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0-03-09; 修订日期:2010-08-0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子课题(No.2005DKA21000)
作者简介:耿晓萍(1984-),女(汉族),天津蓟县人 ,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药有效部位物质基础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石晋丽(1967-),女(汉族),山西汾阳人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材品种与质量评价研究工作.
两种甘松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耿晓萍 1 ,石晋丽1* ,刘 勇 1 ,赵 仁2 ,肖培根 1
(1.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102; 2.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111)
摘要:目的 研究匙叶甘松和甘松两个品种甘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比较其在化学成分以及含量上的差异。方法 水蒸气
蒸馏法提取甘松和匙叶甘松地下部分挥发油 ,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MS)技术 , 分析 、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
匙叶甘松挥发油得率不足 0.5%,从中鉴定出 21个化合物 ,占总挥发油的 75.83%;甘松挥发油得率为 2%,从中鉴定出
36个化合物 , 占总挥发油的 88.02%;两者共有成分 11个。结论 不同品种甘松挥发油含量不同 ,化学成分数目存在差
异 , 但共有主要成分均为水菖蒲烯(Calarene)、β -马里烯(β -Maaliene)。
关键词:匙叶甘松; 甘松; 挥发油; GC-MS; 化学成分
DOI标识:doi:10.3969 /j.issn.1008-0805.2011.01.027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1)01-0060-02
甘松来源为败酱科(Valerianaceae)甘松属 NardostachysDC.
植物甘松 N.chinensisBet.、匙叶甘松 N.jatamansi(D.Don)
DC.的干燥根及根茎 , 主要分布在我国甘肃 、青海 、四川 、云南 、
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 1] , 是藏医和中医常用药用植物。甘松供药
用始载于《本草拾遗》, 现收载于 2005年版《中国药典》 , 具有理
气止痛 、开脾醒郁的功效;外用祛湿消肿 , 用于脘腹胀满 , 食欲不
振 , 呕吐;外用治牙痛 、脚气肿毒 [ 2] 。同时甘松也是较常用的香
料 , 除药用外 , 在食品 、化妆品等领域也被广泛应用 , 具有较高的
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 。
甘松挥发油为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 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 如镇
静 、抗心律失常 、保护心肌细胞 、抗抑郁 、抗菌作用等 [ 3] 。目前对
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的研究已有报道 ,但国内多集中于甘松 N.
chinensisBet.挥发油 [ 4~ 6] ,国外集中于匙叶甘松 N.jatamansi(D.
Don)DC.挥发油 [ 7 , 8] ,未见甘松和匙叶甘松挥发油的对比研究。
本实验通过 GC-MS技术对两个品种的挥发油进行对比分析 , 比
较化学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 ,为甘松药材全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以
及 GC指纹图谱建立提供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实验中所用甘松购自青海乐都 ,匙叶甘松采集于四川省甘孜
藏族自治州理塘县 ,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生药系石晋丽教
授鉴定为 NardostachyschinensisBet.和 Nardostachysjatamansi(D.
Don)DC.;挥发油提取器 , Finnigan气相色谱 -质谱 -计算机联
用仪。
2 方法与结果
2.1 挥发油提取 按照文献 [ 7]方法提取挥发油 , 无水硫酸钠干
燥 , 匙叶甘松挥发油黄色 , 得率不足 0.5%;甘松挥发油为绿色 ,
得率为 2%。
2.2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条件
2.2.1 气相条件 色谱柱为 DB-5 MS(30 m×0.25 μm×0.25
mm),汽化温度:270℃, 升温程序:初始温度 50℃(1 min), 以升
温速率 8℃升至 250℃(10m/min), 进样量:0.3μl,溶剂延迟:1.5
min,流速 10 ml/min。
2.2.2 质谱条件 离子源温度:200℃,质量范围:35 ~ 650 Amu。
2.3 挥发油分析结果 将提取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
