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三种山杏资源调查与其分布规律



全 文 :2011 年 10 月
第 5 期
林业资源管理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October 2011
No. 5
三种山杏资源调查与其分布规律
王利兵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业研究所 林业新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91)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的山杏资源,对我国三种山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确定了具体分布范围,
并根据分布区内林分的集中程度和类型进行了分布区划,主要结果如下: 1) 三种山杏在我国分布区域广阔,其
中,西伯利亚杏分布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遍布我国三北地区 11 个省市区; 东北杏在我国分布区域较小,
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野杏在我国分布区域最为广阔,遍布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及高原亚温带湿润气候区的
20 个省市区。2) 三种山杏水平分布广,遍及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绝大多数地区; 西伯利亚杏和野杏垂直分
布的上限、下限从西到东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东北杏垂直分布规律不太明显。3) 山杏集中分布区主要在大兴
安岭东南麓山前低山丘陵区,该区是开发利用山杏资源的理想地区。
关键词:山杏; 资源调查; 分布规律; 区划
中图分类号: S66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6622( 2011) 05 - 0065 - 06
Resource Investiga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ree Armeniaca Species
WANG Libing
(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ew Technology of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For bette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apricot resources,this study made clear the
definite distribution regions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its
resource distribution,and made region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rest stand concentrated degree and
typ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 Three kinds of wild apricot distribute vastly in our country. The
Armeniaca sibirica scatters in warm zone and warm temperate zone in 11 provinces of China. The Ar-
meniaca mandshurica scatters in northeast 3 provinces of China.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me-
niaca vulgaris var. ansu is most broad and is found everywhere in 20 provinces of China. ( 2) The wild
apricot can be seen in the most regions in northeast,northwest,north and southwest China. The upper
and lower bounds of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Armeniaca sibirica and Armeniaca vulgaris var. ansu
appears a trend of gradual fall from west toward east in China,while the trend of Armeniaca mandshu-
rica is not so obvious. ( 3) The most centralized region of wild apricot in China is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ast foot of Daxinganling mountains. It is the best region of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wild
