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猪笼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栽培技术



全 文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3):104 ~ 105ActaAgriculturaeJiangxi
猪笼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栽培技术
林志玲
   收稿日期:2006-11-07
作者简介:林志玲(1962-),女 ,广东湛江人,助理实验师 ,从事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摘 要:对猪笼草的生物学特征、栽培技术及开发前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猪笼草的叶形态独特 ,可开发作为南方盆栽
花卉 ,也可药用等;其栽培管理要求高温 、高湿 、半阴 、避风的生态环境;以扦插繁殖最为适宜。
关键词:猪笼草;生物学特征;栽培;开发;药用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7)03-0104-02
  猪笼草 [ Nepenthesmirabilis(Lour.)Druce]是猪笼
草科、猪笼草属亚木质藤本植物 ,又名担水桶、猴水瓶
(湛江)、猴子埕(海南)、猪仔笼等 ,是著名的食虫植物 ,
其美丽的瓶状叶特别诱人 ,是目前食虫植物中最受人们
青睐的种类之一。猪笼草原产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热带
地区 ,虽然在广东省南部和海南省等亚热带地区也有野
生品种分布 [ 1] ,但很少应用。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在花
卉市场偶见从国外引进的猪笼草优良品种 ,主要用于花
卉展览 ,其价格较高 ,但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为满足
市场需求 ,让猪笼草进入千家万户 ,成为我国南方的盆栽
花卉 ,我们对猪笼草的生物学特征 、主要栽培技术和开发
前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旨在为猪笼草的开发利用提供
参考。
1 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猪笼草是攀援状亚木质藤本 ,其叶为变
态的单身复叶 [ 2] ,基生叶披针形密集 ,卷须较短;茎生叶
散生 ,叶柄基部稍扩大略成鞘状 ,卷须较长;瓶状体近圆
筒形 ,下部稍大 ,长 8 ~ 16cm,直径 2 ~ 5cm,有 2纵棱 。瓶
状体内壁上半部的腺体较小 ,且都有一层细胞覆盖 ,因此
较为平滑 ,肉眼难以区分;下半部密生燕窝状腺体 ,能分
泌酸性消化液;瓶状体上方有圆卵形或卵形的瓶盖 ,瓶盖
的腹面也密生圆形腺体;瓶盖与瓶状体连接处有 2 ~ 5条
毛状突起。雌雄异株 ,总状花序 ,长 20 ~ 50cm,花红色或
紫红色;蒴果 ,萼片宿存 ,果熟后裂开为四果爿 ,果爿披针
形 ,栗色而有光泽;种子丝状 ,长 1 ~ 1.2cm;花期在 4 ~ 10
月 ,果期在 9 ~ 12月 [ 1] 。
1.2 生长习性 猪笼草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 ,不耐
寒 ,怕干燥和强光 。野生的猪笼草多生长于向阳的山坡
湿地 ,特别是含沙质较多且有机质丰富的酸性土 ,在此生
态环境下 ,植株生长旺盛 ,茎粗叶茂 ,瓶状体长可达 15cm
左右 ,且叶色翠绿 。猪笼草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5 ~
30℃,冬季温度低于 15℃时植株停止生长;10℃以下的温
度 ,常使叶片边缘遭受冻害。另外 , 猪笼草对水分的反
应比较敏感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如
果温度变化过大或过于干燥 ,都会影响瓶状体的形成。
2 栽培技术
2.1 繁殖技术
2.1.1 播种繁殖 自然条件下受精率极低 ,多数种子为
无效种子。在原产地可通过人工授粉 ,提高猪笼草的受
精结实率 ,采种后立即播种 ,用水苔作基质 ,种子播在水
苔上 ,经常浇水 ,盆口用塑料薄膜遮盖 ,保持较高的空气
湿度 。播种后 30 ~ 40d可萌发 ,萌发最适温度为 27 ~
30℃。此法一般只用于育种。
2.1.2 扦插繁殖 在 4 ~ 6月份的生长旺季 ,选取 1 ~ 2
年生健壮且无病虫害的枝条 ,切成 10 ~ 12cm插条 ,用
100mg/kg的 IBA溶液处理 5h后扦插于泥炭中 ,也可用
75%红壤 +25%河沙作为基质[ 3] ,每天淋水 2 ~ 3次 ,保
持温度 25 ~ 30℃,空气湿度 90%以上 ,插后 20 ~ 25d可
生根 。
2.1.3 压条繁殖 在生长旺期选择健康枝条 ,把叶腋下
部的茎皮割伤并用苔藓包扎 ,保持苔藓湿润 ,生根后可剪
离母体 ,上盆栽植。
2.2 栽培管理 经引种栽培试验观察 ,该种对土壤要求
不严 ,在各种土质上均可生长 ,但喜湿润的沙质酸性土。
猪笼草必须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 ,
种植地要求阳光充足 ,但也要避免长时间的太阳光直射。
盛夏期必须遮荫 ,防止强光直射而灼伤叶片;秋、冬季应
放在阳光充足处 ,有利于瓶状体的生长发育。为了避免
叶片过度摆动而影响瓶状体的形成 ,应种植于避风的环
境。生长期需经常喷水 ,水是维持其正常生长的关键因
子之一。另外可施一些复合肥或有机肥如豆饼 、花生
麸等 。
2.3 病虫害防治 猪笼草常有叶斑病和蚧壳虫危害。
叶斑病可用 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1000倍溶液喷洒防
治 。蚧壳虫则用 40%乐果乳油 2000 ~ 3000倍溶液喷杀 ,
也可用 40%速扑杀乳油 800 ~ 1000倍溶液喷杀;少量蚧
壳虫可直接用软刷沾些肥皂水刷去。
3 开发前景
3.1 观赏价值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
