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糖苷酶的研究及其改造策略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5期
糖苷酶的研究及其改造策略
黄红卫 1 刘艳丽 2 李春3
( 1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 新疆兵团化工绿色过程重点实验室,石河子 832003; 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 300072;
3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  糖苷酶作为水解酶家族的一员, 其性质和功能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主要阐述了 甘露糖苷酶、阿拉伯糖苷酶、
木糖苷酶、D葡萄糖醛酸苷酶、日本曲霉产 呋喃果糖苷酶、壳三糖苷酶、耐高温 甘露糖苷酶以及硫代糖苷酶 8种常见
的糖苷酶及其基本性质。并综述了近几年对糖苷酶的改造、糖基化合物生物改性以及糖苷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糖苷酶 改造策略 方法
Progress in G lycosidase andM odification of Strategies
HuangH ongwei
1  L iu Yanli2  L iChun3
(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K ey Laboratory for Green Processing of Chem ical Engineering of X injiang
B ingtuan, Shihezi 832003;
2
School of Chem icalEngineering and T echnology, T ianjin University, T ianjin 300072;
3
Schoo l of
Life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 eijing 100081)
  Abstrac:t  G lycosidase is one o f them ember of g lycoside hydro lases, its cha racte r and function is m ost fasc inating topics. The re
search includesm annosidase, A rabg lucosidase, xy losidase, Dg lucuron idase, fructo furanosidase, ch itotr ios idase, h igh tem pera
tu re m annosidase and thiog lycoligase comm on g lycos idase and its the basic character istics. Pre lim inary rev iew of g lyco sidasem echa
n ism o f resea rch m ethods, m odifica tion o f g lyco sidase and bio log ica l adaptation o f g lycosy l com pounds the basic strateg ies and m ethods.
Key words:  G lycos idase M od ification strateg ies M ethod
收稿日期: 201001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77601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 5072028 )
作者简介:黄红卫,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技术与酶工程; Em ai:l xjhhw@ yahoo. cn
通讯作者:李春,教授,博士生导师, Em ai:l lichun@ b it. edu. cn
糖苷酶即糖苷水解酶 ( Glycoside hydrolases, GH,
EC3. 2. 1), 是一类水解糖苷键 ( glycosidic bonds)的
酶,在生物体糖和糖缀合物的水解与合成过程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糖苷酶在催化糖苷反应时, 如果水
分子的氧原子进攻受体葡萄糖上的异头碳, 即发生
水解反应,但如果是葡萄糖羟基上的氧原子进攻受
体葡萄糖上的异头碳,即发生转糖基反应。对其性
质和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和糖生物学关注的热