技术分析 , 所得质谱信息经数据库检索并与标准谱图对照 , 以面
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峰峰面积的相对百分含量。鉴定出匙叶甘松
挥发油成分 21个 ,占总挥发油的 75.83%;甘松挥发油 36个 , 占
总挥发油的 88.02%;共有成分 11个 ,具体分析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品种甘松挥发油化学成分
序号 化合物名称
匙叶甘松挥发油
相对保留
时间 t/min
相对含量
(%)
甘松挥发油
相对保留
时间 t/min
相对含量
(%)
1 3-甲基 -丁酸 3-methyl-Butanoicacid 3.63 0.16 3.72 0.37
2 1, 2-二甲基 -苯 1, 2-dimethyl-Benzene, - - 4.43 0.02
3 3, 7-二甲基 -1, 3, 6-辛三烯 3, 7-dimethyl-1, 3, 6-Octatriene - - 5.12 0.02
4
6, 6-二甲基 -2-亚甲基 -二环 [ 3.1.1]
庚烷 6, 6-dimethyl-2-methylene-Bicyclo[ 3.1.1] heptane - - 5.92 0.03
5 1, 3, 5-三甲基 -苯 1, 3, 5-trimethyl-Benzene - - 6.21 ﹤ 0.01
6 1-甲基 -2-(1-甲乙基)-苯 1-methyl-2-(1-methylethyl)-Benzene - - 6.77 ﹤ 0.01
7 桉树脑 Eucalyptol 6.95 0.07 6.95 0.1
8 1, 3-二乙基 -苯 1, 3-diethyl-Benzene - - 7.19 0.03
9 十一烷 Undecane 8.16 0.04 8.16 0.03
10
6, 6-二甲基-二环 [ 3.1.1]
庚 -2-甲醇 6, 6-dimethyl-Bicyclo[ 3.1.1] hept-2-methanol - - 10.03 0.04
11
1-甲氧基 -4-甲基-2-(1-甲基乙基)-苯
1-methoxy-4-methyl-2-(1-methylethyl)-Benzene - - 10.73 0.06
·60·
时珍国医国药 2011年第 22卷第 1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1VOL.22NO.1
续表 1
序号 化合物名称
匙叶甘松挥发油
相对保留
时间 t/min
相对含量
(%)
甘松挥发油
相对保留
时间 t/min
相对含量
(%)
12 1, 1, 3-三甲基 -1H-茚 1, 1, 3-rimethyl-1H-Indene - - 12.16 0.08
13 乙酸月桂酯 Myrtenylacetate - - 12.24 0.08
14 2, 6, 6-三甲基 -1-环己烯 -1-乙醇 2, 6, 6-trimethyl-1-Cyclohexene-1-ethanol - - 12.40 0.06
15 大根香烯 DGermacreneD - - 13.18 0.08
16 β -广藿香烯 β -Patchoulene - - 13.37 0.64
17
[ 1S-(1.α., 2.β , 4.β)] - 1-
乙烯基 -1-甲基 -2, 4-二(1-甲乙烯基)-环己烷
[ 1S-(1.α, 2.β , 4.β)] -1-ethenyl-1-methyl-2,
4-bis(1-methylethenyl)-Cyclohexane,
13.40 0.90 - -
18 β -马里烯 β -Maaliene 13.82 11.88 13.83 9.40
19 马兜铃烯 Aristolene 13.93 4.89 13.95 5.15
20 水菖蒲烯 Calarene 14.15 28.74 14.21 53.96
21 脱氢木香兰烷 dehydro-Aromadendrene 14.23 <0.01 - -
22 β -古芸烯 β -Gurjenene - - 14.27 2.27
23 α-古芸烯 α-Gurjenene - - 14.44 6.91
24
6, 10, 11, 11-四甲基 -三环
[ 6.3.0.1(2, 3)] 十一烷 -7-烯 6, 10, 11, 11
-tetramethyl-Tricyclo[ 6.3.0.1(2, 3)] undec-7-ene
- - 14.49 ﹤ 0.01
25
[ 1aR-(1a., 4a.β , 7 , 7a., 7b.)] -
十氢 -1, 1, 7-三甲基 -4-亚甲基 -1H-环丙薁
[ 1aR-(1a.α, 4a.β, 7α, 7a.α, 7b.α)] -decahydro-1, 1, 7
-trimethyl-4-methylene-1H-Cycloprop(e)azulene
- - 14.61 0.17
26 香木兰烷 Aromandendrene 14.58 0.10 - -
27 4, 11-蛇床二烯 4, 11-Selinadiene 14.78 0.59 - -
28
4-(2, 6, 6-三甲基 -1-环己基 -1-烯)-3-
丁烯 -2-酮 4-(2, 6, 6-trimethyl-1-cyclohexen-1-yl)-
3-Buten-2-one
14.82 1.32 14.84 1.02
29 喇叭茶烯 Ledene - - 15.07 0.56
30 β -芹菜烯 β -Selinene 15.06 2.28 - -
31 7epi--芹菜烯 7epi- -Selinene 15.16 1.55 - -
32 反式 -γ-毕橙茄烯 trans-γ-Cadinene 15.40 0.24 - -
33 γ-毕橙茄烯 γ-Cadinene - - 15.41 0.06
34 δ-毕橙茄烯 δ-Cadinene - - 15.47 0.18
35 -Panasinsene - - 15.53 0.21
36 Megastigma-4, 6(Z), 8(Z)-triene 16.00 0.23 - -
37
[ 1aR-(1a., 4.β , 4a.β , 7., 7a.β , 7b.)]
