开始萌发,且在第 6~11天为发芽高峰期。温度是植物
种子萌发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植物种子适宜的发芽
温度不尽相同 [6]。本试验结果表明,窄叶鲜卑花种子在
25~30℃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较高。因此,窄
叶鲜卑花种子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 25~30℃。发芽环
境的水分、温度、光照等不适宜都是造成种子活力表达
困难的外在因素 [7]。本试验结果表明,窄叶鲜卑花种子
发芽的抑制条件是温度、光照、水分和氧气,其休眠属
于强迫休眠类型,只要发芽环境条件适宜,就能萌发。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气候情况,确定适宜的播种
期。光照能影响部分植物种子的萌发,而光对种子的
这种作用依赖于种子的遗传特性和种子成熟期间的环
境因子。本研究发现窄叶鲜卑花种子在适宜的萌发温
度和水分条件下,增加光照对其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婷婷,濑井康雄,王天志,等.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中国天然药物,
2006(4):22-24
[2]姚莉,鞠洋.窄叶鲜卑花促消化作用的试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
杂志,2009(6) :30-32
[3]王晶宇,马晓燕,夏苗,等.藏药柳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
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3) :33-36
[4]尹亮,李绍蓉,周敏,等.放牧干扰对青藏高原东缘窄叶鲜卑花空间结构
的影响.植物研究,2010(6):99-10
[5]李娇,尹春英,周晓波,等.施氮对青藏高原东缘窄叶鲜卑花灌丛土壤呼
吸的影响.生态学报,2014(19):215-226
[6]高珂,吴素瑞,金钺,等.狭叶柴胡新品种中红柴1号种子发芽特性研究.
中国种业,2014(9):44-46
[7]陈小文,李吉崇,郭玉海.温度、水分和 NaCl对转 Bt玉米种子萌发的影
响.中国种业,2012(4):33-35
(收稿日期:2015-11-28)
2015年小麦质量鉴评暨小麦
质量提升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15年 12月 15-16日,2015年全国小麦质量年会在北
京广西大厦召开 ,会议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中国农
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
心、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农
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农业部农产品质量
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郑州 )联合承办。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副司长潘文博出席会议并讲话 ,作科所副所长王述民致欢迎
词,作科所谷物质检中心主任王步军主持了会议。小麦主产
省区的农业行政管理及技术推广部门的有关负责人,有关省
市农科院和农业大学的小麦育种、栽培以及食品加工领域的
专家,郑商所、中粮等一批小麦贸易和加工企业的代表近百
人参加了会议。
目前,传统的中筋与中强筋小麦产量与质量普遍提升,
这给我国小麦生产从区划入手科学划分优质小麦产区提供
了空间。与会专家建议,合理布局现有各类型优质小麦品种
的推广面积,着手现有品种,适当提高优质小麦尤其是强筋
小麦和弱筋的种植面积,是下一步粮食结构调整的重要内
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王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