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木质纤维生产燃料乙醇工艺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2期
木质纤维生产燃料乙醇工艺的研究进展
王璀璨 王义强 陈介南 李辉 张振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长沙 410004 )
  摘  要:  利用丰富而廉价的木质纤维原料代替粮食生产燃料乙醇, 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木
质纤维为原料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可分为 4种工艺: 分步糖水解化发酵法、同步糖化发酵法、同步糖化共发酵法和直接微生物转
化法。介绍了以上 4种工艺的研究进展, 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燃料乙醇 木质纤维 发酵工艺
Research Progress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in
Fuel Ethanol Production from Lignocellulosic B iomass
W ang Cuican W ang Y iqiang Chen J ienan L iHu i Zhang Zhenhua
(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 ental Science& T echnology, Central Sou 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 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Abstrac:t  L ignocellu losic b iomass is a cheap, renew ab le, abundantly ava ilab le resource, and its b ioconve rsion to fuel ethano l is
m ean ing ful in the susta ining deve lopm en t o f our so ciety and econom y. Fue l ethano l production from lignocellu losic b iom ass can be d iv id
ed into four techno log ical processes as fo llow s, sepa ra te hydrolysis and ferm enta tion, sim ultaneous sacchar ification and ferm enta tion, sim
u ltaneous sacchar ification and coferm entation, d irect m icrob ial conversion.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tatus o f four techno log ical proces
ses in fue l ethano l production from lignocellu losic biom ass was system atical summarized, and feasib le suggestions fo r further researches
w ere presented.
Key words:  Fuel ethano l L ignoce llu los ic biom ass Ferm entation technology
收稿日期: 20091022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 948!项目 ( 20064123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 ( 2007sx06)
作者简介:王璀璨,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质能源; Em ai:l w angcu ican2003@ 163. com
通讯作者:王义强,男,博士,教授,长期从事生物质能源的研究; Em a i:l w angy iq iang12@ yahoo. com. cn
随着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国
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 汽车尾气等有害物质的大
量排放,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可
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日益增加的危机, 大力
开发新的可再生性资源已经成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前提条件。
然而,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粮食产量整体上供不
应求。以粮食为主发展燃料酒精有 与人争食!之
弊,原料供应很难得到保障,而且价格随粮食市场波
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木质纤维生物质间接来自
太阳能,是人类可预知的可获得的最充足的燃料原
料来源 [ 1]。有鉴于此, 美国等先进国家已开始将生
物能源研究和开发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以木质纤维生
产乙醇的方向。对中国这样人多地少、资源环境压
力大、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来说, 积极发展以木质纤
维生物转化乙醇为重点的生物能源技术,同时建立
以能源林业为依托并综合利用大量农业废弃物, 如
