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4年第6期
油 茶 炭 疽 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是
油茶的主要病害,在我国油茶产区普遍发生,引起
严重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衰亡,严
重制约了油茶的产量[1]。目前,对炭疽病的防治主
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大量化学药剂的使用对人畜
收稿日期 : 2013-10-1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598)
作者简介 :王瑞芹,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应用微生物 ;E-mail :wrqzps@163.com
通讯作者 :刘君昂,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森林保护 ;E-mail :kjc9620@163.com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 Y13 的定殖能力及其对土著细菌的
影响
王瑞芹 周国英 刘君昂 李冬琴 孟庆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经济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04)
摘 要 : 采用抗利福平标记法,定期取样、平板稀释法回收等方法,检测拮抗菌株 Y13 在油茶叶片内的定殖能力 ;以平板
培养及 16S rDNA 法分析菌株 Y13 对油茶叶片内土著细菌种群的影响,为油茶炭疽病的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菌株
Y13 在油茶健株和病株叶内均能稳定定殖,接种 30 d 时仍分别能检测到 6.60×103CFU/g 和 3.56×103 CFU /g 的标记菌株 ;油茶叶片
内可培养内生细菌主要属于 5 个属的 7 个已知种,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克雷伯菌属
(Klebsiella)、鞘氨醇菌属(Sphing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以芽孢杆菌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为优势属。菌株 Y13
对不同处理油茶叶片内的群落结构和数量有明显的影响,能促进土著细菌群体的多样性,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油茶叶片内的枯草芽
孢杆菌数量,有利于抑制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增长。
关键词 : 油茶炭疽病 内生拮抗细菌 定殖 土著细菌
Coloniza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Y13 in Camellia oleifera Leaves and Its
Effect on Native Bacteria
Wang Ruiqin Zhou Guoying Liu Junang Li Dongqin Meng Qingmin
(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Non-timber Product Forest Silviculture and Protection,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
Abstract: The colonization capacity of strain Y13 in the Camellia oleifera, was investigated by marking with rifampicin, periodical
sampling, and recovering bacteria through diluting-plate method,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Y13 on native bacterial population were also studied by
diluting-plate and 16S rDNA methods, which would provide a basis for ecological control of camellia anthracnose. The results showed strain Y13R
displayed good colonization in camellia oleifera, 30 days after inoculation, 6.60×103CFU/g and 3.56×103CFU/g strains Y13R could be detected
in healthy and diseased leaves, respectively. Endophyt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Camellia oleifera belong to 5 genera of 7 species, Bacillus,
Lysinibacillus, Klebsiella, Sphingomonas and Pseudomonas, Bacillus and Lysinibacillus was the most prevalent genera. The group and amount
of predominant species had evident distinction in healthy and diseased leaves. The diversities of bacteria in the Camellia oleifera leveas were
