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 2008-08-29
云木香 、川木香及土木香鉴别
谷 勇
(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 ,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 ] R282.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4-2814(2009)01-044-02
木香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被列为上品。 《名医别
录 》称蜜香 ,青木香。 《本草经集注 》载:“此即青木香
也 ,永昌不复贡。今皆从外国舶上来。” 《唐本草 》载:
“此有二种 ,当以昆仑来者为佳 ,西湖来者不善 ,叶为羊
蹄而长大 ,花如菊花 ,结果黄黑。”《本草图经 》云:“今惟
广州舶上来 ,他无所出。”可见历史上木香有进口和国
产 ,由印度等地经广州进口的称为 “广木香 ”;原产阿拉
伯国家 、50年代我国成功引种云南 ,故称 “云木香 ”。由
于木香的别称较多 ,品种较混 ,临床用药也时常将其相
互代用 ,从而延误了病情。现将云木香 、川木香及土木
香的鉴别归结如下。
1 来 源
云木香为菊科植物云木香 AucklandialappaDecne.
的干燥根。川木香:为菊科植物川木香 Vladimiriasou-
liei(Franch.)Ling或灰毛川木香 Vladimiriasouliei
(Franch.)Lingvar.cinereaLing的干燥根。土木香:为
菊科植物土木香 InulaheleniumL.的干燥根。
2 产 地
云木香主产云南丽江。川木香主产四川松潘 、西
昌。土木香主产西藏 、河北。
3 采收加工 [ 1]
云木香霜降前采挖 ,一般种植 2 ~ 3年的为好。除
去残茎及须根 ,洗净泥土 ,切成 6 ~ 12cm的短条 ,粗大
空心者剖为 2 ~ 4块 ,以风干为好 ,火炕时应低温烘 ,干
燥后撞去粗皮。
川木香秋 、冬季采挖 ,除去须根 、泥沙及根头上的
胶状物 ,切段 ,晒干。
土木香秋末叶子枯萎时采挖 ,除去地上部分及泥
土 ,洗净 ,较粗可纵切成瓣 ,较长者可截断 ,晒干或烘
干。
4 性状鉴别
云木香呈圆柱形枯骨形或板状 ,长 5 ~ 15cm,直径
0.5 ~ 6cm。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 ,有明显的皱纹 、纵沟
及侧根痕。质坚 ,不易折断 ,断面略平坦 ,灰棕色至暗
棕色 ,形成层环棕色 ,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棕色点状
油室 ,老根中央多枯朽。气香浓烈而特异 ,味微苦。以
身干 、质坚实 、香气浓 、油多者为佳。
川木香呈圆柱形或有纵槽的半圆柱形 ,稍弯曲 ,长
10 ~ 30 cm,直径 1 ~ 3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 ,具纵
皱纹 ,外皮脱落处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有时根头部焦
黑色发黏 ,习称 “油头 ”。体较轻 ,质硬脆 ,难折断 ,断面
不平坦 ,皮部黄棕色 ,木部黄白色 ,可见点状油室及径
向裂隙 ,有放射状纹理;有的中心髓部呈枯朽状。气芳
香而特异 ,味苦 ,嚼之粘牙。以根条粗大 、香气浓 、含油
多 、少裂沟者为佳。
土木香根长圆锥形或圆柱形 ,稍弯或扭曲 ,直径
0.5 ~ 2cm。表面灰褐色 ,有纵皱纹及不明显的横长皮
孔。根头膨大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及叶鞘残基。质坚
硬 ,不易折断 ,折断面不平坦 ,稍呈角质样 ,黄白色或浅
黄棕色 ,形成层环状 ,色较深 ,木质部略现放射状纹理。
气微香 ,味苦 ,微辛辣。以根粗壮 、质坚实 、香气浓者为
佳。
5 化学成分 [ 2]
云木香含挥发油 0.3% ~ 3%、木香碱(saussurine)
0.05%、菊糖 18%。油中主要成分为木香内酯(costus-
lactone)、二氢木香内酯 (dinydrocostus-lactone)、α-
木香醇(α-costol)、α-木香酸(α-costicacid)、风毛
菊内酯(sausurealactone)、去氢木香内酯 (denydcrostus
lactone)、异去氢木香内酯 、异土氢木香内酯(iso-alan-
tolactone),以及单紫杉烯(aplotaxene)、α及 β -木香烯
(costene)、α及 β -紫罗兰酮 (ionone)、β -芹子烯(β
-selinene)等。并含氨基酸约 20种。
川木香含挥发油 2% ~ 3%及菊糖。挥发油中含川
木香内酯 (mokkolactone)。分离可得土木香内酯(alan-
tolactone)。
土木香化学成分含挥发油 1% ~ 2%,菊糖 40%。
油中主要成分为土木香内酯(alantolactone)、异土木香
内酯(iso-alantolactone)、土木香醇 (alantol)、土木香
酸(alantolicacid)、二氢土木香内酯 (dihydro-alanto-
lactone)、二氢异土木香内酯(dihydro-iso-alanto-lac-
tone)等。
6 药理作用
云木香和川木香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 ,增强胃
肠运动 ,促进消化液分泌及利胆 ,能松弛支气管平滑
·44·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年 1月 第 25卷 1期(总第 192期)JOURNALOFPRACTIC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09Vol.25 No.1
肌 ,能抑制多种致病菌的药理作用。土木香具有抗肿
瘤 、抗炎 、抗真菌 、驱虫等药理作用。
7 性味归经
云木香性温 ,味辛 、苦 ,归脾 、胃 、大肠 、三焦 、胆经。
川木香性温 ,味辛 、苦 ,归脾 、胃 、大肠 、胆经。土木香性
温 ,味辛 、苦 ,归肝 、脾经。
8 功效与主治
云木香行气止痛 、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 、泻痢
后重 、食积不消 、不思饮食。川木香行气止痛 ,和胃消
胀 ,止泻。用于腹胀肠鸣 、食欲不振 、腹痛 、痢疾里急后
重。土木香健脾和胃 ,调气解郁 ,止痛安胎。用于胸胁 、
脘腹作痛 ,呕吐泻痢 ,胸胁挫伤 ,岔气作痛 ,胎动不安。
由上可见 , 3种木香虽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也
有显著差别 ,故应在临床应用中仔细辨别 ,严格区分 ,
合理应用 ,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药功效。
[参考文献 ]
[ 1] 庄诚.临证用药指南 [ 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
版社 , 2001.79.
