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药与临床 Pharmac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13;4(1)·4·
牡蒿为菊科蒿属植物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全草,其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清
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始载于《名医别录》,列
为下品,谓:“牡蒿生田野,五月、八月采。”据本
草记载,牡蒿用于治疗夏季感冒,肺结核午后潮
热,咯血,小儿疳热,衄血,便血,崩漏,带下,
黄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伤等。在民间使用较为
广泛。据川北民间介绍,陈某在山中不慎摔倒,造
成腿部摔伤,于是就地采鲜牡蒿,嚼烂敷于患处,
之后未再做其他治疗,直至伤好而未引起感染。同
时也有记载牡蒿为药食两用植物[1],含有多种活性
物质,具有免疫、抗病毒、抗肿瘤、降血糖、降血
脂、保肝以及延缓衰老等多种生理功能[2~5]。
通过民间药物调查,发现牡蒿疗效好,资源丰
富。因此对牡蒿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具有重大意
义。国家十一五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西南民间
医药的挖掘整理及评价研究亦是旨在开发类似牡蒿
等民间疗效确切、有利于人类健康的草药和医方。
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牡蒿的研究甚少。为完善
本品质量标准,笔者对不同来源牡蒿药材的性状、
薄层色谱、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
进行了研究,为牡蒿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
据。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材料
实验用牡蒿样品11批,分别采自成都、峨眉、
唐梅,黄婷慧,张丽娟,刘晓芬,卢先明
[摘要] 目的:建立牡蒿的质量标准。方法:按照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药材性状、薄层鉴别方法研究,测定了11批牡
蒿药材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以及挥发油含量。结果:对牡蒿药材的性状特征进行了描述,建立了其薄
层鉴别方法。初步拟定了牡蒿药材常规检查项下的限量标准: 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8.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
过1.0%, 35%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7.0%,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0.14%。结论:初步建立了牡蒿药材的质量标准规范,为
牡蒿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牡蒿;质量标准;鉴别;检查
[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26X(2013)01-002-02
Study on the quality standards for Japanese Wormwood Herb/TANG Mei, HUANG Ting-hui, ZHANG Li-juan, LIU
Xiao-fen, LU Xian-ming//(Pharmacy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Systema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engdu 61007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standards for Japanese Wormwood Herb.Method: Shape, microscopic
identifi cation and TLC identifi cation were studied. The content of moisture,total ash,acid-insoluble ash,extracts and volatile
oil content of the 11 batches of Japanese Wormwood Herb were determined.Result: Shape were described.TLC identifi cation
for the drug was established.Regular indexes of quality evaluation for Japanese Wormwood Herb were established as follows: the
content of moisture,ash and acid-insoluble ash should be less than 13.0%,8.0%,and 1.0% respectively; 35% ethanol extract
content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17.0%; volatile oil content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0.14%.Conclusion: The quality standards of
Japanese Wormwood Herb are established, which provides scientifi c references for its safe clinical use.
[Key words] Japanese Wormwood Herb; quality standard; identifi cation; evaluation
民间药牡蒿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
·品种品质·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 2007BAL10B07)
[作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 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
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0075
[作者简介] 唐梅(1987-),女,在读硕士,专业:中药学(生药
学方向)
Tel:13980517714 Email:513138673@qq.com
[通讯作者] 卢先明(1950-),男,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中药
品种质量与资源开发的科研工作
Tel:13550022417 Email:lxming1950@126.com
[收稿日期] 2011-11-06
中药与临床 Pharmac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13;4(1) ·5·
大邑、内江、达县等地,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
院卢先明教授鉴定为菊科蒿属植物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全草,经阴干所得。见表1。
表1 牡蒿不同采收地点实验供试样品
编号 采集地点 生长环境
1 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 野生
2 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不详
3 达州市达县 野生
4 成都市大邑县 野生
5 内江市市中区草药摊 野生
6 成都市龙泉驿区 野生
7 内江市东兴区!木镇 野生
8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 家种
9 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校区苗圃 家种
10 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校区后山 野生
11 成都中医药大学犀浦校区苗圃 家种
1.2 仪器与试剂
ZF-401可见紫外检测仪(上海市顾村电光仪器
厂);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 BP121s),
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 BP211D),紫
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UV-1600型),超声波清洗
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KQ5200E型);三氯
化铝,芦丁(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编号:
A0103,NO.153-18-4),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性状
全草长50~150 cm,小枝卷曲,常被切段成饮
片。根棕褐色或黄褐色,主根稍明显,侧根多,质
坚韧,不易折断;茎圆柱形,具纵棱,直径0.1~1
cm,表面紫棕色或棕色;质坚硬,纤维性强,折断
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
叶片黄绿色至棕黑色,有的破碎不全,皱缩卷曲,
质脆易脱落。花序近球形,黄绿色,易脱落。气清
