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松和匙叶甘松的比较研究



全 文 :2015 年 6 月 第 17 卷 第 6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Jun. 2015 Vol. 17 No. 6
·基础研究·
*[通信作者] 刘勇,教授,研究方向:药用植物亲缘学、中药质量与开发;Tel: (010)84738656,E-mail:yliu0126@ aliyun. com
甘松和匙叶甘松的比较研究
李艳忙,胡峻,乔晶,刘爽,张瑜,秦振娴,刘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2)
[摘要] 目的:对甘松和匙叶甘松的性状、显微和含量方面进行鉴别分析,比较甘松不同品种的差异。方法:
利用显微镜对两个品种的粉末进行鉴别,HPLC对不同品种的甘松中甘松新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甘松和匙叶
甘松在性状上的区别在于甘松的基生叶细长,花冠较长,花序主轴和侧轴多明显伸长,果实无毛。甘松药材的根茎
较短,弯曲,被有片状叶鞘。粉末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甘松的石细胞呈类圆形,而匙叶甘松的石细胞为长
条形。甘松中甘松新酮的含量比匙叶甘松中甘松新酮的含量偏高。结论:甘松和匙叶甘松在性状、显微和成分的含
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研究为甘松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甘松;匙叶甘松;性状鉴别;显微鉴别;HPLC
Comparative Study of Nardostachys chinensis and N. jatamansi
LI Yanmang,HU Jun,QIAO Jing,LIU Shuang,ZHANG Yu,QIN Zhenxian,LIU Y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chool of Chinese Pharmacy,Beijing 1001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dentify Nardostachys chinensis and N. jatamansi from the aspect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 of nardosinone,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varieties. Methods:The microscopic
analytical method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powder samples of N. chinensis and N. jatamansi,and the content of nardosinone was
determined by HPLC. Results: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varieties were different. The basal leaf of
N. chinensis was narrow, the corolla was long,and after flowering most inflorescence main axis and lateral axis obvious
elongated,the fruit bared. The rhizomes of N. Chinensis were short,curved and covered foliated old leaf sheath. The powder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varieties were quite similar. The difference reflected in the shape of stone wall,the cell wall of stone cell
of N. chinensis was circular quadrangle,while that of N. jatamansi was quadrangle. The content of nardosinone in N. chinensi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 jatamansi DC. Conclusion:There exists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morphological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 of nardosinone between N. chinensis and N. jatamansi.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rdostachys resources.
[Keywords] Nardostachys chinensis;Nardostachys jatamansi;characters identification;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HPLC
doi:10. 13313 / j. issn. 1673-4890. 2015. 6. 005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
功能[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松具有抗心律失常、
抗心肌缺血、镇静、解痉、抗癫痫、降压、抗抑郁、
抗菌等作用[2]。甘松首载于唐代 《本草拾遗》,
1963 年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甘松包括 3
个 品 种: 甘 松 N. chinensis Bet. 、 匙 叶 甘 松
N. jatamansi DC. 和大花甘松[3-4] N. grandiflora DC. ,
其中大花甘松主要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及印度北
部[5]。国内主产甘松、匙叶甘松,主要分布在甘肃、
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国内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
甘松和匙叶甘松,易混用,不易辨别。甘松新酮
是甘松的特有成分,也是其主要活性成分。耿晓
萍等[6]对甘松新酮的含量进行测定,表明不同产
区的药材中甘松新酮含量差异较大,然而缺少对
差异原因的研究。因此本实验收集不同产地的药