improved by Y13 treatment and suppressed the pathogen propagation.
Key words: Camellia anthracnose Endophytic antagonistic bacteria Colonization Native bacteria
产生一定的毒害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会导
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利用
内生细菌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报道[2-6]。马英元等[7]
利用内生拮抗细菌 Mg15 来防治甜瓜白粉病,防治
效果显著 ;美国 Agraquest 公司[8]将生防菌株枯草
2014年第6期 163王瑞芹等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 Y13 的定殖能力及其对土著细菌的影响
芽胞杆菌 QST713 制成生物农药,可以用于防治多
种植物病害,是一种广谱生物杀菌剂。因此,利用
植物内生细菌防治植物病害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拮抗细菌 Y13 是从健康的油茶叶上分离筛选得
到的一株对油茶炭疽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内生细
菌,经鉴定该菌株为 Bacillus subtilis[9]。本文主要研
究 Y13 菌株在油茶健株和病株叶内的定殖,以及对
土著细菌群体影响,了解内生拮抗细菌 Y13、土著
细菌以及油茶炭疽病原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
油茶病害高效生防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 :油茶胶孢炭
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中南林业科
技大学森林保护实验室分离保存 ;Y13 菌株和 Y13R
突变菌株:Y13 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保护实验室分离
保存 ;Y13R 菌株是利福平(Rifampicin)300 μg/mL
的抗性突变体,该突变体在培养性状和对油茶炭疽
病菌的抑菌效果与 Y13 菌株是一致的[10]。
1.1.2 供试作物及品种 油茶 :1 年生健康油茶,
品种为湘林 1 号。
1.2 方法
1.2.1 接种体的制备 Y13R 悬浮液 :取保存于 4℃
的 Y13R 菌株,在含利福平浓度为 300 μg/mL NA 抗
性平板上活化,取单菌落接种于 NB 液体培养基中,
30℃过夜培养 24 h,再以 5% 接种量转接于 NB 培养
液中,30℃、180 r/min 震荡培养 72 h,离心后收集
菌体,用无菌水稀释至浓度为 109 CFU/mL。
油茶炭疽病原菌孢子悬浮液 :将含 0.1% 吐温
-80 的无菌水注入长满油茶炭疽病原菌的 PDA 平板
中,冲洗病原菌孢子,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后稀释成
孢子数为 106 个 /mL 的悬浮液。
1.2.2 油茶苗接种处理试验 试验共设 4 个处理 :
H1 为油茶健株对照(喷无菌水);H2 为油茶病株对
照(仅接种油茶炭疽病病原菌);H3 为接种 Y13R 菌
液的油茶健株(仅接种 Y13R 悬浮液);H4 为接种
Y13R 菌液的油茶病株(同时接种油茶炭疽病病原菌
和 Y13R 菌液)。接种采用刺伤叶片法,用无菌针头
刺伤油茶苗叶片,然后分别将 Y13R 悬浮液和油茶炭
疽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喷到不同处理的油茶刺伤叶片
上,接种用量均为 10 mL/ 株,然后进行套袋保湿 24 h。
每处理 10 株油茶苗,每个处理设 3 个重复,共 120 株。
自接种第 2 天开始,每天喷水 1-2 次,直至试验全
部结束。
1.2.3 取样和回收方法 分别于接种后 3、6、10、
15、20 和 30 d 进行取样。细菌的回收采用平板梯度
稀释法。剪取不同处理接种的油茶植株叶片约 0.5 g,
冲洗干净,将样品剪成小的组织块,放入 75% 酒
精浸 30 s,再用 3% 次氯酸钠消毒 2-3 min,用无菌
水冲洗 4 次,取最后一次冲洗液 0.1 mL 均匀涂布于
NA 培养基,观察有无菌落产生,检验叶片表面是否
灭菌彻底。然后将表面灭菌彻底的组织块放入已灭
菌的研钵中,加入少量灭菌的石英砂,再加入 5 mL
PBS 缓 冲 液(NaCl 8 g,KCl 0.2 g,Na2HPO4 1.44 g,
KH2PO4 0. 24 g,蒸馏水 1 000 mL),研磨成匀浆,用
PBS 缓冲液进行梯度稀释。为回收 Y13R 菌株,取
0.2 mL 稀释液涂布于含利福平浓度为 300 μg/mL 的
NA 培养基上,同时使用不含任何抗生素的 NA 培养
基分离样品中的土著细菌。每个稀释液设 3 个重复,
28℃下培养 36 h,然后进行平板计数。
1.2.4 油茶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根据土著
细菌菌落形态特征和镜检菌体形态,对土著细菌进
行初步分类,然后挑取有差异的代表性菌株,在 NA
平板上划线分离、纯化,4℃贮藏备用。
1.2.5 油茶内生细菌的分子鉴定 将纯化好的菌
株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中,30℃,180 r/min
震 荡 培 养 24 h。 按 照 细 菌 基 因 组 DNA 提 取 试 剂
盒(DP-302)操作说明提取菌株基因组 DNA。细
菌 16S rDNA 序列扩增方法 :选取细菌通用引物,