农作物秸秆、皮壳等,林业残余物,如锯木屑、刨花、
木材和造纸工业废料等, 城乡垃圾和杂草等低成本
木质纤维资源的原料保障模式,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木质纤维到乙醇的生物转化过程通常包括木
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纤维素酶的生产,纤维素的水
解糖化,纤维素水解产物 (己糖 )的发酵和半纤维素
水解产物 (戊糖 )的发酵。根据不同步骤的整合程
度而分为分步糖化发酵、同步糖化发酵、同步糖化共
发酵和微生物直接转化。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2期
1 分步水解糖化发酵
分步糖水解化发酵 ( SHF)从木质纤维素化学转
化演变而来,即用酶解替代纤维素的酸解,再进行乙
醇发酵。分步糖化发酵先用纤维素酶水解木质纤维
素,再将酶解产生的糖液作为发酵碳源,纤维素的酶
解和酶解液的发酵分别在不同的反应器中进行 [ 2]。
1974年, M andels等 [ 3]利用绿色木霉 ( T richoder
ma v iride)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酶的添加量为 12
FPU /g, 50∀ 酶解废弃纤维秸秆 (质量分数 5% ), 48
h所产生还原糖的效率最高可以达到 92%。 1980
年, D etroy等 [ 4]利用未处理的稻壳和蔗渣为原料进
行分步水解发酵, 酶的添加量为 10 FPU /g固体物,
50∀ 酶解 72 h, 酶解率低于 10%。 1984年, M es
Hartree等 [ 5 ]研究了未处理的秸秆糖的转化率为
11%;经过 28%乙二胺 55∀ 处理 3 d后的秸秆, 糖
的转化率可达到 60% ;通过水解蒸汽爆破处理的大
麦和小麦秸秆, 糖的转化率分别为 425% 和
216%。 1989年, Spindler等 [ 6]将麦秆经稀酸预处
理,底物浓度为 75% ,当酶添加量从 7 FPU /g增加
到 26 FPU /g,糖的转化率从 33%增加到 60%。
2009年, Abedinifar等 [ 7]利用商业纤维素酶和
葡萄糖苷酶将稻草酶解, 再分别用印度毛霉 (Mu
cor indicus)、米根霉 ( Rhizopus oryzae )和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发酵转化成乙醇。用稀酸
水解预处理稻草,温度为 45∀ , pH为 50,经过 48 h
酶解,产糖率为 072 g /g,比蒸汽预处理 ( 060 g /g)
和未预处理的稻草 ( 046 g /g)高。当预处理稀酸的
浓度从 20 g /L增加到 50 g /L和 100 g /L,产糖率比
原先低 13%和 16%。在厌氧条件下发酵制取乙醇,
印度毛霉菌发酵的水解产生乙醇为 036- 043 g /
g, 004- 006 g /g丙三醇; 酿酒酵母为 037- 045
g /g乙醇, 005- 007 g /g丙三醇; 并且这两种真菌
不产生其它的代谢物, 发酵时间不超过 25 h。而米
根霉菌主要的副产品为乳酸 005 - 009 g /g,产生
的乙醇为 033- 041 g /g,丙三醇为 003- 004 g /
g。同年, Gupta等 [ 8 ]用酸预处理柔荑牧豆树木片,
然后酶解,利用树干毕赤酵母 (P ichia stip itis)和酿酒
酵母发酵成乙醇。稀 H 2 SO 4 ( 30%, v /v )处理使木
质纤维复合物中的半纤维素水解成戊糖, 同时有其
他的物质生成,如糠醛,羟甲基糠醛, 酚醛塑料和乙
酸。酸与亚硫酸钠 ( 50%, w /v ) 和亚氯酸钠
( 30% , w /v ), 预处理底物脱木质素程度为 932%。
酶的添加量为 30 FPU /g的滤纸酶和 90 IU /g的
葡萄糖苷酶, 在 50∀ 时, 纤维类物质的酶解糖化
效率最高。用树干毕赤酵母和酿酒酵母发酵酸解和
酶解的底物, 分别包括 1824 g /L和 3747 g /L 的
还原糖,可分别产生 713 g /L和 1852 g /L的乙醇,
相应的产率为 039 g /g和 049 g /g。
在纤维素酶解过程中, 纤维二糖的积累会抑制
内切和外切葡聚糖酶,葡萄糖的积累对于 葡萄糖
苷酶的催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纤维素的浓
度无法提高,这样导致酶解糖化效率不高,从而影响
后续的发酵乙醇得率 [ 9]。
2 同步糖化发酵
同步糖化发酵 ( SSF)使酶解与发酵合二为一,
酶解产生的糖不断被发酵利用, 消除了纤维素酶受
葡萄糖和纤维二糖终产物抑制,提高了糖化效率,并
降低了酶制剂的用量 [ 10]。在工艺上采用同步糖化
发酵,简化了设备, 同时缩短了发酵周期,提高了生
产效率。同步糖化发酵是目前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
乙醇研究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由于纤维素水解
和乙醇发酵所需的酶系通常来自不同的微生物, 最
适反应条件各不相同。酶解温度一般为 45- 50∀ ,
发酵温度为 30- 35∀ ; 酶解最适 pH 一般为 45 -
55,而发酵 pH一般为中性。
1998年, Kr ishna等 [ 11]利用里氏木霉 (Trichoder
ma reesei)QM 9414的复合纤维素酶和酿酒酵母 NR
RLY132同步糖化发酵预处理的甘蔗叶生产燃料
乙醇。在 50∀ 和 pH 为 45的条件下, 底物经碱性
过氧化氢处理且其浓度为 25%时, 使用里氏木霉
QM 9414制备的纤维素酶 ( 40 FPU /g底物 ), 酶解
48 h,糖的转化率为 92%。
2002年, Go lias等 [ 12]利用克雷伯氏菌 (K lebsiel
la oxy toca) P2重组体同步糖化发酵 100 g /L微晶纤
维素可产生 33 g /L乙醇,略低于理论值 36 g /L。在
等温条件下将克雷伯氏菌 P2重组体与巴斯德酵母
( 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或运动发酵单胞菌 (Zy
momonasmobilis)共培养, 可提高纤维素酶的利用
