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纤毛虫抑动抗原及其诱导的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2011年第12期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收稿日期 :2011-06-29
基金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J0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40084)
作者简介 :原丽平,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病原分子生物学 ;E-mail:yuanliping515@126.com
通讯作者 :黄晓红,女,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病原分子生物学 ;E-mail:biohxh@fjnu.edu.cn
纤毛虫抑动抗原及其诱导的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原丽平 徐阳 陈金铃 黄晓红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州 350108)
摘 要: 概述了纤毛虫抑动抗原基因的结构特征、基因特点、克隆、表达、生物学功能,以及与抑动抗原蛋白有关的免疫反
应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抑动抗原可能是有效疫苗的候选分子之一,为有效的预防“白点病”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纤毛虫 抑动抗原 免疫反应 疫苗 白点病
Research Progress on Immobilization Antigen and Immunologic
Reaction of Ciliates
Yuan Liping Xu Yang Chen Jinling Huang Xiaoh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
Abstract: The recent advances in composition,gene feature,cloning,expression,biological function and correlative immunologic
reaction of immobilization antigen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was proposed that immobilization antigens would be one candidacy of effective
vacc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White Spot Disease.
Key words: Ciliate Immobilization antigen Immunologic reaction Vaccines White spot disease
大多数纤毛虫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
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纤毛在虫体表面有节律地顺
序摆动,形成波状运动,加之纤毛在排列上稍有倾
斜,因而推动虫体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向前运动。
虫体也可依靠纤毛逆向摆动而改变运动方向,向后
移动等。在虫体的近前端有一明显的胞口,下接胞
咽,后端有一个较小的胞肛。多数纤毛虫营自生生
活,少数可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消化道
内。人们对于自由生活的纤毛虫有的作为模式生物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四膜虫、草履虫等,其中
嗜热四膜虫的基因组测序已完成。另有一些寄生
性的纤毛虫,如在渔业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多子
小 瓜 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与 刺 激 隐 核 虫