27F :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 :
5-TACGGCTACCTTGTTACGACTT-3, 扩 增 细 菌 的
16S rDNA 保守序列。总 PCR 反应体系为 25 μL :模
板 1 μL,引物 27F 1 μL,引物 1492R 1 μL,2×PCR
master mix 12.5 μL,ddH2O 9.5 μL。PCR 反应条件 :
94℃预变性 5 min,94℃变性 1 min,55℃退火 30 s,
72℃延伸 1 min,30 个循环,最后 72℃延伸 10 min。
PCR 产物经 1%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 PCR 产
物阳性结果的样品送至上海博尚生物技术有线公司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4年第6期164
测序。测序结果在 GenBank 中进行同源性比对。
1.2.6 优势菌种的确定 根据微生物鉴定和计数结
果计算各种土著细菌的相对分离频率,若相对分离
频率大于 10%,则确定该菌株为优势菌。
某菌株相对分离频率(%)= 某菌株的菌落数 / 分
离的微生物总菌落数 ×100%
2 结果
2.1 拮抗细菌Y13R在油茶健株和油茶病株叶内的
定殖动态
采用刺伤叶片法,均能从接种 Y13R 的油茶健
株(H3)和油茶病株(H4)叶片内回收到标记菌株,
而对照组未检测到标记菌株,说明标记菌株 Y13R 能
在油茶叶片内定殖。标记菌株 Y13R 在油茶健株和油
茶病株叶片内的定殖动态如表 1 所示。
菌株 Y13R 在油茶健株叶片内的定殖动态,如表
1 所示。接种 3 d 后,菌株 Y13R 在油茶健株叶片内
的定殖密度为 5.15×104 CFU/g,是同时期菌株 Y13R
在油茶病株上的 29.94 倍,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
< 0.05);之后迅速减少,到接种第 10 d 时,定殖
密度最小为 2.43×103 CFU /g,之后逐渐上升,接种
20 d 后,定殖密度为 8.65×103 CFU /g,之后趋于平衡,
接种 30 d 时仍能检测到 6.60×103 CFU /g 的标记菌
株。
菌株 Y13R 在油茶病株叶片内的定殖动态如表
1 所示。接种 3 d 后,菌株 Y13R 在油茶病株叶片内
的定殖密度为 1.72×103 CFU/g,接种 6 d 后,菌株
Y13R 定殖密度比油茶健株高,为 8.68×103 CFU/g,
接种 15 d 后,达到最大值 1.61×104 CFU/g,之后逐
表 1 标记菌株 Y13 在油茶叶片内的定殖动态(CFU/g)
不同处理
接种后时间(d)
3 6 10 15 20 30
接种 Y13 的油茶健株(H3) 5.15×104a 8.82×103a 2.43×103b 6.00×103b 8.65×103a 6.60×103a
接种 Y13 的油茶病株(H4) 1.72×103b 8.68×103a 3.22×103a 1.61×104a 4.69×103b 3.56×103b
对照组 CK 0b 0b 0c 0b 0c 0c
H3 :油茶健株(仅接种 Y13R 悬浮液);H4 :油茶病株(同时接种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和 Y13R 悬浮液);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经 Duncan 新复极差法检
验在 P<0.05 水平下差异显著
渐下降,接种 20 d 后,定殖密度为 4.69×103 CFU/g,
之后趋于平衡,接种 30 d 时仍能检测到 3.56×103
CFU /g 的标记菌株。以上表明标记菌株 Y13R 在油茶
叶片内的定殖能力强,定殖时间长达 30 d 以上。
2.2 拮抗细菌Y13对油茶叶片内细菌菌群的影响
2.2.1 菌株 Y13 对不同处理油茶叶片内总的细菌群
体数量分析 不同处理的油茶叶片内总的细菌群体
数量差异较大,见图 1。从图 1 中可以看出,油茶
健株(H1)叶片内总内生细菌数量波动较小,平均
值为 3.99×103 CFU/g。接种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后,
油茶病株(H2)叶片内细菌群体数量高于油茶健株,
相差 1.12-26.68 倍。
接种菌株 Y13R 的油茶健株(H3)叶片内总细
菌群体数量高于油茶健株对照,相差 1.33-19.15 倍;
接种 3 d 后,接种菌株 Y13R 的油茶病株(H4)叶片
内总细菌群体数量为 8.10×104 CFU/g,是油茶病株
对照的 2.63 倍,之后总细菌群体数量逐渐降低,到
接种 20 d 时,接种菌株 Y13R 的油茶病株(H4)叶
片内总细菌群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为9.84×104 CFU /g,
是油茶病株对照的 2.39 倍。以上表明不同处理的油
茶叶片内总的细菌群体数量差异较大,菌株 Y13 能
够提高油茶叶片内总细菌群体数量。
2.2.2 菌株 Y13 对油茶叶片内可培养内生细菌类群
分析 对油茶叶片内可培养内生细菌的 16S rDNA 序
c d
b
c c d
b
a
b
a b
a
a
b
a
b
b
c
a
c
b
a
a
b
3.0
3.5
4.0
4.5
5.0
5.5
3
᧕ਾᰦ䰤d
⭏
㓶㧼
ᮠ䟿
lg
cfu
/g
H1H2
H3
H4
6 10 15 20 30
H1 :油茶健株(喷无菌水);H2 :油茶病株(仅接种油茶炭疽病病原菌)
H3 :油茶健株(仅接种 Y13R 悬浮液);H4 :油茶病株(同时接种油茶炭疽
病菌和 Y13R 悬浮液);图柱上方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间经
Duncan 新复极差法检验在 P<0.05 水平下差异显著
图 1 不同处理油茶叶片内总内生细菌数量变化
2014年第6期 165王瑞芹等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 Y13 的定殖能力及其对土著细菌的影响
