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1 期
组学技术及其在食品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龑1 许文涛1,2 赵维薇1 郝俊冉1 黄昆仑1,2
(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北京 100083)
摘 要: 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研究任务即是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其发展迅速,有望成为解决
生命科学领域诸如食品品质与安全等科学问题的有力工具。组学研究为食品科学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在食品
加工、贮藏、营养素检测、食品安全以及食品鉴伪等领域中已有广泛的应用。综述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的核
心技术,以及组学技术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转录组学 蛋白组学 代谢组学 食品科学应用
Advances in Omic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Food Science Research
Wang Yan1 Xu Wentao1,2 Zhao Weiwei1 Hao Junran1 Huang Kunlun1,2
(1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Engineer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2The Supervision,Inspection & Testing Center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Ministr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post-genomics era,transcriptomics,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ar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o resolve numerous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includ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Due to some new thoughts and techniques for research they pro-
vided,transcriptomics,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food science,including processing,fresh-
keeping and storage,nutrients,food safety assessing,food adulteration and so on. In this paper,the core technologies of transcriptomics,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are presented and present application of omics technology in food science research were reviewed,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we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Transcriptomics Proteomics Metabolomics Food science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770) ,国家转基因生物重大专项(2008ZX08012001)
作者简介:王龑,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安全;E-mail:wangyan062006@ yahoo. com. cn
通讯作者:许文涛,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E-mail:hkl009@ 163. com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生命科学研究的热
点已逐渐从解析生命的全套遗传信息转移到基因的
功能和几个“组学”研究:以基因、mRNA、蛋白质、代
谢产物为研究对象的基因组学(Genomics)、转录组
学(Transcript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代谢
组学(Metabolomics)等[1],并进一步提出系统生物
学概念,系统生物学包括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
学分析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涉及数学分析、计算机应
用、模型建立和仿真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内容[2]。
“组学”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
组学及代谢组学,其研究开展标志着后基因组时代
的到来。组学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与食品科学相关
DNA、RNA、蛋白质和小分子代谢物的研究以及相关
数据库的建立[3]。遗传信息由基因经转录物向功