(Cryptocaryon irritans)。前者能感染几乎所有的淡水
鱼类,是淡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病害,而后者俗称海
水小瓜虫,是一种重要的海水鱼类寄生纤毛虫,主
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海域,如太平洋、波斯湾、
红海及大西洋等地区[1] 。刺激隐核虫侵染海水鱼的
皮肤和鳃,造成上皮组织损伤,严重的引起宿主呼
吸困难,渗透压失衡,二次病菌感染,导致宿主死
亡[2] 。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大致分为 3 个阶段 :滋
养体、包囊和幼虫阶段[3] 。滋养体体表附有均匀的
纤毛,运动缓慢,生长期为 3-5 d,滋养体成熟后自
动从宿主上脱落下来形成包囊,包囊的主要特点是
纤毛退化,形成透明囊壁,包囊经过多次分裂,内
部发育成快速游动的幼体,幼体从包囊壁的薄弱区
逐个钻出,发育成幼虫,幼虫体表布满均匀的体纤毛,
虫体透明,游动很快,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过去,
人们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治疗白点病,这些方法包括
用硫酸铜、杀藻胺、孔雀石绿、苯氧乙醇和福尔马
林等治疗小范围的感染。然而这些药物不适合于商
业性的渔场,一方面浓度达不到治疗疾病的要求;另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年第12期38
一方面,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鱼体中残留[4] 。
免疫预防法是一种更为经济和环保的方法,它
克服了化学和物理治疗方法的缺点,是一种有效地
抵制刺激隐核虫感染海水鱼类的方法。要使用免疫
预防法治疗白点病需要对纤毛虫特点有充分的了解,
对纤毛虫和宿主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纤毛虫产生
获得性免疫反应的机理充分了解。
刺激隐核虫为一种纤毛原虫,与其他的纤毛虫
在生活史、感染模式和病理特征方面有许多相似之
处。20 世纪 70-80 年代,研究者发现四膜虫或草
履虫免疫试验动物后,免疫血清能在体外特异凝集
四膜虫或草履虫虫体。研究表明,在这些纤毛虫表
面存在抗原性蛋白,这些蛋白能够使免疫动物产生
具有凝集作用的特异性抗体,这些与虫体凝集相关
的虫体膜表面蛋白被称为抑动抗原[5] 。Hines and
Spira[6] 发现,感染了淡水小瓜虫的鱼对小瓜虫有凝
集作用,感染了小瓜虫的鱼会强迫大部分的小瓜虫
离开宿主[7] ,而强迫小瓜虫在成熟前离开宿主的是
一种丰富的膜蛋白[8] 。感染了刺激隐核虫的海水鱼
类对刺激隐核虫也有同样的凝集作用[9] ,表明这些
虫体表面都存在一种膜蛋白 : 抑动抗原。在随后 20
多年期间,Lin 和 Clark 等[10] 领导的研究小组对抑
动抗原免疫应答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
抑动抗原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候选性保护抗
原。下面从抑动抗原的结构特征、基因特点、克隆
及表达、相关的免疫反应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进行
阐述。
1 抑动抗原的基因及蛋白的结构特征
1.1 抑动抗原基因的特点
与在四膜虫的基因组中 AT 含量丰富,以 A 结
尾的密码子很多,以 G 结尾的密码子很少的特点相
同[11] ,抑动抗原 cDNA 中 AT 含量丰富,5-UTRs
中 AT 特别丰富,在 ATG 起始密码子上游有 10-15
个 A,每个密码子 3 端为 A/T 的情况占所有密码子
的 84.8%-86%[12] ,这种偏向性是抑动抗原基因的
共同特征,这可能在限制 RNA 的结构方面起了很大
作用。虽然在草履虫抑动抗原 SerH 基因中,以 C 结
尾的基因多于以 T 结尾的基因,很少有以 A 和 G 结
尾 的 基 因。 但 是 AGG、ACG、CGN、CAG、CAY、
CCG、GGG、GAR、UCG 和 UAC 等这些富含 GC 的
密码子根本没有出现,6 个精氨酸密码子,只出现
了 AGA[9] 。在四膜虫和草履虫中发现编码谷氨酰胺
的密码子有 6 个,比传统的密码子表多了 2 个,即
TAA 和 TAG。TAA 是用得最多的谷氨酰胺密码子,
在四膜虫中使用的比例为 57%,在草履虫中使用的
比例为 50%,CAA 次之,分别为 22% 和 28% ;TAG
