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9, 19( 3): 238~ 241
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 ry
栗叶瘤丛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杨 祖 敏
(福建南平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 南平 353000)
摘要 栗叶瘤丝螟是福建省锥栗林的重要害虫之一 , 在福建闽北 1a发生 2代 ,以老熟幼虫在浅
土中结茧越冬 . 卵期 5~ 9d, 幼虫期第 1代 33~ 47d, 第 2代 236~ 283d, 蛹期 13~ 28d, 成虫
寿命 3~ 5d. 每雌产卵量 46~ 87粒 . 试验表明 , 10%氯氰菊酯 2 000倍液+ 苏云金杆菌 500亿
孢子 /L+ 白僵菌 5亿孢子 /L混合剂或者 10%氯氰菊酯 2 000倍液或者 80%敌敌畏 1 000倍液
对该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
关键词 栗叶瘤丛螟 ; 生物学特性 ; 防治 ; 锥栗
中图分类号 S763. 4
锥栗是福建省闽北名、 特、 优干果 , 近几年来我省建瓯、 建阳、 政和等县 (市 ) 栽培面积达 1万多
公顷 ,是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锥栗林面积的不断扩大 ,锥栗害虫的危害日趋严重 . 栗
叶瘤丛螟 (Orthaga achatina Buther)是福建锥栗林的一种重要害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 以幼虫吐丝缀合
当年生嫩叶和小枝成巢 , 居中取食新叶片 . 幼树受害较重 . 据 1998年 5月在政和县东平乡调查 , 3~ 5年
生锥栗林有虫株率达 76. 8% , 被害严重的幼树每株有虫巢 18~ 22个 , 严重影响了锥栗生长 .
1 材料与方法
1. 1 生物学特性观察
在苗圃盆栽锥栗幼苗 30盆 , 每盆接入幼虫 3~ 5头 , 罩上铁丝网 , 逐日观察 , 记载各虫态生活习性 .
另在建瓯市水源乡温洋村设野外固定观察点 2个 , 3~ 5 d观察 1次 , 化蛹后将林地蛹挖回 , 置养虫笼中
继续观察 .
1. 2 防治试验
1. 2. 1 供试药剂 A: 苏云金杆菌 ( Bt )系浦城县生化厂生产的 , 含孢量 120个 /g; B: 白僵菌 ( Bb)系
建瓯市白僵菌厂生产 , 含孢量 110亿个 /g; C: 10%氯氰菊脂 (上海农药厂 ) ; D: 80%敌敌畏 (福州农药
厂 ) ; E: 40%氧化乐果 (三明农药厂 ) .
1. 2. 2 试验方法 化学农药喷雾试验 将 10%氯氰菊酯、 80%敌敌畏和 40%氧化乐果分别配成 3种不
同浓度 , 用常规喷雾喷洒在供试盆栽的锥栗幼苗上 , 每盆接虫 20头 , 每处理设 3个重复 ; 野外试验每处
理设标准株 3株 , 每株供试虫 20头 . 处理后 48h结束试验 , 并设以对照 .
1. 2. 3 Bt- Bt- 10%氯氰菊酯混合剂最适配比的筛选 采用正交试验选用正交表 L9 ( 34 ) 安排试验 , 室
内试验每组供试幼虫 60头 , 处理后每隔 48h检查 1次死虫数 . 林间试验每株幼树接虫 20头 , 每组 3株
计 60头 , 分别套笼观察 , 处理后每隔 48h检查 1次死虫数 . 室内外试验均设对照 , 以 10d的校正死亡率
( P) 为试验指标 , 经 Xj= a rcsin P变换后作统计分析 , 试验因素及水平排列为 A ( Bt孢子亿个 /L ) A1
为 500, A2为 50, A3为 5; B ( Bb孢子亿个 /L ) , B1为 500, B2为 100, B3为 50; C ( 10%氯氰菊酯稀
释液 ) , C1为 1: 2 000倍液 , C2为 1: 4 000倍液 , C3为 1: 6 000倍液 .
南平市科委资助的 《锥栗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及抗性品种选育》 的科研论文之一 .
作者简介: 杨祖敏 , 女 , 1959年 12月出生 , 工程师 .