率。在相同的接种密度下, 共培养体系比任何一种
纯培养体系发酵产生的乙醇更多, 速度更快。克雷
52
2010年第 2期 王璀璨等 :木质纤维生产燃料乙醇工艺的研究进展
伯氏菌 P2重组体在共培养的早期阶段起主导作用,
而后期的乙醇产量则主要取决于更多的耐乙醇菌
系。这些菌系的突变可提高克雷伯氏菌 P2重组体
的乙醇耐受性,提高其在纤维素同步糖化发酵中的
效用。
2006年, A lkasraw i等 [ 13]研究了普通面包酵母
( B aker# s yeast)、酿酒酵母 TMB3000同步糖化共发
酵蒸汽爆破软木片制备燃料乙醇。当不溶性底物浓
度分别为 3%、5%和 8%的情况下,乙醇产量在理论
值的 85%以上, 仅仅只有面包酵母在 8%不溶性底
物浓度情况下, 最后产率小于 65%。同年, Karim i
等 [ 14]研究了印度毛霉 (Mucor indicus),米根霉 (Rhi
zopus oryzae)和酿酒酵母 (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
同步糖化发酵经稀酸水解预处理德稻草秸秆生产乙
醇,并以纯纤维素,微晶纤维素作为参照。分别进行
了需氧和厌氧的同步糖化发酵试验,当温度为 38∀ ,
固体底物浓度为 50 g / L,添加 15或 30 FPU /g的滤
纸酶。所有的菌株均能通过同步糖化发酵预处理过
的稻草秸秆得到 40% - 74%的最大理论乙醇产量。
米根霉发酵最大的乙醇产量为 74%, 其次是印度毛
霉,添加 15 FPU /g的滤纸酶可得到 68%的乙醇产
量。用印度毛霉和酿酒酵母进行同步糖化发酵分别
相当于 117mg /g和 90 mg /g葡萄糖的预处理秸秆,
甘油是主要的副产物, 而米根霉在厌氧条件下发酵
相当于 60mg /g葡萄糖的预处理秸秆的主要副产物
主要是乳酸。
2007年, L inde等 [ 15]研究了酿酒酵母同步糖化
共发酵用硫酸预处理过的蒸汽爆破大麦秸秆生产燃
料乙醇。当大麦秸秆的水不溶性固体含量为 5% ,
酶的添加量为 20 FPU /g, 酵母接种量为 5g /L的条
件下同步糖化发酵, 最高乙醇产量达到理论值的
82%。增加水不溶性固体含量并降低酶添加量都会
使乙醇产量降低。然而, 在预处理过的麦草秸秆水
解物中添加酵母, 水不溶性固体含量可从 5%增至
75%,酵母接种量可从 5 g /L降至 2 g /L,乙醇产量
同样可达到理论值的 80%。同年,  hgren等 [ 16]蒸
汽预处理玉米秸秆生产乙醇,比较同步糖化发酵法
和分步糖化发酵两种不同的工艺。试验中酶用量为
10 FPU /g,在同步糖化发酵中酿酒酵母浓度为 1 g /
L,预处理过的玉米秸秆浓度为 8%。 SSF的乙醇产
量比 SHF高 13%。以未处理的原料为底物, 用 SSF
发酵法,没有抑制物质比有抑制物质存在时的乙醇
产量低;相反, 用 SHF发酵法, 存在抑制物时乙醇产
量低。当没有抑制物质时, SHF的乙醇产量比有抑
制物质时 SSF的乙醇产量低。
2008年, Chen等 [ 17 ]研究了碱性过氧化物和蒸
汽爆破耦合对麦草秸秆进行预处理。在复杂的预处
理之后,麦草中的纤维素组分含量从 315%增加到
672%。在经过复杂的碱性爆破处理和简单蒸汽爆
破的麦草秸秆水解物中, 葡萄糖含量分别为 1109
g /L和 678 g /L。同步糖化发酵的最适条件为 40∀
和 120 h,纤维素酶的添加量为 40 FPU /g, 酿酒酵母
接种量为 10% ( v /v), 底物浓度 167% (w /v )。在
最适条件下,经过复杂预处理的同步糖化发酵乙醇
产量达到 515 g /L,达到了总产量的 811%。同年,
Shen等 [ 18]从扣囊复膜孢酵母 (Saccharomycop sis f ibu
lig era )克隆出一种名为 BGL1的 葡萄糖苷酶编码
基因,并融入酿酒酵母 NAN27菌株的染色体 rDNA
培育出酿酒酵母 NAN227。与没有可探测放射性的
母菌株相比,酿酒酵母 NAN 227中 葡萄糖苷酶具
有 102 IU /mg蛋白质的特殊放射性。摇瓶中纤维
二糖被用来作为唯一碳源, 在 48 h后, 酿酒酵母
NAN227消耗 62 g /L纤维二糖, 生产 33 g /L乙
醇, 产率为 0532 g /g。母菌株 NAN27只消耗 192
g /L纤维二糖并且没有乙醇产出。同步糖化发酵稀
酸预处理玉米芯, 酿酒酵母 NAN227在 72 h产出
20 g /L乙醇。用母菌株 NAN27发酵, 额外加入 20
IU /g的 葡萄糖苷酶得到相似的产量。同年, M ar
ques等 [ 19]利用回收的造纸废渣通过同步糖化发酵
( SSF)或分步糖化发酵 ( SHF)转化成乙醇。在酶解
阶段用的是添加商业纤维素酶并实现了 100%的糖
化效率。用树干毕赤酵母 ( P ichia stip itis) CBS5573
发酵产乙醇, SHF具有较高的转化率, 相应的乙醇
浓度为 196 g /L, 但是需要 179 h。而 SSF在接种后
48 h就能发酵完, 乙醇产量为 186 g /L。同年,
O lofsson等 [ 20]利用一株重组的木糖发酵酿酒酵母菌
TMB340, 在有氧条件下, 发酵气爆预处理麦草秸秆
同步糖化发酵制备燃料乙醇。研究表明, 在 34∀
时, 补料发酵乙醇产率为 71% ,明显优于分批发酵
工艺的 59% ,在不溶性木质纤维为 7%时,乙醇产量
53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2期
接近 80%。
2009年, L i等 [ 21 ]利用酿酒酵母同步糖化发酵
用磷酸 丙酮处理狗牙根、芦苇和油菜籽进行乙醇生
产。当底物中纤维素含量较低为 3%时, 进行单批
模式同步糖化发酵, 96 h后产出 16 g /L乙醇。当底
物中纤维素含量较高 ( 10%来自狗牙根和芦苇, 5%
来自油菜籽 ) ,进行单批模式同步糖化发酵, 乙醇产
率超过 93%。分批补料模式同步糖化发酵进一步
提高了乙醇产率。当水不溶性固体含量提高到
36%时,在 38∀ 下,控制酵母菌的浓度进行发酵,乙
醇产量达到 56 g /L。结果表明,预处理过的材料可
作为好的生物乙醇生产原料, 并且磷酸丙酮预处理
可有效提高乙醇总产率。同年, Zhao和 X ia[ 22]利用
重组酿酒酵母菌株 ZU10同步糖化发酵碱预处理的
玉米秸秆生产乙醇。由于里氏木霉生产纤的维素酶
中纤维二糖酶活性低, 在酶解过程中导致纤维二糖