使用比例分别为 17% 和 16%,CAG 使用比例最低[11]。
谷氨酰胺密码子的偏向性符合上面所说的基因组密
码子偏向性,尽量减少 GC 的使用频率。所以如果
需要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完整的抑动抗原蛋白,需要
将传统的终止密码子 TAA 和 TAG 诱变为编码谷氨
酰胺的密码子 CAA 和 CAG,才可以表达出完整的抑
动抗原蛋白。
1.2 抑动抗原蛋白特征
1.2.1 抑动抗原肽链特点 纤毛虫的抑动抗原多
肽链在结构上十分相似,N 端为信号肽,在第 7 个
位置上为异亮氨酸,C 端为疏水端,为 GPI 锚定蛋
白。抑动抗原分子中富含丙氨酸、半胱氨酸、苏氨
酸、丝氨酸及富含半胱氨酸重复序列。半胱氨酸重
复序列模式即 C-X2,3-C,与许多不同家族的锌指
结合蛋白和其他的金属结合蛋白是相似的[13] ,搜
索 SWISS-PROT 数据库发现,48 kD 的小瓜虫的抑
动抗原基因和草履虫的 SerH 抑动抗原基因相似度
很高[14]。草履虫中的较大的抑动抗原分子中含有
30-37 个重复序列,每个序列中包括 8 个半胱氨酸,
四膜虫中的较小的 H 抑动蛋白分子中含有 3.5 个重
复序列,每个序列中包括 8 个半胱氨酸[15] 。这些半
胱氨酸重复序列结构与“锌指结合”蛋白结构相似,
是典型的重金属结合位点。许多报道表明,在多数
生物体中,转膜信号分子穿过 GPI 锚定蛋白转移到
细胞外并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活动。而在鱼类宿主
的体表,小瓜虫在成熟前离开免疫宿主的这个过程
也可能与抗体介导的穿膜信号活动有关[16] 。
1.2.2 抑动抗原血清型 虽然不同的抑动抗原的基
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都存在较高的同源性,但存在
不同的血清型,如用亲和层析纯化的淡水小瓜虫 G1
株的抑动抗原得到的兔的抗血清不能阻动其他来源
的小瓜虫[10] 。根据特定抗血清的抑动现象,在野生
2011年第12期 39原丽平等 :纤毛虫抑动抗原及其诱导的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型的小瓜虫中至少存在 5 种血清型,分别为 A、B、C、
D 和 E。通过 SDS-PAGE 和 Western blotting 分析发现,
所有的血清型表达的抑动抗原的大小均在 40-70 kD
范围之间[10,17] 。血清型 A、B、C 和 E 共表达了 2
种不同大小的抑动抗原,而血清型 D 仅仅表达一种
55 kD 的抑动抗原。虽然特定株的抑动抗原表位是特
定的,但在 Western blotting 中不同血清型的抗原和
异源的抗血清发生强烈的反应,所以它们还是有很
大的相关性[17] 。用 48 kD 的抑动抗原相应的 cDNA
作为探针,通过 Southern 杂交发现,不同株的抑动
抗原是相关家族基因的产物,这些基因在核酸序列
水平上具有 85% 同源性。杂交分析发现,不同血清
型表达不同的抑动抗原不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
是由于在蛋白质中发生了基因的漂移现象[17] 。四膜
虫中有 L、H、T、I 和 S 共 5 种抑动抗原,其中温
度是影响抑动抗原基因表达的主要因素,H 抑动抗
原在 20-36℃下表达,L 抑动抗原在 20℃以下表达,
T 抑动抗原在 36℃以上表达[18] 。
2 与抑动抗原相关的免疫反应
2.1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从许多试验中可以观察到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
作用 :(1)许多实验室报道了不同的鱼对小瓜虫的
不同抵抗能力[19] ;(2)不同剑尾鱼杂交产生的后
代比亲代对于小瓜虫的感染有高的抵抗力[20] ;(3)
天然健康的鱼对四膜虫属的亚种的感染存在抵抗
力[21]。鱼类阻抗寄生纤毛虫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主
要是存在于淋巴组织和血液中的吞噬细胞,以及非
特异性的细胞毒性细胞(NCC)。NCC 是一种血细
胞,能够在体外杀死人类和鼠类的肿瘤细胞,是一
类与哺乳动物的自然杀伤细胞(NKC)相类似的免
疫细胞[22]。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鳟鱼感染了小瓜虫
以后,NCC 数量在垂死的鱼的血液中急剧增加[23]。