们不仅种植观赏植物 ,而且有更高的欣赏要求 ,除了要求
园林植物的姿态更新奇 ,也希望花色、花香 、叶色 、叶香 、
叶形等更新颖 。猪笼草的变态叶奇特优美 ,有别于其他
植物 ,正好迎合了人们喜好新奇的要求 ,其叶的上部分变
态为红色的瓶状体 ,并由卷须悬吊着 ,下部分碧绿青翠 ,
与红色的瓶状体相映成趣 ,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而且
因为观赏部位是变态叶 ,所以全年都有这些别致的瓶状
体悬吊着 ,且每个瓶状体自长成至枯萎约有 2个月的时
间 ,故观赏性极高 。
3.2 药用价值 猪笼草的茎、叶具有清热利尿、消炎止
咳 、消积化石的功能[ 4] ,民间常用其治疗肺燥咳血、百日
咳 、风热咳嗽、胃痛 、消化不良、高血压、泌尿系统结石等
症 ,也可配制作为夏天的清凉饮料 。
3.3 科普教育的材料 猪笼草的瓶状体内壁及瓶盖腹
面密生腺体 ,能分泌消化液吸引昆虫进入瓶状体中 ,浸杀
昆虫并消化利用之 ,这是植物捕杀昆虫的典型例子 ,因此
可作为科普教育的材料 ,盆栽或群植于中小学的生物园 ,
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
综上所述 ,猪笼草具有良好的观赏性状 ,可开发为
南方的盆栽花卉 。其主要栽培条件和技术可概括为高
温、高湿 、半阴、避风 ;繁殖则以扦插繁殖最为适宜。
参考文献:
[ 1] 陈封怀 ,吴德粼.广东植物志 [ M] .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1.46~ 47.
[ 2] 吴钿 ,叶昌辉.猪笼草叶的形态解剖结构研究 [ J].广西植物 ,
2000, 20(2):153~ 155.
[ 3] 吴钿 , 叶昌辉.IBA、NAA对猪笼草成活率及生根量的影响
[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 1997, 17(1):76~ 77.
[ 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M] .北京:科学
出版社 , 1972.72.
(上接第 98页)
来老生常谈的行政措施 ,最重要的是如何具体落到实处 。
要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意识 ,定期做出宣传 ,使水土保持
法逐步深入民心 ,并且规范化、法制化;加大依法查处毁
林开荒 ,乱砍乱伐 ,私挖乱建小煤窑、采石场等导致水土
流失的非法行为[ 9] ,使执法力度落到实处。
4.4 加大黄土沟谷治理 山西省黄土沟谷大小 1000多
条 ,大部分水土流失严重 ,加大沟谷治理 ,主要是以治沟
骨干工程为主的坝系建设 ,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有 60%
左右来自沟谷 ,为了减少入河泥沙 ,必须在沟道上设防
线 [ 10] 。因此可在这些沟道的大部分区段修建柳谷坊、淤
地坝、小水库和护岸工程等。
5 结论
山西省水土流失空间分布呈现出四大区域:区域 1,
平均水土流失面积是 450.032km2 ,包括 31个县市区;区
域 2,平均水土流失面积是 943.179km2 ,包括 39个县市
区;区域 3,平均水土流失面积是 2370.429km2 ,包括 7个
县市区;区域 4,平均水土流失面积是 1431.556km2。
山西省的水土流失情况当前以轻度侵蚀为主 ,中度
侵蚀占一定的比例 。
山西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环境 、地质地貌
条件和经济发展影响。
治理区域水土流失主要从加大区域的植被覆盖率 、
加大区域地貌的整体治理 、加大执法力度和加大黄土沟
谷治理 4个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 1] 王嘉发.中国水土流失问题治理刍论 [ J] .林业调查规划 ,
2006, 31(1):98~ 101.
[ 2] 翟洪波 , 魏晓霞 , 许连臣.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点评 [ J] .中国
林业 , 2005, (12):43~ 45.
[ 3] 李吉均 ,方小敏 ,马海洲 ,等.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
藏高原隆起 [J].中国科学 , 1996, 26(4):123~ 124.
[ 4] 朱照宇 , 丁仲礼.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古气候与新构造演化
[M] .北京:地质出版社 , 1994.
[ 5] 张宗祜 , 张之一 , 王云生.中国黄土 [ M] .北京:地质出版
社 , 1989.
[ 6] 杨景春 , 胡晓猛 , 李有利.山西地堑系地裂缝发育及其与水
土流失的关系 [ J].水土保持研究 , 1999, 6(4):10 ~ 14.
[ 7] 王日鑫 , 李敏敏.山西采矿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策略
[J]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 1997, 12(2):187 ~ 194.
[ 8] 韩德庆.大庆市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J].黑龙江水利
科技 , 2006, 34(1):138~ 139.
[ 9] 丁在天 , 刘萍.水域流失现状及对策 [J].吉林水利 , 2005, 277
(9):58~ 59.
[ 11] 盛海洋 ,丁爱萍.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地貌特征与水土保
持研究 [ J] .水土保持研究 , 2002, 9(4):53~ 86.
[ 12] 盛海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质环境研究 [ J] .人民黄河 ,
2006, 28(1):76~ 78.
105 3期              林志玲:猪笼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