点。目前已知的糖苷酶大约有 2 500多种,根据序
列相似性分为 100多个家族,每一个家族的酶具有
相同的空间结构和反应机制。糖苷酶根据催化作用
机制的不同分为两类: 构型翻转酶 ( inverting en
zymes)和构型保持酶 ( reta in ing enzymes) [ 1 ] , 其中,
构型保持酶在催化糖苷键水解的同时, 还具有转糖
基活性,即糖苷键合成活性, 该性质使其成为糖类
( carbohydrate)合成的重要工具。
糖苷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中 [ 25] , 是一
类以内切或外切方式水解各种含糖化合物 (包括单
糖苷、寡糖、多糖、皂甙和糖蛋白等 )中的糖苷键, 生
成单糖、寡糖或糖复合物的酶。
糖基化合物又称糖苷类化合物或配糖体, 是糖
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
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其存在形式主要有
单糖、多糖、皂甙类化合物、糖蛋白等 [ 6 ]。作为自然
界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在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
均有着广泛的利用价值 [ 7] , 也是继核酸、蛋白质之
后的又一广阔的生命与健康的研究领域。近年来,
随着对该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 许多糖基化合物需
要经改性后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而糖苷酶在这一
任务中无疑将扮演重要角色, 利用糖苷酶对糖基化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5期
合物的糖基定向改造工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1 几种常见的糖苷酶
1. 1 甘露糖苷酶
在 N糖基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甘露糖苷酶, 依据
它们所催化水解键位的不同主要可分为 甘露糖
苷酶和 甘露糖苷酶,它们分别参与甘露糖 1, 2、
1, 3、1, 6和 1, 4糖苷键的水解过程。迄今为
止,已克隆的 甘露糖苷酶 cDNA 20多种,其中来
自人类的 6种。 甘露糖苷酶主要存在于内质网、
高尔基体、溶酶体和胞浆其它细胞器中,功能是剪接
寡糖结构末端不同连接的甘露糖残基, 形成高甘露
糖型、复杂型、杂合型的 N寡糖。依据底物特异性、
酶分子量大小、保守序列的结构域及对生物碱抑制
作用的敏感性, M oremen于 1994年把已经发现的 
甘露糖苷酶分成 类和!类两大类。
1. 2 阿拉伯糖苷酶
半纤维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之丰富,仅次于纤维
素,如在秸秆中半纤维素的含量占其干重的 25% -
50%。以前主要作为燃料来使用,使用效率很低,因
此这几年来开发和利用半纤维素成为研究的一个热
点。但是要把半纤维素转化成微生物可利用的糖仍
然面临着技术方面的挑战, 需要高性能的半纤维素
降解酶。现已提纯的阿拉伯糖苷酶, 根据其氨基酸
序列,基本上属于糖基水解酶 3、10、43、51、54、64这
6个家族。根据底物专一性的异同, 阿拉伯糖苷酶
又可分为两类:阿拉伯糖苷酶 A一般降解末端的阿
拉伯糖基,阿拉伯糖苷酶 B既能降解末端的阿拉伯
糖基,也能切阿拉伯糖基的侧枝。在细菌和真菌中
都已有阿拉伯糖苷酶被提纯和定性。阿拉伯糖苷酶
可分布在胞内、胞外和胞膜上, 有的是单聚体, 而有
的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如从 Buty rivibrio f ibrisolvens
GS113提纯的阿拉伯糖苷酶就是个八聚体。而且有
些阿拉伯糖苷酶是由不同的亚基聚集而成的, 如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产生的阿拉伯糖苷酶含有
两个不同的亚基。
阿拉伯糖苷酶的最适反应 pH一般小于 7。其最
适反应温度差异比较大,有些从真菌和嗜热细菌中提
纯的阿拉伯糖苷酶最适反应温度很高,如从 A sperg il
lus aw amori IFO4033提纯得到的两种阿拉伯糖苷酶
的最适反应温度都达到 60∀ ,一些嗜热菌的阿拉伯
糖苷酶的最适反应温度能达到 80- 90∀ , 如乙醇菌
T. ethanolicus JW200产生的阿拉伯糖苷酶的最适反
应温度是 80∀ ,而且该酶还有木糖糖苷酶的活性,是
一个典型的双功能酶,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1. 3 木糖苷酶
