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 98 9年第 7卷第 3期 2 07
垂盆草诱螺作用的初步观察
徐国余 1指导者 肖荣炜 2
提要 317种动 、 植物经过筛选 ,景天科植物垂盆草 (S ed u m : ar m en t os u nt ) 有一定的诱集钉螺
作用 , 从订螺对垂 盆草的舔食次数和饲养牟垂盆草培养皿中成螺和幼螺的解剖观察可知 ,成螺和幼
螺均喜食垂盆草 。 室内观察 ,垂盆草诱获的 钉螺数多于小球藻液和青菜 ,差异显著 ( P 值均 < 0 . 0 5 ) 。
水面诱螺观察 , 垂盆草帘诱获的成 、 幼螺敬是稻草帘的 2 . 8和 3 . 0倍 ,差异非常显著 (P 值均 < 0 . 0 1) 。
有些植物如青菜 、 米粉等为钉螺所喜食 ,
有些植物则否 。 浙江医学院生物学教研组实
验证明 , 钉螺对原球藻有明 显 的 食 物 趋 向
性 「” 。 U h a z y L S等实验指出 , 葛黄 和从中提
出的谷氨酸 、 脯氨酸对水中生活的曼氏血.吸
虫中 b1I 宿主光滑双脐螺 ( B i o o p孔a 忑a r i 。 g艺a -
br at a) 有引诱作用汇” , 。 我们参照浙江医学院
生物学教研 组方法和 U h az y L S方法 , 筛选了
3 1 7种动 、 植物 (植物 2 8 0种 , 动物 2 7种 ) , 发
现垂盆草有一定的诱集钉螺作用 。
三 、 钉螺消化系统的解剖观察
方法 : 取室内饲养在草纸上一个月以上
的成 、 幼螺各 30 只 , 洗净放入清水培养皿中
饲养 l d , 然后放入垂盆草培养皿内 ;对照组用
同样数量 、 同样处理的成 、 幼螺放在有泥土
的培养皿内 。 d2 后解剖所有的成 、 幼螺 。 结
果 : 垂盆草培养皿中的成 、 幼螺胃中全部见
有绿色的食物 , 肠中大便块绝大部份呈现绿
色 ; 对照组钉螺胃中未见有绿色的食物 , 肠
中的大便块也不呈现绿色 。
室内观察
一 、 盘内诱螺
方法 : 在 4 8 x 3 5c m 的搪瓷盘内铺上一层
o
.
sc m 厚的潮湿泥 土 , 取 4只直径 6c m的培养
皿放在各盘靠近 四角的泥土上 , 各皿内放不
同的诱螺物 , 中间放成螺 10 。只 , 2 h4 后对进
入培养皿中的钉螺计数 。 结果 : 垂盆草组培
养皿平均诱获钉螺 1 3 . 5 士 1 . 1只 , 对照组青菜
平均诱获 7 . 3 士 1 只 , 差异非常 显 著 ( p <
0
.
0 0 1 ) ; 另一次对比观察 , 垂盆草组平均诱
获 1 2 · 3 士 1 · 2只 , 小球藻液 (内含小球藻 、 栅
连藻和念珠藻 )平均诱获 8 . 9 士 0 . 7只 , 差异显
著 ( p < 0 . 0 5 ) 。
二 、 舔食试骏
方法 : 按小宫义孝 、 肖 荣炜 等 方 法 进
行 〔 31 , 侮组观察钉螺 10 只 , 每螺 3 爪 in 。 结果 :
26
O
C时 , 订螺对垂盆草匀浆 、 米粉和泥土平
均每分钟舔食次数为 36 .5 、 3 . 7和 4 . 2。
巨现场实验
一 、 对比试验
方法 : 5 月份在有螺沟中用直径 gc m 的
培养皿 , 试验组放剪断的长 3一 sc m 的 垂 盆
草 , 对照组用单纯泥土 、 带植被泥土和青菜 。
每组培养皿有 60 只或 以上 , 相互交替放在沟
中底部 , 各皿 间相距 Z o Cm , 4 8 h取出 , 计数
皿中钉螺 。 结界 : 垂盆草培养皿中诱获成螺
平均数是单纯泥土诱获成螺 平 均 数 的 1 3 . 9
倍 , 带植被泥土的 2 . 3倍 , 青菜的 2 . 7倍 , 差
异均非常显著 ( p值均 < 0 . 0 1 ) 。
二 、 水面 诱螺
方法 : 7月份在有螺水沟中 , (一 )用垂盆
草帘 20 只和同样大小的稻草帘幼只 , 彼此相
间放在沟 中水面上 2 h4 ,然后取 出 , 分别放入
1
.南 京市寄生虫病防治所 (原在江苏省血吸虫病
防治研究所 ) 2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
0 2 8
·
搪瓷盘中 , 对各帘上的钉螺计数 。 结果 : 垂
盆草帘诱到的成 、 幼螺数是稻草帘的 2 . 8 和