[ 2] 李家实 ,贾敏如.中药鉴定学 [ M] .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96.197-200.
[收稿日期 ] 2008-08-15
七黄散治疗口腔黏膜溃疡 362例
张 军1 ,杜丽丽 2 ,王珍红 1
(1.山东省即墨市中医医院 ,山东 即墨 266200;2.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 ,山东 即墨 266200)
[中图分类号 ] R781.5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4-2814(2009)01-045-01
2000 ~ 2006年 ,笔者自拟七黄散治疗口腔黏膜溃
疡 362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62例中 ,男 152例 、女 210例 ,年龄 3 ~ 67岁 ,病程
最短 3天 、最长 26年 ,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 161例 、创
伤性口腔黏膜溃疡 86例 、疱疹性口炎 115例 ,发病部位
为唇 、颊 、舌黏膜。实验室检查口腔内溃疡区 pH值 6.0
~ 7.0, 24h细菌培养结果中有甲型链球菌 ,干燥奈瑟菌
生长 , 6例为乙型溶血链球菌。
2 治疗方法
药用三七 10g, 生大黄 10g, 枯矾 6g, 醋适量。将
三七 、生大黄粉碎成细末倒入干净有盖的小瓶中 ,再加
入研细的枯矾及适量的醋调成糊状。用消毒棉签将药
糊均匀涂布在口腔黏膜溃疡面上 ,注意其涂布的顺序
是由四周向中央且不要用力 ,早晚饭前 、饭后各涂 1
次 ,涂后不漱口 ,直至溃疡面完全愈合。
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 ,另内服中药。如见口疮较
少 ,口疮中央淡黄 、周围暗红 、多发于舌尖 、颊部黏膜 ,
兼见腰膝酸软 、头昏耳鸣 、失眠多梦 、五心烦热 、口干咽
燥 、舌红少苔 、脉数。用知柏地黄汤 (知母 15g,黄柏
15g,熟地黄 15g,山茱萸 12g,山药 12g,茯苓 10g,泽泻
10g,丹皮 10g),水煎 2次 ,合并药汤约 200mL,日 1剂分
2次服 ,连服 7天;如口疮较多 ,口疮中央黄色 ,多发于
舌 、腭 ,兼见烦热痛剧 ,舌红苔黄 ,脉滑数用半夏泻心汤
(半夏 10g,黄连 9g,黄芩 9g,党参 12g,干姜 5g,甘草 6g,
大枣 3枚),水煎 2次合并药汤约 200mL,日 1剂分 2次
服 ,连服 7天。忌辛辣腥腻之物。
3 疗效标准
痊愈:用药 3天内疼痛消失 ,局部红肿减退 ,溃疡
面愈合。有效:用药 1周后溃疡基本愈合 ,无疼痛。无
效:治疗 1周后仍有疼痛 ,溃疡不消退。
4 治疗结果
疗效见表 1
表 1各类口腔黏膜溃疡疗效比较 例(%)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 161 60 95 6 (96)
创伤性口腔黏膜溃疡 86 74 12 0 (100)
疱疹性口炎 115 103 10 2 (98)
合 计 362 237 117 8 (98)
5 讨 论
七黄散中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 ,对促进
溃疡面愈合 ,减轻创面疼痛疗效甚佳。生大黄具有泻热通
便、泻火凉血、逐瘀通经之功 ,尤其对牙痛 、龈肿 、火烫伤 、口
疮糜烂有良效 ,所含有的蒽醌类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链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伤寒
杆菌 、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真菌等都具有较强的抗菌和
抑菌作用。枯矾有燥湿敛疮生肌之功 ,其有效成分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痢疾杆菌 、白
色念珠菌 、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
等均有强大的抗菌、抑菌作用。醋有止痛 ,解毒作用。四
药合用可消炎散肿 ,止痛生肌 ,敛疮解毒促进溃疡面愈合 ,
故效果较好。
用药期间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安全可靠。由于
药味苦涩 ,不宜涂布太多 ,只宜轻轻均匀涂布即可 ,且
中病即止。
·45·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年 1月 第 25卷 1期(总第 192期)JOURNALOFPRACTIC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09Vol.25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