收稿日期 1998- 12- 29 修回日期 1999- 03- 03
DOI : 10. 13324 /j . cnki . jfcf . 1999. 03. 013
2 结果与分析
2. 1 形态特征 (图 1) [ 1]
1.成虫 adul t mo th 2.卵 egg 3. 幼虫 larv ar 4. 蛹 pupa
图 1 栗叶瘤丛螟形态图
FIGU RE 1 The sh ape of Ortha ga achatina But ler
2. 1. 1 成虫 雄蛾体长 7~ 11 mm,翅展 20~ 28 mm;
雌蛾体长 9~ 14 mm ,翅展 22~ 31 mm.头部淡黄褐色 ;
触角丝状黑褐色 ,雄蛾触角上具微毛 ; 下唇须外侧黑褐
色内侧白色 , 向上举弯曲超过头顶 ,末端尖锐 . 雄蛾胸
腹部背面淡褐色 , 雌蛾黑褐色 ,腹面淡白褐色 . 前翅基
部暗黑褐色 , 前缘中部有一黑点 , 外横线弯曲波浪形 ,
沿中脉向外突出 ,翅前缘 2 /3处有一乳头状肿瘤 ,外缘
黑褐色 , 缘毛褐色 , 基部有 1排黑点 . 后翅除外缘形成
褐色带外 , 其余灰黄色 . 前翅 R3、 R4、 R5脉共柄 , Cu2
脉靠近中室下角 , M2、 M3从中室下角伸出 . 后翅 Cu2、
M2、 M3脉伸出位置与前翅相同 .
2. 1. 2 卵 扁圆形 , 长径 0. 6~ 0. 8 mm , 短径 0. 3~
0. 4 mm,中央有不规则的红色斑纹 ,卵表散布点状纹 .
2. 1. 3 幼虫 初孵幼虫灰褐色至
灰黑色 , 2龄后逐渐变为棕色 .老熟
幼虫体长 23~ 32 mm褐色 ; 头部及
前胸背板红褐色 ,背线褐色宽带 ,亚
背线气门上线黄褐色 ;胸足黑褐色 ,
腹部黄褐色 .
2. 1. 4 茧和蛹 茧长 12~ 14mm,
长椭圆形 ,黄褐色 ;蛹体长 9~
表 1 栗叶瘤丝螟各虫态历期 /d
T ABLE 1 Du ration of di f feren t s tages of Or thaga achat ina Bu tler
世代 卵 幼虫 蛹 成虫 发生期
第 1代 7~ 9 33~ 47 13~ 24 3~ 5 4月下旬至 7月中旬
( 8. 2) ( 39. 4) ( 16. 8) ( 3. 9)
第 2代 5~ 8 236~ 283 14~ 28 3~ 5 6月下旬至翌年 5月中旬
( 7. 1) ( 264. 5) ( 18. 2) ( 4. 1)
注: 括号内系 40头平均值
12 mm, 红褐色或深棕色 , 腹节具刻点 , 腹末有臀棘 6根 , 中间 2根长而粗 , 其它 4根短而细 .
2. 2 生物学特性
2. 2. 1 生活史 栗叶瘤丝螟
在福建建瓯、 南平 1 a发生 2
代 . 以老熟幼虫在树基周围
的松土中结茧越冬 .翌年 4月
中旬开始化蛹 , 4月下旬始见
成虫 .第 1代幼虫 4月上旬孵
出 , 各世代历期及生活史见
表 1和表 2.