apricot.
Key words: Armeniaca spp,resource investigation,distribution pattern,regionalization
收稿日期: 2011 - 04 - 08;修回日期: 2011 - 09 - 08
基金项目: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新型木本生物质能源资源培育及开发利用研究”( 201004001) ;
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生物质液体燃料资源植物品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示范”( NC2010MB0142)
作者简介:王利兵( 1981 - ) ,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主要从事木本能源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
DOI:10.13466/j.cnki.lyzygl.2011.05.017
林业资源管理 第 5 期
山杏为蔷薇科李亚科杏属木本植物,通常为落
叶乔木或灌木,原产于大陆性干燥山区,多分布于半
干旱、半湿润的风沙平原、山地和丘陵地区[1],喜
光、抗寒、耐旱、耐瘠薄、耐风沙、根系发达、萌蘖能力
强、容易繁殖、生长快、病虫害少,是固沙保土、涵养
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乡土树种,并且有较高的
经济价值及药用价值[2 - 6]。其中,杏仁油可以作为
功能性食品保健植物油、高级润滑油、高级化妆品和
高级涂料的优质原料[7],杏仁蛋白是一种食用价值
极高的植物蛋白[8],杏壳作为优质活性炭的原料也
是其重要的副产品[9],山杏是值得推广种植的木本
生物柴油物种[10]。
尽管国内学者对杏属植物展开了一些研究,但着
重点在种质资源和造林技术上[11 - 17]。对于山杏而
言,前人对其资源状况缺乏系统的研究,只限于树木
志、植物志及相关单位的内部资料的笼统记载[18 - 40],
因此,本文选取分布最为广泛的西伯利亚杏( Arme-
niaca sibirica ( L. ) Lam. ) 、东北杏( Armeniaca mand-
shurica ( Maxim.) ) 和 野 杏 ( Armeniaca vulgaris
Lam. var. ansu( Maxim. ) Yü et Lu) 三种山杏进行调查
研究,明确其具体分布范围,分析分布规律,划分其资
源分布区,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山杏资源奠定基础。
1 资源调查与研究方法
1. 1 调查范围
以《中国树木志》、《中国植物志》及地方植物志
和树木志等图书对山杏的记载为基础,在各省、市、
自治区的林业厅相关部门协助下,于 2008 年和
2009 年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山杏资源进
行调查。
1. 2 调查方法和内容
1. 2. 1 调查方法
由于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小地
形、土壤、水分条件、小气候以及其间生长植被基本
一致的地段组合,因此,本研究主要以《中国森林立
地类型》[41]中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分出的 159
个立地亚区为区划基本单位进行调查。一般根据地
方林业局数据进行统计,调查过程中如发现大面积
山杏林分,选取典型地段设置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
积为 50m ×50m,并且株数应大于 30 株 ( 如果小于
30 株,应该加大标准地面积) 。根据不同的生境,对
每种典型林分均做 3 个标准地。
1. 2. 2 调查内容
对标准地内树种起源、组成、年龄、树高、胸径、
数量、密度、杏核产量、林分类型、林下植被以及林分
更新情况进行调查。
1. 3 资源区划
根据山杏分布面积和林分类型,进行资源区划。
具体方法是,在调查的立地亚区中: 1 ) 存在面积大
于 100hm2 的山杏纯林,或以山杏为主的混交林( 山
杏株数占全林株数 40%以上) ,则该立地亚区划分
为集中分布区; 2 ) 存在面积大于 100hm2 的山杏为
伴生树种的混交林 ( 山杏株数占全林株数 40%以
下) ,或面积小于 100hm2 的山杏纯林和混交林,则
该立地亚区划分为次集中分布区; 3) 存在山杏以单
株形式散生于其它树种之间或者以孤立木形式存
在,则该立地亚区划分为零星分布区。
2 结果与分析
2. 1 山杏在我国的分布范围
根据山杏资源调查结果可知,山杏资源遍布我
国北方地区,还有西南各省。其中,西伯利亚杏分布
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
西、陕西、甘肃、宁夏等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东
北杏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3 省;野杏分布最广,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