虽然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阻抗纤毛虫的侵袭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仍
极易受到病原纤毛虫的侵染。所以,对养殖环境而
言,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鱼体仅起着介导性
保护作用[24] 。
2.2 特异性免疫反应
Hines 等[6] 首次报道了鱼类对纤毛虫的体液免
疫反应,发现鲤鱼免疫了小瓜虫以后,血清在体外
可以凝集小瓜虫的幼虫,这个现象适用于许多鱼类,
比如鲑鱼、鲶鱼等,而且免疫鱼的黏液也可以凝集
小瓜虫,研究发现小瓜虫的膜蛋白在凝集现象中起
了很大的作用。小瓜虫的膜蛋白主要是抑动抗原,
抗血清中产生了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小
瓜虫的凝集,血清的抗体滴度与凝集现象有很大的
相关性。通过 Western blotting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发现抗血清中的主要蛋白是抑动抗原,通
过免疫细胞定位发现纤毛虫的膜抗原是免疫鱼的抗
血清和鼠的单克隆抗体的主要结合部位[25] 。
有人纯化了小瓜虫 G5 株的抑动抗原,然后分
别用小瓜虫虫体感染鲶鱼,抑动抗原免疫鲶鱼,通
过 ELISA 试验发现血清抗体水平滴度都很高,而黏
膜抗体水平滴度很低,并且这两者不存在正相关。
研究者认为,系统抗体和黏液抗体的产生没有相关
性,但需要进一步证明皮肤中存在淋巴细胞[26] 。
Lee 等[27] 对抑动抗原的免疫反应进行了研究。
用切努克大马哈鱼(Chinook salmon)上皮细胞培养
一种纤毛虫(Philasterides dicentrarchi),然后又把这
种纤毛虫皮下注射到比目鱼中,最后从腹水中收集
这些纤毛虫。接着分别提取了培养的纤毛虫和感染
的纤毛虫的蛋白,发现培养的纤毛虫产生的抗血清
只对培养的纤毛虫有凝集作用,对感染的纤毛虫无
凝集作用。通过 SDS-PAGE 发现,培养的和感染的
纤毛虫蛋白提取物条带也有不同,培养的纤毛虫蛋
白提取物在 53-74 kD 之间有两条亮带,而感染的纤
毛虫蛋白提取物在 26-39 kD 之间有 3 条亮带。所以
推测感染的纤毛虫为了在宿主中生存,表达了一种
新的抑动抗原。与培养的纤毛虫相比,感染的纤毛
虫在低稀释度时无凝集现象,却被杀死。说明存在
一种新的抑动蛋白,这种蛋白有跨反应性,并且有
高的免疫能力。同样,在小瓜虫中也发现了同源和
异源的跨免疫反应保护机制[27] 。
Lin 等[10] 纯化了 G3 株抑动抗原单克隆抗体,
发现 IgG 可以保护已感染过小瓜虫的鱼,而 IgM 不
能保护感染了小瓜虫的鱼。但免疫了这两种抗体的
鱼血清都可以阻动小瓜虫。而免疫了 IgM 的鱼黏膜
不能阻动小瓜虫,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
是 IgM 的分子量比较大,到达不了鱼黏膜 ;二是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年第12期40
IgM 的过速翻转。另外,被动免疫反应具有血清特
定性,而主动免疫反应可以保护鱼免受不同血清型
小瓜虫的感染,可能非抑动抗原决定簇相似于不同
的抑动抗原或是存在其他保护性抗原。
Clark 等[16] 研究发现,让鱼感染可控制量的
小瓜虫,鱼不会死亡,相反鱼会产生体液免疫反应
来驱使小瓜虫离开宿主,而在这个过程中抑动抗原
起了关键的作用。作者提出许多假设来解释这种现
象。第一种假设认为小瓜虫本身的逃避机制在起作
用,纤毛虫对于化学刺激是比较敏感的,它们会向
吸引物移动或者逃离不利的环境,滋养体可以感觉
到宿主皮肤表面低浓度的抗体水平而离开宿主。在
草履虫中也是这样,处于临界水平的抗原抗体浓度
会引起逃避反应。第二种假设认为在细胞表面抗原
的交联会引发一种暗示纤毛虫离开宿主的信号,结
合在细胞表面的抗体会产生一种信号传导通路,会
阻断正常的代谢途径从而使纤毛虫离开宿主。例如,
在正常情况下滋养体会产生组织水解酶和一些方便
逃离的因子,而结合的抗体会刺激虫体大幅度减少
这些物质的形成,从而使滋养体在成熟前离开宿主,
被动离开会增加对虫体上皮组织的损害性。抑动抗
体不仅可以在体外抑动相应的纤毛虫,还可以诱导
纤毛虫在皮周质的隔间中分泌黏液样物质。
3 抑动抗原的生物学功能
在草履虫和四膜虫中,抑动抗原通过糖基化磷
脂酰肌醇(GPI)锚定在原生质体膜表面,覆盖了原
生质体和纤毛表面[28] 。Reisner 等[29] 也认为抑动抗
原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细胞膜从而保护纤毛虫免受外
界环境的影响。这种推论符合低等真核生物 GPI 锚