木糖苷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现已从细菌、
放线菌和真菌 (包括酵母 )等微生物和高等植物中
分离得到。木糖苷酶是一种外切酶, 主要催化水
解木糖苷,并以外切方式从非还原性末端水解木二
糖及木二糖以上的低聚木糖,水解产物为木糖。木
聚糖类半纤维素酶解时一般由木聚糖酶从主链内部
先作用于长链木聚糖的糖苷键上, 将木聚糖随机切
成不同链长的低聚木糖,再由 木糖苷酶作用于低
聚木糖的末端, 将这些短链低聚木糖降解成木糖。
木糖苷酶还可以作用于萜类、甾体等甙元与木糖
形成的糖苷键,释放出甙元。
1. 4 D葡萄糖醛酸苷酶
D葡萄糖醛酸苷酶 ( Dg lucuronidase, EC:
3. 2. 1. 31)是一种糖苷类水解酶, 能催化各种类型
的 D葡萄糖醛酸苷水解, 早在 20世纪 50年代国
外就有学者对来源于动物体和大肠杆菌的酶做了研
究, 之后各国学者在葡萄球菌、乳酸菌和瘤胃球菌等
细菌, 青霉菌、曲霉菌和酵母菌等真菌, 黄芪、拟南
芥、烟草、水稻和玉米等高等植物中检测出该酶的活
性。国内外学者有关 D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肠杆菌科和哺乳动物中。
在细菌中,人们发现肠杆菌科中的 D葡萄糖
醛酸苷酶以四聚体形式存在, 每单体分子量为
68 kD,单体肽链长为 603 aa,酶学性质十分稳定, 在
环境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具有活性, 由于该
酶作用底物后的反应产物大多具有荧光或显色反
应, 因此来自 E. coli的 D 葡萄糖醛酸苷酶可作为
报告基因, 其基因简称为 gusA或 u idA, 基因长为
1 812 bp,主要用于缺乏该酶的植物、酵母、及真菌
等的研究中,目前在高等植物的分子克隆中已应用
得十分成熟。国外,研究人员在上世纪 80年代就开
始将 D葡萄糖醛酸苷酶用于判断 E. coli的存在,
应用于饮用水及食品等行业的检测 ]。然而, 肠杆菌
科中的 D葡萄糖醛酸苷酶不能将甘草酸定向催
化生成 GAMG,只能将 GAMG水解为甘草次酸, 不
适合作为定向催化的目标酶。
据文献报道,哺乳动物中的 D葡萄糖醛酸苷
56
2010年第 5期 黄红卫等:糖苷酶的研究及其改造策略
酶是一种内源酶,主要存在于内脏器官细胞的溶酶
体中, 是作为糖蛋白定位于溶酶体的酸性水解酶。
大部分哺乳动物 D葡萄糖醛酸苷酶由 4个相同
亚基对称排布组成。不同组织部位的 D葡萄糖
醛酸苷酶的理化及生物特性相似, pH3. 6- 5. 8时具
有最大催化活性。哺乳动物 D葡萄糖醛酸苷酶
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缺乏此酶会表现出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V II(MPSV II)或 Sly syn
drome等症状。基于 D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水解活
性,有研究将该酶用于肿瘤的前体药酶导向治疗,同
时该酶还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特别是兴奋剂的检
测。最近有研究表明,该酶还具有转糖基的活性,这
为该酶的实际应用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991年,日本学者 Ta iko Akao用老鼠肝细胞中的溶
酶体水解甘草酸,能快速得到 GAMG,证明哺乳动物
D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催化甘草酸生成 GAMG,但
同时也有甘草次酸的生成, 说明该酶的底物专一性
不强, 定向性差, 不适合定向催化。其它动物中 
D葡萄糖醛酸苷酶也有相关研究。 2006年, 卢定强
等从鸭肝中得到了可以定向合成 GAMG的 D葡
萄糖醛酸苷酶,并研究了其催化特性,但是所用材料
成本较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在真菌中, D葡萄糖醛酸苷酶用于转化甘草
酸的研究报道较少。 1994年, Takashi Kuramoto等
用酵母菌 (C ryp tococusmagnus MG27)水解甘草酸,
得到了单一的 GAMG, 但未见后续报道。 1999年和
2003年,鱼红闪等报道用霉菌能水解甘草酸得到
GAMG,催化该反应的 D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单亚
基分子量为 42 kD, 最适反应 pH6. 0, 最适温度为
40∀ ,但酶活较低且存在着副反应。
1. 5 日本曲霉产 呋喃果糖苷酶
呋喃果糖苷酶 ( fructofuranosidase, E. C. 3.