2. 2. 2 生活习性 成虫多在
夜间 19~ 24时羽化 , 羽化后
第 2天夜间开始交尾 , 以 22
~ 23时为交尾高峰期 , 交尾
表 2 栗叶瘤丝螟生活史 (福建建瓯 , 1996~ 1997年 )
TABLE 2 Li fe history of Orthag e ach atina Butler
世代 1— 3月上中下
4月
上中下
5月
上中下
6月
上中下
7月
上中下
8月
上中 下
9月
上中 下
10— 12月
上中 下
越冬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卵 — 幼虫 △ 蛹 + 成虫 ( - ) 越冬幼虫
历时 3~ 5 h, 交尾后第 2天夜间开始产卵 , 卵产在两叶靠拢处较隐蔽的叶面 , 每雌产卵 46~ 87粒 . 成虫
昼伏夜出 , 具趋光性 , 据各代 40头成虫统计 , 雌性比第 1代为 0. 53, 第 2代为 0. 49. 幼虫整天均可孵
化 , 以早上 8~ 9时孵化最高 . 初孵幼虫出壳后不取食卵壳 , 经 1~ 2 h即开始在附近吐丝缀嫩叶 , 小枝或
虫苞 , 匿居其中取食 . 随着虫龄增大 , 幼虫不断吐丝缀连新枝和叶片 , 使虫苞不断扩大 , 形成虫巢 , 巢
中有纯丝织成的巢室 , 巢内充满虫粪、 丝和枯枝叶 . 低龄幼虫有群集性 , 随着虫龄增大而分巢 . 幼虫多
为 6龄 , 少数 5龄或 7龄 . 幼虫行动敏捷 , 稍受惊动即缩入巢内 , 每巢通常有幼虫 2~ 4条 , 最多有 10余
条 . 老熟幼虫叶丝下垂到地面 , 或坠地入土 2~ 4 cm深处结茧化蛹 . 少数亦可在巢中作圆形丝织蛹室在
239第 3期 杨祖敏: 栗叶瘤丛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其中化蛹 , 预蛹期 2~ 3 d. 据 1998年 5月下旬进行蛹的分布调查 , 在栗树主干基部半径 50cm范围内占
28% . 100 cm范围内占 86. 4% . 栗叶瘤丛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黄色白茧蜂 Phanerotoma Flava Ash -
mead , 寄生率约 18. 5% ; 广黑点瘤姬蜂 Xanthopimpla punctata Fabricius寄生率约 9. 6% ; 另外一种姬
蜂 (学名待定 ) , 寄生率 3‰ .
2. 3 防治试验
2. 3. 1 化学农药喷雾防治试验 应用 10%氯氰菊酯 , 80%敌敌畏和 40%氧化乐果 3种农药对 3~ 4龄幼
虫进行防治试验 , 结果表明 (表 3): 80%敌敌畏 1 000倍液和 10%氯氰菊酯 2 000倍液对 3~ 4龄幼虫均
有良好防治效果 . 方差分析说明药剂种类对防治效果无显著影响 , FA= 3. 24 (室内 ) ; FA′= 3. 00 (林间 ) ,
F0. 01 ( 2, 4)= 18. 00; 浓度对防治效果有极显著影响 , FB= 63. 20 (室内 ) ; FB′= 64. 13 (林间 ) ,均大于 F0. 01
( 2, 4)= 18. 00; 经多重比较为各浓度间差异显著 .
表 3 3 种 化 学 杀 虫 剂 防 治 效 果
T ABLE 3 Effect of th ree chemical ins ecticides against th e larv ae
农药名称 浓度
(稀释倍数 )
室 内
平均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林 间
平均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10%氯氰菊酯 2 000 91. 67 91. 38 86. 67 85. 46
4 000 63. 33 62. 07 58. 33 54. 54
6 000 43. 33 41. 38 40. 00 34. 55
80%敌敌畏 1 000 93. 33 93. 10 90. 00 89. 09
2 000 71. 67 70. 69 66. 67 63. 64
3 000 36. 67 34. 49 35. 00 29. 09
40%氧化乐果 1 000 81. 67 81. 04 78. 33 76. 36
2 000 53. 33 51. 72 48. 33 43. 63
3 000 38. 333 6. 21 36. 67 30. 92
清水 (对照 ) 3. 33 / 8. 33 /
2. 3. 2 Bt- Bb- 10%氯氰菊酯混合剂筛选试
验 采用正交设计探讨 Bt- Bb- 10%氯氰菊
酯的合理配制试验结果表明 (表 4) ; 各因素最
佳水平组合为 A, B, C. 经计算求得 A, B, C
3因素各水平的 K值以及极差 , 由于极差愈大
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愈显著 , 室内试验极差:
RA= 17. 14, RB= 4. 63, RC= 17. 82;野外试验
极差: RA= 16. 56, RB= 4. 66, RC= 18. 36. 因
素的主次关糸为 C→ A→ B.