定蛋白的特点[30] 。小瓜虫表面抑动抗原的跨连接
引起一种生理反应,这种反应与跨膜信号的转导有
关[16] 。与这些研究结果相符的是,抑动抗原产生的
抗体引发小瓜虫和四膜虫中黏液囊的分布[31] ,也调
节草履虫中刺细胞的分布。
4 抑动抗原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Clark 等[14] 克隆了淡水小瓜虫抑动抗原基因,
并命名为 IAG48(G1),这个基因是编码 442 个氨基
酸的阅读框,并分离到抑动抗原 1.2 kb 的 cDNA。但
小瓜虫使用非标准的密码子编码,即上面所说的以
TAA 和 TAG 编码谷氨酰胺,因此无法在原核生物中
直接表达抑动抗原,需要对 cDNA 进行诱变或人工
合成抑动抗原基因才能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
He 等[32] 通过 6 个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拼接了
48 kD 抑动抗原蛋白基因中的部分片段,将该片段克
隆到载体 pGEX2T 中,并将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
表达了 GST-iAg1 融合蛋白,GST-iAg1 的抗血清能和
抑动抗原蛋白反应,这表明重组蛋白包含 i-AgI 的抗
原肽段,但攻毒试验结束后多数金鱼仍然会感染小
瓜虫。Lin 等[33] 也将 IAG52A 基因在大肠杆菌和哺
乳动物细胞 COS-7 中克隆表达。但这两种系统的表
达产物免疫效果均不理想。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抗
原缺乏糖基化,产物不能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而
在 COS-7 细胞的表达产物蛋白虽然能形成正确的折
叠,但由于其锚定序列和 COS-7 细胞本身的锚定序
列存在差异,因此抑动抗原不能锚定在细胞膜表面。
Lin 等[33] 用多种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抑动蛋白,
这 些 载 体 包 括 pProEX-1、 pET-22b(+)、pQE-16、
pGEX-4P-1 和 pGEX-6P-1,其中在 pGEX-6P-1 中表
达量最高,表达的蛋白全为 GST 融合蛋白,用相应
的酶切掉 GST 后,蛋白还是和谷胱甘肽琼脂糖黏在
一块,不容易洗脱下来。
而四膜虫与刺激隐核虫都属于纤毛虫,它们的
表达系统十分相似,因此适宜在四膜虫中表达抑动
抗原基因。Gaertig 等[34] 在四膜虫中表达了淡水小
瓜虫虫体表面的 48 kD 抑动抗原。他们将 IAG48 亚
克隆到 BTU1 序列中部,再导入四膜虫中,通过紫
杉酚筛选后,得到能在膜表面表达淡水小瓜虫抑动
抗原蛋白的四膜虫重组体。通过 Western blotting 分
析,证实重组体中包含抑动抗原基因,并且反应效
果不错。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明,转基因
的抑动抗原蛋白定位在四膜虫表面。
5 疫苗开发
鱼类对寄生虫的感染可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
这为免疫预防控制寄生虫的感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利用活体免疫鱼类虽然会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但
活体收集起来比较困难,收集数量较少,不适用大
规模的使用,因此使用基因工程的手段预防寄生虫
成为必然的趋势。抑动抗原是制备工程疫苗的有效
2011年第12期 41
抗原,它具有高的抗原性,可以刺激宿主产生特异
性的抗体,从而防止寄生虫的感染,有效地保护了
寄生虫对宿主的感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程疫
苗将会运用于渔业养殖中,渔业发展会更上一层楼,
人类生活质量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Colorni A,Burgess P. 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 1951,the cause
of white spot disease in marine fish: an update. Aquarium Sciences
and Conservation,1997,1(4):217-238.