2. 1. 26)能催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并且还
具有转糖基作用, 能够制取高含量的低聚果糖。
1860年由 Berthelot从酵母菌中得到 呋喃果糖苷
酶,之后有不少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据报道 呋
喃果糖苷酶最早发现于 P enictillium sp. 和 Aspergillus
sp.。1982年, Gupta等从尖孢镰孢霉 Fusarium oxy s
porum 中纯化出 呋喃果糖苷酶, 并研究了低聚果
糖的生物合成机制。 1988年, 黑曲霉 Asperg illus ni
ger的 呋喃果糖苷酶被 H irayama等纯化出来并研
究了酶的特性。 1996年, Cheng等报道了两株日本
曲霉 Asp erg illus japonicus T IT90076和 T ITKJ1中 
呋喃果糖苷酶的酶反应动力学和产酶的最适条件。
国内于国萍等对节杆菌产 呋喃果糖苷酶的性质
也进行了研究。
日本曲霉产 呋喃果糖苷酶分子量约为 89 kD,
呋喃果糖苷酶最适反应温度为 50∀ ,最适 pH 值为
5. 5。温度在 40- 60∀ 、pH在 5- 7范围内酶比较稳
定,蔗糖浓度对 呋喃果糖苷酶有一定的影响, 反应
时间 3- 4 h 呋喃果糖苷酶的催化能力比较高。
1. 6 壳三糖苷酶
壳三糖苷酶 ( Chitotr iosidase, CT)是一种功能性
几丁质酶 ( E. C. 3. 2. 1. 14)。几丁质酶是一类可以
水解几丁质的蛋白质,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的多种物种体内, 因其与物种受到外来侵袭后的防
御反应以及信号转导等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抵抗外
来病原体,特别是植物抗真菌病的基因工程中应用
广泛。人类曾被认为是没有也不能降解几丁质成分
的, 因此长期以来几丁质酶均被作为化疗药物,如抗
真菌药物、抗疟疾药物、杀虫剂等的靶标。但是最
近, Boot等发现了人体内也存在几丁质酶, 将其称
为壳三糖苷酶。核酸序列分析发现, 壳三糖苷酶与
其他物种的几丁质酶家族成员具有高度同源性。
1. 7 耐高温 甘露糖苷酶
甘露糖苷酶 ( EC 3. 2. 1. 25)是外切酶, 可从
1, 4D糖苷键连接的甘露寡聚糖的非还原端切下
甘露糖, 在食品、石油、制药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
石油和天然气井开发的液压破碎过程中,胶状半乳
甘露聚糖需要 甘露聚糖酶和 甘露糖苷酶的水
解来降低粘度。在制药业中, 甘露糖苷酶因其转
糖苷作用,已替代化学方法生产功能性甘露寡糖,甘
露寡糖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能力, 降低胃肠道疾病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还能提高动物的日增重和饲料
转化率,因此具有应用潜力。同时, 甘露糖苷酶还
作为碳水化合物多聚体中键合的结构特征标记的工
具。此外,酶的热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在食
品加工中,高温可以达到无菌的目标或满足处理粘
性物质的需要;又如在石油和天然气井开发中,温度
随井孔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只有热稳定性好的酶才
能在高温环境下水解底物, 从而利于石油和天然气
的开采。因此,对高温甘露糖苷酶的研究及开发具
57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5期
有重要的工业化应用前景。国外已有少数微生物来
源 甘露糖苷酶的报道, 该酶的分子量一般较大,
最适 pH和温度分别是 4. 0- 7. 5和 40- 55∀ , 来源
于新阿波罗栖热袍菌 ( Therm otoganeapolitana )和火
球菌 ( Pyrococcus furiosus)的 甘露糖苷酶的最适
温度分别达 87∀ 和 105∀ 。国内尚未见到有关 甘
露糖苷酶的报道,但有人研究野生型地衣芽孢杆菌
菌株 NK27的产酶条件并对粗酶性质进行了分析。
海栖热袍菌生长在 55 - 90∀ 的海底火山口附
近,最适生长温度 80∀ 左右, 是一种严格厌氧、杆
状、无芽孢的细菌。1999年 Ne lson等完成了海栖热
袍菌的基因全序列测定。该菌的开放阅读框
TM 1851和 TM 1624分别编码 甘露糖苷酶和 甘
露糖苷酶。 甘露糖苷酶基因于 2003年已被克隆
并在大肠杆菌种成功表达, 重组酶分子量为 110
kD,最适温度为 80∀ 和最适 pH6. 0。
1. 8 新型突变酶 # # # 硫代糖苷酶
微生物糖苷酶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有些糖苷酶
除具有水解活性外,还具有转基活性,该性质使其成
为糖类合成的重要工具,被用于大规模合成多种 O
糖苷。近三年研究发现, 微生物糖苷酶的一类新型
突变酶即硫代糖苷酶 ( th ioglyco ligases)能催化硫代