津、陕西、山西、河南、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江苏、
四川、青海、西藏、云南、安徽等 20 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 图 1)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无山杏分布。
2. 2 山杏在我国的分布规律
2. 2. 1 山杏的水平分布规律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参阅有关资料[18 - 40],
并经过认真核实,分别对三种山杏绘制出水平分布
图,其结果如图 2 所示。
66
第 5 期 王利兵:三种山杏资源调查与其分布规律
图 2 山杏在我国的水平分布图
西伯利亚杏分布区整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的
宽条形,遍及东北和华北绝大多数地区,主要分布于
长白山北段山地、松辽平原西部、辽西冀北低山、大
兴安岭南麓、燕山北麓、太行山中北段等地,其分布
北限到内蒙古根河市( 50°24N) 和黑龙江省黑河市
( 50°14N) 一线,东限自北向南为黑龙江省林口县
( 130°20E) —吉林省长春市 ( 126°07E) —辽宁省
沈阳市( 123°30E) —葫芦岛市( 120°39E) 一线,南
限自东向西为河北省保定市( 38°52N) —山西省和
顺县 ( 37°17N) —陕西省榆林市 ( 38°16N) —宁夏
中卫市( 37°31N) ,西限为甘肃民勤县 ( 103°06E)
( 图 2( a) ) 。
东北杏又名辽杏,原产于辽宁省和吉林省的东
部地区,主要分布于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据
调查,其分布主要在东北三省的东部地区 ( 图 2
( b) ) ,其水平分布区也呈东北到西南走向。除长白
山北段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太平岭,长白山山
脉中部地区有分布外,还包括吉林哈达岭、威虎岭、
牡丹岭,长白山山脉南段龙岗山和辽东半岛。东北
杏分布区整体上呈块状,分布零星,主要生长于向阳
多石的山坡上,散生于阔叶乔木疏林中。
野杏原产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分布地域广阔,野
杏分布区整体上呈西北—东北—西南走向的宽“Y”
字形。西北方向主要分布于伊犁谷底北岸科古琴山
阳坡和阿吾拉勒山阳坡以及南岸的乌孙山、伊什基
勒克山、那拉山的阴坡和青海东部黄土丘陵; 从东北
到西南方向可以看作一个宽条形,从东北到西南主
要分布于长白山山脉、松辽平原西部、大兴安岭南
麓、内蒙古高原、辽东半岛、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
吕梁山山脉、黄土高原、川北山地、云贵高原及青藏
高原东南缘。野杏分布横跨我国中温带和暖温带两
大气候带,遍及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绝大多数
地区,但其分布大多不集中,变异也比较大。野杏分
布北限由东到西是黑龙江省鹤岗市( 47°21N) —绥
棱县 ( 47°14N) —齐齐哈尔市 ( 47°22N) —内蒙古
霍林郭勒市 ( 45°35N) —巴林右旗 ( 43°31N) —正
76
林业资源管理 第 5 期
镶白旗 ( 42°18N) —四子王旗 ( 41°31N) —临河市
( 40°45N) —阿拉善左旗 ( 39°07N) —甘肃省金塔
县( 40°04N) —新疆哈密 ( 42°56N) —奇台县 ( 44°
14N) —塔城市( 46°45N) ,分布的南限由东到西是
江苏省徐州市 ( 34°07N) —河南省商丘市 ( 34°04
N) —许昌市 ( 34° 01 N ) —洛阳市栾川县 ( 33° 49
N) —陕西省汉中市( 32°56N) —四川省成都市( 30°
35N) —西昌市( 28°10N) —云南省大理州( 25°35
N) ( 图 2( c) ) 。
2. 2. 2 山杏的垂直分布规律
山杏不但水平分布较广,而且垂直分布变化也
很大。1) 西伯利亚杏生长的海拔从西到东,垂直分
布的上限、下限均呈现降低的趋势,这与其分布区的
整个地形地貌的变化是一致的。首先最西南端是黄
土高原区,垂直分布在1 200 ~ 2 000m,其次为太行
山北段土石低中山地,垂直分布在 800 ~ 1 500m,中
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低山丘陵和固定半固定沙地,垂
直分布在 200 ~ 1 100m,而长白山北段牡丹江地区,
垂直分布在 100 ~ 600m。2) 东北杏主要分布于我国
东北地区,零星分布,从南到北方向。首先最南端是
辽东半岛,垂直分布在 50 ~ 150m,其次为长白山山
脉南段龙岗山,垂直分布在 400 ~ 1 000m,中部为长
白山山脉中部地区,包括吉林哈达岭、威虎岭、牡丹
岭、西支老爷岭等,垂直分布在 400 ~ 1000m,而最东
北端长白山北段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太平岭
等,其垂直分布在 400 ~ 1 000m。3 ) 野杏垂直分布
的上限、下限与我国的地形整体上是从西向东逐渐
降低相似,呈现降低的趋势。从青藏高原 ( 垂直分
布在2 800 ~4 800m) —云贵高原( 垂直分布在1 000 ~