积累。在同步糖化发酵体系中补充纤维二糖酶大大
降低纤维素水解中由于纤维二糖积累带来的反馈抑
制,从而提高了乙醇产量。同步糖化发酵前进行 12
h的酶法预水解 ( 50∀ 条件下 )对于乙醇总产量有积
极的影响。从碱性预处理玉米芯中得到的葡萄糖和
木糖可以被重组的酿酒酵母菌株 ZU10有效地进行
共发酵。在 33∀ 条件下, 底物浓度为 80 g /L, 添加
20 FPU /g滤纸酶和 10 IU /g的纤维二糖酶, 得到了
278 g /L乙醇, 相当于 0350 g /g的碳水化合物作
为底物的乙醇总产量。
但此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酶解与乙醇发酵的
最适温度不一致,为了两者兼顾, SSF采用的温度一
般为 37- 38∀ 。这种方法相应的要求纤维素酶生
产成本和周期的降低, 能同时发酵五碳糖和六碳糖
的转基因酵母,优化的预处理手段以及连续工艺的
开发和使用。
3 同步糖化共发酵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了能同
时发酵戊糖和己糖的工程菌,如大肠杆菌 K011[ 23 ] ,
使戊糖和己糖在同一反应器中发酵成为可能, 从而
实现了同步糖化共发酵 ( SSCF)。同步糖化共发酵
在同步糖化发酵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设备,缩短
了发酵周期,因而该工艺的研究越来越多。
酿酒酵母 LNHST,它的染色体组里携带着毕氏
酵母菌的可编码木糖分解代谢的基因。 1997年,
Toon等 [ 24]利用这种菌株连续发酵纯糖在 48 h内
有稳定的乙醇产量, 可达到理论产值的 704%。中
试规模中用预处理玉米芯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菌株
在 SSCF过程中的功能特性, 即尽管高水平的代谢
抑制剂的存在下, 4 d内仍可转化 784%的葡萄糖
和 516%的木糖。
1998年, Law ford和 Rousseau[ 25]以硬木水解产
物为原料,利用重组运动单胞菌 (Zymom onasmobil
is) 39676: pZB4L同步糖化共发酵制取燃料乙醇。
控制发酵液中乙酸含量为 075% , 大约 2 /3的木糖
经过 48 h没有被降解,而增加原始葡萄糖浓度也不
能增加木糖的发酵效率。在这种供给葡萄糖的模式
中, 葡萄糖的供给率为 05 g /h可以刺激水解纤维
素的水解率。而在没有乙酸的情况下,这个供给葡
萄糖的模式并不能抑制木糖的利用。
1999年, M cm illan等 [ 26 ]先将稀酸预处理黄杨
木, 然后利用美国国家能源部研究实验室可发酵木
糖的运动发酵单胞菌的突变体同步糖化共发酵制取
燃料乙醇。发酵过程添加酶量为 12 FPU /g,经 7 d
发酵能够产出多于 3% (w /v )的乙醇, 能获得 54%
的乙醇转化率。当利用 S igma公司生产的滤纸酶活
为 14 FPU /g的纤维素酶时, 乙醇的转化率能达到
65%。同年, Law fo rd和 Rousseau[ 27]利用重组运动
发酵单胞菌 CP4: PZB5分解葡萄糖和木糖同步糖化
共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当葡萄糖和木糖的总浓度为
12% (w /v )时, 控制发酵过程中 pH为 5, 乙醇的最
大浓度为 55% (w /v ) ;当 pH为 575时,乙醇的最
大浓度将大于 6% (w /v ), 转化效率是最大理论效率
的 94% - 96%。
2003年, Te ixeira[ 28]通过预处理混合白杨木和
甘蔗渣同步糖化共发酵生产燃料乙醇,从而对过氧
乙酸联合碱性前预处理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利用
运动发酵单胞菌 CP4 /p ZB5,分别采用 6% 的 NaOH
与 15%的过氧乙酸和只用 15%的过氧乙酸预处理
过的原料乙醇理论产率分别为 928% 和 919%。
碱性前预处理可以降低木质纤维素原料的乙酰基,
在降低过氧乙酸的需求中这种处理是很有帮助的。
2006年, K im等 [ 29]研究了一种使用氨水进行预
处理的方法 ( LLARP)处理玉米秸秆同步糖化共发
54
2010年第 2期 王璀璨等 :木质纤维生产燃料乙醇工艺的研究进展
酵生产燃料乙醇。此方法不但能够缩短停留时间和
降低能源投入,而且可以完成 59% - 70%的木质素
的去除率且保留 48% - 57%的木聚糖。在 LLARP
处理玉米秸秆的最佳操作下, 当滤纸酶活 ( FPU /g)
分别为 60、15和 75的情况下, 酶促反应率对应为
95%、90%和 86%。LLARP样品在同步糖化共发酵
试验中,使用酿酒酵母 NRELD ( 5) A, 在葡聚糖浓
度为 6% (w /v )时, 乙醇产量是最大理论产量的
84%。当利用重组大肠杆菌 KO11时, 葡聚糖和木
聚糖均可被高效利用, 产出的总乙醇产量为单一用
葡聚糖的最大理论产值的 109%。LLARP的流出物
里存在的低聚木糖不能被纤维素酶高效水解, 其效
率只是消化率的 60%。当处理过的玉米秸秆中有
LLARP的流出物时 SSCF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而且
总乙醇产量只有理论值的 56%。同年,  hgren
等 [ 30]玉米秸秆浸泡在 3%的 SO 2中蒸汽爆破预处
理,酿酒酵母 TMB3400在 005%底物浓度下同步糖
化共发酵预处理的玉米秸秆,相对于不能发酵五碳
糖的酵母来说,理论产率从 52%提高到 64%。
2007年, K im和 Lee[ 31]研究了在温和的温度下
用氨水浸泡预处理玉米秸秆同步糖化共发酵生产燃
料乙醇。最佳预处理条件是氨水浓度为 15%氨水,
温度为 60∀ ,固液比为 1∃6, 处理时间为 12 h。被处
理过的玉米秸秆保留有 100%的葡聚糖和 85%的木
聚糖, 而木质素则被去除了 62%。在 15个单位的
滤纸酶活 ( FPU /g )条件下, 葡聚糖含量的酶促反应
率也从 17%升高到 85% ,而木聚糖的酶促反应率也
升到了 78%。利用重组大肠杆菌 KO11同步糖化共
发酵对处理过的浓度为 3%的葡聚糖玉米秸秆可生
产出浓度为 192 g /L的乙醇。
氨水预处理法 ( SAA )预处理方法可增加木质纤