糖苷 ( thiog lycosides)的合成,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
家的极大兴趣。
硫代糖苷是 O糖苷类似物, 糖单位组成和空间
结构与 O糖苷类似,不同之处仅在于糖苷键通过硫
原子起连接作用,不易被糖苷酶水解,具有重要的研
究价值:由于化学水解和酶解速率低, 可以解决 O
糖苷易被内源糖苷酶水解的问题,从而作为 O糖苷
替代品,应用于药物疗法; 作为糖苷酶的竞争性抑制
剂,与糖苷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用于 X射线晶体结
构分析,研究糖苷酶特异性和作用机制,探索其突变
或缺陷引起人类疾病的分子机理; 用于制备亲和树
脂纯化糖苷酶蛋白; 作为非降解性配体用于凝集素
研究等。由于硫代糖苷在生物技术和制药业方面的
潜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应地,其大量获得也成
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2 糖苷酶的改造策略
2. 1 糖苷酶的作用
N糖基化是在内质网上由糖基转移酶催化,在
内分泌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的天冬酰氨残基的氨基上
结合寡糖的过程, 即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
蛋白肽链的同时, 一旦形成天冬氨酸Xaa色氨酸 /
丝氨酸 (A snX aaSer /Thr, X aa为除脯氨酸外的所有
氨基酸残基 )三联序列子密码, 即糖基化位点,才有
可能开始糖基化, 随着肽链进入内质网腔, N糖链
可被位于内质网腔膜结构上的加工酶修剪、加工成
高甘露糖型,再进入高尔基体,继续被膜结构上的酶
加工合成。少数情况下, 天冬氨酸Xaa半光氨酸
( A snXaaCys)序列也作为糖基化位点。N糖基化
的过程中涉及多种酶的参与, 主要是糖酰基转移酶
和糖苷酶两大类, 前者负责将活性供体 (通常是
NDP糖 )的单糖部分转移至接纳体物质如糖、蛋白
质和脂等分子上; 后者的催化活性是修剪糖蛋白糖
链上的各种糖基,二者共同完成 N糖基化。
2. 2 糖苷酶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
目前研究糖苷酶作用机理的方法主要是 X射线
晶体衍射法和定点突变技术。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可
使酶底物中间体的结构得以确定。这种方法要求选用
2位或 5位被氟取代的底物,因为氟取代可以破坏正电
荷的稳定性使底物转变为正碳离子型过渡态的反应速
度减慢,并取消了 2位上正碳离子型过渡态的氢键作
用。而且选择氟化合物或二硝基苯基作为底物水解的
离去基团使糖基化的速度大于去糖基化过程,从而获
得大量中间体。定点突变技术不但可以确定与酶活性
密切相关的氨基酸残基,而且对于揭示酶作用机理,改
变酶作用机制和底物特异性及酶的定向优化有重要作
用。例如,倒置型的噬菌体 T4的溶菌酶, 通过在其活
性位点中水分子作为亲核基团进攻的位置引入 Glu或
H is一类的亲核氨基酸残基,就可转变为保持型糖苷
酶。再有保持型的 Agrobacterium sp. glucosidase通过
定点突变将亲核氨基酸 Glu替代为 A la,可转变为倒置
型糖苷酶,应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改变底物特异性比改
变酶的作用机理要相对困难。但也有研究表明,从
P seudomonas celluosa得到的木聚糖酶经双位点突变具
有很强的水解葡萄糖衍生物类底物的活性。在缺乏酶
的结构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 DNA shuffling技术
改变酶的底物特异性。目前随着对糖苷酶作用机理的
深入认识,糖苷酶的应用价值愈加显现出来。筛选能
提高其催化活性、识别不同的底物或抑制剂、改造和扩
大催化应用的糖苷酶,为生产有治疗意义的抑制剂,及
设计有用的合成工具开辟了道路。
58
2010年第 5期 黄红卫等:糖苷酶的研究及其改造策略
2. 3 糖苷酶的改造
自然界现有的糖苷酶普遍存在着含量少、稳定
性差、底物特异不高、催化能力低等问题, 远不能满
足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要
求。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
的迅猛发展,酶分子的改造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也成
为糖苷酶改造的有力工具。如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和
微生物工程技术, 构建基因工程菌, 进行高密度培
养,以获得大量的糖苷酶源; 还可通过定点突变、体
外分子定向进化等方式对天然糖苷酶分子进行定向
改造和进化 [ 8]。值得一提的是,酶分子的体外定向
进化技术是改造糖苷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策略,