能蛋白质传递,基因功能由其表达产物来体现。基
因与蛋白质的表达紧密相连,代谢物更多地反映了
细胞所处的环境,如营养状态、药物和环境污染
等[4]。组学技术目前有望成为解决生命科学领域
中诸多问题的有力工具,其中也包括食品科学领
域[5]。蛋白质是多数食品的主要组成成分,因而蛋
白质组分析能够提供参与决定食品品质的各种蛋白
质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更多信息,为食品科学研
究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技术[6]。食品中功能成分多
为存在于细胞中的多糖、类黄酮和酚类等小分子物
质,代谢组学能够分析所有代谢物的集合,系统研究
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本
2011 年第 11 期 王龑等:组学技术及其在食品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质[7]。目前,组学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还处于
一个早期阶段,但已有了许多新的发现[8,9],表现出
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组学的研究内容与核心技术
1. 1 转录组学
转录组学是在基因组学之后新兴的一门学科,主
要研究细胞在某一功能状态下基因组产生的全部转
录物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目前,用于转录组数据获
得和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基于杂交技术的芯片技术,包
括 cDNA 芯片和寡聚核苷酸芯片,基于序列分析的全
基因组表达谱研究即数字表达谱(DGE)等[10]。
cDNA 微阵列和 DNA 芯片都是基于 reverse
Northern杂交以检测基因表达差异的技术。二者的
基本思路都是首先把 cDNA或 EST或基因特异的寡
聚核苷酸固定在固相支持物上,并与来自不同细胞、
组织或整个器官的 mRNA反转录生成的第一链 cD-
NA探针进行杂交,然后用特殊的检测系统对每个
杂交点进行定量分析,理论上杂交点的强度基本上
反映了其所代表的基因在不同细胞、组织或器官中
的相对表达丰度[11]。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全基因组表达谱技术包
括 454 GSFLX(Roche)[10]、solexa(Illumina)和 sollid
(A /Bi) ,是对传统测序方法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相
对于传统的 96 道毛细管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一次
测序可产生 20 - 100 万条序列,序列平均长度约 400
bp,数据总量约 500 M。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
录组研究,大大降低了测序所需时间和成本,使人们
能够进行转录组和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12]。
1. 2 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是指由基因组表达产生的所有相应的
蛋白质。与具有同源性和普遍性的基因组相比,蛋
白质组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
下表达的所有蛋白质的特征、数量和功能进行系统性
的研究,能提供全面的细胞动力学过程的信息,具有
动态性、时间性、空间性和特异性,更能在细胞和生命
的整体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活动规律[13]。
蛋白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为:蛋白质组分分离
技术、蛋白质组分的鉴定技术以及利用蛋白质信息
学进行蛋白质结构、功能分析及预测。目前,主要有
3 种常用的蛋白组学研究手段,即 2-DE 分离经胶内
酶切后的质谱鉴定技术、特异性酶解后多维色谱—
质谱联用蛋白质鉴定技术(MudPIT)和抗体芯片表
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法检测技术(SELDI-TOF-
MS)[14]。虽然发展了几种途径的蛋白质表达分析
技术,但 2-DE与 MS结合仍是目前最经典也是应用
最广泛的方法[15]。
双向电泳技术是一种根据蛋白质等电点(pI)
和分子量(MW)从复杂的样本中分离蛋白质的电泳
方法,蛋白质根据它的分子质量和所携带的电荷移
到特定的位置,形成蛋白质点图谱,一个蛋白质点就
代表一种单个的蛋白质,一次可鉴定多达 10 000 个
蛋白质点[16];同时定量分析蛋白质点染色的强度,
可得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信息;分离具有不同程度
的糖基化或磷酸化修饰的蛋白质亚型[17]。在过去
40 年中已经测定了多个物种和组织的 2-DE 胶图
谱,其中包括水稻[18]、玉米[14]、猪[19]、牛[20]、鸡[21]
和水产品[22]等,一些图谱已经被用于获得与食品品
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
应用质谱分析可进行蛋白质鉴定和序列测定,
其离子化方法,现多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SI)和基
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MALDI)的软电离方法,样
品分子进行电离时能保留整个分子的完整性,而不
会形成碎片离子,又称肽指纹图谱(peptide-mass fin-
gerprinting,PMF)技术。这些电离方法是基质辅助
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和电喷