2 000m) —黄土高原( 垂直分布在1 500 ~ 2 000m) —
内蒙古高原 ( 垂直分布在1 000 ~ 1 500 m ) —大兴
安岭南麓( 垂直分布在 400 ~ 1 000m) ,但到黑龙江
长白山林区 ( 垂直分布在 500 ~ 1 200m) 又稍有增
加。
2. 3 山杏资源区划及各区分布特征
根据山杏在我国各地分布的林分类型与集中
程度的不同,将三种山杏分布区划分为三种基本
类型。西伯利亚杏只有集中分布区和次集中分布
区,东北杏和野杏只有次集中分布区和零星分布
区( 图 3 ) 。
图 3 山杏在我国分布特征
2. 3. 1 集中分布区
只有西伯利亚杏集中分布,分布于大兴安岭东
南麓山前低山丘陵、太行山北段、松辽平原西部、燕
山低山丘陵及辽西山地,主要为内蒙古的东南部、辽
西地区和冀北地区( 图 3 ( a) ) 。集中分布区主要林
分类型有西伯利亚杏纯林、西伯利亚杏油松混交林、
西伯利亚杏蒙古栎混交林、西伯利亚杏绣线菊混交
林、西伯利亚杏锦鸡儿混交林、西伯利亚杏酸枣混交
林、西伯利亚杏虎榛子混交林和西伯利亚杏其它灌
木混交林。其中,山杏纯林资源量最大,约 65. 33 万
hm2 ( 980 万亩) ,年产杏核 8. 75 万 t 左右; 各种混交
林总计约有 76. 00 万 hm2 ( 1 140万亩) ,年产杏核大
86
第 5 期 王利兵:三种山杏资源调查与其分布规律
约 6. 45 万 t。该区的西伯利亚杏是我国山杏分布最
为集中、资源数量最大的分布区。
2. 3. 2 次集中分布区
次集中分布区内有西伯利亚杏、东北杏和野杏
3 个种分布。在次集中分布区内,西伯利亚杏主要
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麓西部丘陵山地、冀西石质低山、
松辽平原西部固定半固定沙地等地; 东北杏主要分
布于长白山北部低山地区,包括黑龙江省牡丹江地
区;野杏主要分布于豫西、晋陕、陇东黄土丘陵沟壑、
宁夏缓坡丘陵盆地、伊犁谷底低中山阳坡等地( 图 3
( b) ) 。该区主要林分类型为山杏( 西伯利亚杏、东
北杏和野杏) 混交林,即西伯利亚杏荆条混交林、西
伯利亚杏绣线菊混交林、西伯利亚杏锦鸡儿混交林、
西伯利亚杏酸枣混交林、西伯利亚杏虎榛子混交林
和西伯利亚杏其它灌木混交林;东北杏山杨混交林、
东北杏蒙古栎混交林和东北杏其它乔木混交林; 野
杏山桃混交林、野杏油松混交林、野杏刺槐混交林、
野杏野苹果混交林、野杏其它乔木混交林。其中各
种混交林总计约有 85. 33 万 hm2 ( 1 280万亩) ,年产
杏核量大约为 4. 05 万 t。
2. 3. 3 零星分布区
零星分布区内有东北杏和野杏 2 个种分布。在
零星分布区内,东北杏主要零星分布于长白山山脉
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太平岭、吉林哈达岭、威
虎岭、牡丹岭、龙岗山和辽东半岛 ; 野杏主要分
布于阴山石质丘陵、内蒙古河套平原、晋陕蒙黄
土丘陵、西海固黄土丘陵沟壑、陇中北黄土丘
陵、黄淮平原、泰山鲁山北部低山丘陵、滇西南
北部中山宽谷等地 ( 图 3 ( c ) ) 。本区内,山杏主
要是以单株散生于其它树种之间或只是小规模
的人工林,分布比较分散,遍及我国东北、西北、
华北以及西南地区。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总结出以下结论:
1) 三种山杏在我国分布区域广阔,其中:西伯利
亚杏分布遍布我国三北地区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东北杏在我国分布区域较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
省低山阳坡;野杏在我国分布区域最为广阔,遍布东
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 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 西伯利亚杏在我国水平分布区整体上呈东
北—西南走向的宽条形,遍及东北和华北绝大多数
地区;东北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整体上呈块状,
分布零星;野杏在我国水平分布区整体上呈西北—
东北—西南走向的宽“Y”字形,遍及东北、西北、华
北和西南等绝大多数地区,但分布大多不集中。
3) 西伯利亚杏和野杏从西到东,垂直分布的上
限、下限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东北杏主要分布于我
国东北地区,垂直分布在海拔 50 ~ 1 000m。
4) 我国山杏集中分布区和次集中分布区总计
面积为 226. 67 万 hm2,杏核年产量约 19. 25 万 t。
其中,山杏集中分布区是大兴安岭东南麓山前低山
丘陵,包括蒙东、冀西和辽西地区,纯林和混交林共
141. 33 万 hm2,年产杏核约 15. 20 万 t,该区是开发
利用山杏的理想地区。
志谢:
本研究是在导师王涛院士生前指导下完成的,
在此对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
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林业
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王利兵.山杏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J]. 浙江林业科技,2008,28
( 6) : 76 - 80.