模拟自然进化进程,通过易错 PCR等技术对编码糖
苷酶的基因进行随机突变, 再由 DNA重组、交错延
伸过程、随机引导重组、递增截短技术等进行突变基
因的体外重组,使基因发生大量变异,并定向选择出
所需性质或功能的糖苷酶, 从而使几百万年的自然
进化过程在短期内得以实现。
2. 4 糖基化合物生物改性策略
糖基化合物的生物改性策略除了对催化剂糖苷
酶本身的改造外 [ 9] , 还可以从反应条件方面入手。
这主要包括对反应条件的选择与优化、对反应过程
进行技术集成和优化等。如研究特定糖苷酶的催化
反应动力学机制, 包括反应动力学类型、K cat、Km
等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研究催化反应体系的底物浓
度、产物浓度、pH、温度等, 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 10 ]。
采用酶的固定化技术也不失为糖基化合物生物改性
的一条策略, 它可以克服某些糖苷酶的溶液酶 (或
称游离酶 )酶性脆弱、易失活、寿命短及处理困难和
不能重复使用等缺陷。非水相介质催化以其独特的
魅力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这一技术同样也可以成
为糖基化合物生物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于在水
相中不易溶解的底物 )。另外, 生物反应与膜分离
耦合、生物反应与萃取过程耦合等生物反应器工程
技术在利用糖苷酶对糖基化合物的生物改性中也可
以成为一个有力的工具。
本课题组以自行筛选的真菌 P enicillium purpu
rogenum L i3为研究对象 [ 1116] , 构建了真菌 P. purpu
rogenum L i3、大肠杆菌、毕赤巴斯德酵母和中国仓
鼠卵巢细胞等 4种 葡萄糖醛酸苷酶的表达系统,
纯化后确定其酶学性质及催化反应动力学。搞清
葡萄糖醛酸苷酶在不同表达系统中糖基化位点、
种类及程度,并对其糖链结构进行分析,阐明酶的糖
基化与其分子构象、催化识别之间的关系。
3 展望
综上所述,糖苷酶在寡糖合成、烷基糖苷和芳香
基糖苷的合成、氨基酸和多肽的糖基化以及抗生素
的糖基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大多
从分子水平研究糖苷酶,如确认糖苷酶基因,操纵子
和启动子序列等。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糖苷酶被广
泛应用于医药品和食品工业。限制糖苷酶应用的主
要问题在于微生物的产酶活力低、产物提取分离与
纯化困难,从而使得糖苷酶的生产成本高、产量低。
目前我国工业化糖苷酶产品品种少、价格高,有些品
种如 呋喃糖苷酶还没有工业化产品, 其应用完全
依赖国外进口,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对
糖苷酶的研究有促进作用, 也对酶法生产糖苷类化
合物等相关产品产生重大影响。
参 考 文 献
[ 1] CarlSR, Stephen GW. G lycos idase m echan ism s. Curren tOp in ion in
Chem icalB iology, 2000( 4 ) : 573580.
[ 2] Jacob son R, S chlein Y, E isenb erger C. The b iolog ica l function of
sand fly and Leishm an ia g lycosidases. M ed icalM icrob iology and Im
m unology, 2001, 190: 5155.
[ 3] A lfon so Fern ndezMayoralas. Syn th es is andm od if icat ion of carb ohy
d rates u sing g lycos idases and lipases. Top ics in Curren t Chem ist ry,
1997, 186: 120.
[ 4] H en rissat B, Davies G. S tructural and sequen cebased classification
of glycosy l hydrolases. C urrent Op in ion Stru cture in B iology, 1997
( 7) : 637644.
[ 5] H en rissat B. A classif icat ion of glycosyl hydrolases b ased on am ino
acid sequence sim ilarities. B ioch em ical Journ a,l 1991, 280: 309316.
[ 6] 吴少杰,杨志娟,朱丽华,等.甘草皂苷生物转化的研究.中草药,
2003, 36 ( 6) : 516518.
[ 7] 刘欣,崔昱, 杨凌. 糖苷酶与药物研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5, 17 ( 2) : 223228.
[ 8] 徐威,朱春宝,朱宝泉.酶定向进化的研究策略.中国医药工业杂
志, 2004, 35 ( 7) : 436441.