雾电离—串联质谱(ESI-MS /MS)技术的核心[23],将
它们结合起来的 MALDI-TOF-TOF MS /MS是一种现
在运用广泛的用来鉴定 2-DE 分离出来的蛋白质和
肽的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鉴定包括全部的家养
动物在内的许多生物的蛋白质[24]。MudPIT 技术先
由特异性的胰蛋白酶消化,产生的多肽由强阳离子
交换柱和反相 HPLC 分离后经 ESI-MS /MS 分析。
SELDI技术通过离子交换柱或 LC分离蛋白质,并通
过芯片上抗体、底物等的亲和力从蛋白质混合物中
直接获得单个或多个目标蛋白。蛋白质组学中出现
的大量复杂数据需要整合许多其他来源的数据,数
据搜集和合并需要一些先进的处理数据算法和软
件,存在许多开放性资源和商业化的数据库平台,包
含所有鉴定的蛋白质信息,如蛋白质序列、核苷酸序
列、双向电泳图谱、三维结构、翻译后的修饰、基因组
72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1 期
及代谢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涵盖了人类和经典的
模式生物如小鼠、大鼠、酵母和拟南芥[25]。生物信
息学的发展能够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数
据库[26]。
1. 3 代谢组学
受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概念的启发,人
们提出了代谢组的概念。严格地说,代谢组是指某
一生物或细胞所有的代谢产物(metabolite)。在实
际工作中,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把代谢组局限于某
一生物或细胞中所有的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与基因
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对应,代谢组学关注
的是某一生物或细胞各种代谢路径底物和产物的所
有低分子量代谢物(MW < 1 kD) ,进行定性和定量
分析,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相对关系,揭示代
谢产物的变化规律,反映细胞或组织在外界刺激或
是遗传修饰下代谢应答的变化。[7,27,28]。
代谢产物的检测、分析与鉴定是代谢组学技术的
核心部分,最常用的是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
两种,同时还有一些色谱技术(HPLC、GC和 CE)[29]。
核磁共振技术是利用高磁场中原子核对射频辐
射的吸收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技术,生命科
学领域中常用的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
及磷谱(31P NMR)3 种。可用于体液或组织提取液
和活体分析两大类,常用的是体液分析研究。以氢
谱(1H NMR)为例,将准备好的生物标本(包括各种
体液或组织提取液)直接上样检测即可,所得的1 H
NMR谱峰与样品中各化合物的氢原子对应[30]。根
据一定的规则或与标准氢谱进行比照可以直接鉴定
出代谢物的化学成分,信号的相对强弱则反映了各
成分的相对含量。不同样品的代谢物图谱有其特质
性,类似样品的“指纹”一样;对这种特质性进行区
分、鉴定,被称为“代谢指纹分析(metabolic finger-
print analysis)”,帮助找出机体代谢的共性与个性。
质谱技术与蛋白质组学类似,是将离子化的原
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按质量或质荷比(m/e)大小顺
序排列成图谱,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无机物、有机物
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新的离子化技术则使质谱技术
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将预处理
的体液或是组织(根据试验需要,可将组织进行甲
醇除蛋白、庚烷除脂肪及冻干等处理)加至质谱仪,
经汽化、离子化、加速分离及检测分析后即可得出相
应代谢产物或是代谢组的图谱[31,32]。图谱中每个
峰值对应着相应的分子量,结合进一步的检测分析
可以部分鉴定出化学成分以及半定量关系。不同组
别的质谱图存在差异即“代谢指纹”分析,加以区
别、鉴定,亦有助于研究代谢的变化规律及标志性代
谢产物[33]。
代谢组学研究的后期同样需借助于生物信息学
平台。它往往利用软件联合数据分析技术,将多维、
分散的数据进行总结、分类及判别分析,发现数据间
的定性、定量关系,解读数据中蕴藏的生物学意义,
阐述其与机体代谢的关系。主成分分析法(princi-
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其将分散于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于几个综合指标
(PC)上,如糖代谢、脂质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等,利用
主成分描述机体代谢的变化情况,发挥了降维分析
的作用,避免淹没于大量数据中。其他的模式识别
技术,如 SIMCA(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
nalogies)、偏最小二乘法 - 判别分析 PLS(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非线性的模式识
别方法及人工神经元网络 ANN(artificial neuronal
network)技术等在代谢组学研究中亦有其重要的
地位[32,34]。
2 组学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1 在食品加工、品质改良研究中的应用