维的表面面积、孔隙大小并可提高酶的利用率。
2008年, K im等 [ 32 ]利用 SAA处理大麦壳, 加入 3%
的葡聚糖、4%木聚糖酶和浓度为 15 FPU /g的滤纸
酶,并利用重组大肠杆菌 KO11同步糖化共发酵
( SSCF)生产乙醇。乙醇最终浓度可达 241 g /L,可
达到最大理论产量的 894%。
2009年, Zhang等 [ 33] 利用木糖的酿酒酵母
RWB222和商业纤维素酶,建立一种动力学模型来
预测同步糖化共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这种模型描述
了纤维素和木聚糖的酶促水解反应葡萄糖和木糖的
竞争性吸收。结果表明,葡聚糖和木聚糖的酶促水
解反应是高相关性的, 并且若木糖浓度较低在 SS
CF过程中对酶促水解作用不会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所产生的乙醇不仅抑制特定的生长率,而且和细胞
死亡相关联。在所有酶促水解反应相关常数里, 纤
维素酶解的比率常数是最大影响因子;而在发酵相
关常量里乙醇产量和乙醇最大容忍量是最大影
响因子。
4 直接微生物转化
直接微生物转化法 ( DMC )是将纤维素酶的生
产、纤维素酶水解糖化和糖的乙醇发酵 3个过程耦
合成一步。因为减少了容器的使用, 所以节约了成
本。然而,由于发酵过程中的副产物的产生以及微
生物的乙醇耐受性比较差,所以乙醇的产量比较低。
在 DMC的研究中,热解糖梭菌被研究得比较多 [ 34]。
1989年, M istry和 Cooney[ 35]利用连续培养细胞
回收系统来提高乙醇生产率和利用热解糖梭菌发酵
木糖的产量。在最优条件下连续培养热解糖梭菌
( C lostrid ium thermosaccharoly ticum )发酵木糖, 乙醇
总产率为 22 g /L /h,比在没有细胞回收和同样的特
定生长率连续培养下大 8倍。同年, Christakopoulos
等 [ 36]发现纤维素酶生产菌株尖孢镰刀菌 ( Fusarium
oxy sporum ) F3可以直接把葡萄糖、木糖、纤维二糖、
纤维素发酵成乙醇。在有氧阶段和厌氧阶段 pH分
别为 55和 6时, 纤维素转化为乙醇浓度分别为
96 g /L和 145 g /L, 相当于理论产量的 892%
和 532%。
1991年, Christakopoulosa等 [ 37]尖孢镰刀菌 F3
发酵碱处理的浓度为 4% (w /v )的稻草,最大乙醇产
量为 0275 g /g, 相当于理论值的 678%。同年,
S ingh和 Kum ar[ 38]发现尖孢镰刀菌属的几个菌株不
仅能转化木糖,而且还能一步将纤维素转化成乙醇。
尖孢镰刀菌发酵生产乙醇的特点相比较于其他生物
是有区别的,这些优点包括纤维素酶的生产和纤维
素的水解、戊糖发酵、糖和乙醇的耐受性较强。主要
的缺点是与酵母相比其转化率低。
1998年, Ran i等 [ 39]利用梭状芽孢杆菌 ( Clostridi
um thermocellum ) SS21和 SS22分别发酵 8 g /L得微
晶纤维素可分别得到 037和 035 g /g(乙醇 /底物 )。
55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2期
当底物浓度为 80 g /L的滤纸时, 菌株 SS21把其中的
71 g滤纸转化成 1846 g /L乙醇;菌株 SS22把其中的
754 g滤纸发酵转化成 2036 g /L乙醇。用菌株
SS21和 SS22分别发酵 826 g /L和 873 g /L碱处理
的水稻秸秆,最大产量分别为 2147 g /L和 2357 g /L
乙醇。
1999年, Cho等 [ 40 ]用 Ty1转座子的 序列作为
同源重组的目标序列,将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
酶和 葡萄糖苷酶的外源基因整合到酿酒酵母的
染色体中,这些基因的数量约为 44。这个新的重建
的酿酒酵母 L2612GC成功的表达并分泌纤维素
酶。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纤维素酶的表达水
平、细胞生长和乙醇生产有显著的提高。即使在非
选择培养基中, 这些整合基因的表达在 20世纪 50
代时表达还很好。
2005年, Ba lusu等 [ 41]用梭状芽孢杆菌 (C lostrid
ium celluloly ticum ) SS19厌氧发酵分解纤维素产乙
醇。当培养基中的滤纸、玉米浆、半胱氨酸盐酸盐和
硫酸亚铁的浓度分别是 45, 80, 025, 001 g /L
时,产量为 041 g /g(乙醇 /底物 ) ,产率为 81%。同
年, D esvaux[ 42]研究了梭状芽孢杆菌 ATCC35319,
并这种细菌具有胞外多酶复合体系。在纤维素降
解菌梭菌属中, 大多数的纤维小体基因是大约 26
kb DNA片段, 现在已经有 12个基因被确定。这
12种酶被确认为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
胶酶。
5 小结
由于化石燃料将不可避免地耗尽,燃料乙醇作
为理想的替代能源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
而,目前,几乎所有的燃料乙醇都利用粮食原料生产
而来, 绝大多数国家不具有这样的农业基础生产燃
料乙醇,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供应更丰富价格更
低廉的木质纤维素。
木质纤维生物质转化成乙醇需要解决的以下关
键问题:低成本的打破纤维素及半纤维素与木质素
之间紧密结合的去木质素预处理技术; 低成本高活
性纤维素酶的生产技术; 低成本的纤维素与半纤维
素的解聚,释放出糖分子的技术;高效的戊糖和已糖
的混合糖发酵乙醇工艺。
参 考 文 献
[ 1] Lynd LR, Weim er PJ, van ZylWH, et alM icrob ial cellulose u til iza
tion: fundam en tals and b iotechnology. M icrob iology and M olecu lar
B io logy Review s, 2002, 66 ( 3) : 506577.