列相似性进行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见
表 2。从分析结果看,不同处理油茶叶片内可培养内
生细菌主要属于 5 个属的 7 个已知种,分别为芽孢
杆菌属(Bacillus)、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
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鞘氨醇菌属(Sphingomonas)
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以芽孢杆菌属和赖
氨酸芽孢杆菌属为优势属。
表 2 油茶可培养内生细菌 16S rDNA 序列相似性分析
属 种 代表菌株 相似度(%) 登录号
Bacillus Bacillus subtilis B0001 99 EU257445
Bacillus cereus B0093 100 KF054752
Bacillus anthracis B3245 99 KF475884
Bacillus safensis B2142 98 AF234854
Bacillus sp. B0389 100 KF364493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5336 99 EU159480
Lysinibacillus 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B0093 99 AB680103
Klebsiella Klebsiella pneumoniae B5031 99 EU360791
Sphingomonas Sphingomonas sp. B5180 100 EU741011
Pseudomonas Pseudomonas sp. B6021 100 HQ728583
由图 2 可知,油茶健株(H1)可培养内生细菌
主要属于 3 个已知属,其中芽孢杆菌属细菌最多,
占 81.85%,为优势属,包含 4 个已知种,其次是赖
氨酸芽孢杆菌属,占 16.91%,为优势属,包含 1 个
已知种,最少的为鞘氨醇芽孢杆菌属,仅占 1.25% ;
油茶病株(H2)叶片内可培养内生细菌与油茶健
株(H1)有 3 种共有的已知属,克雷伯菌属为油茶
病株(H2)所特有的属,占 17.71%,为其优势属 ;
接种 Y13R 的油茶健株(H3)与油茶健株(H1)有
3 种共有的已知属,其中芽孢杆菌属细菌最多,占
77.17%,为优势属,包含 5 个已知种,其次是赖氨
酸芽孢杆菌属,占 19.43%,为优势属,包含 1 个已
知种,最少的也为鞘氨醇芽孢杆菌属,仅占 3.42% ;
接种 Y13R 的油茶病株(H4)叶片内可培养内生细
菌主要属于 5 个已知属,以芽孢杆菌属和赖氨酸芽
孢杆菌属居多,分别占 71.20% 和 18.46%,为优势属;
以上表明菌株 Y13 对油茶叶片内的群落结构有明显
的影响,促进了土著细菌群体的多样性。
2.2.3 菌株 Y13 对油茶叶片内可培养内生细菌数量
分析 由表 3 可知,不同处理下的油茶叶片内优势
类群的数量有较大差异。油茶健株(H1)内的优
势类群数量波动不大 ;接种油茶炭疽病病原菌 3 d
后,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急剧升高,为 2.62×104
CFU/g,是油茶健株(H1)的 77.12 倍,随着炭疽
病原菌的对油茶的侵染,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逐渐
降低,到接种 15 d 时,出现第 2 个高峰,数量为
1.38×104 CFU/g,之后迅速降低,到接种 30 d 时,
仅为 340 CFU/g ;肺炎克雷伯菌为油茶病株(H2)
接种后期所特有,数量为 2.82×104 CFU/g 和 3.62×
103 CFU/g。
接种 Y13R 之后的油茶健株(H3)和油茶病株
(H4)叶片内的优势类群数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
油茶健株(H3)叶片内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变化幅
度较大,是油茶健株对照(H1)的 4.41-54.59 倍 ;
接种 Y13R 的油茶病株(H4)叶片内枯草芽孢杆菌
的数量是油茶病株对照(H2)的 3.37-82.82 倍 ;以
上表明菌株 Y13 的接入能够显著提高油茶叶片内的
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有利于抑制油茶炭疽病病原菌
的增长。
3 讨论
拮抗菌能否在植物体内有效定殖是防病的一个
重要因素[8]。本研究表明标记菌株 Y13R 能在油茶
16.91% 1.25%
81.85%
H1
17.17% 5.43%
14.17% 63.24%
H2
㣭ᆒᵶ㧼Bacillus
䎆≘䞨㣭ᆒᵶ㧼Lysinibacillus䷈≘䞷অ㜎㧼Sphingomonas
㣭ᆒᵶ㧼Bacillus
䎆≘䞨㣭ᆒᵶ㧼Lysinibacillusݻ䴧՟㧼Klebsiella䷈≘䞷অ㜎㧼Sphingomonas
19.43% 3.42%
77.17%
H3
18.46%
5.24%
2.59% 2.50%
71.20%
H3
㣭ᆒᵶ㧼Bacillus
䎆≘䞨㣭ᆒᵶ㧼Lysinibacillusݻ䴧՟㧼Klebsiella
㣭ᆒᵶ㧼Bacillus
䎆≘䞨㣭ᆒᵶ㧼Lysinibacillusݻ䴧՟㧼Klebsiella䷈≘䞷অ㜎㧼Sphingomonasٷঅ㜎㧼Pseudomonas
图 2 不同处理油茶叶片内生细菌类群组成及相对分离频率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4年第6期166
表 3 不同处理油茶叶片内优势类群的数量变化(103 CFU/g)
优势类群 处理
接种后时间(d)
3 6 10 15 20 30
Bacillus subtilis H1 0.34c 0.30c 0.41b 0.51d 0.43c 0.41c