影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因素很多,近年来运
用组学技术与方法对其机理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农
产品性状的改良和产量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Nat-
arajan等[35]对野生型和栽培型大豆种子的蛋白谱
进行分析后,发现二者具有相似性,提高大豆蛋白中
含硫氨基酸的浓度,可以显著的改善大豆蛋白的品
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方面,Salt 等[36]分别利用双
向电泳技术对小麦胚乳、面筋及灌浆期的小麦胚乳
进行了蛋白组分析,经研究证明,小麦生面团中形成
泡沫的可溶性蛋白对面团中的气泡具有稳定性作
用,为提高面食产品的质量奠定理论基础。何中虎
等[37]对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
良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通过蛋白质
组学方法发现了与面筋强度直接相关的水溶性蛋
白,明确了面包和面条对亚基组成的要求。
82
2011 年第 11 期 王龑等:组学技术及其在食品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Roesnner等[38]利用代谢组分析技术对转基因
植物进行了研究,利用 GS /MS分析技术对马铃薯块
茎中 150 种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和定质分析,确定了
过度表达葡萄糖激酶和葡萄糖磷酸酶基因的转基因
植株的生物化学表现型。
2. 2 在食品贮藏研究中的应用
Molette等[39]采用蛋白质组学手段研究发现,火
鸡屠宰后胸肌糖酵解的速度较快,从而使得肉品质
发生改变,如系水力下降,使加工产量降低、嫩度降
低。研究表明,钙激活中性蛋白酶在肉的嫩化中起
到一个关键的作用,其限速因子是 calpastatin 介导的
对屠宰后钙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Lametsch 等[40]
研究报道了具体的肌纤维蛋白由钙激活中性蛋白酶
介导的降解图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和一些原肌球
蛋白异构体的特定降解图谱也将被测定,这些肽的图
谱与肉嫩度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分析。
鱼贝类等水产品的基质同畜禽肉一样,无论细
胞水平还是组织水平均由大量的蛋白质组成。显
然,组学在水产品原料组成、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品质
变化、蛋白质之间及蛋白质与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
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Kjaers-
gard等[41]分析了 11 种不同冷冻储存条件下鳕鱼肌
肉的蛋白质图谱,发现不同冷冻储存温度对蛋白质
图谱无显著影响,但是经过不同的冷冻储存时间(3
个月、6 个月和 12 个月) ,肌浆球蛋白轻链、磷酸丙
糖异构酶、醛缩酶肌动蛋白片段等蛋白质的浓度发
生了显著变化,这是导致鱼肉质地和味道特有变化
的主要原因。Bosworth 等[42]对受低氧温胁迫的斑
马鱼的鱼肉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低氧对 6 个低丰度
蛋白产生影响,而不影响蛋白的表达模式。
2. 3 在食品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
食品蛋白质测定的传统方法不能得到纯的蛋白
和氨基酸序列等信息,而蛋白组分析则可轻易获得
这些重要信息。目前,食品蛋白组学研究主要集中
在富含蛋白的大豆、乳品蛋白组成和活性成分的研
究。Gianazza等[43]采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的方法
发现不同蛋白质组成的大豆对人体血浆脂蛋白等水
平有影响,其中血浆 7S 和 11S 球蛋白变化显著。
Smolenski等[44]采用 MudPIT 和 2-DE-MS 法表征牛
奶蛋白组,分别发现 2 000 多个多肽,表明牛奶成分
比先前报道的更为复杂。此外,还鉴定到 15 种与机
体防御机能有关的蛋白。
食物营养素的营养价值和其他功能不仅与自身
的成分有关,还依赖于其在胃肠道中的消化和吸收,
但目前对消化酶和上皮细胞营养物质的转运体所知
甚少。蛋白组分析表明,大鼠小肠内存在一些小肠
分子伴侣蛋白、细胞骨架可塑性蛋白和维生素转运
蛋白等,例如胃肠调理素、细丝蛋白和 VD结合蛋白
前体。Alpert 等[45]在体外用内毒素或病原菌处理
小肠上皮细胞后,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可能与炎
症条件下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不佳有关。
代谢物组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稳态控制和营养
缺乏以及营养过剩对这种代谢平衡的干扰。营养的
失衡导致体内正常的代谢平衡失调,用某些单一的
代谢生物标志物往往不能全面的反应这一过程,而
代谢物组学技术的采用则可以实现系统全面的分析
以对此过程进行科学描述。Solanky 等[46]用代谢物
组学方法研究了营养素对人体代谢的干扰,用 HN-
MR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了饮食中的大豆异黄酮干
扰经期前妇女血浆的代谢,检测两个排卵周期血浆
的代谢情况,第一个周期,控制饮食未进食含大豆异
黄酮的食物,采集样本作为对照样本,第二个周期每
日给予定量的大豆异黄酮,采集样本研究饮食干扰
代谢变化。分析得到的 NMR数据进行 PCA和 PLS-
DA化学计量学处理,并对差异物进行进一步指认,