[2] 李亚峰.对山杏等三个乡土灌木树种种源及单株的选择研究
[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
[3] 郑建仙. 功能性食品[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18 - 319.
[4] 邢国秀,李楠,杨美燕,等. 天然苦杏仁甙的研究进展[J]. 中成
药,2003,25( 12) : 1007 - 1009.
[5] Harrison K,Were L M. Effect of gamma irradiation on total phenolic
content yield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almond skin extracts[J].
Food Chemistry,2007,102( 3) : 932 - 937.
[6] Wijeratne S S K,Abou-Zaid M M,Shahidi F . Antioxidant polyphe-
nols in almond and its coproduct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 2) : 312 - 318.
[7] 张加延,张钊.中国果树志: 杏卷[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96
林业资源管理 第 5 期
2003.
[8] 宋曰钦.山杏蛋白的研究与开发利用[J]. 中国林副特产,2006
( 1) : 59 - 60.
[9] 张加延.中国李杏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 中国林业出
版社,1999.
[10] 罗艳,刘梅.开发木本油料植物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 7) : 68 - 74.
[11] 沈向,郭卫东,吴燕民,等. 杏 43 个品种资源的 RAPD 分类
[J].园艺学报,2000,29( 1) : 55 - 56.
[12]Zhebentyayeva T N ,Reighard G L ,Gorina V M,et al. Simple se-
quence repeat( SSR) analysis for assessment of genetic variability in
apricot germplasm[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3
( 106) : 435 - 444.
[13] Romero C,Pedryc A,Muňoz V,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different
apricot geographical groups determined by SSR markers[J]. Agri-
cola,2003,46( 2) : 244 - 252.
[14] Hagen L S,Khadari B,Lambert P,et al. Genetic diversity in apricot
revealed by AFLP markers: species and cultivar comparison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2,105: 298 - 305.
[15] 栾文举.甘肃中部山杏生长特征及主导因子分析[J]. 甘肃林
业科技,1994,3( 1) : 7 - 10.
[16] 段君博.树龄和立地条件对山杏产量影响的调查研究[J]. 辽
宁林业科技,1988( 3) : 56 - 58.
[17] 王利兵.我国 3 种杏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植物学性状的调查
[J].林业科学研究,2010,23( 3) : 435 - 439.
[1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 12.
[19] 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树木志[M].北京: 中国林业出
版社,1985: 12.
[20] 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61.
[21] 高尚武,马文元.中国主要能源树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1990: 270 - 279.
[22] 华北树木志编写组.华北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10.
[21] 周以良,董世林,聂绍荃. 黑龙江树木志[M]. 哈尔滨: 黑龙江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08.
[22] 吉林省野生经济植物编辑委员会. 吉林省野生经济植物志
[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61.
[23]《辽宁森林》编辑委员会. 辽宁森林[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0: 114 - 115.
[24] 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内蒙古植物志[M]. 呼和浩特: 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25]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 内蒙古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1.
[26] 贺士元.北京植物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27] 河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河北植物志[M]. 石家庄: 河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9: 8.
[28] 山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 山西省经济植物志[M]. 北京: 中国
林业出版社,1990: 12.
[29] 刘天慰.山西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0] 乐天宇,徐纬英.陕甘宁盆地植物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1957.
[31] 牛春山.陕西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32] 刘家宜.天津植物志[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
[33] 丁宝章,王遂义. 河南植物志[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8: 10.
[34] 四川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四川植物志[M]. 成都: 四川人民出
版社,1981: 3.
[3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
版社,2000.
[36] 魏士贤.山东树木志[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7] 吴征镒.西藏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8]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植物志[M]. 西宁: 青
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
[39] 马德滋,刘惠兰. 宁夏植物志[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6: 11.
[40] 廉永善,孙坤.甘肃植物志[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8.
[41] 中国森林立地类型编写组. 中国森林立地类型[M]. 北京: 中
国林业出版社,1991.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