-十氢 -1, 1, 4, 7-四甲 -1H环丙薁 -4-醇
[ 1aR-(1a.α, 4.β , 4a.β , 7.α, 7a.β , 7b.α)] -
decahydro-1, 1, 4, 7-tetramethyl-1H-Cycloprop(e)azulen-4-ol
16.13 0.53 16.13 0.49
38
[ 1R-(1., 4a.β , 8a.)] -
十氢 -1, 4a-二甲基 -7-(1-甲乙基)- 1-萘酚
[ 1R-(1.α, 4a.β , 8a.α, )]
-decahydro-1, 4a-dimethyl-7-(1-methylethylidene)-
1-Naphthalenol
16.32 4.89 16.34 2.53
39 匙叶桉油烯醇 Spathulenol 16.41 2.44 16.43 1.51
40 桉萜醇 Globulol 16.56 1.79 16.56 0.51
41 -雪松醇.α-Cadinol 17.56 1.44 - -
42 喇叭茶烯氧化物(Ⅱ)Ledeneoxide-(Ⅱ) 17.72 11.75 - -
43 transLomggipinocarveol. - - 17.72 0.34
44 广藿香醇 Patachoulialcohol - - 17.88 2.09
45 棕榈酸甲酯 Hexadecanoicacid, methylester - - 21.07 ﹤ 0.01
46 棕榈酸乙酯 Hexadecanoicacid, ethylester - - 21.92 0.02
-:未检测到
3 讨论
本实验中两个品种挥发油的均具有特殊的气味 ,但颜色明显
不同 , 匙叶甘松挥发油为深黄色 ,甘松挥发油为深绿色;这种现象
可能是由于挥发油中具有相同的主要成分 , 因此气味相似 , 而化
学成分组成和含量的不同造成了颜色差异。
甘松和匙叶甘松挥发油中的成分分析结果与相关文献对比 ,
主要成分如 β -马里烯(β -Maaliene)、马兜铃烯(Aristolene)、水
菖蒲烯(Calarene)等与文献记载一致 ,但含量略有差异 ,其他成分
也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文献所用的甘松及匙叶甘松的
产地 、采收季节以及提取方法的不同。
根据分析结果匙叶甘松和甘松挥发油共有 11个成分 , 为 3
-甲基 -丁酸(3-methyl-Butanoicacid)、桉树脑(Eucalyptol)、
十一烷(Undecane)、β -马里烯(β -Maaliene)、马兜铃烯(Aris-
tolene)、水菖蒲烯(Calarene)、(E)-4-(2, 6, 6-三甲基 -1 -
环己烯基)-3-丁烯 -2-酮 [ (E)-4-(2, 6, 6-trimethyl-1-
cyclohexen-1-yl)-3-Buten-2-one] 、[ 1aR-(1a., 4.β , 4a.
β, 7., 7a.β , 7b.)] -十氢 -1, 1, 4, 7-四甲 -1H环丙薁 -4-
·61·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1VOL.22NO.1 时珍国医国药 2011年第 22卷第 1期
醇([ 1aR-(1a., 4.β, 4a.β, 7., 7a.β, 7b.)] -decahydro-1,
1, 4, 7-tetramethyl-1H-Cycloprop(e)azulen-4-ol)、[ 1R-(1.
, 4a.β, 8a.)] -十氢 -1, 4a-二甲基 -7-(1-甲乙基)- 1-
萘酚([ 1R-(1.α, 4a.β , 8a.α, )] -decahydro-1, 4a-dimethyl-
7-(1 -methylethylidene)-1 -Naphthalenol)、匙叶桉油烯醇
(Spathulenol)、桉萜醇(Globulol), 相对含量分别为:0.16% ,
0.07%, 0.04%, 11.88%, 4.89%, 28.74%, 1.32%, 0.53%,
4.89%, 2.44%, 1.79%和 0.37%, 0.1%, 0.03%, 9.40%, 5.