研究发现,异黄酮的作用使得血浆中的脂蛋白、氨基
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轮廓发生了显著改变,暗示
大豆在能量代谢方面的作用。
2. 4 在特殊人群饮食研究中的应用
组学技术为糖尿病、肥胖、衰老及心血管疾病等
营养代谢与调控异常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途
径,阐明了营养素代谢和调控机制。Li等[47]比较了
青年人与老年人正常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蛋白质组,
发现代谢、能量产生、抗氧化、分子伴侣、信号转导、
蛋白质修复和细胞调亡相关蛋白质差异表达,有助
于理解人营养吸收与代谢相关细胞衰老的分子机
制。Bluher等[48]比较了脂肪敏感胰岛素受体基因
敲除小鼠脂肪细胞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发现 27 个脂
质和能量代谢通路的关键蛋白上调或下调表达,其
中一些蛋白和脂肪细胞大小调控密切相关,其中 14
92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1 期
种蛋白质可能与 mRNA表达量变化相关,13 种可能
与蛋白质翻译及运输相关。这说明,胰岛素可以在
转录和翻译后修饰水平影响蛋白质的表达模式。这
些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营养物质代谢调控
网络的了解。
2. 5 在食品安全与食品鉴伪中的应用
各种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如食物过敏事件、沙门
氏菌、李斯特菌污染事件及疯牛病事件等已经引起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其中,食物过敏是一
个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
式的巨大变化,人类的饮食环境进入多样化时代,过
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随之亦呈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
最近调查显示,我国 15 - 24 岁年龄段健康人群中,
约有 6%的人曾患有食物过敏,成年人多对海鲜有
过敏反应。海鲜过敏是由免疫球蛋白 IgE 对海产品
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如原肌球蛋白)反应引起
的[49]。蛋白质组学为食物过敏原的鉴定和表征提
供了技术支持。Yu等[50]采用 MALDI-TOF-MS 技术
鉴定出斑节对虾的致敏原是一种具有精氨酸激酶活
性的蛋白质,它能与虾过敏性病人血清的 IgE 发生
反应,从而引起皮肤过敏反应。Koller 等[51]采用双
向电泳和质谱连用技术检测到超过 2 500 种蛋白
质,对水稻(Oryza sativa)的叶、根和种子组织进行了
系统研究,在种子中鉴定出了几种已经表征过的过
敏性蛋白,显示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食物过敏事件
的监督中具有很大的潜能。
转基因食品在 20 世纪末迅速被人们接触,一方
面人们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人们也
担心其可能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因此,为保证转
基因食品更好为人们所用,急需对其安全性进行我
们评估。由于在基因修饰过程中转基因作物的代谢
途径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可以通过代谢物组
学技术利用轮廓指纹分析来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异常
改变。通过对农作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代谢分析来
判断基因修饰之后正常或异常结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假冒伪劣的手段也在不断提
高,仿真度极高的劣质产品给检验工作带来了巨大
的困难。如何快速鉴别食品的真、伪、优、劣和品质
成为食品市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伴随着 DNA 种
质鉴别等其他分子技术、同位素产地溯源技术等在
食品鉴伪体系中的应用和发展,蛋白质组学也已成
为该领域的一个有力工具,尤其是在鉴别动物的健
康状况,繁殖和屠宰处理时所受刺激和污染的水平
等方面[39]。Martinez 等[52]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方法
与其他一些方法在食品鉴伪中的应用进展,这些不
仅包括种属方面的信息,还包括食品的新鲜程度和
组织方面等信息。在多种情况下,仅通过肉眼观察
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差异或者 PCR 特异性条带的
差异,即可把种属关系很近的两种鱼类区分开来。
2. 6 营养基因组学
食品产业往往注重在技术、设备的改进和提高,
产业的扩大和“色、香、味、形”等方面下功夫,对改
善、提升食品的营养品质和指导居民合理膳食、均衡
营养重视不够,没有将现代营养科学纳入食品工业
发展的指导方针中去。营养基因组学(Nutrigenom-
ics)指的是通过对基因表达、蛋白质代谢物等进行
全面的分析[53],研究食品以及食品原料对身体产生
影响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研究适合每个人基因的
食品的方法,这种方法对食品新功能的发现,作用机
理的解释还有个性化食品的开发都较有用。通过使
用营养基因组学的方法,希望可以使功能性食品开
发得到进一步发展。
首先,通过对营养素和食品摄入时基因表达发
生的变化进行全面的营养转录组学分析;其次,在分