[2] Diggles BK,Adlard RD.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Cryptocaryon
irritans. J Eukaryot Microbiol,1997,44(1):25-32.
[3] Bai JS,Xie MQ,Zhu XQ,et al.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immunogenicity of theronts,tomonts and trophonts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 in grouper. Parasitol Res,2008,102(2):307-313.
[4] Hirazawa N,Goto T,Shirasu K. Killing effect of various treatments
on the monogenean Heterobothrium okamotoi eggs and oncomiracidia
and the ciliate Cryptocaryon irritans cysts and theronts. Aquaculture,
2003,223(1-4):1-13.
[5] Dickerson HW,Clark TG,Findly RC. Ic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has membrane-associated immobilization antigens. J Protozool,
1989,36(2):159-164.
[6] Hines RS,Spira DT. Ichthyophthiriasis in the mirror carp Cyprinus
carpio(L.)V. Acquired immunity. Journal of Fish Biology,1974,
6(4):373-378.
[7] Cross ML,Matthews RA. Localized leucocyte response to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establishment in immune carp Cyprinus
carpio L. Vet Immunol Immunopathol,1993,38(3-4):341-358.
[8] Clark TG,Lin TL,Dickerson HW. Surface immobilization antigens
of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their role in protective immunity.
Annual Review of Fish Diseases,1995,5:113-131.
[9] Luo XC,Xie MQ,Zhu XQ,et al.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host-
parasite relationship for Cryptocaryon irritans isolated from South
China. Parasitol Res,2008,102(6):1269-1275.
[10] Lin TL,Clark TG,Dickerson H. Passive immunization of channel
catfish(Ictalurus punctatus)against the ciliated protozoan parasite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by use of murine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fect Immun,1996,64(10):4085-4090.
[11] Salim HM,Ring KL,Cavalcanti AR. Patterns of codon usage in
two ciliates that reassign the genetic code: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and Paramecium tetraurelia. Protist,2008,159(2):283-298.
[12] Deak JC,Paul Doerder F. Sequence,codon usage and cysteine
periodicity of the SerH1 gene and in the encoded surface protein of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Gene,1995,164(1):163-166.
[13] Berg JM,Shi Y. The galvanization of biology: a growing
appreciation for the roles of zinc. Science,1996,271(5252):1081.
[14] Clark TG,Lin TL,Jackwood DA,et al. The gene for an abundant
parasite coat protein predicts tandemly repetitive metal binding
domains. Gene,1999,229(1-2):91-100.
[15] Doerder FP. Sequence and expression of the SerJ immobilization
antigen gene of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regulated by dominant
epistasis. Gene,2000,257(2):319-326.
[16] Clark TG,Dickerson HW. Antibody-mediated effects on parasite
behavior: Evidence of a novel mechanism of immunity against a
parasitic protist. Parasitol Today,1997,13(12):477-480.
[17] Dickerson HW,Clark TG,Leff AA. Serotypic variation among
isolates of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J
Eukaryot Microbiol,1993,40(6):816-820.
[18] Doerder FP,Gerber CA.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erL
paralogs of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0,278(3):621-626.
[19] Pickering A,Christie P. Sexual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ectoparasitic infestation of the brown trout,Salmo trutta L.
Journal of Fish Biology,1980,16(6):669-683.
[20] Mart in -Campos JM,Comeron JM,Miyashi ta N,et al .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at the y-ac-sc region of
Drosophila simulans and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Genetics,
1992,130(4):805-816.
[21] Hoffman GL,Landolt M,Camper JE,et al. A disease of
freshwater fishes caused by Tetrahymena corlissi Thompson,1955,
and a key for identification of holotrich ciliates of freshwater fishes.
J Parasitol,1975,61(2):217-223.