[ 2 ] W ilk eCR, Yang RD, von S tock arU. P relim inary cost analyses for en
zymat ic hydrolys is of n ew sprin t. B iotechnology and B ioengin eer ing,
1976( 6 ) : 155175.
[ 3] M andelsML, H on tz L, Nystrom J. En zym atic hyd rolysis of w aste cel
lu lose. B iotechno logy and B ioeng ineering, 1974, 16: 14711493.
[ 4] Detroy RW, L indenfelser LA, Ju lian JR, et a.l Saccharif icat ion of
wheatstraw cellu lose by enzym atic hyd rolys is follow ing ferm en tat ive
and chem ical pretreatm ent. B iotechnology and B ioeng ineering Sym
pos ium, 1980, 10: 135148.
[ 5] M esH artree M, H ogan CM, Sadd ler JN. The enzym at ic hydrolys is
and ferm en tat ion of angricultural residues to eth ano.l B iotechnology
and B ioengin eering Sym pos ium, 1984, 14: 397406.
[ 6] Sp ind ler DD, W ym an CE, Grohm ann K, et a.l S imu ltaneous sacchari
ficat ion and ferm en tat ion of p retreatedw heat s traw to eth anolw ith se
lected yeast strain s and G lu cos idase supplem en tat ion. B iotechnolo
gy and App lied B iochem istry, 1989, 20 /21: 529540.
[ 7] Abed in ifar S, Karim iK, Khanahm ad iM, et a.l Ethanol p roduction by
M ucor ind icus and Rh izopus oryza e from rice straw by separate hy
d rolys is and ferm en tat ion. B iom ass and bioen ergy, 2009, 33:
828833.
[ 8] Gupta R, Sharm a KK, Kuhad RC. S eparate hydrolysis and ferm enta
tion( SH F) ofP rosop is ju lif lora, a woody subs trate, for the p roduction
of cellu los ic ethanol by Sa ccharomyces cerevisia e and P ich ia stipi tis
NC IM 3498. B 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 ( 3) : 12141220.
[ 9] Saha BC, Iten LB, Cotta MA, et a.l D ilu te acid p retreatm ent, enzy
m atic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 entation of w heat straw to ethan o.l
Process B iochem istry, 2005, 40( 12 ) : 36933700.
[ 10] N guyenQA, D ickow JH, Duf fBW, et a.l NREL /DOE ethano l pi lot
p lant: cu rrent status and capab ilit ies. B ioresou rce Technology,
1996, 58( 2 ): 189196.
[ 11 ] Krishna SH, Prasanth i K, Chowd ary GV, et a.l S im ultaneous sac
charif icat ion and ferm entat ion of pretreated sugar cane leaves to
ethano.l P rocess B iochem is try, 1998, 33 ( 8) : 825830.
[ 12] GoliasH, Dum sday G J, S tanley GA, et a.l Evaluation of a recom b i
nantK lebsiella oxy toca strain for ethanol p roduction from cellu lose
by sim u ltaneou 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 entation: com parison w ith
n at ive cellob ioseut ilis ing yeast st rains and performance in cocu l
tu re w ith thermotolerant yeast and Zymomona s m obi lis. Journal of
B iotechn ology, 2002, 96 ( 2) : 155168.
[ 13] A lkasraw iM, Rudo lfA, L id n G, et a.l In fluence of strain and cu lt i
vation procedu re on th e perform ance of s im ultaneous saccharifica
tion and ferm entation of steam pretreated sp ruce. Enzym e andM i
crob ialT echnology, 2006, 38( 1 /2 ) : 279286.