析营养素和食品功能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
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对被营养素 /食品诱导的 DNA
甲基化和染色质的变化进行营养外因遗传学分
析[54]。最后,分析营养素、食品的摄取和遗传关系,
从而能为每个人不同的基因多态性而定制的食品进
行营养指导。
2. 7 食品代谢组学
食品代谢组学(food metabonomics)的研究对象
主要是食品和饲料本身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的
分子运动,包括所有对其本身、对食用者产生有益和
有害成分的信息,它与营养组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后
者主要研究营养物质被摄入后在食用者体内的代谢
过程和效果[55,56]。食品和饲料是人类和动物不可
缺少的能量和营养来源。要满足食品或饲料终端消
费者的要求,就必须对食品或饲料的全过程进行质
量检测和效果鉴定。目前,对食品和饲料在储存、加
03
2011 年第 11 期 王龑等:组学技术及其在食品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工及烹调等再加工过程中的代谢物、衍生物乃至所
有化学物质的动态消长过程及其与营养的关系还没
有上升到组学的水平上进行认识、控制和利用。食
品代谢组学对食品和饲料,特别是对生物性食品和
饲料(直接来自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食品)在加
工、储存和烹调等全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以及所有分
子运动进行动态研究、调控、模式化和工业标准化,并
通过食品代谢组学的研究使食品和饲料生产、加工等
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提高食品和饲料的营养价
值和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对将来的有机食品提供量化
的食品加工、储存和成品标准,并对上游的农业育种、
种植和养殖业,以及有机农业提供终端指导和标准。
3 结语
组学技术解决了大规模直接研究基因功能的问
题,是通过生化途径研究蛋白质功能的重大突破。
组学能够提供参与决定食品种属、品质、功能与安全
性的各种生理机制过程中的蛋白质及活性物质的结
构和功能等方面的更多信息,作为专门的技术体系已
广泛用于食品科学研究领域,为食品科学研究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技术,并极大地拓展了食品科学的研究领
域,促进了食品科学的快速发展,将成为食品品质研
究的一个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研究平台。
参 考 文 献
[1] Kitano H. Systems biology:a brief overview. Science,2002,295
(5560) :1662-1664.
[2]King RD,Whelan KE,Jones FM,et al. Functional genomic hypothe-
sis gener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by a robot scientist. Nature,
2004,427(3) :247-252.
[3]Fuchs D,Winkehnann I,Johnson IT,et al. Proteomics in nutrition re-
search:principles,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5,94:302-314.
[4] Jamers A,Blust R,De Coenw. Omics in algae:paving the way for a
systems b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algal stress phenomena?. Aquat-
ic Toxicology,2009,92(3) :114-121.
[5]Howard D. A role for“omics”technologies in food safety assess-
ment. Food Control,2010,21(12) :1601-1610.
[6]Beranova GS. Proteome analysis by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
sis and mass spectrometry: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Trends in Ana-
lytical Chemistry,2003,22(5) :273-281.
[7]Nicholson JK,Connelly J,Lindon JC,et al. Metabonomics:a plat-
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02,1(2) :153-161.
[8]Carbonaro M. Preteomics:present and future in food quality evalua-
tion.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4,15(3-4) :209-216.
[9]Han JZ,Wang YB. Proteomics:present and future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8,19:26-30.
[10]Margulies M,Egholm M,Altman WE,et al. Genome sequencing in
microfabricated high-density picolitre reactors. Nature,2005,437:
376-380.