可见 ,最优水平组合为 C1 A1 B3 ,即 10%氯
氰菊酯 2 000倍液+ Bt孢子 500亿 /L+ 白僵菌
孢子 5亿 /L.进一步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
表 4 3种杀虫剂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4 Effect of th ree in secticides in orth og onal design
试验号 A B C 空白 室内试验
P /% xj
野外试验
P /% xj
1 1 1 1 1 96. 49 79. 20 92. 72 74. 35
2 1 2 2 2 89. 47 71. 06 83. 64 66. 14
3 1 3 3 3 85. 97 68. 00 80. 00 63. 43
4 2 1 2 3 70. 18 56. 90 63. 64 52. 92
5 2 2 3 1 60. 40 51. 59 52. 73 46. 56
6 2 3 1 2 91. 23 72. 77 85. 46 67. 58
7 3 1 3 2 50. 87 45. 50 41. 79 40. 27
8 3 2 1 3 84. 21 66. 59 80. 00 63. 43
9 3 3 2 1 66. 66 54. 73 59. 60 50. 53
室内试验均方比 FA= 76. 93* , FB= 5. 30, FC= 81. 16* , F0. 05 ( 2, 2)= 19. 0, F0. 01 ( 2, 2)= 99. 0; 野外试验
均方比 FA= 36. 42* , FB= 2. 73, FC= 42. 78* . 结果表明 Bt、 10%氯氰菊酯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 , 而
白僵菌对试验结果影响不显著 , 水平最佳组合同上述结果 .
3 小结
栗叶瘤丝螟是福建省闽北锥栗林的重要食叶害虫 , 在福建北部 1a发生 2代 , 幼虫的危害盛期第 1代
在 5月中旬至 6月中旬 , 第 2代在 7月下旬至 9月下旬 . 林间调查表明黄色白茧蜂是主要的亲生性天敌 ,
对该虫的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
室内外防治试验表明 , 10%氯氰菊酯 2 000倍液、 80%敌敌畏 1 000倍液 ,或者 10%氯氰酯 2 000倍
液 Bt孢子 500亿 /L+ Bb孢子 5亿 /L混合剂对该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但该虫第 2代幼虫危害盛期正值
240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19卷
锥栗授粉、 幼果生长期 , 为了避免药害和农药污染 , 应选用生物、 化学农药混合剂进行防治 , 发生严重
的锥栗林可在 7月中旬、 8月中旬各喷 1次 , 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
福建林学院陈顺立教授鉴定栗叶瘤丛螟学名 , 参加本项研究的还有黄金聪、 叶剑雄、 郭丹阳、 邱茂
才等同志 , 谨此一并致谢 .
参 考 文 献
1 陈顺立 , 戴沿海 . 福建主要树种害虫及防治 .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 1997. 153~ 211
2 姜景峰 . 樟丛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 昆虫知识 , 1990, 27 ( 1): 28~ 29
3 陈华豪 , 丁思统 , 蔡贤儒等 . 林业应用数理统计 . 大连: 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 1988. 272~ 326
Bionomics of Orthaga achat ina Butler and Its Control
Yang Zumin
( Fo res t Dis ease and Pes t Cont rol Quaran tin e Station of Nanping City, Nanping 353000)
ABSTRACT The chestmut pyrailid Orthaga achtina Butle r is a major pest of Castanea henryi in Fujian. It had two gener-
ations each year and liv es through the winter as o ld larv ae inside cocoons in th e soil. The egg stage lasts fo r fiv e to nine
days. The fir st g ener ation larv ae lasts 33 to 47 day s and the second gene ration larv ae la sts 236 to 283 days. The pupal
stag e la sts fo r 13 to 28 day s. The life of adult la sts thr ee to fiv e days. Each female deposits 46 to 87 eggs. Th e contr ol ex-
periment show ed that spraying with th e mix ture o f Bt 50 billio n spo res / L and 10% Permethrin ( 1∶ 2000) and Bb0. 5 billio n
spo r es /L , o r 10% Permethrin ( 1∶ 2000) o r 80% DDV P ( 1∶ 1000) w ere effectiv e to contro l the la rva e.
KEY WORDS Orthaga achatina Butler , bionomics, contr ol, Castanea henryi
241第 3期 杨祖敏: 栗叶瘤丛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