材,从药材性状、粉末鉴别和甘松新酮含量方面
进一步对甘松和匙叶甘松进行比较,并对甘松新
酮含量差异原因进行分析,为甘松资源的充分利
用提供依据。
·045·
2015 年 6 月 第 17 卷 第 6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Jun. 2015 Vol. 17 No. 6
1 仪器和药材
1. 1 仪器
酒精灯,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Waters-500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 Waters 公司) ;
KQ5200E 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
司);Sartorius-BS110S 型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
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水合氯醛、乙腈、甲醇(色
谱纯,美国 Fisher公司) ,娃哈哈纯净水,甘松新酮
对照品自制(纯度大于 98%)。
1. 2 药材
甘松药材于 2013 年 7—8 月在甘肃、四川、青
海地区采集得到,经北京中医药大学石晋丽教授鉴
定为甘松 N. chinensis Bet. 和匙叶甘松 N. jatamansi。
甘松药材来源信息见表 1。
表 1 甘松药材来源信息
样品
编号
拉丁名 采集地点
1 N. chinensis Bet. 甘肃省碌曲县玛艾镇县政府后山
2 N. chinensis Bet. 甘肃省碌曲县尕海镇附近山上
3 N. chinensis Bet. 甘肃省玛曲县郎木寺镇后山
4 N. chinensis Bet. 四川省若尔盖县达扎寺镇 G213 边
5 N. chinensis Bet. 四川省若尔盖县姜冬村路边斜坡
6 N. chinensis Bet. 四川省阿坝县河支乡河支村山上
7 N. chinensis Bet. 四川省阿坝县若可和牧场
8 N. chinensis Bet. 四川省红原县邛溪镇玛萨村山坡
9 N. chinensis Bet. 四川省松潘县山巴乡长沟村后山半山腰平处
10 N. chinensis Bet. 四川省炉霍县
11 N. chinensis Bet. 青海省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桑赤沟
12 N. jatamansi 四川省理塘县禾尼乡玛璜山
13 N. jatamansi 四川省理塘县理塘寺后山
14 N. jatamansi 四川省稻城县县城附近山上
15 N. jatamansi 四川省稻城县县城附近山上
16 N. jatamansi 四川省稻城县县城附近山上
2 方法与结果
2. 1 性状鉴别
2. 1. 1 甘松 原植物:根茎短,叶丛生,靠根处被
有叶基纤维,稀疏,呈细线状,浅棕色,基生叶叶
片窄,呈倒披针形或倒长披针形,尖端渐尖,头状
聚散花序。花长于苞片,花冠较长,花后花序主轴
和侧轴明显伸长,果实较光秃。药材:有气味,根
较短,上粗下细,为红棕色,弯曲,多皱缩。根茎
上附有多层叶残基,暗棕色或更深,呈片状。质脆,
易折断。有侧根和须根。见图 1。
2. 1. 2 匙叶甘松 原植物与甘松的主要区别在于匙
叶甘松的根茎斜伸,叶基纤维较密集,茎部被毛,
花冠管较宽短。花后花序主轴和侧轴伸长不明显,
果实被毛[7]。药材主根黄棕色,较直立。根茎较长,
外被有多层叶鞘残基,呈纤维状,外层黄褐色,内
层颜色稍浅,较柔软。有主根分支,少有须根。质
坚硬,不易折断。见图 1。
图 1 甘松和匙叶甘松药材性状特征
2. 2 药材粉末显微鉴别
取甘松和匙叶甘松两种药材粉末少许,分别放
置在载玻片上,滴 2 ~ 3 滴水合氯醛溶液,加热透明
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见图 2。
图 2 甘松和匙叶甘松粉末的显微鉴别特征
甘松粉末为暗棕色,网纹或梯纹导管,多断
裂,成束排列,其旁有时可见细长性的木纤维,木
·145·
2015 年 6 月 第 17 卷 第 6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Jun. 2015 Vol. 17 No. 6
纤维壁薄,两端较平整。木栓细胞为不规则多角
形,壁薄,暗棕色,内有黄棕色油滴。基生叶残基
碎片细胞呈长方形,黄棕色,壁呈念珠状增厚,可
见波纹状纹理,木纤维较细长,常附着在导管旁
边。石细胞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壁较厚,单
个居多。
匙叶甘松粉末为黄棕色,网纹导管较多,木栓
细胞,基生叶残基碎片和甘松特征基本一致。石细
胞多为长条形,壁较厚,单个或成群。
2. 3 药材中甘松新酮含量比较
2. 3. 1 色谱分析条件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
柱(250 mm × 4. 6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
(V /V,65 ∶ 35) ,流速:0. 8 mL·min -1,检测波长:
254 nm,柱温:25 ℃,进样量为 10 μL,在该色谱
条件下,甘松新酮的保留时间是 8. 006 min,分离度
大于 1. 5,理论塔板数按甘松新酮计算不低于 5000,
分离效果较好。
2. 3.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
甘松新酮 4. 36 mg,置 10 mL容量瓶中,加入色谱级
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
0. 436 mg·mL -1的对照品溶液。
2. 3.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各产地甘松药
材粉末约 0. 4 g,置 50 mL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
色谱甲醇 20 mL,称定重量,在室温下超声提取
45 min,静置冷却后称重,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
摇匀,过滤,超声 2 次,合并其滤液,取其续滤液
经微孔滤膜 0. 45 μm过滤,即得供试品溶液。
2. 3. 4 方法学考察
2. 3. 4. 1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甘松新酮对照品
溶液,用色谱甲醇逐渐稀释成一系列浓度的对照品
溶液,按照 2. 3. 1 项色谱条件进行测定,测得甘松
新酮峰面积。以对照品浓度(μg·mL -1)为横坐标 X,
峰面积为纵坐标 Y 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
Y = 1. 848 × 104 X - 31. 19,r = 1. 000,线性范围为
0. 068 ~ 4. 36 μg。
2. 3. 4. 2 精密度试验 取甘松新酮对照品,按 2. 3. 1
项色谱条件连续进样 6 次,每次进样 10 μL,测定甘
