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松芳香以醒脾 解郁而安神



全 文 :·药园采蔷 ·
甘杠芳香心 醒 脾 解郁 而 头神
江苏省南通市 中医院 朱良春经验 何绍奇整理
6 2 2以〕1 )
关键词 : 甘松 醒脾 解郁 安神
朱良春经验
甘松 , 味甘微辛 , 性温 , 为脾 胃病之要
药 ,在宋人脾 胃病证治方中较为 常见 。 如
《和剂局方》大小七香丸 、 大沉香丸 、 木香饼
子 、 木香分气丸诸方皆用 之 。 上述诸方 , 用
药亦大同小异 , 大 旨不外行滞配香附 、 台乌
药 、 丁香 、砂仁 、 蕾香 、 羲术等 , 温中配肉桂 、
干姜等 。 甘松温而不燥 , 甘而不滞 , 微辛能
通 , 故兼温 中理气之长 ,且以其芳香之气大
可醒脾 。 如李时珍说 : “ 甘松芳香能开脾郁 ,
少加人脾胃药中 ,甚醒脾气 。 ” 从《局方》诸方
所列 “ 主治” 来看 ,诸如 “ 脾胃气冷 ” 、 “ 不思饮
食 ” 、 “ 心隔痞塞 ” 、 “ 气滞气注 ” 、 “ 脾胀脾疼 ” 、
“ 口 淡 ” 等等 , 皆因脾 胃气 滞寒凝所致 , 温 中
行滞 , 自为正着 。 不过《局方 》脾 胃诸方有一
个毛病 , 即香燥药用得太多 , 往往是集数味
甚至十几味辛温香燥药于一方 (其中有一个
方子就 以 “ 集香丸 ” 名之 ) 。 脾 喜燥而恶润 ,
设是虚寒而湿困之证 , 用之确有捷效 , 若是
胃阴不足 ,舌红 、 口 干之人 ,则无异于抱薪救
火 。 况且辛温香燥之品不宜久服 、 常服 , 否
则难免伤 阴之弊 。 是以金元医家 以朱丹溪
为代表 , 皆对《局方 》有所指摘 。 后人未能深
察 , 遂误 以全部 《局方 》皆为辛温香燥剂 ,弃
而不用或少用 , 这是有失于公正的 。 甘松这
一 良药 , 亦因此而鲜为人识 。 观 《本草纲 目》
甘松条下 , 竟只寥寥数行 , “ 主治 ” 条 下也只
是抄录 《开宝本草 》的 “ 恶气 、卒心腹痛满 , 下
气 ” 几个字 , 无甚 发明 ;张路玉 (本经逢源 》 、
黄宫绣 《本草求真 》诸书亦然 。
朱老治疗气滞胃痛 , 胸 满腹胀 , 不思饮
食 , 脉弦细 ,苔 白腻者 , 常用甘 松配香附 、 陈
皮 、 香椽皮 、麦芽 、苏梗 、 焦碴 曲 、 大腹皮 、 生
姜等 ,取效甚捷 。 如朱师治汪某 , 男 , 37 岁 。
平素工作较为劳 累 , 不能按时进食 , 有时又
常暴饮暴食 ,致胃肮经常胀痛 ,得隐稍舒 。 偶
或情绪拂逆 , 则其胀痛更甚 ,纳谷欠香 , 苔 白
腻 ,脉细弦 。 劳倦伤脾 ,肝胃不和 ,气机郁滞 ,
治宜疏肝 调 胃而和 中州 。 处 方 : 紫 苏梗 or
克 ,甘松 or 克 ,广郁金 12 克 ,徐长卿 巧 克 ,佛
手片 8 克 , 生麦芽 巧 克 , 陈皮 8 克 : 甘草 4 克 。
5 帖后二诊 ,院胀显减 ,知饥思食 , 苔薄腻 , 脉
细 。 原方损益 , 以善其后 。
甘松的另一作 用 , 是解郁安神 , 此 则人
所鲜知 。 朱老对胸襟拂逆 , 肝失条达 , 自觉
腹内有气冲逆 ,胸闷如窒 , 或妇女经期乳胀 ,
善太息 ,无端悲伤流泪者 , 常用甘松 ,视其虚
实 ,或与疏肝理气药配合 , 或与养心安神药
配合 , 每 收佳效 。 如治 李某 , 女 , 34 岁 。 头
眩神疲 ,夜寐多梦纷纭 , 经前乳胀较甚 , 胸闷
欠畅 ,太息始舒 ,苔薄质微红 , 脉弦 。 此肝郁
气滞 ,气机失畅之咎 , 治宜疏肝解郁 , 畅达气
机 。 药用 : 甘松 12 克 , 合欢皮 巧 克 , 广郁金
12 克 , 功劳叶 巧 克 ,淮小麦 30 克 ,夜交藤 30
克 ,丹参 12 克 , 大枣 5 枚 , 甘 草 5 克 。 5 帖 。
药后诸象均见好转 ,原方续服 5 帖而安 。
甘松的用量 , 一般为 6 一 12 克 (汤剂 ) ,
又以其含芳 香性挥 发油 , 故人 汤剂不 宜久
煎 ,后下效佳 。
编辑 :周龙妹
收稿 日期 : 19 7一多 19
DOI : 10. 16305 /j . 1007 -1334. 1998. 08. 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