3
·
o倍 , 差异均非常显著 (P 值均 < 0 . 0 0 1 ) 。
(二 )垂盆草扎成把 , 每把 70 9 ,共 20 个 ; 对照
组用同样重量有螺沟中生长 的水花 生扎成
把 , 20 个 。 两者彼此相间放入沟中水面上 24
h
,然后取出 , 分别放入级中 , 对各把上的成 、
幼螺计数 。 结果 : 垂盆草把平 均 诱 获 成 螺
2 3
·
9 土 2 . 2只 , 幼螺 2 2 7 . 8 士 16 . 0只 , 水花生
把平均诱获成螺 1 3 . 8 土 1 . 1只 , 幼螺 1 57 . 4 士
8
·
3只 , 差异均非常显著 ( p值均 < 0 . 0 0 1) 。
三 、 剪断与组裸垂盆草 的诱螺比较
方法 : 取 80 只培养皿 , 40 只放剪成 3一 5
c m长的垂盆草 , 另 40 只放卷曲的整棵垂盆草 ,
每皿中垂盆草重量相等 , 两者交替放在有螺
沟底两侧 , 每皿相距20 c m , 48 h 后取出全部
培养皿 , 对皿中的钉螺计数 。 结果 : 40 只剪
断的垂盆草培养皿诱获成螺 4 08 只 , 整棵的诱
获 18 5只 。 剪断的垂盆草培养皿诱获的钉螺数
是整棵的 2 · 2倍 , 差异非常显著 (P < 。 . 0 0 1 ) 。
四 、 设框诱姗试验
方法 : 在有螺河沟边连续设框 1 0 个 。 单
号框钉螺平均每框 3 . 1只 , 双号框平均 30 . 1
只 。 随机抽样后确定双号框中放垂盆草 , 每
框 2 两 , 单号框作对照 。 放垂盆草 4d 后 , 有
垂盆草的双号框中钉螺 数 增 加 , 平 均 每 框
43
.
2只 , 对照组平均每框 20 . 7只 。 双号框中
的钉螺数为单号框中的 2 . 1倍 , 差异非常显著
( P < 0
.
0 1 )
。
讨 论
钉螺对食物有选择性 , 小宫义孝等观察 ,
钉螺对米粉 、 面粉舔食次数最多 , 但不舔食
桑 叶粉 L3 , ; 杨汝杰等报告 , 用 74 种植物喂食
钉螺 , 吃的 27 种 , 不吃的 47 种` 41 。 我们通过
试验 , 发现垂盆草诱获的钉螺较多 , 优于米
粉 、 小球藻液 、 青菜以及稻草帘 , 这说明钉
螺对垂盆草有明显的食物趋向性 。 U h az y L S
等报告 , 光滑双脐螺爬至有切口的窝芭处吃
食 , 不到没有切口的葛首处 〔幻 。 从葛首中提
出的谷氨酸和脯氨酸具有诱螺作用 。 本实验
观察到 , 剪断的垂盆草诱获的钉螺数是整棵
的 2 . 2倍〔P < 0 . 0 0 1 ) 。 我们还观察到在 1 50 只
长度 2一 3 o m的幼螺培养皿中放入 1株 7 、 8片
叶的垂盆草 , 在 1片有伤痕的叶片上有 50 只幼
螺集于其上舔食 , 经一昼夜 , 这片叶子基本
吃尽 。 这些现象提示垂盆草可能含有某种引
诱剂由切 口破损处释放引诱钉螺 。
参 考 文 队
卫生部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编 辑
小组 . 1 95了年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 . 第1 版 . 上海:
上海卫生出版社 , 19 哭 : 94 .
U h a z y L S
, e t a l
.
S e ie n e e 1 9 7 8 ; 幼l : 9 24·
小宫义孝 , 等 . 中华医学杂志 195了汹 3 : 6肚 .
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编辑小组 . 19 邱 年血吸虫病
研究资料汇编 . 第 1版 . 上海 : 上海卫生出版社 , 1 0 5农
了1 .
1 9 8 8年 l月 1 1日收稿 1 98 8年 9月 2 7日修回
P R E L I M I N A R Y O B S E R V A T IO N O N F E E D I N G P R E F E R E N C E O F
O N C O J盯E L A N I A F O R S E D U 」f S A R J盯E N T O S U入盯
X u G u o y u
l , I n s t r u e t o r : X i a o R o n g cw 沪
1
.