[11]Hegde P,Qi R,Abernathy K,et al. A concise guide to cDNA mi-
croarray analysis. Bio Techniques,2000,29:548-562.
[12]Dyhrman ST,Haley ST,Birbeland SR,et al. Long 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for gene discovery and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in
the widespread marine coccolithophore Emiliania huxleyi.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6,72(1) :252-260.
[13]Kahn P. From genome to proteome:looking at a cell’s proteins.
Science,1995,270(5235) :369-370.
[14]Ruebelt MC,Lipp M,Reynolds TL,et al. Application of two-dimen-
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to interrogate alterations in the proteom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3. Assessing unintended effects. Jour-
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6) :2169-2177.
[15]Lovegrove A,Salt L,Shewry PR. Establishing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Proteomics in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2008,478(4):273-288.
[16]Grg A,Weiss W,Dunn MJ. Current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technology for proteomics. Proteomics,2004,4(12) :3665-3685.
[17]Muller DR,Sehindler P,Coulot M,et al. Mass spectrometric charac-
terization of stathmin isoforms separated by 2D PAGE.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1999,34(4) :336-345.
[18]Yang PF,Li XJ,Wang XQ. Proteomic analysis of rice(Oryza sati-
va)seeds during germination. Proteomics,2007,7:3358-3368.
[19]Morzel M,Chambon C,Hamelin M,et al. Proteome changes during
pork meat ageing following use of two different pre-slaughter han-
dling procedures. Meat Science,2004,67(4) :689-696.
[20]Bouley J,Mcunier B,Chambon C,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bovine
skeletal muscle hypertrophy. Proteomics,2005,5(2) :490-500.
[21]Doherty MK,McLean L,Hayter JR,et al. The proteome of chicken
skeletal muscle: changes in soluble protein expression during
growth in a layer strain. Proteomics,2004,4(7) :2082-2093.
[22] Jose LL,Anabol M,Gonzalo A,et al.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for
fast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 pecific peptides from marine species.
Proteomics,2002,2(12) :1658-1665.
[23]Yahata E,Maruyama FW,Saruyama H,et al. Wheat cultivar-specif-
ic proteins in grain revealed by 2-DE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culti-
var identification of flour. Proteomics,2005,5(15) :3942-3953.
[24] Domon B,Aebersold R. Mass spectrometry and protein analysis.
Science,2006,312(5771) :212-217.
[25]Barrett J,Brophy PM,Hamilton JV. Analyzing proteomic data. Inter-
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2005(35) :543-553.
[26]Zimmer JS,Monroe ME,Qian WJ,et al. Advances in proteomics da-
13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1 期
ta analysis and display using an accurate mass and time tag ap-
proach. 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2006,25(3) :450-482.
[27]Fiehn O. Metabolomics-the link between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2,48(1-2) :155-171.
[28]Foster B,Famili I,Fu P,et al. Genome-scal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etabolic network. Genome Research,
2003,13:244-253.
[29]Atzori L,Antonucci R,Barberini L et al. Metabolomics:a new tool
for the neonatologist.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09,22(s3) :
50-53.
[30]Monton MRN,Soga T. Metabolome analysi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
resis-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7,1168
(1-2) :237-246.
[31]Lu X,Zhao XJ,Bai CM,et al. LC-MS-based metabonomics analy-
si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08,866(1-2) :64-76.
[32]Xia JF,Liang QL,Hu P,et al. Recent trends in strategies and meth-
odologies for metabonomics.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
try,2008,37(1) :136-143.
[33]Daykin CA,Corcoran O,Hansen SH,et al. Application of directly cou-
pled HPLC MMR to s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poproteins
from human serum. Analytical Chemistry,2001,73(6):1084-1090.
[34]Raamsdonk LM,Teusink B,Broadhurst D,et al. A functional ge-
nomics strategy that uses metabolome data to reveal the phenotype
of silent mutations. Nature Biotechnology,2001,19:45-50.
[35]Natarajan SS,Xu C,Bae H,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storage pro-
teins in wild(Glycine soja)and Cultivated(Glycine max)soybean
seeds using prote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8) :3114-3120.