56
2010年第 2期 王璀璨等 :木质纤维生产燃料乙醇工艺的研究进展
[ 14 ] Karim iK, Em t iazi G, Tah erzad ehM J. E thanol produ ct ion from di
luteacid pretreated rice straw by sim u ltaneous saccharif icat ion and
ferm entation w ithM ucor ind icu s, Rh izopu s oryzae, and Saccharomy
ce s cerev isiae. E nzym e and M icrob ial Techn ology, 2006, 40 ( 1 ) :
138144.
[ 15 ] L indeM, Ga lbeM, Zacch iG. S imu 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
m entation of steampretreated barley s traw at low enzym e load ings
and low yeast con centrat ion. E nzym e and M icrob ial Technology,
2007, 40( 5) : 11001107.
[ 16 ] H gren K, Bura R, Lesn ick iG, et a.l A comparison betw een sim u lta
neou 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 en tat ion and separate hyd rolys is and
ferm entation using steampretreated corn stover. Process B iochem is
try, 2007, 42 ( 5) : 834839.
[ 17 ] C henH Z, H an Y J, Xu J. S im u ltaneous sacch arif icat ion and ferm en
tation of s team exploded wh eat straw pretreatedw ith alkaline perox
ide. Process B iochem istry, 2008, 43: 14621466.
[ 18 ] Shen Y, Zhang Y, M a T, et a.l S imu ltaneou 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 entation of acidpretreated corncobs w ith a recom binant Sac
charomyces cerev isiae express ing [ b eta ]glu cos idase. B ioresou rce
T echnology, 2008, 99( 11 ): 50995103.
[ 19 ] M arques S, A lves L, Roseiro JC, et a.l Convers ion of recycled paper
s ludge to eth anolby SHF and SSF us ingP ichia stip itis. B iom ass and
B ioenergy, 2008, 32 ( 5) : 400406.
[ 20 ] O lofsson K, Rudo lf A, L iden G. Design ing sim u ltaneou s saccharifi
cat ion and ferm en tat ion for im p roved xylose conversion by a recom
b inan t strain ofSaccharomyces cerev isiae. Jou rn al of B iotechnology,
2008, 134( 12) : 112120.
[ 21 ] L iH, K im N J, JiangM, et a.l S im u ltaneou s saccharif icat ion and fer
m entation of lignocellu los ic residues pretreatedw ith phosphoric acid
acetone for b ioethano l produ ct ion. B ioresource T echnology, 2009,
100: 32453251.
[ 22 ] Zhao J, X ia L. S im ultaneous saccharificat ion and ferm en tat ion of al
kalin ep retreated corn stover to ethanol us ing a recomb in ant yeast
strain. Fu elProcessing Techn ology, 2009, 5: 15.
[ 23 ] Oh ta K, Bea ll DS, M ejia IP, et a.l Gen et ic im provem en t ofE sche
richia coli for ethanol produ ct ion: chromosom al in tegrat ion of Zy
momonas mobi lis gen es encod ing pyruvate decarboxy lase and a lco
hol dehyd rogenase II. App lied and Environm en ta l M icrob iology,
1991, 57( 4) : 893900.
[ 24 ] Toon ST, Ph ilipp id isGP, H o NWY, et a.l Enhanced coferm en tat ion
of glucose and xylose by recom b inantSaccharomyces yeast s trains in
batch and con tinuous operating m odes. Appl ied B ioch em istry and
B iotechnology, 1997, 6365 ( 1) : 243255.
[ 25 ] Law ford HG, Rou sseau JD. Imp rov ing ferm en tat ion perform ance of
recom b inan t zymom on as in acet ic acidcontain ing m ed ia. App lied
B iochem istry and B iotechno logy, 1998, 7072( 1 ): 161172.
[ 26 ] M cM illan JD, N ewm an MM, Tem p leton DW, et a.l S imu ltaneous
sacch arif icat ion and coferm entation of d iluteacid pretreated yel low
poplar hardw ood to ethanol us ing xylose ferm ent ingZym om onas mo
bilis. A pp lied B iochem ist ry and B iotechnology, 1999, 79 ( 13 ):
649655.
[ 27] Law ford HG, Rousseau JD. The effect of glucose on h ighlevel xy
lose ferm en tat ion s by recomb in ant Zym om onas in batch and fed
b atch ferm entations. App lied B iochem ist ry and B iotechnology,
1999, 77( 13) : 235249.
[ 28 ] Teixeira LC, L inden JC, Sch roed er HA. Op tim izing peracetic acid
p retreatm ent condit ion s for im proved s imu 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coferm entat ion( SSCF) of sugar cane b agasse to ethanol fu e.l
A pp lied B iochem istry and B iotechnology, 2003, 8486 ( 19 ):
111127.
[ 29] K im TH, L ee YY, Sunw oo C, et a.l Pretreatm ent of corn stover by
lowl iqu id ammon ia recycle perco lation process. App lied B iochem
istry and B iotechnology, 2006, 133( 1) : 4157.
[ 30]  hgren K, B engtsson O, GorwaGrau slund MF, et a.l S im u ltan eous
sacch arif icat ion and coferm entat ion of glucose and xylose in steam
p retreated corn stover at h igh f iber conten tw ith Saccharomyces cere
visia e TMB3400. Journ al of B iotechnology, 2006, 126 ( 4 ):
488498.