I n : t i t u t e o f p a r a s i t £e D i s e a s e s , N a 咋 j i n 名;
2
.
p r o v i玲 e i a 王 I九 : 忿i`“ ` e 0 1 S e h求: t os o 份 i a : 15 o f J i a月名 ,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 9 89年 第 T卷第 3期 · 2 0 9·
AB S TA RCT
A s are su l t of se e e r ni ng
,
w e d i s e o v e r e d t h a t S e d u 琳 s a r m e 雌 t o s u 机 B u n罗 w a s m o s t
P r e f e r er d a m o n g 3 ! 7 k i n d s o f s n a i l f o o d
.
B o t h ad u l t
a n d y o u n g s n a i l s r ae d i l y e a : S
,
s a r舰 e n t o s t` 爪 a s e v i d e n e e d b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d i s s e e t i o n o f th e s n a i l s ·
I n a q u a r i u m
,
m o r e s n a i l s w e r e a t t r a e te d b y 5
.
s a 户· m e n t o s u 琳 t h a n b y C h i n e s e e a b b a g e
a n d C h l o r e l l a s u s P o n s i o n
.
O n 、 v a t e r s u r f a e e , 5 . s a r爪 e n 七o s u 肌 e u r t a i n s a t t r a e ted ad u l t
吕n a i l s Z 。 l e 3
.
7 t im e s a n d im m
a t u r e s n a i l s 2
.
3 wt 4
。
1 t im e s m o r e t h a n r i e e s t r a w e u r t a i n s
.
西藏地区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西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 蓝晓辉
19 79不 6月 ,在西藏曲水县腹泻病人粪检 中 , 发
现 1例结肠小袋纤毛虫病人。 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 ,
并将西藏以往报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
患者系藏族 , 女性 , 17 岁 , 曲水县农 民。 3 年
来有发作性腹泻 , 每年数次 , 每次十数天 。 有时 大
便腥臭含脓血 , 且伴有腹痛 、 腹胀及里急后重症 状 。
休检 : 发育欠佳 , 营养较差 。 粪检发现结肠小袋纤
毛虫滋养体 , 呈椭圆形 , 其长度为 8 2拜m , 宽度 56 . 7
私m ,构造清晰 , 微显绿色 , 体被斜行纤毛 。 呈螺旋
式前进 , 在室温下 s m in 后活动渐缓 , 但纤毛仍在活
动 , 直至分泌物包裹全身之前 , 胞口纤毛仍有一轻微
颤动 。
西藏地区 19 5 6 年就有该病发现 , 以后波 密 县
( 19 64 )
、 察隅县 ( 1 95 6 , 19 65 、 1 98 3 ) 、 米林县 ( 197 8 )
和曲水县 (1 9 79) , 陆续有该病的调查报告 。 前后 共
调查2 0 72 人 (农民 1 9 60 人 , 学生弱人 , 门诊腹泻 病
人 17 人) , 8 1人检出结肠小袋纤毛 虫 , 感 染 率 为
3
.
9拓 , 最高感染士为 8 . t 蜡 , 最低感染率为 1 . 0绍 .
据波密 、 察隅两县 76 例病人分析 , 主要症状为长期
反复发作性腹泻 , 腹泻史短者 2个月 , 长者达 15 年 ,
但 8 8书的腹泻史在 5年内。 每年发作 5、 10 次左右 ,
每天腹泻 3~ 7次不等 , 也有达10 次以上者 。 粪便稀
软 、 水样 , 带粘液 , 偶有脓血 。 腹泻较久者常伴 里
急后重 、 腹胀 、 腹痛 , 腹痛多见于脐周 。 少数病例
可因长期腹泻以致出现营养不 良性下肢水肿 。 对 t例
大便含脓血者作乙状结肠镜检 , 发现乙状结肠壁 有
多数大小不等溃疡 。
调查结果友明 , 该病主要分布在藏东南 、 喜 马
拉稚高山峡谷与藏南谷地 , 海拔 3 00 m 以下 、 较 温
暖 、 潮湿的地区 。 但本病例发现于拉萨附近的曲水
县 , 位于雅鲁藏布江与拉萨河汇合处 , 海拔 3 70 m 。
这些地区 以农业为主 , 均饲养猪。
该病在国内其它省区均系零星发现 。 西藏部分
调查结果表明 , 感染率为 3 . 9男 ,最高地区达 8 . 1多 ,
成为当地较常见的人休寄生虫病 。 该病的传染源主
要为猪。 1 9 64 午对西藏波密县 1 2 6 头猪进行调查 ,
n l 头阳性 , 感染率达8 . 1书; 藏东南多养猪于庭院
及住屋的底层 , 铺草积肥 , 施肥多用手抓 , 是造成
当地群众感染的重要因素 。
1 9 8 7年 4月 9日收稿 19 8 7年 10月 1 4日修回
更 正
作者来信要求更正 , 第 7 卷第2期第8 页左倒 2行 “ 高8书 ” 应为高 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