[22] Graves SS,Evans DL,Dawe DL. Antiprotozoan activity of
nonspecific cytotoxic cells (NCC) from the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J Immunol,1985,134(1):78-85.
[23] Dalton PJ. Protozoan threat to fish industry. Vet Rec,1980,107
(13):316.
[24] Clark TG,Dickerson HW,Findly RC. Immune response of
channel catfish to ciliary antigens of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Dev
Comp Immunol,1988,12(3):581-594.
原丽平等 :纤毛虫抑动抗原及其诱导的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年第12期42
[25] Xu C,Clark TG,Leff AA,et al. Analysis of the soluble and
membrane-bound immobilization antigens of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1995,42
(5):558-564.
[26] Maki JL,Dickerson HW. Systemic and cutaneous mucus antibody
responses of channel catfish immunized against the protozoan
parasite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3,10(5):876-881.
[27] Lee EH,Kim KH. Can the surface immobilization antigens of
Philasterides dicentrarchi(Ciliophora: Scuticociliatida)be used as
target antigens to develop vaccines in cultured fish?. Fish Shellfish
Immunol,2008,24(1):142-146.
[28] Caron F,Meyer E. Molecular basis of surface antigen variation in
paramecia. Annu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1989,43(1):23-42.
[29] Reisner A,Rowe J,Sleigh R. Tertiary structure of the soluble
surface proteins of Paramecium . Biochemistry,1969,8
(11):4637-4644.
[30] Ferguson M. What Can GPI Do for You?. Parasitology Today,
1994,10(2):48-52.
[31] Clark T,Dickerson H,Gratzek J,et al. In vitro response of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to sera from immune channel catfish.
Journal of Fish Biology,1987,31(suppl.):203-208.
[32] He JY,Yin Z,Xu GL,et al. Protection of goldfish against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by immunization with a recombinant
vaccine. Aquaculture,1997,158(1-2):1-10.
[33] Lin Y,Cheng G,Wang X,et al. The use of synthetic genes for
the expression of ciliate proteins in heterologous systems. Gene,
2002,288(1-2):85-94.
[34] Gaertig J,Gao Y,Tishgarten T,et al. Surface display of a
parasite antigen in the ciliate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Nat
Biotechnol,1999,17(5):462-465.
(责任编辑 狄艳红)
[14] Kucera GT,Bortner DM,Rosenberg MP. Overexpression of an
agouti cDNA in the skin of transgenic mice recapitulates dominant
coat color phenotypes of spontaneous mutants. Dev Biol,1996,
173:162-173.
[15] Eckert RL,Crish JF,Efimova T,et al. Regulation of involucrin
gene expression. J Invest Dermatol,2004,123:13-22.
[16] Yano K,Brown LF,Detmar M. Control of hair growth and follicle
size by VEGF-mediated angiogenesis. J Clin Invest,2001,
107:409-417.
[17] Stenn KS,Paus R. Controls of hair follicle cycling. Physiol Rev,
2001,81:449-494.
[18] Low TL,Goldstein AL.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ymosin beta
4. J Biol Chem,1982,257: 1000-1006.
[19] Philp D,St-Surin S,Cha HJ,et al. Thymosin beta 4 induces hair
growth via stem cell mi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nn N Y Acad
Sci, 2007,1112:95-103.
[20] Alonso L,Fuchs E. Stem cells in the skin: waste not,Wnt not.
Genes Dev,2003,17:1189-1200.
[21] James PL,Jones S,Busby W,et al. A highly conserved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IGFBP-5) is expressed during
myoblast differentiation. J Biol Chem,1993,268: 22305-22312.
[22] Allander SV,Larsson C,Ehrenborg E,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romosomal gene and promoter for 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5. J Biol Chem,1994,269: 10891-10898.
[23] Schlake T. Segmental Igfbp5 expression is specif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bent structure of zigzag hairs. Mech Dev,2005b,
122:988-997.

(责任编辑 狄艳红)
(上接第 3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