[ 31 K im TH, LeeYY. Pretreatm ent of corn stover by soak ing in aque
ous amm on ia at m oderate tem peratures. Appl ied B iochem istry and
B iotechn ology, 2007, 137: 8192.
[ 32] K im TH, Tay lor F, H icks KB. B ioethanol p roduction from barley
hu ll us ing SAA ( soak ing in aqueou s amm on ia) pret reatm en t. B iore
source Technology, 2008, 99 ( 13) : 56945702.
[ 33] Zhang J, Shao X, Lynd LR. S imu ltaneou s saccharif icat ion and co
ferm en tat ion of p aper sludge to ethanol by Saccha rom yce s cerevisia e
RWB222Part II: Investigation of d iscrepan cies betw een p red icted
and observed perform an ce at h igh solids con centration. B iotechno l
B ioeng, 2009.
[ 34 ] John sonEA, SakajohM, H all iw ellG, et a.l Sacch arificat ion of cellu
los ic substrates by the cellu lase system from clostrid ium th erm ocel
lum. App lE nvironM icrob io,l 1982, 43( 5) : 11251132.
[ 35 ] M istry FR, Cooney CL. Product ion of ethanol byC lostrid ium thermo
saccharolyticum: I. effect of cell recycle and env ironm en tal param e
ters. B iotechn olB ioeng. 1989, 34( 10) : 1295304.
[ 36] Ch ristakopou losP, M acris BJ, K ekos D. D irect ferm en tat ion of cel
lu lose to eth anol by F usarium oxysporum. En zyme and M icrob ial
Techno logy, 1989, 11 ( 4) : 236239.
[ 37 ] Ch ristakopou losa P, K ou llasa DP, Kekosa D, et a.l Direct ethano l
conversion of pretreated straw by Fusa rium oxysporum. B ioresource
Techno logy, 1991, 35 ( 3) : 297300.
[ 38] S inghA, Kumar PK. F usarium oxy sporum: status in b ioethanol p ro
du ct ion. Crit Rev B iotechno,l 1991, 11( 2) : 12947.
(下转第 62页 )
57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2期
[ 22 ] 宋志文,杨光, 等. 东北地区野豌豆属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研
究.植物研究, 2001, 21( 1) : 131135.
[ 23 ] 石俊英,于燕莉,卢燕. RAPD和 POD分析技术在金银花品种鉴
定中的应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5 ( 2) : 137138.
[ 24 ] 赵永亮,张长付,覃晓娟.金银花的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同工酶
遗传多样性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5) : 62256227.
[ 25 ] 盛红梅,安黎哲,陈拓,等.忍冬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间
关系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2005, 25( 7 ): 14051409.
[ 26 ] 向增旭,郭巧生.不同金银花种源间遗传关系的 RAPD分析.植
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 16( 2 ) : 5759.
[ 27 ] 杨飞,张敏,彭兴扬,等. 金银花五个品系的 RAPD分析及 DNA
指纹图谱的建立.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25 ( 3) : 235238.
[ 28] H uo JW, Y anXF. Rap id analys is on genetic d iversity of popu lations
of w ild b lue honeysu ck le(L onicera caerulea ) in northeastC h ina. In
ternationalAgroB iotechn ology C on feren ce[ C ] . 2005, 110114.
[ 29] 王晓明, 李俊彬, 李永欣,等. 金银花 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
立与优化.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 11) : 7377.
[ 30] 李萍,蔡朝晖,邢俊波. 5SrRNA基因间区序列变异用于金银花
药材道地性研究初探.中草药, 2001, 32( 9) : 834837.
[ 31] 朱颖,董玉芝,昝少平, 等.忍冬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 DNA ITS
区序列证据.干旱区研究, 2007, 24 ( 6) : 840844.
[ 32] Wang CZ, L i P, D ing JY, et a.l D iscrim inat ion ofL onicera japon ica
thunb. from d if feren t geographical orig ins us ing restriction fragm ent
length po lym orphism analys is. B iological& Ph arm aceut ical Bu lle
t in, 2007, 30( 4) : 779782.
[ 33] J iang, K, PiY, H ou R, et a.l Mo lecu lar clon ing and expression profi
l ing of the firs t specif ic jasm onate b iosyn th et ic pathway gen e allene
oxid e syn thase from Lon icera japon ica. Mo lecular B iology Reports,
2009, 36( 3 ): 487493.
(上接第 57页 )
[ 39 ] Ran iKS, Sw amy MV, S eenayya G. Production of ethanol form vari
ou s pure and natural cellu los ic b iom ass by C lostrid ium th erm ocellum
strains SS21 and SS22. Process B ioch em istry, 1998, 33 ( 4 ):
435440.
[ 40] Cho KM, Yoo YJ, KangH S. In tegrat ion of endo /exoglucanase and
bglucos idase genes into the yeast chrom osom es for direct conversion
of cellu lose to ethano.l E nzym e and M icrobial Technology, 1999, 25
( 1 ) : 2330.
[ 41 ] B alusu R, Padu ru RR, Ku ravi SK, et a.l Opt im izat ion of criticalm e
d ium com pon ents us ing respon se surface m ethodology for ethano l
product ion from cellu losic b iom ass by C lostrid ium th erm ocellum
SS19. Process B iochem istry, 2005, 40: 30253030.
[ 42 ] D esvaux M. Th e cellu losom e of C lostrid ium celluloly ticum. E nzym e
andM icrob ialTechnology, 2005, 37( 4 ): 373385.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