[ 9] 赵洪亮,刘志敏.蛋白质糖基化工程.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 9) : 1820.
[ 10] 张丹,鱼红闪,奥大介,等.高产人参皂甙 葡萄糖苷酶菌种的
筛选.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0, 19( 3) : 195198.
[ 11] L iChun, Feng Sh ijiang, Xu X iaol in. Screen ing forDmonoglu
curon ideglycyrrhiz in d irected biosyn th es is strain and k in et ics study
of its enzym e p rodu ct ion [ C ] / / In ternat ional Sym posium on
B iocatalysis and B iop rocess Eng ineering. Shangha:i East C hina
U nivers ity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5.
59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5期
[ 12 ] 李春,冯世江. P enicil lium sp. L i3菌株产葡糖酸苷酶特性的研
究 [M ] .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 13 ] 王小艳,冯世江, 文先军,等. 真菌产 3种 DG lu curon idase酶
学性质.中国生物工程志, 2007, 5( 2 ): 1722.
[ 14 ] 冯世江,李春,李晖,王小艳.葡糖酸苷酶生产菌株的筛选及其
酶学特性的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7, 21 ( 6) : 977982.
[ 15] 宋占科,王小艳,陈国强,李春.产紫青霉 葡萄糖醛酸苷酶基
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化工学报, 2008, 59( 12 ) : 31013106.
[ 16] 邹树平,张琦,李丽敏,等.水 /有机溶剂体系中产紫青霉全细胞
催化合成单葡糖醛酸基甘草次酸. 化工学报, 2009, 60 ( 8 ):
20402045.
(上接第 50页 )
[ 6] B lankensh ip C, Nagl JG, Whaley JM, et a1. A lternate cho ice of in itia
t ion coden produ ces a b iologically active produ ct of the vonH ippel
L indan gene w ith tum or or suppressor act ivity. Oncogene, 1999, 18:
15291535.
[ 7] K im W, Kaelin WG. The von H ippelL indau tum or suppressor pro
tein: n ew in sights in to oxygen sen sing and cancer. C urr Op in Genet
Dev, 2003, 13: 5560.
[ 8] B ernd t JD, M oonRT, et a.l caten in gets jaded and vonH ippelL in
dau is to blam e. T rend s in B iochem ical Sciences, 2009, 34: 101104.
[ 9] ZhouM I, Foy RL, et a.l Jade1, a cand idate renal tum or suppressor
that prom otes apoptosis. Proc Natl A cad S ci USA, 2005, 102:
1103511040.
[ 10] V ipu l CC, Reb ecca L, et a.l Jade1 inh ib itsWn t s ign alling by ub iq
u itylating catenin and m ed iates Wn t pathw ay inh ib it ion by
pVHL. Nature Cel lB iology, 2008, 10: 12081216.
[ 11] L ineh anaWM, Jef frey S, Donald PB, et a.l VHL loss of function and
its im pact on on cogen ic signaling network s in clear cell ren al cell
carcinom a. Int J B iochem C ell B, 2009, 41: 753756.
[ 12 ] Peruzz i B, A thauda G, Bottaro DP. The von H ippelL indau tum or
suppressor gene product represses oncogen ic betacaten in sign aling
in ren al carcinom a cells. Proc N 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
1453114536.
[ 13 ] M asak azu O, Toru S, Jun linY, et a.l A tum orspecific gen e therapy
strategy targeting dysregu lation of the VHL /H IF pathw ay in renal
cell carcinom as. Can cer S c,i 2005, 5: 288294.
[ 14 ] Toshiak i S, M ototsugu O, A tsu sh i T, et a.l Renal cancer cells lac
k ing hypox ia indu cib le factor (H IF) 1 exp ression m aintain vascu
lar endoth elial grow th factor express ion through H IF2. Carcino
genes is, 2007, 28: 529536.
[ 15 ] E ricH, Petr P, Jocelyne D, et a.l Inh ib it ion of cytoch rom e c ox idase
subun it 4 precursor process ing by the hypoxia m im ic cobalt ch lo
ride. B iochem B iophys ResC omm un, 2006, 344: 10861093.