H2 26.22a 5.14b 3.56b 13.75b 1.86c 0.34c
H3 7.73b 8.75a 22.38a 3.04c 15.13b 1.81b
H4 28.16a 1.01c 3.13b 25.81a 30.73a 3.41a
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H1 0.65c 0.59bc 0.74a 0.67b 0.62c 0.79c
H2 2.70c 36.41a 0.01b 12.52a 0c 1.26ab
H3 42.86a 0.31c 0b 0.95b 8.63b 0.95bc
H4 18.31b 1.19b 0b 0b 44.88a 1.58a
Bacillus cereus H1 2.16c 2.29b 2.09a 2.21b 2.36b 2.24a
H2 0c 56.85a 0c 14.04a 8.27a 1.02b
H3 13.70b 0.41c 0.97b 2.58b 8.48a 1.02b
H4 34.54a 0.61c 0.18c 0c 2.88b 0.75b
Klebsiella pneumoniae H1 0 0b 0 0b 0b 0b
H2 0 0b 0 0b 28.18a 3.62a
H3 0 0b 0 0b 0b 0b
H4 0 0.53a 0 9.11a 0b 0b
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经 Duncan 新复极差法检验在 P<0.05 水平下差异显著
叶片内定殖,并且在油茶健株和病株上的定殖特性
表现的有所不同。标记菌株 Y13R 在油茶健株和油茶
病株叶片内的定殖时间可长达 30 d 以上,定殖能力
强。接种 6 至 15 d 时,标记菌株 Y13R 在油茶病株
叶片内的定殖密度逐渐比健株高,这可能是由于标
记菌株 Y13R 与油茶炭疽病原菌竞争生态位点和营
养物质,标记菌株 Y13R 更有竞争优势,接种 20 至
30 d 后,油茶病株上炭疽病斑开始出现,土著细菌
群体数量迅速增长,使得拮抗细菌 Y13R 处于不利
的竞争状态,因此可能使得标记菌株 Y13R 在油茶
病株叶片内的定殖密度低于健株。同样,Bacon 研
究也表明,从玉米中分离出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与
玉米病原真菌串珠镰孢有相同的生态位点,该菌能
在玉米体内迅速定殖和繁殖,可有效降低该病原真
菌及其毒素的积累[9]。李湘民等[10]研究了 Pf7-14
和 B5423-R 在水稻健株和感染纹枯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 水稻病株上的定殖以及对土著细菌群体的影
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病斑上 B5423 比 Pf7-14 具有更
强的竞争能力 ;同时也表明引入的拮抗细菌同土著
细菌群体在营养和空间上竞争激烈,且土著细菌群
体更具有竞争优势。
油 茶 健 株 叶 片 上 的 细 菌 优 势 种 群 为 Bacillus
subtilis、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和 Bacillus cereus。与
接种油茶炭疽病原菌的油茶病株相比,油茶病株叶
片上增加了 Klebsiella pneumoniae,其平均相对分离
频率为 17.17% ;接种后期,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
Bacillus subtilis,在接种 Y13 菌株的油茶病株(H4)
叶片上的数量显著高于油茶病株(H2)。在这期间,
拮抗细菌 Y13 可能占据有利于营养和空间竞争的生
态位点,并抑制油茶炭疽病原菌的增长。
本实验室对内生拮抗细菌 Y13 在油茶叶片上的
定殖能力及对土著细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油茶
高效生防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此外,
关于 Y13 菌株定殖与油茶植株、油茶植株体内微生
物群落及油茶炭疽病菌之间的多元交互作用还有待
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内生拮抗菌株 Y13 能够在油茶健株和病株叶片
内稳定定殖,接种 30 d 后仍分别能检测到 6.60×103
CFU/g 和 3.56×103 CFU/g 的 标 记 菌 株 ;油 茶 叶 片
内可培养内生细菌主要属于 5 个属的 7 个已知种,
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赖氨酸芽孢杆菌属
(Lysinibacillus)、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鞘氨醇菌
属(Sphing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以芽孢杆菌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为优势属。菌株
2014年第6期 167王瑞芹等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 Y13 的定殖能力及其对土著细菌的影响
Y13 对油茶健株和病株叶片内的群落结构和数量有
明显的影响,能促进土著细菌群体的多样性,同时
能够显著提高油茶叶片内的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有
利于抑制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增长。
参 考 文 献
[1] 李春平 , 李清华 , 钟伟 . 油茶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安
徽农业科学 , 2003, (6):162-180.