香,味微苦。见图一。
图一 牡蒿药材
2.2 薄层鉴别
取牡蒿不同产地1~11号样品粉末各1 g,加70%
乙醇20 mL,超声30min,滤过,残渣用少量70%乙
醇洗滤,合并滤液,残渣加70%乙醇使溶解,定容
至5 mL容量瓶中,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
照品适量,加70%乙醇制成1 mL含有0.2 mg的溶液,
作为绿原酸对照品溶液。按照薄层色谱法[6]试验,吸
取上述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
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
(1∶10∶1∶1∶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
后,喷洒1%的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于105℃
烘5min,置碘缸中显色5min,日光下检视。供试
品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
点。结果见图二。
图二 牡蒿不同产地薄层色谱图
S.绿原酸对照品 1.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 2.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3.达
州市达县 4.成都市大邑县 5.内江市市中区草药摊 6.成都市龙泉驿区
7.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 8.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 9.成都中医药大
学峨眉校区苗圃 10.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校区后山 11.成都中医药大
学犀浦校区苗圃
2.3 检查
2.3.1 水分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X水分
测定法项下第二法(甲苯法)[6]测定了11批样品,结
果见表2,分别为8.17%~13.33%,平均为10.33%。
2.3.2 总灰分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X
灰分测定法项下总灰分测定法[6]测定11批样品。结果
见表2。11批样品测定结果为4.43%~8.16%,平均值
为6.72%。
2.3.3 酸不溶灰分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附录IX灰分测定法项下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 [6]测
定11批样品。结果见表2。11批样品测定结果为
0.33%~2.11%,平均值为1.10%。
2.3.4 浸出物 选用35%乙醇为溶剂,按照醇溶性浸
出物测定项下热浸法[6]操作,以50% 为溶剂,测定11
批样品的浸出物含量,结果见表2,11批样品测定结
果为14.18%~28.57%,平均为21.54%。
2.3.5 挥发油 取牡蒿粉末100 g(过二号筛),加水
中药与临床 Pharmac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13;4(1)·6·
700 mL于1000 mL圆底烧瓶中,按《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项下乙法测定[6]。结
果见表2,11批样品测定结果为0.05%~0.30%,平均
值为0.18%。
表2 11批牡蒿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和挥发油测定结果
样品 样品
水分 总灰 酸不溶 浸出 挥发
编号 来源
分 性灰分 物 油
(%) (%) (%) (%) (%)
1 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 8.17 8.16 0.85 25.19 0.25
2 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8.83 7.95 0.54 23.14 0.05
3 达州市达县 11.33 6.02 0.33 28.57 0.30
4 成都市大邑县 13.33 7.06 1.45 14.18 0.10
5 内江市市中区草药摊 11.33 8.69 0.68 22.43 0.15
6 成都市龙泉驿区 10.00 6.99 1.44 20.22 0.15
7 内江市东兴区!木镇 9.33 4.43 0.42 22.90 0.15
8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 10.63 6.66 1.61 20.88 0.30
9 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校区苗圃 10.33 5.32 1.01 17.65 0.15
10 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校区后山 11.33 6.29 1.65 20.80 0.20
11 成都中医药大学犀浦校区苗圃 9.00 6.33 2.11 20.98 0.15
均值 10.33% 6.72% 1.10% 21.54% 0.18%
3 结论与讨论
3.1 牡蒿在民间用药时有抗感染的作用,体外抗菌实
验亦表明其具有抗菌效果,故选择用主要抗菌活性
成分绿原酸作为其薄层色谱鉴别的对照品。结果显
示11批不同产地牡蒿含有类似化学成分,在与绿原
酸相同的位置有相同颜色的斑点,提示均含有绿原
酸,不同产地斑点颜色强弱提示其含量的差异。
3.2 本文考察了醇溶性浸出物不同浓度的差异和水溶
性浸出物冷、热浸出方法。从浸出物测定结果可以
看出,牡蒿35%乙醇浸出物含量最高。不同产地药
材11批样品中按干燥品计算,含量均高于14%,最高
达28.57%。其中以达州市达县所采样品含量最高,
成都市大邑县所采含量最低。
3.3 初步建立了UV法测定牡蒿总黄酮的方法,其方
法简便、可靠,能迅速准确测定样品中总黄酮的含
量;首次采用这种方法测定了不同产地中总黄酮
的含量,发现达州市达县所采样品中总黄酮含量最
高,成都市大邑县所采样品中总黄酮含量最低,其
他产地总黄酮含量也参差不齐,这可能与牡蒿生长
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是否适宜牡蒿中黄酮物质
的累积有关。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六
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41.
[2] 陈伟民.青海几种蒿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与
用途[J].青海科技,2004,(4):7.
[3] 高黎明,王小雄,郑尚珍,等.藏药全缘叶绿绒蒿化学成分的研
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3):4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1.
[5] 李学芬,林开中.贵州蒿类的药用植物及功效[J].贵州中医学
院学报,1995,17(2):55.
[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一部)
[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胡慧玲)
正常动物或炎症动物模型、疼痛动物模型、痹证动物模型、寒证动物模型、心衰动物模型、阳虚便秘动物模
型,研究附子配甘草、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人参、附子配大黄、川乌配白芍增效解毒的作用原理,筛选其有
效组分、毒性组分、控毒组分,以及各组分配伍的最佳比例。结果,合理配伍,不仅可以减少毒性组分酯性
生物碱的含量,而且能够降低毒性,增加疗效。⑤掌握煎服方法、控制毒性。选择大鼠心阳虚衰、小鼠阳虚
便秘、小鼠肾阳虚、痛证、炎症、热证动物模型,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不同煎煮时间(15min、30min、
60min、120min、3h、4h、6h)和不同给药剂量(相当于临床人用量3g/60kg.d-1的1、3、6、12、24、36、
48、72、96、120倍)毒效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与酯性生物碱和总碱的含量成正相关;随着
煎煮时间的增加、剂量的升高,药效作用增强;随着煎煮时间的降低、剂量的升高,毒性反应增强。此外,
附子的毒性还与药物生长的海拔、采收的季节、不同的剂型、不同的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
今后一段时期,中药毒理学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面对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借鉴现代毒理学的研
究思路、手段和方法,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对有毒中药的毒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毒性评价和病理描
述,阐明毒性发生机制,建立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模式;以GLP研究原
则规范中药毒理学研究,以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理论体系丰富毒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为中药安全性
评价提供理论、方法及规范,对中药毒理学研究与不良反应监测提供标准体系、评价体系与方法学的示范。
(责任编辑:王家葵)
(上接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