[ 16] M axw ellPH, PughCW, Ratclife PJ, et a1. The pVHLH IF1 system:
A key m ed iator of oxygen hom eostas is. Adv ExpM ed B io,l 2001,
502: 365376.
[ 17 ] Sergey V, A lla V, Kon stant in S, et a.l Tw o novelVHL targets, TGF
BI ( B IGH 3) and its transactivator KLF10, are upregulated in re
nal clear cell carcinom a and other tumors. B iochem B iophys Res
Commun, 2008, 370: 536540.
[ 18] Derek A, DetlefR, Stephan S, et a.l D ifferen tial expression of EGFR
and TGF in VHLm utated renal cell carcinom as of the clear cell
type: im p licat ion s for targeted therapeu tic app roaches. Targ Onco,l
2006, 1: 7178.
[ 19] A n JB, M atthew BR. M echan ism of vonH ipp elL indau proteinm e
diated suppress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act ivity. MCB, 2005,
25: 75467556.
[ 20] E ric H, H elene S, C atherine G. M itochond ria and react ive oxygen
species in renal can cer. B ioch im ie, 2007, 89: 10801088.
[ 21 ] E ricH, Jocelyne D, Petr P, et a.l A new role for th e vonH ippelL in
dau tum or suppressor p rote in: st imu lat ion ofm itochondrial oxidat ive
ph osphory lation com plex b iogen es is. C arcinogenesis, 2005, 26:
531539.
[ 22] K mi JW, Tchernyshyov I, Sem enza GL, et a.l H IF1m ed iated expression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k inase: a metabolic sw itch requ ired for cel
lu lar adaptat ion to hypox ia. CellM etab, 2006, 3: 177185.
[ 23] Papand reou I, C airn sRA, Fon tana L, et a.l H IF1m ed iated adapta
t ion to hypox ia by act ively dow nregu lat ing m itochondrial oxygen
con sum pt ion. CellM etab, 2006, 3: 187197.
[ 24] M ikhaylenkoa DS, Ku ryn in RV, Popov AM, et a.l VHL inactivation in
sporad ic clear cell renal carcinoma.M olecu lar B iology, 2008, 42: 6469.
[ 25] Masah iro Y, M inoru Y, Takesh i K, et a.l VHL tum or supp ressor
gen e alterat ion s associated w ith good p rognosis in sporad ic clear
cell ren al carcinom a. Natl Cancer Ins t, 2002, 94: 156975.
[ 26] A lexander J, Ana H, Andrea RF, et a.l N ovelm utation of th e von
H ippelL indau tumor suppressor gen e and rare DNA hyperm ethla
t ion in renal cel l carcinom a cell lin es of the clear cell type. C ancer,
2000, 87: 650653.
[ 27] Soph ieG, Valent ine SA, Jean BM, et a.l Som at ic vonH ippelL indau
(VHL ) gene analysis and cl in ical outcom e under an tiangiogen ic
treatm en t in m 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prelim inary resu lts.
Targ Onco,l 2007, 2: 36.
[ 28] Jam es GH, Latif F, Yongka lW, et a.l S ilen cing of the VH L tumor
supp ressor gen e by DNA m ethylat ion in renal carcinom a. Proc Nat l
Acad S ciUSA, 1994, 91: 97009704.
[ 29] Ibez de Cceres I, Cairns P. M ethylatedDNA sequen ces for early
can cer detection, m olecu lar class ification and chem oth erapy re
sponse prediction. C l in Tran slOn co,l 2007, 9: 429437.
[ 30] Theresa J, Enrico A, An ilH, et a.l Von H ippelL indau gen e thera
py: a novel strategy in l im it ing endothelial cell pro liferat ive act ivity.
AnnV asc Surg, 2001, 15: 16.
[ 31] Fan C, Tak eshiK, FuhM eiD, et a.l Suppress ion of grow th of ren al
carcinoma cells by the von H ippelL indau tumor suppressor gene.
C ancer Res, 1995, 55: 48044807.
[ 32] K austubh D, Ch rist ian S, An anth S, et a.l Th e 104123 Am ino A cid
S equence of the doma in of von H ippelL indau gene product is
su ff icient to inh ib it ren al tum or grow th and invas ion. C ancer Res,
2001, 61: 17681775.
60