[2] 丁国春 , 付鹏 , 李红梅 , 等 . 枯草芽孢杆菌 AR11 菌株对南方根
结线虫的生物防治[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28(2):
46-49.
[3] 吴蔼民 , 顾本康 , 付正擎 , 等 . 内生菌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
效及增产作用[J]. 江苏农业科学 , 2000(5):38-39.
[4] 林玲 , 张爱香 , 金中时 , 等 . 生防细菌与黄腐酸绿源宝促进棉
花生长及防治黄萎病的效果[J]. 江苏农业学报 , 2006, 22(2):
122-126.
[5] 杨海莲 , 孙晓璐 , 宋未 , 等 . 水稻内生阴沟肠杆菌 MR12 的鉴定
及其固氮和防病作用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 2001, 31(l):
92-93.
[6] Chen C, Banske EM, Musson G, et 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Fusarium
wilt on cotton by use of endophytic bacteria[J]. Biological
Control, 1995, 5(1):83-91.
[7] 马英元 , 栾非时 , 马鸿艳 , 等 . 甜瓜白粉病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
鉴定及其防治效果的研究[J]. 植物保护 , 2011, 37(2):25-
30.
[8] Paulitz TC, Belanger RR. Biological control in greenhouse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2001, 39 :103-
133.
[9] 布婷婷 , 周国英 , 刘君昂 , 等 .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 Y13 菌株
16SrDNA 序列分析及抑菌机理研究[J]. 经济林研究 , 2012,
30(3):11-15.
[10] 卢丽俐 . 油茶炭疽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发酵及抑菌机理
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2009.
[11] Kloepper JW, Schroth MN.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and plant growth under gnotobiotic conditions[J]. Phytopathol-
ogy, 1981, 71(6):642-644.
[12] 阎孟红 , 蔡正求 , 韩继刚 , 等 . 植物内生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
中的应用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 , 2004(3):8-12.
[13] 李湘民 , 许志刚 , Mew TW. 稻株上拮抗细菌的定殖及其对土
著细菌的影响[J]. 生态学报 , 2008, 28(8):3868-3874.
[14] 杨秀荣 , 田 涛 , 孙淑琴 , 等 . GFP 标记生防细菌 B579 及其定
殖能力检测[J]. 植物病理学报 , 2013, 43(1):82-87.
[15] 殷幼平 , 袁训娥 , 李强 , 等 . 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 CQBS03 的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及其在柑橘叶片上的定殖[J]. 中国
农业科学 , 2010, 43(17):3555-3563.
[16] 余超 , 肖荣凤 , 刘波 , 等 . 生防菌 FJAT-346-PA 的内生定殖特
性及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J]. 植物保护学报 , 2010, 12
(6): 493-498.
[17] 农倩 , 陈雪凤 , 黎起秦 , 等 . 水稻内生细菌 B196 的鉴定及其
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1, 27
(1):99-103.
[18] 李斌 , 谢关林 , 吕意琳 , 等 . 水稻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主要种群
结构及对纹枯病和恶苗病菌的拮抗性[J].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20(1):84-88.
[19] 周林 , 程萍 , 喻国辉 , 等 . 枯草芽孢杆菌 TR21 在香蕉体内及
根际的定殖动态[J].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26(19):392-
396.
[20] Parke JL, Gurian-Scherman D. Diversity of the 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 and implications for risk assessment of biological
control strains[J].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2001, 39 :
225-258.
(责任编辑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