[36]Salt LJ,Robertson JA,Jenkins JA,et al.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am-
forming soluble proteins from wheat (Triticum aestivum)dough.
Proteomics,2005,5(6) :1612-1623.
[37] Bolling C,Fiehn O. Metabolite profiling of Chlamydomonas rein-
hardtii under nutrient deprivation. Plant Physiology,2005,139(4) :
1995-2005.
[38]Roesner U,Willmitzer L,Fernie AR. High-resolution metabolic phe-
notyping of genet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diverse potato tuber
systems,identification of phenocopies. Plant Physiology,2001,127
(3) :749-64.
[39]Molette C,Remignon H,Babile R. Modifications of glycolyzing en-
zymes induce a lowest meat quality in turkey. Poultry Science,
2005,84(1) :119-127.
[40]Lametsch R,Roepstorff P,MOler HS,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yofi-
brillar substrates for Icalpain. Meat Science,2004,68(4) :515-521.
[41]Kjaersgard IV,Norrelvkke MR,Jessen F. Changes in cod muscle
proteins during frozen storage revealed by proteom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Proteomics,2006,6(5) :1606-1618.
[42]Bosworth CA,Chou CW,Cole RB,et al. Protein expression patterns
in zebra fish skeletal muscle: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hypoxic exposure. Proteomics,2005,5(5) :1362-1371.
[43]Gianazza E,Eberini I,Arnoldi A,et al. A proteomic investigation of
isolated soy proteins with variable effects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
cal studies. Journal of Nutrition,2003,133(1) :9-14.
[44]Smolenski G,Haines S,Kwan FY,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host de-
fence proteins in milk using a prote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ro-
teome Research,2007,6(1) :207-215.
[45]Lindon JC,Nicholson JK,Holmes E,et al.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oxicology the role of metabonomics in toxicology and its evaluation
by the COMET project.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2003,187(3) :137-146.
[46]Solanky KS,Bailey NJC,Bockth HBM,et al. Application of biofluid H1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based metabonomic techniques for the a-
nalysis of the biochemical effects of dietary isoflavonas on human plas-
ma profile. Analytical Biochemistry,2003,323(2):197-204.
[47]Li M,Xiao ZQ,Chen ZC,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agingrelat-
ed proteins in human normal colon epithelial tissue. Journal of Bio-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07,40(1) :72-81.
[48]Bluher M,Wilson FL,Leszyk J,et al. Role of insulin action and cell
size on protein expression patterns in adiposities. Journal of Biologi-
cal Chemistry,2004,279:31902-31909.
[49]Lehrer SB,Ayuso R,Reese G. Seafood allergy and allergens:a re-
view. Marine Biotechnology,2003,5(4) :339-348.
[50]Yu CJ,Lin YF,Chiang BL,et al. Proteomics and immunological a-
nalysis of a novel shrimp allergen.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3,170(1) :445-453.
[51]Koller A,Washburn MP,Lange BM,et al. Proteomic survey of meta-
bolic pathways in r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
ence USA,2002,99(18) :11564-11566.
[52]Martinez I,Aursand M,Erikson U,et al. Destructive and non-de-
structive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authentication and composition
analyses of foodstuffs.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3,
14(12) :489-498.
[53]Della PD. Nutritional genomics:manipulating plant micronutrients
to improve human health. Science,1999,285(5426) :375-379.
[54]Elaine T,Cindv D,John M. Nutrigenomics,proteomics,metabolo-
mics,and the practice of dietetic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2006,106(3) :403-413.
[55]Howard VD,Louise VT,Shepherda DS,et al. Metabolome variabili-
ty in crop plant species-when,where,how much,and so what?.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10,58(3) :S54-S61.
[56]Lindon JC,Nicholson JK,Holmes E,et al. Summary recommenda-
tions for standardization and reporting of metabolic analyses. Nature
Biotechnology,2005,23:833-838.
(责任编辑 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