15%, 53.96%, 1.02%, 0.49%, 2.53%, 1.51%, 0.51%。由此可
见 , 相同成分在含量上也有差别 , 但均以水菖蒲烯和 β -马里烯
含量最高 , 因此可以考虑将这两种成分作为指标 , 测定其含量以
保证甘松挥发油质量 。
除共有的 11个成分 ,两个品种的挥发油在化学成分组成存
在较大差异 , 匙叶甘松挥发油中其他含量较高的成分为喇叭茶烯
氧化物(Ⅱ)[ Ledeneoxide-(Ⅱ), 11.75%] 、β -芹菜烯(β -Se-
linene, 2.28%)、7 epi- -芹菜烯(7 epi- -Selinene, 1.55%)、
-雪松醇(α-Cadinol, 1.44%)等;甘松挥发油中为 α-古芸烯
(α-Gurjenene, 6.91%)、β -古芸烯(β -Gurjenene, 2.27%)、广
藿香醇(Patachoulialcohol, 2.09%)等。这些不同成分尤其含量
较高的如匙叶甘松的喇叭茶烯氧化物(Ⅱ)、甘松中的 α-古芸烯
等是否对甘松药材的功效产生影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匙叶甘松挥发油含量较甘松中低 , 而且远低于《中国药典 》
规定的 2%。分析这一结果可能与品种有关 ,尤其是匙叶甘松挥
发油的含量为甘松的 1/4,有待于对大量不同产地匙叶甘松样本
提取挥发油 , 进一步研究其含量在该种中是否存在普遍偏低的现
象 ,为药典中挥发油含量规定项的合理化 、完善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1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 M] .北京:科学
出版社 , 1986:23.
[ 2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 Ⅰ 部 [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58.
[ 3 ] 万 新 ,石晋丽 ,刘 勇 ,等.甘松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J] .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 2007, 22(1):1.
[ 4 ] 邱 琴 ,刘廷礼 ,崔兆杰 ,等.甘松挥发油的提取及化学成分剖析
[ J].山东大学学报 , 1999, 34(2):192.
[ 5 ] 韩泳平 ,向永臣 ,肖 丹 ,等.甘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 J].成都
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9, 22(3):43.
[ 6 ] 邓维先 ,杨再波 ,康文艺.超临界 CO2 萃取甘松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研究 [ J].河南大学学报 , 2007, 26(2):27.
[ 7 ] ChaterjeeA, BasakB, DataU, etal.Studiesonthechemicalconstitu-
entsofNardostachysjatamansiDC(Valerianaceae)[ J].OrganicChem-
istryIncludingMedicinalChemistry, 2005, 44B(2):430.
[ 8 ] MahalwalVijenderS, AliMohd.Volatileconstituentsoftherhizomesof
NardostachysjatamansiDC[ J].JournalofEssentialOil-Bearing
Plants, 2002, 5(2):83.
收稿日期:2010-03-21; 修订日期:2010-08-1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No.2006BAI11B08-03);上海市教委高校一氧化氮与炎症医学E研究院计划(No.E-04010);上海市教育委员
会科研创新项目(No.09YZ116)
作者简介:张晨晨(1986-),女(汉族),上海人 ,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硕博连读生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卞 卡(1958-),男(汉族),浙江杭州人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研究工作.
NF-κB与疾病及中药介入
张晨晨 1 ,刘 俊1 ,卞 卡 1, 2*
(1.上海中医药大学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 ,上海 201203;
2.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医学院综合生物及药理学系 ,德克萨斯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休斯敦 TX77030)
摘要:核因子 NF-κB(Nuclearfactorkappa-B, NF-κB)是一个大的转录因子家族 , 调控着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它
在动脉粥样硬化 、关节炎 、哮喘 、肿瘤等疾病的发展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 NF-κB活化的调控机制 , 包括经
典途径和旁路途径 ,并对 NF-κB信号通路在以上相关疾病发生过程的作用及中药对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尤其着重论
述了 NF-κB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相关中药通过阻断或抑制 NF-κB信号通路来治疗此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NF-κB; 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
DOI标识:doi:10.3969 /j.issn.1008-0805.2011.01.028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1)01-0062-04
NF-κB-Disease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Intervention
ZHANGChen-chen1 ,LIUJun1 , BIAOKa1, 2*
(1.MuradResearchInstituteforModernizedChineseMedicine, ShanghaiUni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
cine, Shanghai201203, PRChina;2.DepartmentofIntegrativeBiologyandPharmacology, InstituteofMolecular
Medicine, UniversityofTexasMedicalSchool, Houston, TX77030, USA)
Abstract:Nuclearfactorkappa-B(NF-κB)isahugetranscriptionfactorfamilywhichparticipatestheregulationofabatery
ofinflammatorygenes.TheoveractivationofNF-κBisintimatelyinvolvedinmanyhumandiseasessuchasatherosclerosis、ar-
thritis、asthmaandmalignanttumorandsoon.ThisarticlereviewedtheactivationmechanismsofNF-κBincludingbothclassical
pathwayandalternativepathway.WealsointroducedthekeyroleofNF-κBamongthediseasesmentionedabove.Weempha-
sizedtheimportance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inregulationofseveralmoleculartargetsofNF-κBpathway.Specialatten-
tionwasmadeonthenewestresearchesofatherosclerosisandtheinfluenceofTCMonalteredNF-κBpathwaywasdiscussed.
Keywords:NF-κB; Atherosclerosis;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
·62·
时珍国医国药 2011年第 22卷第 1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1VOL.22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