松新酮峰面积,结果甘松新酮峰面积 RSD = 0. 42%,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 3. 4. 3 重复性试验 称取四川阿坝地区的甘松 6
份,按照 2. 3. 3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在 2. 3. 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计算甘松新酮含量的
A. 甘松新酮对照品;B. 甘松样品;1. 甘松新酮。
图 3 甘松新酮对照品与甘松样品 HPLC图
RSD =2. 57%,表明本方法重复性良好。
2. 3. 4. 4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室温
放置,按 2. 3. 1 项色谱条件分别于 0、2、4、8、10、
12、24 h进样分析,测定峰面积,计算甘松新酮峰
面积的 RSD =1. 47%,表明甘松新酮在 24 h 内稳定
性良好。
2. 3. 4. 5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四
川阿坝若可和牧场的甘松药材粉末 6 份,每份约
0. 2 g,精密称量后,加入 0. 227 mg 甘松新酮对照
品,按照 2. 3. 3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
2. 3. 1 项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
表 2。
表 2 甘松中甘松新酮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编号
样品中量
/mg
测得量
/mg
回收率
/%
平均回收率
/%
RSD
/%
1 0. 233 0. 463 101. 31 98. 81 1. 92
2 0. 232 0. 453 97. 16
3 0. 234 0. 462 101. 05
4 0. 234 0. 456 98. 40
5 0. 232 0. 454 97. 69
6 0. 233 0. 454 97. 23
注:甘松新酮对照品加入量均为 0. 227 mg
2. 3. 5 样品含量测定 称取不同产地的甘松药材粉
末,按 2. 3. 3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在 2. 3. 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分析,测定甘松新酮的峰面积,
以外标法计算甘松药材中甘松新酮的质量分数,测
定结果见表 3。
·245·
2015 年 6 月 第 17 卷 第 6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Jun. 2015 Vol. 17 No. 6
表 3 甘松和匙叶甘松中甘松新酮的测定结果
样品编号 甘松新酮 /% 样品编号 甘松新酮 /%
1 1. 261 9 0. 885
2 1. 844 10 0. 554
3 0. 914 11 0. 304
4 0. 402 12 0. 202
5 1. 772 13 0. 150
6 0. 684 14 0. 272
7 0. 111 15 0. 356
8 1. 172 16 0. 114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两种甘松的性状和粉末显微鉴别,可以
看出匙叶甘松和甘松在性状特征上差别明显,匙叶
甘松颜色较浅、根茎稍长、茎叶残基呈纤维状、质
硬、不易折断,这可能与生长环境的气候、温湿度、
光照等有关;而粉末显微的特征可以通过石细胞的
形状来进行区分。这些显著特征可以用来解决市场
流通中甘松药材易混淆的问题。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甘松中
甘松新酮的含量差别较大,甘松中甘松新酮的平均
质量分数为 0. 900%,其中甘肃产的甘松新酮含量均
相对较高,最高可达 1. 844%;而匙叶甘松主要分布
在四川,甘松新酮质量分数为 0. 114% ~ 0. 356%,
平均质量分数为 0. 219%。由此可以看出,甘松中甘
松新酮的含量总体比匙叶甘松中的甘松新酮含量高。
2009 年对甘松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甘松和匙
叶甘松的生长环境不同[8]。本课题组在收集两种甘
松样本时也对其生长环境进行了调查,发现甘松生
长环境的经纬度相对较高,海拔在 3400 ~ 3800 m,
黑土壤,较松软。而匙叶甘松所处的经纬度相对较
低,基本都在海拔 4000 m 以上,为沙质土壤,多
坚硬。结合本实验的含量比较发现,匙叶甘松虽
生长在海拔较高的环境中,但主要活性成分的含
量并不高,说明甘松新酮的含量可能与海拔高
度、土壤、品种有关。2010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规定甘松和匙叶甘松均作为甘松药材的
来源,但近年来由于药农的不合理采挖,肆意破
坏甘松资源,又因甘松的生长环境所限、人工栽
培难度较大,导致甘松现有资源日益贫乏。本实
验结果表明甘松栽培时可以选择甘松新酮含量较
高的甘松和适当的海拔高度,这有利于甘松的资
源开发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9-80.
[2] 袁捷,韩祖成,王敏,等.中药甘松研究概况[J].中国民
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6):57-59.
[3] 武姣姣,石晋丽,刘勇,等.甘松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
2011,34(9):1459-1461.
[4] 王宗玉,吴征镒. 被子植物几个科的植物化学分类
学———(七)败酱科的植物化学分类学[J]. 国外医学·
药学分册,1984(1) :19-20.
[5] 万新,石晋丽,刘勇,等. 甘松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
用[J].现代药物与临床,2007,22(1):1-6.
[6] 耿晓萍.甘松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D].北京:北京
中医药大学,2010.
[7]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73(1):23-24.
[8] 耿晓萍,刘云召,石晋丽.甘青川三省甘松药用植物资源
调查[C]/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
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
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2010:5.
(收稿日期 2015-03-19)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